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控制技术-第四章噪声评价方法及标准
- 格式:ppt
- 大小:2.47 MB
- 文档页数:45
立立立立立第一章绪论噪声:影响人们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都称为噪声。
环境噪声: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环境噪声污染: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生活和学习的现象。
噪声的来源:生产生活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噪声的分类:①<400HZ 低频噪声②400-1000HZ 中频噪声③>1000HZ 高频噪声听觉疲劳:人从高强噪声环境回到安静场所停留一段时间,听力尚能恢复,这种现象称为听觉疲劳。
噪声的特点:局部性不积累无残留再利用少噪声的影响:(1)人体的生理(2)人体的心理(3)对孕妇和胎儿(4)对生产活动(5)对动物(6)对物质结构噪声控制技术的优先次序声学系统一般是由声源、传播途径和接收器三个环节组成。
因此,控制噪声污染必须从上述三个环节分别采取控制噪声的技术措施。
首先,应在声源处抑制噪声。
其次,在声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
最后,在接收器上加载保护设施隔离噪声。
第二章声波的基本性质及传播规律1.纵波:媒质质点的振动方向是与声波的传播方向相一致,(在空气中)。
2.横波:将质点振动方向与声波传播方向相互垂直的波(声音即是)。
在固体和液体中既可能存在纵波,也可能存在横波。
3.4.声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因此凡能产生声音的振动物体统称为声源。
5.声场:有声波传播的空间(自由声场、半自由声场、扩散声场)自由声场:在各向同性的均匀媒质中,界面影响可以忽略的声场。
混响声场:在大的室内,由各壁面多次强反射所形成的声场。
扩散声场:声能密度分布均匀,由各方面(墙面等)反射而来的声音其传播方向为无规律分布的声场6.媒质:传播声音的介质7.声强:把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声波传播方向单位面积的平均声能量称为声强I。
8.平面声波:当声波的波阵面是垂直于传播方向的一系列平面时的声波。
波阵面:是指空间同一时刻相位相同的各点的轨迹曲线球面声波:也就是在以声源点为球心,以任何r 值为半径的球面上声波的相位相同柱面声波:波阵面是同轴圆柱面的声波称为柱面声波,9. 声波产生和传播的条件:一是声源的机械振动,而是声源周围存在弹性介质。
环境噪声控制标准噪声是环境中常见的污染源之一,对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为了保护社会公众的健康和安宁,各国纷纷制定了环境噪声控制标准,以规范噪声的产生、传播和限制。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环境噪声控制的标准和规范。
一、噪声的定义和特征噪声是指超出人们正常听觉范围的声音。
根据其产生来源和特点,噪声可以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社区噪声等。
噪声具有频率、振幅、时间变化等特点,对人体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二、环境噪声的危害和影响1. 健康影响: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下,可能导致听力损伤、心理疾病、代谢紊乱等问题。
噪声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和呼吸系统等身体机能都会产生负面影响。
2. 生活干扰:噪声会干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休息,降低生活质量。
社区噪声对居民的睡眠和休息造成干扰,严重时还可能引发社会纠纷。
三、国际噪声控制标准为了促进环境噪声控制的国际合作,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一系列噪声控制标准,如ISO 1996-1:2016《声学-环境噪声测量》、ISO 140-4:2020《声学-建筑物中的室内声学测量》等。
这些标准旨在统一噪声测量方法和评价指标,为各国制定具体的噪声控制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四、国内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和国情,制定了适用于不同领域的环境噪声控制标准。
下面以举例的方式介绍几项常见的噪声控制标准。
1. 建筑物噪声控制标准按照《建筑噪声环境质量标准》(GB 16767-1997)的要求,不同类型的建筑物对于室内和室外噪声的控制有具体规定。
例如,对于居住区,白天的等效声级不应超过50分贝,晚上的等效声级不应超过45分贝。
2. 工业噪声控制标准针对工业活动产生的噪声,我国制定了《工业企业噪声排放标准》(GB 12348-2008),对工业企业的噪声排放进行了严格规定。
根据该标准,不同产业和地区的工业噪声排放限值有所不同。
3. 交通噪声控制标准为了减少交通运输对城市噪声环境的影响,我国制定了《城市道路交通噪声标准》(GB 3096-2008)。
汽车噪声声音品质主观评价及控制第一章绪论1.1论文研究的背景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对高质量生活的不断追求,人们对车辆乘坐的舒适性要求越来越髙。
车内噪声不仅降低了乘坐的舒适性,还增加了驾驶员的疲劳感,容易使人烦躁,甚至危及行车安全。
除此之外,也影响到人们对汽车质量的评价,进一步影响到汽车的销售。
因此,如何控制和改善车内噪声就显得尤为重要。
传统的噪声控制,只强调噪声量级的大小,认为噪声级越低越好。
为了得到舒适的车内环境,以前主要采取降低车内噪声的声压级的办法。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发现传统的声压级不足以描述汽车噪声的全部特征,单纯地降低声压级并不能改善汽车乘坐的舒适性。
近年来人们提出了声品质(Sound Quality): 声品质是在特定的技术目标或任务内涵中声音的适宜性。
汽车声品质就是在满足人和环境的要求下,寻求符合汽车特性的产品声音。
声品质的研究实际上提出了现代噪声控制的理念,即噪声控制不仅仅是消极被动地降低噪声的声压级,而是能够根据顾客的主观评价,通过合理有效的措施,使特定产品的噪声听上去不仅仅安静,而且尽可能的悦耳,甚至调节噪声至理想状态,并使不同的产品有各自独特的声音特性。
除了频率及强度两大因素外,声品质的研究更强调心理声学及非声学因素等的直接影响。
1.2汽车NVH研究汽车噪声就要谈到XVH技术,汽车XVH是指汽车的Noise(噪声)> Vibration(振动)和Harshness (舒适性),主要是研究汽车噪声振动对整车性能及舒适性的影响。
Noise(噪声)是指引起人烦躁而危害人体健康的声音。
汽车噪声不但增加驾驶员和乘员的疲劳从而影响汽车的行驶安全,而且对环境造成噪声污染。
噪声常用声压级评价,其频率范围在20Hz-20kHzo汽车噪声主要包括结构噪声(车身壁板振动产生的噪声)、辐射噪声(如发动机、排气系统、制动器等辐射的噪声)、空气动力噪声(风噪、空气摩擦车身形成的噪声)等。
Vibration(振动)描述的是系统状态的参量(如位移)在其基准值上下交替变化的过程。
2024年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建筑施工噪声管理,保障城市环境和居民生活质量,根据《环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所有在城市范围内进行的建筑施工活动,包括房屋、道路、桥梁、管道等。
