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2013
- 格式:ppt
- 大小:8.41 MB
- 文档页数:95
心电图检查的临床意义心电图检查的意义是什么?心电图检查的正常值是多少?心电图检查过程是怎样的?心电图检查要注意哪些事项?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
心电图检查的临床意义心电图主要反映心脏激动的电学活动,因此对各种心律失常和传导阻滞的诊断分析具有肯定价值。
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和演变是诊断心肌梗死的可靠实用方法。
心肌受损,供血不足、药物和电解质紊乱都可引起一定的心电图变化,有助诊断。
意义如下:1、P波:P波的振幅和宽度超过正常范围常表示心房肥大。
P波在aVR导联直立,Ⅱ、Ⅲ、aVF导联倒置者称为逆行型P波,常见于房室交界性心律,这是一种异位心律。
2、PR间期:年龄越大或心率越慢,其PR间期越长。
P-R间期延长常表示激动通过房室交界区的时间延长,说明有房室传导障碍,常见于房室传导阻滞等。
3、QRS波群:代表两心室除极和最早期复极过程的电位和时间变化。
QRS波群时间或室壁激动时间延长常见于心室肥大或心室内传导阻滞等。
超过正常值,可能为右室肥大。
如果六个肢体导联每个QRS 波群电压(R+S或Q+R的算术和)均小于0.5毫伏或每个心前导联QRS 电压的算术和均不超过0.8毫伏称为低电压,见于肺气肿、心包积液、全身浮肿、粘液水肿、心肌损害,但亦见于极少数的正常人等。
个别导联QRS波群振幅很小,并无意义。
4、Q波:超过正常范围的Q波称为异常Q波,常见于心肌梗塞等。
下移见于心肌缺血、心肌损伤。
上抬见于急性心梗、急性渗出性心包炎、变异性心绞痛等。
5、S-T段:超过正常范围的S-T段下移常见于心肌缺血或劳损。
S-T上移超过正常范围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包炎等。
6、T波:T波低平或倒置,常见于心肌缺血、低血钾等。
T波明显倒置且两支对称,顶端居中(冠状T波)见于急性心梗、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左室肥大。
T波轻度升高一般无重要意义,如显著增高可见于心梗超急性期、高血钾。
7、Q-T间期:凡Q-T间期超过正常最高值0.03秒以上者称显著延长,不到0.03秒者称轻度延长。
心电图波形异常分析及其临床意义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健康状况的一种常用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心电图波形异常可以提供关于心脏功能和异常的信息,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常见的心电图波形异常包括ST段抬高、ST段压低、T波倒置、QRS波形变宽等。
下面将对这些常见的心电图波形异常进行分析,并讨论其临床意义。
1. ST段抬高:ST段抬高是心肌缺血的重要标志。
常见的引起ST段抬高的原因有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炎等。
ST段抬高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相关。
对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及时发现和分析ST段抬高的具体特征,可以指导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2. ST段压低:ST段压低通常是急性心肌缺血的表现,是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
ST段压低可以提示心肌受损的程度和范围,对冠心病的诊断和疗效评估有很大帮助。
此外,ST段压低的程度和形态也可以用于判断心肌缺血原因的不同,如钙激动剂引起的心肌缺血与冠状动脉狭窄引起的心肌缺血所表现出来的ST段压低形态有所不同。
3. T波倒置:T波倒置是心肌复极过程的电信号,是一种常见的心电图异常波形。
T波倒置可以提示心肌缺血、心肌周围炎症、电解质紊乱等病理状态。
T波倒置的形态和导联的位置有很大关系,特定的T波倒置类型有特定的临床意义,如对称性T波倒置、V1导联T波倒置等。
4. QRS波形变宽:QRS波形变宽是指QRS波群的时间延长,出现在心室除极过程异常的情况下。
