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情节作用题二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8
小说情节之作用题阅读与指导一、常见设问方式1.分析某一情节或句子的作用/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将小说的某个情节删去,对小说的人物刻画和小说主题的表现有没有影响?为什么?3.理解小说情节的高潮或结尾的作用。
4.某某情节设置是否合理?说说你的理由。
二、解题思路要解决此类问题,需要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结构上: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
这就需要考虑情节本身在文章中所处的位置——开头、中间、结尾;二是内容上: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
这就是我们归纳的“四循环(情节、环境、人物、主题)+一读者”模式。
具体思考角度:结构上(即该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埋下伏笔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为下文某情节…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陡生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照应前文或开头,使结构严谨,浑然一体营造或渲染气氛,如紧张气氛、喜剧气氛、悲剧气氛等从该情节与人物关系角度: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或丰富了人物形象。
从该情节与环境关系角度:主要体现在为人物的活动创设了怎样的社会生活环境。
3、从该情节与主题的关系角度: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小说的主题,深化(升华)主题。
4、从该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兴起波澜,引人入胜;留下想象空间,令人回味无穷;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三、针对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马兰花李德霞大清早,马兰花从蔬菜批发市场接了满满一车菜回来。
车子还没扎稳,邻摊卖水果的三孬就凑过来说:“兰花姐,卖咸菜的麻婶出事了。
”马兰花一惊:“出啥事啦?”三孬说:“前天晚上,麻婶收摊回家后,突发脑溢血,幸亏被邻居发现,送到医院里,听说现在还在抢救呢。
”马兰花想起来了,难怪昨天就没看见麻婶摆摊卖咸菜。
三孬又说:“前天上午麻婶接咸菜钱不够,不是借了你六百块钱吗?听说麻婶的女儿从上海赶过来了,你最好还是抽空跟她说说去。
小说阅读之故事情节的梳理及作用(附详细解析及中考真题演练有答案)小说阅读之故事情节的梳理及作用【知识梳理】1.情节的构成小说情节的划分,习惯上采取四分法,即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有时在开端之前也有引子(也叫序幕),在结局之后还有尾声。
小说是一种叙事性的文学,有时它的情节也可以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来分。
小说的高潮,是故事最感人,矛盾最激烈、人物形象最鲜明的部分。
2.情节的作用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③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④照应前文⑤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⑥刻画人物形象⑦揭示中心、深化主题、升华主旨3.情节的表现形式小说的情节由线索来贯穿。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
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
4.叙述的方法顺叙:一般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
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线索,插入一段与重要内容相关的内容的叙述方法。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谨,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5.叙述的角度第一人称:以身临其境的口吻叙述。
显得真实,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增强小说的可信度、真实感。
第二人称:以对话的口吻叙述。
可以起到拟人化的作用,拉近与抒情对象(作者与读者)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感情,用于抒情时增强感染力。
第三人称: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
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能灵活自如地反映现实。
6.常见题型(1)用箭头图或表格的形式梳理故事情节、人物的心理变化或情感变化。
(2)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文中所写的事情或情节。
