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昌二中2018届高二生物跟踪练习(二十一 )
- 格式:doc
- 大小:121.00 KB
- 文档页数:3
瑞昌二中2018届高二(下)生物跟踪练习(六)编制:军长()1.如图表示某人两次感染同种病原体后体内抗体水平的变化。
分析两次抗体产生存在显著差异的原因与哪种细胞的作用密切相关()A.吞噬细胞 B.浆细胞 C.T细胞 D.记忆B细胞2、下图所示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请分析回答:(1)在神经系统中,是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是调节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最高级中枢。
(2)在受困人员长期没有饮水的情况下,感觉口渴,体内的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刺激的渗透压感受器,通过传出神经作用于垂体,使其释放,该激素作用的靶器官为,通过从而减少尿量。
3、图甲表示一个完整的发射弧,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及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图乙表示突触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甲中①代表,③称为。
(2)若刺激图甲中b点,图中点可产生兴奋。
(3)图乙中的突触后膜属于神经元的部分。
(4)突触小体产生的神经递质是由细胞中的(细胞器)分泌,并通过突触小泡释放到突触间隙中,该过程属于细胞的功能。
(5)突触后膜上的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
5、用去除脑但保留脊髓的蛙(称脊蛙)为材料,进行反射活动实验。
请回答与此有关的问题:(1)用针刺激脊蛙左后肢的趾部,可观察到该后肢出现收缩活动。
该反射活动的感受器位于左后肢趾部的________中,神经中枢位于________中。
(2)反射活动总是从感受器接受刺激开始到效应器产生反应结束,这一方向性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所决定的。
(3)剪断支配脊蛙左后肢的传出神经(见上图),立即刺激A端_______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刺激B端________(能、不能)看到左后肢收缩活动。
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________(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瑞昌二中2018届高二(下)生物跟踪练习(五)编制:军长()1.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A.细胞外液 B.细胞内液 C.血浆 D.淋巴()2.剧烈运动时,血浆中乳酸含量大增而pH基本不变,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A.血浆是一种缓冲溶液体系 B.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弱酸H2CO3C.H2CO3分解产生的CO2可经呼吸排出 D.大量乳酸进入血液后马上被稀释或被彻底分解()3.血浆渗透压大与下列无关的一项是A.血浆中蛋白质的浓度 B.血浆中Cl-浓度C.血浆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 D.血浆中Na+浓度()4.在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关系,正确的是()5.糖类是我们每天摄入量最多的有机物,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胰岛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6.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其中正确的是()7.人体内多种激素之间表现为协同作用。
下列是某同学所作的归纳,其中错误的是A.①B.②C.③D.④()8.下列关于人体激素及其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激素是信息分子,成分都是有机物 B.激素直接参与细胞内的许多代谢活动C.激素只作用于相应的靶器官、靶细胞 D.神经系统的某些结构也可以释放激素()9.在神经元之间传递兴奋时,突触完成的信号转换模式为A.电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B.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C.化学信号→电信号→化学信号 D.化学信号→电信号→电信号()10.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纤维兴奋时电位变为“内负外正”B.兴奋部位的局部电流在膜内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C.兴奋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至另一个神经元的轴突D.兴奋可在两个神经元之间双向传导()11.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兴奋在反射弧上都以电信号形式传导 B.激素有选择地被血液运输到靶器官、靶细胞C.脑干内有呼吸中枢、语言中枢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枢D.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都是通过反射弧完成的()12.与激素调节相比,高等动物神经调节的特点是①调节速度快②调节速度慢③作用的范围广泛④作用的部位准确⑤作用的时间短暂⑥作用的时间比较长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 D.①④⑤()13.某人能读书看报,也可以写文章,但就是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大脑受损伤的区域是A.大脑皮层语言区的H区 B.大脑皮层言语区的W区C.大脑皮层语言区的V区 D.大脑皮层语言区的S区()14.人吃了过咸的食物,机体对细胞外液渗透压的调节正确的是①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兴奋②大脑皮层兴奋产生渴觉③下丘脑神经细胞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④摄水量增加⑤减少尿的排出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或②→①→③→⑤C.