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 格式:pptx
- 大小:2.66 MB
- 文档页数:4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原理。
它表明一个社会的经济基础对其上层建筑产生决定性的影响。
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的物质生产方式、社会经济形态以及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所进行的社会生活;而社会意识则是指人们在社会存在的基础上形成的观点、观念、价值观等意识形态。
1.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它包括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两个方面。
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相互之间的经济关系,主要包括所有制关系和分配关系;而生产力则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生产工具、技术以及劳动力的组合。
经济基础决定了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是指社会中的法律、政治、哲学、宗教、道德等意识形态和组织形式。
它既包括对经济基础的反映,又包括对其影响。
然而,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是根本的。
在一个社会中,经济基础发生变化时,上层建筑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拥有土地所有权并控制生产资料,因此封建主义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主导意识形态。
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阶级拥有生产资料和剩余价值,资本主义思想成为主导。
2.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影响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意味着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
在一个社会中,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经济形态相一致的。
社会经济形态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生活条件等一系列因素,从而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观念。
例如,在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中,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农耕,因此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一般围绕着农业生产展开。
他们重视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注重土地的保护和利用。
而在一个以工业为主的社会中,人们的主要生产方式是工业生产,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则更加侧重于技术创新和工业发展。
3.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实例分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在历史上得到了充分的验证。
例如,在封建社会中,地主阶级拥有土地所有权和劳动力的控制权,农民处于被剥削的地位。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一、原理内容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风俗习惯、精神面貌等。
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具体表现: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意识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
社会意识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二、方法论:
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分利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唯心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两个哲学派别就是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进行区分的。
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的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反之,就是历史唯心主义。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唯一标准。
在上述表述中,马、恩以“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式,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回答了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马、恩还明确指出,只有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原理,才能够完整地描述其全部过程及这个过程的各个不同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具体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中,马、恩向我们指出了物质实践是社会历史发展及社会意识诸形式产生、发展的动力,不能从范畴、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而是要始终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从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
这也就是说,任何一种观念的东西,只要把它放在社会实践中加以考察,就能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和真实面目;错误的观念及一切唯心史观的谬论,都有其产生的社会基础,只有通过实践,才能推翻这一社会基础,以致消灭由之产生的错误的观念和唯心史观的谬论。
这里,马、恩科学地解决了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辩证关系,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依赖关系,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性作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方法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内容之一。
社会存在是指人类在生产活动中所进行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活动,而社会意识则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一切观念、意识和精神活动。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关系,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方法论问题,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下面,我们将就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方法论问题展开讨论。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的社会存在是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活动的总和,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而社会意识则是在社会存在的基础上形成的,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产生的一切观念、意识和精神活动。
因此,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基础,是社会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决定因素。
这一方法论原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我们需要认识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方法论原则。
在社会实践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
社会存在的变化会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而社会意识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这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
只有正确把握这一方法论原则,我们才能够正确处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最后,我们需要重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转化的方法论原则。
在社会实践中,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存在着相互转化的关系。
社会存在的变化会引起社会意识的变化,而社会意识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这种相互转化的关系,决定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相互关联。
只有重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相互转化的方法论原则,我们才能够正确把握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发展规律,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综上所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方法论问题,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问题。
73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基础回顾】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意识的内容归根到底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第二,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1)从根本上说,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的主要表现。
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不完全同步。
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②最突出地表现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技能方法】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中的具体表现。
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基本依据。
2.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它不可以脱离社会存在而独立存在。
3. 歪曲、虚假的社会意识也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只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映罢了。
【基础达标】1.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近10年我国消失了90万自然村。
人们望着遗弃的村舍、农田、村落,担心乡土的记忆将会终结。
人们之所以担心,是因为记忆()A.具有相对独立性B.可以预测社会发展的方向C.是一种社会存在D.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答案】D 【解析】题中随着自然村的消失,人们担心乡土的记忆将会终结,记忆属于意识范畴,因此这体现了社会意识会随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答案D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记忆随着现实存在的消失而消失,而没有体现意识的相对独立性,因此A不符合题意;B表述错误,排除;记忆属于社会意识而不是社会存在,C排除。
2.2014年12月19日,2014年度汉字出炉,“法”字在7000多条网友推荐词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年度汉字,“反腐”为年度国内词。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举例考点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社会存在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包括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人口因素。
但主要是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即物质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包括的内容很多,如艺术、道德、政治、法律、、宗教、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
2.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3.①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②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③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通过 __实现;社会主义社会通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来解决。
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④人类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是上升的、前进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是在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中推动社会历史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4.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
历史唯心主义否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精神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
考点2价值观1.价值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①价值观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②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它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③价值观人皆有之。
但是,由于历史条件不同,人们的需要和利益不同,人们的价值观也就往往不一样。
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了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的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这段话蕴涵唯物历史观的基本思想即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火药的发明改变了人们的决斗和战争的方式,骑士阶层逐渐走向没落,骑士精神的崇拜慢慢淡化近乎消失。
指南针的发明为地理大发现奠定了基础,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
地理大发现后260余年的西欧对海外的殖民掠夺,培养了发财的狂热及唯利是图的精神。
人们为了发财不惜采取各式各样卑鄙暴力的手段。
中世纪,人们认为赚钱过上非分的舒适生活是罪过。
观念大变,金钱欲及贪婪刺激着每一个商人。
过去参加行会的商人满足于固定的价格及固定的利润,而后起的股份公司所追求的是尽可能高的利润。
印刷术的发明给欧洲宗教带来重大影响。
宗教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圣经只能由圣职人员阅读,一般信徒无法不能阅读到圣经。
印刷术的发明改善了因抄写文本而产生错误的情形;可大批量印刷使得马丁路德只要依靠贸易路线,便可传递他的宗教理念,不需亲自跑到遥远的英格兰就传播他的思想。
在宗教的运动中,由于印刷术的发明,使得此一运动的推动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仅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冰山一角。
中世纪的西欧,处于罗马天主教的全面控制之下,经济方面,天主教会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占据了各国土地的1/3,甚至更多。
14一15世纪,资本主义兴起,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导致了规模空前的欧洲宗教战争,“三十年战争”。
轰轰烈烈的欧洲宗教最终全部胜利。
随着工场手工艺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当时的欧洲已经率先完成了从封建主义走向资本主义过渡的物质准备。
随着工场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富裕的匠师和大作坊主成为新兴资产阶级,他们需要取得与自身经济地位相适应的社会地位,需要将本阶级的价值观、思想文化提升为社会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