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客家土楼的形式和技术解析讲课稿
- 格式:doc
- 大小:5.54 MB
- 文档页数:13
永定客家土楼景区讲解词(一)永定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讲解词各位朋友,大家好!首先,我代表福建省客家土楼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欢迎大家来到客家土楼民俗文化村考察,自我介绍一下()。
我们公司的旅游景区除了这里,还有高头高北土楼群,下洋初溪土楼群,振福楼以及有“万金油大王”之称的爱国侨领胡文虎先生的故乡下洋中川古村落等。
每个景点的土楼建筑都各不相同,高北有被称为土楼之王的承启楼;还有被美国情报机构通过卫星拍摄误认为是中国的核反应堆,导弹发射基地的土楼群,就是最为壮观的初溪土楼群了,这些富有特色的景点都非常值得一看。
永定于公元1478年建县,位于福建省的西南部,全县面积有2223平方公里,有48万常住人口,旅居香港、澳门、台湾和国外的侨胞有50多万人。
这里是著名的革命老区、烟区、矿区和侨区,矿产资源和旅游资源相当丰富。
建国初期授衔的开国将领有14人。
这里是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新中国第一任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张鼎丞的故乡,也是著名化学家、原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卢嘉锡的祖籍地。
爱国侨领、著名企业家、“万金油大王”胡文虎和台湾政要李登辉、吕秀莲、吴伯雄等人的祖籍地都在永定。
而胡文虎的故乡中川村在距下洋镇不远的地方,也是永定非常著名的旅游景点,景点内有胡文虎先生生前建造的虎豹别墅和胡仙博士为纪念父亲胡文虎先生新建的虎豹塔,还有胡氏宗祠以及以”富”字为形状建造的“富紫楼”等建筑,中川古村落街道的特色是巷子多像个迷宫一样,一进去不小心就走不出来了,以前也是盛极一时的商业往来的港口,有“小香港”之称。
各位嘉宾,永定是纯客家县份。
客家不是少数民族,它是汉民族中一支庞大的优秀民系。
客家的名词解释是指古代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的汉人。
历史上,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的原因,自公元三世纪西晋开始,经历五次大规模的南迁,在宋末元初形成客家民系。
客家人讲客家方言,有自己特定的生活和生产习俗。
如今,客家话已经成为中国十大方言之一,客家人的人数,根据2005年世界人口统计资料表明,已经达到8000多万,约占全球人口的八十分之一。
摘要:文章首先对福建客家土楼做了概括性地描述,简要地介绍了土楼的含义,其分布地域以及建筑成就。
然后从客家文化的形成和特点,土楼所在地区的气候,土楼的原料来源以及当时所处时代的建筑技术水平四个方面介绍了土楼的建造背景,并且对由此产生的土楼的建筑形式和技术进行分析。
文章描述了土楼的三种主要的平面组合形式,并且介绍了土楼的空间组合特点以及形成原因。
还简要介绍了土楼的建造过程和技术,展示了土楼对当今社会研究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土楼背景平面形式空间组合建造技术The form and technical analysis of Hakka Tulou in FujianAbstract:This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Hakka Tulou in Fujian in general.I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Tulou,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architectural achievements.The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on of Tulou in four aspects: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kka culture, the climate of the area where Tulou builds in,the material sources of Tulou and the standard of building technology at that time.At the same time it analyzes the resulting architectural form and the technology of Tulou.