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霉素菌的分离和筛选
- 格式:doc
- 大小:345.00 KB
- 文档页数:6
青霉素的提取方法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的抗生素,其提取方法主要包括发酵法、化学合成法和生物转化法。
其中,发酵法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
首先,发酵法是利用青霉菌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产生青霉素。
青霉素生产菌株主要包括青霉菌属、放线菌属和链霉菌属。
在培养基中添加适当的碳源、氮源、矿物盐和生长因子,控制好温度、pH 值和氧气供应,青霉素生产菌株就能够产生大量的青霉素。
其次,发酵液中的青霉素需要进行提取和纯化。
一般来说,提取青霉素的方法包括有机溶剂法、树脂吸附法和膜分离法。
有机溶剂法是将发酵液与有机溶剂进行萃取,然后通过蒸馏或结晶得到青霉素。
树脂吸附法是利用青霉素对特定树脂的亲和性进行吸附,再通过洗脱得到纯净的青霉素。
膜分离法则是利用膜的分离作用将青霉素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
最后,提取得到的青霉素需要进行纯化和结晶。
通过结晶、结晶温度、溶剂选择和结晶速度等条件的控制,可以得到高纯度的青霉素结晶体。
总的来说,青霉素的提取方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在培养条件、提取方法和纯化工艺等方面进行精细的控制。
只有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够得到高质量的青霉素产品,为临床医学和医药工业提供有力的支持。
青霉素的提取方法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药领域的抗生素,它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对许多细菌感染都有很好的疗效。
青霉素的提取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影响着青霉素的纯度和产量。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青霉素提取方法。
首先,青霉素的提取方法之一是酸碱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青霉素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溶解度的差异来实现提取的。
首先将青霉素混合物加入酸性溶液中,使得青霉素在酸性条件下溶解,而其他杂质不溶解。
然后再将溶液调整为碱性,青霉素便会沉淀出来。
最后通过过滤或离心等方法将沉淀的青霉素分离出来,得到较为纯净的青霉素。
其次,青霉素的提取方法还包括溶剂萃取法。
这种方法是利用青霉素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差异来进行提取的。
首先将青霉素混合物与合适的有机溶剂进行充分混合,使得青霉素在有机溶剂中溶解,而其他杂质不溶解。
然后通过分液漏斗等装置将有机层和水层分离,得到含有青霉素的有机层。
最后通过蒸馏或者溶剂挥发的方法将有机溶剂蒸发,得到纯净的青霉素。
另外,青霉素的提取方法还可以采用结晶法。
这种方法是通过控制溶液的温度和浓度来实现青霉素的结晶提取。
将青霉素混合物加入适量的溶剂中,加热溶解,然后逐渐降温,使得青霉素逐渐结晶沉淀。
最后通过过滤或者离心等方法将结晶的青霉素分离出来,得到纯净的青霉素。
总的来说,青霉素的提取方法有多种,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场合和特点。
在实际生产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并结合其他工艺条件,以实现青霉素的高效提取和纯化。
希望本文介绍的青霉素提取方法对您有所帮助。
青霉素提取原始方法
青霉素提取原始方法即青霉素发现之初采用的提取方法。
在此方法中,使用培养的青霉菌株,通过培养基发酵生产青霉素,然后进行萃取和纯化。
具体步骤如下:
1. 培养青霉菌:使用含有合适营养物质的培养基,培养青霉菌株。
青霉菌株在适宜的温度、pH和氧气条件下生长,并产生
青霉素。
2. 收集发酵液: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酶类和微生物代谢产物会溶解在发酵液中。
收集发酵液,即培养基中含有青霉菌培养产生的物质。
3. 萃取:将收集的发酵液经过反复的溶剂萃取。
常用的溶剂包括丁醇、正己烷等。
通过溶剂的选择性提取,将青霉素从其他杂质中分离出来。
4. 蒸馏:将经过溶剂萃取的溶液进行蒸馏,将溶剂和青霉素分离。
在蒸馏过程中,溶剂会蒸发,而青霉素则保留在残留物中。
5. 结晶:将残留物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通过降低温度逐渐结晶。
青霉素会以晶体的形式沉淀下来。
6. 进一步纯化:对青霉素晶体进行洗涤和过滤,以去除杂质。