(3)概括要点题:往往抓住文中的一个点设问,要求从文中筛选整合相关信息作答。
7.答题方法(1)如何梳理故事情节、人物的心理变化或情感变化?这类题往往以箭头图或表格的形式出现,一般会有3至4个阶段,命题者一般会给出一两个关键词作为提示或示例,要求填出其他项目。
高考小说鉴赏——情节一、情节作用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答题思路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埋下伏笔,设置悬念,线索,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3.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充实等;4.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设置悬念,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作用点+体现点。
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例:2011年高考安徽卷小说阅读《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第14题:小说的结尾部分,写了从来没喝过酒的巴尔塔萨喝得酩酊大醉,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根据小说,请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谈谈你的见解。
参考答案:(角度一)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醉酒的行为使读者对勤劳、纯朴、善良的巴尔塔萨有了更深的认识,发现他还有爱面子、冲动等性格特点,认识到巴尔塔萨性格的复杂性。
小说情节作用练习题一、选择题1. 在小说《红楼梦》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的作用是:A. 展示贾宝玉的内心世界B. 预示贾府的兴衰C. 丰富小说的神话色彩D. 增加小说的趣味性2. 在小说《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作用是:A. 展示孙悟空的神通广大B. 体现唐僧师徒的团结C. 反映妖魔鬼怪的邪恶D. 揭示取经路上的艰难险阻3. 在小说《水浒传》中,武松打虎的作用是:A. 显示武松的英勇B. 体现民间对英雄的崇拜C. 暴露当时社会的黑暗D. 昭示官逼民反的主题二、填空题1.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情节,旨在表现曹操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 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达西先生向伊丽莎白表白被拒的情节,突出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
3. 在小说《骆驼祥子》中,祥子买车的情节,反映了__________和__________。
三、简答题1. 请简述小说《围城》中方鸿渐与唐晓芙相识、相恋、分手的情节,并分析这一情节在小说中的作用。
2. 请简述小说《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故事,并分析这一情节对孙少平成长的影响。
3. 请简述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卡西莫多救出艾斯梅拉达的情节,并分析这一情节对卡西莫多形象塑造的作用。
四、分析题1. 请分析小说《百年孤独》中,马孔多家族的兴衰史对小说主题的体现。
2. 请分析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中,安娜与渥伦斯基的爱情悲剧对当时社会风貌的反映。
3. 请分析小说《飘》中,斯嘉丽在南北战争中的坚韧与勇敢对人物形象的塑造。
五、匹配题A. 小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哈利在厄里斯魔镜前看到的情景B. 小说《简·爱》中,简·爱发现罗切斯特已有妻子的事实C. 小说《1984》中,温斯顿在兄弟会的活动中遇到奥布莱恩作用:1. 揭示主人公的内心渴望2. 推动故事情节向高潮发展3. 展示主人公对真相的追求六、判断题1. 在小说《骆驼祥子》中,祥子最终的堕落完全是由社会环境造成的。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作用题”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真题引路】一、(2019高考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
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
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
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
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
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是。
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
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
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
