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 格式:ppt
- 大小:149.50 KB
- 文档页数:16
唐代-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此诗当是唐宪宗元和十年(815)秋天在柳州所作。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元和十年,柳宗元等人循例被召至京师,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诗人到达柳州以后,登楼之际,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百感交集,写成了这首诗。
原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唐代-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翻译: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注释:〔柳州〕今属广西。
〔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大荒〕旷远的广野。
〔惊风〕急风;狂风。
〔乱飐(zhǎn)〕吹动。
〔芙蓉〕指荷花。
〔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登dēnɡ 柳liǔ 州zhōu 城chén ɡ 楼lóu 寄jì 漳zhānɡ 汀tīnɡ 封fēnɡ 连lián 四sì 州zhōu 刺cì 史shǐ 》 唐tán ɡ 代dài :柳liǔ 宗zōnɡ 元yuán城chén ɡ 上shàn ɡ 高ɡāo 楼lóu 接jiē 大dà 荒huānɡ,海hǎi 天tiān 愁chóu 思sī 正zhèn ɡ 茫mán ɡ 茫mán ɡ 。
惊jīnɡ 风fēnɡ 乱luàn 飐zhǎn 芙fú 蓉rón ɡ 水shuǐ。
密mì 雨yǔ 斜xié 侵qīn 薜bì 荔lì 墙qián ɡ 。
岭lǐnɡ 树shù 重zhòn ɡ 遮zhē 千qiān 里lǐ 目mù ,江jiānɡ 流liú 曲qū 似sì 九jiǔ 回huí 肠chán ɡ 。
共ɡònɡ 来lái 百bǎi 越yuè 纹wén 身shēn 地dì ,犹yóu 是shì 音yīn 书shū 滞zhì 一yì 乡xiānɡ 。
【注zhù 解jiě 】:1、大dà 荒huānɡ :旷kuàn ɡ 远yuǎn 的de 广ɡuǎnɡ 野yě 。
2、惊jīnɡ 风fēnɡ :狂kuán ɡ 风fēnɡ 。
3、飐zhǎn :吹chuī 动dòn ɡ 。
4、芙fú 蓉rón ɡ :指zhǐ 荷hé 花huā 。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翻译及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翻译及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原文、翻译及赏析1原文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翻译译文从城上高楼远眺空旷的荒野,如茫茫海天般的愁思涌了出来。
急风胡乱地掀动水中的荷花,密雨斜打在长满薜荔的墙上。
山上的树重重遮住了远望的视线,江流曲折就像九转的回肠。
我们一起来到百越这个少数民族地区,虽然处于一地音书却阻滞难通。
注释⑴柳州:今属广西。
⑵漳州、汀洲:今属福建。
⑶封州、连州:今属广东。
⑷刺史:州的行政长官,相当于后世的知府。
⑸接:连接。
一说,目接,看到⑹大荒:旷远的广野。
⑺惊风:急风;狂风。
⑻乱飐(zhǎn):吹动。
⑼芙蓉:指荷花。
⑽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重遮:层层遮住。
千里目:这里指远眺的视线。
江:指柳江。
九回肠:愁肠九转,形容愁绪缠结难解。
⑾共来:指和韩泰、韩华、陈谏、刘禹锡四人同时被贬远方。
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⑿文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文:通“纹”,用作动词。
[1]犹自:仍然是。
音书:音信。
滞:阻隔。
赏析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元和十年,诗人初到柳州,夏日登楼怀友,面对满目异乡风物,不禁慨叹世路艰难,人事变迁,故诗中情感多悲凉哀怨。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凄楚动人。
全诗先从“登柳州城楼”写起。
首句“城上高楼”,于“楼”前着一“高”字,立身愈高,所见愈远。
作者长途跋涉,好容易才到柳州,却急不可耐地登上高处,为的是要遥望战友们的贬所,抒发难于明言的积愫。
“接大荒”之“接”字,是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乃楼上人眼中所见。
于是感物起兴,“海天愁思正茫茫”一句,即由此喷涌而出,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辽阔而荒凉的空间,望到极处,海天相连。
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了。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含答案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①四州
【唐】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趈②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③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释】①漳汀封连:指漳州、汀州、封州、连州。