可以使用适当的溶剂进行洗涤,然后通过过滤将洗涤后的纯净青霉素分离出来。
这些步骤描述了青霉素提取的原始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可以从青霉菌的培养液中提取纯净的青霉素,为后续药物制剂提供原料。
青霉素提取原始方法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它在医学和农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而青霉素的提取方法也一直备受关注,因为它直接关系到青霉素的产量和质量。
在这篇文档中,我们将介绍青霉素的提取原始方法,希望能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参考。
首先,青霉素的提取原始方法需要准备青霉素生产的原料,即青霉菌。
青霉菌是一种真菌,它在适宜的环境下可以产生青霉素。
因此,首先需要培养青霉菌,提供给它们适宜的生长环境,以促进青霉素的产生。
培养青霉菌的培养基需要选择好,要提供足够的养分和适宜的生长条件。
其次,青霉素的提取需要进行发酵过程。
在青霉菌培养好之后,可以将其进行发酵,促进青霉素的产生。
发酵过程需要控制好温度、湿度和通气等条件,以保证青霉素的产量和质量。
发酵过程需要耐心等待,待青霉素充分产生之后,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提取工作。
接着,青霉素的提取需要采用适当的提取剂。
常用的提取剂有乙酸乙酯、丙酮等有机溶剂,它们可以将青霉素从发酵液中提取出来。
提取过程需要控制好温度、时间和溶剂的使用量,以确保青霉素的提取率和纯度。
提取后的青霉素可以进行进一步的纯化和结晶工作,以得到高纯度的青霉素产物。
最后,青霉素的提取原始方法还需要进行相关的分析和检测工作。
提取得到的青霉素产品需要进行质量分析,包括纯度、含量和杂质等指标的检测。
这些分析和检测工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青霉素产品的质量和纯度,为后续的应用提供参考。
总的来说,青霉素的提取原始方法涉及到青霉菌的培养、发酵、提取和分析等多个环节。
每个环节都需要认真对待,以确保青霉素的产量和质量。
希望这些提取原始方法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提供一些帮助和启发,促进青霉素产业的发展和应用。
青霉素提取注意事项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临床医学的抗菌药物。
它是由青霉菌属真菌产生的一种天然代谢产物,具有有效的抗菌作用,特别对于许多细菌感染具有很高的疗效。
青霉素的提取是一项关键的工艺,下面将详细介绍青霉素提取的注意事项。
1. 青霉素产生菌株的选择:青霉素由青霉菌制备,因此菌株的选择非常重要。
一般选用的菌株包括Penicillium chrysogenum和Penicillium notatum等,它们具有较高的产青霉素能力。
在选择菌株时,要考虑到其产生菌株的稳定性和产量的高低,以保证整个提取过程的质量。
2. 发酵条件的优化:青霉素的产量与发酵条件密切相关。
在发酵过程中,要注意调节温度、pH值、培养基的成分和搅拌条件等因素,以促进菌株的生长和产青霉素的积累。
优化发酵条件可以提高产量和质量,提高后续青霉素的提取效果。
3. 青霉素的提取方法选择:青霉素的提取方法包括传统的有机溶剂提取法、固相萃取法、离子交换法等多种方法。
在选择提取方法时,要综合考虑收率、纯度、成本和操作的便捷性等因素。
传统的有机溶剂提取法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但也存在有机溶剂的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严格控制提取条件,尽量减少有机溶剂的使用量。
4. 控制提取条件:青霉素的提取过程中,温度、pH值、浓度和时间等因素对提取效果均有影响。
合理控制这些参数,可以提高青霉素的提取率和纯度。
一般而言,提取温度在25-40摄氏度之间,pH值在5-7之间时,提取效果较好。
5. 青霉素的纯化和分离:提取得到的原液含有大量的杂质,需要通过纯化和分离来提高纯度。
在进行纯化过程中,可以采用离子交换色谱、凝胶渗透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
这些方法可以分离出不同分子量的青霉素,并通过监测各组分的峰面积来评估提取纯度。
6. 提取条件的优化:通过优化提取条件,可以提高产量和纯度。
对于传统的有机溶剂提取法,可以控制提取温度、溶剂体积比、提取时间和提取次数等参数。
青霉素生产的工艺流程青霉素是一种广谱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
下面将介绍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一般分为五个步骤:培养生长菌、发酵培养、分离青霉素、纯化青霉素和制备药物。
首先是培养生长菌。
青霉素生产的起始点是菌种的培养。
通常使用的菌种是青霉属真菌,通过前期培养方法培育得到。
经过一系列的培养和筛选,获得高产青霉素的菌株。
接下来是发酵培养。