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
高校纪委在“三转”方面遇到的问题及对策研究高校纪委是维护学校纪律和管理的重要部门,主要负责对学生和教师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查,保障校园的稳定和有序运转。
在“三转”实践中,高校纪委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纪律管理,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首先,高校纪委在“三转”中面临的一个问题是人员素质不高。
大部分纪委成员对法律法规和学校管理制度了解不够,处理纪律违规案件时常常缺乏准确、公正的判断。
此外,一些纪委成员懒散敷衍,工作质量不高,无法满足高校纪委正常工作需求。
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加强对纪委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纪委成员要了解国家法律法规和学校的管理制度,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此外,纪委应该加强工作监督,提高工作质量,确保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其次,高校纪委在“三转”中还面临着“难调解、难纠偏”的问题。
在处理一些纪律违规案件时,纪委常常面临双方无法妥善协调、不愿意解决纠纷的情况,这就导致一些案件难以平稳处理,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要解决这个问题,高校纪委需要加强有效沟通,注重平衡各方利益,推崇法律法规,做到明确界限,依法处理纠纷案件。
同时,要继续完善纪检体制,坚守“严。
实。
公”的处理原则,在思想上不折不扣地执行国家政策。
最后,高校纪委在“三转”中还需要注重微观管理。
微观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它涉及到纪委作为太阳底下之一的组织和领导。
微观管理影响着各个单位之间的合作,影响着管理者决策的权重和决策的速度。
解决这个问题,高校纪委需要加强与各院系的交流合作,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了解实际情况和一线教师的需求。
同时,要制定具体的管理规章制度,保障学校纪律管理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总之,高校纪委在“三转”中面临着许多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纪律管理,确保教育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提高纪委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注重微观管理,加强与各院系的交流合作,将会有助于高校纪委顺利过渡至“三转”时期,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和稳定。
情节是小说的核心部分,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
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情节为出发点,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高考考查情节的题型有3种:情节概括梳理题、情节手法题、情节作用题。
分析小说的故事情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住场面;②寻找线索;③理清小说的结构。
分析小说故事情节时要注意两点:①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的体现,分析小说的情节时必须抓住主要的矛盾冲突;②分析情节不是鉴赏小说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把握小说主题服务的。
所以,在分析情节的过程中,要随时注意体会它对人物性格的形成及对揭示小说主题的作用。
1梳理概括情节题一、【常见题型】“情节梳理概括”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
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往往立足全文设题,考查全文的故事情节的梳理。
这种试题分为明考型(题干直接明确概括情节或梳理情节、脉络)和暗考型(题干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两种。
考试题型明考型:这类题目的题干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比如说“请围绕主人公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4)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5)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小说的脉络。
二.思考角度:(1)一句话概括情节式主要用概括性的语句表述小说的主要情节答题模式:什么人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情。
如有必要,可再加上该事情的结果和产生的影响。
