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氏双缝干涉实验讲义
- 格式:doc
- 大小:574.50 KB
- 文档页数:3
近代物理实验:杨氏双缝干涉实操指导手册一、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杨氏双缝干涉的实际操作,帮助学生加深对波动光学基本原理的理解,并通过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进一步加深对干涉现象的认识。
二、实验原理1. 杨氏双缝干涉杨氏双缝干涉是一种经典的干涉实验。
当一束光通过两个间距较小的狭缝后,光波会发生干涉现象。
通过观察干涉条纹的位置和形态,可以推断出光波的波长和波速等物理量。
2. 干涉条纹在杨氏双缝干涉中,两个狭缝会形成一系列亮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其中,亮条纹表示光程差为整数倍波长,暗条纹表示光程差为半整数倍波长。
三、实验器材1.光源:稳定的单色光源2.双缝装置:包含两个相邻的狭缝3.屏幕:用于观察干涉条纹4.尺子和刻度尺:测量实验参数四、实验步骤1. 实验准备1.将双缝装置置于光源前方。
2.调整双缝装置,使两缝间距相等且与光源垂直。
3.将屏幕放置在较远的位置,以便观察干涉条纹。
2. 实验操作1.打开光源,使光线通过双缝产生干涉。
2.观察屏幕上的干涉条纹。
3.使用尺子和刻度尺测量干涉条纹间距等实验数据。
3. 数据处理1.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光波的波长和波速。
2.绘制出干涉条纹的图像,并分析其特征。
五、实验注意事项1.操作时要注意保持实验环境的稳定。
2.光线要足够强且单色,以获得清晰的干涉条纹。
3.实验结束后,注意关闭光源并整理实验器材。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成功观察到了杨氏双缝干涉产生的干涉条纹,并通过数据处理计算出了光波的波长和波速。
实验结果与理论值较为接近,说明本次实验取得了成功。
七、实验拓展学生可以尝试调整双缝间距、光源波长等参数,观察干涉条纹的变化,进一步了解杨氏双缝干涉的规律。
八、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对杨氏双缝干涉的原理和实际操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进一步巩固了波动光学的知识。
希望同学们在实验中认真思考和实践,不断提升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1.Young, T. (1802).。
杨氏双缝干涉
一、实验目的
1、理解干涉的原理;
2、掌握分波阵面法干涉的方法;
3、掌握干涉的测量,并且利用干涉法测光的波长。
二、实验原理
图1 杨氏双缝干涉原理图
杨氏双缝干涉原理如图1所示,其中S为单缝,S1和S2为双缝,P为观察屏。
如果S 在S1和S2的中线上,则可以证明双缝干涉的光程差为
式中,d为双缝间距,θ是衍射角,l是双缝至观察屏的间距。
当
由干涉原理可得,相邻明纹或相邻暗纹的间距可以证明是相等的,为
,因此,用厘米尺测出l,用测微目镜测双缝间距d和相邻条纹的间距Δx,计算可得光波的波长。
三、实验仪器
1:钠灯(加圆孔光阑);2:透镜L1(f’=50mm);3:二维架(SZ-07);4:可调狭缝(SZ-27);5:透镜架(SZ-08);6:透镜L2(f’=150mm);7:双棱镜调节架(SZ-41);8:双缝;9:延伸
架(SZ-09);10:测微目镜架(SZ-36);11:测微目镜(SZ-03)12、13、15:二维平移底座(SZ-02);14、16:升降调节座(SZ-03)
图2 实验装置图
四、实验内容及步骤
1、参考图2安排实验光路,狭缝要铅直,并与双缝和测微目镜分划版的毫尺刻线平行。
双缝与目镜距离适当,以获得适于观测的干涉条纹。
2、调单缝、双缝,测微目镜平行且共轴,调节单缝的宽度,三者之间的间距,以便在目镜中能看到干涉条纹。
3、用测微目镜测量干涉条纹的间距△x以及双缝的间距d,用米尺测量双缝至目镜焦面的距离l,计算钠黄光的波长λ,并记录结果。
4、观察单缝宽度改变,三者间距改变时干涉条纹的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五、实验数据及结果
1、测钠光波长数据表
次数△x(mm)d(mm)l(mm)
(nm) 1
2
3
注意:为减小测量误差,不直接测相邻条纹的间距△x,而要测n个条纹的间距再取平均值;另外由于测微目镜放大倍率为15倍,所以相邻条纹间距以及双缝间距的实际值应该为读数除以15。
2、测得钠光波长平均值:λ¯=
钠黄光波长公认值(或称标准值):
3、绝对误差△λ=|λ¯|=
4、相对误差=(△λ/×100%=
六、注意事项
1、单缝、双缝、必须平行,且单缝在双缝的中线上。
2、单缝的宽度要恰当。
3、测微目镜测量时,不能回转,防止回转误差。
七、思考题
1、若狭缝宽度变宽,条纹如何变化
2、若双缝与屏幕间距变小,条纹如何变化
3、在做实验时,若按要求安装好实验装置后,在光屏上却观察不到干涉图样,可能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