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主干病变PCI治疗的策略和操作技术
- 格式:pdf
- 大小:734.84 KB
- 文档页数:6
左主干病变的分类及介入治疗适应证的选择作者:王伟民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标签: 关键字:王伟民左主干病变左主干病变的定义及分类左主干病变(LM)是指左冠状动脉主干的病变,主要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另外多发大动脉炎、纵膈放疗或手术损伤等也可导致左主干病变。
左主干开口于左冠状动脉窦。
在解剖上分为三个部分:(1)开口部,即冠状动脉左主干开口于主动脉部分。
(2)干段或体部。
(3)末段或分叉部,大多数左主干病变累及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
按侧支情况分为保护和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两种亚型,前者指以前经冠状动脉移植搭至左冠状动脉一支或多支主干的通畅血管桥或自身存在自右向左的良好侧支循环;后者指不存在上述的移植血管桥和自身的侧支循环。
左主干病变的治疗左主干病变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
左主干病变较一般冠状动脉病变为重,特别是伴有重度狭窄的左主干病变危险性更大,药物治疗远期疗效差,死亡率较高,因此左主干病变的治疗主要是血运重建。
80年代左主干病变被视为是PCI的禁忌证。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操作技巧及器械的进步,许多既往被公认的高难病变已成为介入心脏病专家涉足的领域。
自90年代冠状动脉支架的应用,拓宽了PCI的适应证,心脏介入医生开始应用裸金属支架治疗LM病变,但术后再狭窄率比较高,左主干病变的治疗主要是外科搭桥术。
2000年后进入药物洗脱支架(DES)时代,支架再狭窄率明显降低,近年来应用DES治疗左主干病变的初步临床试验结果表明,对有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治疗是有效的、安全的。
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较理想的指征是:(1)左心功能好且左主干病变解剖位置适合支架术者,如开口和干段病变;(2)急诊临床情况如急性左主干闭塞;(3)由于进展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肾功能严重衰竭而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或外科手术高危患者;(4)合并左主干的多支血管弥漫病变而解剖部位不适合移植桥吻合的患者。
左主干病变策略选择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作为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血运重建方式,两者在治疗方式上截然不同。
随着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广泛应用,PCI的治疗范围不断突破禁区,而微创技术、更加完善的术后护理,也使得部分病人对CABG的接受度得以提高,应该说两种手术方法都是安全和有效的,但又有各自的优缺点。
而左主干病变作为一类特殊的冠脉病变,是选择PCI,还是CABG,一直以来都是大家讨论的重点。
SYNTAX研究是首个比较DES(第一代DES)和CABG治疗左主干病变和三支血管病变的临床随机试验,对于目前血运重建策略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该研究的一级临床终点为12个月的MACCE(主要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脑血管意外(CVA)、非致死性MI和再次血运重建术。
此外,该研究引入了SYNTAX评分系统,根据病变位置、严重程度、分叉、钙化等解剖特点,整体评估冠状动脉病变的复杂程度,以指导血运重建策略的选择。
SYNTAX研究左主干亚组5年随访结果分析显示,对于病变复杂程度为低度(SYNTAX评分为0-22分)或中度(23-32分)的左主干病变患者,PCI与CABG对MACCE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表明两种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相当。
而在评分≥33分的患者中,PCI组较CABG组MACCE显著增多(46.5%VS. 29.7%,P=0.003)。
里程碑式的SYNTAX研究改变了无保护左主干病变PCI和CABG治疗策略的格局,提升了PCI治疗的地位,也直接推进了指南的更新。
2014年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建议,SYNTAX评分≤22分的左主干病变患者,PCI由之前的IIaB/IIbB类推荐变为IB类,推荐级别升高;SYNTAX 评分23-32分的患者,为IIaB类推荐,推荐级别亦有所上升;SYNTAX 评分≥33分的患者,PCI仍然为IIIB类推荐。
PRECOMBAT研究是一项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本研究纳入了600例无保护左主干冠脉狭窄患者,随机分配到PCI组(接受西罗莫司洗脱支架)或CABG组,各300例患者。
急性心肌梗死PCI技术与规范(最全版)一、心肌梗死的概念心肌梗死的定义可以根据临床、心电图、生物化学和病理学特征做出。
过去,在世界卫生组织有关疾病发生率的研究中,具备下述3个特征中的2个即可诊断心肌梗死:典型症状(即胸痛)、心肌酶升高和出现Q波的典型心电图表现。