(2)分点概括情节式情节发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或一个情节内部的细节)答题模式:按故事发展,分点归纳概述暗考型:题干不是明确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脉络,而是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态度变化、情感变化等。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作用题”专题训练(附答案解析)【真题引路】一、(2019高考全国卷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到梨花屯去何士光这故事开场时是颇为平淡的,只是后来,马车快要进梨花屯,而两个乘客也沉默时,回过头来看一看,兴许才有一点故事的意味……一辆马车从白杨坝出来,车夫是个老人家。
在一座石桥旁,他把一个中年人让到车上来。
看得出,这是位下乡干部。
天色好晴朗。
水田还没有栽上秧子,但包谷已长得十分青葱,初夏的山野,透露着旺盛的生命力,叫人沉醉不已。
碎石的马路拐弯了,爬坡了,又拐弯了,又爬坡了。
不时有布谷在啼叫,车上的人似乎打起盹来了。
不知过了多久,马车停住。
打盹的干部猛地抬头,看见有人正上到车上来。
“啊,谢主任?”来人犹豫地打招呼,似乎有些意外。
“是……老赵同志?”谢主任嗫嚅了一下,也有些突然。
车抖了一下,从横过路面的小小水沟上驶过。
谢主任把香烟掏出来,递一支给老赵:“去梨花屯?”语气中有和解的意味。
老赵谨慎地回答:“是。
”“去包队吗?“是。
胜利大队。
”“我也是!”谢主任和蔼地笑起来,“我们都是十回下乡九回在,老走梨花这一方!笑颜使气氛松动起来。
三只白鹤高高飞过,不慌不忙扇动着长长的翅膀,在蓝天里显得又白又亮……“老赵,”谢主任开诚布公地谈起来,“我一直想找机会和你谈谈呢!为七六年秋天在梨花挖那条沟,你怕还对我有些意见呐!“谢主任,你说到哪里去了!”“实事求是嘛!当时我是工作队的负责人,瞎指挥是我搞的,该由我负责!有人把责任归到你头上,当然不应当!”“我……”“我也明知那条沟不该挖,一气就占了四十亩良田。
但当时压カ大啊;上边决定要挖,社员不同意挖,是我硬表了态:我叫挖的,我负责!”“这种表态,”老赵想了一想,“我也表过……”“那是因为我先表嘛!”谢主任接过话头,“老赵,去年报上有篇报道,你读过没有?”“哪一篇?”“谈得真好!”谢主任不胜感慨地说,“是基层干部座谈。
总结说:上面是‘嘴巴硬’,基层干部是‘肩膀硬’!基层干部负责任。
小说各种情节的作用一、开头的类型与作用1、一般开头:(1)开门见山,点名题旨;(2)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做铺垫;(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设疑开头:(1)造成悬念,引出下文;(2)引起读者的思考或阅读兴趣。
3、写景开头:(1)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情。
二、中间情节的作用1、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2、照应前文,或为后面的情节发展做铺垫或埋伏笔。
3、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三、结尾的类型及作用1、出乎意料的结尾(1)结构安排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2)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2、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1)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表现人物性格上,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3)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的结尾(1)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2)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戏剧性的结局与主人、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3)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解答情节作用类型需要考虑的角度一、内容:1、交代情节本身内容2、点名人物活动的环境、渲染气氛3、表现或突出了人物形象4、表现或深化了主题,强化情感表达二、结构:1、照应题目(或上文或下文)2、引起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3、设置悬念、埋下伏笔、作铺垫4、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小说情节作用题二学习重点:掌握情节安排的技巧;探究小说情节安排技巧的解题方法。
【知识链接】1 、重要情节的作用:(1)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2)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3)对整个故事情节构成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2、情节安排评价: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作用是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③就开头来说有倒叙式,如《祝福》,先写祥林嫂的死,然后再写祥林嫂是怎样一步步被封建礼教逼向死亡之地的。
