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解题技巧系列之:玉树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季节变化
- 格式:doc
- 大小:2.24 MB
- 文档页数:13
09届高三地理地理事象的季节变化
地理事象的季节变化
在高考复习备考过程中,建立知识间的联系线索,整合主干知识,通过对已知的知识进行重新组合、归纳、联系、迁移,把零散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可以实现知识系统化、网络化,使知识和能力得到最大限度融合,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和解释问题的能力。
那么如何建立联系线索,整合主干知识呢?下面以地理事象的季节变化规律进行例谈。
一、理清线索构建体系
地理事象季节变化内容涉及在教材的许多章节,在复习过程中以之为线索,可以将地球运动、大气环境、陆地和海洋环境、资源和能源的利用、工农业生产、旅游活动、环境保护和科学考察等多方面内容联系起来,建立知识体系,高效地完成复习。
高考中关于季节的判读分析高考中关于季节的判读分析在高考地理试卷中,选择题和综合题经常出现诸如“当某种地理现象发生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什么?”的问题。
解答这种类型的题目,季节的判读非常关键。
这种考查说明高考试题非常重视学生对地理现象的分析,而很多现象的判断必须根据季节的判断来推理。
季节的判读作为高考的一个重点内容,几乎每年都有考查。
在我们学习过的知识中,有许多地理现象可以用来判读季节。
1、光照图的判读根据光照图的昼夜长短状况来判断季节:不同的季节,南北半球的光照情况和昼夜长短不同,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也不同,由此可以确定出北半球的二分二至日,进而确定出南北半球的季节。
判读时可直接分析极圈内昼夜长短来判定南北半球所处的季节:夏至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与经线相交),北极圈内为极昼,南极圈内为极夜,冬至日相反。
二分日晨昏线通过赤道,联结两极(与经线重合),全球昼夜等长,均为12时。
2、地球公转的判读根据地球的公转轨道或公转速度来判断季节:地球的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每年的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速度最快,太阳直射南半球,北半球是冬季,南半球是夏季;每年的七月初,地球公根据植被景观的变化或动物的迁移来判断季节: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活动都受季节变化的影响。
当巴西高原东南部草木枯黄时为当地冬季,阿拉斯加的驯鹿向北部的苔原带迁移时北半球为夏季,青海湖鸟岛候鸟汇集时为4月-6月。
根据农业生产活动来判断季节:农业生产活动有季节性的特点,华北平原的小麦收割时为6月初,种植时为9月底;澳大利亚的小麦播种时为北半球春季;江南丘陵地区采摘新茶为春季;舟山渔场带渔汛在冬季。
6、气温分布的判读根据等温线的弯曲状况来判断季节:下垫面的性质不同,在不同的季节等温线的弯曲方向也不一样,特别是海陆差异造成的等温线的弯曲,是判断南北半球季节的重要依据。
等温线向高纬弯曲,则该地气温比同纬度的其他地方高,向低纬弯,则温度低。
一、选择题答题技巧(一)明确题干要求,分析答题条件。
1、明确题干要求。
理解题干的关键指导语言。
如“最多的是”、“最合适的是”、“最主要的是”“正确的是”、“不正确的是(错误的是)”等等。
2、分析解题条件。
全面分析题干内容,充分挖掘题目提供的条件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3、分析选项本身叙述的正确性。
对选项叙述的正确性判断是做好选择题的核心任务。
选项叙述错误常有以下几种情况:误为因果,如“在副高控制下,长江中下游多雨”。
表述绝对化,如“迎风坡降水一定多于背风坡”。
前后矛盾,如“卫星在大气层中高速运转能较好地散热”。
概念混淆.如“海岭海沟等构造带将地壳分为六大板块”。
表述错误或不完整,如“赤道地区盛行下沉气流”、“太阳系是由行星、小行星、流星体、彗星、行星际物质组成的天体系统”。
以偏概全,以点代面,举例不当,如“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汛期出现在夏秋季节”。
(二)方法科学得当1、直选法(再现法)根据题干要求,通过对各个选项进行分析,可以直接判断出正确答案。
这种方法就叫直选法。
一般来说,这种解题方法比较适合于那些难度较小的试题(题干与选项之间的知识转换环节较少),可以通过认真阅读题干,明确其考查内容的知识类别、时空范围和数量特征等,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认识水平,直接选出答案,从而节省解题时间。
2、排除法排除法是考试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解题方法。
对于组合排序型或比较复杂的选择题,因罗列地理事物和现象较多,一时较难作出正确选择,可以把一个一个的选项与题干条件逐一对照,首先将错误的选项逐一排除掉,缩小判断范围。
然后根据题干的其他条件,在缩小的范围内再逐渐淘汰排除,最后剩下的就是正确答案,但也要做最后的复查。
3、图解法对于地理学科中的无图考图题,利用图解法是最好的解题方法。
图解法能将一些解题过程中的思考过程用简单的图示显示出来,不仅能帮助我们在答题时理清思路,还能避免因单靠大脑想象造成的过失性丢分。
尤其在解答地理时空分布、运动规律等方面的试题,能大大提高答题的速度和正确率。
04 问题措施类一、答题技巧二、模板构建【模板一】一般问题措施类答题方向【模板二】常见问题的防治措施1.(水质的保护措施)(2023·北京·统考高考真题)某校中学生赴蛇鱼川流域进行野外研学。
