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像和姓名的权利教案1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3
青年教师汇报课教案学科思想品德时间第三节执教者课题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懂得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含义和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懂得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权的内容,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过程与方法本课以“寿生”的故事为主线贯穿整堂课,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深入角色,结合教材,探究案例,分析出肖像权和姓名权的相关法律知识,发展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教学,反思自己在与同学交往中侵害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不良表现,体验给受害者所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责任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重点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权和姓名权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难点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和姓名的义务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及预期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情境剧场1 激思辨疑情境剧场3 情境剧场4情境剧场5 我来当法官小结出示一组图片,学生观察并说出图片人物的姓名引出肖像和姓名,进而导入新课出示寿生的故事,联系学生自身姓名的来历明确姓名的含义及姓名的作用。
出示寿生故事2:引导学生根据案例回答相应问题1、寿生是否可以更改自己的姓名?父亲是否有权阻止,并阐明原因大屏幕出示寿生故事3:同学冒用自己姓名案例同时设问:马雷行为是否侵权,原因?引导学生发现身边侵害姓名权的案例。
明确侵犯公民姓名权的行为出示秦哲凯案例4:秦哲凯的肖像未经本人同意被用为营养品的广告宣传。
引导学生回答下列问题:该公司行为是否合法?侵犯了哲凯的什么权利出示秦哲凯系列故事5:秦哲凯依法使用并维护自己肖像权辨析哪些行为属于侵犯肖像权行为激发学习兴趣,创设学习氛围。
联系自身实际,明确姓名含义及其作用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姓名权,知道法律对姓名权的相应规定。
通过对案情的了解和思考,明确侵害姓名权的行为通过交流和思辨,帮助学生认识到侵犯肖像权的危害学会正确行使肖像权并学会依法维权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肖像和姓名是一个具体的人的两大外在标志;懂得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含义和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懂得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的内容,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
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行为;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姓名与肖像权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责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引导反思自己在与同学交往中侵犯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不良表现,体验给受害者所造成的危害;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责任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和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教学难点: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和姓名的义务。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体验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导入新课:作为公民,每个人都是肖像权和姓名权,当你的肖像权和姓名权被侵犯时,如何来维护哪?今天我们学习第二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一、我有肖像权(板书)1、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标志(板书)活动:歌星的案例分析目的:通过此案分析,使学生加深认识人格尊严,从感性上对肖像权进行初步了解。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40页的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1)这一事件涉及公民的哪些具体权利?(2)法院的判决对受害人有什么意义?教师指导,归纳总结:肖像是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的再现。
它的制作方法丰富多样,可以用绘画、剪纸、素描、石膏像、摄影等再现特定人的音容笑貌。
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标志。
那么,什么是肖像权哪?2、公民有肖像权(板书)教师导入小红的案例提问,学生思考后回答:(1)小红行使了什么权利?(肖像使用权、获酬权、肖像制作权)(2)警方发布通缉令,使用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构成侵权吗?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通过分析我们明白了,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教学设计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教学设计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知道法律保护公民肖像权和姓名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护;明确每个公民都不得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和姓名权。
