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诺数对气固两相圆湍射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207.12 KB
- 文档页数:5
流体力学雷诺实验报告引言流体力学雷诺实验是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研究流体在不同雷诺数下的流动行为。
雷诺数是描述流体运动以及流体特性的一个无量纲数,是流体力学中非常重要的参数。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雷诺数对流体流动性质的影响,从而深入了解流体力学的基本原理和相关理论。
实验设备与原理实验主要使用以下设备和原理进行:设备1.倾斜槽2.滑块3.流速计4.液压驱动装置5.计时器原理1.流体在倾斜槽中的自由流动2.倾斜槽中的边界层形成和流动失稳3.游离体法测量液体流速4.雷诺数的计算公式实验步骤与结果分析步骤一:确定倾斜槽角度1.将倾斜槽放置在水平台上,调整角度为初始角度。
2.定时器计时,滑块从倾斜槽的顶端开始滑下,记录滑块到达底端所经过的时间。
3.将滑块返回到初始位置,重复上述步骤3次。
4.计算平均时间。
步骤二:测量流速1.将流速计置于倾斜槽中,调整位置使流速计与流体流动方向垂直,并能够准确测量流速。
2.打开液压驱动装置,使流体自由流动。
3.测量不同位置的流体流速,并记录下来。
步骤三:计算雷诺数1.根据实测的流速和倾斜槽的几何参数,计算雷诺数。
2.按照步骤一和步骤二的方法,分别测量不同角度和不同流速条件下的雷诺数。
3.统计数据并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讨论倾斜槽角度对雷诺数的影响1.利用步骤一的实验数据,计算不同角度下的平均时间。
2.根据角度和其他几何参数,计算不同角度条件下的流速。
3.结合实测流速值和几何参数计算,得到不同角度条件下的雷诺数。
4.绘制雷诺数与角度的实验曲线,并进行分析。
流速对雷诺数的影响1.利用步骤二的实验数据,测量不同位置的流速。
2.根据几何参数和实测流速值,计算不同流速条件下的雷诺数。
3.绘制雷诺数与流速的实验曲线,并进行分析。
讨论与结论1.结合实验数据和曲线分析结果,讨论倾斜槽角度和流速对雷诺数的影响。
2.通过实验发现,随着倾斜槽角度的增加,雷诺数逐渐增大,说明流体流动变得更加湍流。
3.同时,随着流速的增加,雷诺数也逐渐增大,说明流体流动越来越不稳定。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24 年第 43 卷第 2 期射流与气固两相流混合过程的测试与分析方法闫子涵,王栋栋,阴慧敏,刘文瑞,卢春喜(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化学工程与环境学院,重质油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 102249)摘要:湍流射流是气固快速反应过程中气相原料与固体颗粒的理想混合形式,采取有效的测试技术与分析方法获得射流与气固两相流的混合行为对研究反应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采用光纤探针技术获得了颗粒浓度动态数据,以提升管内颗粒聚团的传统分析方法为基础,结合小波分析,提出了射流与气固两相流混合过程中颗粒聚团的确定方法,并将射流影响区内气固间的瞬时接触状态分为颗粒聚团相、散式颗粒相以及未与颗粒充分混合的射流相。
结合附壁射流理论,利用气体示踪技术获得的射流特征浓度分布结果,对理想条件下的射流中心线方程进行了修正,所得结果可预测气固两相流中射流的发展趋势。
利用臭氧分解示踪技术,获得了原料射流与气固两相流混合过程中的局部反应结果,将其与气固动态混合特征及射流轨迹模型相结合,可分析流动参数对反应的影响。
关键词:射流;两相流;气固混合;聚团;流线模型中图分类号:TQ0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6613(2024)02-0713-09Measuring and analysis methods for the mixing process of jet andgas-solid two-phase flowYAN Zihan ,WANG Dongdong ,YIN Huimin ,LIU Wenrui ,LU Chunxi(State Key Laboratory of Heavy Oil Processing, College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Environment, China University ofPetroleum, Beijing 102249, China)Abstract: In many