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资料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6
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包括三方面内容:1.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2.不涉及现金收支的重大投资和筹资活动“不涉及当期现金收支的投资和筹资活动”,反映不涉及当期现金收支、但影响企业财务状况或在未来可能影响企业现金流量的重大投资和筹资活动。
这些活动一个基本特点就是,不涉及现金收支,但对以后各期的现金流量有重大影响。
如融资租入设备,记入“长期应付款”科目,当期并不支付设备款和租金,但以后各期必须为此支付现金,从而在一定期间内形成了一项固定的现金支出。
这类活动一般包括:债务转为资本、一年内到期的可转换公司债券、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等。
3.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变动情况该项目的金额应与现金流量表“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项目的金额核对相符。
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间接法,是指以本期净利润为起点,通过调整不涉及现金的收入、费用、营业外收支以及经营性应收应付等项目的增减变动,调整不属于经营活动的现金收支项目,据此计算并列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的方法。
采用间接法列报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时,需要对四大类项目进行调整:(1)实际没有支付现金的费用(比如折旧费用、无形资产的摊销等);(2)实际没有收到现金的收益;(3)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损益(投资收益);(4)经营性应收应付项目的增减变动。
其基本原理是: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净利润+没有支付现金的费用-非经营收益和没有收到现金的收益(加:损失)+经营性资产的减少(减:增加)+经营性负债的增加(减:减少)(1)资产减值准备调整时:加上计提的各种资产减值准备以坏账准备为例,借记“资产减值损失”,贷记“坏账准备”,不涉及现金流量,但是会减少本期利润,从而减少净利润,因此应该将其加回。
(2)固定资产折旧、油气资产折耗、生产性生物资产折旧调整时:加上本期计提的累计折旧因为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借记“管理费用”,贷记“累计折旧”,管理费用增加,会减少本期利润,从而减少净利润,但不涉及现金流量,因此应该将其加回。
做好资料补充完善工作
为了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做好资料补充完善工作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建议的步骤:
1. 对照原始资料进行检查:首先要确保已有的资料是准确的,与原始资料保持一致。
这包括检查数据、日期、姓名、地点等细节。
2. 补充缺失信息:对于缺失的信息,如日期、地点、姓名等,可以通过查阅其他来源的资料进行补充。
同时,要注意保持资料的一致性,确保新补充的信息与其他已有的信息不冲突。
3. 校对资料的完整性:检查资料是否完整,包括是否有遗漏的部分,或者应该包含而未包含的内容。
对于缺失的部分,要尽量寻找相关资料进行补充。
4. 整理资料:将资料按照一定的顺序整理,可以按照时间顺序、重要性顺序等进行排列。
这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资料。
5. 制作索引和目录:为便于查找资料,可以制作索引和目录,将资料的关键词、主题等进行分类和整理。
6. 保存资料:将整理好的资料妥善保存,可以采用电子文档、纸质文档等形式。
同时,要注意备份和防潮、防火等
措施,确保资料的安全。
7. 定期更新和维护:随着时间的推移,资料可能会发生变化,需要定期更新和维护。
这包括对新产生的资料进行补充,对过时的资料进行删除或修改。
通过以上步骤,可以确保资料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为后续的工作提供可靠的支持。
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的编制方法一、以净利润为基础的编制原理补充资料中的“净利润”项目来自利润表,该表的净利润是根据“权责发生制”原理计算得出的。
而现金流量表补充资料则要求以净利润为基础,根据“收付实现制”原理,增减有关项目后求得“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为此,需要对利润表中的不属于经营活动的投资筹资活动的收入、成本费用等予以剔除。
如:(1)其他业务中的固定资产出租的收入和成本费用;(2)投资收益和损失;(3)财务费用中的筹资活动的利息支出、购置进口设备和外币借款中产生的汇兑收益和损失,以及期末所持外币现金因汇率变动而发生的汇兑损益;(4)营业外收支中的固定资产盘盈、盘亏及处置固定资产净收益和损失等等。
经过以上调整后,利润表中的收支项目均属于经营活动范畴。
在此基础上再将利润表中的经营活动事项从“权责发生制”调整为“收付实现制”,如提取的财产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长期资产的摊销等,虽已记入成本费用,但没有付现,所以要调增净利润,计算出“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二、各项目具体编制方法1、“净利润”项目:根据利润表中列示的净利润数额直接填列。
2、“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项目:根据提取各项资产减值准备、计入有关费用并减少利润的数额填列。
