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学报》投稿须知(官方认证)
- 格式:doc
- 大小:30.00 KB
- 文档页数:3
《土壤通报》投稿须知《土壤通报》是中国科协主管、中国土壤学会主办、沈阳农业大学承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土壤科学学术期刊。
本刊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与之相关的学术论文和文献综述等文章,内容包括土壤发生与分类、土壤调查与制图、土壤化学与土壤物理、土壤生物与土壤生物化学、土壤-植物营养与施肥、土地评价与规划、土壤质量与生态环境、土地利用与管理、土壤培肥与改良、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旱作与农业节水、遥感与信息技术等。
一、稿件要求:1. 来稿必须是定稿后稿件。
稿件应包括论文题目、作者姓名及单位(单位名称、所在城镇及邮政编码、联系电话号码及E-mail)、300字左右的摘要、3~8个关键词(以上各项均需有英文)以及正文和参考文献几部分,在关键词下一行下还要列出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另外,要在首页左下角脚注标明文稿的来稿日期、基金项目(项目编号)及作者简介;其中作者简介只列第一作者,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省市县)、学位及职称、研究方向。
例如:收稿日期:2002-10-26;修订日期:2003-03-05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11803)资助作者简介:徐力刚(1976-),男,四川仁寿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水盐动态模拟及盐渍化预测预报研究。
2.来稿文责自负。
文稿必须论点明确,数据可靠,表达准确;要注明研究方法、实验技术。
二、注意事项:1. 图和表格式。
文中的表格均用三线表;图和表的题目及其它中文文字要同时标英文;图中文字用宋体6号字,半栏图宽度应≤75㎜。
2. 计量和单位。
计量单位使用国家法定单位,且以g kg-1, g cm-3, kg hm-2等格式表示。
外文字母、符号均需分清大小写、正斜体,公式中的外文字母、数码和数字符号等的位置高低应区别明显。
3. 文后参考文献规则。
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7714-2005,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顺序编码制),在文中引用处以角标的方式标出文献编号。
《作物学报》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作物学会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有关作物科学的学术期刊。
国际刊号ISSN:0496-3490;国内刊号CN:11-1809/S。
读者对象是从事农作物科学研究的科技工作者、大专院校师生和具有同等水平的专业人士。
为繁荣我国作物科学技术、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加速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建设服务。
投稿须知:
1.论文要求word电子文档,文稿格式要符合标准论文格式,文章内容要求原创、严禁抄袭。
同一篇稿件切勿一稿多投,否则后果自负。
2.投稿请在论文后面注明作者简介(姓名,性别,籍贯,学历,职称,研究方向,从事的工作)工作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方式,方便网站工作人员及时与您沟通联系或快递期刊。
通信地址格式如下:××省××市××县××路××号+单位名称,邮政编码,联系电话。
3.编辑部会及时处理所投稿件,一般审稿时间为3-4个工作日,核心期刊稿件为一周左右。
4.编辑部根据期刊不同的版面要求,有权对稿件进行适当修改。
土壤圈杂志投稿经验摘要:一、引言二、投稿前的准备1.了解土壤圈杂志的定位和特色2.研究杂志的投稿要求和流程三、投稿过程中的经验分享1.选择合适的栏目进行投稿2.遵循投稿规范,编写高质量论文3.注意与编辑部的沟通四、投稿后的等待与反馈1.耐心等待审稿结果2.收到审稿意见后进行认真修改五、总结与建议正文:一、引言作为一名致力于土壤研究的科研人员,将研究成果分享给同行是非常重要的。
投稿至权威期刊是展示自己研究成果和提高学术地位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结合个人的投稿经验,分享在投稿至《土壤圈杂志》过程中的点滴体会,以期为同行提供参考。
二、投稿前的准备1.了解土壤圈杂志的定位和特色《土壤圈杂志》是我国土壤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期刊,主要关注土壤科学的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和前沿动态研究。
在投稿前,我们需要对该杂志的研究方向和特色有所了解,以确保自己的研究成果与杂志的定位相符合。
2.研究杂志的投稿要求和流程在投稿前,我们需要详细了解《土壤圈杂志》的投稿要求,包括格式、字数限制、图表规范等。
