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精品教案】大班上学期社会教案《家乡的特产》
- 格式:doc
- 大小:7.41 KB
- 文档页数:2
幼儿园教案《家乡的特产》(通用10篇)幼儿园教案《家乡的特产》(通用10篇)幼儿园教案《家乡的特产》 1教学目标:1、能说出三个以上青浦的特产:草莓、菜苋、茭白、草编工艺品、面条鱼、状元糕、赵家豆腐干、粽子、朱家角扎肉、熏青豆。
2、大致了解青浦特产的所在区域及其历史。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4、书写“特、产”。
教学重点:1、能说出三个以上青浦的特产:草莓、菜苋、茭白、草编工艺品、面条鱼、状元糕、赵家豆腐干、粽子、朱家角扎肉、熏青豆。
2、大致了解青浦特产的所在区域及其历史。
3、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难点:1、能说出三个以上青浦的特产:草莓、菜苋、茭白、草编工艺品、面条鱼、状元糕、赵家豆腐干、粽子、朱家角扎肉、熏青豆。
2、大致了解青浦特产的所在区域及其历史。
教学准备:1. PPT、地图教学过程:一、导入:1、小朋友们,我们的家乡叫什么?有多少年历史?出示地图,现在有哪几个行政区?2、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青浦的水、青浦的桥,今天我们来说一说青浦的特产。
二、新授:1、什么叫特产?(某地特有的或特别著名的产品,一定要有历史,最好有文化内涵。
)2、青浦有哪些特产?请大家一起来交流一下。
3、有小朋友说朱家角的扎肉是青浦特产,还有小朋友说练塘的茭白也是青浦特产。
对呀,其实青浦的特产远不止这些,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一一出示图片,这是什么?(草莓、菜苋、茭白、草编工艺品、面条鱼、状元糕、赵家豆腐干、粽子、朱家角扎肉、熏青豆)4、出示地图,草莓是青浦那个行政区的特产呢?(赵屯)上海市青浦区赵屯镇,坐落在苏州河畔,毗邻江苏昆山石浦镇,距市区30多公里,交通便捷。
赵屯镇地区自1983年引进栽培草莓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种植和科研历史,目前栽培面积稳定在1.2万亩,占上海市草莓栽培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草莓鲜果供应期长达半年,年总产量1.8万余吨,总产值1亿余元,荣获“中国草莓之乡”、“草莓名牌产品”、“上海市著名商标”等殊荣。
幼儿园教案家乡的特产一、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认识家乡的特产,增加对家乡的认知和感情。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精神。
3. 培养幼儿珍惜食物、热爱生活的良好品质。
二、教学内容:1. 家乡特产的定义和特点2. 家乡特产的分类和分布3. 家乡特产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方法4. 家乡特产的文化背景和故事5. 参观家乡特产店和亲手制作特产体验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了解和认识家乡的特产,增加对家乡的认知和感情。
难点:让幼儿能够表达自己喜欢的特产,并了解特产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具:特产图片、特产实物、特产制作视频、特产文化故事书籍等。
2. 场地:教室、特产店、手工制作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介绍教案主题,引导幼儿思考家乡的特产是什么。
2. 讲解:教师通过图片、实物和视频等方式,向幼儿展示家乡特产的种类、特点、制作过程和食用方法。
3. 互动: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喜欢的特产,并简要介绍其制作过程和食用方法。
4. 实践:教师带领幼儿参观家乡特产店,让幼儿亲身体验亲手制作特产的乐趣。
5. 总结:教师邀请幼儿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收获,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总结。
6. 作业:教师布置作业,让幼儿回家后向家人介绍家乡的特产,并尝试制作一种特产。
六、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参观特产店和亲手制作特产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特产的认知和兴趣。
2. 听取幼儿在小组讨论和分享环节的表述,评估他们的表达力和合作精神。
3. 搜集家长反馈,了解幼儿回家后向家人介绍特产的情况,评估他们的实践能力。
七、教学拓展:1. 邀请家乡特产制作师傅来园进行现场演示,让幼儿更直观地了解特产的制作过程。
2. 组织家长和幼儿一起参加特产制作活动,增进亲子关系。
3. 开展家乡特产知识竞赛,激发幼儿对家乡特产的兴趣。
八、教学反馈:1. 家长反馈:大部分家长表示幼儿回家后能够主动向他们介绍家乡的特产,并尝试制作一种特产。
幼儿园大班社会《家乡特产》教案教学内容:《家乡特产》适用对象:幼儿园大班社会教学目标:1.了解家乡的特产,提高幼儿的地域文化认知。
2.培养幼儿的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感受美好的家乡风貌。