但是,由于更敏感、更精确的血清生化标记物与更精确影像技术的出现,现在可以发现过去不能诊断的非常小的心肌梗死灶。
现有的技术已经能识别重量<1克的心肌坏死灶。
因此,心肌缺血引起的所有大小的心肌坏死均应定义为梗死。
可以从病理学、生物化学、心电图和影像检查4个方面对心肌梗死进行定义(表1)。
病理学上,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长时间缺血引起的心肌细胞死亡。
根据病理学表现,可以对梗死进行分期:急性期(6小时~7天)、愈合期(7~28天)和已经愈合期(29天以上)。
心肌坏死时,由于心肌细胞损害,导致各种蛋白如肌球蛋白、心脏肌钙蛋白T和I、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和乳酸脱氢酶等释放进入血液循环,并且可以检测出(表2)。
当血液中某些敏感和特异的生化标记物例如心脏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MB片段(CK-MB)水平升高,同时还有临床急性缺血的背景,即可诊断心肌梗死。
这些生化标记物可以反映心肌缺血,但是不能说明缺血的机制。
因此,临床上没有缺血证据,但是血液中生化标记物浓度升高,此时应着重寻找心肌损害的其他原因,例如心肌炎。
心肌缺血心电图的主要表现是ST段和T波改变。
还可以有心肌坏死的表现,主要是QRS波群的变化。
下列心电图标准(无QRS波群干扰因素,例如左束支传导阻滞、左心室肥厚和WPW综合征)用于诊断心肌缺血(表3),但是仅靠它还不足以诊断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最终诊断有赖于发现血液中心脏生化标记物浓度升高。
从临床实用角度而言,根据体表心电图上有否ST段抬高,将急性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on-S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 NSTEMI)。
心血管内科介入培训第10月答案1、简述无保护左主干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学员回答:LM病变PCI策略的核心是单支架技术,或是双支架技术。
一般来说,对于左主干口、体部狭窄可用单个支架治疗。
开环支架较闭环支架更适合应用于左主干口部病变,因为其更容易在口部形成放射状,即贴近其喇叭口形状。
支架的大小和长度是依据血管的参考内径和病变长度决定的,原则上左主干病变支架选大不选小,再细的左主干均相对会较粗,至于长度不宜选太短,因为支架太短一不易定位,二容易脱落。
左主干分叉病变应依据具体情况,选择采用单支架(crossover),或双支架技术如crush、culotte、T型、V型或kissing支架治疗。
目前使用6F的Lancher导管桡动脉介入治疗可采用分步crush (stepcrush),甚至分步Kissing(stepKissing)技术完成双支架植入。
2、请评价血管内超声在左主干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学员回答:IVUS能够提供冠脉病变的定量和定性的相关信息。
特别是对中等程度的左主干狭窄病变,造影经常很难判定其严重性。
IVUS可为这些病例提供准确的解剖信息,同时评估斑块的稳定性,帮助决定最好的介入治疗技术及选择合适的球囊、支架。
此外,在支架植入后进行IVUS检查,有助于评价植入支架膨,胀贴壁是否良好,有无夹层、血栓形成及残余狭窄,以及分支开口是否受压等。
3、简述分叉病变的分型?学员回答:分叉病变的分型主要依据病变在分叉部位的解剖分布。
有Duke、Lef èvre、Safian分型和Medina分型。
Medina分型:按序记录分叉病变三支血管中任一支超过50%狭窄血管,记录顺序为主支近段、主支远段及边支血管:1表示存在严重狭窄,0表示无严重狭窄。
三个数字以逗号相隔。
4、简述分叉病变的治疗术式?学员回答:主要分为单支架术和双支架术。
双支架术指主支分支均植入支架,术式包括Crush、Mini-crush、DKcrush,DKmini-culotte,T-stent 等。
PCI基本流程及规范PCI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在完成了CAG以及其他对冠脉解剖或功能的侵入性检查后,将获得的冠脉解剖或功能的侵入性检查后,将获得的冠脉病变特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客观证据以及合并的疾病等情况决定介入治疗的策略。
同时还要考虑手术相关的风险,包括手术并发症以及合并用药所带来的风险(如对比剂肾病、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导致的出血风险等),综合评价风险/获益比。
最后选择合理的技术手段,完成介入治疗。
在此过程中,应将循证医学证据、相关指南与术者经验、患者的意愿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PCI的规范更多体现在严格掌握指征、仔细评价手术相关风险并合理应用围手术期药物治疗方面。
一、PCI基本流程(一)PCI适应症对于稳定型心绞痛,PCI的价值主要在于缓解症状。
尽管Courage研究的结果提示:起始介入治疗和起始优化药物治疗策略对于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对于已经接受强化药物治疗而仍有心绞痛症状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仍然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合理选择。
而对于缺血范围较大的患者,有证据表明与药物治疗相比,PCI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因此对于这一部分患者,问题的关键主要是两点:第一,对于改善生活症状这一适应症,优化药物治疗是前提;第二,对于降低心血管事件这一适应症,准确合理的危险分层是关键。