此外,还需关注杂志的审稿流程,以便在投稿过程中能够顺利进行。
三、投稿过程中的经验分享1.选择合适的栏目进行投稿《土壤圈杂志》设有多个栏目,包括研究论文、综述、研究简报等。
在投稿时,我们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类型,选择合适的栏目进行投稿,以提高稿件被接受的可能性。
2.遵循投稿规范,编写高质量论文遵循杂志的投稿要求,我们应认真编写论文,包括摘要、关键词、引言、方法、结果、讨论、结论等部分。
同时,注重论文的科学性、创新性和实用性,以提高论文的质量。
3.注意与编辑部的沟通在投稿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或疑问,我们应及时与编辑部取得联系。
与编辑部的良好沟通有助于解决投稿过程中的问题,提高投稿效率。
四、投稿后的等待与反馈1.耐心等待审稿结果在投稿后,我们需要耐心等待审稿结果。
审稿过程可能较长,我们需要保持耐心,并做好修改论文的准备。
2.收到审稿意见后进行认真修改在收到审稿意见后,我们应认真对待审稿人的意见,对论文进行相应的修改。
土壤学报格式要求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的内容应该对整篇长文的主题进行简要介绍,并概括性地描述文章的内容和目的。
以下是概述部分的一个例子:引言部分概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本文旨在介绍《土壤学报》的格式要求,以帮助读者更好地撰写和提交文章。
第一部分将对文章的引言进行概述,包括概述、文章结构和目的。
第二部分将介绍背景介绍和研究方法,为读者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和研究方法的详细说明。
最后,第三部分将总结主要发现和研究意义,以强调文章的重要性和价值。
通过阅读本文,读者将对《土壤学报》的格式要求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准备和撰写自己的研究文章。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
文章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它有助于读者理解整篇文章的组织和逻辑结构。
在本文中,我们将按照以下结构来组织本研究的目录。
1. 引言1.1 概述1.2 文章结构1.3 目的2. 正文2.1 背景介绍2.2 研究方法3. 结论3.1 主要发现3.2 研究意义在引言部分,我们将首先提供一个概述,介绍本研究的背景和重要性。
在本部分的文章结构中,我们将详细说明本文的组织方式,让读者清晰地了解研究论文的整体架构。
此外,我们还将明确阐述本研究的目的,即本文旨在解决哪些问题或提供哪些新的见解。
接下来,将进入正文部分。
我们将详细介绍研究的背景,包括已有研究的概述和研究领域的现状。
此外,我们还将详述研究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等方面。
最后是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实验结果和数据分析的结果。
同时,还将探讨本研究的研究意义,如对学术领域的贡献、社会实践的应用等方面。
综上所述,本文的文章结构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每个部分又包含若干子项,以及在引言部分中特别强调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通过这样的结构编排,读者可以清晰地了解整篇文章的逻辑和组织,便于阅读和理解研究内容。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应该围绕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展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叙述:1. 阐明研究的目的:明确说明本研究的目标是什么,也就是为什么要进行这个研究。
您好!在此,我向您推荐几本土地类核心期刊,以期为您的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首先,我推荐《土壤学报》。
该期刊由中国土壤学会主办,创刊于1957年,是我国土壤科学领域最具权威性的学术期刊之一。
它以报道土壤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动态、实验技术、教学经验等为主要内容,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影响力。
该期刊在我国土壤学、农业、环保、地质、林业等领域的科研人员、教师和学生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认可度。
其次,我推荐《地球科学进展》。
该期刊由中国地质学会主办,创刊于1981年,是我国地球科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它涵盖了地质学、地球化学、地球物理学、地理学、遥感科学、环境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以报道国内外地球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学术动态、实验技术等为主要内容。