将分离的高产青霉素菌株接种到发酵罐中,并加入适当的培养基,如碳源、氮源、矿物质等,为菌株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
大规模发酵需要控制好温度、pH值、通气速率和搅拌速率等参数,以促进菌株的生长和青霉素的产生。
然后是分离青霉素。
通过培养得到的发酵液中含有青霉素和其他混杂物。
需要对发酵液进行分离和提纯,以获得纯净的青霉素。
分离青霉素的方法有多种,包括沉淀法、提取法和蒸馏法等。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将青霉素从发酵液中分离出来。
紧接着是纯化青霉素。
分离得到的青霉素还存在一些杂质和其他类似物,需要进行进一步纯化。
常用的纯化方法包括溶剂结晶和吸附层析等。
通过这些纯化方法,可以得到高纯度的青霉素。
最后是制备药物。
经过纯化的青霉素需要进行制剂,以便于临床应用。
制备药物的方法有多种,包括制备青霉素干粉、青霉素口服片和青霉素注射剂等。
制备过程需要控制好剂量和质量,确保青霉素的药物效果和安全性。
以上就是青霉素生产的工艺流程。
整个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各项参数和条件,以确保生产出高质量的青霉素。
青霉素的生产对于保障人们的健康和医疗领域的需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青霉素提取原始方法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广泛用于医疗和农业领域。
它的发现和提取方法对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青霉素的提取原始方法,希望对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人员有所帮助。
首先,青霉素的提取需要合适的青霉菌菌株。
通常情况下,青霉素是由青霉菌属真菌产生的,因此需要从自然界或者实验室中获得合适的青霉菌菌株。
在实验室中,可以通过筛选和培养来获得高产青霉素的菌株,以便后续的提取工作。
其次,青霉素的提取需要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青霉菌在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下才能够高效产生青霉素。
一般来说,青霉菌的培养基中需要含有合适的碳、氮源以及一定的微量元素。
同时,培养条件包括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因素,都会对青霉素的产生产生影响,因此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控。
接下来,青霉素的提取需要合适的提取方法。
目前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溶剂提取、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提取等。
溶剂提取是将青霉素所在的培养液与有机溶剂进行萃取,然后通过浓缩和结晶得到青霉素。
而离子交换树脂吸附提取则是利用离子交换树脂对青霉素进行吸附和解吸,最终得到青霉素。
不同的提取方法适用于不同的情况,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
最后,青霉素的提取需要进行纯化和检测。
提取得到的青霉素往往伴随着其他杂质,需要进行纯化工作以获得高纯度的青霉素。
纯化方法包括结晶、色谱等,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纯化方法。
同时,为了确保青霉素的质量和纯度,还需要进行相关的检测工作,包括质量分析、结构鉴定等。
总之,青霉素的提取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需要在菌株、培养条件、提取方法以及纯化检测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设计和操作。
希望本文介绍的青霉素提取原始方法对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人员有所帮助,也希望大家在实践中能够不断总结和改进提取方法,为青霉素的应用和发展做出贡献。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青霉素,又称青霉素素,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感染疾病。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主要包括菌种选育、培养、分离提纯和精制等步骤。
首先是菌种选育。
常用的产青霉素菌种有青霉菌、盘尼西林菌等。
通过对不同菌种进行筛选和培养,筛选出高产青霉素的菌株作为生产用菌种。
接下来是培养。
选育的菌株被接种到培养基中进行大规模的发酵培养。
培养基中的组成物质和培养条件对菌株的生长和产青霉素的产量有着重要影响。
培养过程中需要控制温度、pH值、氧气供应等参数,以保证菌株的生长和产青霉素的稳定。
随后是分离提纯。
菌种培养完成后,通过分离提纯的步骤,筛选出存在于发酵液中的青霉素产物。
