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在南苏丹陷入困局
- 格式:docx
- 大小:126.74 KB
- 文档页数:13
中国石油公司在苏丹的发展历史研究
金丹妮
【期刊名称】《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2(021)004
【摘要】中石油一苏丹项目是中国石油海外经营的开山之作,经过中石油和苏丹
的共同努力,双方在石油方面的合作取得了可喜成就。
目前苏丹是中国第六大石油供应国,中国则成为苏丹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
在肯定中国与苏丹合作的巨大成果之时,也应看到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如美国等西方大国的干预、南北苏丹分裂以及现在的冲突等,这些现象危及了我国在苏丹的利益。
因而,认真总结中国石油在苏丹发展的历史经验,深刻认识我国石油产业跨国经营所面临的问题,对于今后我国石油工业的海外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7页(P63-69)
【作者】金丹妮
【作者单位】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6.22
【相关文献】
1.中外历史研究的会通与中国史学的发展——“中外历史研究的会通”学术研讨综述 [J], 张越
2.中国石油公司上游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J], 周庆凡;杨国丰;蔡利学;赵旭;侯明
扬
3.从跨国石油公司的发展看中国石油公司的国际化战略 [J], 唐仕慧
4.中高油价下中国石油公司上游业务发展战略与举措建议 [J], 曲德斌;诸鸣;冉启全
5.从跨国石油公司的发展看中国石油公司的国际化战略 [J], 唐仕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中国石油在苏丹地区的市场环境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需求量不断增加。
中国石油作为中国最大的石油企业之一,一直致力于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非洲地区的市场。
苏丹是中东非洲地区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中国石油在苏丹地区的市场开发备受关注。
然而,由于苏丹地区政治不稳定、安全环境差等问题,给中国石油的市场开发带来困难。
因此,对中国石油在苏丹地区的市场环境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对于制定适当的市场开发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苏丹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安全等因素,深入研究中国石油在苏丹地区的市场环境,探讨中国石油在苏丹市场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为中国石油进一步开拓苏丹市场提供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调研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在文献资料方面,将根据国内外相关文献,查阅相关书籍、期刊、报告以及互联网资源等,了解苏丹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情况。
在实地调研方面,将选择苏丹地区的主要石油企业进行访问,了解苏丹市场中石油企业的竞争情况、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市场价格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四、研究内容本研究将围绕以下问题展开:1. 苏丹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安全等因素对于中国石油的市场开发有何影响?2. 苏丹石油市场的现状是什么?中国石油在其中表现如何?3. 苏丹市场中的竞争格局是什么?中国石油在其中的竞争力如何?4. 苏丹市场的消费者需求是什么?价格敏感度如何?5. 中国石油在苏丹市场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是什么?五、研究意义本研究对于了解苏丹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安全等方面的基础情况,深入研究苏丹市场中石油企业的竞争情况、市场消费者的需求以及市场价格等方面的具体情况,探讨中国石油在苏丹市场中存在的机遇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对中国石油进一步开拓苏丹市场具有现实意义。
摘要:近年来,国家能源形势非常严峻,据专家预测,到2010年,石油需求缺口将在1.2亿吨左右;到2020年至少到2亿吨以上。
