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鲁迅《故乡》鲁迅原文选编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1.79 KB
- 文档页数:7
鲁迅小说《故乡》主题与农民问题的再认识
摘要:鲁迅短篇小说《故乡》中的主人公闰土不仅是旧中国典型的农民代表形象,而且《故乡》主题还留给后人不尽的思考,《故乡》精妙的艺术构思也是后人值得借鉴的。
关键词:《故乡》、农民问题、探究思考
我出生于西北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小时候上学老师给我讲过鲁迅的许多短篇小说,如《故乡》、《社戏》、《一件小事》、《孔乙己》。长大了,上了大学,出来还在偏僻的农村任教,又教这些短篇小说给自己的学生,而且又读了不少鲁迅的小说如《阿Q正传》、《药》、《狂人日记》、《在酒楼上》、《伤逝》等等。不仅学习阅读鲁迅的文章,而且也了解了一些鲁迅的性格、经历、事迹。人们很推崇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因为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帝反封建的白话小说,“以它彻底的反封建精神和现代意识,它的深厚的思想意蕴和新颖特别的格式,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开山之作。”人们很推崇《阿Q正传》,认为《阿Q正传》中的阿Q精神胜利法,“是概括了极其广大的社会内容,是普遍存在与中华民族各阶层的一种国民弱点,阿Q的性格是丰富的。除精神胜利法外,他主观、狭隘、保守、有农民的质朴,愚蠢,也染上了一些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人们还很推崇《伤逝》,认为“《伤逝》的意义不仅在于探索妇女解放的道路,也是对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道路的探索,是鲁迅小说中唯一的一篇爱情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吴宏聪、范伯群主编)而我,读来读去,不管自己身份发生了什么变化,也不管时代发生了多大变化,总是偏爱《故乡》,忘不了闰土,忘不了我身边的父母兄弟,亲戚姐妹。我总能在他们身上找到一些闰土的影子。读《故乡》时能让自己深深感受到在八十多年前就有一位思想家鲁迅在对中国农民问题在自己的小说中引入了多方面的思考。他是那样关注农民,关心农民,而他又是那么爱莫能助。
-、鲁迅小说《故乡》对农民命运的关注与爱莫能助。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开拓者、奠基人。他的小说集《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两座丰碑。《呐喊》《彷徨》所展示的是辛亥革命前夕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前几年间中国社会的生活画卷。当时的辛亥革命、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北洋军阀混战等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在鲁迅的作品中都有艺术的反映。尤其是《呐喊》中有许多对农民的描写。如《风波》中鲁迅把农民放在重大社会事变中表现,由辫子的故事揭露了张勋复辟的丑剧。而写于1919年1月的《故乡》属于五四运动前期的作品,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故乡》中的一些政治环境与人物对话描写正是这种时代背景在作品中的反映。《故乡》是取材于作者亲身经历的小说,作品中的人物在生活中是有原型可考的。鲁迅自1912年随民国教育部北迁进京供职之后,曾于1919年返乡,将全家迁居北京。他当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及与童年朋友农民章运水见面的情景在小说《故乡》中都有如实反映。“不过作品并非作者故乡之行的纪实,而是以叙述主人公‘我’回故乡迁居的经历为线索,描写那一代中国农民的生活遭遇与精神病,抒写作者对现实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相互隔膜的深沉忧虑,以及打破彼此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哀人间之隔膜,探人间之新路》沈振煜)在本文与其他大多数评论的文章中都认为:作者以画龙点睛式的议论,揭示了致使闰土苦得像一个木偶人的社会原因:“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即封建军阀与地主官僚的黑暗统治。不过作品着重表现的还是封建等级制度对农民及一般群众精神上的压抑和毒害。有人认为作品反映的是闰土的愚昧、麻木,是闰土和“我”之间和谐关系的变异与幻灭。而我读来读去,主观地认为小说更多的还是对军阀混战社会的批判与对农民在这样的现实中生活、命运的同情关注,是一种爱莫能助的反映,而不是过多的对闰土麻木的惋惜。理由是多方面的:鲁迅少年时期经常随母亲到农村外祖母家省亲,得以和农民及农村孩子接近,了解农民的生活与思想,“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痛苦”;在《社戏》中更多的写的是农民孩子的聪明、机智、勇敢,写了农村大人的憨厚、朴实、热情,其中极少对农民麻木愚昧的描写;从作者写这篇小说的时间上看,作者当时因时局不稳,受人迫害四处为生活而奔波,自己内心深处也没有过多地位上的优越感;小说对当时的社会环境也有明确提及:“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哭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不够吃……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出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更是对丑恶现实的深深控诉;从小说全文看,无论写小时候沙地上的活泼、机灵、可爱,朋友惜别时的送东西,还是成年闰土叫老爷,要草灰香炉,恭敬木讷与生活的苦难,目的都是想要极力表现闰土的善良、憨厚、朴实。正是这样一位原来天真活泼,机灵可爱的少年,因为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哭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加之闰土没有文化,使闰土与“我”自然而然有了一定的隔膜,有了距离,这也在情理之中。“我”能帮他什么来摆脱困境?面对黑暗现实,只能是发自内心的对农民朋友的同情产生莫名的悲伤、愁绪;从“我”对将来的希望也能看出“我”的爱莫能助。
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原文阅读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②,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③,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④。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⑤,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注释】
① 选自《且介亭杂文》(《鲁迅全集》第6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本篇最初发表于1934年10月20日《太白》半月刊第一卷第三期,署名公汗。文中加粗的语句,是最初发表在《太白》月刊上时被国民党书报检察机关删去了的。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故乡》课文原文