一般的分离提纯方式包括离心、超滤、浓缩、结晶等。
这些步骤的目的是将青霉素与其他杂质分离开来,得到纯度较高的青霉素产物。
最后是精制。
经过分离提纯得到的青霉素产物,还需要进行精制工艺,进一步提高其纯度和质量。
精制工艺主要包括结晶、干燥、粉碎等步骤。
通过这些工艺步骤,得到的青霉素产品质量更高,可以满足医药工业的要求。
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是一个复杂而精细的过程。
在整个过程中,需要严格控制各个环节的条件和参数,以确保产出的青霉素产品质量稳定、纯度高。
同时,还需要保证生产过程的卫生和安全,防止细菌、污染物等危害产物的产生。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工艺流程也在不断改进和优化。
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青霉素的产量和纯度,减少生产成本,推动抗生素生产的发展。
总的来说,青霉素的生产工艺流程包括菌种选育、培养、分离提纯和精制等步骤。
这些步骤的顺利进行,可以保证生产出质量优良的青霉素产品,用于临床疾病的治疗。
青霉素的生产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需要高度重视和合理管理。
高产青霉菌的育种方法青霉菌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中的微生物,其代表菌种为青霉属(Penicillium)。
其中,青霉菌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是广泛应用的一种菌株,它可以产生青霉素等抗生素。
育种方法是培育高产的菌株的重要途径之一。
本文将介绍高产青霉菌育种的方法。
1.菌株的保存与筛选首先,要从已存在的菌株中挑选出适合育种的菌株。
在保存时,可将其用保鲜膜或瓶盖密封后,在4℃的冰箱中保存。
此外,为了筛选出合适的高产菌株,应对分离的菌株进行生长速率、代谢产物以及生物量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筛选代谢产物含量高、生长速率快、生物量大的菌株。
2.遗传变异当已筛选出可用菌株后,可通过化学物质或电磁辐射等方法对其进行遗传变异。
具体方法包括:用致突变剂,如乙酰胺、尿素或亚硝酸钠等化学物质,或电磁辐射来引起基因突变。
这样,突变的菌株会在生长产生变异,产生高产代谢产物的菌株便能被筛选出来。
3.基因工程基因工程是将合成的DNA片段作为外源基因导入细胞内的一种方法,常用于改良微生物。
对高产菌株进行基因工程,可把生产抗生素所需的酵素基因导入高产菌株中,以提高其产量。
此外,还可利用基因重组技术得到可产生定点变异的菌株,并通过限制性内切酶和DNA连接酶来完成基因片段的克隆。
4.培养条件的优化培养条件对菌株的生长和代谢产物的产量有着重要的影响。
优化培养条件是获得高产菌株的关键。
在培养过程中,可根据不同菌株的需求适当调整培养介质的 pH 值、温度、气体浓度、养分等因素,以提高其生长和产量。
总之,高产青霉菌的育种需要通过多种方法进行筛选和选择,以达到最优的产量。
同时,需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法对其进行优化,最终获得高产菌株,从而为工业生产提供优质的原料。
青霉素降解的菌株筛选及分子机理解析前言: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的抗生素,在人类医疗和畜牧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它的过度使用也会带来很多的问题。
作为地球村的一员,我们需要不断探索青霉素在生态系统中的降解机制,以期为人类的健康和环境保护作出更大的贡献。
一、青霉素降解的菌株筛选1. 重要性青霉素分子结构复杂,它的降解需要微生物群落协同作用。
因此,在对青霉素进行生物降解研究时,需要考虑微生物群落的生态特征和共生机制。
2. 筛选过程青霉素降解的菌株筛选涉及从环境中分离出微生物,并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16S rRNA序列和降解特性等方面的分析。
3. 筛选结果经过长时间的筛选和鉴定,目前已经发现多种可以降解青霉素的菌株,包括:酸杆菌(Acinetobacter)、放线菌(Actinomycetes)、假单胞菌(Pseudomonas)等。
二、青霉素降解的分子机理解析1. 青霉素的分子结构青霉素是由β-内酰胺环扩展和侧链改变而成的类似物,具有芳香环、酰胺键和侧链等结构。
2. 青霉素的降解代谢途径青霉素在微生物体内经过水解、酯化、羟化等多步反应,最终被分解成为较简单的物质,其中包括:芳香性羧酸、硫酸盐、腈、醛、酮等。
3. 青霉素降解的分子机理青霉素降解的分子机理涉及多个关键酶的调节和协作作用,包括:β-内酰胺酶、UDP葡糖醛酸酰化酶、羧酸化酶等。
具体地说,β-内酰胺酶通过水解β-内酰胺环扩展;UDP葡糖醛酸酰化酶可使降解代谢物被修饰为类似糖苷的化合物,利于后续的异化和甲基化反应;羧酸化酶是降解代谢的重要步骤,它能够将芳香环上的羧基转化为羧酸,从而有利于降解代谢物的稳定性和易溶性。
三、青霉素降解的实际应用1. 生态环保青霉素作为抗生素类药物,其过度使用会对环境和生态造成潜在威胁。