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建设综合性国际能源公司,中国石油加快发展海外油气业务,而苏丹石油项目作为中国石油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项目,也是第一个上下游一体化项目,涵盖了石油勘探开发、地面建设、长输管道、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等领域,重点分析和研究苏丹地区的投资市场显得至关重要。
关键词:苏丹中国石油市场投资苏丹石油项目作为中国石油迄今为止最大的海外项目之一,其地位举足轻重,重点分析苏丹投资市场,对中国石油在当地的战略决策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一、市场背景分析(一)苏丹石油勘探开发情况苏丹石油勘探的黄金时期出现在1996年之后,随着苏丹政府重新划分14个区块进行对外招标,中国石油、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等大石油集团进入苏丹。
在近十年的时间里,苏丹石油勘探取得历史性突破,探明石油地质储量由不到20亿桶增加到120亿桶,具备了建成日产60-65万桶产量规模的能力。
近年来,苏丹3/7区继发现并探明Palogue这个世界级大油田后,又发现了Moleeta、Gasaab 和Gumry等一系列大中型油田;苏丹1/2/4区在进一步扩大Diffra油田规模的同时,又发现了Neem油田和Haraz-Shutaib油田;苏丹6区在Fula和Moga油田区进一步挖潜,既增大了稠油储量规模,又新增了一定数量的稀油储量。
2005年3月,苏丹与白尼罗河石油公司(由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印度国家石油和天然气公司以及苏丹国家石油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公司,分别占68%、25%和7%的股份)签署4亿美元的合同,开发南部的Thar Jath油田,2006年下半年起,日产量达到8万桶。
(二)苏丹石油市场的不利因素根据美国能源情报局的统计,苏丹的探明石油储量共计5.63亿桶。
到目前为止,苏丹石油勘探仅限于中部和中南部地区。
上游是苏丹将来经济发展的关键。
中石油苏丹项目或将复产
苏丹及南苏丹政府近期关于石油问题的谈判取得重大进展,为石油项目复产及下一步开展工作奠定重要基础。
8 月中旬以来,中国石油苏丹项目把复产视为保证石油合作成果的当务之急,周密部署,精心组织,不断细化落实复产的各项准备工作与保障措施。
中国石油苏丹项目在2011 年由于南苏丹独立而划分为苏丹和南苏丹两部分。
其中,1/2/4 区项目被划境而治,北方部分仍为大尼罗公司管理,南方部分为新命名的先锋公司管理。
3/7 区项目几乎全部在南苏丹。
6 区项目全部在苏丹。
2012 年年初,南苏丹石油项目全面停产。
特别是4 月,1/2/4 区北方部分燃起战火,项目受到灾难性影响。
面对重重困难和压力,中国石油苏丹上下游项目着眼大局,同舟共济。
1/2/4 区项目积极复产、上产、抢产,取得好于预期的生产经营业绩。
进入8 月,1/2/4 区项目精心调整计划预算,确保生产平稳有序,并根据今年生产情况,细化2013 年预算编制。
6 区项目按照尼罗河公司统一部署,安排资源转运,安置战区人员,为保证冲突中无人员伤亡做出重大贡献。
与此同时,6 区项目狠抓自身安保、生产与经营管理,对今年剩余时间的日产及外输量进行部署,齐心协力完成年内生产调整计划目标。
南苏丹油田全面停产和军事冲突造成的设施严重破坏,使运行10 余年的喀土穆炼厂经受严峻考验。
喀土穆炼厂为确保安全,关闭约占一半产量的二期工程装置,低量持续运转。
为积极迎接上游复产、上产,喀土穆炼厂现已进入紧张的检修阶段。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9, 9(11), 1128-1135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2019 in Hans. /journal/aghttps:///10.12677/ag.2019.911119Analysis on Drilling Troubles andCountermeasures of the 3/7 BlockOilfield in South SudanHuiying Zhai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Received: Oct. 31st, 2019; accepted: Nov. 15th, 2019; published: Nov. 22nd, 2019AbstractDifferent oilfields, different stratum and lithologies, there are different drilling troubles occurring during drilling operations. The lithology of the 3/7 oilfield in South Sudan is dominated by clays-tone and sandstone. During the drilling operation, the formation loss, tight hole and caving of the wellbore are prone to