左图为该流域示意图,右图为某同学撰写的考察报告。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在甲、乙两地中任选其一,从保护水质的角度列举该地应采取的治理措施。
【答案】甲地:保护植被,保持水土,减少河流含沙量;恢复生态环境,增强水体自净能力。
乙地:控制污染企业布局;严禁施用农药、化肥,防止污染水源;生活污水净化处理。
【详解】甲地:位于山区,应当保护植被,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从而有效减少河流含沙量;加大宣传力度,恢复生态环境,增强水体自净能力,保障下游水体水质。
乙地:位于平原地区,要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布局,防止水体污染;下游平原河谷农业发达,要严禁施用农药、化肥,杜绝污染水源;居民生活点较多,生活污水要净化处理。
2.(风蚀的防治措施)(2023·全国·统考高考真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蚀粗化是风蚀导致地表松散层细颗粒物流失,粗颗粒物所占比例增加的现象。
其过程如图左所示,某科研小组通过比较地表松散层表层和浅层的粗、细颗粒物含量。
构建了风蚀粗化指数。
该指数数值越大。
说明表层比浅层粗颗粒物含量越高。
图右显示青藏高原南部(针对风蚀)采样点粗化指数的分布。
提出图右所示区域因地制宜的风蚀防治措施。
【答案】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建设和管理自然保护区;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
【详解】青藏高原风力侵蚀作用增强首先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有关,重要的是人类活动的加剧,如超载放牧、城镇化及土地利用、工业旅游业的发展等。
因地制宜防治风蚀,首先需要根据区域不同地区破坏的程度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坚持以自然保护区建设促进可持续发展为原则;进行生态治理与恢复:利用高原水资源和能源资源植树种草建立植被防护体系;实施退牧还草工程和禁牧措施,规范采药等乱采滥挖行为。
地理事象中的季节问题纵观近几年高考,季节判断在每年高考中都有所体现,所以,与季节更替有关的地理现象是考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
以下归纳了10个与季节更替有关的地理现象并进行分析,供考生参考。
1.地球运动:在地球运动中,与季节有关的地理事物与现象是地球公转位置、太阳直射点位置、正午太阳高度、日出日落方位、昼夜长短等。
公转位置:夏至点(或远日点)附近——夏季;冬至点(或近日点)附近——冬季。
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夏季,南半球冬季;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
(即太阳直射点位于哪个半球,哪个半球为夏季)正午太阳高度: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季节——夏季;最小的季节——冬季。
日出方位:北半球——夏季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冬季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南半球——夏季日出东南,日落西南;冬季日出东北,日落西北。
昼夜长短:昼长夜短——夏季;昼短夜长——冬季。
2.气候:各种气候要素(气温、降水、风向、气压等)、三圈环流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呈现明显的季节性。
⑴气温:夏高冬低;同纬度夏季陆高海低,冬季陆低海高;等温线夏季陆地向高纬凸出,海洋向低纬凸出,冬季相反⑵降水:季风气候、热带草原气候(夏雨型)——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
如:地中海气候区(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夏季森林火险等级高贵阳冬季多阴雨冷湿天气(受昆明准静止锋的影响)⑶风:风向:亚洲东部:夏季——东南风,冬季——西北风。
亚洲南部:夏季——西南风,冬季——东北风。
澳大利亚北部,夏季——西北风,冬季——东南风。
风力:冬季,南北温差大,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也大;夏季相反。
如英吉利海峡冬季风力大,风浪也大。
⑷气压: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陆地——夏季气压低,冬季气压高;海洋相反。
(这种现象在季风气候区较明显)⑸气压带、风带: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与春秋分位置相比)南半球——夏季偏南,冬季偏北。
⑹雪线:一般地,受气温影响显著的山脉,雪线夏季高,冬季低。
⾼考地理综合题答题技巧之六——过程类来源:⾼考地理资讯⼀、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变化特征。
⼀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材料为载体,根据材料和地理原理分析得出主要地理过程。
⼆、解题技法(⼀)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考查⽅向主要为:1.有限时段内的依时⾏为。