九年级语文教案
我冒了严寒,回到相隔2000余里,别了20余年的故乡去。
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肃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20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
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我的故乡好得多了。但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像,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于是我自己解释说: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的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
我这次是专为了别他而来的。我们多年聚族而居的老屋,已经公同卖给别姓了,交屋的期限,只在本年,所以必须赶在正月以前,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搬家到我在谋食的异地去。
第二日清早晨我到了我家的门口了。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正在说明这老屋难免易主的原因。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所以很寂静。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我的母亲很高兴,但也藏着许多凄凉的神情,教我坐下,歇息,喝茶,且不谈搬家的事。宏儿没有见过我,远远的对面站着只是看。
但我们终于谈到搬家的事。我说外间的寓所已经租定了,又买了几件家具,此外须将家里所有的木器卖去,再去增添。母亲也说好,而且行李也略已齐集,木器不便搬运的,也小半卖去了,只是收不起钱来。
"你休息一两天,去拜望亲戚本家一回,我们便可以走了。"母亲说。
"是的。"
"还有闰土,他每到我家来时,总问起你,很想见你一回面。我已经将你到家的大约日期通知他,他也许就要来了。"
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故乡》教案
《故乡》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故乡》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故乡》教案 篇1
教学目的
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3.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
1.运用对比手法塑造人物、突出主题。
2.理解议论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教学难点:
1.把握小说的主题。
2.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个形象的内涵。
3.理解篇末议论的内涵及其作用。
教学设想
1.小说思想容量很大,距离学生生活又较远,因此教师可以适当布置课前预习。预习的内容有三点:
①学生熟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②小说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来刻画闰土、杨二嫂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在“我”的眼中,闰土和杨二嫂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
③课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主要表达方式,请将具体的句子画出来。
2.引导学生抓住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的对比关系,运用列表法分析小说内容,以加深印象和理解。
3.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脉络,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我”于1919年12月回故乡绍兴接母亲到北京,目睹农村的破败和农民的凄苦,深切感受到少年时的好友与乡邻同他之间的巨大隔膜,引起“我”内心无法消除的痛苦的感情波澜,同时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把小说同时代背景联系起来,我们不难发现,“我”记忆中的故乡及人物与眼前的故乡及人物所以发生了巨大变化,有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根源。
“故乡”这一题目,不仅交待了事件发生和发展的具体地点,而且为人物活动提供了特定的场所和环境。题目还有更深一层的含义。对于一般人来说,故乡总是美好的,亲切的,值得怀念的。但是在“我”眼中“故乡”却是如此衰败、萧条,特别是人与人之间,都隔着“一层可悲的厚障壁”,让我感到悲凉,也激起了“我”要求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案 14 故乡
一. 教材分析
《故乡》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作者是鲁迅。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作者童年时在故乡的生活经历,以及成年后回到故乡所感受到的陌生和失落。通过描绘故乡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农村社会的变迁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二. 学情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对于散文的阅读和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但是,对于鲁迅的作品,部分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距离感,对于作品中的深层含义和象征意义可能不够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同时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思考。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会欣赏散文的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故乡情怀和对生活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
1. 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 难句解析:课文中的一些长句和难句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解析,理解其深层含义。