与柳宗元一同被贬的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分任这四州刺史。
②趈(zhǎn):风吹颤动。
③薛荔:一种萸生植物,也称木莲。
下列对本诗的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楼远眺,辽阔荒凉的天地引发诗人无尽的愁思。
B.颔联描绘荷花和薜荔在风雨中的动人姿态,安抚了诗人的心。
C.颈联描写遮眼的山岭和曲折的江流,表达诗人对好友的思念。
D.尾联写诗人与好友虽同在这蛮荒之地,却仍无法联络的痛苦。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B.颔联“惊风乱趈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的意思是:突然狂风大作,吹起了水中的荷花;顿时暴雨来临,击打着墙上的薜荔。
这里描写的是荷花、薜荔被狂风密雨侵袭之景,衬托的是诗人遭贬后的愁苦和对友人的思念。
选项“荷花和薜荔在风雨中的动人姿态,安抚了诗人的心”表述不正确;
故选B。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1《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栖饺厮。
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纹身地,犹是音书滞一乡。
【注解】:1、大荒:旷远的广野。
2、惊风:狂风。
3、:吹动。
4、芙蓉:指荷花。
5、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6、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7、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赏析】: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后来五人都被召回,大臣中虽有人主张起用他们,终因有人梗阻,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这首诗就是这时写的。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而相思之苦,无法自抑。
诗的首联先写柳州,再总写四人分处之地都是边荒。
颔联写夏日柳州景物,写景,报告当地气候。
颈联写远景,写相望之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
尾联写五人遭际,天各一方,音书久滞。
这首抒情诗,赋中有比,象中含兴,情景交融,楚楚动人《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赏析2《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是柳宗元写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的诗。
柳宗元与韩泰、韩晔、陈谦、刘禹锡都因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运动而遭贬。
五人虽后又被召回,但总总原因,再度贬为边州刺史。
他们的际遇相同,休戚相关,因而全诗中表现出一种真挚的友谊,虽天各一方,却有无法自抑的相思之苦。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s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注解1、大荒:旷远的广野。
2、惊风:狂风。
3、疲捍刀。
4、芙蓉:指荷花。
5、薜荔:一种蔓生植物,也称木莲。
6、百越:即百粤,指当时五岭以南各少数民族地区。
7、纹身:古代南方少数民族有在身上刺花纹的风俗。
译文柳州城上的高楼,接连着旷野荒原;我们愁绪象茫茫的海天,无限宽广。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评析原文: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柳宗元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评析:这首诗将贬居遐荒、壮志成空的悲愤之情和友朋失散、聚会无期的忧伤之意,一并融入山水景物的描写中,因而颇具耐人寻绎的“象外之致”和“味外之旨”。
“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刘禹锡等八名革新志士都被贬为远州司马。
时过十年,柳、刘及韩泰、韩晔、陈谏等五名幸存者才得以奉诏进京。
但随即又分别被贬往更荒远的柳州、连州、漳州、汀州、封州任刺史。
这首诗便是柳宗元于元和十年(815)初抵柳州(今广西境内)时为寄赠心心相印的难友而作。
全诗由“登柳州城楼”起兴。
登楼,意在纵目远眺,即景骋情。
因而,首联便着手将登楼所见景色绘制成深蕴情思的画面。
“城上高楼接大荒”,“接”,即目接之意; “大荒”,则泛指荒僻的边远地区。
“高楼”而处于“城上”,登临者自可将视线放射得更远,于是,辽阔而荒凉的边地景色便为作者一览无余;望到极处,但见海天相连,而作者的“愁思”仿佛便充溢于那茫茫无际的空间——以“海天”缀于“愁思”之前,正为暗示作者的“愁思”犹如天一般弘大,海一般深沉。
全诗便由这个勾魂摄魄的“愁”字层层下翻,转出一层又一层令人触目惊心的境界。
颔联有意缩小描写空间,将笔墨专注于近处的夏日景物。
如果说前一联是运以泼墨写意的疏朗之笔的话,那么,这一联则改用工笔勾勒,以求真切和细密。
而欲求真切和细密这一意图本身,又恰恰反映出作者乃“凭虚构象”,别有寄托,以致必须细加缝合,密作掩盖。
的确,描写夏日景物,不取风和日丽之时,偏择“惊风”、“密雨”之际,这已透露出其中消息;而“惊风”、“密雨”所飐、所侵者偏又恰好是屡屡被用作比兴材料的“芙蓉”和“薜荔”,岂不更发人深思? “芙蓉”、“薜荔”,在诗人们笔下,历来是美好而芳洁的人格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