在⼀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依时⾏为,从中发现地理事实变化规律,以便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2.对未来可能发⽣的地理⾏为进⾏模拟和预测;3.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上。
(⼆)答题思路解题步骤:第⼀步,确定区域位置;第⼆步,调⽤相关原理;第三步,按照时间维或因果链,⽤地理语⾔叙述其过程。
三、答题模板答题过程中应注意地理事物的以下特性:1.时间性:答题过程要遵循发⽣、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
如地理事物的发⽣过程:a→b→c→d,不能写成d→c→b→a,要注意过程的时间性。
2.因果性:地理事物和现象发⽣、发展、演变的过程不仅有时间先后顺序,⽽且⼀般有明确的因果联系,答题过程中注意要由因索果,保证答题过程的逻辑性。
3.完整性: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般是按点给分,要求考⽣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把地理过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因果关系⽤地理语⾔完整的表达出来,不要遗漏其中的过程。
如地理事物的发⽣过程a→b→c→d,不要跳跃式写成a→c→d。
4.精细化:答题过程要精细化,既然是⼀个过程,就要把每个过程都逐⼀写下来,切忌⼀个过程⼀句话就概括完毕。
但不能出现滔滔不绝、下笔千⾔,不能把简单题写成⼩作⽂。
四、过程类试题分类1.⾃然地理部分(1)⼤⽓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辐射、⼤⽓逆辐射等⼤⽓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和对地⾯的保温作⽤等。
(2)热⼒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近地⾯冷热不均引起的⼤⽓垂直运动、同⼀⽔平⾯上⽓压⾼低的变化、空⽓的⽔平运动、等压⾯的弯曲变化及热⼒环流的典型案例(如⼭⾕风、城市风、海陆风等)的形成过程。
【高三学习指导】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判断春夏秋冬【摘要】高中三年级备考,其实是一个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过程,即在一年的教学过程当中,把学生的复习能力发掘、提高到能够解决或者基本能够解决高考试题上来,下面的“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判断春夏秋冬”供大家参考!1.根据地球轨道位置进行解释地球公转轨道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一月初地球处于近日点位置,此时是北半球的冬季或南半球的夏季;七月初位于远日点,北半球为夏季或南半球为冬季。
例1右边的图显示了地球的轨道。
阅读图片并回答问题(1)至(2)。
(1)地球从甲运行到乙期间,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a、逐渐减少B.逐渐增加c.先减小后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2)当地球处于a位置时a.黄河流域进入汛期b、南极洲的昆仑站在极地之夜c.三峡水库处于蓄清期d、潘帕斯草原处于干旱和黄色时期答案:(1)b(2)c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a是近日点,地球从a(1月初)向北移动到B,重庆的正午太阳高度一直在增加。
当地球接近近日点a时,北半球是冬天,南半球是夏天,所以在问题1中选择B,在问题2中选择C2.根据日照图判读南北半球的光照在不同的季节是不同的,白天和黑夜的长度以及中午太阳的高度也是不同的。
如果北半球白天长,夜晚短,那么可以得出结论,太阳的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在半年的夏季,因此我们可以大致推断北半球和南半球的季节。
例2.右图中a为纬线,p、q两地经度相同,相距800千米。
完成⑴~⑵题。
(1)如果Q在5:30上升,a的纬度是15°,此时的月份可能是()a.12月b.2月c.6月d.10月(2)如果太阳已经在P点19分落下,而太阳仍然在Q点落下,这个季节()a.长江流域油菜花盛开b、美国的大平原c.潘帕斯草原绿野千里d、尼罗河进入雨季答案:(1)a(2)c分析:问题(1)当太阳在5:30升起时,说明白天更长,纬度更高。
根据图中的信息,地面Q的纬度应大于15°,因此它位于南半球。
高考地理答题技巧及解题方法大全高考地理的答题技巧高考中,地理试题类型分五类:特征描述(或简述)、成因分析、区位分析、意义罗列、建议罗列。
在答特征描述题时,首先要明确该题问的是地理事物的形态特征与状态特征,或者是分布特征及变化特征描述。
其次,要掌握描述地理事物特征的方法,试题设问形式通常为“说明……特点”“描述……状况”“简述……特征”等。
在答此类题时,学生首先要明确区域位置和图文信息,抓住自然地理要素或人文地理要素的典型特征,并运用地理术语表述出来。
根据变化要素,预测未知区位分析既要说明某地理事物的位置,又要说明其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
联系即是影响因素,包括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三大因素。
其中自然条件是基础,技术条件是保障,而社会经济因素是决定性因素。
答区位分析坚持四个原则:一要点全,如分析影响因素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对比分析既要找出两者的相同也要找出不同。
二是主导因素突出,避免蜻蜓点水,面面俱到。