五. 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解析难句,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境教学:通过描绘故乡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 1. 课文朗读录音:准备课文朗读的录音,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2. 相关图片:准备一些故乡的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的图片,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 教学PPT:制作教学PPT,展示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
七.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图片和录音,引导学生感受故乡的美好,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呈现(10分钟)
《故乡——为人生,改良这人生》教学设计
教学
目标 1.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找出行文线索,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2.通过分析所见、所忆的人物和环境,探究故乡变化的原因。
3.感悟作者批判旧社会,改良旧人生,寻求新生活的愿望和决心。
教学流程
学生学习过程及活动 教师助学指导
自学先行:
1. 了解作者及作品。
2. 通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3. 在书上圈点勾画做阅读批注,找出行文线索,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4.回顾名著《朝花夕拾》,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概括鲁迅笔下的麻木社会。
【任务一】预习成果展示与交流
1.各小组出示整理的生字词及其注音、释义;
2.交流作者及写作背景情况
3.总结行文线索,划分层次并概括段意;
4.结合《朝花夕拾》,谈谈鲁迅先生笔下的麻木社会。
(学生:展示—纠正—补充)
,
预设1;
阴晦(huì):阴沉,昏暗;
鄙夷(bǐ yí):轻视,看不起;
瑟(sè)索:身体因寒冷、受惊而蜷缩、抖动。现在多写作“瑟缩”;
恣睢(zì suī):任意胡为。
预设2作者及写作背景(略)
预设3:行文线索:在家乡的见闻感受;
划分层次:1--5回故乡;6--77在故乡;78--88离故乡。
预设4:
《琐记》:游泳池淹死了两个幼年学生后,人们才修好了水池,却还在上面修了关帝庙,还请和尚来念经,讽刺人们的封建迷信。
过渡语:从展示的内容看,大家预习很充分。鲁迅先生一直致力于叫醒麻木的中国人,这不仅在散文集中有所体现,还在小说集《呐喊》中表现得淋漓尽致。鲁迅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中表明自己创作小说的目的是:为人生,改良这人生。下面走进课文,领悟鲁迅先生的创作意图。
【任务二】改人生
1.朗读文章78—88段,找出文中能体现鲁迅“改良人生”这一创作目的的依据;
过渡语:文中所见的并“不愿意”的生活状态是如何的?在这样生活状态下的人们又是如何的?
2.默读回故乡和在故乡的段落,根据文中的独特环境、独特语言、独特动作总结现在人物的生活状态和人物形象。
鲁迅《故乡》教案教学设计
《故乡》深刻地概括了1921年前三⼗年内,特别是⾟亥⾰命后⼗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活⽇益贫困的历史。下⾯是店铺为⼤家整理鲁迅的关于《故乡》的教学教案设计,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故乡》教案设计篇⼀ 教学⽬标
1.能准确、流畅、富有感情地诵读本⽂。
2.能⽤简洁的语⾔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3.通过反复诵读,能说出⼩说中议论句的含义和作⽤。
4.能通过⼈物命运前后的对⽐,说出造成⼈物命运的根本原因。
教学准备
1、通读课⽂两遍,查字典解决不会读和不懂的字词。
2、查资料,收集整理能反映1921年前后的社会状况的⽂字图⽚等。
教学过程
第⼀课时
⼀、回到那个年代
组织学⽣交流⾃⼰收集整理的⽂字图⽚,⽼师介绍本⽂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亥⾰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代之⽽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民,尤其是农民,⽇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政治权利的⽣活。⼩说写于1921年1⽉,后由作者编⼊他的⼩说集《呐喊》,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物,⼤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活。1919年12⽉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说《故乡》。
⼆、整体感知
速读课⽂,⽤简洁的语⾔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深冬的某天,“我”回故乡卖屋搬家,见到了杨⼆嫂和闰⼟,感受到农村经济⽇益凋敝,农民⽣活⽇益贫困,最后我动⾝离开故乡,宏⼉的话寄托了我的希望。
三、品味“变化”——“景”变:
本⽂主⼈公是⼆⼗年后再回故乡的,此时的故乡“景”与“⼈”必然有了⼀定的变化。请再次细读课⽂,先找出景物的变化变化。
1、组织学⽣从景物的⾊彩、形态、温度等⾓度来分析本⽂主⼈公脑海中故乡景物的特征,并给脑海中的风景拟名(如“神异的图画”、“⽉下绿滩”等)。同时组织学⽣⽤精炼的词语概括这样的景⾊给⼈的感受(如:“神奇”“美丽”等)。
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教案【三篇】
篇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水平
1、学习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分析、把握人物形象。(重点)
2、学习使用对比的方法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难点)
3、理解旧社会农民痛苦的根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时安排: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激情导入。
自古以来,“思故乡,赞故乡”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同学们能不能随口就涌出几个写“故乡”的诗词名句来?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交流感知
2. 回顾作家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作品集有《野草》、《朝花夕拾》、《呐喊》、《彷徨》、《华盖集》、《坟》等。本文选自《呐喊》(小说集)。
3. 介绍写作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了,但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的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因为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1919年12月初,鲁
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