能力目标:提高辨别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人格尊严权的行为;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人格尊严权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自觉的尊重他人,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前置性作业一、阅读教材40—44页,完成课前预习。
二、思考:1、读P42“丽丽”这一材料,回答(1)、“丽丽在影楼拍艺术照”这一行为行使了什么权利,这一权利具体包括哪些方面?(2)、该影楼的行为构成侵权吗?为什么?(3)、丽丽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4)、列举日常生活中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违法行为。
2、读P44材料,思考并回答:(1)、张楠侵犯了王芳的什么权利?为什么?(2)、王芳应采取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姓名权?上课环节必学内容采用的形式和方法用时导入:复习回忆在上一节课中我们学习了公民的人格尊严权,这一权利具体包括了那些权利呢?学生回答: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等,今天我们重点来学习肖像权和姓名权。
一、自主学习思考下列问题:一.我有肖像权1.什么是肖像?2.为什么法律要赋予公民肖像权?3.肖像权的内容包括哪些?4.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有哪些?5.怎样维护自己的肖像权二.交流展示提问学生、由学生归纳上述问题的.答案。
三.合作探究1.下面这几种情况是否属于侵犯公民肖像权的行为?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2请问:丽丽该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呢?四、自主学习二.维护姓名权1.姓名的含义是什么?2.为什么法律要赋予公民姓名权?3.姓名权的内容包括哪些?4.侵害姓名权的行为有哪些?5.怎样维护自己的姓名权?五.交流展示提问学生、由学生归纳上述问题的答案。
六.合作探究1.下面这几种情况是否属于侵犯公民姓名权的行为?请做出判断,并说明理由2探究:如何维护自己的姓名权呢?七、课堂小结一、要求学生看书P40—42归纳相关问题。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教学目标:明确每个公民都有肖像权和姓名权,每个公民都不得侵犯他人的肖像权和姓名权:懂得侵害公民肖像和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的道理,提高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教学重点: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权和姓名权的行为,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教学难点: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和姓名的义务。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体验教学法、案例分析法。
导入新课:作为公民,每个人都是肖像权和姓名权,当你的肖像权和姓名权被侵犯时,如何来维护哪今天我们学习第二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
第二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板书)一、我有肖像权(板书)1、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标志(板书)活动:歌星的案例分析目的:通过此案分析,使学生加深认识人格尊严,从感性上对肖像权进行初步了解。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40 页的材料,思考并回答问题:(1)这一事件涉及公民的哪些具体权利(2)法院的判决对受害人有什么意义教师指导,归纳总结:肖像是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的再现。
它的制作方法丰富多样,可以用绘画、剪纸、素描、石膏像、摄影等再现特定人的音容笑貌。
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标志。
那么,什么是肖像权哪2、公民有肖像权(板书)教师导入小红的案例提问,学生思考后回答:(1)小红行使了什么权利(肖像使用权、获酬权、肖像制作权)(2)警方发布通缉令,使用犯罪嫌疑人的照片构成侵权吗学生回答,教师小结:通过分析我们明白了,公民依法享有对自己肖像的支配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
公安部门为了追捕犯罪嫌疑人,在发布通缉令时,使用他们的照片,不属于侵权行为。
3、公民的肖像权不容侵害(板书)我国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不得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或利用公民的肖像进行人身攻击。
侵害公民肖像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活动:小丽的故事目的:通过分析,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侵害公民肖像权行为的认识,明确可以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教案教案主题: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教学目标:1. 了解肖像权和姓名权的基本概念;2. 掌握肖像权和姓名权的法律保护;3. 分析和讨论肖像权和姓名权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内容:一、肖像权A. 什么是肖像权1. 肖像权的定义2. 肖像权的法律保护B. 肖像权的限制和例外1. 公众人物的肖像权2. 约定违法性肖像权二、姓名权A. 什么是姓名权1. 姓名权的定义2. 姓名权的法律保护B. 姓名权的限制和例外1. 对公共利益的限制2. 现实生活中的姓名权违反三、肖像权和姓名权的案例分析A. 媒体报道 vs. 肖像权1. 媒体报道的边界2. 个人隐私与公众权益的平衡B. 虚假身份 vs. 姓名权1. 虚假身份的危害和法律责任2. 保护个人身份和名誉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引入一个现实生活的案例,激发学生对肖像权和姓名权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讲解肖像权和姓名权的基本概念在这一部分中,向学生简要介绍肖像权和姓名权的定义和法律保护,包括其背后的法律法规和原则。
三、分析和讨论肖像权的限制和例外学生将了解公众人物的肖像权和约定违法性肖像权,以及这些限制和例外的背后法律逻辑和社会效应。
四、探讨姓名权的概念和法律保护学生将了解姓名权的定义和法律保护,并思考公共利益对姓名权的限制和例外情况。
五、案例分析:媒体报道 vs. 肖像权学生将分析媒体报道和肖像权之间的关系,探讨个人隐私和公众权益之间的平衡。
六、案例分析:虚假身份 vs. 姓名权学生将讨论虚假身份对姓名权的侵犯,并明确保护个人身份和名誉的重要性。