如资产市价上扬,冲减已提减值准备减少“管理费用”时,则以扣除冲减数填列。
又如本期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共30000元,同时冲减上期已提的存货跌价准备10000元,则该项目应填为20000元。
3、“固定资产折旧”项目,根据“累计折旧”科目贷方当期提取、直接计入“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而减少了利润的数额填列,不包括因固定资产盘盈、接受捐赠、投资收回和评估增值时增加的“累计折旧”科目贷方发生额,也不扣除盘亏、出售、报废、毁损、对外投资和评估减值时冲减的“累计折旧”科目借方发生额。
4、“无形资产摊销”项目,根据无形资产科目的贷方发生额、每月摊销计入“管理费用”减少了利润的数额填列,不包括处置无形资产时的贷方减少额。
一、 确定补充资料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 现金的期末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资产负债表“货币资金”期初余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的净增加额=现金的期末余额-现金的期初余额。
一般企业很少有现金等价物,故该公式未考虑此因素,如有则应相应填列。
二、确定补充资料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净利润该项目根据利润表净利润数期末数填列。
2、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本期计提的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发生额累计数注:直接核销的坏账损失,不计入。
3、固定资产折旧固定资产折旧=制造费用中折旧+管理费用中折旧或:=累计折旧期末数-累计折旧期初数注:未考虑因固定资产对外投资而减少的折旧。
4、无形资产摊销=无形资产(期初数-期末数)或=无形资产贷方发生额累计数注:未考虑因无形资产对外投资减少。
5、长期待摊费用摊销=长期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或=长期待摊费用贷方发生额累计数6、待摊费用的减少(减:增加)=待摊费用期初数-待摊费用期末数7、预提费用增加(减:减少)=预提费用期末数-预提费用期初数8、处置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其他长期资产的损失(减:收益)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或收入)明细账分析填列。
9、固定资产报废损失根据固定资产清理及营业外支出明细账分析填列。
10、财务费用=利息支出-应收票据的贴现利息11、投资损失(减:收益)=投资收益(借方余额正号填列,贷方余额负号填列)12、递延税款贷项(减:借项)=递延税款(期末数-期初数)13、存货的减少(减:增加)=存货(期初数-期末数)注:未考虑存货对外投资的减少。
14、经营性应收项目的减少(减:增加)=应收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应收票据(期初数-期末数)+预付账款(期初数-期末数)+其他应收款(期初数-期末数)+待摊费用(期初数-期末数)-坏账准备期末余额15、经营性应付项目的增加(减:减少)=应付账款(期末数-期初数)+预收账款(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票据(期末数-期初数)+应付工资(期末数-期初数)+应付福利费(期末数-期初数)+应交税金(期末数-期初数)+其他应交款(期末数-期初数)16、其他一般无数据。
公司补充资料承诺书
我公司在申请(项目名称/文件名称)时,已按监管机构要求提交了必要的申
请材料。
但因种种原因导致相关资料不足,且该资料对于项目的实现至关重要。
经公司考虑,决定在资料齐全前签署此补充资料承诺书,以便申请能够顺利通过。
本函確認我公司已聘请专业人员协助采集所需资料,以及保证在未来尽快通过
合规程序获取任何额外的数据、文件,以使所需资料完整准确。
我公司已经对该资料作出了评估,并取得了内部批准。
此外,我公司也承诺始终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和政策,保证申请过程的公正、透明和规范性。
我公司对此承诺的履行承担所有责任以及可能带来的后果。
如果我公司未能履
行相关的承诺,监管机构有权拒绝、撤销或暂停项目或申请。
为确保最终批准的资料与本函中所述补充资料完全相关,我公司已安排内部协调、监督和控制机制,以保证所引用的补充资料不存在任何不真实、虚假、欺骗性或误导性的情况。
我公司深知此承诺书的重要性,并保证全力执行本函中的内容并完全履行相关
义务。
本函仅为表明我公司的诚意,不得被视为对任何承诺或保证的代表或颁发单位。
此致
礼启
签署公司名称:
签署代表:
日期:。
我国行政区补充资料
1.我国海拔最高的省份:西藏自治区
2.我国面积最大、位置最靠西、邻国最多的省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我国拥有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云南省
4.我国临海的省份(自南向北):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
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台湾、海南共19个
5.我国有陆上邻国的是(逆时针):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西藏、
云南、广西共9个
6.我国面积最大的直辖市:重庆
7.我国面积最小的直辖市:上海
8.人口最多的省份:河南
9.人口最少的省份:澳门
10.邻省最多的省份:内蒙古自治区
11.跨经度最多的省份:内蒙古自治区
12.位置最东、最北的省份:黑龙江
13.位置最南的省份:海南省
14.北回归线穿过的省份:云南、广西、广东、台湾
15.全部位于热带的省份:香港、澳门、海南
16.我国人口分布状况如何?有何特点?为什么?会带来什么影响?
