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在司法实践的运用
“志善而违于法者免 志恶而合于法者诛”
春秋决狱的要旨是:必须根据案情事实, 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使犯 罪未遂也不免刑事责任;首恶者从重惩 治;主观上无恶念者从轻处理。这里强 调审断时应重视行为人在案情中的主观 动机,在着重考察动机的同时,还要依 据事实,分别首犯、从犯和已遂和未遂.
1.司法机关 2.诉讼审判 3.春秋决狱
案例一: 甲父已与丙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 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董仲舒)论曰:“臣愚一谓父 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惕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 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与父而卒,君子愿心,赦而不 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案例二: 始元五年,有一男子……诣北阙门,自称太子。公车以闻,诏使 公卿将军中二千石 杂识视。长安之吏聚观者数万人。……京兆尹不疑后到,叱从吏 收缚。或曰:“是非未可知,且安之。”不疑曰:“诸君何患于 卫太子!昔蒯聩违命出奔,辄拒而不纳,春秋是之。卫太子得罪 先帝,亡不得死,今来自诣,此罪人也。”遂送诏狱。
忠孝仁爱,温良恭俭的儒家”形象工程”, 但法家治国的道理深埋儒章 2.九章律 3.傍章律 4.越宫律 5.朝律
三.汉刑制改革
1.文帝时期改革
废除肉刑; 劳役刑期的变化
2.景帝时期笞刑改革 减少笞数; 颁布<棰令> 3.改革后的刑罚变化
四.封建法律儒家化的开始
1.儒家化倾向的刑事法律规范 (1)定罪量刑原则
上请制度 恤刑制度 亲亲得相首匿
养子杀人养父为之隐藏当何论 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