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范式转换及其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481.64 KB
- 文档页数:8
论文标题:必然与偶然:能否思想与有无意义——现代西方哲学范式转换论文作者张文喜论文关键词,论文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论文单位,点击次数125,论文页数180~186页2001年2001月论文免费下载/paper_67839691/一、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说起马克思的题为《德谟克里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博士论文,是“在极其现实的意义上对感性的活生生的世界抱着一种狂热的冲动来理解黑格尔哲学的”(注:转引自[日]城zhǒng@①登《青年马克思的思想——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尚晶晶等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27页。
)。
这一事实首先在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重新评价中获得了它极其显著的表达。
马克思认定,“…自我意识的自由‟既是整个伊壁鸠鲁哲学的原则,也是他的自然哲学的原则;并且伊壁鸠鲁的一般哲学原则排除了对自然界和人的实在作神秘的与悖谬的说明。
”(注:《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译文集》,重庆出版社1982年版,第73页。
)基于此,马克思认为德谟克里特和伊壁鸠鲁两者之间的自然哲学的重要差别之一是:德谟克里特把必然性看作现实性的反思形式,并把它运用于现实。
也就是说,在德谟克里特看来,具有原子撞击和直线运动的必然性是命运,是法律,是天意,是世界的创造者。
一切均是必然的。
伊壁鸠鲁则与他相反,断然主张:“必然性是不存在的,有些事物是偶然的,另一些事物则取决于我们的任意性。
”德谟克里特与伊壁鸠鲁这样两种相反的观点,决定了德谟克里特用决定论说明自然界,而伊壁鸠鲁则轻视实证科学,认为现实始终是偶然的,是停留在可能性上的东西。
马克思高度评价了伊壁鸠鲁的立场和他的自然哲学。
其理由在于:第一,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主张唯有感性的现象世界才是真实的对象,才是客观的现实。
第二,伊壁鸠鲁为保证人的自由,给主体的选择留有余地,承认自由的自我原因,强调偶然的因素。
当然,马克思也批评了伊壁鸠鲁轻视实证科学的态度。
马克思的公共性范式变革及其当代启示【摘要】马克思主义的公共性概念与传统公共性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马克思的公共性范式经历了演变并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马克思主义的公共性视角与现实问题有着密切联系,其变革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的公共性观念在当代实践中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值得社会发展中重视。
马克思的公共性范式对当代社会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持续探讨其意义对当代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公共性观念。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公共性概念、范式变革、当代启示、社会建设、现实问题、演变、持续意义、实践意义、差异、联系、借鉴意义。
1. 引言1.1 马克思主义的公共性概念马克思主义的公共性概念源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对社会主义未来的设想。
马克思认为,公共性是指整个社会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管理方式。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私有制导致社会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工人群体被剥削无法享有公共财富的权益。
马克思主义的公共性概念强调社会财富应该是全体劳动人民共有的,社会生产资料应当属于全社会共同管理和控制。
这种公共性的经济组织形式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的公共性概念与传统的资本主义观念有着明显的差异。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私有制和市场经济是主导,个人私人财产权利受到保护,财富分配不平等,导致社会阶层分化和社会不公平现象普遍存在。
而马克思主义的公共性概念强调共同所有和管理的理念,旨在消除社会的阶级分化和不平等现象,追求社会的共同利益和共同富裕。
马克思主义的公共性概念意味着对个人私有制的限制和对公共财产的重视,是一种对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市场经济的根本批判和替代。
1.2 马克思主义与传统公共性观念的差异传统的公共性观念主要侧重于政治权力和社会道德规范的结合,强调了公共领域的规范性和秩序性。
在这一范式下,公共领域被视为政治和社会生活的舞台,政治权力和社会道德规范被认为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础。
而马克思主义对公共性的理解则更着重于社会关系的再现和社会变革的动力。
收稿日期:20050915作者简介:谢地坤(1956) ),男,江苏南京人,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德国哲学和西方近现代哲学。