QRS波群变宽往往与心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心室内差异性传导等病理状态相关。
QRS波形变宽的程度和形态可以用于判断不同的病因,如室壁肥厚引起的QRS波形变宽与束支传导阻滞引起的QRS波形变宽有所不同。
对心电图波形异常的分析和临床意义的理解,有助于医生对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进行准确判断,并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综合考虑心电图的多个参数和指标,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其他辅助检查结果,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
心电图波形的正常变异范围及其意义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简称ECG)是一种用于检测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的常见方法。
正常的心电图波形有一些变异范围,这些变异对于了解心脏健康状况、诊断心脏疾病以及监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1. 心电图波形的正常变异范围心电图波形的正常变异范围是指在正常人群中可能出现的波形形状、振幅和持续时间的变异。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P波波形变异范围:P波是由心房肌细胞除极引起的电流在心脏表面的记录。
正常情况下,P波应呈现正向的波形,其波峰应该小于或等于0.25mV,持续时间应该在0.08秒至0.10秒之间。
(2)QRS波形变异范围:QRS波群是由心室肌细胞除极引起的电流在心脏表面的记录。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应呈现正向的波形,其波峰应小于或等于0.12秒。
(3)ST段变异范围:ST段是连接QRS波群和T波的水平线段。
正常情况下,ST段应在等位线上,与等位线平行,没有抬高或压低。
2.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意义正常的心电图波形代表着心脏功能的正常。
通过对心电图波形的分析可以获得以下信息:(1)心脏节律: 正常的心电图波形可以显示心脏的窦性节律,即心脏起搏点位于窦房结。
由P波、QRS波群和T波的周期性特征可以确定心律是否规则。
(2)心脏传导: 通过QRS波群的波形和振幅可以判断心脏传导系统的正常与否。
QRS波群的变异范围可以反映心室除极和传导的速度。
(3)心脏肌肉功能: ST段的抬高或压低可以反映心肌缺血或心肌损伤。
ST段的异常可以用于判断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存在与程度。
(4)心脏血氧供应: T波反映心脏舒张期的除极。
T波的异常可以与心电图上ST段的异常相结合,用以判断心脏血氧供应是否充足。
3. 异常心电图波形的意义异常的心电图波形可能与心脏病有关。
一些常见的异常心电图波形包括:(1)房颤:心电图上没有明显的P波,而是出现了不规律的心房颤动波形。
这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与心脏病、高血压等有关。
临床分析中的心电指标及其诊断意义一、引言心电图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测方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和疾病监测。
本文旨在探讨心电图中的一些重要指标及其在临床中的诊断意义,以增进对心电图的理解和应用。
二、心电图基本特征1. P波P波是心脏起搏点产生的突然向上的变化,代表心房除极。
正常情况下,心房起搏点位于窦房结,P波形态应该是正常的。
异常的P波形态可能提示心房扩大或存在心房传导障碍。
2. QRS波群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显示了心室的肌肉活动。
正常QRS波群应该持续在0.06-0.10秒之间,异常的QRS波群可能提示心室扩大、束支传导阻滞或心室肌萎缩等病变。
3. T波T波代表心室复极,显示了心室肌肉的复极过程。
正常情况下,T 波应呈现圆顶向上的形态,异常的T波可能提示心室肌缺血、电解质紊乱或药物影响。