第三条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应当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采取措施,减少施工活动产生的噪声。
第四条建筑施工噪声管理应当遵循“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由建设单位负责施工噪声的控制和管理。
第五条建设单位应当组织施工方制定详细的噪声控制方案,并按照该方案进行施工。
第六条建筑施工噪声管理的具体措施和要求,由城市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并向社会公布。
第二章建筑施工噪声的限制第七条建筑施工期间,白天(07:00-22:00)的噪声限制为55分贝。
第八条建筑施工期间,夜间(22:00-07:00)的噪声限制为45分贝。
第九条建筑施工期间,施工机械设备的噪声限制应符合国家和行业标准。
第十四条建筑施工现场应设置有效的噪声隔离设施,减少噪声向周围环境的传播。
第十五条建筑施工现场应采取措施,减少施工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噪声污染。
第十六条建筑施工现场中的噪声源应采取有效的隔音措施,降低噪声的传播。
第三章建筑施工噪声管理的责任第十七条建筑施工项目的责任主体为建设单位,负责组织实施施工噪声管理措施。
第十八条建筑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污染责任由施工方承担,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控制噪声。
第十九条监理单位应对建筑施工项目进行监督和检查,确保施工噪声符合相关标准。
第二十条城市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加强对建筑施工噪声的监测和管理,对不符合规定的建筑施工项目进行处罚。
第二十一条对于严重影响居民生活的建筑施工噪声,居民有权向城市环境保护部门投诉要求整改或控制噪声。
第四章建筑施工噪声的监测与评估第二十二条建筑施工噪声应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并记录施工现场的噪声数据。
第二十三条建筑施工噪声监测应采用专业的噪声监测设备和方法,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第二十四条建筑施工噪声评估应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和相关标准,评估施工噪声对周围环境和居民的影响。
2021版本噪声污染防治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噪声污染防治标准和规划第三章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四章工业噪声污染防治第五章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第六章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第七章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防治噪声污染,保障公众健康,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维护社会和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本法所称噪声污染,是指超过噪声排放标准或者未依法采取防控措施产生噪声,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第三条噪声污染的防治,适用本法。
因从事本职生产经营工作受到噪声危害的防治,适用劳动保护等其他有关法律的规定。
第四条噪声污染防治应当坚持统筹规划、源头防控、分类管理、社会共治、损害担责的原则。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将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经费纳入本级政府预算。
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应当明确噪声污染防治目标、任务、保障措施等内容。
第六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声环境质量负责,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声环境质量。
国家实行噪声污染防治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噪声污染防治目标完成情况纳入考核评价内容。
第七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依照本法和国务院的规定,明确有关部门的噪声污染防治监督管理职责,根据需要建立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加强部门协同配合、信息共享,推进本行政区域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第八条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全国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公安、交通运输、铁路监督管理、民用航空、海事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协助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1989.09.26•【文号】国务院令第四十号•【施行日期】1989.12.01•【效力等级】行政法规•【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环境保护正文*注:本篇法规已被《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发布日期:1996年10月29日实施日期:1997年3月1日)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一九八九年九月一日国务院第四十七次常务会议通过一九八九年九月二十六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四十号发布自一九八九年十二月一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障人们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本条例所称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排放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妨碍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其他正常活动的现象。
