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饮料批次生产
- 格式:pdf
- 大小:482.23 KB
- 文档页数:6
附件饮料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7版)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做好饮料生产许可审查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及其实施条例、《食品生产许可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定饮料生产许可审查细则(以下简称细则)。
第二条本细则应与《食品生产许可审查通则》结合使用,适用于饮料生产许可审查工作。
仅有包装场地、工序、设备,没有合理的设备布局和工艺流程的,不予生产许可。
第三条实施食品生产许可管理的饮料产品,是指经过定量包装、可直接饮用或用水冲调饮用、乙醇含量不超过质量分数0.5%的制品。
饮料产品系指《饮料通则》(GB/T 10789)涵盖的产品,具体包括:包装饮用水、碳酸饮料(汽水)、茶(类)饮料、果蔬汁类及其饮料、蛋白饮料、固体饮料和其他饮料类。
第四条本细则正文中引用的文件、标准通过引用成为本细则的内容。
凡是引用文件、标准,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细则。
第二章包装饮用水生产许可审查要求第一节许可范围第五条实施食品生产许可管理的包装饮用水,是指密封于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和相关规定的包装材料及制品中,可供直接饮用的水。
包装饮用水生产许可类别编号0601,包括:饮用天然矿泉水、饮用纯净水、饮用天然泉水、饮用天然水、其他饮用水。
饮用天然矿泉水是指从地下深处自然涌出的或经钻井采集的,含有一定量的矿物质、微量元素或其他成分,在一定区域未受污染并采取预防措施避免污染的水;在通常情况下,其化学成分、流量、水温等动态指标在天然周期波动范围内相对稳定。
饮用纯净水是以符合原料要求的水为生产用源水,采用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反渗透法或其他适当的水净化工艺,加工制成的包装饮用水。
饮用天然泉水是以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或经钻井采集的地下泉水,且未经公共供水系统的自然来源的水为水源,制成的包装饮用水。
饮用天然水是以水井、山泉、水库、湖泊或高山冰川等,且未经公共供水系统的自然来源的水为水源,制成的包装饮用水。
其他饮用水是以符合原料要求的水为生产用源水,经适当的加工处理,可适量添加食品添加剂,但不得添加糖、甜味剂、香精香料或者其他食品配料加工制成的包装饮用水。
四种茶饮料中茶多酚、游离氨基酸及维生素C含量分析及稳定性评价刘增辉; 曹殷慧; 徐燕; 李成网; 司武阳【期刊名称】《《食品工业科技》》【年(卷),期】2019(040)021【总页数】7页(P38-44)【关键词】茶饮料; 茶多酚; 游离氨基酸; 维生素C; 稳定性【作者】刘增辉; 曹殷慧; 徐燕; 李成网; 司武阳【作者单位】安徽省医学科学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61;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合肥230036; 安徽粮食工程职业学院安徽合肥2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S275.2茶饮料是以茶叶的水提取液或其浓缩液、茶粉等为主要原料,加入水、糖、酸味剂、食用香精、果汁、乳制品、植(谷)物抽提液等,经加工制成的液体饮料,具有茶叶的独特风味,并富含天然茶多酚、氨基酸、茶多糖、维生素等功效成分[1]。
茶饮料的色泽、滋味香气等主要由氨基酸、茶多酚等决定,但是茶饮料中的氨基酸及茶多酚等主要成分很不稳定,温湿度、光照、氧及微生物等易导致饮料产生沉淀、色泽褐变及滋味香气劣变[2]。
因而,在茶饮料的生产过程中添加一定量的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等[3],以提高产品质量稳定性。