三、心电图指标与疾病诊断1. PR间期PR间期是指P波开始到QRS波群开始的时间间隔,反映了心房除极到心室起搏点兴奋的时间。
若PR间期延长,可能存在窦房结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阻滞等病变。
2. QT间期QT间期是指心室去极化过程的时间,反映了心室复极所需时间。
若QT间期延长,可能提示心室肌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或遗传性疾病(如长QT综合征)。
3. ST段ST段是QRS波群结束到T波开始的平缓区段,反映了心室除极和复极转换的过程。
若ST段有抬高或压低,可能提示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心包炎等病变。
4. U波U波是ST段后的额外波形,其产生机制尚不完全明确。
异常的U波可能与心室肌电解质紊乱、药物使用或缺血相关。
四、特殊心电图指标及其意义1. 心率变异性(HRV)HRV反映了心脏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水平,其丧失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相关。
HRV的减低可能提示糖尿病、心力衰竭或神经系统疾病。
2. QT间期离散度(QTd)QTd是QT间期的最长和最短值之差,其增加可能与心室心律失常的发生相关,如扑动、颤动等。
3. T波峰谷时间(Tpeak-Tend)T波峰谷时间是T波从起始到终点的时间,其延长可能与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有关。
1.P波P波反映左、右心房除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1)形态:正常P波在多数导联呈钝圆形,可有轻微切迹,但双峰间距<0.04s。
(2)方向:窦性P波在aVR导联倒置,在Ⅰ、Ⅱ、aVF和V3-6导联直立。
其余导联可以直立、低平、双向或倒置。
若P波在aVR导联直立,在Ⅰ、Ⅱ、aVF倒置,称为逆行P波,表示激动起源于房室交界区。
解析:窦房结位于心脏的右上方,使右心房壁自上而下激动,同时通过房间束自右心房向左心房传导,即右心房除极在前,左心房除极在后。
心房除极向量环的运动轨迹是先从右上向左前下,后又转向左后下,最终回到“0”点。
因此心房除极波面向Ⅱ导联产生正向P波,背向aVR导联的为负向P波(图A);假如心房不是由窦房结激动,而是由异位的房室交界区激动产生,则心房除极方向由左指向右上,因此除极波面向aVR导联产生正向P波,背向Ⅱ导联的为负向P波(图B),即逆向P波(P'波)—看P波方向首先看Ⅱ及aVR导联。
(3)时间:≤0.11s。
P波时间>0.11s,且切迹双峰间距≥0.04s,表示左心房肥大或心房内传导阻滞。
—左房肥大两个尖(4)电压:肢体导联<0.25mV,胸导联<0.20mV。
P波电压在肢体导联≥0.25mV,胸导联≥0.20mV,提示右心房肥大。
P波低平一般无病理意义。
—右房肥大高而尖2.P-R间期P-R间期又称房室传导时间,代表从心房开始激动到心室开始激动的一段时间。
成年人正常值为0.12-0.20s。
P-R间期超过正常最高值为P-R间期延长,见于房室传导阻滞;P-R间期<0.12s称为P-R间期缩短,可见于预激综合征或房室交界性心律。
3.QRS波群QRS波群反映左、右心室除极的电位和时间变化(1)时间:正常成人QRS波群时间为0.06-0.10s,婴儿与幼童为0.04-0.08s,随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
正常成人VAT v1<0.03s,VAT v5<0.05s。
QRS波群时间与VAT延长见于心室肥大、心室内传导阻滞及预激综合征。
心电图参数及正常范围是[013]心电图参数及正常范围是一、心电图参数及正常范围1. 心率:正常范围为60-100次/分钟。
心率偏低称为心动过缓,偏高称为心动过速。
2. R-R间期:指两个R波之间的时间间隔,正常范围为0.6-1.2秒。
R-R间期偏短可能是由于房室传导阻滞、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原因引起,偏长则可能是由于窦性心律不齐等原因引起。
3. P波:代表心房除极过程,正常范围为0.08-0.12秒。
P波的增宽可能是由于房室传导阻滞、房颤等原因引起,P波的缺失可能是由于房性停博、心房颤动等原因引起。
4. PR间期:指从P波的开始到Q波的开始的时间间隔,正常范围为0.12-0.20秒。
PR间期延长可能是由于房室传导阻滞等原因引起,缩短可能是房室早搏等原因引起。