gas-solid rapid reaction processes, a turbulent jet is an ideal form for the mixing between gas-phase raw materials and solid particles. It is meaningful for understanding reaction processes by using effective measuring techniques and analysis methods to obtain the mixing behavior of jet and gas-solid two-phase flow. The dynamic data of particle concentration is obtained using fiber optic probe technology. On this basis, 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analysis method of particle clusters in the riser and combined with wavelet analysis, the procedure for identifying clusters in the mixing zone of jet and gas-solid two-phase flow was proposed. Furthermore, the instantaneous contact state between gas and solid in the jet influence zone was divided into three phases, i.e., the cluster phase, the dispersed particle phase, and the jet phase that was not thoroughly mixed with particles. By combining the theory of jet attachment and the gas tracing method, the centerline equation of the jet under ideal conditions was modified. The results obtained can be predic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jets in the gas-solid two-phase flow. By using ozone decomposition tracing technology, the local reaction results during the mixing process of feed jet研究开发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23-1367收稿日期:2023-08-10;修改稿日期:2023-10-19。
试验七雷诺试验一、试验目旳1.观测液体流动时旳层流和紊流现象。
辨别两种不一样流态旳特性, 弄清两种流态产生旳条件。
分析圆管流态转化旳规律, 加深对雷诺数旳理解。
2、测定颜色水在管中旳不一样状态下旳雷诺数及沿程水头损失。
绘制沿程水头损失和断面平均流速旳关系曲线, 验证不一样流态下沿程水头损失旳规律是不一样旳。
深入掌握层流、紊流两种流态旳运动学特性与动力学特性。
3、通过对颜色水在管中旳不一样状态旳分析, 加深对管流不一样流态旳理解。
学习古典流体力学中应用无量纲参数进行试验研究旳措施, 并理解其实用意义。
二、试验原理1.液体在运动时, 存在着两种主线不一样旳流动状态。
当液体流速较小时, 惯性力较小, 粘滞力对质点起控制作用, 使各流层旳液体质点互不混杂, 液流呈层流运动。
当液体流速逐渐增大, 质点惯性力也逐渐增大, 粘滞力对质点旳控制逐渐减弱, 当流速到达一定程度时, 各流层旳液体形成涡体并能脱离原流层, 液流质点即互相混杂, 液流呈紊流运动。
这种从层流到紊流旳运动状态, 反应了液流内部构造从量变到质变旳一种变化过程。
液体运动旳层流和紊流两种型态, 首先由英国物理学家雷诺进行了定性与定量旳证明, 并根据研究成果, 提出液流型态可用下列无量纲数来判断:Re=Vd/νRe称为雷诺数。
液流型态开始变化时旳雷诺数叫做临界雷诺数。
在雷诺试验装置中, 通过有色液体旳质点运动, 可以将两种流态旳主线区别清晰地反应出来。
在层流中, 有色液体与水互不混惨, 呈直线运动状态, 在紊流中, 有大小不等旳涡体振荡于各流层之间, 有色液体与水混掺。