而发现青霉素降解的菌株和探究其降解分子机理,将有助于制定更加可持续的环保政策和优化现有的农业、畜牧业生产技术。
2. 新型材料的制备青霉素的降解代谢物中包含多种含氮、含氧、含硫等官能团,这些官能团可以用于合成新型的聚合物、纳米材料、离子液体等,具有重要的科研和工程应用价值。
青霉素高产菌株的理性筛选【摘要】以青霉素生产菌种87117#为出发菌种,采用紫外线诱变复合前体动态后处理的方法,结合限氧条件下的摇瓶筛选,从177支前体抗性株中筛出XY-137#高产突变株。
该菌株摇瓶效价平均提高了8.8%,且遗传特性稳定,单位菌丝产物合成能力强。
XY-137#菌株在百吨罐中经过近百批的生产验证,其放罐效价、发酵指数、罐批产量平均提高了3.83%、5.66%和2.69%。
【关键词】紫外诱变;动态后处理;理性筛选;青霉素高产菌株ABSTRACT Using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87117 as starting strain, a penicillin high yield strain #XY-137 was obtained by UV irradiation combined with precursor-resistant strain in shake flask selection method under limited oxygen. Penicillin potency of strain #XY-137 was increased by 8.8% cultured in shaking flasks. Average productivity of about 100 batches fermentation level was increased by 2.69%~5.66% than that of strain #87117 in 100-ton fermentor.KEY WORDS UV mutagenesis; Dynamic post-treatment; Rational screening; Penicillin high-producing strain由于青霉素原料的后加工与半合成领域愈来愈广泛,世界青霉素市场竞争十分激烈。
青霉素提取实验的原理青霉素提取实验的原理是运用物质的特性,通过适当的提取方法将青霉菌中的青霉素分离出来。
青霉素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医疗领域的抗生素,能够有效治疗多种感染疾病。
青霉菌是一种能够产生青霉素的真菌,其生长于适宜的培养基上可以产生大量的青霉素。
青霉素的提取实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培养青霉菌。
首先需要采集到含有青霉菌的样品,如青霉素生产厂家的纯菌种或是自然环境中的菌株。
然后将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上,提供适宜的生长条件,如适宜的温度、氧气和营养物质。
2. 发酵培养。
通过将青霉菌培养在大型发酵罐中,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如温度、pH和氧气浓度等,促进青霉菌产生大量的青霉素。
在发酵过程中,青霉菌将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并通过代谢产生青霉素。
3. 静置沉淀。
经过一定的培养时间后,发酵液中的青霉菌和青霉素会形成混合溶液。
静置沉淀是将发酵液静置一段时间,使得菌体和溶液分离,形成菌体沉淀和菌液上清两部分。
4. 菌体沉淀处理。
将菌液中的菌体沉淀通过离心或滤纸过滤等方法进行分离和处理。
菌体沉淀通常还包含有一些其他杂质,需要经过多次洗涤和处理,以去除杂质。
5. 菌液上清处理。
经过菌体沉淀处理后,得到的菌液上清中含有青霉素等溶解物质。
接下来,可以采用对菌液上清进行浓缩和稀释等方法,以获得青霉素的较高纯度溶液。
6. 结晶纯化。
通过结晶和重结晶等方法,将青霉素从菌液上清中进一步提纯,得到纯度更高的青霉素晶体。
7. 干燥和质量控制。
最后,将提纯后的青霉素晶体进行干燥,以获得干燥的青霉素产品。
同时,还需要进行质量控制和复合指标检测等步骤,确保提取的青霉素符合医药领域的要求。
青霉素提取实验原理是基于青霉菌产生青霉素这一生物特性,通过合理的实验步骤和技术方法,将青霉素从发酵液中提取出来。
这一实验过程对于青霉素的生产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医疗领域的抗生素治疗提供重要的物质基础。
青霉素菌的分离和筛选土壤中青霉素菌的分离和筛选(一)实验目的1、了解采集土样的要求和方法。
2、掌握由土壤中分离稀有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3、学习并掌握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二)实验原理采用适宜(选择)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有利于目标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分离获得目标微生物的纯培养:常用稀释平板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个菌落。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青霉素属于青霉素类抗生素,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
