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容闳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为什么被誉为留学生之父本文导读:他就是被誉为留学生之父的容闳(念hong),中国的第一个“海归”。
01容闳1828年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南屏村。
小时候,由于家境贫寒,无钱供他上学。
7岁那年,他的父亲把他送到澳门附设于伦敦妇女会的马礼逊纪念学校读书,因为这个学校学杂费是全免的。
学校的校长是一名德国传教士的夫人。
马礼逊纪念学校后来,美国教育家勃朗牧师来到澳门,接手马礼逊学校。
1847年初勃朗回美国时,带了容闳等3个中国学生同去,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城学校就读,这是一所大学预备学校。
三年后,容闳在慈善组织的资助下进入耶鲁大学。
大学4年,容闳以优异的成绩毕业,获得文学士学位。
就这样,容闳成为耶鲁大学历史上第一个中国毕业生。
容闳另一位中国学生黄宽则去了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医学,成为中国最早毕业于英国大学的留学生。
后来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作为优秀的外科医师,是中国最早担任西医教学的教师之一,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西医人才。
还有一位名叫黄胜,一年后因病回国,后来在香港报馆任职并成为著名华侨领袖。
1873年后随第二批幼童赴美,并到中国公使馆做过译员。
1855年,容闳怀着报效祖国的愿望回国了。
可是回国之初他并没有得到重用,尽管他有着美国顶级大学的文凭,然而,当时封建制度下的中国,认的只是科举功名。
受到冷遇的容闳开始曾在广州美国公使馆任书记员,后来又在香港高等审判厅任译员。
第二年他前往上海,谋得海关翻译处的职务。
可是当他听说,凡是中国翻译绝不可能有升迁至总税务司的希望,便毅然辞职而去。
后来又进入上海宝顺洋行经营丝茶生意。
不过他最为关心和憧憬的事情却是实现中国教育的近代化,让更多的青少年出国留学,接受西方先进的理念和科学技术,从而推动实现国家的近代化。
“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
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之境。
”02容闳最初是把实现自己理想的希望寄托在太平天国运动上的。
中国留学生该如何避免美国校园吸毒现象最近的明星涉毒事件让人们反思该如何远离毒品,而众多的留学生家长更是担忧:到了大洋彼岸,中国留学生该如何避免美国校园吸毒现象呢?在西方国家,很多人宣扬,吸毒是个人的自由。
而名牌大学往往是自由化的风向标,很多教授和学生都宣扬这个自由。
甚至好多政客,为了各种目的,都时不时地感慨一番。
加拿大的前总理克雷蒂安就批准过一些修正法案,支持种植和吸食大麻。
在美国,吸毒不是新闻,若上了新闻,就常常是骇人听闻的了。
去年,媒体报道,匹兹堡高中一名代课教师在为高中生进行“拒绝毒品”教育的课堂上,却因自己事先吸毒引发神经刺激反应而当堂晕厥过去。
我身边听说过的,一个华人男孩在加州上全美顶级的大学,他的室友竟然在寝室里种大麻。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
今天,越来越多的小留学生到美国读高中,他们无外乎去两种学校:作为交换学生去公立学校,或是去价格昂贵的私立高中。
而在美国,几乎所有的高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学生吸毒的现象,有些学校甚至出现学生吸毒致死的案例。
先来看看公立学校的状况。
根据法律和校规,在学校里是严格禁毒的,可是在教室里就会真实地出现这样的场景:老师正在讲课,一个学生推门而入,看着他神色恍惚的样子,老师问:“Are you high?”这里high指的是吸毒后出现的精神兴奋状态。
接着老师摇摇头,只给这个学生记个“迟到”。
这说明什么?说明在有些学校老师对这种现象早已见怪不怪了,只要学生不是在校园里公开买卖大麻,公开吸食,就是说没有抓到现行,基本上学校老师是不作为的。
另外,一般美国年轻人不会觉得少量吸毒是件丢脸的事。
很多的时候他们甚至会觉得这样很酷,很时髦。
甚至是一种社交的手段,所以吸毒有时会像国内吸烟一样,有来自同伴的压力。
当然,吸毒在学校毕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美国高中重视体育,参加运动队对很多学生是一种荣誉。
可是一旦你被发现吸毒,你就会立刻被踢出去。
女儿学校长跑队就有一个男孩吸毒,被同伴“告状”,学校要求他做尿检,结果出来后他被开除校队,但并没有被勒令退学。
四个中国留学生的命运瞬间(2)秦泽荣:“中国市场实在太大”1991年,国家教委从全国各高校选拔了80个在读博士生派往海外留学深造,这个计划在当时被称为“联合培养计划”。
作为中国农业大学的在读博士,秦泽荣幸运地成为其中的一员,并于同年被派往日本。
秦泽荣在日本一呆就是6年,这期间,他拿到了大阪大学的博士学位,并于1997年移民加拿大。
在加拿大,秦泽荣开始着手将微生物技术用于传统农业的研究。
1998年,海外留学生中涌动起一股归国创业的浪潮。
秦泽荣深受影响,加入到回国创业的大军之中。