①→②→④或①→③→⑤ D.②→①→④→③→⑤()15.当人们参加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①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②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②④()16.关于哺乳动物下丘脑的叙述,错误的是A.下丘脑具有内分泌功能 B.调节产热和散热,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C.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变化,调节动物体水盐平衡D.分泌促甲状腺激素,调节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17.突触小体不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A.突触小泡与细胞膜的融合 B.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C.丙酮酸的氧化分解 D.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18.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来传递的。
瑞昌二中2018届高二(下)生物跟踪练习(二十)编制:军长()1.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B.氧气、血红蛋白、葡萄糖、胰岛素等均属于内环境的成分C.血浆渗透压与蛋白质含量有关,与无机盐含量无关D.长期营养不良容易导致机体组织水肿()2.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A.降低、CO2、Na2CO3B.降低、乳酸、NaHCO3C.升高、CO2、H2CO3 D.升高、乳酸、NaHCO3()3.如图所示为人体体液相关组成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其中①为红细胞内液,请依次填出②~④相关内容A.血浆组织液淋巴B.组织液淋巴血浆C.组织液血浆淋巴D.血浆淋巴组织液()4.按一对夫妇生两个孩子来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国家的人口翻一翻大约需要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A.种群数量和密度B.种群年龄结构C.种群性别比例D.出生率和死亡率()5.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A.培养过程中要定时检测酵母菌的数量B.每次检测酵母菌的数量时都要重复多次C.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方法是抽样检测的方法D.血细胞计数板应先加培养液,后盖盖玻片()6.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不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重要的不同是演替进行的初始条件()7.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群落的丰富度与捕食关系的多少、复杂程度反相关B.竞争关系的结果必然是一方被淘汰,另一方生存C.共生关系的两种生物彼此分开后,至少有一方不能正常生活D.被捕食者的数量仅随捕食者数量的变化而变化()8.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A.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状态的零电位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随机的C.膜电位的变化与膜通透性变化无关D.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与兴奋传导方向一致()9.下列关于兴奋传递的叙述,正确的是A.突触各部分中,只有突触前膜才能释放递质B.突触前膜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突触后膜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D.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10.下列有关排尿反射活动的描述,错误的是A.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B.控制排尿反射的初级神经中枢则位于脊髓C.排尿反射活动的完成一定需要大脑皮层参与D.排尿反射活动可以只有脊髓中枢控制完成()11.当人体所处的环境温度从30℃降至5℃,耗氧量、尿量、甲状腺激素及体内酶活性的变化依次是A.增加、增加、增加、不变B.减少、减少、增加、不变C.增加、减少、增加、不变D.增加、减少、增加、降低()12.动物激素调节特点的叙述,错误的是A.激素在动物体内含量极其微少,但作用效率特别高B.激素分子弥散在体液中,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C.激素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并发挥作用后被灭活D.健康人体内的激素的含量总是稳定且固定不变的()13.下列关于人体在寒冷环境中体温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寒冷时人体可通过骨骼肌不自主地颤抖来增加产热B.受寒冷刺激,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这是一个非条件反射C.寒冷环境中产热增多,是多种激素共同调节的结果D.寒冷环境中,正常人体产热速率往往大于散热速率()14.健康人的血糖能够维持相对平衡状态,下列有关血糖的叙述错误的是A.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是血糖的根本来源B.肝糖原和肌糖原水解是血糖来源的重要补充C.细胞内氧化分解,是时刻不停地消耗血糖的途径D.血糖大量转化成脂肪,表明摄入的营养过剩()15.健康人的血糖能够维持相对平衡状态.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胰岛素分泌增加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B.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时,抑制胰岛素的分泌C.