3.通过制作家乡特产手工,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准备:教学图片、幼儿的家乡特产图片、家乡特产手工材料(如棉花糖、麻糍等食品材料)、彩色笔、纸张、胶水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展示家乡特产的图片,让幼儿们猜猜是哪里的特产,激发幼儿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主动探究家乡文化的热情。
二、学习家乡特产(15分钟)教师介绍家乡的特产,展示相关的图片,让幼儿了解家乡的特产有哪些,并与幼儿一起谈论这些特产的特点和有趣的事情和趣闻。
三、制作家乡手工(25分钟)教师向幼儿介绍家乡的特产手工材料(如棉花糖、麻糍等食品材料),让幼儿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材料,自由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动手制作自己的家乡特产手工。
四、展示交流(10分钟)幼儿将自己制作的家乡特产手工展示给大家,并介绍自己选择的材料和制作过程,让幼儿们相互欣赏和交流,加深对家乡文化的认知。
五、总结(5分钟)回顾今天的探究和制作,让幼儿们再次回忆家乡的特产,思考今天的学习和制作有何收获和感触,激发幼儿们对家乡文化的热爱和自豪感。
教学反思:本堂课通过介绍家乡特产和制作手工,让幼儿们深入了解家乡文化,提高幼儿的地域文化认知和创造力,对幼儿的综合素质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细节的处理和掌控,特别是手工的材料选择和安排,都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规划和设计,同时需要借助幼儿的参与和配合,才能让教学收效更加显著。
大班上学期社会教案《家乡的特产》一、教学目标1. 认识家乡的特产通过介绍家乡的特产,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文化和风土人情,增强家乡归属感。
2. 提高观察能力和交际能力通过观察和分析家乡的特产,让孩子们提高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发掘孩子们的创造力通过设计家乡特产的包装和宣传广告,刺激孩子们的创造力,锻炼孩子们的想象和表现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步骤1. 导入环节在课前准备一些家乡的特产,并张贴在教室中,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感受特产的外观、味道和气味。
2. 认识家乡的特产通过大屏幕或幻灯片介绍家乡的特产,让孩子们了解特产的历史、种类和特点,鼓励孩子们自己分享家乡的特产。
3. 分析特产的包装和制作方法通过分析不同特产的包装和制作方法,让孩子们提高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4. 设计特产的包装和宣传广告让孩子们分组设计新型特产的包装和宣传广告,鼓励孩子们自由发挥想象力和表达能力,让孩子们学会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
5. 完成新型特产的制作和展示让孩子们按照自己设计的包装和制作方法完成新型特产的制作,并在教室内展示出来,让大家品尝新型特产,分享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三、教学方法1.通过观察、分析和设计等系列活动,让孩子们享受探究家乡文化的过程,从而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信心。
2.强化团队合作,让孩子们学会在不同情况下与他人合作,并尝试寻找解决方案。
3.教育孩子们创造性思考,鼓励他们思考改进现有特产的方法,或创造一种新特产,同时做好特产包装和宣传广告。
四、教学资源1.本地特产图片或样品2.课件或幻灯片3.课堂手工材料五、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和分析孩子们在观察、分析、设计过程中的表现来进行评估。
同时,也要注意综合评价孩子们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造性思考能力。
六、教学反思与总结教师在教育孩子们如何探究家乡文化和特产时,要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基本技能和能力,包括观察、分析、表达等,我们也希望通过这种互动和参与性的教学方式,帮助孩子们增强文化自信心,更好地认识、包容和尊重世界的多元文化。
一、教案基本信息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家乡的特产课时安排:1课时(2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和认识家乡的特产,培养幼儿的家乡情怀。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精神。
3. 培养幼儿对社会的关心和热爱,增强幼儿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一些家乡特产的图片或实物,如茶叶、水果、工艺品等。
2. 准备一些关于家乡特产的资料,如特产的名称、特点、产地等。