occu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ormation lithology in this area, and summa-rizes four kinds of drilling problems such as formation loss, tight hole and collapse, balling up and stuck. Reasonable and effective treatment method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re proposed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rilling troubles, including leakage plugging technology while drilling, cement plugging technology, a progressive method from easy to difficult to solve the stuck, and so on.The drilling troubles technical countermeasures proposed in this paper provide an important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high efficient drilling in other similar blocks, and will help to reduce the non-production time, and lower the drilling cost in the 3/7 area of South Sudan.Keywords3/7 Block in South Sudan, Drilling Troubles, Formation Loss, Tight Hole and Caving南苏丹3/7区油田钻遇复杂及对策分析翟慧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收稿日期:2019年10月31日;录用日期:2019年11月15日;发布日期:2019年11月22日翟慧颖摘要不同的油田区块、不同的地层和岩性,钻井作业过程中常会出现各种不同的钻井复杂情况。
中国与苏丹石油合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作者:邓向辉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02期[摘要]苏丹石油资源丰富,为了开发本国的石油资源,苏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投资的优惠政策,为中苏石油合作提供了机会。
经过10多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已在苏丹逐步形成集生产、精炼、运输、销售于一体的完整的石油工业产业链,中国与苏丹在石油领域的合作堪称中国在非洲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成功典范。
同时,中苏石油合作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为了进一步加强中苏之间的石油合作,建议进一步深化双方在政治领域的合作,扩大经济贸易规模,加强与当地石油企业、欧美石油公司的合作。
[关键词]中国;苏丹;石油合作;挑战;对策[中图分类号]F40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5595(2010)01-0012-05近年来,在中国石油安全形势日益突出的情况下,中苏石油合作迅速发展,成绩显著。
与此同时,中苏石油合作也面临诸多挑战。
在形势喜人与挑战共存的情况下,有必要对中苏石油合作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与思考,并提出对策建议,以利于中苏石油合作进一步健康发展。
一、中国与苏丹石油合作的现状(一)苏丹丰富的石油资源苏丹地处非洲东北部,是红海地中海战略要冲,也是自北进入非洲腹地的门户,为重要国际战略通道。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苏丹境内发现了储量极为丰富的油田。
1997年,苏丹探明石油储量为30亿桶,2007年探明石油储量为66亿桶,占世界石油份额的0.5%。
随着苏丹探明石油储量的不断增加,苏丹在石油出口国中地位逐步得到提升,2001年8月,欧佩克给予了苏丹欧佩克会议观察员身份。
苏丹石油日产量也逐年增加,从1997年的9千桶到2003年石油日产量超过30万桶,2007年石油日产量达45.7万桶。
苏丹宣布于2009年把原油日产量提高到50万桶,到2009年底争取达到60万桶。
苏丹具备形成大型油田的地质条件,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潜质。
随着石油勘探技术的逐步提高和勘探领域的不断扩大,其储量、日产量和出口量不断上升是毫无疑问的。
千万吨级油田应对南苏丹政局变动的组织管理实践摘要:2011年7月9日南苏丹独立以来,南苏丹继承苏丹大部分石油资源,成为非洲新的重点产油地区。