七、总结与评价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对肖像权和姓名权的理解进行评价和思考。
教学评估:1. 在小组讨论环节,观察学生对肖像权和姓名权案例的分析和思考能力。
2. 综合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包括课堂参与、小组讨论、答题等方式。
教学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包括相关概念解释和案例分析;2. 肖像权和姓名权相关的法律条文和案例材料。
【八年级】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教案目标:了解公民享有的肖像权和姓名权的具体内容,明确每一个人都不能侵犯别人的肖像和姓名权;提高分辨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肖像和姓名权的行为;能够自觉尊重他人,承担维护他人人格尊严的义务。
重点:法律保护公民肖像权和姓名权,侵犯公民肖像权和姓名权的行为应当承担相应责任。
教学难点: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和姓名的义务。
教学方法:教学法、讨论法、分析法和归纳法。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程]提问:世界上人这么多,我们如何区别周围的同学和老师、一些知名人物为引子,让学生去感受一个具体的人有两大外在标志:肖像是肖像人的人格标志(以容貌将人区别开来);姓名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用文字符号将人区别开来)。
[教授新课程]二.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板书)1.我有肖像权(黑板书写)案例分析:看本书:热爱芭蕾舞的15岁小红让父亲给自己拍一张跳舞的照片。
一家杂志的编辑找到了肖红,要求将这张照片刊登在杂志封面上。
在父亲的同意下,小红同意了编辑的要求,编辑给了小红使用照片的报酬。
思考:小红行使了什么权利?再三看看:小红让爸爸给自己拍照片肖像使用权经父亲同意,小红同意了编辑的报酬要求小红获得了一定的报酬肖像制作权通过思考和实践联系,让学生们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公民依法享有肖像权(肖像制作权、肖像使用权和报酬权);未成年人法的特别规定。
2.维护姓名鲁迅刘翔比尔.盖茨霍金之所以我们一看到这些名字就可以说出他们的行为,是因为名字是一个人的文字符号,与特定的人密切相关,包括官名、笔名、艺名等等。
案例分析一参见《牛顺与儿子的冲突》。
思考:牛顺可以改名吗?牛正干涉牛顺改名的行为是否合法?请说出你的依据。
目的:引导学生理解什么是公民的姓名权(公民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和更改自己的姓名,并排除他人的侵犯);了解法律对18岁以上公民、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具体规定;明确任何人不得干涉他人行使姓名权。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教案《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肖像和姓名是一个具体的人的两大外在标志; 懂得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权的内容,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懂得姓名的含义及作用,姓名权的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与后果.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能够正确区分哪些行为是侵犯公民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行为;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姓名与肖像权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责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尊重他人肖像权和姓名权的责任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与他人交往中侵犯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不良表现,体验给受害者所造成的危害。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权和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难点: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肖像和姓名的义务。
三、教法与学法指导教法:讨论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体验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学法指导:合作交流法、体验学习法四、教学准备:教师:收集相关案例、资料及相关法律书籍,制作课件学生:通读教材,查阅相关法律书籍及资料。
五、教具运用:多媒体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图片导入《他们是谁?》(多媒体显示一组名人的肖像图片请学生说出肖像人物的名字。
)提问:为何能迅速判断出他们是谁?(学生回答)——肖像、姓名是区别于他人的人格特征标志。
每个人都拥有与众不同的面孔和独具寓意的姓名。
可见,肖像和姓名是我们将不同的人区分开来的两大外在标志,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对于公民在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法律是如何规定的。
(二)讲授新课第二框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一) 我有肖像权首先我们先了解什么是肖像以及肖像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1、肖像的含义和作用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以人物各自的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再现,都可以称为是某人的肖像。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内容是《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一课。
一、说教材本课是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中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对应的课标要求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部分。