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ree main plane combinations of Tulou,introduc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 combination of Tulou and causes of forming that.It also briefly introduces the process and technology of building Tulou,showing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which Tulou makes to present study in our society.Key words:Tulou background plane combinations space combination technology of building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民居丰富多采,四合院、围龙屋、石库门、蒙古包、窑洞、竹屋等等,早已为人世所知晓,而掩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福建省民居永定客家土楼,却鲜为人知。
1.客家土楼的由来:根据大量的调查和史料记载,最早的客家土楼萌芽于唐朝晚期南宋初期,明代中叶以前为初级阶段,明末清初以后为成熟阶段,公元17世纪50年代以后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鼎盛阶段。
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
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中,当时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2.现状及特点.:客家土楼分布的主要区域是闽西南几个县市,特别是客家话和闽南话这两大方言交界地区,特点一:源远流长,最古老土楼1300年以上特点二:模宏大,一座土楼可住数百人特点三;齐全,一座土楼就是一个“家族小王国”永定客家土楼功能齐全,具有聚族而居、安全防卫、防风抗震、冬暖夏凉、教化育人等多种功能。
特点四:,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永定客家土楼与地质地理学、生态学、景观学、风水学、建筑学、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客家学、伦理学、军事学、教育学、文学、美学等密切相关。
三、民俗学功能:1.维系:土楼,既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空间,又是族群文化的空间展演,体现了一个客家人的伦理道德、价值观、宇宙观和意识形态等。
在客家文化运动中,作为一种物化的符号标识,客家土楼在客家人的情感认同中逐渐扮演了一个认同符号。
.福建土楼和土楼人家的生活方式,充分展示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独具特色的闽西客家民系文化和闽南福佬民系文化,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
当遥远的岁月成为往事,而这浸润着客家人血与泪的围屋,亦在世人眼里成了客家人的典型家园构造,成了客家人情感世界的象征符号。
它凝聚了客家人整体的心灵感喟,包容了客家人经历的岁月沧桑,反映了客家人的强烈的家族伦理制度。
土楼高大、宏伟、封闭的外观,表现出突出的防卫性能,其对内开敞,向心围合的布局则是宗族内部高度团结和强大凝聚力的体现。
关于福建土楼的发言稿《关于福建土楼的发言稿》各位朋友,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福建土楼。
这福建土楼啊,可真是咱们国家建筑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我记得第一次去福建土楼是很多年前了。
那时候交通还不像现在这么方便,辗转了好久才到。
但是当土楼真正出现在眼前的时候,那种震撼让一路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土楼的规模特别大,你站在它面前,就感觉自己特别渺小。
那一个个圆形、方形的土楼像从土地里生长出来一样,非常壮观。
特别想说的是土楼的建筑结构,真的超级独特。
土楼内部有很多房间,它是那种家族式聚居的建筑形式。
我走进土楼里面,看到家家户户的门都朝着中心的院子打开。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在老家那种邻居之间和睦相处、互相照应的画面。
土楼中间的院子非常热闹,孩子们在那里嬉笑玩耍,老人们坐在一起唠嗑晒太阳。
我就跟当地的居民聊天,他们给我讲土楼的历史,说这些土楼都已经有多少年多少年的历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在里面生活着。
我的体会是,福建土楼不仅仅是一座座古建筑,更是一种家族文化、传统文化的载体。
在土楼里,我看到了大家对传统的坚守。
像土楼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泥土、木材等这些很天然的材料。
我当时就在想,古人真的很有智慧,能用这么简单的材料就建造出这么坚固又实用的建筑。
而且土楼还能够很好地抵御外敌和自然灾害。
那个时候游览土楼,也遇到一些小困难。
就是由于不太了解当地的情况,住宿的选择不多。
不过也正因为这样,我在土楼里找了一户人家借宿一晚,体验了一把真正的土楼生活。
晚上和他们一起吃饭,大妈做的当地特色美食,现在想起来还流口水呢,像那个梅干菜扣肉,就和我在别的地方吃的味道不一样,特别有土楼人家自己的风格。
