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京津琼)2020版高考生物总复习实验素养提升6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446.00 KB
- 文档页数:11
考点加强课5(含实验素养提升6)植物激素调节与免疫调节一样在教材中所占篇幅较小,相对独立、集中,然而却一向是高考的热点和重点。
在高考试题中,此部分内容可单独命题,也可以与其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综合命题,且与生活实践紧密联系,如除草剂、插条生根、无子果实培育、果树整形等。
这是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良好素材,考生应引起重视。
备考时应通过对实验设计思路的训练,提高图文转换、图表分析能力来突破这一重点,培养实验设计能力及对曲线图、柱形图、表格的信息分析与数据处理能力。
突破点1 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例证】(2017·海南卷,26)为探究植物生长素对枝条生根的影响,研究人员在母体植株上选择适宜的枝条,在一定部位进行环剥去除树皮(含韧皮部),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涂抹于环剥口上端,并用湿土包裹环剥部位,观察枝条的生根情况,实验的部分结果如表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1)据表可知,生长素用量为0时,有些枝条也生根。
其首次出根需要天数较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中只提供了部分实验结果,若要从表中所列各生长素用量中确定促进该植物枝条生根效果最佳的用量,你认为需要提供的根的观测指标还有(答出两点即可)。
(3)从激素相互作用的角度分析,高浓度生长素抑制植物生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据表格数字可知,当不施加外源生长素时,有些枝条也能生根,说明这些枝条可自身产生生长素,但首次出根所需天数比施加外源生长素的组别要较多天数,其原因为枝条自身产生的生长素量少,需要更多天数的积累。
高考常考,重点强化,思维建模,跨越障碍,全取高考拉分题热点1能量流动分流模型解读1.能量流经不同营养级示意图2.构建能量流动模型(表示方法)方法一:说明:两个去向:同化量(b)=呼吸作用消耗量(d)+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e);摄入量(a)=同化量(b)+粪便量(c)方法二:说明:三个去向:同化量=呼吸作用消耗量+分解者分解量+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方法三:说明:四个去向:同化量=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量(A)+未利用(B)+分解者的分解量(C)+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D)【典例】如图是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图解,N1~N6表示能量数值。
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为(用N1~N6中的字母表示)。
(2)由初级消费者传递给蜣螂的能量为。
(3)图中N3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量由生产者传递给初级消费者的传递效率为。
(用N1~N6中的字母表示)。
(5)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若要提高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般可采取的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审题指导答案(1)N2(2)0(3)生产者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4)N5/N2×100%(5)负反馈调节增加各营养级的生物种类1.(2019·辽宁东北育才学校模拟)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经贝类的示意图,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D代表细胞呼吸,一部分能量在细胞呼吸中以热能形式散失B.B是贝类用于自身生长、发育和繁殖所需的能量C.贝类摄入的能量就是流入这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D.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离不开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解析D代表细胞呼吸,一部分能量在细胞呼吸中以热能形式散失,A正确;A是贝类的同化量,其中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散失,一部分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B正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从生产者固定能量开始,通常,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是流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C错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同时进行的,二者彼此依存,不可分割,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D正确。
