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学教程
- 格式:ppt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30
《营养学教案》PPT课件一、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
培养学生正确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
提高学生对营养学重要性的认识。
1.2 教学内容:营养学的定义和重要性营养素的基本分类和作用膳食指南和平衡饮食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影响二、第一章:营养学的基本概念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营养学的定义和重要性。
让学生掌握营养素的基本分类和作用。
2.2 教学内容:营养学的定义和意义营养素的分类: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营养素的作用和功能三、第二章:膳食指南和平衡饮食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膳食指南和平衡饮食的原则。
培养学生制定个人膳食计划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膳食指南的基本原则:适量、多样化、均衡、定时定量平衡饮食的组成:主食、蔬菜、水果、肉类、豆类、奶类、油脂和坚果制定个人膳食计划的步骤和方法四、第三章:营养与健康的关系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营养与健康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营养与健康的关系:营养不足和过剩对健康的影响营养不良的影响:体重不足、贫血、免疫力下降等营养过剩的影响: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五、第四章: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影响5.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对健康的影响。
培养学生预防和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意识。
5.2 教学内容:营养不良的影响:体重不足、贫血、免疫力下降等营养过剩的影响:肥胖、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预防和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方法: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健康生活方式六、第五章:营养评估与监测6.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营养评估与监测的方法和重要性。
培养学生进行自我营养评估和监测的能力。
6.2 教学内容:营养评估的方法:膳食记录、营养素摄入量计算、身体成分分析等营养监测的工具:食物秤、营养软件、健康指标等自我营养评估和监测的步骤和方法七、第六章:特殊人群的营养7.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特殊人群的营养需求和注意事项。
营养学教案目录•引言•教案概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估•参考资料引言营养学作为一门关于食物与健康的学科,对于人类的生长发育和健康维护至关重要。
本教案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营养学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并培养他们的健康饮食意识和营养管理能力。
教案概述•课程名称:营养学•授课对象:高中生•课时安排:共计6个课时,每次课时为45分钟教学目标1.理解营养学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掌握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分类、作用和摄入标准。
3.培养学生科学的饮食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营养学导论•营养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人体所需营养素的分类和作用•日常饮食中常见的营养素及其来源第二课时:蛋白质和脂类营养素•蛋白质的功能和分类•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脂类营养素的分类和作用•脂类摄入对健康的影响第三课时:碳水化合物和维生素营养素•碳水化合物的分类和作用•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维生素的分类和作用•维生素缺乏症和补充原则第四课时:矿物质和水的营养素•矿物质的分类和作用•常见矿物质的功能和摄入标准•水的重要性和人体水分平衡的调节第五课时:能量与能量平衡•能量的来源和测定•能量需求的计算和摄入标准•能量代谢与体重管理第六课时:营养与健康•营养与常见疾病的关系•营养评价和营养监测•健康饮食指南和饮食宣传教学方法•授课讲解:通过PPT和多媒体资料讲解基本概念和原理。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讨论日常饮食中的营养问题,并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实验演示:进行简单的实验,直观地展示不同营养素的特性和作用。
•小组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合作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评估本教案将采用以下方式进行教学评估:•课堂练习:每节课后进行小测验,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估。
•课堂讨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评估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包括实验报告、案例分析等,评估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营养学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人体所需的六大营养素,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2. 使学生掌握各种营养素的食物来源、作用及摄入量。
二、教学内容1. 六大营养素的概念、食物来源、作用及摄入量。
2. 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危害。
3. 均衡膳食的原则。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六大营养素的概念、食物来源、作用及摄入量。
2. 教学难点: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危害,均衡膳食的原则。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六大营养素的概念、食物来源、作用及摄入量。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危害。
3. 运用讨论法探讨均衡膳食的原则。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日常饮食中的营养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六大营养素的概念、食物来源、作用及摄入量。
3. 案例分析:分析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危害,引导学生认识到合理膳食的重要性。
4. 小组讨论:探讨均衡膳食的原则,让学生学会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
5. 总结与反思: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对营养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及运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1. 营养不良的类型和表现。
2. 营养过剩的原因和危害。
3. 营养状况的评估方法。
七、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营养不良的类型和表现,营养过剩的原因和危害。
2. 教学难点:营养状况的评估方法。
八、教学方法1. 采用案例分析法讲解营养不良的类型和表现。
2. 运用讨论法探讨营养过剩的原因和危害。
3. 运用讲授法介绍营养状况的评估方法。
九、教学过程1. 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问题。
2. 新课导入:介绍营养不良的类型和表现,分析营养过剩的原因和危害。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其危害。
4. 小组讨论:探讨如何预防和改善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问题。
《营养学》教案第一章绪论一、人体对营养的需要:食物在体内经消化、吸收、代谢,促进机体生长发育、益智健体、抗衰防病、益寿延年的综合过程称营养。
食物中的有效成分称为营养素。
人体所需的营养素约有几十种,可概括为七大类:蛋白质、脂肪、糖、无机盐、维生素、水和食物纤维。
人们对于食物有其共同的、也是最基本的营养要求:1、供给能量、维持体温,并满足生理活动和从事生活劳动的需要。
2、构成细胞组织、供给生长发育和自我更新所需要的材料,并为制造体液、激素、免疫抗体等创造条件。
3、保护器官机能、调节代谢反应,使机体各部分工作能协调地正常运行。
人体对营养的需要也是食物所具备的营养功能。
所以食物是合理营养的物质基础。
二、合理营养的重要性:营养失衡,过度或不足都会给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危害。
如饮食无度、营养过剩可导致:肥胖病、糖尿病、胆石症、高血压及其它心血管疾病,还可成为某些肿瘤和多种疾病的诱因,严重影响健康。
而营养缺乏所产生的影响更为复杂、严重而深刻,涉及优生优育、劳动能力、免疫功能、预期寿命等各个方面。
营养状况可决定人体的机能状态,关系到脑力、体力劳动能力、竞技状态和运动成绩。
营养不良使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感疾病,且病程迁延。
合理营养:就是在卫生的前提下,合理地选择食物和配合食物,合理地贮存、加工和烹调食物,使食物中的营养素的种类、数量及比例都能适应人们的生理、生活和劳动的实际需要。
其核心是营养素要“全面、平衡、适度”。
三、营养科学发展概况:1、基础营养:近10 余年来,基础营养研究又取得了许多新进展,如膳食纤维的生理作用,多不饱和脂肪酸特别是N-3 系列的α-亚麻酸、EPA 及DHA 的生理作用被逐渐揭示;叶酸、维生素B12、VB6 与出生缺陷及心血管疾病病因关联的研究已深入到分子水平;VE、VC、β-胡萝卜素及微量元素硒、锌和铜等在体内的抗氧化作用及其机制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
2、公共营养:在WHO、FAO 的努力下加强了营养工作的宏观调控作用,提出了一些新概念,如营养监测、营养政策等,逐步形成了公共营养学或社会营养学,更加重视如何使大众得到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