该期刊在我国地球科学界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此外,我还要推荐《可持续发展学报》。
该期刊由中国可持续发展学会主办,创刊于2000年,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
它以报道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政策动态、实践经验等为主要内容,旨在推动我国可持续发展事业的发展。
该期刊在我国可持续发展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
此外,以下几本期刊也是土地类核心期刊中的佼佼者:1. 《地球科学》2. 《地理科学进展》3. 《生态学报》4. 《土地科学》5.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这些期刊在土地科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涵盖了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土地管理、土地评价、土地规划、土地整治等多个研究方向。
它们在我国土地科学领域的研究、教学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总之,以上推荐的期刊在土地科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影响力,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
我相信,这些期刊能够为您的学术研究和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希望您能够关注这些期刊,为我国土地科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祝您工作顺利!敬礼!推荐人:(您的姓名)推荐日期:(推荐日期)第2篇您好!在此,我谨向您推荐几本土地类核心期刊,希望对您的工作有所帮助。
土壤学报 征稿简则本刊反映土壤学各分支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刊登本领域具有创造性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研究简报以及重大研究项目进展和问题讨论等稿件。
本刊向国内外发行。
读者对象主要为土壤学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管理干部。
来稿要求及注意事项如下:1 论点明确,数据可靠,论据充分,条理清楚,文字精炼。
稿件的体例格式请参考近期本刊。
2 来稿请用A4纸隔行单面打印。
表格采用三线表,数据纵栏列出。
图件、照片清晰准确。
图题、图例、图注、表题、表头、表注等同时用中、英文标注,具有自明性。
3 每篇论文应有25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并给出中、英文关键词和论文的中图法分类号。
4 计量单位一律按国家统一规定。
氮、磷、钾除化肥养分外,一律按元素计量。
外文字母和符号均需分清大小写、正斜体。
公式中的外文字母、数码和数学符号等的位置高低应区别明显,并用铅笔标注。
5 参考文献不分文种,均按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
文献作者三名以上者只列前三名,三名以下(含三名)者应全部列出。
英文文献作者姓在前、名在后。
中文文献应同时列出中、英文(先中文、后英文)。
未公开发表资料可作为脚注列出。
举例如下:1)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主编 中国土壤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 578~580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ed Soils of China(In Chinese) Beijing:Science Press,1978 578~5802)文启孝,张晓华,杜丽娟,等.太湖地区主要土壤中的固定态铵及其有效性.土壤学报,1988,25(1):22~30.Wen Q X,Zhang X H,Du L J,e t al.Fi xed ammonium i n s oils of Taihu Lake re gion and its availability(In Chi nese).Ac ta Pedologica Sinica,1988,25(1):22~303)Hillel D Fundamentals of Soil Physics 2nd ed New York:Academic Press,1978 19~664)Oci o J A,Brookes P C,Jenkins on D S Field i ncorporation of straw and its effec ts on soil mic robial biomas s and soil i norganicN Soil Biol Bioche m ,1991,23(2):171~1765)Whitty L D X-ray diffraction techniques for mineral identification and mineralogical composition In:Black C A ed Methodof Soil Analysis Wisconsi n,USA:Am Soc Agro ,1969 671~6986 每篇论文(包括图、表、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等)一般不超过6印刷页,简报不超过3印刷页。