还有就是土楼里有很多传统的习俗。
我记得他们跟我说,土楼里的居民逢年过节的时候,会有一些特殊的祭祀活动,祈求平安、丰收之类的。
这是他们代代相传的习俗,也是土楼文化的一部分。
所以啊,如果大家有机会,一定要去福建土楼看看。
你不仅能看到独特的建筑,能体会到古老文化的魅力,还能吃到很多特别美味的当地美食。
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风格分析福建客家土楼,是中国客家民族独特的建筑风格,是精神与物质文明的结晶。
它是由千百年来硕果累累的先民文化积淀,关东南海岸与内陆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及漫长岁月中先民们对生存环境的深刻认识和实践经验总结所形成的。
福建客家土楼建筑风格讲究严谨、实用、美观与宜居等多方面的特点,是客家民族优秀文化、艺术和科技的瑰宝。
首先,在建筑结构上,福建客家土楼分为圆形、正方形、八角形和直角四种形状,其中圆形土楼为客家土楼的第一种形式,但圆形土楼数目少,主要以正方形土楼、八角形土楼以及直角土楼形式居多。
客家土楼外建高墙,其中包括守衞室等守衞於楼厦之前的防卫建筑,具有非常明显的古代城堡的特色。
室内各楼层均采用了老虎窗和棂板窗互相配合的方式,窗户面积很小,底下通常都设有墩根,以增强其承重力。
福建客家土楼的墙体采用石灰、黄土、杨木和黄草等材料粘合而成,非常坚固耐久,还能防潮、防震及防火,特别适合作为抗击灾害的依托建筑。
其次,在装饰方面,福建客家土楼以木雕、石雕、彩绘和园林景观等手法作为装饰,以增加建筑的美观性和文化内涵。
客家土楼的木雕、石雕及彩绘题材都非常丰富,包括客家历史、民俗文化、宗教信仰、祭祀和风俗等内容,以独特的客家文化风格体现出来。
同时,福建客家土楼还可以享受到优美的自然环境,规划合理的园林景观,如石阵池、假山、流水构成的园林景观,促使客家土楼与自然环境相辅相成,形成了独特的景观效果。
最后,在居住方面,福建客家土楼注重实用性,在设计结构上兼顾了宜居性、光照性和通风性等诸多因素。
客家土楼内部分为不同层次,一般主楼两层、三层,附楼一层、两层,不同的楼层设有各种房间,有厨房、卧室、卫生间等等,非常适合人类的生活和居住需要。
建筑内部有精心规划的庭院和走廊,这些元素不仅美观而且可以增加室内空气流通量,减少湿度,提高整个建筑物的环境质量。
综上所述,福建客家土楼的建筑风格在结构、装饰和居住方面都具有严谨、实用、美观和宜居等特点,是客家先民科技创新、文化传承和艺术创作的完美结合。
浅析福建客家土楼建筑特点福建客家土楼是中国闽南和闽西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是客家人特有的乡居建筑。
土楼通常位于山区,是客家人在长期发展和生存中积累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人们生活、工作和社交的场所。
下面就从建筑形式、结构特点、空间布局和彩绘装饰四个方面,对福建客家土楼进行简单的分析。
建筑形式福建客家土楼是一种集合式建筑,是由圆形或多边形的土墙围合成的高大建筑,楼高多数在 3 至 5 层,甚至高达 7 层和 8 层。
土墙采用了厚度超过一米的夯土墙结构,外表光滑、平整,不用任何外墙材料。
土楼内的房间可以随意进行划分,形成多个住户居住。
土楼的墙面采用的是土石夹杂,土质坚硬,不仅可起到隔热、隔声、保温等作用,还具备很强的抗震性能。
结构特点福建客家土楼有很强的深厚文化底蕴和建筑技艺,采用了独特的结构形式。
它的楼梯从内向外螺旋上升,贯穿整座楼房,如同一条巨龙盘旋而上。
在楼梯旁还有一道或几道直径较小的穿墙阳台,供人们休憩、观景、晾晒物品。
土楼的节约经营和防御显得十分重要,所以扼丧保卫的墙壁及防御塔尖是其结构特点之一。
而客家土楼采用了集中式厨房烟筒系统,随着楼层逐渐收窄,逐渐演化出上宽下窄、密封好燃烧系统的独特设计。
空间布局福建客家土楼布局紧密,建筑体量相对庞大,其中所包容的空间多数常规且重复,令人感受如同深处魔鬼城堡的氛围。
土楼里是一层一卦,先卦为榻房、二卦为客厅、三卦为饭厅和卫生间、四卦为主人的住所。
土楼里的房间多数都选用了中央空地布局,空地与门前城墙相距不远,严密的防御意识仍可见出。
彩绘装饰福建客家土楼的颜色多数体现了节日的气息和人们怀念过去的情感意愿,大部分屋顶和外围都准备漆成绚丽多彩的颜色,以符合节日的需求而漆成红色、黄色、绿色等鲜艳的色彩。
而在土楼的外观上,经常会装饰一些精美的图案,如鸟、兽、花卉等纹饰,流露出浓厚的民族文化艺术气息。
总的来说,福建客家土楼在建筑形式、结构特点、空间布局和彩绘装饰方面,都体现了客家人民特有的生活风貌与文化信仰,是中国建筑文化中的一种宝贵遗产。
福建客家土楼的形式和技术解析摘要:文章首先对福建客家土楼做了概括性地描述,简要地介绍了土楼的含义,其分布地域以及建筑成就。
然后从客家文化的形成和特点,土楼所在地区的气候,土楼的原料来源以及当时所处时代的建筑技术水平四个方面介绍了土楼的建造背景,并且对由此产生的土楼的建筑形式和技术进行分析。
文章描述了土楼的三种主要的平面组合形式,并且介绍了土楼的空间组合特点以及形成原因。
还简要介绍了土楼的建造过程和技术,展示了土楼对当今社会研究的重大贡献。