(三)实验材料1含菌种的土壤,学校旁边的土层中获取2.复筛实验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曲霉3.培养基和试剂:高氏一号培养基,高氏一号初筛培养基(含青霉素),试剂:青霉素,硝酸钾,氯化钠,重铬酸钾,4.实验器材:无菌试管,烧杯,移液管,三角瓶,天平,接种环,高压锅灭菌锅,显微镜.(四)实验步骤1.培养基配制①:高氏一号改良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硝酸钾1g,氯化钠0.5g,K2HPO4 ?3H2O 0.5g,MgSO4?7H2O 0.5g,FeSO4?7H2O 0.01g,琼脂20g,水1000ml,终浓度为50×10-5重铬酸钾,pH7.2~7.4。
配制时,先用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煮沸的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至1000ml。
112℃灭菌20分钟。
冷却后,倒致平版数个。
②:初筛培养基:改良高氏一号培养基(在原来配置的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灭菌后,再分别加入青霉素终浓度为10-3,10-4,10-5的药剂),倒致平版数个2.样品采样:取样时应取土壤表层下5~10cm处土样,干后混匀;3 制备稀释液:(1). 称取土壤1g(或量取1nl水样),放入99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振荡10min,即为稀释10-2的土壤悬液。
青霉素的提取方法
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它是由青霉菌属产生的一类天然有机化合物。
青霉素的提取方法有多种,以下是一种常用的提取方法:
1. 选取具有高产青霉素的青霉菌菌株,通过实验室培养和优化培养条件,使其产生更多的青霉素。
2. 将青霉菌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中,培养基一般由碳源、氮源、矿盐和适量水分组成。
经过特定的培养条件,如温度、pH、
氧气供应等的调控,青霉菌开始生长并产生青霉素。
3. 培养一段时间后,将发酵液进行离心分离,得到细胞和液体分离。
4. 细胞沉淀可以通过洗涤和破碎的方式进一步处理,以提取出青霉素。
常用的处理方法包括超声波破碎、酶解和化学破碎等。
5. 得到的破碎物通过过滤或离心除去残渣和细胞碎片,得到青霉素的粗提物。
6. 青霉素的粗提物经过进一步纯化,一般采用溶剂抽提、吸附剂或树脂吸附、色谱技术等。
这些方法可以去除掉其他杂质,提高青霉素的纯度。
7. 最后,将纯化后的青霉素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经过过滤、浓缩和干燥等工艺步骤,得到最终的青霉素产品。
注意:以上是一种常用的青霉素提取方法,实际操作中可能会根据具体条件进行调整和优化。
青霉素的提取过程需要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以避免细菌和其它微生物的污染。
青霉素提取原始方法
青霉素是一种重要的抗生素,它对许多细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
青霉素的提取方法有很多种,其中原始方法是最早被发现和应用的一种方法。
下面将介绍青霉素提取的原始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好培养青霉素产生菌株的培养基。
培养基的配方是非常关键的,一般包括碳源、氮源、磷源、微量元素和水。
青霉素产生菌株在这样的培养基上生长,产生青霉素。
其次,我们需要进行青霉素产生菌株的预处理。
预处理包括接种、培养和发酵等步骤。
首先,将已经培养好的青霉素产生菌株接种到培养基中,然后进行培养。
在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控制好温度、pH值和通气量等参数,以保证菌株的生长和青霉素的产生。
接下来,是青霉素的提取步骤。
首先,将发酵好的培养液进行离心,分离出青霉素产生菌株和培养基。
然后,用适当的溶剂将青霉素从培养液中提取出来。
提取后的溶液需要经过过滤、浓缩和结晶等步骤,最终得到纯净的青霉素结晶。
最后,是青霉素的纯化和检测。
纯化是为了去除杂质,得到更纯净的青霉素产品。
检测是为了确定青霉素的纯度和活性,确保产品的质量。
青霉素的纯化和检测是整个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效果。