回国后的第一年,秦泽荣先是在中国农业大学任教,一年后,他辞去大学里的教职,拿着在海外留学生中东凑西拼的200多万资金,创立了北京普仁生态技术有限公司。
秦泽荣的公司是一家标准的高科技公司,公司致力于微生物工程、微生态制技、生态农业、绿色食品、生态环保等领域的技术研究和产业开发。
公司成立的最初一段时间里曾走过一段弯路。
“我们是秀才开店,总想研制一些最先进的技术产品,而不去考虑市场到底需要什么。
实际上最先进的产品未必最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
”除此之外,秦泽荣说,在用人方面,一开始总觉得读书人能谈到一块,这导致公司最初的骨干成员中缺少市场开拓和营销方面的人才。
秦泽荣提出了把复杂的微生物技术“傻瓜化”的经营理念,由他的公司生产出的农业微生物产品不仅产品的价格降至市场上同类产品的1/10-1/50,而且在操作上能够让农民根据需要随时就地生产相应的微生物制剂。
秦泽荣说他的公司现在虽然没有赚到大钱,但前期的投资早已收回。
公司现在的注册资本是500万,申请的专利产品有六、七项,这些专利每个都能卖500-600万。
说到回国创业的酸甜苦辣,秦泽荣说,留学生应该放下心态,要看到海归派与本土派所面临的环境是一样的,别人能吃苦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吃苦,如果等到一切条件都变好的时候机遇也可能就没有了。
“我回国时以为,我回来后的前5年可能不如国外,后5年会超过国外,实际上我只用了两、三年的时间就超过了在国外的生活。
中国人在海外取得成就的励志故事
安珍·库尔贝尔是中国海外取得成就的励志故事中一个值得称道的另类成功人士。
她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她完全没有机会读书。
然而,她凭借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力和奋斗不懈的精神,获得了成功。
1992年,她作为一名服务生来到美国,从而开始了她崭新的人生。
在她到美
国以后,由于她的勤奋与努力,她重新结识了一些朋友,通过他们的帮助,她申请了海外留学,继而获得了美国爱荷华大学的学位。
安珍·库尔贝尔完成了她的学业之后,她投身于当今科技的世界%.她的想法是
将新技术和经典设计结合到一起,从而使产品达到一定的完美度。
因此,她创办了一家名为VLK Technologies的公司,使技术应用于艺术,去创造更完美美丽的东西。
现在,安珍·库尔贝尔已经处于无冕之王的地位,她的出道之路也启发着其他
人去尝试不同的梦想,克服自身困境,改变未来和创造财富。
安珍·库尔贝尔做出的每一步,代表着对传统人生追求的坚守,也代表了勇于
迈出拓荒者的步伐,不断追求更美好的人生。
安珍·库尔贝尔的故事是一个精彩的
发现,它彰显着奋斗者在努力奋斗中实现梦想的勇气,激励着我们在海外创造成就,为了自身财富和未来有所作为而努力。
汤潮:让中国期刊走向世界三十年多前,当改革开放的春风把第一批承载着民族厚望的24名公费留学生送往大洋彼岸时,这群从黄土地走出来的东方学子就魂牵梦萦着强国之梦,胸中涌动着一个新时代的"海国图志"。
汤潮,就是这个群体当中的一员, 他创办的龙源期刊网已经成为互联网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了梦想,他一刻也没有停下追逐的脚步。
留学海外心系中华汤潮,1956年出生在甘肃酒泉,边陲小镇的历史气度和情怀给汤潮幼年的心灵平添了许多宏大的向往,他幻想有一天他也能报效自己的国家。
1978年,在他作为一名工农兵学员即将毕业之际,中国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邓小平指示从当时的应届毕业生中选拔一批优秀分子,送往国外深造培养,汤潮幸运地从层层考试选拔中胜出,成为我国派往加拿大约克大学深造的24名学子之一。
在加拿大送走了三个冬夏春秋,汤潮怀着报效国家的急切热情,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那是1981年的春天,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提法,促使他从外交部、财政部等众多的选择中,决意选择了执教杏坛,成为北京师范大学外文系的一名教师。
他想通过知识的传授,让中国更多的年轻人学得先进的科学技术。
五年教书生涯,平静中孕育着新的向往,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在更高的平台上为国家做更多的事。
1986年,他再次奔赴加拿大,一边作为访问教授教书,一边攻读博士学位,直到1990年。
这期间,他不仅翻译了著名哲学家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而且在对哲学的思考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主体论”。
他还把他的这种哲学思想以论文的形式在日本东方学会大会上发表。
这个理论的核心,就是主张知识有价,知识人应该拥有财富,应该支配权利,而不应该是资本主体、权力主体,即“以知识为主体,以财富为基础,以权利为保障。
”汤潮认为,由于信息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的出现,知识主体社会也必定成为现实。
为此,他放弃了约克大学的教职,决定用知识去创造财富——--下海经商,他要为自己提出的“知识主体论”提供一个实践的标本。
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2011-09-15 00:03:03)转载▼1872年8月11日,上海黄埔码头。