关键词:土楼背景平面形式空间组合建造技术The form and technical analysis of Hakka Tulou in FujianAbstract:This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Hakka Tulou in Fujian in general.It briefly introduces the meaning of Tulou,its geographical distribution and architectural achievements.Then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construction of Tulou in four aspects:the form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akka culture, the climate of the area where Tulou builds in,the material sources of Tulou and the standard of building technology at that time.At the same time it analyzes the resulting architectural form and the technology of Tulou.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ree main plane combinations ofTulou,introduc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ce combination of Tulou and causes of forming that.It also briefly introduces the process and technologyof building Tulou,showing th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which Tulou makes to present study in our society.Key words:Tulou background plane combinations space combination technology of building地域广阔、历史悠久的中国,民居丰富多采,四合院、围龙屋、石库门、蒙古包、窑洞、竹屋等等,早已为人世所知晓,而掩藏在崇山峻岭之中的福建省民居永定客家土楼,却鲜为人知。
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客家围屋,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广东梅州的大埔县、广东潮州饶平县。
客家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
1995年它的建筑模型与北京天坛作为中国南北圆形建筑代表参加了美国洛杉矶世界建筑展览会,引起了轰动,被誉为“东方建筑明珠”。
人们发现,除了功能完善以外,更有那与天地山水融为一体,朴实无华、而壮丽非凡的形象。
在我国的传统住宅中,永定的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之大,造型之美,即科学实用,又有特色、构成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一、客家土楼的建造背景1、文化背景说到土楼不得不从客家文化说起。
福建是中国古代古越族文化的发源地,相传西晋末年,由于中原的征战不断,黄河流域的一部分汉人为了避免战乱而南徒渡江,来到现江西、福建及广东北部,为有别于当地原有居民,被称之为“客家”,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客家人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演绎出一部属于他们自已的独特文化。
在他们被迫离乡背井,流离他乡的过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都有深切的体会,不论是长途跋涉的流离失所,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度难关。
因此,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
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匮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2、气候特性客家土楼所在的山区大都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生态气候特征除具有中国东部地区共同的特征外,也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日照较弱,光能处于中等水平;气候暖热;雨量充沛;热能与水分比较协调;季节变化明显;垂直和水平差异显著。
该山区气候温和,土楼密集分布的地区,溪谷纵横,溪谷中平地与山峦的落差大,与平原和山区高地相比,这里的雾气相对也多一些,气候也相对潮湿些。
3、材料来源土楼位于山区,气候温和,适宜毛竹、杉木和松树的生长,也适合其他林木的生长,木材资源丰富。
同时,山区的土和砂石资源也十分丰富,为土楼建造所需要的土、灰、砂、木等提供了充足的来源。