总的来说,青霉素的提取原始方法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需要严格控制各个步骤和参数,才能得到高质量的青霉素产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的青霉素生产方法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原始方法仍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了解青霉素的生产原理和历史意义有着重要的意义。
青霉素几种分离纯化方法比较生物工程下游技术期末作业青霉素的分离提纯方法的发展与比较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青霉素的分离提纯方法的发展以及比较,包括传统的方法,如吸附法,沉淀法,溶剂萃取法等,也包括现代发展的高新技术,如反胶团萃取法,乳状液膜法,中空纤维更新液膜法以及其它的高效提取方法。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development of penicillin G and the comparison of methods of separation and purification , including traditional methods, such as adsorption, precipitation, solvent extraction, but also includes modern high-tech development, such as reverse micelles extraction, emulsion liquid membrane hollow fiber renewal liquid membrane extraction and other efficient methods.正文:1、青霉素简介1、1基本性质:青霉素(Benzylpenicillin / Penicillin)又被称为青霉素G、peillin G、盘尼西林、配尼西林、青霉素钠、苄青霉素钠、青霉素钾、苄青霉素钾。
青霉素是抗菌素的一种,是指从青霉菌培养液中提制的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的繁殖期起杀菌作用的一类抗生素,是第一种能够治疗人类疾病的抗生素。
青霉素类抗生素是β-内酰胺类中一大类抗生素的总称。
分子式为:1、2发展历程:早在唐朝时,长安城的裁缝会把长有绿毛的糨糊涂在被剪刀划破的手指上来帮助伤口愈合,就是因为绿毛产生的物质(青霉素素菌)有杀菌的作用,也就是人们最早使用青霉素。
青霉素的提取操作方法
青霉素的提取操作方法通常包括以下步骤:
1. 接种青霉菌:将青霉菌(如青霉菌属的Penicillium chrysogenum)接种到含有适宜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
培养基的配方根据具体需要进行调整,通常包括碳源、氮源、无机盐等,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培养。
2. 发酵:在接种后,青霉菌会进行生长和代谢,产生青霉素。
在发酵的过程中,通常需要控制合适的pH值、温度和氧气供应等条件。
3. 分离发酵液:当发酵过程达到一定程度,通常可以通过离心或过滤等方法将发酵液和青霉菌进行分离。
分离后的发酵液中含有青霉素。
4. 提取青霉素:将分离得到的发酵液进行提取。
常用的提取方法包括溶剂提取、萃取、蒸馏等。
其中,溶剂提取是常用的方法,通常使用有机溶剂(如乙醇、丙酮等)将青霉素从发酵液中溶解出来。
5. 纯化:提取得到的青霉素溶液通常含有杂质,需要进行纯化处理。
纯化方法常常包括结晶、过滤、萃取、层析等。
其中,结晶是常用的纯化方法,通过控制温度、溶剂和结晶条件,使青霉素结晶出来,然后通过过滤等操作获得纯净的青霉素。
6. 干燥和制剂:纯化得到的青霉素需要进行干燥,通常使用低温干燥和真空干燥等方法。
最后,可以将干燥得到的青霉素制备成药物或其他形式的制剂。
土壤中青霉素菌的分离和筛选
(一)实验目的
1、了解采集土样的要求和方法。
2、掌握由土壤中分离稀有放线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3、学习并掌握微生物的纯培养技术。
(二)实验原理
采用适宜(选择)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或加入某种抑制剂有利于目标微生物的生长,从而分离获得目标微生物的纯培养:常用稀释平板分离法和划线分离法在固体培养基上形成单个菌落。
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谢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青霉素属于青霉素类抗生素,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产生抗菌作用。
(三)实验材料
1含菌种的土壤,学校旁边的土层中获取
2.复筛实验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曲霉
3.培养基和试剂:高氏一号培养基,高氏一号初筛培养基(含青霉素),试剂:青霉素,硝酸钾,氯化钠,重铬酸钾,
4.实验器材:无菌试管,烧杯,移液管,三角瓶,天平,接种环,高压锅灭菌锅,显微镜.