《环境科学学报》投稿须知(官方认证)刊名:环境科学学报Acta Scientiae Circumstantiae 主办: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周期: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0253-2468CN:11-1843X邮发代号:82-625历史沿革:现用刊名:环境科学学报创刊时间:1981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A 化学文摘(美)(2009)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环境科学学报》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刊源,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美国《ChemicalAbstracts》(《化学文摘》)、联合国《AquaticSciencesandFisheriesAbstracts》(水科学和渔业文摘)等收录。
《环境科学学报》的最新影响因子:根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新近出版的2005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环境科学学报》2004年影响因子0.954,在国内资源与环境类期刊中名列第2位(在环境科学类期刊中名列第1位)投稿须知本刊是环境科学类学术月刊,由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
本刊力求及时报导国内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新近取得的创新性研究成果,跟踪最新学术进展,推动我国环境科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本刊采取主编约稿和作者自由投稿2种方式组稿。
本刊要求自由投稿的研究论文所报导的必须是原创性研究成果,有关理论或技术的综述/评述/进展类的自由投稿,本刊不予受理。
本刊稿件录用原则是:1)要求来稿选题新颖,具有开拓性或创新性,属于国内或国际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基础理论/应用基础/应用研究方面的前沿课题;2)所报道的研究成果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或工程开发应用价值,能够引起本学科同行的广泛关注;3)所报告的实验方法/技术路线合理,数据可靠,推理严谨,结论明确;4)论文写作规范,无政治思想错误,无国界、国名等错误,不涉及保密问题,无抄袭或一稿多投问题。
土壤通报审稿流程
土壤通报的审稿流程如下:
1. 投稿:作者将论文提交到土壤通报的官方网站或者通过电子邮件将论文发送到编辑部。
2. 初步审查:编辑部对论文进行初步审查,以确定论文是否符合土壤通报的投稿要求。
如果不符合要求,论文将被拒绝。
3. 双盲审稿:编辑部将论文分配给专家评审小组,进行双盲审稿。
专家评审小组由领域内的专家组成,他们对论文进行深入的评审,并给出评审意见。
4. 评审反馈:专家评审小组将评审意见反馈给编辑部,编辑部将评审意见告知作者。
5. 修订:作者根据评审意见对论文进行修订。
6. 再次审稿:作者将修订后的论文提交给编辑部,编辑部将论文再次分配给专家评审小组进行审稿。
7. 终审:如果专家评审小组对修订后的论文仍然存在异议,编辑部将组织第二次专家评审。
如果论文得到认可,编辑部将论文送交主编终审。
8. 接受或拒绝:根据终审结果,编辑部将告知作者论文是否被接受。
如果被接受,论文将被安排在土壤通报的下一期上发表。
以上是土壤通报的审稿流程,整个过程大约需要2-4个月的时间。
审稿流程保证了论文的质量和可靠性,也为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反馈和建议,有助于提高论文的质量和水平。
《土壤学报》新增投稿须知1.为保证《土壤学报》审稿的客观、公正、公平,本刊自2014年2月1日起实行稿件双向盲审制,请作者在投稿时主动将来稿中的中英文作者姓名、作者单位以及首页脚注中的通讯作者和作者简介等信息全部隐去,以便盲审(注册投稿时请网上填写作者信息)。
文章终审后在退修的稿件中再补充完整作者信息。
2.为核实来稿署名的真实性,维护每位作者的知情权,避免因稿件署名问题引起纠纷。
本刊自2014年2月1日起,新到稿件本刊及时邮件通知稿件中所有的署名作者。
请作者投稿时务必通过“添加更多作者”菜单栏填写每一位署名作者的信息,不可缺少,其中E-mail信息为必填项。
为使每位署名作者均能收到新投稿件信息,请作者确保所填E-mail 信息真实无误。
原稿第一作者若需对单位信息进行更改或顺序调整,须经通讯作者同意;其他著作权人若需对原稿作者信息进行更改或顺序调整(原稿中无此作者,则不能添加为第一作者),须由原稿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书面致函并签名授权本刊编辑部,对稿件进行修改、调整。