4、技术水平从五千年前我国就已经用夯土方法修筑城墙了,客家人的夯土墙正是源于中原地区,且他们把夯土技术提高到了无与伦比的水平。
土楼的大规模建造起源于宋代,宋朝在经济、手工业和科学技术方面都有发展,使得宋代的建筑师、木匠、技工、工程师、斗栱体系、建筑构造与造型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建筑方式也日渐趋向系统化与模组化,建筑物慢慢出现了自由多变的组合,并且绽放出成熟的风格并且拥有更专业的外型。
建筑物的屋脊、屋角有起翘之势,不像唐代浑厚的风格,给人一种轻柔的感觉。
油漆的大量使用,颜色十分突出。
同时,宋代还编写了《营造法式》,其对施工和度量的描述非常深入,比以前的文献更有组织,让建筑的建造有了可靠的依据。
二、客家土楼的建筑形态福建土楼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圆曲系楼、矩形系楼和方圆综合型楼, 此外还有诸多变异形式。
1、圆曲系(图一)在这一类别中包括圆形土楼、椭圆形土楼、八卦形土楼、弧形土楼。
所有这些土楼的外围墙体大都以曲线为基本构图手段,都被赋予了圆的基本特征。
圆形为其他三种形式之基础构形,其他曲线形式基本是由圆形演化而来的。
(1)圆土楼(图一,圆曲系土楼--南靖县顺裕楼)圆土楼的形式在闽西、闽南一带深受人们喜爱。
圆楼一般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几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当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举行婚丧和庆典的场所。
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许多房间,其内侧为走廊。
(2)椭圆形土楼椭圆形的土楼,是圆土楼的一种变式。
椭圆形土楼无论从土墙的夯筑、木构架部分及屋面工艺等,均比圆形土楼复杂。
华安县沙建乡上坪村的椭圆形单元式土楼齐云楼,是极具匠心的精彩之作。
(3)八卦形土楼振成楼是八卦形土楼的典型例子。
振成楼是同圆心内外两环的中等规模的土楼,外以标准八卦图式分为八卦八大单元。
卦与卦即单元之间是隔开的,但有小门可通。
各卦自有一部楼梯,从一层通至四层。
中间是家族的祠堂,为公共活动区域。
(4)弧形土楼弧形土楼是由圆土楼演变而来的,其特点是:仍然有同圆心的向心性,表现了居民的传统家族核心观念。
环数则一环、两环者多见,各地所见弧形土楼,其弧形的方向,大都是以弧突朝后向着山体,所有的门都是朝前的,完全与圆土楼一样布局,只不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开放性的罢了。
2、矩形系(图二)包括两个形式,即正方形土楼与长方形土楼。
外围墙体以直线为基本构图手段,平面布局以方形为基本特征。
矩形系的土楼,从外观上看是直线造型,但它具有对称均衡的本质,为封闭式楼房,其构图原理与圆土楼类似,仍是同圆心扩展的。
正方形土楼有单环式,双环式、三环式,以单环式占绝对多数。
长方形土楼则几乎都是单环式,均呈横长方形(图二,矩形系土楼)式,如遗经楼。
3、方圆综合型(图三)这类土楼包括马蹄形、五凤楼形两种形式。
造型上以方、圆有机结合为主要手段,其平面布局都比较复杂,其中马蹄形土楼的构图较简洁,但比较少见。
五凤楼构图最为复杂,常见有三堂二横、三堂四横、三堂六横等形式,也有不少例外。
其最基本的构图元素是三堂与“四架三间”这种传统的建筑模式。
三堂屋,是在中心轴线上沿纵深布置上、中、下三堂,且设两厢,形成院落;以此为中心,前设门楼,两侧加横屋,有三堂二横、三堂四横等;大部分后部不加围屋,仅设凉院或花台,前有方坪及半圆形鱼塘。
闽西永定县大夫第是五凤楼中比较有名的一座。
从总体上看,在各地客家村落中,以五凤楼土楼分布最广、数量最多,其次为方土楼与圆土楼,再次为凹字形、八卦形和半圆形。
除以上三类土楼之外,还有一些不少其他形式的土楼,如不规则形、五角形、八角形等等,因为它们较为少见,在此不做详细介绍。
三、客家土楼的空间形式(图三,方圆综合型土楼--永定县高破镇大夫第)福建土楼的建筑空间处理, 对内和对外采取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尺度系统。
对外它是巨大的非人的尺度, 使接近这个庞然大物的人产生强烈的压迫感与敬畏感, 给人以震慑。
这是对付外敌的尺度, 使人觉得它不可动摇、不可战胜, 在精神上先把你打倒。
与此相反, 进人土楼内院完全是另一个天地、又一种感受, 这里是以人为本的尺度系统, 纤细的木构件, 标准的楼层与柱间, 人性化宜人的小尺度, 创造出合于“人情”的生活空间。
这内外空间鲜明强烈的对比, 正是福建土楼震憾人心的原因之一。
福建土楼不论圆楼、方楼还是五凤楼, 除了少数特例之外, 无一不取规整的对称布局。
方形、圆形已是最简单的图形, 其内部的厅堂等公共空间,又都集中在中轴线上。
其内部空间序列都服从封建的礼数仪规。
这尤以五凤楼最为典型, 其后堂作为尊长的住所, 以其高大的体量, 表现出一家之主的统帅地位。
其他辈分较次者分居两侧。
整体空间布局层次分明、秩序井然, 是中国传统尊卑亲疏伦理秩序的生动写照。
而圆楼则不然, 所有房间一律均等, 宗族内部的尊卑秩序无影无踪, 这是圆楼与五凤楼的最大区别。
可见客家人迁到山区后, 居住安全的要求已超过尊卑等级关系, 这在中国传统民居中是绝无仅有的特例, 也是人们对圆楼最感兴趣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