2、在如图所示旳试验设备图中, 取1-1, 1-2两断面, 由恒定总流旳能量方程知:f 2222221111h g2V a p z g 2V a p z ++γ+=+γ+由于管径不变V 1=V 2 ∴=γ+-γ+=)pz ()p z (h 2211f △h 因此, 压差计两测压管水面高差△h 即为1-1和1-2两断面间旳沿程水头损失, 用重量法或体积浊测出流量, 并由实测旳流量值求得断面平均流速 , 作为lghf 和lgv 关系曲线, 如下图所示, 曲线上EC 段和BD 段均可用直线关系式表达, 由斜截式方程得:lgh f =lgk+mlgv lgh f =lgkv m h f =kv m m 为直线旳斜率式中:12ff v lg v lgh lg h lg tg m 12--=θ=试验成果表明EC=1, θ=45°, 阐明沿程水头损失与流速旳一次方成正比例关系, 为层流区。
气固同轴射流流场特性PIV实验与CFD模拟巴忠仁;李俊国;冯荣涛;赵建涛;房倚天【摘要】以粒子图像流场测量(PIV)与计算流体力学(CFD)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气相和气固两相同轴射流流场特性进行了研究,探究了射流速度比、喷嘴直径、射流空间直径和射流出口直径对回流量和回流区域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射流区和壁面之间存在沿轴向延伸至整个射流长度的回流区域,中等Stokes数颗粒会随回流气体改变运动轨迹,聚集在低涡量高应变的回流涡点;射流速度比、喷嘴直径和射流空间直径对回流量影响显著,实验工况下的最大回流量是射流量的10.29倍;当射流充分发展后,射流出口直径对回流量没有影响.通过气固两相同轴射流流场特性的研究,为进一步阐明气固耦合的颗粒弥散机理提供了理论指导.【期刊名称】《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年(卷),期】2018(034)004【总页数】10页(P307-316)【关键词】粒子图像测速;气固同轴射流;回流量;回流区域【作者】巴忠仁;李俊国;冯荣涛;赵建涛;房倚天【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03000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030001;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03000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100039;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030001;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煤转化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太原0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Q051.1气固两相同轴射流是指气体和固体颗粒分别从同心圆形的孔口或喷嘴射入同一种或另一种流体的流动。
由于其在物料混合和热质传递等方面的优势[1],在各种工业生产和能源转化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2,3]。
预测并控制射流流场结构对相关工业设备的设计、操作与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Rehab等[4]最早采用激光诱导荧光(LIF)技术对单相同轴射流近场流场结构进行了可视化研究,发现当外通道与内通道射流速度比大于1时,外部射流控制着近场的流动结构;初始混合区和过渡区内存在内射流核心区、外射流核心区、内混合区和外混合区;速度比是影响同轴射流流场结构的重要参数。
雷诺实验带数据处理-推荐下载雷诺实验⼀、实验⽬的1. 观察层流和紊流的流态及其转换特征。
2. 通过临界雷诺数,掌握圆管流态判别准则。
3. 掌握误差分析在实验数据处理中的应⽤。
⼆、实验原理1、实际流体的流动会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型态:层流和紊流,它们的区别在于:流动过程中流体层之间是否发⽣混掺现象。
在紊流流动中存在随机变化的脉动量,⽽在层流流动中则没有,如图1所⽰。
2、圆管中恒定流动的流态转化取决于雷诺数。
雷诺根据⼤量实验资料,将影响流体流动状态的因素归纳成⼀个⽆因次数,称为雷诺数Re ,作为判别流体流动状态的准则4Re Q D πυ=式中 ——流体断⾯平均流量 ,Q L s ——圆管直径 ,D mm ——流体的运动粘度 ,υ2m s 在本实验中,流体是⽔。
⽔的运动粘度与温度的关系可⽤泊肃叶和斯托克斯提出的经验公式计算36((0.58510(T 12)0.03361)(T 12) 1.2350)10υ--=??--?-+?式中 ——⽔在时的运动粘度,;υt C ?2m——⽔的温度,。
T C ?3、判别流体流动状态的关键因素是临界速度。