2006年第2期总第26期江苏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o f Jiangsu A d m i n istration Institute N o .2,2006G enera lN o .26Ó哲学研究Ó现代西方哲学的流变及启示(上)谢地坤(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摘要:19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巨大变革、哲学必须适应时代而予以范式转型的内在需要,使黑格尔哲学过渡到现代西方哲学,并使之出现了欧洲大陆哲学和英美分析哲学的分野。
现代西方哲学已经明显地不同于过去那种包罗万象、一统天下的哲学,它分化多元,演变迅速。
我们要在准确把握西方哲学本质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它的成果,努力把哲学研究与中国现实结合起来,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理论作出贡献。
关键词:西方哲学;流派;学说;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中图分类号:B5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860(2006)02000507在我们试图认识和把握现代西方哲学时,首先遇到一个难题,就是黑格尔以后的西方哲学到底是如何过渡和发展到现代哲学的。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是因为学术界在最近一些年有这样的看法:在黑格尔以后的几十年间,欧洲哲学杂乱无章、没有头绪,这个时期是欧洲哲学萧条凋零的岁月,只是到了19世纪末胡塞尔建立现代现象学,当代西方哲学才得以真正确立。
但是,如果我们不澄清欧洲哲学在这个转型时期的基本脉络,我们就不可能说明胡塞尔的现象学和当代西方哲学的由来。
这里遇到的第二个难题,就是现代西方哲学纷繁复杂,派别林立,更由于当下的各种西方哲学思潮本身还在发展变化,尚无定论,所以,当我们面对它们的时候,常常犹如雾里看花、莫衷一是。
如何认真解读、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现代西方哲学,确实是我们必须面对并且要予以正确解答的问题。
浅析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转变【摘要】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转变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从马克思对理性主义哲学的批判开始,探讨了其对唯心主义哲学的否定,以及对辩证法的探索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建构。
马克思在经济学领域的思考也为其哲学思想转变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章指出马克思的思想转变对当代世界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启示我们在面对现实问题时要注重对历史的思考和对理性的质疑。
马克思哲学思想转变的现实意义在于引导我们重新审视社会现象,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马克思的思想转变提醒我们要关注人类自身的价值和尊严,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理性思考并追求真理。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哲学思想转变、理性主义、唯心主义、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经济学、影响、启示、现实意义。
1. 引言1.1 马克思哲学思想转变的意义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转变具有深远的意义,这种转变不仅影响了哲学领域,更影响了历史、社会、政治和经济等方面。
马克思深刻地批判了传统的理性主义哲学和唯心主义哲学,提出了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转变不仅是一次理论上的革命,更是一次实践上的革命,它为工人阶级的解放和社会主义的实现指明了方向。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转变引领着人类思想的变革,对当代世界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深入研究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转变对于我们认识历史、理解社会、把握未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2 马克思哲学思想转变的背景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转变是一个深刻而重要的过程,其背景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初期的欧洲社会。
当时,工业革命的兴起导致了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渐确立,社会阶级的分化更加明显,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这种社会现实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他转变其哲学观念,试图深刻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
十九世纪的欧洲哲学界也是一个思想交锋激烈的时代。
在康德和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影响下,理性主义和唯心主义思想盛行,它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和解释都带有明显的抽象性和思维主义色彩。
马克思的公共性范式变革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对当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的公共性范式变革及其当代启示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马克思对公共性的重新定义是他的一个重要贡献。
在马克思之前,公共性主要被理解为社会中公众的共同利益和参与。