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D.血糖浓度过低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16.如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清除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细胞5→细胞4发生时,免疫反应既快,也强B.艾滋病毒入侵人体后,会感染人体的细胞2C.物质a能特异性识别抗原和被感染的靶细胞D.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是:细胞2、3、5()17.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的受体蛋白.正确的治疗措施是A.注射抑制该抗体产生的物质B.注射神经递质提高传递效率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D.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18.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包括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下列属于细胞免疫功能的是A.合成抗体抑制并清除病菌B.裂解病原体感人的细胞C.分泌淋巴因子清除病原体D.分泌溶菌酶杀灭病原体()19.科学家做过如图试验,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把另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如图);另一试验是把一段燕麦胚芽鞘倒转过来,把形态学下端朝上,做同样试验.请分析,经过一段时间后,接受块甲和接受块乙的成分有何变化A.甲含有生长素,乙不含有B.乙含有生长素,甲不含有C.甲、乙都含有生长素D.甲、乙都不含有生长素()20.下列关于生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A.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胚芽鞘向光侧向背光侧进行极性运输B.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合成来抑制生长素的作用C.探究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中,应浸泡插条的顶端D.在失重状态下,水平放置的植物体内不会发生横向运输和极性运输()21.如图茎的a侧生长素在曲线B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下列对b侧生长素浓度范围的描述哪项较为准确A.在DA段范围内B.在BC段范围内C.在BD段范围内D.在BA段范围内瑞昌二中2018届高二(下)生物跟踪练习(二十)答案1. A、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组成,A错误;B、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B错误;C、血浆渗透压主要与蛋白质、无机盐含量有关,C错误;D、长期营养不良,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减少,使血浆浓度下降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容易导致机体组织水肿,D 正确.故选:D.2.解:人在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较多的乳酸,从而使血液的酸碱度下降,但由于血液中存在缓冲物质H2CO3和NaHCO3,所以碱性NaHCO3来缓冲调节血液pH,使之处于平衡状态.故选:B.3.据题干可知,①为红细胞内液,红细胞位于血浆中,故④是血浆,因为血浆和组织液之间可以相互转换,所以②是组织液;组织液可以转化成淋巴,淋巴可以转化成血浆,所以③是淋巴.所以图中②~④的名称依次是组织液、淋巴、血浆.故选:B.4.A、种群数量和密度只能说明人口基数,不能预测种群数量变化,故A错误;B、年龄组成可用来预测种群未来的动态,根据种群的年龄结构可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故B正确;C、种群的性别比例能影响出生率,进而影响种群数量变化,故C错误;D、出生率、死亡率以及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故D错误.故选:B.5.A、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从同一培养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A正确;B、每次检测酵母菌的数量时都要重复多次,求平均值,B正确;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实验中,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计数酵母菌数量,C正确;D、使用血球计数板时,应先放盖玻片,再滴加培养液,使培养液从边缘处自行渗入计数室,D错误.故选:D.6.A、人类活动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A正确;B、群落演替的根本原因在于群落内部,也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B错误;C、“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描述的是群落的次生演替现象,C正确;D、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的最重要的不同是演替进行的初始条件,D正确.故选:B.7.A、群落的丰富度与捕食关系的多少、复杂程度正相关,A错误;B、竞争关系的结果可能是一方被淘汰,另一方生存,也可能是势均力敌的双赢状态,B 错误;C、共生关系的两种生物彼此分开后,至少有一方不能正常生活,C正确;D、被捕食者的数量受捕食者数量和环境条件的影响,D错误.故选:C.8. A、神经纤维上已兴奋的部位将恢复为静息电位(内负外正),而不是零电位,A错误;B、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向是双向的,B错误;C、静息时,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强,受刺激后,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增强,C错误;D、神经纤维膜内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是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这与兴奋传导的方向一致,D正确.