3. 准备白板或黑板,用于展示特产图片和相关信息。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向幼儿展示一些家乡特产的图片或实物,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介绍特产: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介绍这些特产的名称、特点、产地等信息,如:“这是茶叶,它是我们家乡的特产之一,产自山区,味道清香,对身体有益。
”3. 互动讨论:教师引导幼儿展开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家乡的特产,并鼓励幼儿用语言描述特产的特点和产地。
4. 制作海报:教师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特产,使用白板或黑板,画出特产的图片,并在旁边写上特产的名称和特点。
5. 展示和分享: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自己制作的海报,并分享特产的特点和产地。
其他幼儿可以提问或发表自己的看法。
6. 总结:教师引导幼儿总结今天学到的内容,强调家乡特产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三、教学评价1. 观察幼儿在讨论和制作海报时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2. 评价幼儿在分享特产信息时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3. 收集幼儿的提问和看法,了解幼儿对家乡特产的认识和关注程度。
四、教学延伸1. 让幼儿回家后,向家长介绍今天学到的家乡特产,并尝试品尝家乡特产,感受特产的美味和独特性。
2. 组织一次实地考察活动,带幼儿去家乡的特产产地,让幼儿亲身体验特产的生产过程和农民的辛勤劳动。
3. 开展一次家乡特产展览活动,让幼儿和家长一起参与,展示家乡特产的独特魅力。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引导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家乡的特产》教案(精选15篇)《家乡的特产》篇1活动目标:1.学习运用多种感官感知橘子的主要特征和橘子酸酸甜甜的味道。
2.愿意参加剥橘子的活动,学习用语言讲述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1.每组一只筐,内装与本组幼儿人数相等的橘子、苹果。
2.PPT3.每组一个餐点盘。
活动过程:一、猜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来猜一个谜语:黄橙橙的坛子,盛满水晶饺子。
吃掉水晶饺子,吐出粒粒珠子。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水果吗?二、感知橘子的外形特征。
1.看一看师:"你们看过哪些颜色的橘子呀?"幼:"绿色、黄色、黄色加绿色、橘黄色。
"师:"那橘子是什么样的呀?"幼:"圆圆的、扁扁的。
"师:橘子底端还有什么?顶端有什么?引导幼儿说出肚脐眼和按钮师:"那我们把话连起来说一说好吗?"幼:"好。
"师幼一起说橘子是圆圆的、扁扁的,身上还有肚脐眼和按钮。
2.摸一摸师:现在我们拿起你身边的橘子摸一摸,橘子摸上去是什么感觉?(软软的)苹果摸上去是什么感觉?教师小结:橘子摸上去比苹果软。
3.闻一闻师:小朋友们现在我们再来闻一闻橘子是什么味道呢?(清香味)三、感受橘子的内部特征。
师:"那橘子里面是什么样的呀?(说什么的都有)师:"那我们把它剥开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样的?"师:"我们先从有肚脐眼的.这一面开始剥,还是从有按钮的这边开始剥呢?"幼:"肚脐眼。
"师:"那老师来试一试看是不是从这面开始剥好剥些。
"(一边剥一边说;橘子橘子圆圆,橘子橘子扁扁,剥开黄黄的橘子皮,看看像什么呀?)幼:"花。
"师:"花儿花儿开开,哎,开出了什么呀?"幼:"橘子。
"师:"这像什么呀?"幼:"月亮、小船。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家乡的土特产》一、教学目标:1. 认知目标:让幼儿了解和认识家乡的土特产,知道土特产是指某个地区独有的、特色的农产品或工艺品。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能力,通过观察、分享、游戏等活动,让幼儿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土特产的特点。
3. 情感目标:培养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幼儿了解家乡的土特产,知道土特产的特点和价值。
2. 教学难点:让幼儿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土特产的特点,并能够与他人分享。
三、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土特产实物或图片、介绍土特产的PPT、游戏道具等。
2. 经验准备:让幼儿提前观察和了解一些家乡的土特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些土特产实物或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些都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2. 讲解: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向幼儿介绍家乡的土特产,包括名称、特点、价值等方面的信息。