马克思提出了“阶级斗争”的概念,他认为社会中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冲突。
马克思将公共性重新定义为无产阶级的利益和参与。
这个重新定义不仅使公共性的概念更加具体和现实,而且也为后来的社会变革提供了理论基础。
马克思对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的边界进行了重新界定。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私人领域主导了经济生活,而公共领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相对边缘化的。
马克思认为,真正的公共领域应该是社会中集体讨论和决策的场所,而不仅仅是政府的机构和组织。
他主张将经济生活纳入公共领域,让人们共同参与和决策社会事务。
这一观点对于当代社会的意义在于,要通过扩大公共领域的范围,加强公共决策的透明度和民主性,使大众能够更好地参与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
马克思还提出了公共财产的概念。
他认为,生产资料和财富应该成为社会共同拥有的公共财产,而不是个别人的私人财产。
这一观点体现了对经济和社会公平的追求,同时也是对私有制的批判。
在当代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和资源不平等的问题依然存在。
马克思的公共财产观念对于当代社会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深入分析当前社会财富分配不均的原因,并寻求建立更为公正和合理的财产制度。
马克思的公共性范式变革给我们的启示是,我们应该关注社会的整体利益,并通过推动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和公共财产的构建来实现社会公平和公正。
在当代社会,我们可以通过加强公共领域的范围和力量,加强社会参与和民主决策,实现更好的公共性。
我们也应该关注经济和社会的公正,重视资源的公平分配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马克思的公共性范式变革及其当代启示是一个重要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社会变革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马克思哲学实践范式及其理论图景的当代诠释(一)时下,有人认为在哲学界聚合着一种不折不扣的实践崇拜,并导致了整个思想界的精神低迷。
实践成为哲学界使用频率最高、普适性最广的一个概念,赢得了异常凸显且十分耀眼的学理层级。
作为马克思哲学之始源、始因与始基,实践承载了太多的理论蕴含、承诺了太多的本体意义,以至于在学界形成了某种约定俗成的内识性决议:马克思哲学即实践哲学,换言之,讲哲学就是讲实践,实践简直成了哲学的同义语。
究其原因乃在于,在实践概念上,的确人为地堆砌了各种各样的非法建筑,凝聚了一切本源性、自明性、自足性的能量能力与关系,放大了的实践指向写满了马克思哲学旗帜的各个空间,膨胀了的实践魅力吞噬了哲学的所有问题:从真理性及其检验到各种深层次矛盾的分析,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最新需求到民族复兴、社会发展的一切理论期许,实践几乎能为我们提供理论创新所需要的一切程序与根本动力,能解决所有理论上无法解决的疑难,能奠定各种各样社会关系自我展开的理论根基,还能生成方方面面的价值与意义。
它犹如万能之“筐”,可容纳一切不可思议的怪异与神秘;又犹如神奇之“梯”,可使诸多维度上毫不相干的东西彼此贯通、实现统一。
总之,实践为哲学举行了一次彻底的思想洗礼,使一切原本神秘的东西不再神秘,使诸多有重大争议的问题瞬间迎刃而解,再也用不着为之枉费心机;一句话,被崇拜的实践成了哲人自我神圣化的新的理性上帝。
主张对实践进行“祛魅”并使马克思哲学发生后实践转向的学者呼吁,建立在传统主客体关系理论上的实践图式及其理解方案,难以解释人类活动的一切隐喻。
比如,很容易忽视主体际交互活动以及一些人称之为“形式实践”的东西(在劳动世界之外、不以社会分工组织却更能捍卫人的尊严的活动,如参政、教育活动等),唯有超越过于世俗与低下的实践视界(劳动视界)和所谓的科学理论所主张的实践思维与实践逻辑,才能与今天的后现代主义的时代要求相匹配、相统一。
鉴于此,必须对传统的实践理论进行批判性反思,以防止用理想化的实践视域取代实际的实践视域,对认识实践或理论性实践本身作出足够的反思,以区分出真正的实践与仅仅是劳动意义上的实践(或仅仅是理论上的实践)之间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变革及其意义19世纪40年代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哲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马克思主义哲学到底在哪些方面实现了根本变革?这些变革的意义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对于我们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变革马克思主义在整个哲学史和认识论上的深刻变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哲学的研究内容上,马克思主义哲学使唯物论和辩证法以及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之间由分离走向了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是对以往旧唯物主义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的简单相加与堆砌。
它是在对以往哲学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做出了具有思维方式转变的根本性创新。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曾经说过:“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
”[1]16这里马克思明确地指出了旧唯物主义的缺陷,从而能够将辩证的观点融入旧唯物主义,实现唯物论与辩证法二者的结合。