故选:D.9. A、突触各部分中,只有突触前膜才能释放递质,因此神经冲动在神经元之间只能单向传递,A正确;B、突触前膜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B错误;C、突触后膜完成“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错误;D、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使突触后膜兴奋或抑制,D错误.故选:A.10.AB、控制排尿反射的高级神经中枢位于大脑皮层,低级中枢位于脊髓,AB 正确;C、排尿反射是先天性的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C错误;D、排尿反射低级中枢位于脊髓,排尿反射活动可以只有脊髓中枢控制完成,D正确.故选:C.11.(1)环境温度从30℃降到5℃时,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促进新陈代谢,因此呼吸强度增加耗氧量增多;(2)环境温度从30℃降到5℃时,人体皮肤排汗减少,为了维持体内水平衡,因此尿量增加;(3)寒冷环境下,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激素的分泌量均增加;(4)环境温度从30℃降到5℃时,人体体温能保持相对稳定,因此体内酶的活性保持不变.故选:A.12. A、激素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A正确;B、激素分子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细胞,B正确;C、激素与靶细胞表面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并发挥作用后被分解,C正确;D、健康人体内的激素的含量相对稳定的,D错误.故选:D.13. A、寒冷时,人体骨骼肌不自主颤栗,增加产热量,A正确;B、寒冷刺激时皮肤毛细血管收缩,这是人人生来就具有的,属于非条件反射,B 正确;C、寒冷时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等分泌量增加,提高细胞的代谢水平,进而增加产热,C正确;D、寒冷环境中,正常人体的产热速率等于散热速率,使体温维持相对恒定,D错误.故选:D.14.A、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吸收是血糖的根本来源,A正确;B、肝糖原水解是血糖来源的重要补充,但肌糖原不能水解成葡萄糖,B错误;C、细胞内氧化分解,是时刻不停地消耗血糖的途径,C正确;D、血糖大量转化成脂肪,表明摄入的营养过剩,D正确.故选:B.15.A、胰岛素分泌增加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A正确;B、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时,促进胰岛素的分泌,B错误;C、血糖浓度过高时,胰岛素分泌增加,胰高血糖素分泌减少,C正确;D、血糖浓度过低时,胰岛素分泌减少,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D正确.故选:B.16.A、细胞5记忆细胞→细胞4浆细胞发生时,免疫反应既快,也强,A正确;B、艾滋病毒入侵人体后,会感染人体的细胞2即T细胞,B正确;C、物质a是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识别被感染的靶细胞是效应T细胞,C错误;D、细胞2是T细胞,细胞3是B细胞,细胞5是记忆细胞,均能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D正确.故选:C.17.A、重症肌无力患者体内的自身抗体破坏了神经﹣肌肉突触后膜的受体蛋白,导致神经递质无法和受体结合,无法将兴奋传递给突触后膜,肌肉无法收缩.正确的治疗措施是注射药物抑制抗体产生,以便受体能和递质结合,传递兴奋给突触后膜,使肌肉收缩,A正确;B、因为受体被抗体破坏,注射再多递质也不能和受体结合,B错误;C、注射受体蛋白增加受体数量,也会被抗体破坏,C错误;D、注射淋巴因子增强免疫能力会使自身抗体数量增加,破坏更多的受体,D错误.故选:A.18.A、合成抗体抑制并清除病菌,属于体液免疫过程,A错误;B、效应T细胞能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的活性,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属于细胞免疫,B正确;C、淋巴因子不能清除病原体,只能加强免疫杀伤力,C错误;D、溶酶体分泌溶菌酶杀灭病原体,属于非特异性免疫中第二道防线,D错误.故选:B.19.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生长素只能进行极性运输,即生长素只能由形态学上端向形态学下端运输.第一组实验把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上端,把另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下端,则甲含有生长素;另一组实验是含有生长素的琼脂块放在一段燕麦胚芽鞘的形态学下端,把另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作为接受块放在上端,则乙不含有生长素.故选:A.20.A、单侧光照射下,生长素由胚芽鞘向光侧向背光一侧发生横向运输,从而使背光一侧生长素分布多,生长快,A错误;B、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乙烯的合成,乙烯有抑制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的作用,B正确;C、进扦插枝条生根的实验中,一般将插条的基部(下端)浸泡在生长素溶液中,C 错误;D、在失重状态下,水平放置的植物体内的生长素不会发生横向运输,但是会发生极性运输,D错误.故选:B.21.从图中茎b侧生长速度比a侧快,说明a侧的生长素浓度比b侧低,b侧生长素促进作用大于a侧.由于茎的a侧生长素浓度在曲线B点以下的浓度范围内,因此,b侧生长素浓度应在BD范围内,这样才能使b侧生长速度大于a侧,才能使茎向上弯曲生长.故选:C.。
瑞昌二中2018届高二(下)生物跟踪练习(十三)编制:李军( )1.右图是人体某组织结构示意图,液体A、B、C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组成内环境的A、B、C液分别代表血浆、淋巴、组织液B.A液中含激素、血浆蛋白、乳酸、抗体等物质C.远距离走路,脚上打起水泡。