2017年国际前十大茶饮料销售国家和地区的茶饮料销售额达到404.40亿美元,其中,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茶饮料生产国和消费国,2017年茶饮料消费量达到1335.6万t[4]。
茶饮料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品种丰富的冰茶、纯茶、复合茶饮料、果味茶饮料、奶味茶饮料等几十个品种,但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茶饮料的品质要求也随之提高。
我国于2008年对茶饮料中的茶多酚等含量做了新的强制性规定。
若茶饮料中的茶多酚等茶有效成分含量过低,则不能称之为茶饮料,只能被归为茶味饮料[5-6]。
因此,可以通过检测茶饮料中茶多酚等营养成分的含量,对茶饮料进行品质评价。
表1 受试茶饮料名称、主要成分及生产日期Table 1 Name,major constituents and production date of tea beverages名称主要配料生产日期原叶绿茶水、绿茶、食品添加剂(维生素C、碳酸氢钠);20171211调味绿茶水、白砂糖、茉莉花茶茶叶(绿茶茶坯)、绿茶茶叶、蜂蜜、绿茶浓缩液、食品添加剂(D-异抗坏血酸钠、六偏磷酸钠、柠檬酸钠、维生素C、碳酸氢钠)、食用香精;20180323原味红茶水、红茶、食品添加剂(维生素C、碳酸氢钠);20180515调味红茶水、白砂糖、果葡糖浆、速溶红茶、食用盐、红茶浓缩液、食品添加剂(柠檬酸、柠檬酸钠、维生素C、焦糖色)、食用香精;20180321本研究选择市场上销售的四种茶饮料包括原叶绿茶、调味绿茶、原叶红茶和调味红茶,分别检测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和维生素C的含量。
茶饮料生产工艺茶饮料是一种受到广大消费者喜爱的饮品,无论是在家庭中还是在商家中都有很高的销售量。
茶饮料的生产工艺非常重要,它直接关系到茶饮料的质量和口感。
下面将介绍一种常见的茶饮料生产工艺。
第一步:原料准备。
茶饮料的原料主要是茶叶、水和糖。
首先,要选择质量好的茶叶,常见的有绿茶、红茶和乌龙茶。
然后,将茶叶进行筛选、清洗和烘干,确保茶叶的干燥和无杂质。
接下来,要准备足够的水和适量的糖,以便后续工艺使用。
第二步:浸泡。
将烘干的茶叶放入大的容器中,加入适量的水,用温水浸泡茶叶。
浸泡的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可以根据口感的需求进行调整。
浸泡过程中,茶叶会释放出芳香和营养物质,使茶饮料更加香醇。
第三步:过滤。
浸泡完成后,将茶叶和茶水分开。
这一步骤使用过滤器将茶叶过滤掉,只保留茶水。
过滤器要选择质量好的,能够有效去除茶叶的渣滓,保证茶饮料的清澈。
第四步:灌装。
过滤后的茶水倒入已经消毒的瓶子中。
每瓶茶饮料的量一般为250ml或500ml。
在灌装之前,还可以根据需要加入一些其他的原料,如果汁和冰糖,以增加茶饮料的口感和口味。
第五步:杀菌和密封。
将已经灌装好的茶饮料送入杀菌装置中进行杀菌处理。
杀菌的目的是为了杀灭茶饮料中的微生物,保持茶饮料的新鲜和安全。
杀菌完成后,将瓶子密封,以防茶饮料受到外界的污染。
第六步:包装和装箱。
将已经密封好的茶饮料送往包装线进行包装。
常见的包装方式有纸盒包装和塑料瓶包装,根据消费者的需求进行选择。
包装完成后,将茶饮料装入箱子中,并进行标签贴附。
最后,将茶饮料装箱好的产品送往仓库,等待配送到市场并上市销售。
茶饮料生产的过程中要注意原料的选择和加工过程的卫生,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同时,还要不断进行工艺的改进和创新,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
茶饮料生产工艺的不断提升,将为消费者带来更加美味和健康的茶饮料。
茶饮料安全问题案例
茶饮料安全问题案例一:2018年,某知名茶饮料品牌在一些店铺被曝光使用过期茶叶制作饮料。
消费者购买后发现品尝异常,部分消费者出现呕吐、胃痛等不适症状。
经调查,该品牌制作饮料的供应链中某批次茶叶过期,但未严格把关,导致出现安全问题。
茶饮料安全问题案例二:2019年,某茶饮料连锁品牌在某个城市的一家店铺被发现使用未经检验的原材料制作饮料。
相关原材料可能含有农药残留、重金属等有害物质。
