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第三节《走向全面小康》教案(湘师版八年级下)doc
- 格式:docx
- 大小:9.77 KB
- 文档页数:3
第三节走向全面小康第1课时共同富裕的目标一判断正误(判断下列说法或行为是否正确,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 共同富裕就是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人民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达到同步富裕( )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3) 所谓共同富裕,就是同时富裕、同步富裕、同等富裕()(4)共同富裕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唯一目标()(5)先富+后富=共同富裕()二选择题1.“天下皆贫我独富,我富也贫;天下皆富我也富,此为真富。
”这种致富观体现了()①先富要带动后富,走向共同富裕②允许和鼓励先富,但要防止两极分化③防止贫富悬殊,实现贫富均等④只有同时、同步富裕,才是真富A.①③B. ②④C.②③D. ①②2.下列有关共同富裕的说法正确的有()①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②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③共同富裕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④共同富裕就是同等、同步富裕A.①②③B. ②③④C.①③④D. ①②④3.对右边这组漫画,有以下不同的表述,正确的是()①致富之路可以不尽相同②必须诚实劳动致富③必须合法经营④致富光荣⑤要通过多种途径致富⑥人无横财不发(富)A.①②③B. ②③C.①④⑤⑥D. ②③⑥4.近年来,我国加大了西部大开发、下岗职工再就业、扶贫帮困、个人所得税征管等工作力度。
这样做体现了()①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原则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③社会主义本质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A.①②B. ②③④C.①③④D. ①②③④5.右边这幅图告诉我们()A. 我国的贫富差距仍在日益扩大B. 同步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C.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D. 同步富裕是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6.下列体现共同富裕的是()①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②国家对贫困地区实行扶贫开发政策③“十一五”期间,国家计划投资7000亿元修筑农村公路④党中央关注“三农”问题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A.①②③B. ②③④C.①③④D. ①②③④7.关于右图中某老总的行为,下列看法正确的是()A. 该老总不仅自己富起来了,而且带动企业也富起来了B. 该老总头脑灵活,积极地寻求多条致富途径,他的做法值得肯定C. 该老总的行为符合国家允许并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D. 该老总的收入是非法收入,应当被我国法律打击和取消8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第三单元走进小康时代学案1.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小康作为一种社会模式最早出现在《礼记》。
2.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是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在20世纪80年代。
3.知道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历程!4.我们要追求的小康生活是在实现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和改善。
所以说小康生活是个指标全面,内容丰富的体系。
5.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消费的支出占家庭总支出或总收入的比例?他的大小表示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规定:60%到50%之间是温饱,50%到40%是小康,40%到20%被认为是富裕。
6.我们要达到的小康是一个综合性指标体系,是一个有步骤分阶段实现的过程。
7.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间里,我国小康生活的具体标准是不同的!我国提出小康的基本标准是在20世纪90年代,全面建设小康的奋斗目标是在21世纪初提出的。
8.小康目标的实现首先是物质生活得到明显的改善,其次是我们的精神生活日益充实。
9.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战略部署,10.2000年我国第二步的目标实现,我国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一个显著标志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800美元。
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11.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的秘密是实行改革开放。
12.揭开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的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13.我国改革的实质和目标是什么?14.对外开放的目标是什么?15.中国的五个经济特区:深圳(最早)、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最大)。
16.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17.社会经济的运行主要是依靠市场的需求。
第二单元走进小康时代第三节走向全面小康学习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同富裕的目标与当前贫富悬殊的现实这对矛盾,使得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距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会越来越远。
因此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不能因为有收入差别而共同富裕目标。
2、、能力目标:能够通过具体的新闻事例说出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能够从实际出发,分析我国现阶段国情。
3、知识点目标: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共同富裕的实现过程极其要求;全面建设小康是进入21世纪后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
学习重点: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学习难点: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艰巨性。
一、同学们阅读教材的内容,完成下列练习。
1、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的小康,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
2、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原则,也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
3、实现共同富裕需要一个过程,要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先富起来,,最后实现共同富裕。
4、实现共同富裕,就是坚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发展依靠、发展成果有共享。
5、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
6、,是我们新世纪的理想,也是我们沉甸甸的历史使命。
交流与提高:一.小组讨论1. 教材29页的照片及其上面的文字资料,说明什么问题?2怎么理解“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只有少数人富裕也不是社会主义”这句话?3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我们做到什么?4 在21世纪的头20年,我国各族人民的目标是什么?5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关键的目标是什么?二.观点交锋论题: 2000年以来,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与实现共同富裕有什么联系呢?我的观点:同伴的观点:三行动起来为实现共同富裕,我们可以为落后地区的人们做些什么?四想象空间:相约2020年通关我能行:一口答1.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关键的目标是什么?二基础训练多媒体辅助教学农村和城市生活状况对比;东部的崛起;西部大开发;。