水泡中液体主要是C液D.1结构和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相同( )2.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血红蛋白、糖原都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CO2B.当血糖浓度过高时,可直接刺激胰岛B细胞产生胰岛素C.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能够升高细胞外液的渗透压D.炎热环境中,机体可通过少产热甚至不产热以降低机体的体温( )3.剧烈运动,体内多种生理过程发生改变。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机体产热大量增加,通过大脑皮层的体温调节中枢,引起皮肤毛细血管舒张和汗腺分泌增强,使散热加快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B.机体大量出汗导致失水较多,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引起垂体合成抗利尿激素,继而促进水的重吸收,以维持体内的水盐平衡C.机体血糖大量消耗含量降低,胰岛A细胞分泌的胰岛高血糖素增加,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快速补充,乳酸积累刺激神经系统, D.机体部分肌肉细胞进行无氧呼吸,产生乳酸和CO2产生酸痛感觉( )4.下图为人体体液免疫过程的示意图,关于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①③分别为吞噬细胞和T细胞,均能识别抗原B.细胞④能与靶细胞密切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C.通过过程Ⅴ产生的“某物质”是淋巴因子D.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细胞⑤会迅速增殖、分化( )5.下列关于植物生长素的叙述,错误的是A.同一种植物的幼芽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高于幼根B.成熟茎韧皮部中的生长素可以进行非极性运输C.植物幼嫩叶片中的色氨酸可转变为生长素D.豌豆幼苗切段中乙烯的合成受生长素浓度的影响( )6.下面是生长素发现过程中的部分实验示意图,根据图中信息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实验一证明感受单侧光刺激的是胚芽鞘尖端B.实验二证明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C.实验三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D.实验四证明造成胚芽鞘弯曲的刺激是单侧光照( )7.某同学以玉米胚芽鞘为实验材料探究“a—萘乙酸(NAA)对植物A.该实验说明NAA的作用具有双重性B.浓度为10-4mol/L的NAA也能促进胚芽鞘的生长C.1号培养皿为对照组,其余培养皿为实验组D.促进胚芽鞘生长的最适NAA浓度在10-8mol/L左右( )8.关于下图的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若某植物幼苗已经表现出向光性,且测得其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其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是大于fB.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的向地性、茎的背地性,且测得其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fC.除草剂灭草的原理是使杂草的生长素浓度处于大于h状态下D.若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为g,产生顶端优势现象的侧芽生长素浓度是图中曲线的E点及E点以后区间( )9.关于植物激素调节及其类似物在农业生产实践上的应用,正确的是A.植物的顶端优势和向光性都体现生长素的两重性B.在扦插时,可用细胞分裂素处理插条以促进插条生根C.向日葵和番茄开花期间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影响传粉,及时喷洒一定浓度的2,4—D,番茄产量影响不大,向日葵产量下降D.移栽植物时剪去部分叶片、棉花摘心、培育无籽番茄都与植物激素有关10.下图一为神经-肌肉连接示意图。
瑞昌二中2018届高二(下)生物跟踪练习(十八)编制:李军( )1、下列各项中,属于种群的是A.一块稻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 B.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C.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熟蚜 D.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2、下列关于种群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种群都具有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等数量特征B.种群密度总是随着种群出生率的增大而增大C.种群是物种繁殖和生物进化的单位D.建立自然保护区可以提高一些濒危动物的K值( )3、下列有关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A.草地中跳蝻的种群密度一般不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B.对于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最好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C.运用标志重捕法调查时,个体被捕捉的概率应相等,而与标记状况、年龄和性别无关D.对农作物上的蚜虫,植物叶片上的昆虫卵常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 )4、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 2 ℃。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D.-2 ℃~2 ℃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5、下列有关生物群落的说法,正确的是A.群落中动物与植物均有分层现象,二者互不影响B.两种生物竞争的结果一定是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C.人类活动往往能改变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D.弃耕农田发生的演替最终一定会发展到森林阶段( )6、自然条件下,种群呈“S”型增长。
