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科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6.3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89.50 KB
- 文档页数:4
6.3 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教学目标]
1.熟练掌握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2.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整理和描述的统计过程,提高数据处理的能力,发展统计意识.
[教学过程]
1.情境创设
教师根据具体情况,也可以先出一组数据,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掌握其操作方法,然后再进入课本上所创设的情境.
2.探索活动
让学生自己探索操作,教师做适当的指导.
3.例题教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安排例题.
4.小结
当所处理的数据较多时,手工计算的效率较低,运用计算器和计算机的方法就能迅速获得所需要的信息,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对数据的讨论和对结果实际意义的解释.。
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学习目标】1、根据给定信息,会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2、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重点难点】1、探索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方法,用计算器求平均数.2、从所给条形图中正确获取信息,并能进行加工与整理.3、会进行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知识概览图用计算器计算→平均数新课导引【问题链接】某班第一小组的10名学生在一次数学测验中的成绩如下(单位:分):75,85,72,74,62,85,65,90,85,63.(1)你能利用计算器求出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x吗?(2)如果把以上每个数据都减去75,那么所得的新数据为,这些新数据的平均数x'是多少?(3)观察x,x'的值,你有什么发现?1至输入了所有的数据为止.如果某个数据出现了n键n,键人该数据的次数n,再按(4)(5)来清除所有数据进入下一组数据的统计工作.拓展(1)利用不同型号的计算器求平均数时,按键顺序可能有所不同.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方便快捷,特别是当数据较多时,用计算器进行统计计算的优越性就会更加明显.(2)在输入数据的过程中,如果发现刚输入的数据有误,可按规律方法小结因为不同型号计算器计算的顺序和功能键的位置可能不同,所以在使用前要详细阅读说明书.课堂检测基础知识应用题1、为了了解某地八年级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其中的一所学校选取60人进行考试,考(1)求表中的a和m的值;(2)利用计算器求出平均分.综合应用题2、某中学要召开运动会,决定从九年级全部的150名女生中选30人组成一个彩旗队(要求参加方队的同学的身高尽可能接近),现在抽测了10名女生的身高,结果如下(单位:厘米):166,154,151,167,162,158,160,162,158,162.(1)依据样本数据估计九年级全体女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厘米;(2)这10名女生的身高的中位数、众数各是多少?(3)请你依据样本数据设计一个挑选参加方队的女生的方案,并简要说明.探索与创新题3、某同学使用计算器求30个数据的平均数时,错将其中一个数据105输成了15,则由此求出的平均数与实际平均数的差是多少?学后反思附:课堂检测及体验中考答案课堂检测1、分析(1)100分的人数占10%,从而可求出m,用60-6-21-m可得90分的人数.(2)注意用计算器求平均数的步骤和方法.解:(1)m=60×10%=6,90分的人数为60-6-21-6=27,∴a=2760=45%.85.5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解题策略】在利用计算器进行运算时,要记住各键的按入次序.2、解:(1)∵110(166+154+151+167+162+158+160+162+158+162)=160,∴九年级全体女生的平均身高约是160厘米.(2)这10名女生身高的中位数是161厘米,众数是162厘米.(3)先将九年级中身高为162厘米的所有女生挑选出来作为参加方队的人选,如果人数不够,则以身高与162厘米的差的绝对值越小越好的标准来挑选参加方队的女生,如此继续下去,直到挑选到30人为止.3、分析本题知道30个数据中的一个的相应误差,要求平均数的误差,只需看它对平均数产生的“影响”.解:15-105=-90,∴平均数与实际平均数的差是-9030=-3.21个27个6个。
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优秀5篇〕1 一、教学目的:1、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2、会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3、会用计算器求加权平均数的值二、重点、难点和难点的打破方法:1、重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2、难点: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3、难点的打破方法:首先应先复习组中值的定义,在七年级下教材P72中已经介绍过组中值定义。
