高中必修课文文言虚词归类复习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10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整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中必备文言文虚词实词知识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高中必备文言虚词一.而1.图穷而匕见《荆轲刺秦王》——连词,表承接,“来”、“就”2.宗受而藏之于庙《伶官传序》——连词,表承接,“来”、“就”3.温故而知新《论语》——连词,表并列,“和”、“并且”4.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连词,表并列,“和”、“并且”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并列,“和”、“并且”6.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六国论》——连词,表并列,“和”、“并且”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连词,表转折,“却”8.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游褒禅山记》——连词,表转折,“却”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连词,表递进,“而且”10.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游褒禅山记》——连词,表递进,“而且”11.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邹忌讽齐王纳谏》——连词,表递进,“而且”12.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3.盛以锦囊,负而前驱《伶官传序》——连词状语和动词,表修饰14.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连词,表因果,“因而”二.何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疑问代词,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哉”“也”。
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4.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作定语。
译作“什么”“哪”5.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作状语,常表示反问。
译作“为什么”“怎么”。
必修一至必修四重点虚词归纳整理一一、而(一)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謇朝谇而夕替(出自《离骚》)夫孰异道而相安(出自《离骚》)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出自《荆轲刺秦王》)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出自《荆轲刺秦王》)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出自《荆轲刺秦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出自《鸿门宴》)未有封候之赏,而听细说(出自《鸿门宴》)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出自《赤壁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出自《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出自《游褒禅山记》)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出自《寡人之于国也》)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出自《劝学》)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出自《劝学》)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出自《劝学》)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出自《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出自《过秦论》)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出自《过秦论》)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出自《师说》)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出自《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自前世而固然(出自《离骚》)夜缒而出(出自《烛之武退秦师》)伏尸而哭(出自《荆轲刺秦王》)荆轲和而歌(出自《荆轲刺秦王》)自引而起,绝袖(出自《荆轲刺秦王》)秦王还柱而走(出自《荆轲刺秦王》)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出自《荆轲刺秦王》)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出自《鸿门宴》)项王按剑而跽曰(出自《鸿门宴》)起,立而饮之(出自《鸿门宴》)弃甲曳兵而走(出自《寡人之于国也》)顺风而呼(出自《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出自《劝学》)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出自《过秦论》)赢粮而景从(出自《过秦论》)则不可同年而语矣(出自《过秦论》)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出自《师说》)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必背三18个文言虚词(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一)以(1)介词①表示工具、手段,可译为:拿,用,凭借,按照a.常以.身翼蔽沛公。
(《鸿门宴》)b.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②表示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用虽董之以.严刑。
(《谏太宗十思疏》)③表示时间、处所,可译为:在,于,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④表示原因,可译为:因,因为,由于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陈情表》)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魏公子列传》)(2)连词①表示并列、递进关系,可译为:又,而,而且,并且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②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樊哙侧其盾以.撞。
(《鸿门宴》)③表示修饰,可译为:地,而,或不译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并序》)④表示目的关系,可译为:来,用来,以便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烛之武退秦师》)⑤表示因果关系,可译为:因为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3)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可不译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出师表》)(4)同“已”,已经前以.降及物故。
(《苏武传》)(5)复音虚词“以是”“是以”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因此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屈原列传》)(6)动词①以为,认为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②用,任用,是意念上的被动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涉江》)③率领,带领欲以.客往赴秦军。