第三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噪声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城市、村镇建设规划时,应当合理地划分功能区和布局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防止环境噪声污染,保障生产环境的安静。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是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
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机动车辆、火车、船舶、航空器产生的环境噪声污染实施监督管理。
各级公安部门对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不受噪声污染的义务,有对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的权利。
直接受到噪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减轻、排除噪声污染的危害。
第八条国家鼓励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噪声污染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障人们有良好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本条例所称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排放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标准,防碍人们工作、学习、生活和其他正常活动的现象。
第三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向周围生活环境排放噪声的单位和个人,都必须遵守本条例。
第四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采取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城市、村镇建设规划时,应当合理地划分功能区和布局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等,防止环境噪声污染,保障生活环境的安静。
第六条各级人民政府的环境保护部门是对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机关。
各级公安、交通、铁道、民航管理部门,根据各自的职责,对机动车辆、火车、船舶、航空器产生的环境噪声污染实施监督管理。
各级公安部门对社会生活噪声污染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不受噪声污染的义务,有对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控告的权利。
直接受到噪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减轻、排除噪声污染的危害。
第八条国家鼓励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科学技术研究,推广先进技术,提高噪声污染防治的科学技术水平。
第九条对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表扬和鼓励。
第二章环境噪声标准和环境噪声监测第十条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制定国家环境噪声质量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家环境噪声质量标准中规定的各类适用区域,具体划定本行政区域中的各类生活环境区域。
第十一条国务院环境保护部门根据国家环境噪声质量标准和经济、技术条件,制定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当地需要,对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地方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对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中已作规定的项目,因特殊需要,又具有经济、技术条件的,可以制定严于国家环境噪声排放标准的地方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噪声污染防治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活环境,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管理制度。
第二条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全过程,包括噪声源的评估与控制、噪声管理与监测等方面。
第三条噪声污染防治工作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科学、合理、便民的方法,有效控制噪声污染,维护良好的生活环境。
第二章噪声源的评估与控制第四条建立噪声源的评估与控制机制,对噪声源进行科学评估,确定合理的控制措施。
第五条噪声源的评估应包括噪声源的类型、数量、产生的噪声水平等内容,通过专业设备进行测量和分析。
第六条噪声源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技术措施包括减噪装置的安装、声学设计的优化等,管理措施包括限制作业时间、加强巡查检查等。
第三章噪声管理与监测第七条建立噪声管理与监测制度,定期对生活区、工作区、公共场所等进行噪声监测。
第八条噪声监测工作应主要监测噪声源的产生水平、传播路径、影响范围等,监测数据应定期进行分析和评估。
第九条对于超过噪声排放标准的单位或个人,应加强噪声管理,要求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整改,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标准。
第四章机构与人员第十条设立噪声污染防治管理机构,负责协调、指导和监督噪声污染防治工作。
第十一条噪声污染防治管理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经过专业培训合格方可从事相关工作。
第五章法律名词及注释1.《噪声污染防治法》:________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中针对噪声污染防治相关内容的法律法规。
2.噪声排放标准:________指国家或地方制定的噪声排放标准,用于衡量噪声源是否达到规定的噪声水平。
3.噪声监测:________指通过专业仪器设备对环境中的噪声进行实时或定点测量、分析和记录的过程。
4.噪声源:________指产生环境中噪声的物体、设备、工艺等,是造成噪声污染的主要原因。
附件:________无。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2018年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三章工业噪声污染防治第四章建筑施工噪声污染防治第五章交通运输噪声污染防治第六章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治环境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本法所称环境噪声污染,是指所产生的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第三条本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环境噪声污染的防治。