3. 分享: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了解的土特产,并邀请他们分享给其他同学。
4. 游戏:组织幼儿进行有关土特产的游戏,如“猜猜我是哪种土特产”、“土特产分类”等,巩固所学知识。
五、作业与延伸:1. 作业:让幼儿回家后,与家长一起调查和了解家乡的土特产,并将调查结果画成一幅画或制作一份小报告。
2. 延伸:在下一节课中,让幼儿展示自己的作业,并分享自己的调查成果。
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六、教学内容:1. 课程主题:家乡的土特产2. 课程内容:a. 认识家乡的土特产b. 了解土特产的特点和价值c.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能力七、教学方法:1. 实物展示法:通过展示土特产实物或图片,让幼儿观察和认识土特产。
2. 讲解法:教师通过PPT或实物,向幼儿介绍土特产的相关知识。
3. 分享法:让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土特产,并邀请他们分享给其他同学。
4. 游戏法:组织幼儿进行有关土特产的游戏,巩固所学知识。
幼儿园教案家乡的特产教案幼儿园教案《家乡的特产》1.1 设计意图1.1.1 通过本节课,让幼儿了解和认识家乡的特产,增强幼儿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1.1.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表达力和合作精神。
1.1.3 提高幼儿对地理、文化知识的兴趣。
1.2 适用年龄1.2.1 适用于大班幼儿。
1.2.2 幼儿应具备基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1.3 教学材料1.3.1 特产实物或图片。
1.3.2 特产介绍卡片。
1.3.3 画纸、彩笔等绘画材料。
二、知识点讲解2.1 特产的概念2.1.1 特产是指某地区独特的、具有代表性的物品。
2.1.2 特产可以是食品、工艺品、药材等。
2.1.3 特产的形成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文化传统等因素有关。
2.2 家乡特产的种类2.2.1 家乡特产包括水果、蔬菜、粮食、工艺品等。
2.2.2 举例:苹果、梨、花生、木耳、剪纸等。
2.3 特产的价值2.3.1 特产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可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3.2 特产具有文化价值,是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3.3 特产对人们的健康有积极作用,例如:特产蔬菜、水果富含营养。
三、教学内容3.1 认识家乡特产3.1.1 教师展示特产实物或图片,让幼儿观察并说出特产的名称。
3.1.2 教师介绍特产的产地、特点、用途等。
3.1.3 幼儿交流自己了解的特产,分享特产的故事。
3.2 探索特产的价值3.2.1 教师带领幼儿讨论特产的经济价值、文化价值和对健康的好处。
3.2.2 幼儿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特产,分析特产的价值。
3.2.3 各组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
3.3 制作特产介绍卡片3.3.1 教师发放画纸、彩笔等绘画材料。
3.3.2 幼儿根据对特产的了解,绘制特产介绍卡片。
3.3.3 教师指导幼儿在卡片上写上特产的名称、特点等。
四、教学目标4.1 认知目标4.1.1 幼儿能说出家乡的特产名称。
4.1.2 幼儿了解特产的产地、特点、用途等。
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社会教案《家乡的特产》含反思一、教学目标:1. 了解家乡的特产,培育对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负感。
2. 了解特产的产地、外观、口感、功效等方面的学问。
3. 提高幼儿描述事物的本领和语言表达本领,培育幼儿的想象力和制造力。
4. 培育幼儿对传统文化的喜好和认得。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培育幼儿的喜好和认得,提高幼儿描述事物的本领和语言表达本领。
2. 教学难点:要把抽象的特产概念变得实在、生动,寓教于乐,引导孩子认得祖国的传统文化。
三、教学内容:1. 介绍家乡的特产:红枣、苹果、石榴、板栗等,让孩子对家乡的特产有个初步的认得。
2. 理解特产的产地、外观、口感、功效等方面的学问,让孩子通过感官去感受特产。
3. 利用故事和绘本的方式,让孩子对家乡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得。
四、教学步骤:1. 导入:老师发给每个孩子一幅小海报,上面有家乡的四种特产,让孩子本身想一想,这些特产是什么,一些特产有什么特点?2. 认知:对四种特产进行课堂介绍,介绍特产的产地、外观、口感、功效等方面的学问。
引导孩子通过五感去感受特产。