(《信陵君窃符救赵》)(二)之(1)代词①代人、物、事,可译为:他(他们),它(它们),我臣请入,与之.同命!(《鸿门宴》)②指示代词,表示近指,可译为:这,这种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2)助词①表示修饰,限制,可译为:的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鸿门宴》)②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可不译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③作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文言文实词虚词归纳整理高中而1.连词:(1)转折关系。
“但、却”。
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2)修饰关系。
“位于状语和谓语之间”。
例:吾尝跂而望矣。
(3)假设关系。
“假如、如果,主谓之间”。
例:死而有知。
(4)并列关系。
“又、而且”。
例:蟹六跪而二螯。
(5)承接关系。
“于是、就”。
例:撞而破之。
(6)递进关系。
“并且、而且”。
例: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7)因果关系。
“因而、因此”。
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8)目的关系。
“来、用来”。
例: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2.代词: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偶尔也做主语,译为“你”。
3.通假字:通“如”,译为“好像、如同”。
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相当于“罢了”。
(2)而后:才、方才。
(3)既而:不久、一会儿。
▲注意:判断“修饰关系”和“承接关系”时,看前后两个动作发生的时间是否一致。
动作同时进行为修饰关系,动作有先后为承接关系。
何1.疑问代词:(1)作宾语,“什么、哪里”。
何+动词/介词构成动词/介词的宾语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2)作谓语,“为什么”。
后常与“哉、者、也”等连用,用于询问原因。
例: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为之,何哉?(3)作定语,“什么”。
何+名词。
例:何人?何物?何时?何地?何事?(4)做主语,“什么”。
例:何谓阁子也?2.副词:(1)程度副词,“多么”。
何+形容词。
例:开国何茫然?(2)疑问副词,“怎么、为什么、何必”。
何+动词,位于句首。
例:何不按兵束甲。
3.固定结构:(1)何如:“怎么样、怎样”,等同于“奈何、若何”。
(2)无何:不久、没多久。
(3)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拿什么、凭借什么”。
(4)何乃:怎能。
(5)何之:等于“之何”,译为“到什么地方”,此处“之”作动词“到”。
乃1.副词:(1)承接关系,“就、于是、才”。
例:度我入军中,公乃入。
(2)转折关系,“却、竟然、反而”。
高一课内重点文言文复习1、木直中.绳:合于,符合2、金就砺.则利:磨刀石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广泛的学习,广博的学习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智慧明:明达5、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6、而见者远:但远处的人也能看得见7、假.舆马者:借助8、非利.足也:使……快9、而绝.江河:横渡;渡10、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天性,禀性11、风雨兴焉.:兼词,在这里12、而.神明自得:表因果13、故不积跬步..:半步14、锲.而不舍:雕刻15、蚓无爪牙之利:定语后置16、用.心一也:因为17、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藏身,托付古今异义18、古之学者..必有师:求学的人1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受通“授”教授20、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状语后置21、是故..无贵无.贱:因此无论22、吾师.道也:学习23、其.皆出于此乎:表推测语气,大概24、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那些25、或.师焉,或否焉:有的26、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学习27、师不必..贤于弟子:不一定28、游于赤壁之下:状语后置29、举酒属.客:属通“嘱”劝酒30、少焉.:形容词词尾31、纵一苇之所如.:往32、倚.歌而和之:按着33、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意动用法34、顺流而东.也:东下,名词作动词35、固.一世之雄也:本来36、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竟然,简直37、自余为僇.人:通“戮”刑辱38、始指异.之:认为……奇异39、穷山之高.而止:最高峰形容词作名词40、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这样以后41、故为之文以志.:记42、萦青.缭白.:形容词作名词青山白水补充:1、輮.以为轮:使……弯曲2、虽有槁暴...:通“又”槁:枯暴:通“曝’晒干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检验反省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清楚5、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善行形容词作名词6、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难道7、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一般人8、而耻.学于师:以……为耻9、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11、或不.焉:通“否”不从师12、吾子不齿..:不屑一提13、圣人无常.师:固定的14、郯子之徒.:一类人15、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研究,学习16、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赞赏赠送17、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越过18、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19、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20、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21、倚歌而和.之:唱和22、正.襟危坐:使……端正整理23、山川相缪.:通“缭”盘绕2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破攻下:斟酒横执长矛25、酾酒..临江,横槊赋诗26、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2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渔砍柴名词作动词28、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29、寄蜉蝣..于天地:像蜉蝣一样30、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轻易得到31、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最终3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如果33、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通”食”享用34、如怨.如慕.,如泣如诉:怨:哀怨。
文言实词1.安:①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②养(衣食所安)2.卑:①低下(非天质之卑)②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3.备: ①周全、详尽。
(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②具备。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③准备。
(犹得备晨炊)4.被:①影响(被于来世)②同“披”,穿(皆被绮绣)5.鄙:①边境(蜀之鄙有二僧)②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③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6.毕:①尽(毕力平险)②全部(群响毕绝)7.薄:①迫近,接近。
(薄暮冥冥)②轻视。
(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③厚度小。