但同时也指出“在它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
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
”[2]218从马克思的论述中我们不难发现他在肯定黑格尔辩证法的同时又指出了它的局限性。
在这里我们应该知道,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批判不仅实现了辩证法的唯物主义改造,更在于发现了存在于黑格尔辩证法思想中,能够用于剖析和透视社会结构与整个历史的唯物主义的哲学视角,这对马克思哲学的其他方面的变革也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的哲学不但使哲学在理论发展上达到了质的飞跃;而且更重要的是,正是由于这种统一立足于实践和现实生活,从而使他的哲学能与人们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进而指导实践活动的展开和发展。
第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哲学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由理论哲学向实践哲学的彻底转变。
自古希腊以来,在西方哲学界中占主流地位的便是一种过分崇尚理论,而贬低实践活动,蔑视让哲学回归现实生活的理论倾向。
浅析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转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马克思的思想转变大致从1841年其博士论文完成到1845年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诞生为止,恩格斯称《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这一文件的完成也标志着马克思的思想转变的完成,这一思想转变“造成了一场震撼人心的哲学革命,并在当代实践中显示出巨大的价值和意义。
”一、走向社会政治舞台马克思在完成博士论文后希望在大学谋一教职,成为哲学教授,然而正在这一时期青年黑格尔派的主要成员鲍威尔受到了不公正待遇,由于他在思想上的极端性,遭遇到虔诚派,保守派甚至是自由派的某些方面的激烈攻击,鲍威尔的大学教授职位不保,马克思作为鲍威尔集团中的主要理论家,思想家,鲍威尔的解雇也就明确的意味着马克思进入大学任教的可能性被打破,也即意味着马克思进行纯哲学研究的道路成为不可能,在这一情况下,1842年初,“在大学任教的愿望破灭以后,马克思通过为《莱茵报》撰稿以及任该报主编开始直接参与社会的政治生活。
”即开始实际的参与到当时的新闻界,政论的工作中去并很快表现出其突出的才能。
二、与“自由人”的决裂“自由人”实际上是以鲍威尔兄弟为首的,持非常坚定的自我意识立场的人,马克思当时作为青年黑格尔派左翼的成员,他与“自由人”的思想观点是十分接近的,但在这一过程中,鲍威尔受到了不公正对待,虔诚派,保守派,自由派的某些部分都对鲍威尔进行了很尖锐的攻击,导致鲍威尔的大学教授职务被免除,这使得“自由人”变得极其尖锐,极其的愤怒,对基督教德意志世界充满怨恨,他们甚至把鲍威尔被解雇这一事件看成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事件,他们对当局的抗争的尖锐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可见,一种主观主义的哲学在受到压制的时候所迸发出的愤慨和怒火是多么的强烈,马克思担任《莱茵报》主编期间,“自由人”把《莱茵报》当做机关报,不断的把一些尖锐的,刻薄的文章发给马克思,并对马克思发号施令,这时的马克思实际上和自由人已经开始发生分歧,但作为《莱茵报》的主编,马克思固然也发表了一些“自由人”的文章,但这些文章表现出来的实际上是主观主义的极端的形式,这种极端的形式由于鲍威尔受到压迫而表现的更加极端,马克思认为这样来讨论宗教、政治问题是完全不恰当的,马克思并不是为了保住《莱茵报》主编的位置故意为之,而是马克思在其基本的观点上和“自由人”产生了分歧。
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范式的转换摘要本文主要讨论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范式的转换。
首先介绍了“存在论”范式的概念及其基本原理,并探讨了它与马克思哲学之间的关系。
接着,通过分析马克思对唯物论的质疑,探讨了他对“存在论”的批判。
最后,阐述了马克思对“存在论”范式进行转换的重要性以及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存在论、范式转换、批判、影响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范式的转换“存在论”范式是指以沃尔夫勒姆·冯·埃森巴赫为首的德国哲学学派所创立的一种哲学思想体系。
这种哲学主张,人类所面临的世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世界,它与我们的主观思维没有任何关系。
因此,真理并非由我们的思维创造,而是存在于外部客观世界中。
这种思想在国际哲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被誉为现代哲学中的一大流派。
马克思哲学在这种范式中属于一种批判性的思想。
他认为,“存在论”范式所主张的客观世界与我们的主观思维毫无关系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他认为,人类思维的发展是由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来的,社会历史的不同阶段会产生不同的思维方式。
因此,我们的主观思维与客观世界是有关联的,而不是毫不相关的。
马克思认为,唯物论是对“存在论”范式的一个重大质疑。
唯物论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的规律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思维的。
通过对唯物论的分析,马克思认为,人类的社会历史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
因此,人类思维的变化是由于社会历史的发展而来,这一思想对“存在论”范式进行了有力的批判。
马克思对“存在论”范式的批判不仅使哲学界开始对这种范式进行重新审视,更重要的是,他通过对唯物论的贡献,导致了哲学范式的转变。