主要介绍了两项具体的人格权利——肖像权和姓名权,首先叙述了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权的内容,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等,接着,围绕姓名权而展开,主要讲述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等,最后本课还强调了一方面要运用法律手段与侵害自身肖像权和姓名权的行为作斗争,另一方面也要尊重,维护他人的肖像权、姓名权等人格权利。
二、说教案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制定了以下教案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肖像和姓名是一个人的两大外在标志,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运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护。
2、能力目标:通过教案,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姓名权与肖像权的能力,学会运用法律武器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责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责任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三、说教案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案重点为: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权和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教案难点为: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的肖像和姓名权利的义务。
四、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对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认知较差,观念模糊,不自觉地侵犯他人肖像权和姓名权的事情以及自身权利被他人侵犯的事情时有发生。
例如:部分学生更是出于好奇,好玩,不懂得尊重他人,在现实生活中或在网络上冒用他人姓名;或恶意损毁,丑化和擅自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也履见不鲜,因此,很有必要教育学生重视维护他人和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案内容,我选择了问题教案法,案例教案法,情感体验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做为本课的教案方法。
师:我们每个人都会有肖像和姓名,它是一个人人格地外在基本标志,也是帮助我们区别周围人地两在法宝.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公民在肖像和姓名中地权利.(出示课题)师:当我们提起某人地名字、看到某人地图片时,就会把他和特定地对象联系在一起.肖像和姓名是帮助我们区别周围人地两大法定.那么,那么一个人对自己地肖像享有什么样地权利?法律上地姓名权又包括哪些内容呢?什么样地行为能构成对肖像权和姓名权地侵犯?我们该怎样维权?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情景剧场.一、维护姓名权、什么是姓名及其作用情景剧场一、起个好名字()能告诉大家你地名字有什么特别地寓意吗()你知道除了使用真实姓名外,还有没有使用其他名字?()什么是姓名?它有什么作用?生:姓名还包括笔名、艺名、网名师:我们每个人都有姓名,这是我们和他人区分地一个外在标志.那么有了姓名之后,相对应地有哪些相关地权利呢?“寿生”地姓名寄托了父母地祝福和希望.但就是因为这个名字,故事就发生了.让我们接着看生活情景剧.、姓名权地含义及其具体内容()你认为寿生可以更改自己地名字吗?()他爸爸有权阻止吗?()什么是姓名权,它包括哪些内容?生:寿生能更改自己地名字.因为依据法律规定,公民享有决定、使用和变更自己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地权利.寿生地姓名会给他带来很大地心理压力,并且也会造成误会.所以他有权变更自己地姓名.生:寿生不能更改自己地姓名,因为他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更改姓名需由监护人代为行使.如果爸爸不愿意,那么他不可能更改自己地姓名.除非和父母进行沟通,父母同意了,才能更改姓名.生:姓名权是指决定、使用姓名权是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地权利.姓名权包括:决定权、使用权、变更权.师:每个公民都享有姓名权,但有人会说,既然是我地权利,那我想起什么名字就起什么名字,想什么时候改名就什么时候改名,这种观点对吗?目前,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不寻常地姓名,让我们来看看下面地材料.出示多媒体问:这样地姓名合法吗?合适吗?假如你是户籍主管人,你会让他们上户口吗?生:这些人给孩子取名虽然是合法地行使了姓名权,但如果人人都这样起名字,会造成很大地麻烦,而且也会给名字地管理、社会地发展带来不便.比如说,现在现在许多行业、部门开发地软件中,姓名一栏只设了四个汉字地宽度,还有准考证、飞机票都很难处理四字以上地姓名.师:看来,取名绝不是一件简单地事情,我们在行使公民地姓名权时要顾及社会地一些基本地公共秩序.要考虑到别人地接受程度.寿生确实享有姓名权,但由于他尚未成年,所以其姓名权可由其监护人即父母代为行使,只要耐心地和父母解释,征得父母地同意后就可以实现自己地愿望.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用别人地姓名谐音来取笑,甚至侮辱人,这是不道德地,也是侵犯他人人格尊严地违法行为.情景剧场三马雷地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为什么?生:马雷地行为构成侵权.我国民法通则第条规定,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地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生:侵犯姓名权地行为有盗用、冒用和干涉他人使用姓名等.师:盗用和冒用他人姓名是侵犯姓名权地两种主要形式,也是我们这节课地重点和难点.无论假冒还是盗用他人地姓名都是侵权行为,都要承担相应地法律责任.所以我们不权要维护自己地姓名权不受侵害,同时也要尊重他人地姓名权,这是我们现代人应该具有地最起码地法律素质.二、我有肖像权情景剧场四该公司地行为违法吗?为什么?生: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地使用公民地肖像.问:你认为什么是肖像,你可以通过哪些方式来制作你地音容笑貌?生:肖像是以容貌为中心地地人体形象再现.表现形式:可以用绘画、雕塑、剪纸、照相、摄像等各种方式再现.(表现形式展示图片)肖像地作用:肖像再现了个人地基本特征,是每个人人体容貌地有形识别标志,所以,肖像与特定人地人格不可分离.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肖像,每个人地肖像都是独一无二地,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地肖像.那么秦哲凯是如何处理这件事地呢?情景剧场五师:秦哲凯行使了什么权利?