临界速度随流体的粘度、密度以及流道的尺⼨不同⽽改变。
流体从层流到紊流的过渡时的速度称为上临界流速,从紊流到层流的过渡时的速度为下临界流速。
4、圆管中定常流动的流态发⽣转化时对应的雷诺数称为临界雷诺数,对应于上、下临界速度的雷诺数,称为上临界雷诺数和下临界雷诺数。
上临界雷诺数表⽰超过此雷诺数的流动必为紊流,它很不确定,跨越⼀个较⼤的取值范围。
⽽且极不稳定,只要稍有⼲扰,流态即发⽣变化。
上临界雷诺数常随实验环境、流动的起始状态不同有所不同。
因此,上临界雷诺数在⼯程技术中没有实⽤意义。
有实际意义的是下临界雷诺数,它表⽰低于此雷诺数的流动必为层流,有确定的取值。
通常均以它作为判别流动状态的准则,即Re < 2320 时,层流Re > 2320 时,紊流该值是圆形光滑管或近于光滑管的数值,⼯程实际中⼀般取Re = 2000。
大速差射流燃烧室内三维湍流气固两相流的实验研究
李荣先;赵会全;黄晓晴;印泰庆;潘敏;周力行
【期刊名称】《航空动力学报》
【年(卷),期】1989(4)1
【摘要】本文用二维激光多普勒测速仪和探针取样法对大速差射流燃烧室中冷态三维湍流气固两相流动进行了实验研究,测量了气相速度,颗粒速度、颗粒质量流分布及两相各自的湍流特性,探讨了高速射流作用下两相流场的主要物理特征及其对火焰的稳定和强化燃烧的作用。
【总页数】4页(P33-36)
【关键词】燃烧室;三维湍流;两相流;大速差
【作者】李荣先;赵会全;黄晓晴;印泰庆;潘敏;周力行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V231.21
【相关文献】
1.雷诺数对气固两相圆湍射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J], 白建基;郑水华;樊建人;岑可法
2.突扩回流与大速差射流回流湍流气—固两相流动的数值模拟 [J], 张健;周力行
3.质量浓度比对气固两相圆湍射流影响的实验研究 [J], 蔡丹云;郑水华;樊建人;岑可法
4.大速差射流预燃室内三维回流两相湍流的数值模似 [J], 黄晓晴;陈立红
5.燃气射流气固两相流场研究 [J], 傅德彬;姜毅;袁增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雷诺数对航空燃气涡轮流动及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小明2014123456 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摘要随着航空发动机工作范围的不断扩大,考虑其进口条件变化对发动机内部流动及性能的影响非常必要。
国内外众多相关试验和计算表明,雷诺数对发动机性能的影响越来越重要。
本文就半个世纪以来研究雷诺数对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影响的实验和数值模拟进行了评述,根据作者掌握的文献,着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综述:雷诺数对航空发动机总体性能的影响、雷诺数对压气机特性和内部流场的影响以及低雷诺数下涡轮性能的研究。
文中分别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在上述几个方面的主要成果,并进一步指出了当前探索雷诺数效应的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雷诺数,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研究进展,内部流动1 引言雷诺数Re是衡量流体粘性对航空发动机增压及涡轮部件性能影响的重要准则之一。
一般来说,当涡轮喷气或涡轮风扇发动机进口气流的雷诺数Re大于某一临界值时,雷诺数对发动机各部件(包括风扇、压气机和涡轮)的影响可以忽略,因此增压部件的流量、压比和效率也将基本不受雷诺数变化的影响;但当发动机进口雷诺数小于此临界值时,雷诺数的变化对各部件的影响逐步显现,并对发动机各性能参数均带来直接影响。
用于衡量雷诺数效应影响的临界值被称为临界雷诺数,而雷诺数的变化对发动机各部件工作性能的影响也被称为低雷诺数效应[1]。
随着飞机飞行高度升高,入口气流的压力和密度均显著降低,由由表1中各数据可见,相对于海平面,20km高空的大气压力仅为标准大气压力的5.46%,使得表征叶轮机雷诺数的叶弦雷诺数大大降低,流场特征也会偏离设计状态,可能会使发动机的工作性能严重恶化。
不同的发动机流道和叶型设计具有不同的临界雷诺数(一般临界雷诺数的量级为左右),且雷诺数效应对不同型号发动机的影响程度和方式也不尽相同。
表1 不同海拔高度大气物理性能变化[2]图1-1是某型涡轮风扇发动机在正常条件下各个部件的雷诺数,可以明显的看到,低压涡轮的工作雷诺数处以整个发动机的最低水平[3],压气机的工作雷诺数也不太高。