马克思逐渐将客观世界与人类主观思维进行了有机的结合,进而构建了一种新的哲学范式。
这种范式认为,客观世界只能通过人类主观思维的观察与理解来进行认知。
因此,真理是在人类认识主体和客观世界之间的互动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积累而得出的。
论马克思对哲学提问方式的变革及其意义[摘要]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哲学新形态,它宣告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实现了哲学由过去单纯地解释世界向内涵解释世界的改造世界的革命性转变。
实现这一转变的基础是马克思对哲学提问方式的变革。
马克思终结了西方传统哲学的对“是什么”的追问,从而转向了对“怎样是”和“如何是”的诉求。
向“如何是”和“怎样是”转变的过程就是对哲学提问方式的变革,只有提问方式的变革才会使哲学思考的致思取向发生转变,才能实现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哲学宗旨,因而对哲学提问方式的变革是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基础性的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提问方式;变革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不同于以往一切旧哲学的哲学新形态,它宣告了西方传统哲学的终结,实现了哲学由过去单纯地解释世界向内涵解释世界的改造世界的革命性转变。
一、马克思对传统哲学提问方式的变革哲学是追根究底之学,哲学之所追问,无非是“是什么”和“如何是”、“怎样是”。
把哲学之追问放置于哲学史的纵坐标中,传统哲学是对“是”和“是什么”的追问。
综观传统哲学,“是”(bein)是其广泛使用的核心概念,早在巴门尼德那里,“是”就作为哲学术语了。
传统哲学对“是什么”的追问应追溯到柏拉图,柏拉图以相似的方式讨论过“是”、“不是”、“所是”或“是者”,之后,亚里士多德提出,哲学就是关于“是者之为是者”的学问,中世纪神学甚至以“是”指称万能的上帝,黑格尔也声称,他的《逻辑学》的范畴体系的开端是“是”。
古希腊哲学以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始基”为开端,由此开始了世界的本原、始基等问题的哲学思考,直到苏格拉底之前,他们在探寻世界本原问题上还未形成一个确定的“对象”,如“无限”、“气”、“火”、“原子”等等。
所有这些关于世界本原的说法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具有一种流动性、非确定性。
也就是说,前苏格拉底时期的哲学在世界本原上尚未形成一个抽象的、普遍性的概念,而到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期,特别是柏拉图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理念”(idea),并确定理念论,标志着从此以后世界的本原均被归结为一个最普遍的,同时也是最空洞的、最抽象的概念上,如“实体”(substance)、“绝对精神”等等。
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论检讨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三重转换兼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价值王雨辰摘 要 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总体把握不够的根源,在于把东、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两种理论传统形而上学地对立起来,一般性地比较二者在具体理论观点上的差异的哲学研究方法,以及资料评介式的研究方式。
要真正认识和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及其当代价值,就应该实现哲学研究方法论的三重转换,即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中的不同理论传统及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文化传统,用问题式研究方式代替资料评介式的研究方式,注意区分西方马克思主义不同于西方其他左派思潮的理论特质。
关键词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苏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传统;哲学研究方法论基金项目 教育部中央科研基本费项目(2009 001)作者简介 王雨辰,1967年生,哲学博士,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武汉430072)。
中图分类号 B08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6198(2010)02-0014-06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流派和代表人物的思想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如何从总体上把握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进而提炼其不同发展阶段的理论问题却显得相对不足,而这恰恰是深化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一条有效途径。
本文拟从哲学研究方法论的角度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为了不使论题产生歧义,本文将严格区分 西方马克思主义 和 国外马克思主义 两个概念。
按照我国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共识,本文的研究对象只包括从卢卡奇到阿尔都塞的经典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及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分析学和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不包括东欧新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学和后马克思主义思潮。