5. 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过程,正常范围为0.06-0.10秒。
QRS波群的增宽可能是由于束支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等原因引起。
6. QT间期:指从Q波的开始到T波的结束的时间间隔,正常范围为0.36-0.44秒。
QT间期延长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
7. ST段:指从QRS波群的结束到T波的开始的水平段,正常范围为-0.5-0.5毫伏。
ST段的抬高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等原因引起。
8. T波:代表心室复极过程,正常范围为0.16-0.36秒。
T波的倒置或宽厚可能是由于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原因引起。
二、治疗方法1. 心脏复苏:心脏复苏是指在心脏停跳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心脏重新开始跳动。
包括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和电除颤等。
2. 药物治疗:心电图异常还可以通过药物治疗来缓解。
例如心律平、贝塔受体阻滞剂等药物可以用来控制心律失常,一氧化氮等药物可以用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等。
3. 心脏起搏器:心脏起搏器是植入在病人体内的一个小装置,通过电极与心脏连接,可在需要时向心脏输送电信号,以提高心脏的收缩力和心率。
常见的有单腔起搏器和双腔起搏器。
心电图各波与波段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2011-01-18 20:19:36)原文地址:心电图各波与波段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作者:千里之外广西医科大学三附院实习生、轮转生教案一、P波P波是心房的除极波。
起始部分为右房除极所形成,后半部分主要由左房除极所形成。
正常P波矮小,顶稍圆钝或伴小切迹, 其时限<0.11s。
电压: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0mV。
当P波方向不符合窦性P波标准、电压过高或时限过宽时为P波异常。
P波异常:1、P波增宽:P波时限≥0.11s为增宽。
P波时限≥0.11s,<0.12s称房内传导延缓。
P波时限≥0.12s,称房内传导阻滞。
典型增宽P波称二尖瓣P波,其时限≥0.12s,呈M形或双峰样,峰间距≥0.04s,部分可呈圆顶形。
此改变一般在I、aVL、V3-V6导联较明显。
aVR导联多呈W形。
P波增宽的临床意义:(1)左房肥大或扩大:可由“风心”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狭窄伴闭锁不全引起。
也可见于部分引起左房长期负荷过重的“先心”、左心衰竭等。
(2)左房负荷过重:冠心病时,可因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而引起左房内压力增高使P波增宽;急性左心衰竭致左房压力增高使P波增宽;单纯二尖瓣返流早期左房负荷过重使P波增宽。
这几种情况心房大小均可正常。
(3)房内传导延缓和阻滞:当房内前结间束的左房分支—巴赫曼氏束(Bachmann)出现传导延缓或阻滞时,激动在房内传导顺序改变或传导时间延长,从而P波增宽。
此情况多见于老年人,属老年性传导纤维退行性变所致。
(4)心房梗死:心房梗死可使心房除极顺序改变,除极时间延长,P波增宽,并有P-R段偏移。
(5)房性异位节律:房性心律心房除极顺序改变,心房激动传导最初主要为心房肌间传导,使除极时间延长,P波增宽。
2、P波电压增高:正常P波较低钝,电压<0.25mV ,当P波在II、III、aVF 导联呈顶尖型,时限正常,电压大于0.25mV,如V1导联正向部分P波电压>0.20mV (国家考试中心用0.15mV),双向时≥0.30mV (国家考试中心用0.20mV)称肺型P波。
心电图各波与波段的正常值及异常的临床意义一、P波P波是心房的除极波。
起始部分为右房除极所形成,后半部分主要由左房除极所形成。
正常P波矮小,顶稍圆钝或伴小切迹 , 其时限<0.11s。
电压:肢导联<0.25mV,胸导联<0.20mV。
当P波方向不符合窦性P波标准、电压过高或时限过宽时为P波异常。