该品牌未经检验就使用原材料,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健康安全。
茶饮料安全问题案例三:2020年,某茶饮料品牌因产品质量问题导致多名消费者出现过敏反应。
经调查发现,该品牌在添加食品添加剂时超量使用,导致部分消费者对其中某种添加剂产生过敏反应。
该品牌未严格按照规定添加添加剂,导致了安全问题的出现。
茶饮料安全问题案例四:2021年,某茶饮料品牌在某批次产品中被检出含有违禁添加剂。
相关添加剂被认为对身体健康有潜在危害。
该品牌在供应链中的某环节使用了违禁添加剂,没有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导致消费者饮用时可能受到健康威胁。
这些案例都反映了茶饮料行业在生产过程中监管不严、违规操作、质量控制不到位等安全问题。
茶饮料企业应加强原材料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完善产品质量控制措施,坚守食品安全底线,确保消费者的健康权益不受侵害。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加
强对茶饮料产业的监管力度,加大对违规企业的处罚力度,切实保障消费者的食品安全。
红茶-代替饮料出厂检验报告单
检验概述
本文档旨在提供红茶-代替饮料的出厂检验报告单,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和安全。
产品信息
- 产品名称:红茶-代替饮料
- 生产厂商:XX公司
- 生产日期:20XX年XX月XX日
- 产品批次:XXXXX
检验结果
以下是对红茶-代替饮料进行的检验结果:
1. 外观检验
- :产品包装完好,无破损
- 液体颜色:红茶色,呈现清澈状态
- 气体状态:无明显气泡或异味
2. 化学成分检验
- 酸度:符合国家标准范围
- 糖含量:符合国家标准范围
- 咖啡因含量:符合国家标准范围
3. 微生物检验
- 总菌落计数:符合国家标准范围
- 大肠菌群检测:未检测到大肠菌群
4. 防腐剂检验
- 检测结果:无明显防腐剂残留
5. 重金属检验
- 铅含量:符合国家标准范围
- 汞含量:符合国家标准范围
结论
根据以上检验结果,红茶-代替饮料的质量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并且未检测到任何质量或安全问题。
建议
建议生产厂商继续保持产品质量和安全的监控,确保每批产品都符合国家标准,并持续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口感。
注:本检验报告单仅对红茶-代替饮料的出厂检验结果进行描述,不包含其他相关信息。
茶叶批次号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茶叶批次号的管理,提升茶叶质量管理水平,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要求,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所有从事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相关单位,对所有相关茶叶批次号的管理活动负有监督、检查和指导责任。
二、茶叶批次号的定义茶叶批次号是指生产、加工或销售的茶叶在生产过程中或产品流通中被赋予的唯一标识符号。
茶叶批次号由生产者或经销商负责赋予,并在茶叶的生产、加工和销售过程中一直沿用。
三、茶叶批次号的编制原则1. 唯一性原则:每个茶叶批次号对应唯一的茶叶产品,不能重复使用;2. 连续性原则:茶叶批次号应按照产生顺序连续编制,方便追溯;3. 可识别性原则:茶叶批次号应易于识别、防伪和辨认。
四、茶叶批次号的编制要求1. 茶叶批次号应包括茶叶生产地点、生产时间和生产批次等信息;2. 茶叶批次号格式应简洁明了,禁止使用过长或模糊的批次号;3. 茶叶批次号应与相关产品信息相匹配,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4. 茶叶批次号应嵌入产品包装、标签或防伪标识中,以便消费者查询和验证。
五、茶叶批次号的管理责任1. 生产者应制定茶叶批次号管理制度,负责茶叶批次号的编制、使用和管理;2. 经销商应对所销售的茶叶产品进行茶叶批次号管理,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3. 消费者有权查询和验证茶叶批次号信息,对不合格或虚假信息可向质监部门投诉。