一长期以来,我国学术界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总体上展现为对其思潮流派和代表人物的思想进行资料引进和评述,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马克思的公共性范式变革及其当代启示【摘要】马克思的公共性范式变革及其当代启示是一篇探讨马克思对公共性的理解以及其在当代社会的影响的文章。
马克思的观念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
马克思的公共性观念也面临着现实挑战,需与当代社会相互关系相结合。
马克思的公共性观念对当代社会带来了启示,其变革的深刻意义和当代价值也十分重要。
通过对马克思的公共性观念进行探讨和思考,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马克思对公共性的贡献,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启示。
【关键词】关键词:马克思、公共性、观念、范式变革、当代启示、理解、影响、应用、挑战、相互关系、社会、启示、深刻意义、当代价值1. 引言1.1 马克思的公共性范式变革及其当代启示马克思的公共性观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许多国家和组织都在努力构建一个更加民主和包容的公共领域。
马克思的公共性观念在现实中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比如政治权力的滥用、经济体制的不公正以及信息传播的失衡等问题。
这些挑战需要我们深入思考和解决,以保障公共领域的民主性和包容性。
马克思的公共性观念与当代社会密不可分,他的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的公共性观念对当代社会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马克思的思想呼唤人们关注社会的不平等和不公正现象,提出改革和革新的路径。
马克思的公共性观念强调人们的自由表达权和参与权,鼓励人们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共同建设一个更加公正和包容的社会。
马克思的公共性观念强调了社会交往和合作的重要性,倡导人们之间的团结和和睦,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2. 正文2.1 马克思对公共性的理解马克思对公共性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对社会的整体性和共同利益的认识上。
马克思认为,公共性是指整个社会共同体的利益和价值,是人们共同的精神和物质生活需求的体现。
在马克思看来,公共性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只有通过共同劳动和合作,才能实现社会的繁荣和进步。
马克思认为,公共性不仅包括经济领域的公共财产和资源,也包括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摘要: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流行着一种趋势:“重新理解马克思”。
其主要理论构架在于分辨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的两条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路线,剔除恩格斯的解释路向,渲染现代西方哲学转型的“进步说”。
不顾“语境的非法移植”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放置于这种逻辑话语中,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的种种理论样态。
这样一种依靠“西文本”的“学术性诉求”而嫁接出的理论“成果”本身能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些什么?对此,把“重新理解马克思”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哲学范式转型问题联系起来,深入流行话语的根基处,阐释与剖析了三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令人困惑的现象。
关键词:对立论;哲学范式;倒退说;马克思哲学界有一种说法,那就是以教科书改革为标志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划分为“教科书时代”、“教科书改革时代”、“后教科书时代”。
其中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教科书成为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与反思中急需突破的藩篱,缘由在于它部分地丢弃或歪曲了马克思本人一些重要的思想论述。
然而纵观教科书改革这三十年来所发生的哲学论争以及哲学范式的转型所带给学术界的整体印象依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与阐释力并没有增强,而是不断地被边缘化。
这应该算是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的一个“难题”,对此破解的通道有二:一是“回到马克思”,在深度耕犁马克思主义经典原著中,试图“回到”或“走近”马克思,在重返马克思的阅读中,改变以往一些僵化的理解。
二是“重新理解马克思”,其实这与前一种有着共同点:“重读马克思”。
不同点在于,“重新理解马克思”通常认为教科书是与马克思本人完全不同的、以恩格斯为始作俑者的一种旧哲学范式下的“旧解读模式”。
“重新理解马克思”就是要通过“中介式方法”,即在现代哲学范式转型后的“进步”的格式塔话语逻辑下,让另一条马克思本人的“新解读模式”显现出来。
国内哲学界如此流行的话语,就笔者研究看来,有诸多的困惑,在此撰文谈谈自己的看法并求教于哲学界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