作用是制造悬念。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⑤贯穿情节的线索,可作线索的有:事、物、人、情、时间、空间,如《药》中的“人血馒头”等。
3、情节安排基本技巧:(1)①顺叙:按时间(空间)顺序来写,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②倒叙:不按时间先后顺序,而是把某些发生在后的情节或结局先行提出,然后再按顺序叙述下去的一种方法,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③插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插入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④补叙:在叙述主要事件的过程中,补充叙述另一与之有关的事件,然后再接上原来的事件写。
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照应上下文。
⑤平叙: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a节奏是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
情节的进展也应该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b巧合也是常见的情节组构方式,它应当是在必然性(包括性格逻辑与具体情境的发展趋势)基础上出现的偶合,并由此产生一定的情节效果。
c串联是指两个或多个并无时空联系的事件组合起来,在相互对比映衬之中构建内容互补的情节,这实际上与电影蒙太奇很相近,如果两个事件的组合没有生成超越两者的第三种意蕴,这一串联就不能算成功。
d并联是指将两个或多个相关的事件系列组合为一个结构。
在叙述中可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但两者之间存在着时离时合、互动相成的复杂关联。
e突转即情节演进的突然转折,事件的结局、人物的命运往往由此而改变。
在短篇小说中,大多由突转引发推动,所谓“柳暗花明”“风波骤起”的情节效果正是形成于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突转。
f悬念是一个不断造成读者疑惑、猜想、思索与期待的问号,它无疑是为情节高潮铺垫道路、蓄积动能的有效手段,最终结局的出现、事实真相的揭示往往给人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并引起读者持久的回味、深入的反思。
4.小说的标题、开头与结尾(1)分析小说的标题常见的作用有:一是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二是点明主题。
(2)分析小说的开头常见作用:制造悬念,埋下伏笔;巧妙地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为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有时还能增添情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分析小说的结尾①分析出人意料的结尾。
A.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B.从表现手法上看,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②分析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尾。
A.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B.从表现人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C.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③分析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这种结局符合人们的阅读心理。
常见的作用有:A.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耐人寻味。
B.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C.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分析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尾。
(思维方向)好处: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自主学习】保护人【法】莫泊桑玛兰做梦见也没想到会有这么好的官运!有天早上,他从报上看到从前一位同学新近当了议员。
玛兰重新成了他那位同学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朋友。
不久议员摇身一变当了部长,半年后玛兰就被任命为行政法院参事。
起初,他简直有点飘飘然了。
为了炫耀,他在大街上走来走去,仿佛别人只要一看见他,就能猜到他的身份。
后来出于一种有权势而又有宽宏大量者的责任感,他油然萌生一股压抑不住要去保护别人的欲望。
无论在哪里遇到熟人,他都高兴地迎上去,不等人家问,就连忙说:“您知道,我现在当参事了,很想为您出点力。
如有用得着我的地方,请您甭客气,尽管吩咐好了。
我在这个位置上,是有权力的。
”一有机会,他对任何人都主动给予无限慷慨的帮助。
他每天都要给人写十封、二十封、五十封介绍信,他写给所有的官吏。
他感到幸福,无比幸福。
一天早上,他准备去行政法院,屋外已经下雨了。
雨越下越大。
他只好在一个房门口躲雨。
那儿已有个老神父。