因为在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过程中要用到组中值去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复习组中值定义。
应给学生介绍为什么可以利用组中值代替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的值,以及这样代替的好处、不妨举一个例子,在一组中假如数据分布较为均匀时,比方教材P140探究问题的表格中的第三组数据,它的范围是41≤X≤61,共有20个数据,假设分布较为平均,41、42、43、44…60个出现1次,那么这组数据的和为41+42+…+60=0。
而用组中值51去乘以频数20恰好为1020≈0,即当数据分布较为平均时组中值恰好近似等于它的平均数。
所以利用组中值X频数去代替这组数据的和还是比拟合理的,而且这样做的好处是简化了计算量。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种近似计算的方法和合理性,可以让学生去读统计表,体会表格的实际意义。
三、例习题的意图分析1、教材P140探究栏目的意图。
〔1〕、主要是想引出根据频数分布表求加权平均数近似值的计算方法。
〔2〕、加深了对“权”意义的理解:当利用组中值近似取代替一组数据中的平均值时,频数恰好反映这组数据的轻重程度,即权。
这个探究栏目也可以帮助学生去回忆、复习七年级下的关于频数分布表的一些内容,比方组、组中值及频数在表中的详细意义。
2、教材P140的考虑的意图。
〔1〕、使学生通过考虑这两个问题过程中体会利用统计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2〕、帮助学生理解表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培养学生分析数据的才能。
新知运用
例:某中学八年级(1)班35位同学上学路上所花时间如下图。
用计算器计算该班35位同学上学路上所花时间的平均数
分
当堂反馈
1、某足球队在去年比赛中的进球数如下,用计算器求该队去年平均每场比赛进球数
2、抽样检查了10名学生蚊子录入的速度(字/min ),数据如下。
用计算器求样本的平均数 38,41,43,62,63,70,74,90,69,72
拓展延伸
件数成绩(分)
2
6
128
4
1009080
7060
2
468101214
3.一个池塘养了某种鱼5万条,从中捕获了10条,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1.16,1.15,1.21,1.11,1.08,1.36,1.25,1.18,1.14,1.09 (1)计算这10条鱼的平均质量.
(2)根据计算结果估计一下池塘中所有这种鱼的总质量.
4.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情况如下表:(单位:分)
50 (1)利用计算器求这20名学生英语口试的平均成绩.
(2)与同伴交流,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更能体现这次英语口试的平均水平呢?
5.为了了解某种节能灯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了10个进行试验,试验中分别测得它们的使用寿命(单位:时)
是:6302,6815,6954,6453,6418,6704,6635,6578,6421,6370,试计算这批灯的平均使用寿命.。
第八章第3节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教学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教学目标:学优中考网xYzkw]知识目标:1.根据给定的信息,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学优中考2.初步经历数据的收集、加工与整理的过程。
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
能力目标: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过程,发展学生使用计算器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优中考通过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身边处处是是数学。
学优中考学优中考教学难点:如何正确使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教学重点:让学生熟练掌握利用计算器求平均数。
教学方法:引导-讨论-交流.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大家展开一个比赛,看谁能够把我们班级的讲台的宽度用眼睛估计出来,看哪个同学估计的最接近准确值!(接下来,让同学各自说出自己的估计值,同时让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每个同学的估计值。
)1.提出问题:那么现在我们这么多的数据,到底哪个是最准确的数据?或者说哪些同学的数据比较接近准确数据?有个要求,不能用测量工具去测它的准确值。
学优中考2.分析问题:利用我们学习过的求平均数的方法,可以求出来我们所有估计值的平均值,那么这个平均值就是最接近准确值的数据,接着我们看看哪些同学的数据和这个数据比较接近,那么他的估计值就比较准确了。
可是我们要求平均数是需要所以数字的和的,那我们一个一个加下去岂不是很麻烦,那怎么解决这个新的问题?这个时候应该有同学会想起来我们手里的计算器,这样的话计算起来就比较容易了。
二.新课讲解:3.解决问题: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一般步骤是:(1).打开计算器,按键MOOE 2 进入统计状态。
(2).按键SHIFT AC/ON = 清除计算器中原有统计数据。
(3).输入数据。