1.限制酶的选择原则(1)根据目的基因两端的限制酶切点确定限制酶的种类①应选择切点位于目的基因两端的限制酶,以便将目的基因“切出”,如图甲可选择PstⅠ。
②不能选择切点位于目的基因内部的限制酶,以防破坏目的基因,如图甲不能选择SmaⅠ。
③为避免目的基因和质粒的自身环化和随意连接,也可使用不同的限制酶切割目的基因和质粒,如图甲也可选择用PstⅠ和Eco R Ⅰ两种限制酶(但要确保质粒上也有这两种酶的切点,而且这种切点不致于完全破坏“标记基因”)。
(2)根据质粒的特点确定限制酶的种类①所选限制酶要与切割目的基因的限制酶相一致,以确保具有相同的黏性末端。
②质粒作为载体必须具备标记基因等,所以所选择的限制酶尽量不要破坏这些结构,应至少含有一个完好的标记基因,如图乙中限制酶pstⅠ因其会破坏标记基因而不宜选择。
③所选限制酶切点不应位于复制原点处以防破坏复制原点,如果所选酶的切点不止一个,则切割重组后可能会丢失某些片段,若丢失的片段含复制起点区,则切割重组后的片段进入受体细胞后不能自主复制,故不能选择,如XbaⅠ。
④所选限制酶,其切点应位于启动子与终止子之间,如图乙中Hin dⅢ会破坏启动子,Eco RⅠ会破坏终止子,而NdeⅠ、Bam HⅠ切出的切口可让目的基因嵌入启动子与终止子之间。
(3)参加Ti质粒的T-DNA片段选择限制酶若质粒上标出T-DNA片段,则所选限制酶切点应位于T-DNA片段中,从而有利于将目的基因嵌入到T-DNA片段上——因为Ti质粒的T-DNA片段最易转移至受体细胞并且整合到受体细胞染色体DNA上,如用两种限制酶XbaⅠ和Sac Ⅰ(两种酶切出的黏性末端不同)切割某DNA,获得含目的基因的片段。
若利用该片段构建基因表达载体,则下图中甲、乙、丁,Ti质粒均不宜选择,而丙Ti质粒宜选取。
(分析如下)2.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1)界定“标记基因”与“DNA分子杂交技术”在目的基因检测中的作用:①载体上标记基因的标记原理载体上的标记基因一般是一些抗生素的抗性基因。
实验素养提升4[技法必备]1.理解含义用同位素标记化合物,让它们一起运动、迁移,再用探测仪器进行追踪,可以明确化学反应的详细过程。
2.方法应用用来研究细胞内的元素或化合物的来源、分布和去向等,进而了解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化学物质的变化、反应机理等。
3.应用分析(1)标记某元素,追踪其转移途径。
如用18O标记H182O,光合作用只产生18O2;再用18O标记C18O2,光合作用只产生O2,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氧原子全部来自于H2O,而不是来自CO2。
(2)标记特征元素,探究化合物的作用。
如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大肠杆菌内发现放射性物质;35S标记蛋白质,大肠杆菌内未发现放射性物质;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
(3)标记特征化合物,探究详细生理过程,研究生物学原理。
如用3H标记亮氨酸,探究分泌蛋白的分泌过程;用15N标记DNA,证明了DNA复制的特点是半保留复制。
[技能展示]1.下列有关同位素示踪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A.小鼠吸入18O2,则在其尿液中可以检测到H182O,呼出的CO2也可能含有18OB.35S标记甲硫氨酸,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与游离的核糖体都可能出现放射性C.将某精原细胞中的某条染色体上的DNA的一条链用15N进行标记,正常情况下,在该细胞分裂形成的精细胞中,含15N的精细胞所占比例为50%D.在缺氧时给水稻提供14CO2,体内可以存在14C的转移途径14CO2→14C3→(14CH2O)→(14C2H5OH) 解析将某精原细胞中的某条染色体上的DNA一条链用15N进行标记,根据半保留复制特点,正常情况下,该细胞分裂形成的4个精细胞中,含15N的精细胞只有1个,因此所占比例为25%,C错误。
答案 C2.科学家在研究蚕豆根尖分生区细胞的有丝分裂周期时,分别用放射性同位素15N标记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15N-TdR),用32P标记尿嘧啶核糖核苷酸(32P-UdR),把两种核苷酸被细胞利用的速率绘成曲线如下图所示。
实验素养提升6[技能必备]“五看法”评价实验设计[技能展示]1.为探究单侧光是使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了,还是将生长素分解了,某研究性课题小组设计了下图所示实验(图1中的琼脂块一段时间后放置到图2去掉尖端的胚芽鞘上)。
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该实验的自变量是①②③④四组琼脂块中的生长素浓度B.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生长,原因是生长素促进了细胞生长C.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分解了D.如果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说明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转移了解析根据图1分析可知该实验的自变量是单侧光照的有无,A错误;生长素能够促进细胞生长,所以琼脂块中的生长素能促进胚芽鞘生长,B正确;根据图1分析可知,理论上生长素浓度④>①=②>③,若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分解了,则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C 正确;若单侧光将向光侧生长素转移了,则胚芽鞘的长度关系为c<a=b<d,D正确。