(薄如钱唇)8.策:①马鞭。
(执策而临之)②鞭打、驱使。
(策之不以其道)③记录。
(策勋十二传)⑤计谋。
(成语“束手无策”)9.长:cháng ①长度。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②与“短”相对。
(北市买长鞭)③长久,健康。
(但愿人长久《明月几时有》)④永远。
(死者长已矣)⑤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⑥zhǎng,头领。
(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10.称:①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②称赞(先帝称之曰能)11.诚:①诚心(帝感其诚)②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③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12.惩:①苦于(惩山北之塞)②惩罚13.驰:①骑(愿驰千里足)②驱车(追赶)(公将驰之)14.出:①发、起(方其出海门)② 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③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④产生(计将安出)15.辞:①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②语言(未尝稍降辞色)16.次:①编次。
(吴广皆次当行)②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17.箪:①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②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18.当:①承当,承受。
(当之无愧)②应当。
(当奖率三军)③将要。
(今当远离)④对着,向着。
(木兰当户织)⑤值,正在。
(当时此,诸郡县苦秦吏者)⑥抵挡。
(“锐不可当”)19.道:①道路。
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要点资料文言虚词包括 (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常见文言虚词20个。
(文言文中)一样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的词。
下面是作者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考文言文虚词复习要点资料,期望对您有所帮助!高考文言文虚词推断方法复习指导虚词的推断方法1.对照比较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做题进程中,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推出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虚词判定方法。
例如“之”的用法,我们可以熟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子孙视之不甚惜”等三个句子,我们可以分清它们的用法分别是定语后置的标志、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
了解了这些用法,下面的三个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①蚓无爪牙之利。
②夫晋,何厌之有。
③侵之愈急。
2.语境推断法就是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判定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的方法。
①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当中。
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
“伏焉”即“伏在那里”。
3.“删”“换”“代”法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
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样是连词。
4.语法分析法根据语法知识判别虚词意义,第一将句子主干抽出,划分句子成分,而后看虚词的功能。
一样来说,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浯;副词充当句子的状语;介词常常与名词、代词组合构成介宾短语充当句子的状语、补语;连词在句子中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的成分,表动态或语气。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是主语:“美”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作谓语:“我”是宾语;由此可肯定“之”介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②卑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中,“人”是中心词,“鄙贱”是定语,所以“之”应是助词,相当于“的”。
5.句式分析法①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
高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高中文言文中的虚词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不带实际含义,仅起到语法上的连接、修辞上的衬托或加强的作用。
虚词包括了连词、助词、语气词等多种类型。
虚词在文言文中的使用非常频繁,掌握虚词的用法对于理解和阅读文言文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高中文言文虚词以及其相关参考内容。
一、连词类虚词1. 而:表示转折、衔接或并列的关系;例子:“昔者夏后氏有苗裔而帝喾是其支继。
”(《史记·夏本纪》)。
2. 乃: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于是”;例子:“治平时乃去师、五子。
”(《史记·五帝本纪》)。
3. 以:用于表示目的、方式、手段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了、以及、用”等;例子:“以千人之众,可破一将。
”(《资治通鉴·汉纪》)。
二、助词类虚词1. 之:用于修饰名词,或标明动作的对象;例子:“三年之丧”(《左传·哀公十五年》)。
2. 而:用于连接动词或形容词与另一动词或名词,表示补充或递进的关系;例子:“美而不妖,富而不淫。
”(《左传·昭公元年》)。
3. 乎:用于疑问句,表示疑问、反问或加强语气;例子:“其父母丧而食粥乎?”(《管子·权修》)。
三、语气词类虚词1. 呜呼:表示惋惜、哀叹;例子:“呜呼,哀哉!”(《孟子·告子下》)。
2. 嗟夫:表示叹息、惋惜;例子:“嗟夫!夫敦于礼甚矣,奚丧乎?”(《礼记·曲礼上》)。
3. 哉:用于疑问句,表示疑问、赞叹或加强语气;例子:“谁也不敢称能,是之谓能哉!”(《左传·昭公十七年》)。
四、其他虚词1. 何:用于疑问句,表示打量、疑问;例子:“何为而后遂道?”(《孟子·尽心上》)。
2. 如:引导比喻、拟人、类推等;例子:“人之性也孰能于此觉也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庄子·逍遥游》)。
3. 若:引导条件、假设等;例子:“其因之也,果如是乎?”(《庄子·齐物论》)。
高中必修课文文言虚词归类复习古典诗文
2012-10-27 0528
5d56b7b40102e0ua
高中必修课文文言虚词归类复习
【而】(代词——连词)
1、【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选)》
2、【连词】。
(表并列)例劳苦而功高如此。
《鸿门宴(一)》
(表转折)例因人之力而敝之。
《烛之武退秦师(一)》★
(表顺承)例图穷而匕首见。
《荆轲刺秦王(一)》
(表修饰)例夜缒而出。
《烛之武退秦师(一)》★
(表递进)例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
(表因果)例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二)》
(表假设)例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四)》【之】(动词——代词——助词)
1、【动词】。
到……去,例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一)》
2、【代词】。
(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
例子孙视之不甚惜。
(指示代词)这。
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3、【助词】。
(结构助词)的。
例余之力尚足以入。
《游褒禅山记(二)》
(结构助词)主谓之间。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三)》