30名拖着长辫的幼童,脚穿厚底布鞋,身着长袍,没人拎着一只相同的箱子,在一种复杂茫然的心情下,向岸上挥泪的亲人和亲友微笑的告别。
他们登上了一艘轮船,开始了他们漂洋过海的生活。
这批幼童最小的紧紧10岁,这次出行的目的地是大洋彼岸的美利坚合众国,当这群孩子第一次远离他们的父母亲人,在闷热的船舱中饱受晕船和思想之情交加的时候,他们谁也不曾想过,他们正在谱写中国近代史、文化史上的崭新一页。
他们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批留学幼童。
即将赴美的第一批幼童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不是派往当时熟悉的英国,而是派往美国,其中有着深刻的原因。
1868年清政府向西方派出了第一个外交使团,使团有三位“办理中外交涉事物大臣”组成,他们是前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总理各国事务章京志刚和孙家谷,他们的任务是到各国办理中外外交事务。
美国是到访第一个国家,美国总统约翰逊在欢迎宴会上表示:“中美两国择其善者而从之,岂不日见其盛哉。
”中方代表蒲安臣也表示:中国准备将你们的(西方)文化嫁接在它的古老文明上,只要你们对中国公平合理,将来的希望是无穷的。
正是在这种氛围中,1868年7月28日《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款》在华盛顿正式签字,其中规定:嗣后中国人欲入美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须赵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
美国人欲入中国大小官学学习各等文艺,亦照相待最优国之人民一体优待。
美国总统和蒲安臣的演说和《中美天津条约续增条约》的签订,只是从本质上体现了以门户开放主义代替炮舰政策的精神。
在国势强弱悬殊的条件下,中国人很难真正享受最优国民待遇,但是在当时国际环境中,美国确实是第一个与中国签订有虎牌留学生条约的国家,因此,留学生之首先选派赴美国,是有条约上的依据。
就在这一年,容闳向江苏巡抚丁日昌提出了一个派遣出国留学生的教育计划。
容闳容闳在1847年和黄宽、黄胜一道,在布朗夫妇的带领下赴美留学。
中国近代留学生与社会进步作者:李秀洪来源:《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5年第05期内容提要:中国的近代时期,社会在各个方面的发展都与中国的留学生密不可分,随着留学生的回国,他们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随之,人们在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留学生为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起着巨大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近代留学社会进步促进【中图分类号】C91尽管与漫长的中国古代史比较起来,中国近代史过于短暂—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的五四运运,时间只有70余年—但它却是中国人埋葬封建制度进而走向现代文明的一段极期艰辛的历程。
在这一过程,留学生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作用。
正是他们为中国的这一段历史抹上了进步的色彩,尽管也曾经出现过“卖国贼”的罪人,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观念的更新,已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承认、所关注。
近代中国在枪炮和资本主义文明的冲击下,步履蹒跚。
民族危亡的刺激与先进文明的吸引,促使先进的中国人萌生了向他国学习以强国富民的愿望。
救亡图存、富强独立成为留学教育的主流。
但不同价会段有不没的历史背景: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原则向欧美派出第一批留学生,学习西方科技以“自强”,甲午战败,维新运动受挫,促成留学生赴日,探究弹丸小国强盛的秘密;对法国文明及自由、平等、博爱理主化的向往及一战的爆发,促成了半工半读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会;俄国十月革命的倕利、国内政局动荡、军阀混战、抗日战争及国共内战相断发生,促成起伏不定的留学苏联与欧美。
所以,从某种意思义上来说,中国留学教育的发展史就是近代社会的变迁史。
①中国近代留学生对社会的进步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科学技术方面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的“创始之举”,广东学子容闳。
中国留学第一人,于1854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文科。
1872年,120名中国幼童被他“破天荒”地带到大洋彼岸的美国,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官派留学生,掀开了中国留学史的第一页。