因从事本职生产、经营工作受到噪声危害的防治,不适用本法。
第四条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纳入环境保护规划,并采取有利于声环境保护的经济、技术政策和措施。
第五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在制定城乡建设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改造所产生的噪声对周围生活环境的影响,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功能区和建设布局,防止或者减轻环境噪声污染。
第六条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全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
各级公安、交通、铁路、民航等主管部门和港务监督机构,根据各自的职责,对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噪声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
第七条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声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造成环境噪声污染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第八条国家鼓励、支持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推广先进的防治技术和普及防治环境噪声污染的科学知识。
第九条对在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方面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人民政府给予奖励。
第二章环境噪声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第十条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分别不同的功能区制定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划定本行政区域内各类声环境质量标准的适用区域,并进行管理。
第一章绪论1.1.噪声及其危害、来源、特征1.1.1.噪声的定义:凡是人们不需要的和对人体有害的声音噪声的污染:第三大公害,(客观)噪声指声波的频率和强弱变化无规律,杂乱无章的声音。
频率:3000~4000Hz强度:沃尔素斯基1.1.2.噪声的危害:环境噪声超过国家规定的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
1.1.2.1.对听力的损伤:造成暂时性、永久性听阈偏移。
强噪声下暴露时间长:永久强噪声下暴露时间短:暂时1.1.2.1.1.听力阈级:指耳朵可以觉察到的纯音声压级。
与频率有关可用专用的听力计测定。
阈级越高,说明听力损失或部分耳聋的程度越大。
由噪声引起的阈级提高,称噪声性迁移。
1.1.2.1.2.慢性噪声性耳聋:听力损失是由于强噪声环境的影响日积月累缓慢发展形成的。
急性噪声性耳聋(爆震性耳聋):暴露在极强噪声(>150dB)环境中,引起鼓膜破裂,内耳出血,使人即刻失聪。
一次刺激就可使人耳聋。
1.1.2.2.对人体的生理影响长期暴露在强噪声环境中,会使人体健康水平下降,诱发各种慢性疾病。
心率加快、血压增高、高血压、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血管系统80dB肠蠕动减少37%,胀气,胃肠紊乱——消化系统神经衰弱、失眠、头晕记忆力减退——神经系统噪声公害事件 1981美国。
1.1.2.3.对睡眠的干扰年纪越大,熟睡状态越少睡眠周期:朦胧——半睡——熟睡——沉睡 90min连续噪声加快熟睡到半睡的回转,使人熟睡时间变短。
1.1.2.4.对语言交流和通讯联络的干扰环境噪声掩蔽语言声:不易察觉危险信号,造成工伤,使语言清晰度降低。
语言清晰度被听懂的语言单位百分数。
噪声级<语言声级无影响噪声级=语言声级受到干扰噪声级>语言声级有影响>10dB 谈话声会被完全掩蔽<90dB大声叫喊也难以进行交流噪声↑10dB,交谈声级↑7dB1.1.2.5.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物的危害噪声级>135dB,损坏电子仪器,发生的故障或失效,声频交变负载作用产生声疲劳。
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防止工业噪声的危害,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保证安全生产与正常工作,保护环境,特制订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工业企业中的新建、改建、扩建与技术改造工程的噪声(脉冲声除外)控制设计。
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的噪声控制设计必须与主体工程设计同时进行。
第1.0.3条对于生产过程和设备产生的噪声,应首先从声源上进行控制,以低噪声的工艺和设备代替高噪声的工艺和设备;如仍达不到要求,则应采用隔声、消声、吸声、隔振以及综合控制等噪声控制措施。
第1.0.4条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应对生产工艺、操作维修、降噪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积极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方法,以降低成本,提高效能,力求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第1.0.5条对于少数生产车间及作业场所,如采取相应噪声控制措施后其噪声级仍不能达到噪声控制设计标准时,则应采取个人防护措施。
对这类生产车间及作业场所,噪声控制设计应根据车间的噪声级以及所采取的个人防护装置的插入损失值进行。
第1.0.6条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除执行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其它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标准第2.0.1条工业企业厂区内各类地点的噪声A声级,按照地点类别的不同,不得超过表2.0.1所列的噪声限制值。
第2.0.2条工业企业由厂内声源辐射至厂界的噪声A声级,按照毗邻区域类别的不同,以及昼夜时间的不同,不得超过表2.0.2所列的噪声限制值。
第三章工业企业总体设计中的噪声控制第一节一般规定第3.1.1条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应包括: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噪声环境影响的预估,环境保护篇章中噪声部分的编写,施工图设计中各种噪声控制设施的设计,以及建设项目竣工后,对于未能满足噪声控制设计目标要求的部分作出必要的修改与补充设计。
编写环境影响报告书,可根据建设项目的主要声源特性,以及类似企业的噪声环境影响状况,作出建设项目噪声环境影响的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