六、茶叶批次号管理流程1. 茶叶生产者按照编制原则制定茶叶批次号,将批次号与相应产品绑定;2. 经销商接收茶叶产品时应核对茶叶批次号,确保信息的完整性和正误;3. 经销商销售产品时应向消费者提供茶叶批次号信息,方便查询和验证。
七、茶叶批次号的利用1. 茶叶批次号可用于产品质量追踪,帮助消费者了解产品生产过程和质量状况;2. 茶叶批次号可用于产品售后服务,帮助消费者解决使用过程中的问题;3. 茶叶批次号还可用于市场宣传和推广,增加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
八、茶叶批次号管理的监督1. 政府主管部门应加强对茶叶批次号管理的监督检查,确保管理制度的执行和效果;2. 监督部门发现违规行为应及时对生产者和经销商进行警告、罚款或责任追究;3. 消费者可通过公众媒体或质监部门进行监督和曝光,维护自身权益。
毛尖茶叶批生产记录汇总1. 引言本文档旨在汇总毛尖茶叶批生产过程中的记录,以提供清晰的生产过程以及相关信息。
毛尖茶叶是具有独特风味和高品质的绿茶,因其细嫩的芽叶和特殊的制作工艺而受到广泛关注。
生产记录的详细描述对于追溯产品质量、加强生产管理和改进工艺具有重要意义。
2. 生产记录2.1 批次编号:20210101•生产日期:2021年1月1日•原料:新鲜毛尖茶叶嫩芽•配方:100%嫩芽,无杂质•生产设备:大型茶叶机械•生产工艺:–摘取新鲜的毛尖茶叶嫩芽,进行初步筛选和清洗–将筛选后的嫩芽送入茶叶机械进行打磨和杀青–经过蒸汽处理和微火烘焙,使茶叶保持其独特香气和鲜嫩味道–进行精细筛选和分级,去除其他杂质–进行包装、封装和标签贴附2.2 批次编号:20210215•生产日期:2021年2月15日•原料:优选毛尖嫩芽•配方:90%嫩芽,10%茶叶叶片•生产设备:手工制作•生产工艺:–采摘新鲜的毛尖茶叶嫩芽和茶叶叶片,进行细致筛选和清洗–将筛选后的茶叶杀青,使其保持独特的风味和香气–通过手工工艺将茶叶轻轻揉捻,使其形成紧结的条状–进行初次烘焙处理,提升茶叶的香气和品质–进行细致筛选和分级,去除杂质–进行手工包装、封装和标签贴附2.3 批次编号:20210325•生产日期:2021年3月25日•原料:优质毛尖嫩芽•配方:70%嫩芽,30%茶叶叶片•生产设备:大型加工设备•生产工艺:–摘取新鲜的毛尖茶叶嫩芽和茶叶叶片,进行彻底筛选和清洗–将茶叶进行杀青、蒸汽和干燥处理,使其保持特殊的香气和口感–经过细致揉捻和烘焙,茶叶经历了多次重复工艺,提升其品质和口感–通过高效加工设备进行精细筛选和分级,去除任何杂质–采用自动包装和封装设备进行茶叶包装,贴附标签3. 结论通过对以上三个批次的毛尖茶叶生产记录的汇总,我们可以清晰了解到毛尖茶叶的生产过程和相关信息。
每个批次的生产工艺和配方有所不同,但都经过了筛选、清洗、杀青、揉捻、烘焙、分级和包装等关键步骤。
茶饮料标准gb21733
茶饮料标准GB21733是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国家
标准,其主要是针对于茶饮料的质量检验标准。
该标准中又一般要求和特殊要求两种,其中一般要求是指对茶饮料生产企业管理有关、茶饮料有关原料及原料控制方面、及新茶饮料控制要求。
茶饮料标准GB21733所涉及的一般要求,主要是涉及到原料和管理要求,具体来说,涉及到原料的选取、质量检验,管理要求的主要是针对企业的综合管理。
一般要求中:
1、原料的选取,茶饮料使用茶叶和鲜果为主要原料,对于原料的选取有严格的要求,必须使用有质量保证的原料,还需要定期进行质量检验,以确保生产的产品符合标准要求。
2、茶饮料生产企业的管理要求旨在让企业以合理的方式统筹安排生产任务,具体的条款包括质量管理,质量控制,以及安全生产技术方面的要求。
3、茶饮料的新饮料控制要求以及新饮料的质量控制要求,要求新加入到茶饮料中的物质,应当经过检测,确保其质量符合安全要求。
4、除了一般要求之外,茶饮料标准GB21733中还有特殊要求,包括茶饮料中添加物的添加量限制、茶饮料中糖分的限定以及咖啡因限定等要求。
以上就是茶饮料标准GB21733涉及到的要求。
作为一种特殊的食品饮料,茶饮料的标准要求比较严苛,因此,原料选取和管理要求必须严格遵守,以确保消费者能够喝到安全可靠的产品。