假设某地一种群的K值为200,N表示该种群数量,据右表分析正确的是A.(K-N)/K值越小,种群增长越快B.S4点时环境阻力开始影响种群增长C.渔业捕捞作业需控制剩余量在S3点D.蝗虫防治应在蝗虫达到S1点之前进行( )7、在生态学研究中,下列方法与研究目的不相符的是A.给海龟安装示踪器调查其洄游路线 B.给大雁佩戴标志环调查其迁徙路线C.用样方法研究固着在岩礁上贝类的种群关系D.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达乌尔黄鼠的丰(富)度( )8、下列结合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所做的分析,错误的是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影响③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9、下图所示为自然环境中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D处波动可能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动所致B.“涸泽而渔”会使鱼的数量下降至B以下,使生态系统发展停滞甚至崩溃C.灭鼠时如果仅杀死一半的老鼠,可能效果适得其反D.C处种群个体数量不再上升的原因与环境容纳量无关( )10、1.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右图所示。
瑞昌二中2018届高二生物跟踪练习(二十)编制:军长()1.下列因素中不能促进内环境中的淋巴液增加的是A.骨骼肌细胞代谢产物增多,使小动脉舒张B.肾脏疾病导致大量蛋白尿C.过敏组织大量释放组织胺,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D.长期营养过剩导致肥胖()2.如图是人体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错误的是A.②可以进人A、C、D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B.O2C.尿素不属于①的成分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3.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体内环境稳态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4.如图为人体体液物质交换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尿素可以存在于②中B.①与②④相比含有较多的蛋白质C.①②③依次为淋巴、血浆、组织液D.人体散失水分过多会导致大脑皮层产生渴觉()5.下列物质属于人体内环境的是A.血红蛋白 B.载体蛋白 C.血浆蛋白 D.肌动蛋白()6.下图为内环境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B.血浆与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相比,主要区别是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较高C.过程a、b、c均存在,有利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D.若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会引起血浆渗透压下降,进一步导致组织水肿()7.小肠严重吸收不良的病人,采用静脉输入全营养液的方法提供营养,全营养液的成分不会含有A.蛋白质B.葡萄糖C.无机盐和维生素 D.氨基酸()8.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在下列的各种变化中,发生在内环境中的是①抗体与抗原结合②消化道中蛋白质分解成氨基酸③丙酮酸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④尿素的生成⑤胰高血糖素的合成⑥乳酸与碳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A.①②④B.②④⑥C.③④⑤ D.①⑥()9.19世纪,世界上很多著名的科学家试图通过研碎胰腺的方法来获得其中的胰岛素,但都没有获得成功,后来有科学家通过结扎胰导管让胰腺退化,然后单独研碎胰岛的方法成功获得了其中的胰岛素。
瑞昌二中2018届高二(下)生物跟踪练习(十九)编制:李军( )1、为除去有害于农作物的某种害虫而引入蜘蛛后,对两个种群进行调查,得出如下图所示的结果。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A期间,若对害虫施杀虫剂,蜘蛛的数量将增加得更快B.在B期间,蜘蛛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蜘蛛的食物不足C.在C期间的平衡状态与A期间和B期间中发生的两个种群的相互作用没有关系D.图中所示的蜘蛛和害虫的关系是竞争( )2、在群落演替过程中,下列变化不可能发生的是A.群落的物种构成不断发生变化 B.只存在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C.物种总数起始增多然后趋于稳定 D.成熟阶段总生产量与总呼吸量相对稳定( )3、如图中曲线Ⅰ表示某种群的出生率,曲线Ⅱ表示其死亡率。
则A.种群在C点之前呈“J”型曲线增长,C点之后呈“S”型曲线增长B.种群数量增长最快的时期是A点对应的时期C.C点时此种群的个体总数达到环境容纳量D.曲线表明种群数量变化受食物的影响4、有一片长着马尾松和山毛榉的针、阔叶混交林,对两个树种的存有量逐年进行统计,并把马尾松存有量与山毛榉存有量的比值记为C,作曲线如下图。
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两树种的关系。
(2)两树种处于竞争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两树种处于平衡状态的年份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a年的优势树种是________,在d年的优势树种是________。
排除气候条件的变化,造成这一变化的重要原因是随着前一种群的繁盛,逐步改变了当地的________,使之反而适合后一种群的生存需求。
(5)由此可见,物种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群落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种群________了,而另一些种群兴起了,从而使整个群落的结构和________都发生了变化,一直到群落达到动态平衡,这就称为群落的________。
(6)、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火灾,几十年后得以恢复,此过程为演替。