优化的药物治疗应该包括足量的硝酸酯和beta受体阻滞剂,如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仍达到CCS3级以及以上,则需进行PCI。
有较大范围心肌放血的客观证据I A自体冠状动脉的原发病变常规置入支架I A静脉旁路血管的原发病变常规置人支架I A慢性完全闭塞病变IIa C外科手术高风险患者IIa B多支血管病变无糖尿病,病变适合PCI IIa B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IIb C经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IIb CNSTE-ACS的PCI指征以及手术时机更为复杂。
其治疗策略取决于危险分层。
根据目前的证据,高危患者倾向于选择早期介入治疗,而低危患者优先考虑早期保守治疗。
左主干分叉病变介入治疗策略(全文)左主干病变属于临床上较为严重的冠脉病变类型,一旦出现狭窄甚至闭塞,将引起大面积的心肌梗死,乃至恶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乃至猝死等致命并发症,因此既往左主干病变患者多选择外科手术治疗。
但随着新一代药物涂层支架(DES)、生物可吸收支架(BVS)的问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左主干分叉病变逐渐被临床所接受,而左主干病变的治疗策略选择一直是介入治疗的难点问题。
近年来数项研究结果表明,PCI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在安全性及有效性方面无显著差异。
近期公布的SYNTAX研究左主干亚组5年随访结果[1]表明,PCI 组与CABG组在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事件上无显著差异(36.9%vs 31.0%;p=0.12)。
而新版ESC/EACTS心肌血运重建指南[2]中将PCI的推荐级别提升为B级,与CABG相同等级推荐。
目前国际临床上关于左主干远端尤其是分叉病变的最佳介入治疗的策略及方法还没有定论,本文将就近年来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做一简要叙述。
一.左主干病变的影像学评价:左主干病变属于较为复杂的冠脉病变,单纯根据造影图像判断其病变性质具有较大的人为差异,因此手术策略的选择也是千差万别。
术中应用血管影像学评价手段可以在支架置入前判断斑块大小、位置与性质,并在支架放置后评价扩张情况,有效避免上述问题,这也恰恰契合当前提倡的精准诊疗技术思路。
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可准确评价左主干病变严重程度,其具有图像精准、径向穿透力较强的特点。
Kang等[7]在一项研究中采用了IVUS指导下的左主干介入治疗策略,共纳入403名左主干病变患者,在分析其介入治疗数据后,研究者发现支架后最小管腔面积可预测术后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其最小界值在回旋支(LCX)开口、前降支(LAD)开口、二者交汇处和左主干近端分别为5.0mm2、6.3 mm2、7.2 mm2、8.2 mm2,应用上述界值在两年随访中可有效预测MACE事件的发生。
PCI基本流程及规范PCI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手段。
在完成了CAG以及其他对冠脉解剖或功能的侵入性检查后,将获得的冠脉解剖或功能的侵入性检查后,将获得的冠脉病变特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客观证据以及合并的疾病等情况决定介入治疗的策略。
同时还要考虑手术相关的风险,包括手术并发症以及合并用药所带来的风险(如对比剂肾病、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导致的出血风险等),综合评价风险/获益比。
最后选择合理的技术手段,完成介入治疗。
在此过程中,应将循证医学证据、相关指南与术者经验、患者的意愿进行有机的结合,以期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PCI的规范更多体现在严格掌握指征、仔细评价手术相关风险并合理应用围手术期药物治疗方面。
一、PCI基本流程(一)PCI适应症对于稳定型心绞痛,PCI的价值主要在于缓解症状。
尽管Courage研究的结果提示:起始介入治疗和起始优化药物治疗策略对于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但是对于已经接受强化药物治疗而仍有心绞痛症状的患者,进行介入治疗仍然是缓解症状、改善生活质量的合理选择。
而对于缺血范围较大的患者,有证据表明与药物治疗相比,PCI可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因此对于这一部分患者,问题的关键主要是两点:第一,对于改善生活症状这一适应症,优化药物治疗是前提;第二,对于降低心血管事件这一适应症,准确合理的危险分层是关键。
优化的药物治疗应该包括足量的硝酸酯和beta受体阻滞剂,如患者的心绞痛症状仍达到CCS3级以及以上,则需进行PCI。
有较大范围心肌放血的客观证据I A自体冠状动脉的原发病变常规置入支架I A静脉旁路血管的原发病变常规置人支架I A慢性完全闭塞病变IIa C外科手术高风险患者IIa B多支血管病变无糖尿病,病变适合PCI IIa B多支病变合并糖尿病IIb C经选择的无保护左主干病变IIb CNSTE-ACS的PCI指征以及手术时机更为复杂。
其治疗策略取决于危险分层。
根据目前的证据,高危患者倾向于选择早期介入治疗,而低危患者优先考虑早期保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