我国人口分布人口状况:我国人口分布不均,东部人口密度大,西部人口密布小
黑河——腾冲一线以西的人口只占全国人口的6%而以东
的人口却占全国人口的94%
我国人口特点:人口数量大,人口素质低,增长率高
为什么:1.我国东部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降水充沛,有利于农业发展。
2.东部地区工业发展历史悠久,经济水平比较高
3.西部以高原、山地为主,气候干燥;沙漠广布。
不利于农业生产。
4.西部工业水平低,经济落后
所以西部人口密集,西部人口稀少
影响:人口密度大,会产生住房紧张、交通拥挤、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等问题人口密度小,会出现劳动力不足、资源利用率低、经济发展落后等问题。
证明书的补充资料需提供哪些证明书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常用于证明个人或组织的身份、资格、经历、事实等情况。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提供补充资料来进一步增强证明书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那么,证明书的补充资料究竟需要提供哪些呢?首先,我们需要明确证明书的类型和用途。
不同类型的证明书,其所需的补充资料可能会有所差异。
如果是学历证明书,可能需要提供的补充资料包括成绩单、学位论文、学习期间的获奖证书等。
成绩单能够详细展示您在各个学科的学习成绩,反映您的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程度。
学位论文则是您在该学历阶段学术研究成果的重要体现。
而获奖证书可以证明您在学习过程中的突出表现和优秀成绩。
对于工作经历证明书,补充资料可能包含劳动合同、工资条、社保缴纳证明、工作成果报告等。
劳动合同明确了您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包括工作岗位、工作时间、薪资待遇等重要信息。
工资条可以证实您的实际收入情况。
社保缴纳证明能够证明您在该单位的工作时长和稳定性。
工作成果报告则可以具体展示您在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和贡献。
身份证明书的补充资料可能有户口簿、身份证复印件、出生证明等。
户口簿记录了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与身份证明相互印证。
身份证复印件则是身份的直接证明。
出生证明对于证明个人的出生日期和身份来源具有重要作用。
如果是资格证书的证明书,可能需要提供考试成绩单、培训证明、实践操作记录等补充资料。
考试成绩单显示您在资格考试中的具体成绩和通过情况。
培训证明表明您接受了相关的专业培训,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实践操作记录则能证明您在实际工作中对该资格所要求技能的熟练掌握程度。
在提供补充资料时,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资料的真实性。
提供虚假的补充资料不仅会导致证明书无效,还可能会引发法律责任。
二是资料的完整性。
确保提供的补充资料涵盖了能够充分证明证明书内容的所有关键信息。
三是资料的相关性。
所提供的补充资料应与证明书的主题和内容直接相关,避免提供无关或不必要的资料。
补充资料和插入资料的区别背景在撰写文档时,我们常常需要引用并整合不同的资料来支持我们的观点和论据。
在这个过程中,补充资料和插入资料是两种常见的方式。
本文将探讨补充资料和插入资料的区别。
补充资料补充资料是指在文档中添加一些与主要内容相关但不是必需的信息和洞见。
补充资料的目的是为读者提供更多的信息,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评估论点。
补充资料通常以附注、脚注或尾注的形式出现在文本的底部。
它们可以包括:- 支持性数据:例如统计数字、图表、表格等,用于证明和说明观点;- 引用和参考文献:提供其他作者的观点或研究结果;- 定义和解释:对于某些专业术语或概念,补充资料可以提供定义和解释,以帮助读者理解;- 补充说明:当某些内容在文本中不能详细解释时,补充资料可以提供额外的说明。
插入资料与补充资料不同,插入资料指的是在文档中直接引用其他资料的内容。
插入资料可以是引用的短语、句子、段落或整个章节。
它们可以是来自书籍、期刊文章、法律文件、报告等。
插入资料的目的是通过引用来支持和加强当前的论点。