3.为扩大论文国际影响力,本刊要求作者对英文摘要进行适当扩展。
英文摘要在原先要求的250个实词的基础上扩充至不少于650个实词的详细英文摘要,以全面反映论文的主要信息(中文摘要在250字左右维持不变)。
本刊英文部分需送英审专家进行英文审查,建议另外保留一份与英文扩展摘要相对应的长中文摘要,便于英审专家审查。
4.本刊实行优秀稿件优先发表。
建议作者投稿时在“备注”栏对稿件的创新点或闪光点进行说明,以便审稿专家和编辑人员能及时掌握文章的信息,便于发现优秀稿源,提高处理与刊发速度。
同时建议作者将与来稿内容相关的高质量图片或照片推荐给本刊(可在投稿时以添加附件形式提交),经本刊甄选采纳后的图片/照片将会在本刊封面上刊出,以提高论文影响力。
《石油学报》投稿须知(官方认证)《石油学报》是中国石油学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石油及天然气科学技术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主要刊载石油和天然气地质勘探、油气田开发技术与工艺、石油与天然气钻井、海洋油气工程、油气储运、石油矿场机械以及相关分支学科、交叉学科的基础和应用研究的创新性成果和高水平论文。
主要设立 3 大固定专栏,即地质勘探、油田开发和石油工程,同时不定期开设学术论坛、综述、特约来稿等专栏。
《石油学报》为月刊,每月25 日出版。
欢迎国内外作者踊跃投稿。
1 来稿要求(1)题名要紧扣文章主题,通顺、明确、深刻,字数一般不超过20 个。
属于国家、省、部级重大科技项目、科技攻关项目、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请在首页底脚处注明项目名称及编号。
(2)作者署名作者人数一般不超过8 个,应写明各作者的单位、所在地区及邮政编码。
第一作者及通信作者须在首页底脚处写明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何时毕业于何院校何专业及所获学位,现工作单位及职务、职称,主要从事何种专业工作或研究方向,Email,联系电话等。
(3)摘要应按报道性摘要书写,主要反映论文的研究目的、应用的理论及技术方法、取得的创新认识与主要成果等,应在有限的字数内向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定性或定量信息,充分反映该研究的创新之处,一般不加评论和补充解释。
中文摘要字数一般不少于300 字,英文摘要内容可适当详细些,其中不应含有非公知公认的字符、公式等。
(4)关键词数量以5~8 个为宜。
中图分类号及文献标识码请作者在关键词下留空,由编辑标出。
(5)层次标题应简短明确,各层次标题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码,如“1…”、“1.1…”、“1.1.1…”等。
(6)正文论文应论点明确,论据及数据可靠,论证逻辑严密;文中应使用法定计量单位;中、外文缩写词首次出现时要注明全称。
(7)公式书写应符合规定和习惯,居中排列和连续编码。
公式中首次出现的符号要在论文最后注释其含义和量的单位,不要漏释字母。
《农业工程学报》投稿须知(官方认证)《农业工程学报》是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自2005年始为单月刊。
编委会名誉主任:汪懋华院士、杨邦杰教授;编委会主任:罗锡文院士;主编:朱明研究员;编辑部主任:魏秀菊。
主要栏目有:农业水土工程,农业装备工程与机械化,农业信息与电气技术,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土地整理工程,农产品加工工程。
《农业工程学报》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在最新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中位居“农业工程类”期刊榜首;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被中国科协主办的《中国学术期刊文摘》选为首批收录期刊;2009年入选“中国科协精品科技期刊工程项目”期刊;先后被美国工程索引(EI光盘版)、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中心(CAB International)、美国剑桥科技文摘(CSA)等15家检索系统、数据库收录。
《农业工程学报》是由中国农业工程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学术期刊。
系中文核心期刊,被EI光盘版等多家国内外权威或著名检索机构收录,作者分布覆盖全国85%地区,也有国外学者的成果报道,国内外公开发行,为双月刊,大16开本。
读者对象为农业工程学科及相关领域的科研、教学及生产科技人员、技术管理及推广人员和大院校师生。
1、报道范围主要刊登农业工程学科领域的应用技术基础研究、农业水土工程、农业机械与农业机械化工程、设施农业与生物环境控制工程、农村能源农业废弃物处理与环保工程、农产品产后处理与加工工程、农业自动化与农业信息技术、土地整理工程等方面的学术论文,综述及专家论坛、以及实用技术研究及生产实践运用成果报告。
2、论文说明作者投稿同时附上论文说明,内容包括(1)本研究的理论和学术水平,实用价值等;解决的关键问题或有何创新;(2)对领域较新内容的论文,可介绍4-5名国内外同行专家(回避与作者有关者)的有关研究情况,如涉及学术观点有分歧的内容时,可声明需回避的审稿专家;(3)初审通过的稿件,需作者提供有关课题管理单位证明材料,作者及代表性论著简介,论文基金项目的批准件的复印件。