茶饮料类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茶饮料类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是指针对茶饮料类产品的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环境卫生等方面制定的审查细则。
作为一种特殊的食品类产品,茶饮料的生产质量和安全性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因此,茶饮料类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具有重要意义,它可保障茶饮料生产企业的生产合法性,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本文就“茶饮料类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做简要解析。
一、茶饮料生产所需审批程序1、茶饮料企业应首先在当地市场监管局进行工商营业执照的注册登记。
2、在工商营业执照登记成功后,茶饮料企业应向所属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提交申请,并提供包括生产工艺、生产设备、产品质量管控措施、企业环境卫生等方面的相关资料。
3、在提交资料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对企业生产能力、生产设施、员工培训、产品质量控制、环境卫生等进行现场检查。
4、符合规定要求的企业,将获得发放“生产许可证”的资格。
二、茶饮料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1、企业资质审查:应具备正式工商注册登记证明、有固定生产厂房和办公场所、有稳定的品牌和产品研发能力,经过合法的税务注销手续等。
2、环保验收评估:包含企业所在地的环境评估报告、环境保护设施设置和工艺流程的持续改进情况、企业是否存在污染行为等内容。
3、生产设备及场所的检查和评估:包括食品加工生产设备、贮存设施、高压灭菌设备、检测设备、废料处理设备等。
企业本身必须有一个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稳定、符合要求。
4、生产过程的审查:茶饮料生产过程中若存在微生物污染、过多添加防腐剂与化学物质、劣质原材料等不合规范的现象将被认为不符合要求,会被禁止出售和生产。
5、产品质量检验:茶饮料生产企业应建立并保持现代化的食品检测实验室,安全性、质量、配方、包装等各方面的性能都需要进行全面检测并进行记录。
企业本身应该有一套自己的检测标准,并设有专业人员负责检测,确保产品质量稳定、符合标准。
三、结语茶饮料类食品的生产许可证审查细则试图通过制定明确的生产规范和标准,确保茶饮料生产企业的生产合法性,从而保障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目标。
茶饮料工厂设计规范茶饮料工厂设计规范随着茶饮料市场的不断扩大,茶饮料工厂的设计也变得尤为重要。
一个合理规范的茶饮料工厂设计能够提高生产效率,确保产品质量,减少生产成本,满足消费者需求。
下面将针对茶饮料工厂设计进行规范,以确保工厂的高效运营和健康发展。
1. 生产区域设计1.1 厂房布局茶饮料工厂的厂房布局要符合工艺流程的要求,遵循物料流向的方便性和顺畅性。
生产区应包括原料储存、原料处理、饮料加工、包装和成品仓储等区域,并设置相应的通道和设备,确保生产线的连贯性。
1.2 温度及湿度控制茶饮料工厂中的生产区域温度和湿度对产品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
应根据具体工艺要求,采取相应的温度和湿度控制措施,确保生产环境的稳定性和产品的稳定品质。
1.3 良好的通风系统茶饮料工厂的生产区域应配备良好的通风系统,以保持空气流通,排除有害气体和异味。
通风系统应符合相关国家标准,并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员工的健康和安全。
2. 原料处理和加工区域规范2.1 原料质量和储存茶饮料工厂的原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并定期进行检测。
原料应储存在干燥、通风和不受阳光直射的地方,避免受潮和变质。
2.2 及时清洗设备和容器茶饮料工厂的设备和容器应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避免交叉污染和细菌滋生。