2力学与实践2002年第24卷1湍流是有结构的不规则多尺度流动打开湍流的名著(如TennekesandLumley[“,MoninandYaglom[“,Hinzcl3』等),对于湍流的定义有各种描述,以至丁Hinze说无法给湍流一个公认的定义.这种说法表明,人们对丁湍流的认识在深化中.撇开流体运动的一般特性,比如,流体运动是非线性耗散系统,真实流体运动是有旋流动等.湍流运动的最主要特征是不规则性,这是大家公认的.对于湍流不规则性的深入认识,是lOO多年来湍流研究的上要成就之·.早期的科学家认为,像分子运动一样,湍流是完全不规则运动.类似丁分子运动产生黏性,湍流的耗散可以用涡黏系数来表述.20世纪初,一些杰出的流体力学家,相继对涡黏系数提出各种流体力学的模型,如Taylor[41(1921年)的涡模型,Praudtl[5】(1925年)的混合长模型和vonKarman州1930年)相似模型等.当科学家用流体力学观念(不是分子观念)来建市湍流耗散的涡黏模型时,就开始考虑连续介质不规则运动的特点,其中有别于气体分子不规则运动的最主要特点是运动的多尺度性.第一个提出流体湍流运动中多尺度输运特性的科学家mchardson【7】(1922年)曾描述湍动能的多尺度传输过程如下:“大涡包含小涡,并喂予速度;小涡包含更小的涡,如此继续直到黏性耗散'12).多尺度的思想导致产生描述多尺度的谱概念和谱分析方法,并最终产生了Kolmogorov(1941年)的局部各向同性的通用谱(即一5/3谱)∽湍流不仅是多尺度的而且是有结构的运动.20世纪巾叶,大量的湍流实验(包括测量和显示)发现多尺度的湍流运动存在某种特殊的运动状态.TownsendI“(1951年),Corrsin[”J(1955年)和Lumley[“1(1965年)等从脉动序列的间歇性和空间相关相继推测湍流结构的可能形态.理论上也提出过各种湍涡的模型:球涡模型,柱涡模型等.早期的湍流结构主要是从运动学上考虑,把旋涡结构作为湍流统计的样奉.我日司的周培源教授是近代湍流模式的奠基人之一.他白先提}}{先解方程后平均的统计方法,就是说湍涡必须满足Navier—Stokes方程(ChouandChou,1995年)_l….真实的、可以观察到的湍流结构通过流动显示,以及稍后湍流直接数值模拟所证实.典型的例子是混合层的Brown—Roshko涡(1976年)【13l,图l明显地展示了混合层中存在规则的大涡和分布在大涡周围的细小湍涡.圈1混合层的Brown—Roshko涡(1976年)【12l在边界层、槽道和圆管湍流中也存在各式各样的大涡结构.例如,用激光诱导荧光的显示疗法,我们可以在圆管湍流中观察到周向(图2(a))和流向大涡(图2(b))值得提出的是,不仅在剪切湍流中有大涡结构,简单的均匀各向同性湍流中也存在涡结构.图3展示的是各向同性湍流的直接数值模拟中强涡量等值面,它们是管状结构.仔细分析还可以2)原文是:Bigwhirlshavelittlewhirls,whichfeedtheirvelocity,Littlewhirlshavesmallwhirls,andtoviscosity第1期张兆顺等:走近湍流a)通过圆管轴线的纵截面(b)垂赢轴线的横截面图2圆管湍流的显示(崔桂香,张兆顺,2000)11刮确定管状涡的平均长度约等于各向同性湍流的积分尺度,它们的平均直径约等于湍流TayLor微尺度,更进一步分析可以算出管状涡内部的平均速度场,它们接近于Burgers涡,即有轴向拉伸的柱状涡,在管状涡之间错综复杂地分布着各种尺度的树叉结构.所有以上发现充分说明:无论是简单还是复杂湍流,都存在一定的涡结构.大尺度结构图3菩向同性湍流中的涡站构㈦的发生是不规则的,就是说,在长时间和大范围来观察,大尺度运动结构发生的地点和时划是不确定的.因此在大样本统计中我们不可能发现这种结构,这就是为什么经典的长时间统计未能察觉它们的原因.另一方面,大尺度运动结构一旦生成,它以一定的动力学规律演化,凶此湍流太尺度结构又称拟序结构,或相干结构.举例来说,存湍流边界层、槽道或圆管湍流的近壁区(5<Y+<100),间歇地发生猝发过程,它们是如下的拟序运动:有一股高速流动冲向壁面(称为下扫过程),它导致近壁区(Y+一10)产生流向涡(长度和直径比很大的涡管);流向涡生成的初期,它缓缓升起,形成和壁面有一定倾角的管状涡(称为上抛过程);当升至Y+一30—50时,流向涡发生剧烈抖动直至破碎,在流向涡破碎的很短时间内,瞬时的脉动动量通量(一“’”’)很大,可以达到、F均脉动动量通量,即雷诺应力一(“7”’)的100倍以上.以上从流向涡的出现到破碎的全过程称为猝发,只要在近壁区触发流向涡,它就以“下扫一卜-抛一抖动一破碎”的序列演化,这就是大尺度运动的拟序性或相干性.湍流中大涡拟序结构对于湍流生成和发展有主宰作用,因此抑制或消除夫涡结构町能抑制整体的湍流强度,甚至使流动层流化.这是近代湍流减阻和降噪的主要思想(Bushnell等,1989)-l…湍流是多尺度有结构的不规则流体运动.它指出湍流运动的主要特,疰,同时也指出了研究湍流的困难所在.单纯的不规则运动,例如气体分子运动,是不规则粒子群的运动,比较容易用统计力学的方法来分析,囚为宏观上它只有一个特征尺度一分子平均自由程.