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地应力及其测量
- 格式:ppt
- 大小:789.50 KB
- 文档页数:33
地应力测量方法及其需要注意的问题地应力是指存在于地壳中的内应力。
主要由重力应力、构造应力、孔隙压力、热应力和残余应力等耦合而成,重力应力和构造应力是地应力的主要来源。
地应力测量是确定工程岩体力学属性、进行围岩稳定性分析、实现岩土工程开挖设计和决策科学化的前提。
地应力对矿山开采、地下工程和能源开发等生产实践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水电领域工程建设保持着较快增长势头,工程建设地点向江河源头、高山峡谷地带延伸,工程建设内容往往包含深埋长深隧道,大跨度、大尺度地下厂房等,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地应力测试事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各种试验手段、测试方法层出不穷,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1地应力测量方法1.1 应力解除法应力解除法是以弹性理论为基础,它把一定范围内的岩体视为均质的、各向同性的完全弹性体。
这一测量方法的实质是在被测虚力场的岩体中选定测点,在测点位置安设测量元件,然后在所安装的测量元件周围掏槽或套孔,使安设有测量元件的岩石与周围岩体分离,也就是使这一部分岩石从被测应力场作用之下解脱出来。
此时,测点岩石将由于外力的消失而产生弹性恢复变形。
通过测量元件将这一变形记录下来,即可按弹性理论来确定被测应力场的3个主应力的大小、方向和倾角。
应力解除法测量地应力的方法有:孔底应变计、孔径应变计、孔壁应变计、空心包体应力计等方法,其中孔底应变计、孔径应变计只能测出二维应力,若用它测三维应力,则需要打交于一点互不平行的三个钻孔。
采用孔壁应变计和特殊制作的空心包体式孔壁的应力计只需要打1个钻孔就可测出三维应力。
1949年奥尔森(O.J.Olson)第一次将应力解除法用于岩石应力测试以来,套孔应力解除法发展为技术上比较成熟的一种原岩应力测量方法。
套孔应力解除法具有测量灵敏度高、测量结果可靠、可以在深孔中进行测量测点的三维应力状态(需要利用三孔交汇的方法)等特点。
因此,利用套孔应力解除法可以较为准确地测量矿山岩体的原岩应力。
地应力及其测试技术1、引言岩体中的应力是岩体稳定性与工程运营必须考虑的因素。
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地壳始终处于不断运动、变化之中,由此引起构造应力。
引起岩体的应力除了构造应力,还有上覆岩体的自重应力、气温变化引起的温度应力、地震力以及由于结晶作用、变质作用、沉积作用、固结作用、脱水作用所引起的应力等。
这些在人类工程活动之前存在于岩体中的应力,就称为地应力或天然应力。
由于岩体中的地应力分布是及其复杂的,特别是岩体遭受地质构造运动之后应力状态更为复杂,分布规律千变万化。
因此目前对于岩体中地应力的大小以及其分布规律的研究尚缺乏完整系统的理论成果。
尽管近年来很多学者对于地应力的现场测量和理论研究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一定的进展。
但是,要达到能够确切掌握岩体中的初始应力大小及其分布规律,目前还有较大的距离。
虽然目前仍难以对岩体中地应力的大小及其分布规律达到确切的掌握,但是地应力状态与岩体稳定性的关系极大,它不仅是决定岩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而且直接影响各类岩体工程的设计和施工。
在高地应力区所进行的岩体开挖,常常会引起一系列与开挖卸载回弹和应力释放相联系的变形和破坏现象。
在高地应力的脆性岩体开挖时,甚至能发生岩爆现象。
这些不利现象都极大程度上影响着施工和运营安全,因此,岩体地应力状态对工程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2、地应力的组成及其特点2.1 地应力的组成地应力的组成成分是地应力的来源,它主要来自五个方面,即岩体自重、地质构造运动、地形势、剥蚀作用和封闭应力。
自重应力是地心对岩体的引力。
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应力,包括古构造运动应力和新构造运动应力。
前者是地质史上由于构造运动残留于岩体内部的应力,也称为构造残余应力;后者是现今正在形成某种构造体系和构造型式的应力,也是导致当今地震和最新地壳变形的应力。
地形势与剥蚀作用引起的应力仅限于局部的应力场受到影响,例如,高山峡谷或者深切河谷底部的应力往往比较集中;地表剥蚀会使该处地应力的铅垂应力分量降低较多,而水平应力基本保持不变等等。
地应力基本概念及测量方法应力等因素导致岩体具有初始地应力(或简称地应力)是最具有特色的性质之一。
就岩体工程而言,如不考虑岩体地应力这一要素,就难以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得出符合实际的结论。
岩体应力天然应力是指未经人为扰动的,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称为岩体天然应力或岩体初始应力,有时也称为地应力。
天然应力构成:岩体自重自重应力构造运动构造应力流体作用静水压力梯度,渗流应力其他(低温、地球化学作用)地壳岩体的天然应力状态与人类的工程活动关系极大,它不仅是决定区域稳定性的重要因素,而且往往对各类建筑物的设计和施工造成直接的影响。
比如,地下空间的开挖必然使围岩应力场和变形场重新分布并引起围岩损伤,严重时导致失稳、垮塌和破坏。
这都是由于在具有初始地应力场的岩体中进行开挖所致,因为这种开挖荷载通常是地下工程问题中的重要荷载。
由此可见,如何测定和评估岩体的地应力,如何合理模拟工程区域的初始地应力场以及正确和合理地计算工程问题中的开挖荷载,是岩石力学与工程问题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
已有的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浅部地壳应力分布主要有如下的一些基本规律:地应力是一个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非稳定应力场,它是时间和空间的函数。
实测垂直应力基本等于上覆岩层的重量。
水平应力普遍大于垂直应力。
平均水平应力与垂直应力的比值随深度增加而减小,但在不同地区,变化的速度很不相同。
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也随深度呈线性增长关系。
最大水平主应力和最小水平主应力之值一般相差较大,显示出很强的方向性。
地应力的上述分布规律还会受到地形、地表剥蚀、风化、岩体结构特征、岩体力学性质、温度、地下水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地形和断层的扰动影响最大。
高应力区实践表明,在高应力区,地表、地下工程施工期间所进行的岩体开挖工作,往往能在岩体内引起一系列与卸荷回弹和应力释放相联系的变形和破坏现象,其结果是不仅会恶化地基或边坡岩体的工程地质条件,而且作用的本身有时也会对建筑物造成直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