清洗剂和消毒剂应符合卫生标准,避免对产品产生不良影响。
2.3 确保加工过程卫生茶饮料工厂的加工过程中,操作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佩戴适当的防护用具,避免直接接触产品。
工作台面和生产设备应定期清洁和消毒,以防止细菌滋生和污染传播。
3. 包装区域规范3.1 包装材料选择茶饮料工厂在选择包装材料时应考虑食品安全和产品质量保护。
包装材料应符合相关的国家标准,并进行必要的检测和认证。
应避免使用对产品质量产生不良影响的包装材料。
3.2 包装过程控制茶饮料工厂的包装过程应控制在无菌环境下进行,避免污染和细菌滋生。
包装设备、容器和操作人员应符合相关要求,定期进行清洗和消毒。
茶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
茶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原料准备、加工、杀菌灌装、包装、质检和成品储存。
首先,原料准备是茶饮料生产的第一步。
茶叶是制作茶饮料的主要原料,一般使用新鲜的茶叶进行加工。
茶叶收获后要进行挑选、筛选和分类,去掉叶片中的杂质。
接下来是加工阶段。
首先是杀青,即通过高温烘焙或蒸馏的方式,使茶叶停止发酵,保持茶叶的翠绿色。
然后是揉捻,将茶叶进行揉捻,使茶叶形成条状,增加茶叶的香气。
最后是烘干,将揉捻好的茶叶进行干燥,去除茶叶中的水分,保持茶叶的新鲜度。
杀菌灌装是为了保持茶饮料的卫生和安全。
将加工好的茶叶放入杀菌设备中进行杀菌处理,杀死茶叶中的微生物,然后通过自动灌装机将茶叶装入瓶子中,并加盖密封。
随后是包装环节。
茶饮料的包装可以选择不同的方式,例如利用自动灌装机将茶饮料装入包装袋或瓶子中,然后封好口。
包装材料一般选择食品级塑料包装袋或PET瓶,以确保茶饮料
的质量和安全。
在完成包装后,需要对茶饮料进行质检。
质检人员将对茶饮料的外观、气味、色泽以及包装是否完好进行检查。
同时也会对茶饮料的含量以及是否达到相关食品法规标准进行检测。
最后是成品的储存。
茶饮料成品需要存放在干燥、阴凉、通风的环境中,以确保茶饮料的质量和保存期限。
总结起来,茶饮料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原料准备、加工、杀菌灌装、包装、质检和成品储存。
通过这一系列的流程,可以确保茶饮料的质量和卫生,让消费者能够享受到高质量的茶饮料。
矿泉水生产批次号生成
矿泉水生产批次号生成算法是指生产批次号的代码编制算法。
主要用于同一企业不同产品不同周期的生产货物,以及收植进货品及其他产品的管理。
这篇文章将对矿泉水生产批次号生成算法做出综述。
矿泉水生产批次号生成算法一般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将中文拼音通过字符编码转换成数字。
第二步是以时间作为参考,以秒、分、小时、天、月和年等单位构成一个阶层结构的数字字符表,然后把当前的日期用这种字符形式表示出来。
最后,将第一步和最后一步的结果拼接起来,并添加数字,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批次号。
矿泉水生产批次号生成算法和其他产品生产批次号生成算法有着本质的不同,例如,在使用前者算法的产品工厂管理中,每一批的矿泉水都要标有自己的批次号,可以在某一时间点内对某一产品的不同批次质量进行精确的管理,以便发现并加以改进;此外,这种算法也可以方便的核查运输中的矿泉水一定程度的在线回溯,确保矿泉水产品来源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总之,矿泉水生产批次号生成算法为生产企业提供了一种新颖、精密、高效的管理模式,及时准确地追踪并记录每批产品的源头和安全性,让每一瓶矿泉水在质量及安全方面都享受到同等的保障服务,确保矿泉水产品之间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茶(类)饮料系列团体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茶(类)饮料系列团体标准》是一份旨在规范茶类饮料生产和销售的标准文件,旨在提高茶类饮料的质量和安全标准,保障消费者的权益,促进茶类饮料行业的健康发展。
本标准适用于所有涉及茶类饮料生产、加工、包装和销售的企业和组织,包括茶叶种植园、茶叶加工厂、饮料生产厂家和零售商等。