1998年中石油与苏丹建立了长期的石油合作关系,2011年因资源国的变更开始了与南苏丹的石油合作。
近几年因南北苏丹矛盾的激化,我国与南苏丹的石油合作一度遭受考验。
2012年1月20日南苏丹政府责令千万吨油田南37项目全面停产,面对这样的困境,中石油联合其他投资伙伴,加强相应的组织管理,紧紧围绕停产、复产和稳产进行了政策调整,最终维护了中石油在南苏丹项目中的各项利益。
关键词:千万吨级油田南苏丹政局中石油合作组织管理实践分析2012年对于南苏丹来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南北苏丹矛盾升级使中石油参股的南37项目陷入错综复杂的政局变动中,最终引发千万吨油田的全面停产,对中石油在海外利益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石油针对复杂环境进行了多方面的分析,紧紧围绕停产/复产两个主题,坚定信心、审时度势、迎难而上、精心组织策划、果断科学决策,最大限度保证了中石油在南苏丹的利益。
一、南苏丹及南苏丹石油工业情况概述1955年苏丹独立前夕,苏丹内部发生政变,苏丹北单独成立,南方成为独立的国家,这次分裂导致了第一次苏丹内战。
1983年因为当时政府大力推行伊斯兰法引发群众不满,第二次内战爆发,1944年,在美国的介入下,南方与北方展开政治性谈判,在2005年最终结束长达22年之久的内战,2011年7月9日,南苏丹宣布独立,成为联合国第194个成员国。
南苏丹继承苏丹大部分石油资源,成为非洲新的重点产油地区,由于南苏丹几乎没有工业发展,石油产业成为南苏丹经济支柱产业。
调查显示,石油工业收入占南苏丹国民生产总值的98%,可以说是丰富的石油资源养活了南苏丹这个最年轻的独立国家。
中石油早在1998年就开始走出国门,逐步开始建立与苏丹的石油工业合作,37区是2006年投产的千万吨级油田,中石油持股41%,由于油田资源全部位于苏丹南部,南北苏丹分裂后,南苏丹自然继承了37区的全部石油资源,成为整个南苏丹石油产业的核心性资产,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
浅析中国石油在苏丹地区的市场环境引言中国石油在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其中中国石油在苏丹地区的市场环境备受关注。
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中国石油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重要合作伙伴。
本文将对中国石油在苏丹地区的市场环境进行浅析。
1. 苏丹的石油资源苏丹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是非洲重要的石油生产国之一。
根据统计数据,苏丹的石油储量超过6亿桶,主要分布在该国东部和南部的地区。
这些石油资源对苏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为中国石油公司在苏丹地区的市场份额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2. 中苏石油合作的历史中苏石油合作始于1990年代初期,中国在苏丹设立了石油勘探部门并进行石油勘探。
中国石油公司在苏丹的勘探活动进展顺利,相继发现了若干大型石油田,为中国石油在苏丹地区的市场份额奠定了基础。
3. 中国石油在苏丹的市场份额中国石油在苏丹的市场份额逐渐增长。
根据相关数据,中国石油公司目前在苏丹的石油生产份额约为20%左右,位居第二。
这一成绩的取得得益于中国石油公司在苏丹的大规模投资以及优质的技术与设备。
中国石油公司在苏丹的市场份额的增长,不仅有力推动了中苏两国的合作关系,也为中国石油公司在其他国际市场上的开拓提供了宝贵经验。
4. 双方合作对苏丹经济的影响中苏石油合作不仅对中国石油公司有益,也对苏丹经济有着积极的影响。
中苏石油合作为苏丹带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就业机会。
苏丹政府通过与中国石油合作,提高了石油产量和出口,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
同时,中苏石油合作也促进了苏丹的经济多元化和产业升级,为苏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5. 面临的挑战与前景展望中国石油在苏丹地区的市场环境虽然积极向好,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苏丹地区的政治环境不稳定,存在一定的风险。
其次,苏丹的石油行业缺乏成熟的法律法规和规范,管理体系亟待完善。
这些问题对中国石油在苏丹地区的市场操作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然而,随着中国石油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和中苏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加强,中国石油在苏丹市场的前景仍然广阔。