湍流的第‘个困难是它的多尺度(理论上是无穷多尺度)如果无穷多尺度之间存在简单的关系,例如相似关系,这种多尺度系统也不难处理,但是湍流的多尺度不规则运动是有结构的,也就是说,不同尺度的运动之间的动力学关系足复杂的.本文中,我们将循着“湍流是多尺度有结构的不规则流体运动”这条主线来探讨如何进一步认识湍流.2湍流的直接数值模拟和实验是认识湍流的有2T具湍流的不规则有结构多尺度运动属于宏观流体运动,即使是最小的湍流耗散尺度也远远大1:分子运动的平均自由程,因此湍流运动,不论它是多么不规则,仍然服从流体运动方程,对于不6力学与实践2002午第24卷o(a)显示图像的二维脉动速度场(h)图(a)右上角的放大圈7粒子图像显示和定量测量a)LIF显示的图像(b)显示图像的脉动速度场图8LIF显不图像和相应的脉动建度场示图像的分析,我们发现,下游的染色带有较大曲率的卷起结构是个强涡,例如图8(a)中A;面下游染色带比较平直的卷起结构,只有很微弱的涡量.以上实例说明,流动显示能够给}}{流场的直观图像.然而,没有定量的测量为依据,单凭直觉会引起误导.20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可以和流动显示配合,获得既直观又可靠的湍流场信息.湍流实验面临的困难也是由湍流的多尺度和有结构性质造成的.为了获得湍流脉动场的演化,我们需要脉动场的时间序列,既要达到窄间的分辨率,又要有足够高的采样频率,这在目前还做不到.除了光电器件昂贵以外,高速、高分辨的摄像系统还满足不了湍流研究的要求.总之,湍流直接数值模拟和湍流脉动场的测量足认识湍流多尺度有结构性质的非常有效的工具.由于技术的原因,同前它们只能研究低雷诺数湍流,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愈来愈复杂和精细的湍流现象将被揭示.就直接数值模拟和实验两种方法比较,直接数值模拟在获得信息量度精度、后处理,以及费用来说,它优于物理实验;但是,目前直接数值模拟只能计算简单儿何边界的流动.我们的经验是,对于较低雷诺数的简单湍流,直接数值模拟可以取代物理实验;中等雷诺数以上的复杂边界湍流,物理实验是研究湍流的主要手段.3什么是“最好的”湍流模式湍流模式是封闭湍流统计方程的方法,是目前顶测工程和自然界湍流的唯实用方法.只要预测湍流,就离不开湍流模式.从晟早的Boussinesq涡黏模式开始到近代的亚格子应力模式,著走近湍流作者:张兆顺, 崔桂香, 许春晓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工程力学系湍流实验室,北京,100084刊名:力学与实践英文刊名:MECHANICS IN ENGINEERING年,卷(期):2002,24(1)被引用次数:16次1.Townsend AA On the fine-scale structure of turbulence 19512.Kolmogorov AN The local structure of turbulence in incompressible viscous fluid for very large Reynolds number 1941(30)3.崔桂香;张兆顺圆管湍流的近壁涡结构 20004.Brown FNM;Roshko A On density effects and large structure in turbulent mixing layer[外文期刊] 19745.Richardson LF Weather Prediction by Numerical Process 19226.von Kármán T Mechanische Anlichkeit und Turbulenz 19307.Prandtl L Bericht uber Untersuchungen zur ausgebildeten Turbulenz 1925(05)8.Taylor GI Diffussion by continuous movements 19219.Hinze O查看详情 197610.Monin AS;Yaglom AM Statistical Fluid Mechanics: Mechanics of Turbulence (English translation).Vo1. I and Ⅱ 197511.Lumley JL;Yaglom AM A century of turbulence 200012.Spalart PR Comments on the feasibility of LES for wings,and on a hybrid RANS/LES approach 199713.Ferziger J Zonal modelling of turbulent flows-philosophy and accomplishments 198814.Reynolds WC;Kassinos SC Development of structure-based turbulence