土壤学报审稿流程土壤学报审稿流程一、收到稿件1.1 编辑部收到投稿邮件后,将在24小时内回复确认信,告知作者是否符合本刊的基本要求。
1.2 符合要求的稿件将被分配给主编进行初步评估,初步评估结果将通过电子邮件通知作者。
二、初审2.1 主编根据稿件的质量和主题,决定是否将其送至副主编或编辑委员会成员进行评审。
2.2 审稿人接到邀请后,应在7天内回复是否接受邀请,并在15天内提交评审意见。
2.3 主编根据审稿人的意见和自己的判断,决定是否接受或拒绝该稿件,并通知作者。
三、修改3.1 如果文章需要修改,则作者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修改并提交修改后的文章。
3.2 修改后的文章将被送至主编或编辑委员会成员进行再次评估。
如果仍需要修改,则重复上述步骤。
四、终审4.1 经过初审和修改后,文章将被送至主编进行终审。
如果主编认为该文章符合本刊要求,则将其推荐给编辑委员会成员进行终审。
4.2 编辑委员会成员对文章进行最终评估,决定是否接受或拒绝该稿件,并通知作者。
五、录用5.1 如果文章被录用,则编辑部将通知作者,并要求作者提交最终版本的文章。
5.2 编辑部将对最终版本的文章进行排版和校对,并将其送至印刷厂进行印刷和出版。
六、退稿6.1 如果文章被拒绝,则编辑部将通知作者,并说明拒绝理由。
6.2 作者可以选择修改并重新提交文章,或者将其提交到其他期刊。
七、总结7.1 整个审稿流程需要时间和耐心。
作者应该耐心等待审稿结果,并及时回复编辑部的邮件。
7.2 本刊尊重每一位投稿者,认真对待每一篇投稿,并努力提高审稿效率和质量。
《自然资源学报》投稿须知(官方认证)刊名:自然资源学报Journal of Natural Resources主办: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周期:月刊出版地:北京市语种:中文;开本:16开ISSN:1000-3037CN:11-1912N邮发代号:82-322历史沿革:现用刊名:自然资源学报创刊时间:1986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自然资源学报》是由中国科协主管、中国自然资源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学术类期刊( 月刊),1986 年创刊。
本刊以反映我国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的评价、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保护等领域研究的主要成果为任务, 在“ 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 方针指导下, 积极开展有关学科领域内的学术交流和学术讨论, 促进自然资源学科研究的繁荣, 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
本刊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荣获过北京市新闻出版局全优期刊奖、中国科协优秀学术期刊奖、中国地理学会优秀地理期刊奖;2003 年以来7 次荣获中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称号。
根据《2010 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 核心版)》的统计报告,本刊的影响因子1.616 ,被引频次2926 ,为环境科学技术类期刊第 2 名和第 4 名;在全国1946 种期刊的综合评价中得76.2 分,排第67 名;按最新公布《2010 年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统计结果,本刊的影响因子为 3.009 ,总被引频次7757 ,为资源科学类第1 名。
《自然资源学报》主要报道范围包括(1)自然资源学科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2)自然资源考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的经验及研究成果;(3)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及其在开发、利用中出现的安全问题;(4)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及其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问题;(5)各种自然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数量与质量方面的评价;(6)自然资源研究中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及其研究成果;(7)综述和简要报道国内外自然资源研究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包括自然资源研究中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8)其他与自然资源研究领域有关的信息,包括学会、各地分会和学报的通讯等。