(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三)》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三)》
【以】(动词——介词——连词)
1、【动词】①认为。
②带领。
2、【介词】
①用,把,拿。
例以药淬之。
《荆轲刺秦王(一)》
②因为。
例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荆轲刺秦王(一)》
③在,从。
例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传(四)》
④凭借。
3、【连词】
(表并列)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游褒禅山记(二)》
(表因果)例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游褒禅山记(二)》
(表修饰)例木欣欣以向荣。
《归去来兮辞(五)》
(表目的)例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三)》
【其】(代词——助词)
1、【代词】
(人称代词)
第三人称。
它(它们,它们的),他(他们,他们的)
第一人称。
自己。
例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二)》
(指示代词)
①那,那些。
例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游褒禅山记(二)》
②其中的。
例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2、【助词】
(表推测)例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三)》
(表商量)例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一)》
(表祈使)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选)》
(表反问)例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二)》
【乃】(代词——副词——连词)
1、【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例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选)》2、【连词】
表顺承,于是,就。
例乃入见。
《曹刿论战》
3、【副词】
①竟然,却。
例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师说(三)》
②仅,才。
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之死(选)》
③才。
例精思傅会,十年乃成。
《张衡传(四)》
④是,就是。
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因】(介词——副词)
1、【介词】
①依靠,凭借。
例因人之力而敝之。
《烛之武退秦师(一)》
②趁着,趁机。
例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一)》
③通过,经由。
例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2、【副词】
于是,就。
例相如因持璧却立。
《廉颇蔺相如列传(四)》
3、【名词】
机会。
例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二)》
4、【动词】沿袭。
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三)》
【于】(介词)
在,从,到。
例月出于东山,徘徊于斗牛之间。
《赤壁赋(二)》被。
例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四)》
与,跟,同。
例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四)》
比。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三)》
【为】(动词——介词——连词)
1、【动词】
①做,担任。
例以子婴为相。
《鸿门宴(一)》
②认为。
例窃为大王不取也。
③当做。
④叫做。
⑤是。
⑥成为
2、【介词】
①替,给。
例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一)》
②被。
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伶官传序(选)》
3、【连词】
因为。
例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4、【助词】
呢,例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一)》
【何】(代词——副词)
1、【代词】疑问代词
①(作宾语),什么,什么地方。
例大王来何操?/不然,籍何以至此?/豫州今欲何至?
②(作谓语)为什么。
例何者?③(作定语)什么。
例何时。
2、【副词】
(程度副词)多么。
例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疑问副词)怎么。
例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者】(代词——助词)
1、【代词】
代指人、物、事、时间、地点。
可译……的,……的人,……的事情。
例而记游者甚众。
《游褒禅山记(二)》
用在数词之后,“个、样”。
例此三者,吾遗恨也。
《伶官传序(选)》
用在“今、昔”等时间后,“……的时候”例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一)》
2、【助词】
放在主语后,表判断。
例陈涉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
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宾客知其事者。
《荆轲刺秦王(一)》
【则】(副词——连词)
1、【副词】
是,就是。
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2、【连词】
(表顺承)那么,就。
例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三)》
(表假设)如果,假使。
例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
(表因果)例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三)》
(表转折)例于其身也,则耻师也。
《师说(三)》
【焉】(代词——副词——助词)
1、【代词】
相当于“之”。
例而人之所罕至焉。
《游褒禅山记(一)》
(疑问代词)例将焉取之。
《烛之武退秦师(一)》
2、【副词】
(疑问副词)例焉用亡郑以陪邻。
《烛之武退秦师(一)》
3、【兼词】
例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焉,兼词,“于此”。
4.【助词】
①句末语气词,一般不译。
例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一)》
②语气助词,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例盘盘焉,囷囷焉。
《阿房宫赋(选)》
【所】(助词)
(“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
)例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为……所,表被动)例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
(复音虚词,所以。
①表原因,……的原因。
例所以遣将守关者。
②表方式,用来……的。
例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
说》
【若】(代词——连词——助词)
1、【动词】
①如同,像。
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②比得上。
例曾不若孀妻弱子。
2、【代词】
(第二人称代词)你,你的。
例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3、【连词】
(表假设)假如,如果。
例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烛之武退秦师》4、【助词】
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例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氓》【且】(连词——副词)
1、【连词】
(表并列)。
例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古诗十九首》
(表让步)。
例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2、【副词】
将要,将近。
例不出,火且尽。
《游褒禅山记》
暂且。
例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