(四)实验步骤
1.培养基配制
①:高氏一号改良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硝酸钾1g,氯化钠
0.5g,K2HPO4 •3H2O 0.5g,MgSO4•7H2O 0.5g,FeSO4•7H2O 0.01g,琼脂20g,水1000ml,终浓度为50×10-5重铬酸钾,pH7.2~7.4。
配制时,先用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煮沸的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至1000ml。
112℃灭菌20分钟。
冷却后,倒致平版数个。
②:初筛培养基:改良高氏一号培养基(在原来配置的高氏一号琼脂培养基灭菌后,再分别加入青霉素终浓度为10-3,10-4,10-5的药剂),倒致平版数个
2.样品采样:取样时应取土壤表层下5~10cm处土样,干后混匀;
3 制备稀释液:
(1). 称取土壤1g(或量取1nl水样),放入99mL无菌水的三角瓶中,振荡10min,即为稀释10-2的土壤悬液。
(2)另取装有无菌试管5支,用记号笔编上10-3、10-4、10-5、10-6、10-7。
在每只试管中用无菌吸管加入4.5ml无菌水。
(3)取已稀释成10-2的土壤液,振荡后静止0.5min,用无菌吸管吸取0.5mL土壤悬液加入10-3的无菌水的试管中,即成10-3土壤稀释液。
同法依次连续稀释至10-4→10 -5→10-6土壤稀释液。
4:平板涂抹:取无菌培养皿,将上述每种培养基平板底面标记
稀释度,然后用无菌吸管从最后三种稀释度,即10-4、10-5和10-6的试管中吸取0.1ml对号放入平板上,用无菌三角玻璃棒将稀释液在平板表面涂抹均匀。
5: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基静置10min后,倒置于28~30℃条件下培养3~4d.
6.青霉菌的初筛:
选取菌落生长良好,排布均匀的培养基,用接种环分别均匀(3至5处)挑取培养基中的菌落,在无菌条件下分别接种于初筛培养基中,倒置于28~30℃条件下培养3~4d。
7:青霉菌的复筛
1.纯培养菌落获得:
选取经初筛后,生长状态良好的单菌落,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挑取菌落接种于发酵培养基中,于25℃培养24h取经过24h 发酵后的生长状态良好的菌株,接种到高氏一号改良培养基中保存。
8. 青霉素抗菌谱检测
1.培养基配制:高氏一号筛选培养基:可溶性淀粉20g,硝酸钾1g,氯化钠0.5g,K2HPO4 •3H2O 0.5g,MgSO4•7H2O 0.5g,FeSO4•7H2O 0.01g,琼脂20g,水1000ml,pH7.2~7.4。
配制时,先用冷水,将淀粉调成糊状,倒入煮沸的水中,在火上加热,边搅拌边加入其他成分,溶化后,补足水分至1000ml。
112℃灭菌20分钟。
冷却后,向其中加入实验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曲
霉)制作数个平板,
2.青霉菌菌种接种:切取一定大小的青霉菌琼脂培养块,置于含菌平板上,于28~30℃培养3-4d。
3.结果观察:观察在实验条件下培养下,敏感菌生长状态和是否有抑菌圈产生
9.青霉素定性检测
1.标准样品制备:吸取青霉素标准溶液1ml于试管中,加入0.2mol/L的Na(OH)溶液0.5ml,1.0mol/LH2SO4溶液1.0ml,5%钼酸铵
2.0ml,8%Na2HPO41.0ml,加入发酵培养基至20ml,摇匀,于沸水中加热20min。
取出冷却,摇匀。
2.试验品制备:取出0.2mol/L的Na(OH)溶液0.5ml,1.0mol/LH2SO4溶液1.0ml,5%钼酸铵2.0ml,8%Na2HPO41.0ml 于试管中,标号。
加入经过发酵后的发酵培养基至20ml,摇匀,于沸水中加热20min。
取出冷却,摇匀。
3.空白样品制备:取出加入0.2mol/L的Na(OH)溶液0.5ml,1.0mol/LH2SO4溶液1.0ml,5%钼酸铵2.0ml,8%Na2HPO41.0ml,加入发酵培养基至20ml,摇匀,于沸水中加热20min。
取出冷却,摇匀。
分光检测:分别以空白样品和标准样品作为对照,在720nm 处测定吸光度。
10.革兰氏染色
1)涂片固定。
2)草酸铵结晶紫染1分钟。
3)自来水冲洗。
4)
加碘液覆盖涂面染约1分钟。
5)水洗,用吸水纸吸去水分。
6)加95%酒精数滴,并轻轻摇动进行脱色,20秒后水洗,吸去水分。
7)蕃红染色液(稀)染2分钟后,自来水冲洗。
干燥,镜检。
观察实验结果,对照《伯杰细菌手册》查找所分离出的抗生素产生菌的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