答案 A2.为探究一种生长素类似物促使扦插枝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生物小组得到如表实验结果。
请回答相关问题:(1功能,植物激素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进一步精确测定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应采取的改进措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小组又进行了“探究经40 ℃处理后的生长素类似物活性”的实验。
实验材料:适宜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长势、长度相同的同种植物的扦插枝条若干,培养瓶(内含培养液)等。
第 14 讲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课程内容核心修养——提考能经过对“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分生命看法析,能够解说有关的实验现象。
1.剖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经过议论“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掌的科学方法。
科学思想握假说-演绎法的应用。
2.说明基因的自由组合经过个体基因型的研究与自由组合定律的定律。
科学研究考证明验,掌握实验操作的方法,培养实验设计及结果剖析的能力。
考点一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1.两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发现问题2.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说——提出假说(1)理论解说①F1产生配子时,等位基因分别,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能够自由组合,产生数目相等的 4 种配子。
②受精时,雌雄配子的联合方式有16 种。
③F2的基因型有 9 种,表现型为 4 种,比率为 9∶3∶3∶1。
④受精时,雌雄配子的联合是随机的。
(2)遗传图解3.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考证——演绎推理、考证假说(1)方法:测交实验(2)目的:测定 F1的基因型或基因构成。
(3)遗传图解:(4)结论:实验结果与演绎结果符合,假说建立。
4.自由组合定律5.孟德尔成功的原由1.重组种类的内涵及常有错误(1)明确重组种类的含义:重组种类是指F2中表现型与亲本不一样的个体,而不是基因型与亲本不一样的个体。
(2)含两对相对性状的纯合亲本杂交,F2中重组种类所占比率其实不都是6/16。
①当亲本基因型为 YYRR 和 yyrr 时, F2中重组种类所占比率是 6/16。
②当亲本基因型为 YYrr 和 yyRR 时,F2中重组种类所占比率是 1/16+9/16= 10/16。
2.基因自由组合定律细胞学基础的模型建立3.(思想提高 )察看甲、乙两图,剖析自由组合定律(1)甲图表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散布状况,此中哪组不依照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为何?提示Aa 与 Dd 和 BB 与 Cc 分别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不依照该定律。
只有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之间,遗传时才依照自由组合定律。
[技能必备]1.两种实验的比较2.“四步法”规范书写实验步骤[技能展示]1.(2019·山东名校联考)萌发的大麦种子中存在着两种淀粉酶:α淀粉酶和β淀粉酶。
α淀粉酶耐热(70 ℃处理活性不受影响,但在100 ℃高温下失活),β淀粉酶不耐热(70 ℃处理15分钟即变性失活)。
现将发芽3天的大麦种子加蒸馏水研磨匀浆、离心取上清液得到淀粉酶提取液,以验证常温下α淀粉酶的活性大于β淀粉酶的活性(实验过程中测定淀粉的剩余量,具体过程不要求描述)。
(1)酶催化作用机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写出:①实验思路:将适量且等量的淀粉酶提取液均分为三组编号甲、乙、丙……②预期实验结果:乙、丙试管淀粉剩余量的差值大于甲、乙试管淀粉剩余量的差值。
实验结论:α淀粉酶的活性大于β淀粉酶的活性。
解析(1)酶通过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来促进化学反应速率。
(2)根据实验目的“验证常温下α淀粉酶的活性大于β淀粉酶的活性”,以及应遵循的对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实验思路:将适量且等量的淀粉酶提取液均分为三组编号甲、乙、丙,甲组放在常温下作为对照组,可衡量总淀粉酶的活性,乙组放在70 ℃恒温水浴锅中处理15分钟后取出(目的是使β淀粉酶失活,即乙组中只有α淀粉酶有活性),丙组高温100 ℃处理相同时间取出(丙组中两种酶都失活),在常温条件下向三支试管中加入等量且足量的淀粉溶液;一段时间后测定淀粉的剩余量,记录并比较甲、乙试管的差值与乙、丙试管的差值大小。