插入资料应该以适当的引用格式进行标注,以确保知识产权的尊重和内容的可信性。
区别总结补充资料与插入资料的区别在于它们的引用方式和目的。
补充资料是为了提供更多的信息和解释,以增强读者对论点的理解和评估。
而插入资料是为了直接引用其他资料的内容来支持当前的论点。
补充资料通常以附注或尾注的形式出现在文本的底部,插入资料则直接插入到文本中并标注引用来源。
结论在撰写文档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补充资料和插入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理使用这两种方式,我们可以增强文档的可信性、可读性和论证力。
通过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引用其他资料的内容,我们可以使我们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并丰富读者的阅读体验。
资料补充通知根据你的要求,我将根据题目为“资料补充通知”来进行写作,并遵循要求的文章长度及格式要求。
请注意正文中不会再次重复题目。
资料补充通知尊敬的各位同事:经过仔细核对与分析,我们发现最近一批重要资料中存在一些缺失的情况。
为了确保工作的正常进行以及提高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我们需要补充所需的资料。
请大家根据以下要求尽快补充缺失的资料,并将其提交给相关部门:一、资料内容要求根据我们的记录,以下是我们需要补充的资料清单:1. 客户联系信息:包括客户名称、联系人姓名、手机号码、电子邮箱等。
2. 销售数据:包括销售额、日期、产品名称、销售地点等。
3. 项目进度报告:包括项目当前状态、已完成的工作、下一步计划等。
4. 财务报告:包括收入、支出、利润等财务数据。
5. 培训记录:包括培训的课程名称、参加人员名单、培训日期等。
二、提交要求为了让资料补充工作更加顺利,我们要求以下事项必须被遵守:1. 补充资料的格式:请确保补充的资料与原始资料的格式一致,包括字体、字号、表格、图表等。
2. 资料归档:请将补充的资料归档整理好,准备好由管理人员进行审阅。
3. 提交截止日期:我们需要在一个工作周内收到所有缺失资料的补充。
请大家务必在截止日期之前完成提交。
4. 提交方式:请将资料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送至相关部门的邮箱,或者将纸质资料交给行政部门的工作人员。
三、后续措施为了确保工作的高效进行,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来监督与管理资料补充工作:1. 部门协助:每个部门请指派一名负责人协助收集与整理补充资料。
2. 逾期提醒:如果有资料逾期未提交,我们将会发送提醒通知,并请各部门领导予以关注。
3. 资料更新:完成补充后,我们会在系统中及时更新相关资料以便以后的查询与使用。
四、总结资料的完整性对于我们的工作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我们做出正确的决策并提高工作效率。
请大家认真对待本次补充工作,确保提交准确、完整的资料。
如遇到任何问题,请及时与行政部门联系。
《六书》一、六书源流以形解字的现象源于先秦,这在史书和诸子中都能找到例子:《国语》:“人三为众,兽三为群,女三为粲”。
《左传》“止戈为武、皿虫为蛊”。
《韩非子》“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
”古人尚六,从商周以来一直到汉初均如此,所以产生了一大批与“六”有关的分类、制度与术语,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方面:自然的变化:六气《庄子·逍遥游》空间概念:六合(天地四方)《庄子》六虚《列子·仲尼》六极《庄子》人之欲望:六欲《吕氏春秋·贵生》教民六德:圣、智、仁、义、忠、信周代有六官:天地春夏秋冬六官《诗》有赋比兴风雅颂六义《毛诗传》音乐有六律《尚书·益稷》阴阳十二律吕亲戚关系有六亲《左传昭二十五年》“数以六为纪,符、法冠皆六寸,而舆六尺,六尺为步,乘六马《史记·始皇本纪》《周易》一卦有六爻写话记词的方法有六书“六书”是古人根据汉字结构归纳出来的汉字构造结论,而决不是古人依照这六种法则来创造文字的。
“六书”这个名称最早见于《周礼·地官》:“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但还没有“六书”的详细名称,也没有对六书的解释。
《汉书·艺文志》引刘歆《七略》:“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这是目前能知道的六书名称的最早记载。