一、茶类饮料原料1. 茶叶原料:茶类饮料成品的主要原料为茶叶,应选择品质优良、无农药残留、无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茶叶作为原料,并严格按照标准规范进行生产加工。
2. 辅料原料:茶类饮料可能加入糖、蜂蜜、果汁等辅料来调味和提升口感,这些辅料原料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避免使用添加剂和色素。
3. 水质标准:茶类饮料生产过程中所用水应符合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保证产品口感纯净,无异味。
二、茶类饮料生产加工1. 生产环境:茶类饮料生产厂家应保证生产车间通风透气,卫生清洁,避免受到污染,生产设备应定期清洁和消毒,确保产品质量。
2. 加工工艺:茶类饮料的生产加工过程应符合相关标准和要求,防止茶叶对肉眼不可见的微生物、大肠杆菌等细菌污染,确保产品质量和卫生。
3. 包装标识:茶类饮料包装应明确标注产品名称、成分表、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信息等必要信息,确保消费者了解产品信息,选择购买。
三、质量控制1. 产品质量检测:茶类饮料生产企业应建立质量检测实验室,对产品原料和成品进行定期检测,确保产品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2. 产品存储运输:茶类饮料成品应妥善保管,避免暴晒、潮湿等影响品质的因素,采取合适的运输方式,保证产品安全性和完整性。
3. 投诉处理:茶类饮料企业应建立健全的消费者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消费者的投诉建议,提高售后服务水平。
四、销售与宣传1. 销售渠道:茶类饮料应选择正规渠道销售,保证产品质量和合法合规,避免销售假冒伪劣产品。
2. 宣传推广:茶类饮料企业应加强产品宣传推广,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倡导消费者健康生活方式。
茶饮料类生产许可证审查细那么茶饮料类生产许可证审查有什么内容?那么,下面就随一起来看看吧。
实施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的茶饮料类产品包括所有以茶叶的水提取液或其浓缩液、速溶茶粉为原料,经加工、调配(或不调配)等工序制成的饮料。
不包括以茶作为调味料加工而成的各种茶味饮料。
(一)根本生产流程。
水处理→水+辅料↓茶叶的水提取物(或其浓缩液、速溶茶粉)→调配(或不调配)→过滤→杀菌→灌装封盖→灯检→成品(二)关键控制环节。
原辅材料、包装材料的质量控制;生产车间,尤其是配料和灌装车间的卫生管理控制;水处理工序的管理控制;生产设备的清洗消毒;配料计量;杀菌工序的控制;瓶及盖的清洗消毒;操作人员的卫生管理。
(三)容易出现的质量平安问题。
设备、环境、原辅材料、包装材料、水处理工序、人员等环节的管理控制不到位,易造成化学和生物污染,而使产品的卫生指标等不合格;原料质量及配料控制等环节易造成茶多酚、咖啡因含量不达标、食品添加剂超范围和超量使用。
(一)生产场所。
1.生产茶饮料类的企业,应具备原辅材料及包装材料仓库、成品仓库、水处理车间、配料车间、包装瓶及盖清洗消毒车间、杀菌及自动灌装封盖车间、包装车间等生产场所。
配料车间、包装瓶及盖清洗消毒车间及灌装封盖车间进口处须安装手的清洗消毒设施以及符合要求的鞋靴消毒设施。
2.生产车间依其清洁度要求应分为:非食品生产处理区(办公室、配电、动力装备等)、一般作业区(品质实验室、原料处理、仓库、外包装等)、准清洁作业区(杀菌车间、配料车间、预包装清洗消毒车间等)、清洁作业区(灌装车间等)。
各区之间应给予有效隔离,防止穿插污染。
3.准清洁区和清洁作业区应相对密闭,设有空气处理装置和空气消毒设施,清洁作业区对于热灌装工艺的应为10万级以上清洁厂房;后杀菌和无菌灌装工艺,必需安装粗效和中效空气净化设备,保证空气循环次数10次/小时以上。
(二)必备的生产设备。
1. 水处理设备;2. 配料设施;3. 过滤器;4. 杀菌设备;5. 生产设备清洗消毒设施;6. 自动灌装封盖设备;7. 生产日期和批号标注设施;8. 混比机(适用碳酸型茶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