第三单元走进小康时代1、本单元的课程标准要求: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理解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增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使命感。
第一节感受小康第一课时我们的小康目标教学目的感受身边的小康生活,知道我国已经总体上达到小康,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理解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强国之路,增强投身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浪潮的使命感;【教学重点】小康目标是什么?怎样的生活才是小康生活?【教学难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同时期,我国的小康生活的具体标准是不同的。
二、学生分析针对的问题:小康生活本身是与以往生活相比较的一个概念,大多数学生由于年龄原因对前后变化感触不深。
这就增加了学生的理解难度。
学生对小康目标定位认识相对模糊,这一问题也难以界定,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很想弄清楚小康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什么样的生活水平才是小康生活水平。
这些问题和状况需要师生共同联系社会生活实际,从而形成清晰的认识。
学生的需要:因本课时是第一课时,学生的疑问会不少,比如说,目前我国的小康有何特点?其具体发展状况如何?未来如何发展?全面小康社会是怎样的?它能实现吗?如何实现?以上部分疑问不能在本课时教学中加以解决,要通过本单元其他课时教学来加以解决。
三、综合设计思路(一)导入呈现:“太平天国《天朝田亩制度》中的一句话:“……有衣同穿,有饭同食,无人不饱暖,无处不均匀……”,这个愿望表达了老百姓的什么渴望?太平天国运动实现这个愿望了吗?结合P37信息平台材料导入“小康”话题。
(二)话题教学【教学话题1】古往今来对小康的理解与追求。
通过探讨与交流让学生形成对小康的一般性的认识。
【教学话题2】利用课本P38页图片材料进行情境对话,你认同哪一种观点?结合学生的发言因势利导,转入下一话题【教学话题3】你心目中的小康生活是怎样的?围绕这一话题,让学生自由发挥,学生提出的目标可能过高或不全面,老师适当点拨引导,结合课本P38页的说明性材料和P39页信息平台让学生弄清:①什么样的生活才是小康生活,即小康目标。
第三单元第三节走向全面小康教案
第一课时共同富裕的目标
教学目标:共同富裕的目标与当前贫富悬殊的现实这对矛盾,使得学生产生这样的认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差距会变得越来越大,距离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会越来越远。
因此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认识----并不能因为有收入差别而共同富裕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共同富裕的实现途径。
【教学难点】贫富差别现实与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矛盾。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
课前收集反映东西部人民总体生活水平的图片或材料和先富带动后富的材料。
(二)导入
分两组展示课前收集的图片或材料。
提问:我国不是已实现小康目标了吗,为什么还有如此大的差距?让学生带着疑问,教者呈现小康现状特点:总体上实现了小康。
由此来探讨引入以下话题。
(三)话题教学
【教学话题1】平时我们常常会听到老师和同学这样来评价一个同学,”XXX同学总体上是好的。
"对"总体"该怎样理解?
【教学话题2】我们现在实现了总体上的小康,对这一”总体"我们又该怎样理解?由此说明
总体小康的特点。
【教学话题3】1987年4月26日,邓小平在接见外宾时指出:”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
由此揭示我们的目标是共同富裕,总体上的小康并不是我们的追求。
【教学话题4】学生呈现先富带动后富的事例
结合P49页”华西村”、"查一查”来拓宽对实现共同富裕途径的理解。
【教学话题5】阅读P49页李单同学的材料
发问:要不要解决?为什么?如何解决?
(四)小结
社会主义区别于资本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让人民共同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这是我们的追求
与梦想,全国人民正在为此作不懈的奋斗。
(五)活动安排
通过阅读杂志上或上网查找,搜集表明我国现在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资料,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六)课外作业:作业本
教学反思:
教材在P48页中写到"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P49页中写到"共同富裕也是我们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之一",这两种说法好像有点冲突。
第二课时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教学目标:使学生意识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中,最关键的目标是:力争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翻,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对全面小康与共同富裕之间的关系认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教学难点】全面小康目标实现的艰巨性。
教学过程:
(一)课前布置:
让学生查阅资料: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的目标有哪些?
(二)导入:发问:"这人各方面都好"与"这人总体上是好的”,哪一种评价更高,由此引入我们要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概念。
(三)话题教学:
【教学话题1】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然后与总体小康指标比较,结合P50页"说一说"
提问:你认为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有何区别?这两个目标之间有何联系?
【教学话题2】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最关键的目标是什么?
【教学话题3】根据全面小康的目标,结合P50页对2020年的我国人民生活进行展往。
尽情勾画,用数据或图表与总体小康进行比较说明。
【教学话题4】你认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难度大吗?
请说说你的理由。
(四)小结
由于我们正确的方针政策,全国人民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高涨的热情,我们的目标一定会实现。
但任务非常艰巨,我们还面临着国内外的多种压力,有很多的事,有很多的工作等待我们去做。
(五)活动安排
运用具体数据对比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不同。
(六)课外作业:作业本
教学反思
信息平台中的数据让学生来具体填写是不是合适,八年级的学生对这样的问题很难作出一个
宏观评价。
第三课时建设全面小康我有责(结合单元活动)
教学目标:使学生意识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与中学生的关系,认识到他们的主要任务除了享
受小康而且还是建设小康。
使学生认识到中学生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的责任。
【教学重点难点】:中学生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中的责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二十年后再相会》歌曲,交待这首歌曲创作时间----二十世纪末。
在播放的过程中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①歌曲中的描绘的二十年后,大约是什么时间?
②请学生相象一下歌曲中的描绘的二十年后,你的工作状况、生活状况是怎样的?用自己擅
长的方式把它表示出来。
(二)话题教学
【教学话题1】你的愿望能实现吗?
学生叙述理由。
【教学话题2】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交流,然后综合归纳。
【教学话题3】这种生活靠谁来创造?
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转入下一个话题。
【教学话题4】有同学认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政府的或成人的事情,与我们中学生无关。
你的观点怎样?组织讨论。
【教学话题5】20年后的你在那个时代准备履行什么样的角色?请根据你所担当的角色作一
次演讲。
对"建设小康社会我有责”进行升华,今天的责任是为了明天能尽到更大的责任。
【教学话题6】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写一份集体宣言。
【教学话题7】学生集体朗读宣言。
(三)小结
(四)活动安排
根据你对小康生活的理解为《二十年后再相会》重新填词。
(五)课外作业:作业本
教学反思:
由于社会大气候的缘故,学生的价值观与教学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如何利用思想品德教材发挥教材的引导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