瑞昌二中2018届高二(下)生物跟踪练习(十一)编制:李军()1、(2016新课标卷III)为了探究生长素的作用,将去尖端的玉米胚芽鞘切段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胚芽鞘上端一侧放置含有适宜浓度IAA的琼脂块,对照组胚芽鞘上端同侧放置不含IAA的琼脂块,两组胚芽鞘下端的琼脂块均不含IAA。
两组胚芽鞘在同样条件下,在黑暗中放置一段时间后,对照组胚芽鞘无弯曲生长,实验组胚芽鞘发生弯曲生长,如图所述。
根据实验结果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胚芽鞘b侧的IAA含量与b'侧的相等B. 胚芽鞘b侧与胚芽鞘c侧的IAA含量不同C. 胚芽鞘b'侧细胞能运输IAA而c'侧细胞不能D. 琼脂块d'从a'中获得的IAA量小于a'的输出量()2、(2016浙江)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外施赤霉素和脱落酸对贮藏期马铃薯块茎发芽影响的实验,结果如下图所示。
下列述正确的是A.为使马铃薯块茎提早发芽,可以外施脱落酸B.为延长马铃薯块茎的贮藏时间,可以外施赤霉素C.外施赤霉素后,马铃游块茎从开始发芽到最大发芽率所需的时间更短D.对照组马铃薯块茎中赤霉素含量与脱落酸含量的比值,第5周时大于实验开始时()3.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受多种激素调节。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细胞分裂素在果实生长中起促进作用B.生长素对果实的发育和成熟没有影响C.乙烯在果实生长和成熟中起抑制作用D.脱落酸在果实成熟中促进细胞分裂和果实脱落()4. 光照、赤霉素和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对某种植物茎伸长影响的实验结果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茎伸长受抑制均由赤霉素合成抑制剂引起 B.赤霉素是影响茎伸长的主要因素之一C.植物茎伸长与光照时间无关 D.该植物是赤霉素缺失突变体()5.留树保鲜是通过延迟采收保持果实品质的一项技术。
喷施赤霉素和2,4-D 对留树保鲜柑橘的落果率和果实内源脱落酸含量的影响如图所示。
下列有关分析不正确的是A.喷施赤霉素和2,4-D能有效减少留树保鲜过程中的落果B.留树保鲜过程中赤霉素与2,4-D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C.喷施赤霉素和2,4-D能延缓留树保鲜过程中果实脱落酸含量的升高D.赤霉素、2,4-D与内源脱落酸对落果的调控有协同作用()6下列实例与基因的作用无关的是A.细胞分裂素延迟植物衰老 B.极端低温导致细胞膜破裂C.过量紫外线辐射导致皮肤癌 D.细菌感染导致B淋巴细胞形成效应B(浆)细胞()7.某植物种子成熟后需经低温贮藏才能萌发,为探究其原因,检测了该种子中的两种植物激素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的含量变化,结果如图。
瑞昌二中2018届高二(下)生物跟踪练习(十二)编制:军长()1、某研究性课题小组的同学为探究植物生长素的作用机理,设计了图1、图2所示实验:探究单侧光是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了,还是将生长素分解了。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由图1可知单侧光将生长素分解,从而引起胚芽鞘弯曲B.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则说明单侧光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了C.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则说明单侧光将生长素分解了D.胚芽鞘尖端产生的生长素对胚芽鞘的弯曲生长起关键作用()2. 如图甲为横放在地面上的植物的生长状况,图乙为植物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曲线。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图甲中a、b、c、d四点的生长素浓度大小为a>c,d>bB.若图甲中a点的生长素浓度为10-10 mol/L,则c点所对应的浓度在10-10~10-8 mol/L之间C.若图甲中b点的生长素浓度与图乙中E点对应的浓度相同,则d点的生长素浓度在E~B对应的浓度区间D.生长素在F~A对应浓度范围内促进生长,在A~D对应浓度范围内抑制生长()3. 下列有关生长素生理作用(如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若某植物幼苗表现出向光性,向光侧的生长素浓度为f,则背光侧的生长素浓度范围为(f,+∞)B.若某水平放置的植物幼苗表现出根向地性、茎背地性,茎的近地侧生长素浓度为2f,则茎的远地侧生长素浓度范围应为小于fC.某些除草剂除草的原理是使杂草中生长素类似物浓度处于大于h的状态下D.若某植物产生了顶端优势,其顶芽生长素浓度为g,则侧芽生长素浓度可能大于h()4. 下图表示多种植物激素对黄瓜幼苗生长的调节作用,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①②③代表的植物激素分别是赤霉素、生长素、乙烯B.激素①②③在促进幼苗生长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C.a浓度的激素②抑制细胞伸长、b浓度的激素②促进细胞伸长,激素②的作用具有两重性D.在幼苗生长过程中,除了图中的激素①②③外还有其他植物激素的作用()5. 为了证明生长素在胚芽鞘中的极性运输,一位同学设计了实验(如图所示),过一段时间,发现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
瑞昌二中2018届高二(下)生物跟踪练习(三十六)编制:李军1、科学研究表明:精神因素(焦虑、紧张等的心理应激)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对病毒、真菌感染的抵抗能力和对肿瘤细胞的监控能力下降,还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
下图表示神经、免疫、内分泌三大系统相互调节的部分示意图,请根据图回答:(1)当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神经末梢的膜外电位变化为,细胞膜内局部电流的传导方向与兴奋地传导方向(填“相同”或“相反”)。
(2)由图可知,神经系统可通过突触前膜释放____ __直接调节免疫器官或免疫细胞的活动,还可通过有关激素间接调节,以上两种物质在发挥作用时具有的共同特点是。
(3)当人体处于焦虑、紧张等心理状态下,内脏神经支配的肾上腺分泌的肾上腺素增加,导致心率加快,这种生理活动的调节方式是。
(4)精神因素会使T细胞活性下降,间接引起机体生成抗体的能力降低,其原因是。
2、山西省翼城翅果油树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翅果油树及其森林生态系统。