三是回答问题要具体,有针对性。
四是用发展的#39;观点看待区位因素。
注意根据变化的要素,推知变化的方向。
分析区位因素的思路一般是:在何处(即经纬度位置或相对邻位置)→有什么(即有哪些地理事物)→为什么(即影响地理事物的因素有哪些,主导因素是什么) →怎么样(即怎么变,变化的规律是什么)。
把握因与果的联系成因分析类试题,通常的设问形式有:“试分析__地理现象的(自然或社会)原因”,“分析__地理事物的成因”,指出__形成的影响因素,简述理由,说明__原因等。
答题的基本思路是:在哪里(位置)——为什么——形成__结果。
即第一步说明位置,以明确讲述的是哪里,第二步根据要回答的内容解释原因,第三步得出结果。
在回答原因类试题时,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高考地理简答题解答技巧1、认真审题审图认真审题审图可防止答偏题,审文字题时要特别注意条件、中心词、关键的修饰语。
玉树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季节变化规律归纳(来源:玉树声高考地理教研室,启迪慧想整理)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季节变化的知识结构1、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二分二至日的昼夜状况)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4、晨昏圈平面与纬线圈平面、经线圈平面之间夹角的季节变化春、秋分日,晨昏圈通过极点,与经线圈平面之间的交角为0°,与纬线圈平面之间的交角为90°。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0°(赤道)。
(如右图) (1)晨昏圈相切的纬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之和等于90°(即互为余角)(2)晨昏圈平面与纬线圈平面之间交角的季节变化规律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90°--66°34′-90°-66°34′- 90°(3)晨昏圈平面与经线圈平面之间交角的季节变化规律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0°--23°26′-0°--23°26′- 0°夏至日日照图冬至日日照图5、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规律夏至(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向北移约5个纬度左右;春秋分,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冬至(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向南移约5个纬度左右。
(1)东亚、南亚和澳大利亚西北部风向的季节变化(2)根据陆地、海洋在同纬度的气温差异判断季节(3)气压带势力强弱和风带风力大小的季节变化受高低纬温差季节变化的影响,冬季,高低纬度之间温差较大,气压带之间的气压差也大,风力较强;夏季则相反。
(4)风海流纬度位置和流势(流速和流量)的季节变化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七月,在信风、西风吹送下形成的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西风漂流等)分布的纬度位置随气压带风带的北移也要向北移动。
由于风力有所增强,洋流的流势也有所增大;一月则相反。
玉树声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季节变化规律归纳
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季节变化的知识结构
1、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
2、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赤道上全年昼夜平分、二分二至日的昼夜状况)
3、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
律
4、晨昏圈平面与纬线圈平面、经线圈平面之间夹角的季节变化
春、秋分日,晨昏圈通过极点,与经线圈平面之间的交角为0°,与纬线圈平面之间的交角为90°。
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0°(赤道)。
(如右图) (1)晨昏圈相切的纬度数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数之和等于90°(即互为余角)(2)晨昏圈平面与纬线圈平面之间交角的季节变化规律
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
90°--66°34′-90°-66°34′- 90°
(3)晨昏圈平面与经线圈平面之间交角的季节变化规律
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春分日
0°--23°26′-0°--23°26′- 0°
夏至日日照图
冬至日日照图
5、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变化规律
夏至(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向北移约5个纬度左右;春秋分,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冬至(北半球冬季),气压带风带向南移约5个纬度左右。
(1)东亚、南亚和澳大利亚西北部风向的季节变
化