甲、乙试管的不同与有无β淀粉酶的活性有关,其差值大小反映β淀粉酶的活性,乙、丙试管的不同与有无α淀粉酶活性有关,其差值大小反映α淀粉酶的活性。
实验素养提升6
[技能必备]
对实验设计方案的检查和评价“五看法”
[技能展示]
1.请根据下面有关生长素的实验研究,回答问题:
(1)从某植物长势一致的黄化苗上切取等长幼茎段(无叶和侧芽),自茎段顶端向下对称纵切至约34
处。
将切开的茎段浸没在蒸馏水中。
一段时间后,观察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如图所示。
若上述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放入水中后半边茎内、外两侧细胞中生长素浓度都不会提高。
请仅根据生长素的作用特点分析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这一现象,推测出该现象的两种可能原因。
原因1:由于 ,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
原因2: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 ,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
(2)某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取一段玉米胚芽鞘,切去顶端2 mm ,使胚芽鞘不再产生生长素,在上端放一块有生长素的琼脂块,下端放一块不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如图甲所示,胚芽鞘形态学上端朝上),过一段时间检测,发现下端的琼脂块逐渐有了生长素(如图乙所示),由此该同学得出“下端琼脂块上的生长素来自上端的琼脂块;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的结论。
①这个实验的设计是否严密?,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验证“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的结论,请在原实验的基础上简要作图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
解析(1)据题目信息,黄化苗茎段中的生长素浓度是促进生长的,且放入蒸馏水中后半边茎两侧细胞中生长素浓度都不会升高,而最后出现半边茎向外弯曲生长这一现象,原因可能是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所以内侧细胞生长较快,也可能是内外两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相同,但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该浓度的生长素更有利于内侧细胞的生长。
(2)①由于本实验缺少对照实验,所以这个实验的设计不严密。
②如果要验证“生长素在胚芽鞘内只能由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的结论,需加一个对照组: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即形态学上端在下方,形态学下端在上方,其他不变。
答案(1)内侧细胞中的生长素浓度比外侧高内外侧细胞对生长素敏感性不同
(2)①不严密缺少对照实验(或没有考虑将胚芽鞘倒过来放置时的情况)
②如图所示:
2.20世纪80年代,有学者用不同方法对绿色向日葵下胚轴、绿色萝卜下胚轴和黄化燕麦胚芽鞘的生长素含量分布进行测定,结果如下表所示。
请回答下列问题:
向日葵、萝卜和燕麦向光性器官的IAA分布
(1)黑暗处理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比两组绿色向日葵下胚轴实验结果,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实验是否支持温特的观点?,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同样方法还测得萝卜下胚轴的萝卜宁、向日葵下胚轴的黄质醛等物质在向光侧多于背光侧,则“萝卜宁、黄质醛”等物质可能是对生长起(填“促进”或“抑制”)作用的物质。
解析(1)黑暗处理是为了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起对照作用。
(2)对比两组绿色向日葵下胚轴实验结果,可知用分子荧光法和免疫法测得的数据相差不大,故可得出结论:不同测定方法对同种器官的实验测定结果影响较小。
(3)温特的观点是胚芽鞘弯曲生长是由于生长素分布不均引起的,而该表格中测得各材料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故不能支持温特的观点。
(4)萝卜下胚轴的萝卜宁、向日葵下胚轴的黄质醛等物质在向光侧多于背光侧,而其向光侧的生长程度小于背光侧,故推测“萝卜宁、黄质醛等物质”可能是生长抑制剂,对生长起抑制作用。
答案(1)对照(排除其他因素对实验的干扰)
(2)不同测定方法对同种器官的实验测定结果影响较小(或不同测定方法对生长素的分布影响较小)
(3)不支持用表中方法测得向光侧和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基本相同
(4)抑制
课后·分层训练
(时间: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