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工作必须注重人文关怀

  • 格式:doc
  • 大小:32.00 KB
  • 文档页数:7

下载文档原格式

  /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党建工作必须注重人文关怀

党建工作注重人文关怀,体现了党建工作以人为本的宗旨和与时俱进的创新。党建工作对象是人,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着眼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又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要提高说服力、增强影响力,又必须注重形式和内容的创新,要根据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从单纯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逐步转向既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又注重人文关怀。

1、党建工作的人文关怀是我党历史经验总结的正确方针。

在创党初期,我们党把关注和争取劳苦大众的利益放在最突出的位置,得到了包括农民、工人在内的社会上绝大多数阶级、阶层的充分认同和积极响应,使党的力量得以迅速发展壮大。在抗日战争时期,党把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对沦落在日本侵略者铁蹄下的广大同胞表达了最深切的同情,作出了力所能及的帮助,激发了国内各党派、各社会团体的爱国热情。党建工作对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确保各级政府、基层组织和社会团体正确贯彻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但受长期以来左的思想的影响,传统的党建工作模式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与迅速发展变化的新形势不相衔接,呈现出一些负面效应。最主要的表现在于虚,在于抽象空洞,开口就是马列,动辄就是说教,不分受众、不顾场合,文山会海,理论一大堆,工作没结合,用之于四海皆

准,对工作对象的基本权益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强调了政治性,弱化了人性,强调了社会性,忽视了个性,忽视了新生社会阶层的利益,将党建工作脱离了社会现实,把党建工作与人文关怀割裂开来,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假、大、空的代名词。改革开放以后,党始终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作为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党中央及时拨乱反正,明确了党建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强调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可以说,党的建立、成长、发展、壮大的过程,就是一个坚持以人为本,充满人文关怀的过程,就是不断实现中华民族和全体人民共同利益的过程,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政党优势和执政智慧。

二、党建工作的人文关怀要充分了解不同阶层的利益诉求。

随着我国社会结构的分层化和利益格局多元化的发展变化,越来越多的社会成员由单位人向社区人、社会人转变,人们因职业、行业、居住小区、户籍、年龄、经济收入的不同而拥有多样化社会地位、价值观念和利益诉求,不同人群的利益诉求表达出现了严重不平衡性。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已成为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的当务之急。

建国以来,我们已经建立起一整套利益表达诉求机制,它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核心,包括有政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人民信访制度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这些制度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表达提供了基本的制度环境。但不同人群在使用这些制度资源的过程中明显呈现出不平衡性,由于社会政治经济地位、文化程度和利益诉求表达主体意识等的差异,城市人群和社会的精英阶层利益诉求表达较为充分,而农村人群和基层群众明显处于劣势,时常存在诉求表达渠道不畅、受理不力等情况,更谈不上对公共决策的影响。因此,要在党建工作中重视建立合理平等的利益诉求表达制度,实现制度内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通畅。一是要完善基层民主制度,要适当增加农村人群和基层群众在各级人大、政协等组织的代表名额,让不同的利益主体都有表达自己利益诉求的平等机会;二是改革和完善信访制度,严格执行信访回复制度,推行信访受理责任制和失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基层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畅通,及时了解、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预防和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三是落实人民群众的决策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要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完善立法和重大决策听证制度,完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完善监督制度,不断拓展人民群众的监督渠道,搭建公民参政议政的平台。只有从制度上保障落实人民群众的话语权、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才能让不同的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都得到充分表达。

三、党建工作的人文关怀要落实到加快发展、科学发展上。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科学发展是解决现阶段一切社会矛盾和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党建工作实现人文关怀的根本动力。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时期,改革进入攻坚阶段,贫富悬殊拉大,信用缺失严重,新旧矛盾交错,突发性、群体性事件增多,各种利益的碰撞和冲突加剧。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和挑战,面对思想领域的复杂性和多样化,党建工作必须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既要深化改革、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又要考虑人们的承受能力、维护社会稳定,要用发展的眼光推进改革,用改革的办法促进发展,只有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才能探索统筹发展的新路,才能妥善处理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善待改革发展中因利益调整而暂时受影响的群体,才能倾情帮助困难群众,使每一个社会成员分享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使每一个社会成员理解改革、关心改革、支持改革,使改革真正深入人心、利益共享、促进发展、形成和谐。

四、党建工作的人文关怀要落实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

胡锦涛同志强调:“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不能停留在口号和一般要求上,必须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基本价值取向。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着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体现着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体现着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共产党与人

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最终受益者。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人越是得到全面发展,就越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产品,就越能促进社会和谐。人民群众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力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是要把人民群众的利益追求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立足点与出发点,通过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最广泛最充分地发挥一切积极因素,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投身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让社会各阶层的人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都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形成人民群众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共处的局面。

五、党建工作的人文关怀要落实到转变作风、求真务实上。

要尊重民意、顺应民心。牢固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思想,牢记“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这个对全体党员干部的根本要求。在工作中,把群众的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的利益当作第一考虑。在决策上,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利弊得失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要关注民生,着力解决国家和人民群众的当务之急,坚决不搞虚报浮夸的假政绩,不搞劳民伤财的达标升级活动,不搞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