(2)根据陆地、海洋在同纬度的气温差异判断季节
(3)气压带势力强弱和风带风力大小的季节变化
受高低纬温差季节变化的影响,冬季,高低纬度之间温差较大,气压带之间的气压差也大,风力较强;夏季则相反。
(4)风海流纬度位置和流势(流速和流量)的季节变化
受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的影响,七月,在信风、西风吹送下形成的风海流(南北赤道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北大西洋暖流、西风漂流等)分布的纬度位置随气压带风带的北移也要向北移动。
由于风力有所增强,洋流的流势也有所增大;一月则相反。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北半球夏季)
6、大范围海陆间气温和风向的季节变化
7、气候特征的季节变化
(1)热带草原气候(萨瓦纳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2)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
(3)三种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地中海气候
三种季风气候
四季更替
对“中国的气候”可设计的问题有:
1.中国南北气温不同的根本原因是
A.海陆位置不同
B.纬度高低不同
C.地势高低不同
D.昼夜长短不同
2.中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是
A.纬度最低的曾母暗沙
B.白昼最长的漠河
C.地势最低的吐鲁番盆地
D.辐射最强的拉萨
3.中国干湿地区划分的依据是
A.降水量的多少
B.地表植被与径流量多少
C.蒸发量的强弱
D.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4.造成我国东部洪涝和旱灾的主要原因是
A.夏季风强弱与推进的早晚
B.冬季风的强弱
C.东西走向山脉的阻隔
D.海陆位置的影响
5.影响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分配的因素有
A.纬度位置、水汽来源
B.海拔高度、夏季风推进速度
C.地形类型、季风活动
D.海陆位置、夏季风强弱与推进速度
8、自然景观的季节变化
9、河流水文特征的季节变化
(1)河流的流量大小、水位高低和汛期长短因补给形式不同而有所不同(2)纬度较高地区的河流,冬季有结冰期
(3)凡有结冰期的河流在某些河段(由纬度较低的地方流向纬度较高的地方)会出现“凌汛”现象。
10、人类活动的季节性特点
(1)农业生产活动的季节性
(2)科学考察活动的季节性
极地科学考察: 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活动应选择在极昼、气候较温暖的时期。
北极地区一般选在春分后(4、5月)至冬至前(10、11月)这段时间;南极地区正好相反,一般选在秋分后(10、11月)至夏至前(4、5月)这段时间。
高山科学考察:应避开雨季和冬季,选择天气状况比较好、比较稳定的季节。
(3)旅游活动的季节性
例题1:读图1(我国的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和图2(煤炭产区及外运线路),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图1中B、H、C所在省区的简称,简述图示地区的自然环境特点。
(地形、年降水量和干湿状况、自然植被)
参考答案:陕、晋、内蒙古;高原为主,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属半干旱地区;植被以草原及荒漠草原为主(2)扼要说明图1所示地区发展工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优势有哪些?
参考答案:资源优势:煤炭、有色金属、稀土等;区位优势:承东启西,位于三省区交界地带资源和工业区距离近,有利于区际协调发展。
(3)图1所示虚线地区范围内,在能源重化工基地的发展与建设中面临的重大问题有哪些?应如何解决?
参考答案:水资源短缺、交通运力不足、环境脆弱;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污染;发展交通,提
高外运能力;防止污染,加强生态保护。
(4)图2中显示我国煤炭工业空间布局所存在的问题是什么?目前的主要运输方式有哪些?
参考答案:煤炭工业空间布局不平衡。
目前主要通过铁路运往东部沿海港口,再通过海运运往南方,或直接通过铁路、公路运往南方。
(5)从提高资源有效利用率,并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的角度考虑,国家应采取哪些措施?
参考答案:要重点建设火电场和煤化工基地,将原煤转化成二次能源——电能,通过空中电网运送出去;或转化成煤气通过管道运送出去,从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并缓解交通运输紧张的状况。
例题2:读“某国家位置示意图”,以及“甲、乙两城市气候直方图”,回答相关问题:
(1)简述图示国家地势特征及其判断依据。
参考答案:北高南低(或自北向南倾斜);根据河流的流向
(2)与甲城市对应的气候直方图是,其降水量年内分配的特点是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有:
参考答案:B 5~10月份降水较多(或干湿季明显)夏半年来自海洋的西南风带来丰富的水汽,沿岸暖流的加湿作用
(4)简要说明形成甲、乙两城市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
参考答案:距海远近不同(受海洋影响的轻强弱不同)
(3)列表比较甲、乙两城市在气候特征上的异同。
参考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