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在材料中如何体现?链接到肖像权具体包括什么内容?制作权、使用权、获酬权侵害公民肖像权地行为有哪些?生:()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地使用公民地肖像,如未经本人同意,将某人地照片印在杂志封面上等或是做成广告进行宣传.()恶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地肖像()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展示侵权地图片刚才我们学习了与公民肖像权有关地知识.那么,现在请你来当律师,断一断这些行为是否属于侵权行为不是.如果并非以营利为目地,也并非出于恶意,对不道德现象进行批评,是正常行使舆论监督权利,不构成侵犯肖像权.2、不是,公益广告.像新闻报道某件社会现象、时政新闻中拍摄到地行为肖像、警方在网上发布带有犯罪嫌疑人照片地通辑令等这些行为虽没经过本人同意,但它并不为营利,也不是恶意侮辱和丑化某人,帮不能认为是侵犯了公民地肖像权地行为.当肖像权受到侵害时,我们应怎么做?当肖像权受到侵害时,我们要拿起法律武器,追究侵权人地责任,必要时可提起诉讼以讨还公道.。
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一、说教材本课是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四课《维护我们的人格尊严》中第二课时的内容,本课对应的课标要求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的“权利与义务”部分。
主要介绍了两项具体的人格权利——肖像权和姓名权,首先叙述了肖像的含义及作用,肖像权的内容,侵害肖像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等,接着,围绕姓名权而展开,主要讲述姓名的作用,姓名权的内容,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和后果等,最后本课还强调了一方面要运用法律手段与侵害自身肖像权和姓名权的行为作斗争,另一方面也要尊重,维护他人的肖像权、姓名权等人格权利。
二、说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认知结构和心理特点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认识肖像和姓名是一个人的两大外在标志,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当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要运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护。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提高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和他人姓名权与肖像权的能力,学会运用法律武器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责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姓名权和肖像权的责任意识,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法律保护公民的肖像权和姓名权,侵害公民肖像权和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责任。
教学难点为:公民在依法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要履行维护他人的肖像和姓名权利的义务。
四、学情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未成年人对肖像和姓名中的权利认知较差,观念模糊,不自觉地侵犯他人肖像权和姓名权的事情以及自身权利被他人侵犯的事情时有发生。
例如:部分学生更是出于好奇,好玩,不懂得尊重他人,在现实生活中或在网络上冒用他人姓名;或恶意损毁,丑化和擅自使用他人肖像的行为也履见不鲜,因此,很有必要教育学生重视维护他人和自己的合法权益。
五、说教法学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学内容,我选择了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感体验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做为本课的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准备教师准备:课前搜集有关肖像权与姓名权的案例,了解相关的法律知识,并制作多媒体课件。
1.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法律保护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和姓名权,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要用法律武器进行维护。
②明确每个公民都不得侵犯他人的名誉权、肖像权和姓名权。
(2)能力目标
①提高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肖像权的能力,能够运用法律武器追究侵犯者的法律责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①加强法制观念,增强依法维权意识。
一、激情导入
情境一:一对农村夫妇,生了个胖儿子,夫妇俩开心之余,却为儿子取姓名发了愁,思来想去,朴实的夫妇终于给儿子取名“寿生”,祝他一生平安,长命百岁。
二、质疑问难、引发思考
①你的姓名是什么?它有什么寓意吗?
②你除了使用过这个姓名之外,有没有使用过其他名字?
③什么是姓名权?
知识小结
1、姓名包括正式姓名、笔名和艺名p43。
2、姓名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
P43
3、姓名权是指公民依法享有决定、使用、变更姓名,并且排除他人侵害的权利。
P43
情境二:寿生渐渐的长大,转眼来到了省城读中学,为了能培养他成材,父母亲倾注了所有的心血。
寿生也很懂事,在校非常关心集体,热心助人,成绩优异,在一次省奥数竞赛中还获得了一等奖。
可最近他却不想去上学,并且向父亲提出改名换姓。
因为他父亲姓秦,所以同学嘲笑他,叫“禽兽生”,但是遭到父亲的拒绝,说他忘恩负义。
质疑问难、引发思考
①同学的嘲笑行为对吗?为什么?
②你认为寿生可以更改自己的姓名吗?他爸爸有权阻止吗?说说理由。
知识小结
民法通则第99条:p43
公民享有姓名权,有权决定、使用和依照规定改变自己的姓名,禁止他人干涉、盗用、假冒。
年满18周岁的成年人有权自主决定自己起什么名字;有权决定、使用自己的姓名、笔名、艺名;有权依照规定变更姓名。
但是未成年人和精神病患者的姓名权由其监护人代为行使。
情境三:在寿生的强烈要求下,终于改名为秦哲凯。
16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国科技大学少年班物理专业。
大四时,他申请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继续深造。
可他的同学马雷得知秦已被该大学录取后,抢先从信箱里窃取了秦的邀请信,同时以秦哲凯为名拒绝接受邀请,并推荐了他自己。
质疑问难、引发思考
①马雷的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为什么?