中石油在南苏丹陷入困局:巨额亏损员工被绑架2016年05月20日11:28 综合1.6万微博微信空间分享添加喜爱战火不断、巨额亏损、员工被绑架…这家中国公司却只能坚守没法脱身自2011年独立之后,南苏丹政府曾一直致力于吸引国际资本进入本国石油产业开发,以期摆脱过分依赖中石油的现状。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位于红海沿岸、撒哈拉沙漠东端的苏丹,被联合国等组织界定为地球上“最不安定的国家”。
5年前,历经数十年内战,这个国家一分为二,最终换来了南苏丹的独立。
对于中国石油(7.160, -0.04, -0.56%)公司来说,这个国家具有时代标杆意义。
上世纪80年代,当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陆续退出苏丹后,中石油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挺进战火连连的苏丹,进行石油勘探、开发。
短短数年,中石油便发现和开采出大量石油,并帮助苏丹建立起了现代石油工业体系,使得这个地球上曾经最贫穷的国家一跃成为非洲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中石油国际事业部门一名人士对《中国企业家》记者形容,在苏丹,中石油的LOGO就是一道金字招牌。
但好景不长,苏丹混乱的政局让中石油陷入泥潭。
尤其是2011年,苏丹南北分治,中石油从此被夹在了南北苏丹之间,地位尴尬。
此后,这个拥有整个苏丹地区石油探明储量75%的新国家内部武装冲突不断,石油工业备受打击。
针对中石油在南苏丹的处境,南苏丹大使昆巴·蒙代在接受《中国企业家》专访时说,“中石油是我们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它在南苏丹石油产业里扮演着最主要的角色。
”但地缘政治仍是影响这个国家未来的不确定因素。
一位曾在苏丹工作多年的中石油员工告诉《中国企业家》记者,从2011年至今,南苏丹国内形势并没有向好,并且持续恶化,武装冲突不断。
“每次武装冲突,率先受波及的可能就是油田和管道。
”上述员工说。
一边是石油,一边是炮火,这是中石油在南苏丹处境的真实写照。
进退两难昆巴·蒙代至今在中国待了5年,其中4年担任驻华大使。
他曾在清华大学就读公共管理硕士。
在中国期间,他走访过中国很多城市,他说中国是他的第二故乡。
“我们是一个新的国家,南苏丹政府鼓励更多的企业去南苏丹投资,为中国企业创造更多更好的条件。
”昆巴·蒙代的言辞背后,是一个国家孱弱的工业基础。
但昆巴·蒙代的期望或许很难实现,南苏丹地区不断发生的武装冲突让投资者望而却步。
“过去近十年,中国公司海外投资的很多项目都遭受了很大冲击,其中,在非洲的损失是最大的,而能源和资源类企业又更为突出。
主要原因还是当地的政治环境。
”上述中石油国际事业部人士对记者说。
除了投资减少外,另一个重创南苏丹的是国际油价。
国际油价持续低迷正重创着全球的石油公司,中石油亦不例外。
今年一季度,中石油净亏损137.85亿元,成为当季上市公司亏损之最。
油价低迷对南苏丹经济的冲击更大,该国98%的经济收益来自于石油。
上述中石油员工称,油价低迷导致南苏丹的经济开始陷入危机,该国货币贬值了11倍。
“油价低迷对南苏丹经济影响有多大?举个例子,如果你是个学生,你父亲以前每月给你2000元生活费,现在可能只能给你500元了。
”昆巴·蒙代面色略显沉重地说。
昆巴·蒙代称,南苏丹的原油日产量为16万桶。
这个数字仅相当于2011年的一半不到。
不过,上述中石油员工称,16万桶这个数字已是年前的数字,现在的产量比这个更低。
南苏丹的原油产量取决于中石油。
中石油拥有苏丹大尼罗河石油作业公司40%股权,油田的勘探、开发及管道运输亦多倚仗于中石油。
但现实情况是,由于中石油需要补贴给位于北部的苏丹政府每桶约24美元的灌输费,再加上处理费、环保费,“三费”加起来,按照目前的油价,中石油每卖一桶油都在亏损。
截至本刊记者发稿,未能获知中石油在南苏丹石油亏损情况,上述中石油员工亦不愿透露具体数字。
但另一方面,南苏丹政府却又不允许油田停产,“他们的理念很简单,那就是以前你们在这里赚了很多钱,现在理应维持生产。
”这让中石油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
一方面,中石油必须按照南苏丹政府的要求继续生产;另一方面,每卖一桶原油又必须承担为数不少的亏损。
“我们只能维持最低程度的生产,尽量把损失降到最低。
”上述中石油员工说。
海外样本在中石油的诸多海外投资中,苏丹石油项目被认为是中石油“走出去”的一个成功样本,也是中石油在海外第一个投资项目。
“在国际上,由于美国制裁苏丹,许多石油公司还在观望、等待的时候,中石油抓住机遇,投资苏丹。
在别人还认为是风险的时候,果断地抓住风险后面隐藏的机遇,就会处于领先地位。
”前中石油董事长周吉平曾如此概述前往苏丹的原因。
一位参与过中石油海外业务的人士称,中石油的不少领导当年都曾具体参与过这些典型项目,苏丹项目最早就是周吉平牵头。
中石油进入苏丹,恰逢西方石油公司对苏丹石油投资望而却步之时。
早在1960年代,由于缺乏开发石油的资金和技术,苏丹政府曾邀请意大利阿吉普和英荷壳牌在北部地区勘探,美国雪佛龙亦同期进入苏丹。
西方石油公司于1976年在苏丹港附近的苏阿金(Suakin)发现了天然气田,此后陆续在南部地区发现大型油田。
苏丹南方战争之后,雪佛龙公司三名雇员被反政府游击队杀害,该公司决定放弃开采权,撤离苏丹。
1997年美国政府开始制裁苏丹,西方石油企业遂全部撤出。
在美国的制裁下,苏丹政府将橄榄枝抛向了中国。
彼时,中国刚刚从石油净出口国变为石油净进口国,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腾飞使得国内对石油的需求愈来愈多。