遗憾的是,由于清朝廷中顽固保守势力的反对和破坏,赴美学生在绝大多数没能完成学业的情况下,便于1881年被全部撤回。
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十大热门留学国家介绍中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之一是美国。
美国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地之一,吸引了大量中国留学生。
美国拥有世界上许多顶尖的大学和研究机构,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研究机会。
此外,美国的就业市场也非常广阔,为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工作机会。
另一个吸引中国留学生的热门目的地是加拿大。
加拿大以其开放的移民政策和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而闻名。
加拿大的大学和学院为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课程选择,并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此外,加拿大的生活成本相对较低,对于经济条件有限的留学生来说是一个吸引因素。
澳大利亚也是中国留学生热衷选择的国家之一、澳大利亚拥有世界上多所高排名的大学,教育质量受到广泛认可。
该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
此外,澳大利亚的气候宜人、生活安全,并且多元文化氛围浓厚,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
英国是中国留学生的常见选择之一、英国拥有世界上许多历史悠久且有声望的大学,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和学术体验。
英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此外,英国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留学生可以方便地访问欧洲其他国家。
新加坡是一个受中国留学生欢迎的国家。
新加坡的大学和学院在世界范围内享有声誉,提供了高质量的教育和研究环境。
该国的教育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此外,新加坡是一个安全、干净、多元文化的国家,具有高质量的生活。
日本也是中国留学生热衷的国家之一、日本的大学和学院在科学、工程、医学和艺术等领域享有极高声誉。
日本以其独特而深厚的文化吸引着许多留学生。
此外,日本的就业市场也非常广阔,为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工作机会。
德国是留学的热门国家之一,也吸引了大量中国留学生。
德国的大学和学院以其严谨的学术环境和高质量的教育而著称。
德国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并提供丰富的课程选择。
此外,德国的就业市场对留学生非常友好,许多留学生可以在毕业后留在德国工作。
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
作者:宋沅芳
来源:《成才之路》2011年第35期
2008年8月25日,上海市延安中学高中毕业生徐申骏踏入了坐落于美国纽约曼哈顿的哥伦比亚大学,开始他全新的大学生活。
国内外数所顶尖大学向他敞开大门
徐申骏高中时曾获全国数学联赛二等奖,上海市数学联赛一等奖,是清华大学的自主生。
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等名牌院校向他发出了录取通知书。
同时,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伯克利加州大学、美国西北大学、达特茅斯学院、莱斯大学、埃默里大学也向这位仅高中毕业的中国学生伸出了橄榄枝。
面对国内乃至世界诸多顶尖级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徐申骏最终选择了常春藤联校之一的哥伦比亚大学。
徐申骏说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参加了美国的SAT考试。
其实国外的这些大学并没有录取分数线。
每个大学的录取都是看一个学生综合能力的高低。
我觉得它们看重的还是我的经历,我的课外活动经历比较丰富,而且比较具有说服力。
注重文理平衡酷爱旅行探险
曾经在理科竞赛场上出类拔萃的徐申骏更注重的是文理平衡。
“我常想,自己花了十年的时间在理科竞赛上,大学里应该学习一些人文素养的东西。
”他对地理、地球科学、环境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在第一学期,选修了数学、物理、文学、写作、人类学、历史、政治科学、地理学、地质学课程。
徐申骏还透露自己是徐霞客的直系后代。
“我比较喜欢旅行、探险。
可能基因遗传吧。
”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有人问他在哥大学习紧张吗?