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阴晦( ) 瓦楞( ) 胯( )下 獾( )猪 秕( )谷 鹁鸪( ) 髀( ) 嗤( )笑 絮( ) 瑟( )索 蜷( )缩 寒噤( )
语文九年级上册《故乡》教案及教学导入技巧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文本线索,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结合时代背景,体会作者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影响及扭曲。
教学重点理清故事情节
教学难点分析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同学们,如果说漂泊是人生,那么旅途中人挥之不去的便是对温暖家园的情感记忆。“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接母亲及家眷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故乡》,去触摸先生的喜怒情感。(板书文题、作者)
二、自我研学 生成新知
1.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的作品很多,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本文选自《呐喊》。
(2)背景链接
本文写于1921年1月,后由作者编入他的小说集《呐喊》,文中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真正的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小说着重刻画了一个受尽当时社会摧残剥削的劳苦农民闰土的形象,通过对闰土悲惨遭遇的描述,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深刻揭露了旧社会对农民从肉体到精神的重重残害,表达了作者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和坚定信念。
2.生难字词
(1)字音
阴晦(huì) 脚踝(huái) 潮汛(xùn)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 1 页人教版课文鲁迅《故乡》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材分析】这篇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所以学习这篇文章要从历史和社会演变方面入手,进而加强对主题的理解。【学生分析】学生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应该对学生加强对背景的讲解,理解主题思想。【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整体感知小说故事情节,理清小说中的人物及关系。2、能力目标:品味文中景物描写及作用。3、思想目标:感悟闰土人物形象。【教学重点】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教学难点】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媒体手段】挂图、投影、录音。【教学流程】一、情景导入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没有翻身、解放,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的思想敏锐的感觉进行认真分析,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二、课前预习1、给字注音。三、合作探究四、整体感知小说以“我”回故乡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着重描写了杨二嫂及闺土的巨大变化,从而反映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象,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五、合作交流1、交流1:这篇小说行文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是什么?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为线索、主要人物有“我”、闰土、杨二嫂。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2、交流2:1~5节写“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这样写的作用?景象“萧条”心情“悲凉”勾画了一幅萧条故乡冬景图,表现帝国和封建压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 2 页迫下中国农村的破产的悲惨情况,为闺土的悲惨命运安排了典型的环境。3、交流3:12节写“我”记忆中的故乡怎样?作者描写了怎样一幅图画?这幅图画有什么特点?记忆中的故乡非常美丽,作者用美丽的景物作为少年闰土形象烘托,也是作者理想中故乡的象征,与现实故乡形成鲜明对比。4、交流4:阅读描写闺土的段落,感悟闰形象。从外貌、语言、对“我”的态度、对生活的态度、性格特点来分析。5、交流5:闺土变成“木偶人”的原因?闰土的变化说明什么?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闰土的变化说明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6、小结:理解小说的景物描写及闰土的形象描写,使我们了解了辛亥革命后中国农民破产、农民痛苦的现象。景物描写是小说中的自然环境对人物分析抓住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六、课外延伸你的故乡以前怎样?现在怎样?从变化中你得到什么感受?【板书设计】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景:萧条情:悲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感悟杨二嫂的人物形象。2、能力目标:理解对比手法的运用及作用。3、思想目标:体会作者的感情、树立远大理想而奋斗的信心和决心。【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1、“我”回故乡时见到景物有何特点?心情如何?景物萧条、心情悲凉。2、在故乡,着重描写了哪两个人物?闰土和杨二嫂。3、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反映了辛亥革命革命后,由于革命的不彻底,中国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痛苦的社会现实。二、合作探究三、整体感知《故乡》着重向我们展示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变化,反映了城镇市民的贫困化。从这两个人物身上,“我”想到了“希望”以及为此而奋斗的信心。四、合作交流
故乡 配套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揣摩语言,背诵积累精妙的描写段落;
(2)了解运用对比﹑议论的方法来突出小说主题的写法;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朗诵。读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教师范读﹑学生齐读﹑分角色朗读等。通过读,品味言外之意;通过读,了解作者的感情。