黍缢管蚜和吉丁虫是翅果油树的主要害虫,红缘天牛可取食翅果油树及两类害虫。
研究人员用疏果剂处理去除部分果实后,测试以上动物密度的变化,结果见下表(单位:个/株,疏果剂对以上动物无危害)。
(1)该生态系统中天牛属于第___ ___营养级,天牛摄入有机物所含的能量,一部分流向,另一部分被天牛同化用于自身呼吸和生长发育繁殖。
(2)分析表中数据可知,红缘天牛主要取食__ ____,请说明你判断的依据。
(3)某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
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的种类及数量。
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
为保护生物多样性,我国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保护。
()3.当人处于危险的环境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多。
如图为肾上腺素在不同组织细胞发挥作用的机制。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a和图b结果不同是由于激素作用于不同的靶细胞B.图b和图c结果不同是由于膜上的受体不同C.当人处于危险环境时,血液会更多的流向骨骼肌D.肾上腺素通过催化多种化学反应调节生命活动()4.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A.植物细胞的核糖体上能合成生长素和乙烯B.生长素和赤霉素均可促进细胞伸长,并都具有两重性C.植物生长调节剂通过调控植物细胞的基因表达调控植物的生长发育D.用适宜浓度秋水仙素和生长素类似物处理二倍体植物幼苗,均可使染色体加倍5、为了观察健康水牛快速静脉注射葡萄糖后,其血浆中葡萄糖的动态变化,有关人员做了下列实验。
瑞昌二中2018届高二生物跟踪练习(二十一)
编制:李军
()1.下列哪项生命活动不属于反射
A.初生婴儿会吮吸 B.衣藻游向光照适宜的水域
C.寒冷时全身颤抖 D.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2.反射和反射弧的关系是
A.反射活动的完成必须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B.反射活动的完成可以不完全通过反射弧来实现
C.只要反射弧完整,必然出现反射活动
D.反射和反射弧在性质上完全相同
()3.右图为某反射弧的结构简图,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f代表感受器,a代表效应器 B.b代表传出神经,e代表传入神经
C.c代表神经中枢 D.d代表突触结构
()4.在一个以肌肉为效应器的反射弧中,如果传出神经受到损伤,而其他部分正常,感受器受到刺激后将表现为
A.既有感觉,又能运动 B.失去感觉,同时肌肉无收缩反应
C.有感觉,但肌肉无收缩反应 D.失去感受,但能运动
()5.如果支配左腿的传入神经及中枢完整,而传出神经受损,那么该左腿会
A.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B.不能运动,针刺有感觉
C.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D.不能运动,针刺无感觉
()6.人的手突然被针刺了一下,人体会
A.先感到疼痛,再缩手 B.先缩手,后感到疼痛
C.疼痛和缩手同时发生 D.只缩手,不会感到疼
()7.如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的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兴奋传导方向),正确的是
图图2 ( )8.在蛙的坐骨神经外侧放置两个电极,连接到一个电流表上,静息时电流表测出的电位差是
A .电位差为零
B .变为负电位
C .变为正电位
D .先变为负电位,再变为正电位 ( )9.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变化是
①膜外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②膜内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
③膜外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④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 )10.刺激神经纤维的某一部位产生兴奋,使神经纤维产生局部电流,膜内外局
部电流流动方向是
A .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B .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C .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同
D .膜外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膜内与膜外相反
( )11.下列关于神经兴奋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兴奋部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膜内为正、膜外为负
B .神经细胞兴奋时细胞膜对Na +通透性增大
C .细胞膜内外K +、Na +分布不均匀是神经纤维兴奋传导的基础
D .兴奋在反射弧中以神经冲动的方式双向传递
( )12.如图是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产生和传导的示意图。
下列说法与图示相符的是
A .图中兴奋部位是
B 和C
B .图中弧线最可能表示局部电流方向
C .图中兴奋传导方向是C →A →B
D .图中兴奋部位是A ,产生兴奋的原因是K+外流
13.图1是当A 接受一定强度刺激后引
起 F 收缩过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
D 结构的放大示意图。
请回答:
(1)图2的结构名称是 ,结构
②的名称是 。
(2)神经纤维B 在A 中的细小分枝叫做 ______。
用针刺A 时,引起F 收缩的现象被称为 。
针刺引起疼痛,产生
痛觉的部位是 。
(3)当兴奋在神经纤维B 上传导时,兴奋部位的膜内外两侧电位呈 。
(4)如果在图2中①和②的间隙处注射乙酰胆碱,②处发生的变化是 (兴奋、抑制),原因是乙酰胆碱引起结构② 变化。
瑞昌二中2018届高二生物跟踪练习(二十一)答案1-5.BABCB 6-10.BCADB 11—12. DB
13. (1)突触突触后膜(2)感受器(感觉神经末梢)反射大脑皮层(3)内正外负(4)兴奋膜电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