在当参事前,他并不喜欢神父。
自一位红衣主教在一件棘手的事情上客气地向他求教以后,他对他们也尊敬起来。
他看看神父,关切地问:“请问您到那一区去?”神父有点犹豫,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朝王宫方向去。
”“如果您愿意,神父,我可以和您合用我这把伞。
我到行政法院去。
我是那里的参事。
”神父抬起头,望望他:“多谢,我接受您这番好意。
”玛兰接着说:“您来巴黎多半是为散心吧。
”神父回答:“不,我有事。
”“哦!是件重要的事吗?如果您用得着我,尽管吩咐好了。
”神父好像挺为难。
吞吞吐吐地说:“啊!是一件无关紧要的私事……一点小误会。
您不会感兴趣的。
是……是一件内部的……教会方面的事。
”“哎呀,这正属行政法院管。
您尽管吩咐我好了。
”“先生,我也正要到行政法院去。
您心肠真是太好了。
我要去见勒尔佩、萨翁两位先生。
说不定还得见珀蒂帕先生。
”“哎呀,他们都是我最好的朋友,刮刮叫的同事。
我都恳切地去替您托托关系。
包在我身上好了。
”神父嘟囔着说了许多感恩的话。
玛兰高兴极了。
“哼!您可碰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神父。
瞧吧,瞧吧,有了我,您的事情解决起来一定非常顺利。
”他们到了行政法院。
玛兰把神父领进办公室,请他坐在火炉前面,然后伏案写到:“亲爱的同事:请允许我恳切地向您介绍德高望重的桑蒂尔神父,他有一件小事当面向您陈述,务请鼎立协助。
”他写了三封信,那受他保护的人接了信,千恩万谢地走了。
这一天平静地过去了。
玛兰夜里睡得很好,第二天愉快地醒来,吩咐人送来报纸。
他打开报纸念到:有个桑蒂尔神父,被控告做过许多卑鄙龌龊的事……谁知他找到一位叫玛兰的行政法院参事做他的热心辩护人,该参事居然大胆地替这个披着宗教外衣的罪犯,给自己的同事们写了最肯切的介绍信……我们提请部长注意该参事令人不能容忍的行为……他一下就蹦起来去找珀蒂帕。
珀蒂帕对他他说:“唉!您简直疯了,居然把那老阴谋家介绍给我。
”他张皇失措地说:“别提了……您瞧……我上当了……他这人看上去那么老实……他耍了我……卑鄙可耻地耍了我。
我求您,求您设法狠狠地惩办他一下,越狠越好。
我要写信。
请您告诉我要办他,得给谁写信?……对,找总主教!”他突然坐下了,伏在珀蒂帕的桌子写道:“总主教大人:我荣幸的向阁下报告,最近有一个桑蒂尔神父欺我为人忠厚,用尽种种诡计和谎言陷害我。
受他花言巧语哄骗,我竟至于……“他把信封好,扭转头对同事说:“您看见了吧,亲爱的朋友,这对您也是个教训,千万别再替人写介绍信了。
”1、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那些作用?16枚硬币侯德云俗话说,好吃的不如饺子,舒服的不如躺着。
刘二说,老辈人留下的这句话,真是有道理。
他说,他从小到现在,最爱吃的就是饺子,干了一天的活之后,又累又乏,最爱做的事,就是躺着。
他说他小时候不爱躺着,在村子里到处乱跑。
他说他虽然瘸了一条腿,却能跑得很快,好腿的孩子也落不下他。
当然,让刘二感到最自豪的事情不是吃饺子,也不是躺着。
他感到最自豪的事情,是小时候妈妈对他说过的一句话。
妈妈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这句话妈妈一连说了很多年。
刘二24岁那年,妈妈一个人搬到荒山上去住了,从此不再给家里人包饺子,也不再说那句话了。
小时候,刘二家里的日子是很穷的。
可是再穷,过年也总要吃顿饺子。
过年嘛,不吃顿饺子能算过年?饺子是必须要吃的,而且,乡间的习俗,饺子里要包上一两枚硬币,谁吃到了,就预示着谁是一个有福气的人。
刘二8岁那年,在自己的那碗饺子里吃出了一枚2分钱的硬币。
他把一个圆滚滚的饺子填进嘴里,用力一咬,就听见喀嚓一声,他兴奋得差一点跳起来。
他把嘴里的硬东西吐出来,大声宣布:“我吃到钱啦。
”刘二的妈妈捡起他吐在桌子上的2分钱硬币,用手指擦干净之后又送给他,喜滋滋地对他说:“二小,你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听妈妈这样说,刘二咧开大嘴笑了,还抬起一只手,在自己的后脑勺上轻轻挠了两下。
刘二8岁那年,他开始上小学了,他的一条瘸腿遭到了同学们的嘲笑。
在村子里到处乱跑的时候不是这样。
村子里的孩子没有嘲笑他的,他们天天在一起玩儿,看不见刘二的瘸腿,或者是,他们觉得,刘二天生就应该有一条瘸腿,没啥好奇怪的。
学校里的孩子还没有修炼到这种程度,他们一看见刘二的瘸腿,就大呼小叫起来,后来还把他的瘸腿编成了顺口溜到处传唱。
那些日子,刘二每天肚子都气得鼓鼓的。
自从吃到了2分钱的硬币,刘二就不跟那些嘲笑他的孩子计较了。
他在心里对他们说:“我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我不会在乎你们说什么。
”从8岁到23岁,刘二年年嘴里都要喀嚓一声,年年都能从饺子里吃到2分钱硬币,妈妈也年年都要重复一遍她说过的话。
妈妈的话,给了刘二做人的底气,他觉得,这辈子,他一定会做出一件让人高看一眼的大事情。
刘二23岁那年,发现了一个很重要的秘密。
年夜饭的饺子已经煮好了,却迟迟没有端上来。
刘二着急了,进厨房去看,他看见妈妈正在用手指头去捏那些煮好的饺子,嘴里还嘟嘟囔囔地说:“我做了记号呀,怎么找不到了?”那年的饺子,有不少让妈妈的手指头捏破了。
吃饺子的时候,刘二的眼圈一直是红的。
刘二23岁那年,他总共积攒了16枚亮晶晶的带有齿痕的2分钱硬币。
妈妈去世以后,刘二用那16枚硬币买了一棵槐树苗,栽在妈妈的坟前。
转过年,他向村委会递了申请,承包了那座荒山。
从此,每年的年夜饺子刘二都是跟妈妈在一起吃的。
他把一碗饺子端到妈妈的坟前,说一句,妈,过年了,就大口大口吃起来。
自然而然的,他的嘴里会“喀嚓”一声。
他从嘴里吐出2分钱硬币,对妈妈说,妈,二小是一个有志气的孩子,也是一个有福气的孩子。
说完,他的泪水,会像溪水一样从眼眶里涌出来。
如今,刘二妈妈坟前的那棵槐树已经长得很高了,刘二承包的荒山也绿得不能再绿了。
雨后,山沟里到处都是清清的溪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