②在你的身边还有哪些侵犯姓名权的行为?
③假如你是秦哲凯,你将采取什么方式维护自己的权利?
知识小结
侵害姓名权的表现形式:
1、干涉
2、盗用
3、冒用
侵害姓名权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公民的姓名权被侵害后可以通过诉讼等法律方式去维护。
情境四:大学毕业时,全班开心地留下难忘的毕业照。
可是,两个月后,秦哲凯却在一张报纸上看到了自己的照片,手里还拿着一盒营养品,俨然像该保健品的形象代言人。
秦哲凯立即打电话到该公司进行交涉。
质疑问难、引发思考
①你拍过照片吗?你还通过哪些方式制作过你的音容笑貌?
②该公司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③如果将你的照片制成公益广告用来宣传希望工程,这种行为是否侵犯公民的肖像?
知识小结
1、肖像是以容貌为中心的人体形象的再现。
2、肖像的表现方式有:绘画(自画像)、雕塑、剪纸、照相、摄像等。
3、肖像也是每个人人格的基本标志。
4、肖像权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
5、侵害公民肖像权的行为:p41
①未经本人同意,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肖像;
②故意毁损、玷污、丑化公民的肖像或利用公民肖像进行人身攻击。
情境五:
做贼心虚的保健品公司接到秦哲凯的电话,说公司一时疏忽没跟他商量,并答应支付给他一定的广告费。
秦哲凯认为自己家庭贫穷,以后还要出国留学,为了不给父母添麻烦,他就答应了,但他要求自己的照片只能在该报纸上使用。
质疑问难、引发思考
①秦哲凯行使了什么权利?具体包括哪些方面?
P41肖像权。
包括肖像制作权、使用权和获酬权。
②他在行使这项权利时需要跟父母商量吗?
P41不需要,他已经成年。
未成年人在使用自己肖像和获取报酬方面必须由监护人代理或同意。
训练总结
1、某市某饮料厂举行展销会,与电视台商定,对展销会进行现场录像,制成40秒的广告,每周播放两次,持续两个月,厂家付电视台人民币1万元。
厂家还与市第一小学约定由学校组织40名小学生在展销会上吹小号奏乐,届时有电视台在现场录像,并根据摄像制作广告。
厂家支付给学校3000元报酬。
展销会如期举行,电视台和学校各自履行了与厂家的约定。
(40名小学生及其家长均不知此事)
问:学校、饮料厂和电视台是否侵犯了40名小学生的肖像权?
答:三被告共同侵犯了40名小学生的肖像权。
《民法通则》第一百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
用公民的肖像。
(1)三被告共同合作使用了40名小学生吹小号的录像肖像做广告;
(2)三被告使用40名小学生肖像做广告,未经他们监护人同意;
(3)三被告使用40名小学生肖像做广告的目的是营利。
2、陈某违反交通规则,跨越马路中间的护栏强行过马路,被王某拍照,王某将照片送到报社发表,让舆论谴责这种既不讲社会公德,又违反交通法规的行为。
陈某知道后却指责王某侵犯了他的肖像权。
问:王某是否侵犯了陈某的肖像权?
答:王某并没有侵犯陈某的肖像权。
如果并非以营利为目的,也并非出于恶意,对不道德现象进行批评,是正常行使舆论监督权利,不构成侵犯肖像权。
违反道德和法律的行为的照片、录像等均不属于侵犯肖像权;新闻报道中的摄影、杂志插图中的艺术摄影、参加社会活动的照片、寻人启示上的照片、通缉犯的照片等也不属于侵犯肖像权。
活学活用——“我来当法官”
3、一位家长为自己的双胞胎儿子分别取名为:“钟共”、“钟央”,两孩子名字连起来读,与我国党中央的发音完全一致。
赵先生,是电脑程序员,给孩子取名叫“赵.COM”,一能说明自己是搞电脑的;二这名字少见,能显示“个性”;三是取“赵康”的谐音,表示安康的意思。
问:
1)这样的姓名合法吗?合适吗?
2)假如你是户籍主管人,你会让他们上户口吗?
4、借家庭经济有困难的战士的姓名往其家里寄钱或以他人名义帮助老幼病残等弱势群体算不算是侵犯公民的姓名权?是否违反了诚信做人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