modeling 199915.Foster I Designing and Building Parallel Programs 199516.Bradshaw P The best turbulence models for engineers 199917.Tokumaru PT;Dimotakis PE Image correlation velocimetry 199518.Adrain RJ Particle-Imaging Techniques for experimental fluid mechanics[外文期刊] 199119.Moin P 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A tool in turbulence research 199820.Xu C;Zhang Z Origin of high kurtosis in viscous sublayer 199621.Kim J;Moin P;Moser R Turbulence statistics in fully developed channel flow at low Reynolds number 198722.Bushnell DM;McGinley CB Turbulence control in wall flows[外文期刊] 198923.SHE ZS;Jackson E;Orszag SA Intermittent vortex structures in homogeneous isotropic turbulence 199024.CHOU PY;Chou RL Fifty years turbulence research in China[外文期刊] 199525.Lumley JL The structure of inhomogeneous turbulent flows 196526.Corrsin S;Kostler AL Free-stream boundaries of turbulent flows 195527.Tennekes H;Lumley JL A First Course in Turbulence 19721.赵建华.张强二维均匀剪切湍流的湍涡闭合方案[期刊论文]-干旱气象 2010(1)2.李孔清.龚光彩.汤广发V2F模型在室内空气流动数值模拟中与其他湍流模型的比较研究[期刊论文]-暖通空调2009(1)3.Mu-level法的湍流猝发频率检测技巧[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 2009(10)4.刘欢.吴超羽.许炜铭珠江河口底边界层湍流积分尺度研究[期刊论文]-海洋工程 2008(4)5.琚选择.李自力.孙卓辉.张立平论液-液水力旋流器的CFD方法[期刊论文]-石油矿场机械 2008(7)6.耿建军.顾松山.陈钟荣.黄兴友.夏文梅新一代天气雷达谱宽资料分析晴空回波特征的探讨[期刊论文]-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2007(6)7.杨照华.房建成.吴琳基于小波变换和共生矩阵的涡结构识别[期刊论文]-光电子·激光 2007(12)8.王国华.姜楠周期性扰动对平板湍流边界层统计性质的影响[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 2007(9)9.杨照华.房建成.吴琳基于小波分解和信息熵的涡结构识别方法[期刊论文]-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7(2)10.田砚.姜楠温度边界层对壁湍流多尺度相干结构的影响[期刊论文]-航空动力学报 2007(6)11.吴琳.房建成.杨照华基于湍流涡模型的气动光学效应影响参数分析[期刊论文]-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7(1)12.赵慧洁.王魁分界面厚度方法在气动光学波前失真仿真中的研究[期刊论文]-红外与激光工程 2006(z1)13.白建基.郑水华.樊建人.岑可法雷诺数对气固两相圆湍射流影响的实验研究[期刊论文]-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2006(3)14.施法佳.陈红勋轴流泵内部流动数值模拟中湍流模式可用性的研究[期刊论文]-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15.曾诚带自由表面的后向台阶流动的流场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616.陈可置换通风对悬浮颗粒分布影响的数值模拟[学位论文]硕士 2005本文链接:/Periodical_lxysj200201001.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