键入第一个数据并按M+,完成第一个数据的输入,重复上述步骤,直至输入了所以的数据为止.如果某个数据出现了n次,可先键入该数据,然后连续按M+键n次;也可以键入该数据后按键SHIFT 以及逗号键,键入该数据的次数n,再按M+键.(4).显示结果.按键SHIFT 1 = ,则屏幕上自动显示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5).退出.运算结束后,可按MOOE 1 退出统计状态进入计算状态;也可按SHIFT AC/ON = 来清除所以数据进入下一组数据的统计工作.例题1.观察下图,利用计算器计算上海东方大鲨鱼篮球队队员的平均年龄.(图见课本P262.解: M+, M+, 进入统计状态并清除机器中原有的数据后,依次按键1, 6, M+, 1, 8, M+, M+, M+, M+,2,3, M+, 2,4, M+, M+, M+, 2,6, M+, 2,9, M+, M+,3,4, M+, 完成数据的输入,再按键SHIFT 1 = 则得到结果23.26666667.三.随堂练习.P263 1,2四.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利用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3《一次函数的图象》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6.3《一次函数的图象》是学生在学习了《一次函数》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本节内容通过探究一次函数的图象,帮助学生理解一次函数与坐标系的关系,掌握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一次函数》的基本概念和性质,具备一定的代数基础。
但学生对函数图象的理解和绘制还较为薄弱,需要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绘制和分析一次函数图象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能够绘制一次函数图象。
2.能够通过一次函数图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
2.一次函数图象的绘制方法。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实践,掌握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和绘制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
2.坐标纸。
3.函数计算器。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一次函数与坐标系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包括:斜率、截距、图象的形状和位置等。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理解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坐标纸和函数计算器,绘制一次函数图象。
在实践中掌握一次函数图象的绘制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和绘制方法。
教师进行点评,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出示一些拓展问题,让学生利用一次函数图象进行分析,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一些有关一次函数图象的练习题,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知识。
8.板书(5分钟)教师在黑板上板书一次函数图象的性质和绘制方法,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63用计算器求平均数》学案
课前准备
估计黑板的长度,记录全班每位同学的估计值,并计算这些估计值的平均值
探索新知
A让学生利用计算器掌握其操作方法
新知运用
例:某中学八年级(1)班35位同学上学路上所花时间如下图。
用计算器计算该班35位同学上学路上所花时间的平均数
当堂反馈
1A、某足球队在去年比赛中的进球数如下,用计算器求该队去年平均每场比赛进球数
2B、抽样检查了10名学生蚊子录入的速度(字/in),数据如下。
用计算器求样本的平均数
38,41,43,62,63,70,74,90,69,72
拓展延伸
1A利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各组数的平均数
(1)1576 1573 1564 1708 1625 1594 1478 1479 1625 1601 1785 1432 1597 1591 1602 1701
(2)128 131 145 127 163 135 149 137 118 126 131 142 153 134
139 146
2B在育民中学举办的“艺术节”活动中八·二班学生成绩十分突出小刚将全班获奖作品情况绘成如图的条形统计图(成绩为60分以上的都是获奖作品)
(1)请根据图表计算出八·二班学生有多少件作品获奖?
(2)用计算器求出八·二班获奖作品的平均成绩
(3)求出这次活动中获奖作品成绩的众数和中位数
件数成绩(分)
2
6
128
4
1009080
70
60
2
468101214
3B 一个池塘养了某种鱼5万条从中捕获了10条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116115121111108136125118114109 (1)计算这10条鱼的平均质量
(2)根据计算结果估计一下池塘中所有这种鱼的总质量
4在一次英语口试中20名学生的得分情况如下表(单位分)
(1)利用计算器求这20名学生英语口试的平均成绩
(2)与同伴交流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更能体现这次英语口试的平均水平呢?
5为了了解某种节能灯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了10个进行试验试验中分别测得它们的使用寿命(单位时)是6302681569546453641867046635657864216370试计算这批灯的平均使用寿命
作业见作业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