《水土保持学报》投稿须知(官方认证)刊名:水土保持学报Journal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主办:中国土壤学会;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周期:双月出版地:陕西省杨陵市语种:中文;开本:大16开ISSN:1009-2242CN:61-1362TV邮发代号:52-150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水土保持学报曾用刊名: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学报创刊时间:1987该刊被以下数据库收录:CBST 科学技术文献速报(日)(2009)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水土保持学报》创刊于1987年,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土壤学会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共同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影响的最高级别刊物。
详见简介。
1.文章篇幅及投稿方式来稿篇幅以8000~10000字为宜。
本刊以接收电子邮件投稿为主,投稿邮箱:stbcxb@,来稿时电子邮件主题请注明“×××投稿”,并在邮件中署第一作者姓名,以便本刊邮件归类和查找。
2.文章格式2.1论文标题和作者标题用词务必言简意赅、准确、规范,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一般不用副标题,中英文题目应一致。
所有作者的单位要有准确的中英文名称、城市名称和邮编。
投稿时请不要采用分栏排版。
2.2摘要和关键词摘要须说明论文的研究目的、方法、结果(包括主要数据)和结论,着重于创新与发现,以300字左右为宜。
关键词3~8个,且规范、准确,中英文摘要及关键词须对应并同序。
2.3中图分类号和基金项目文章需注明“中图分类号”,参见《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第4版),置于关键词下。
正文首页左下脚须注明论文基金资助项目及其编号。
2.4作者简介篇首页下附第一作者简介及通信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学位,职称,研究方向,E-mail地址及联系电话。
《土壤学报》投稿须知(官方认证)
《土壤学报》(ACTA PEDOLOGICA SINICA;国内统一刊号:CN 32-1119/P,国际标准刊号:ISSN 0564-3929)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土壤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承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文(含英文摘要、图、表和关键词)核心科技学术期刊。
《土壤学报》的前身是《中国土壤学会会志》(Bulletin of the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China),于1948年12月创刊。
1952年更名为《土壤学报》。
1955―1956年定期出版,为半年刊,科学出版社出版。
1957年起由半年刊改为季刊,全国各地邮局发行。
1966年下半年由于科研工作停顿停刊。
1978年8月经中国科学院批准正式复刊。
该刊历任主编:1948年主编宋达泉;1950―1954年主编马溶之;1955―1983年主编熊毅;1984―1996年主编鲁如坤;1996―2003年主编季国亮;2004―2012年主编蔡祖聪;2012年起主编史学正。
《土壤学报》反映土壤学各分支学科有创新或有新意的、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刊登土壤科学及相关领域,如植物营养科学、肥料科学、环境科学、国土资源等领域中具有创造性的研究论文、研究简报、前沿问题评述与进展、问题讨论、书评。
主要读者对象为土壤学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管理人员。
该刊是我国土壤学科领域高水平学术刊物,为中国期刊方阵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全国百种杰出学术期刊。
该刊在国内享有较高声誉,为《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学术期刊文摘(CSA)》、《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精品数据库》等的来源期刊和《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的收录期刊。
同时该刊在国际上也有一定影响,被Chemical Abstract (CA)、CAB Abstracts系列、FAO Agris AGRINDEX 等国际重要数据库和检索系统收录。
该刊办刊宗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理论联系实际,贯彻“双百”方针,为发展国民经济服务,为科教兴国服务,为农业现代化服务,为土壤学科发展服务。