《七略》已亡佚。
《周礼·地官》“五曰六书”郑玄注引郑众:“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
”许慎《说文·叙》:“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看似三家,实出一源,其关系如下:┌—> 弟子郑兴—> 子郑众刘歆├—> 传弟子贾徽—> 子贾逵—> 弟子许慎└—> 班固于刘歆《七略》中直接采录现在我们通常采用许慎的名称和班固的次序,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这大致上符合汉字发展的规律。
最早对“六书”加以说明的是许慎。
《说文·叙》中说:“《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其成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许慎不仅对“六书”作了界定、举出了例字,且在正文部分首创了一些术语,逐字指出结构,使“六书”从概念到定义到实践,发展完善了六书理论。
可以说许慎是六书理论的集大成者。
二、六书的贡献宋元间戴侗《六书故·序》:“六书既通,参伍以变,触类而长,极文字之变,不能逃焉。
故士唯勿学;学必先六书”、“六书也者,入学之门户,学者之所宜先也。
”把六书提到了十分崇高的地位。
1、是第一个明确的汉字结构理论和汉字学理论使汉字结构分门别类、统一条贯,有章可循;并因此形成了“六书学”,自汉以后,以“六书”理论研究汉字者代不乏人。
即以著作名六书者而言,就有郑樵的《六书略》、戴侗《六书故》、杨桓《六书统》和《六书溯源》、周伯琦《六书正讹》、明代赵撝谦《六书本义》魏校《六书精蕴》、杨慎《六书索隐》吴元满《六书正义》、《六书总要》、《六书溯原直音》、《谐声指南》、赵宧(yǐ)光《六书长笺》等等。
清代就更多了。
2、有利于教学高中语文教学、小学汉字识字教学等。
三、不足经过前人的长年研究,“六书说”本身的问题也逐步明确。
另外,为了适应骈体文的需要,每个定义都只用八字,所举例子也未作分析,所以为后来的争论留下了隐患。
1.象形、指事、会意界限不明《说文·叙》说“日月”是象形字,“上、下”是指事字。
前者所用的字符象实物之形,所代表的词就是所象之物的名称。
后者用的是抽象的形符,所代表的词不是“物”的名称,而是“事( 物的特征等) ”的名称。
这两类字的区别似乎很明确。
但是,实际上却有不少字是很难确定它们究竟应该归入哪一类的。
例如“大”这类字,它们所用的字符跟“日、月”一样也是象实物之形的,可是所代表的词并不是所象之物的名称,而是跟所象之物有关的“事”的名称,这一点却跟“上、下”相近。
因此讲六书的人有的把这类字归入指事,有的人把这类字归入象形。
《说文》说:“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似乎许慎是把大看作象形字的。
许慎还把某些用抽象的形符构成的字也看作象形字。
《说文》对“叕(缀)”字的解释就是“缀联也,象形”,“叕”字以六条曲线相缀联示意,这跟“上、下”以短线跟长线的位置关系示意,有多大区别呢?郑樵《通志·六书略》里就把“上、下”归入象形中的“象位”类,这样做不能说没有道理。
不过这样一来,象形、指事的界线实际上就荡然无存了。
其他像“片、叵、”等字,有认为是象形字,有认为是指示字。
那么,既然有形声兼会意字,是否也可以有象形兼指事字呢?《说文·叙》给会意举的例是“武、信”。
“武”本是从“止”从“戈”的。
“止戈”为“武”的解释,是说能使战争停止就是“武”。
“人言”为“信”,是说人讲的话应该有信用。
但是在上古文字里,这种会合偏旁字义来表意的字,是非常少见的。
《说文·叙》举出的这两个字都有问题。
现代学者大多数认为“信”本是从言人声的形声字。
“武”字见於甲骨文,是出现得很早的一个字。
“止戈为武”的说法出自《左传》,显然不是“武”本义。
在上古文字里,用两个以上意符构成的表意字,多数是使用形符的,字形往往有图画意味,如“立”、“步”等字。
讲六书的人多数把这种字看作会意字,但是它们的性质跟“歪”一类会意字显然是有区别的。
郑樵在《六书略》里把“立、步”列入象形字。
近人林义光在《文源》里更明确主张,只有像“止戈为武”、“人言为信”那样“取其词义连属”的字,才可以会意字,像射、涉、舂、争等字那样“随体画物,其会合也不以意而以形”的字,都应该算象形字。
这种说法也好像有道理。
但是这些“其会合也以形”的字,在会合两个以上意符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这一点上,却跟“日、月”一类象形字不相同,而跟会意字一致。