3. 互动体验:带着孩子去联系实际,到相近的果园参观各种水果,给孩子亲自剥红枣、苹果、石榴等,让孩子去感受这些特产,在体验中感受它们的美味和独特的风味。
4. 联想和制造:通过故事和绘本的方式,让孩子对家乡的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得,让他们对绘本中的故事有产生情感共鸣,发挥想象力,发掘个人所见所闻及家乡文化的宝藏。
5.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接受了互动体验和联想制造的方式,营造了轻松活泼的学习氛围,让幼儿在参加的过程中获得了更丰富的感官体验,提高了幼儿的自主学习本领和制造本领,加强了幼儿的敬重本身和自信,既实现了学习的效益,也实现了品质教育的目标。
课后,应当进一步与家长互动交流,让家长有确定的参加度。
同时,老师应当深入了解幼儿的学习情形,对幼儿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和评价,进一步优化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
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社会教案《家乡的特产》及教学反思(推荐五篇)第一篇: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社会教案《家乡的特产》及教学反思大班上学期社会教案《家乡的特产》含反思适用于大班的社会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品尝江阴特产:马蹄酥,体验江阴特产的味美特点,并回忆其他的特色制品,通过观察实物,让幼儿知道江阴有哪些食用的特产和日用的特色制品,引导幼儿更深地了解江阴,增进热爱江阴的情感,快来看看幼儿园大班上学期社会《家乡的特产》含反思教案吧。
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实物,让幼儿知道江阴有哪些食用的特产和日用的特色制品。
2、品尝江阴特产:马蹄酥,让幼儿体验江阴特产的味美特点,并回忆其他的特色制品。
3、引导幼儿更深地了解江阴,增进热爱江阴的情感。
4、愿意与同伴、老师互动,喜欢表达自己的想法。
5、培养幼儿乐观开朗的性格。
活动准备:1、各种可吃的特产:如马蹄酥等实物。
2、其他的特色制品。
活动过程:1、出示江阴特产的实物,提问:“这是什么?平时见过吗?吃过吗?什么味道?好吃吗?(通过讨论,引导幼儿回忆平时吃时的美味。
)2、小结:这些东西是我们江阴的特产。
3、请幼儿品尝江阴特产:“现在,要请我们小朋友来尝一尝江阴的特产,吃完了告诉我是什么味道?在我们的家乡江阴有那么多好吃的特产,你心里有什么感受,请告诉大家?”(幼儿品尝特产,并且讨论)4、请幼儿说说除了这些,还吃过哪些江阴特产?(幼儿自由讨论,如萝卜干、大麻糕、花生糖、芝麻片等等)5、教师小结:这些好吃的东西,是我们江阴的特色,特别是江阴萝卜干闻名各地,很多外地的游客到我们江阴来旅游时都要带一些回家,我们江阴的特产在全国可有名啦!6、幼儿讨论:江阴除了这些有特色的食品外,还有哪些日用的特色制品?(如:梳篦等)7、活动延伸:画特产“请小朋友把自己吃过的、用过的江阴有名的特产都画下来,我们送去给广告公司,为我们江阴这么有名的特产做做广告,请更多的外地客人来吃、来购买吧!”教学反思:具有代表性的江阴特产有马蹄酥、黒杜酒、刀鱼等,在原来,这些特产闻名全国,但随着生活水平的变化,这些特产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
【幼儿园精品教案】大班上学期社会教案《家乡的特产》
幼儿园大班社会教案:家乡的特产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让幼儿知道江阴有哪些食用的特产和日用的特
色制品。
2、品尝江阴特产:马蹄酥,让幼儿体验江阴特产的味美特点,并
回忆其他的特色制品。
3、引导幼儿更深地了解江阴,增进热爱江阴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各种可吃的特产:如马蹄酥等实物。
2、其他的特色制品。
活动过程:
1、出示江阴特产的实物,提问:
“这是什么?平时见过吗?吃过吗?什么味道?好吃吗?(通过
讨论,引导幼儿回忆平时吃时的美味。
)
2、小结:这些东西是我们江阴的特产。
3、请幼儿品尝江阴特产:
“现在,要请我们小朋友来尝一尝江阴的特产,吃完了告诉我是
什么味道?在我们的家乡江阴有那么多好吃的特产,你心里有什么感受,请告诉大家?”(幼儿品尝特产,并且讨论)
4、请幼儿说说除了这些,还吃过哪些江阴特产?(幼儿自由讨论,如萝卜干、大麻糕、花生糖、芝麻片等等)
5、教师小结:这些好吃的东西,是我们江阴的特色,特别是江阴萝卜干闻名各地,很多外地的游客到我们江阴来旅游时都要带一些回家,我们江阴的特产在全国可有名啦!
6、幼儿讨论:江阴除了这些有特色的食品外,还有哪些日用的特色制品?(如:梳篦等)
7、活动延伸:画特产
“请小朋友把自己吃过的、用过的江阴有名的特产都画下来,我们送去给广告公司,为我们江阴这么有名的特产做做广告,请更多的外地客人来吃、来购买吧!”
活动反思:
具有代表性的江阴特产有马蹄酥、黒杜酒、刀鱼等,在原来,这些特产闻名全国,但随着生活水平的变化,这些特产经历了一个由盛到衰的过程。
现在,说起江阴特产,全国人民并没有忘记,而我们的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却并不知道。
因此,本次活动让幼儿了解了江阴特产的种类,通过品尝特产,谈论其他的特色制品,强化了江阴的特色在幼儿心目中的地位,让幼儿进一步了解了江阴,产生了爱江阴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