《土壤学报》创刊以来,始终坚持贯彻正确的办刊宗旨,刊登论文的学术水平和编辑出版质量不断提高。
该刊反映了土壤科学研究的发展轨迹和理论水平的提高,并推动了科研出成果、出人才,同时该刊也是中国土壤学界与国际土壤学界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
该刊在国际上已与英、美、日、德等国家的多家机构和个人建立了订阅与交换联系,成为国际同行所重视的学术刊物。
该刊为双月刊,大16开,192页,国内外公开发行。
国内邮发代号:2-560,国外发行代号:BM45;每期定价60.00元,全年定价360.00元。
全国各地邮局均可订阅。
本刊反映土壤学各分支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主要刊登本领域具有原始创新性的学术论文,以及能反映现代土壤科学发展方向的优秀综述与评论文章,同时也刊登研究简报、重大研究项目进展和问题讨论、学术动态、重要会讯及本领域重要参考书书评等稿件。
对于优质稿件,本刊优先发表。
本刊向国内外发行。
读者对象主要为土壤学及相关学科的科技人员、高等院校师生和管理人员。
来稿要求及注意事项如下:
1.论点明确,数据可靠,论据充分,条理清楚,文字精炼。
稿件的体例格式请参考近期本刊。
2.表格采用三线表,数据纵栏列出。
图表数据需进行统计分析。
图件、照片清晰准确。
图题、图例、图注、表题、表头、表注等同时用中、英文标注,具
有自明性。
3.每篇论文应有250字左右的中、英文摘要,并给出中、英文关键词和论文的中图法分类号。
4.计量单位一律按国家统一规定。
氮、磷、钾除化肥养分外,一律按元素计量。
外文字母和符号均需分清大小写、正斜体。
公式中的外文字母、数码和数学
符号等的位置高低应区别明显,并用铅笔标注。
5.参考文献不分文种,均按在文中出现的顺序排列。
文献作者三名以上者只列前三名,三名以下(含三名)者应全部列出。
英文文献作者姓在前、名在后。
中文文献应同时列出中、英文(先中文、后英文)。
未公开发表资料可作为
脚注列出。
举例如下:
[1] 张福锁, 王激清, 张卫峰, 等. 中国主要粮食作物肥料利用率现状与提高
途径. 土壤学报, 2008, 45(5): 915-924. Zhang F S, Wang J Q, Zhang W F, et
al. Nutrient use efficiencies of major cereal crops in China and measures for
improvement (In Chinese). Acta Pedologica Sinica, 2008, 45(5): 915-924
[2] 鲁如坤. 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 北京: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Lu R
K. Analytical methods for soil and agro-chemistry (In
Chinese). Beijing: China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 2000
[3] Zhao Y C, Shi X Z, Weindorf D C, et al. Map scale effects on soil organic
carbon stock estimation in north China. Soil Sci Soc Am J, 2006, 70(4):
1377-1386
[4] 徐华. 土壤性质和冬季水分对水稻生长期CH4排放的影响及机理. 南
京: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2001. Xu H. Effect of soil properties and
soil water contents in the winter crop season on CH4 flux during rice growth
period and its mechanisms (In
Chinese). Nanjing: Institute of Soil Science, ChineseAcademy of Sciences,
2001
[5] Chorover J, Brusseau M L. Kinetics of sorption-desorption//Brantley S L,
Kubicki J D, White A F. Kinetics of water-rock interaction. New York, USA:
Springer, 2008: 109-149
6. 6.每篇论文(包括图、表、参考文献、中英文摘要等)一般不超过6印刷页,简报不超过3印刷页。
7.各类基金资助的文稿,应加题注。
通讯作者的联系地址及作者简介等可作脚注。
8.来稿文责自负。
不得一稿多投。
本刊来稿初审通过后经审稿专家审查并通知作者修改的稿件,如无特殊情况须在(自通知之日起)6周内返回本编辑部,否则作自动放弃处理。
9.本刊印刷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光盘版由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出版,网络版由中国科技信息所万方数据网络中心发布。
来稿一经录用,将由以上三种版式刊载。
10.本刊接受电子邮件投稿,投稿信箱:trxbqk@,不再接受纸质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