P波异常:1、P波增宽。
P波时限≥0.11s为增宽。
P波时限≥0.11s,<0.12s称房内传导延缓。
P波时限≥0.12s,称房内传导阻滞。
典型增宽P波称二尖瓣P波,其时限≥0.12s,呈M形或双峰样,峰间距≥0.04s,部分可呈圆顶形。
此改变一般在I、aVL、V3-V6导联较明显。
aVR导联多呈W形。
P波增宽的临床意义:(1)左房肥大或扩大。
可由“风心”二尖瓣狭窄,或二尖瓣狭窄伴闭锁不全引起。
也可见于部分引起左房长期负荷过重的“先心”、左心衰竭等。
(2)左房负荷过重。
冠心病时,可因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增高而引起左房内压力增高使P波增宽;急性左心衰竭致左房压力增高使P波增宽;单纯二尖瓣返流早期左房负荷过重使P波增宽。
这集中情况心房大小均可正常。
(3)房内传导延缓和阻滞。
当房内前结间束的左房分支—巴赫曼氏束(Bachmann)出现传导延缓或阻滞时,激动在房内传导顺序改变或传导时间延长,从而P波增宽。
此情况多见于老年人,属老年性传导纤维退行性变所致。
(4)心房梗死。
心房梗死可使心房除极顺序改变,除极时间延长,P波增宽,并有P-R段偏移。
(5)房性异位节律。
房性心律心房除极顺序改变,心房激动传导最初主要为心房肌间传导,使除极时间延长,P波增宽。
2、P波电压增高。
正常P波较低钝,电压<0.25mV ,当P波在II、III、aVF导联呈顶尖型,时限正常,电压大于0.25mV,如V1导联正向部分P波电压>0.20mV (国家考试中心用0.15mV),双向时≥ 0.30mV (国家考试中心用0.20mV)称肺型P波。
如V1等胸导联P波电压增高,且大于II、III、aVF导联的电压时常称为先心性P波(先心性P波时II、III、aVF导联的P 波电压可正常)。
心电图波形的正常特征及其临床意义心电图是一种非侵入性的诊断工具,用于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心脏疾病。
在进行心电图检查时,医生会观察并分析心电图波形的特征,以了解患者心脏的电活动情况。
正常的心电图波形具有一定的特征,它们反映了心脏在不同阶段的电活动和传导状态。
以下是心电图波形的正常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的详细描述。
1. P波:P波代表心房的收缩。
正常情况下,P波应为正向波,振幅通常小于0.25mV。
P波的时限通常在0.08-0.12秒之间。
如果P波异常,可能表明存在心房肥大、心房扑动或心房颤动等异常情况。
2. PR间期:PR间期是指从P波的起点到QRS波群起点之间的时间间隔。
正常情况下,PR间期在0.12-0.20秒之间。
PR间期的延长可能表明房室传导阻滞。
3. QRS波群:QRS波群代表心室的除极和收缩。
正常情况下,QRS波群通常呈现为一个小的Q波、一个向上的R波和一个向下的S波。
QRS波群的时限一般在0.08-0.12秒之间。
如果QRS波群持续时间延长,可能表明存在心室肥大、束支阻滞或室性心律失常等异常。
4. ST段:ST段位于QRS波群结束时到T波开始之间。
正常情况下,ST段应与基线水平保持平行。
ST段的抬高或压低可能表明心肌缺血、心肌梗死或心室肥厚等异常。
5. T波:T波代表心室的复极。
在正常情况下,T波通常为正向波,形状可以是圆润或稍微尖锐。
T波的振幅与QRS波群的振幅相仿。
T波的倒置或高耸可能表明心肌缺血或电解质紊乱等异常。
6. QT间期:QT间期是指从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的时间间隔。
正常情况下,QT间期会随心率的变化而有所调整。
如果QT间期延长,可能表明存在心室肌抑制、电解质紊乱或药物影响等异常。
心电图波形的正常特征对于诊断心脏疾病和监测患者的病情非常重要。
通过分析心电图波形,医生可以判断心脏是否正常工作、是否存在心律失常、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等病变。
例如,心房颤动常常表现为无规则的心房波,QRS波群正常。
心电监护仪监测指标临床意义及报警心电监护仪是一种常用的医疗设备,用于监测患者的心电图(ECG),以评估心脏功能和诊断疾病。
心电监护仪监测指标的临床意义和报警是医护人员在使用心电监护仪时需要重视和关注的内容。
以下是常见的心电监护仪监测指标及其临床意义与报警相关内容。
1. 心率 (Heart Rate):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正常值范围是60-100次/分。
如果心率过缓或过快,可能代表着心脏功能障碍或疾病。