所以把它们算作会意字也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汉字已经变得完全不象形之后,人们有时还在用“其会合也以形”的办法造表意字,也就是说把义符硬当作形符用。
例如以“人在水上”表示漂浮之意的“氽tǔn”字,就是很晚才造出来的。
这种字应该看作象形字还是应该看作会意字呢?总之,会意跟象形的界线也是不明确的。
“立、甘”:有人认为是会意字,有人认为是指事字。
那么,指事和会意界限也并不清楚。
理论上,我们总是很希望能让所有的文字都能够截然分清不同类型的界限,但事实上这很难做到。
界限不清的现象,这在许多学科中都存在,这反映了事物的复杂性。
2、转注问题“转注”这个名称的字面意义,在六书中最为模糊。
《说文·叙》对转注的解释也不够清楚。
因此后人对转注的异说最多。
因对“建类一首”中“类”、“首”的理解不同,所以解释大相径庭。
把“类”理解成“事类形类义类、声类”各不相同把“首”理解为“部首、义符”等种种皆有。
这样造成大的差异就有“形转说”、“义转说”、“音转说”,下面又各自分为许多种。
其中“主义派”有代表性的,就有三家:江声主形声即转注说,戴震倡转注即互训说,朱骏声为转注即引申说。
目前一般教材上介绍转注字是“一组有相同部首和相关意义的字”。
但争论仍然不断。
3、假借问题《说文·叙》给假借下的定义是“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似乎就是指借用某个字来表示跟这个字同音或音近的词,看起来很清楚,不会有疑问。
但其实并不然。
因为《说文·叙》所举的假借例字是“令、长”,它们分别由“命令、年长”引申为“县令、县长”。
所以它们只能说明字义引申的现象,而不能用来说明借字表音的现象。
大概汉代学者心中没有假借引申的区别。
但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字义引申是一种语用现象,借字表音则是用文字记录语言的一种方法。
就具体的例子来看,由字义引申引起的和由借字表音引起的一字多用现象,有时的确很难分辨。
但是从原则上说,却必须把它们区分开来。
在古代的文字学者中,已经有人指出了这个问题,例如戴侗《六书故》就明确提出假借不应该包括引申的主张,他解释假借说:“所谓假借者,义无所因,特借其声,然后谓之假借”,像“豆”字本来当盛食器皿讲,又借为豆麦之“豆”,这才是真正的假借。
但是清代以前的文字学者绝大多数是把引申包括在假借里的。
即使是已经比较明确地认识到字义引申和借字表音这两种现象的不同性质的人,多数也是这样做。
例如:戴震认为“一字具数用”有“依於义以引申”和“依于声而旁寄”两种。
段玉裁往往也不分。
当然六书理论的功绩是远远大于其不足的,惟其如此,它才可能对后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并进而引起诸多的争议。
四体二用和三书一、“四体二用”把“六书”一分为二,前四书为造字法,后二书为用字法。
戴震认为:“大致造字之始,无所凭依,宇宙间‘事’与‘形’两大端而已:指其事之实曰‘指事’,‘一二上下’是也;象其形之大体曰‘象形’,‘日月水火’是也。
文字即立,则声寄于字,而字有可调之声;意寄于字则字有可通之意,是又文字之两大端也。
因而博演之,取乎声谐曰‘谐声’声不谐而会合其意曰‘会意’。
四者,书之体止此矣。
由是之于用:数字其一用者如‘初哉首基’之皆为‘始’,‘卬吾台予’之皆为‘我’其意转相为注,曰‘转注’;一字具数用者,依于意以引申,依于声而旁寄假此以施于彼,曰‘假借’。
所以用文字者,斯其两大端也。
”通常把“四体二用”论归功于清代戴震,但其实在宋代,就有赵古明确指出假借转注为用,后来明代人杨慎、吴元满等进一步明确六书的体用分别,初步形成了六书“四体二用”说。
杨慎:“六书:‘象形’居其一,象事’居其二,‘象意’居其三,‘象声’居其四。
‘假借’者,借此四者也;‘转注’者,注此四者也。
四象以为经,‘假借’、‘转注’以为纬”。
这实际上也经区分了“体”与“用”“四体二用”把“六书”区分为两大类,从教学的角度来看、从一般的对转注假借的认识来看,还是很有道理的。
问题在于,许慎等人的“六书”是平列的,并没有区分“体用”,而后人把它分成两部分,势必引起质疑,更何况“四体二用”本身也并非尽善尽美了。
争论的焦点集中在转注假借是不是造字法(或汉字结构)方面。
认为假借转注不是造字法的,就继续发展“四体二用”理论。
认为假借转注也是造字法的,就想方设法对后两书加以解释,力图说明它们和前四书本质是一样的。
从而出现了一些新的提法。
“四体二用”之后,“三书”说是最有影响的。
如唐兰、陈梦家、裘锡圭等。
他们几位提出的理论都被称为“三书”说,不过各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