他说:“应该说非常紧张。
但学习成绩对我来说不是最重要的,就像我不在乎SAT的分数一样。
人生不是一道数学题,远远大于GPA,GRE分数,年薪几百万这些数字。
”
徐申骏是哥大校报spectator负责校友事务的staff,同时也做web design director,还在哥大admission office里做志愿者,并且参加了一些学生团体。
他和他的同学正忙着做global china connection项目。
“我和几个同学一起联系纽约的各个高中,说服美国高中生来中国交流。
每说服一个人我们能拿到200美金的commission。
我们联系了纽约380所中学,给对方写信,打电话,还去感兴趣的学校做presentation。
”
很多同学活跃于各种课外活动中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培养自己的交流能力和领导能力,对此,徐申骏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这样不好。
其实不能用有用没用的标准去衡量你要学习的东西,在它发挥作用前你永远不知道它有用还是没用。
”
学业为先
在徐申骏看来,学业永远都在首位。
“其实大学里我并不想花太多的时间在活动上,还是多学习点东西。
我之所以说本科多学点东西是因为以后的发展并不是取决于你的人脉多么丰富(当然部分取决于这个),最重要的自己的实力。
就像奥巴马吧,他是哥大本科毕业的,我们采访他的时候了解到他在哥大也不是太注意人际关系。
he said,he decided to buckle down,认真学写东西。
他那时天天泡在图书馆,‘like a monk’。
”
活出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模式化的生活
对于开学后的选课,徐申俊有感而发:“许许多多人都一股脑涌向经济专业、金融工程,等等。
一心向钱看!不能说拜金主义,至少也是功利、实用主义。
每个人都要面临现实的压力,他们这样做也本无可厚非。
一个人有两种活法:现实的、世俗的;精神的、超越的:都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徘徊于两种逻辑之间,就痛苦了,比如说我,不过还好,我慢慢走出来了。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也都作出了不同的选择。
我觉得青春应该用来追求自己喜欢的东西,而不是上来就屈服于社会的压力。
即使哪天发现现实的压力迫使你无法继续,再回头赚些钱也为时不晚。
但是这样至少我们经历过了,付出过了,努力过了,尝试过了。
汗水和欢笑都留在心里了。
这不是白做,这就是价值,有朝一日这种价值会体现出来的。
我今年暑假准备去加纳做国际志愿者,春假去加州做地质考察,许多人反对,那可是大家用来做internship的时间啊。
我不与之同道,我要活出自己的生活,而不是模式化的生活。
”
中西文化的融合与碰撞
有人问他国内外的授课方式有什么不同吗?
徐申俊回答:“我被录取之后边去复旦听课边复习高考,感觉真还没什么不同,我是说大学。
当然我的教授都非常有水平。
国内也有小班和讲座,国外也是,但是国外课程比较intense。
”
在美国学习生活一开始有点不适应,生活上的不适应还好,主要是文化上的culture shock。
我个人觉得这种障碍是无法完全克服的。
我要了解美国人基本的处世习惯、规则。
比方说吧,你会在美国和一个中国哥们彻夜聊天,谈人生,谈未来。
但你永远不会和一个美国人坐下来谈这些。
他们谈论最多的就是学术的(学术可能不算肤浅)。
但是也总有喜欢思考的美国人呀,但是很难聊起来,其实更多是文化差异,不是语言。
很多人讲文化讲得很空。
我不得不说一个sad fact:segregation是存在的。
通过对学校的culture group做过一些研究,徐申骏发现学校里有很多综合性的society of international undergrad,比如Chinese studetns club,Korean students club。
当谈到中西文化互补的问题时,徐申骏有着独到的见解:“我们可以说很多‘需要’互补的地方,但能不能真的互补呢,值得商榷。
美国人接受的教育从小学起就完全不同。
幼儿园的小朋友就已经要竞选了。
这种推销自己的理念根深蒂固。
但是中国人是传统的低调、谦虚。
这是两种没有高下之分的不同的理念,所以不需要互补。
徐申骏为自己属于中国文化而骄傲,他兼备着globle citizen的各种优秀素质。
相信这位国际化的学生将会走出更加绚烂多彩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