例如,心率过慢可能表明心脏传导系统的异常或心肌缺血;心率过快可能表明心律失常、心绞痛或其他心脏疾病。
-报警:心率低于50次/分或高于120次/分是常见的报警指标,可能代表着患者心脏状态不稳定,需要及时采取措施。
2. 窦性心律 (Sinus Rhythm):窦性心律是指正常的心脏节律,起源于窦房结。
在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节律应该是窦性心律。
-报警:如果心电图显示非窦性心律(例如房颤、心室颤动等)可能需要报警。
非窦性心律可能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增加患者的病情风险。
3. 心跳间期 (RR Interval):心跳间期是衡量相邻两个心搏之间的时间间隔。
它可以用来评估心脏的节律和稳定性。
-报警:心跳间期异常(过长或过短)可能表明心脏传导系统的障碍、心律失常或其他心脏疾病。
例如,心跳间期过长可能是因为心室内传导阻滞。
4. ST段 (ST Segment):ST段是指ST-T波与QRS波群之间的线段,用来评估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的程度。
-报警:ST段抬高或压低可能代表着心肌缺血或心肌梗死,需要即时诊断和处理。
5. ST段变异性 (ST Segment Variability):ST段变异性指ST段在周期性变化中的变化幅度。
它可以用来评估心脏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功能。
-报警:ST段变异性异常(增加或减少)可能表明心脏的自主调节功能受损,需要进一步评估病情。
除了上述指标外,心电监护仪还可以监测其他的心电图波形,如QRS波形(包括QRS宽度、QRST时限等)和P波形(包括P波间期、P波振幅等)。
分析心电图波形的常见异常及其临床意义心电图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检查方法,通过记录和分析心脏电活动的波形,可以获取丰富的心脏信息。
正常的心电图波形具有一定的规律,而一些异常的波形可以反映心脏的病理改变或功能异常。
在临床上,分析心电图波形的异常对于心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ST段异常ST段是QRS波群和T波之间的水平线段,通常表现为平坦或凹陷样。
ST段异常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1. ST段抬高ST段抬高常见于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缺血等缺血性心脏疾病。
抬高的ST段表明心肌缺血区域的存在,需进一步进行血液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以明确病因并进行相应的治疗。
2. ST段压低ST段压低是一种非特异性的心电图异常,常见于心率过快、电解质紊乱、药物影响等因素。
压低的ST段并不能单独作为诊断依据,需要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二、T波异常T波是ST段之后的一个向上或向下的波峰,代表心室的复极过程。
T波异常也常见且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 T波倒置T波倒置是指T波在基线以下,具有负向振幅。
常见的原因包括心肌缺血、心肌肥厚、心脏电解质紊乱等。
对于T波倒置的解读需综合分析其他心电图特征和临床情况进行诊断。
2. T波高耸T波高耸常见于高血钾、左心室肥厚、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情况。
T波高耸还可以是某些特殊情况的心电图表现,如尖端扭转型室速等。
需要注意的是,T波高耸并不总是代表有病理改变,还需要综合其他因素进行分析。
三、QRS波群异常QRS波群是心电图中的主要波形之一,代表心室内的除极过程。
在心电图中,QRS波群异常也较为常见,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1. QRS波群增宽QRS波群增宽可以是某些心肌疾病的表现,如心室肥厚、束支传导阻滞等。
具体原因需要综合分析其他波形特征以及临床资料进行判断。
2. Q波增深Q波是QRS波群中的负向波,增深的Q波可能是心肌梗死的早期征象,提示心肌有缺血坏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