为满足国内需求,国家石油公司“走出去”开始提上议程。
1995年,苏丹总统巴希尔访华,提出希望中国公司到苏丹勘探开发石油,帮助苏丹建立自己的石油工业体系。
此后,中石油与苏丹政府达成了一系列石油合作项目。
分别于1995年、1997年、2000年、2005年和2007年获得了6区、1/2/4区、3/7区、15区和12区的石油勘探开发权。
1997年,中石油参与国际竞标,获得被雪佛龙抛弃的1/2/4区块石油开发权。
同年6月,中石油与三家伙伴共同组建联合作业公司——大尼罗河石油作业有限责任公司。
其中,中石油占股40%,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占30%,印度石油天然气公司占25%,苏丹国家石油公司占5%。
参股者还共同修建连接油田和北部港口的原油长输管道。
中石油管道公司员工第一次踏上苏丹是在1999年。
上述中石油员工说,当年的条件十分艰苦,自然条件恶劣、后勤补给滞后、当地局势动荡。
由中石油主导的贯穿苏丹南北的输油管道于1999年当年完工,长约1506公里、管输能力为1250万吨/年,始于南苏丹的黑格里格油田,途经喀土穆,直达苏丹港,是苏丹原油输送的生命线。
2000年11月,中石油又中标苏丹东部Melut盆地的3/7区块石油勘探开发项目,拥有41%权益。
该项目中,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拥有40%,苏丹国家石油公司拥有8%,中石化拥有6%,阿联酋国家石油公司拥有5%。
在中下游领域,中石油于1997年承诺出资50%,与苏丹能矿部合资建设了年加工原油250万吨的喀土穆炼油厂,并在年产量2万吨聚乙烯的喀土穆化工厂中占有95%股份。
1999年8月30日,苏丹第一批出口海外的石油离开苏丹港,驶向国际市场。
“从那天开始,苏丹就进入石油出口的新纪元。
”中国石油尼罗河公司HSE 部副经理金劲松接受采访时说。
但中石油在苏丹的石油投资并非一帆风顺。
在输油管道贯通之后,围绕着石油产业爆发的武装冲突开始出现。
2001年8月5日,位于黑格里格油田基地的1/2/4区管道一号泵站曾突然遭到苏丹反政府武装的猛烈炮击。
这次冲突从凌晨4点15分开始到5点10分,先后有14发炮弹在营地和工作现场的附近爆炸,最近的一发炮弹落在离5万立方米储油罐仅200余米的地方。
当时,在泵站工作的所有外国人均撤离了,只有中国员工始终坚守在工作岗位上。
曾在南苏丹工作的中石油员工对《中国企业家》记者说,他的一位同事曾被当地人绑架过,最后凭借自己的机智在7小时之后成功逃脱。
但即便是经历过这次惊魂事件后,该中石油员工目前依然坚守在南苏丹。
新困境在双方的合作过程中,中国在苏丹的石油投资逐渐显现出与西方国家的石油公司不同的运作特点。
中石油除了投资,还帮助培训苏丹石油工人,并派遣苏丹工人去伊拉克、利比亚等其他地区进行石油开采。
苏丹总统巴希尔近日接受媒体采访时也称,“事实上我们发现中国公司在各方面都要优于西方公司,可以替代西方公司在苏丹的地位。
”单从收益上看,中石油在苏丹的投资累计超过70亿美元,大多能在很短时间内收回投资,并保持投资回报率在15%以上。
例如,在1/2/4区和管道项目中,中石油出资7.5亿美元,投资回报率达17%以上。
但中石油在苏丹地区的处境从2011年开始多次陷入困境。
这一年,南苏丹政府独立。
中石油在苏丹地区的石油业务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被夹在南北苏丹之间,地位尴尬。
当时,有关中石油在南苏丹的石油权益将遭受巨大损失的传言甚嚣尘上。
尽管中石油在南苏丹的石油业务依旧在开展,但却坎坷不断。
南苏丹的原油探明储量占了整个苏丹地区的75%左右。
但南苏丹政府发现,它并没有炼油厂,产自南苏丹的原油必须通过输油管道输送至北苏丹的喀土穆炼厂进行炼制,再通过位于北苏丹的30万吨级油码头苏丹港出口。
由于受制于北苏丹,南苏丹总统基尔在国内不断试图用自己控股的公司Jarch,Ltd,取代“大尼罗河”,并要修建南苏丹朱巴至肯尼亚拉穆港的新输油管,摆脱对北苏丹的依赖。
事实上,自2011年独立之后,南苏丹政府曾一直致力于吸引国际资本进入本国石油产业开发,以期摆脱过分依赖中石油的现状。
2012年2月下旬,南苏丹政府宣布,勒令中石油与马来西亚石油公司的合资公司的中方负责人刘英才72小时离境,理由是“未经南苏丹政府同意,擅自挪用南苏丹石油收益向喀土穆当局支付石油过境费”。
上述中石油员工回忆称,事实上被驱逐的是两位中方总裁,油田在当年1月份已被勒令停产,直到2013年四五月份才复产。
此后,双方稳定的关系维持了7个月,直到2013年12月15日内战爆发。
2013年12月15日,南苏丹爆发了大规模的暴力冲突,造成500人死亡、800人受伤。
上述中石油员工回忆,这次大规模的暴力冲突令他终生难忘。
“那些场面以前只有在电视里能够看到。
”在这次冲突发生之后,中石油撤离了部分员工,但依然留守了少部分员工坚守在油田确保油田继续生产。
而油田外方人员则全都撤离。
另一次冲突则是发生在2014年1月份。
当时反对派武装打到了油田附近,在合资公司外方人员全都撤离的情况下,中石油依然留有21名员工在现场维持最低限度的生产。
这两次中石油员工坚守油田不撤离的做法,让南苏丹政府开始改变对中石油的看法。
上述中石油员工说,当地政府对我们的态度可以说是180度大转变。
此后,中石油与南苏丹政府的合作开始好转。
“我们当然是支持(中石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