(2)比较。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比较,通过比较其外貌及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了解人物性格变化及其变化的根源;将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在的故乡作比较,分析其变化的深层原因。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了解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感悟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教学重点:
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
最后三段文字的深刻含义。
教法学法:诵读法,复述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语言揣摩法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谈谈小说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小说分类: 长篇 中篇 短篇(小小说(微型小说)) 按篇幅长短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
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
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思考:
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故事情节 人物形象 环境描写 主题思想 艺术手法
二、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呐喊》,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为我们留下800多万字的文学巨著。
三、检查预习 正音
秕谷bĭ 颧骨quán 折本shé 潺潺chán 伶仃língdīng恣睢zì suī 阴晦huì
14 故 乡
提起故乡,人们就会想到那桃花盛开的美丽,小桥流水的清幽,牧童短笛的悠扬以及民风人情的淳朴。故乡在我们心中是那样的美好,令人神往。于是,人们总会在饱经思乡之苦和深受辗转之累后,回到梦魂牵绕的故乡。但一切都在改变,再次展现在眼前的故乡又是怎样的呢?读鲁迅的《故乡》,跟他一起同行,才忽然感觉到现实的故乡让人无限的悲凉:为什么昔日的童年伙伴如此麻木辛酸?为什么当年的“豆腐西施”竟如此粗俗尖刻?是什么改变了他们?这些问题不由得引起了人们深深地思考。
1.理解小说中的景物描写及作用。
2.分析闰土、杨二嫂和“我”的人物形象,体会文章对比的写法,并探讨人物发展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体会社会变更以及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双重因素所带来的对人性的影响以及扭曲。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月是故乡明”,乡情已积淀为生命中的血肉、精魂。饱经沧桑的鲁迅先生对故乡的体验又何尝不是如此?透过生意盎然、趣味无穷的百草园,严肃古朴又不乏乐趣的三味书屋,景色优美、人情淳厚的平桥乐土,我们能触摸到的是先生流露其间的对故乡的喜爱、思念。1919年先生返回故里,卖掉老屋,举家北上。这次诀别故乡给了他怎样的体验呢?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秕.谷(bǐ) 鹁鸪..(bó gū) 颧.骨(quán)
折.本(shé) 潺潺.(chán) 伶仃..(líng dīng)
恣睢..(zì suī)
2.解释下列词语
萧索:萧条冷落,缺乏生机。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无端:无缘无故地。
如许:这么些。
鄙夷:看不起。
展转:同“辗转”,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恣睢:放纵,放任。
景况:光景、情况;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形容瘦弱或细长。
愕然:吃惊的样子。愕,惊讶,发愣。
寒噤: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故乡》教案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体会人物情感。
2.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闰土、杨二嫂人物特点。
2.学习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
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体验作品中“我”的情感经历。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八十六岁的贺知章回到离开五十多年的故乡时,已是物是人非。20世纪20年代,鲁迅笔下的“我”回到阔别二十余年的故乡,又会有怎样的感触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根据自己的回乡经历写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
二、整体感知
1.【作家作品】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小说集有《呐喊》《仿惶》《故事新编》等。
2.识记生字词,扫清阅读障碍。【课件展示】
(1)注音。
捏(niē) 胯(kuà) 祭(jì) 颧(quán)
酬(chóu) 潺(chán) 噤(jìn)
(2)解释词语。
悲凉:悲哀凄凉。
伶仃:瘦弱。本文用来形容杨二嫂两条纤细的腿站立如圆规的姿态。
惶恐:惊慌害怕。
絮絮:形容说话连续不断。
茫远:渺茫、遥远。
3.快速默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内容结构。
【课件展示思考问题】
1.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2.我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是什么?
【学生交流明确】
1.小说以时间为顺序,以“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通过“闰土”“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写了我对现实生活中的故乡充满失望。全文可按渐近故乡——在故乡——离开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2.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
“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
【 导语】《故乡》⼀⽂通过对“我”回故乡搬家的见闻感受的描写,揭⽰了封建等级制度下⼈与⼈之间的严重隔膜,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衰败,农民极度贫困的现实,揭⽰了导致农民贫困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彻底否定和对新⽣活的殷切希望,召唤⼈民群众共同为实现新⽣活⽽努⼒奋⽃。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第⼗四课《故乡》教案
知识⽬标
1、理解积累词语
2、把握闰⼟、杨⼆嫂⼈物形象
能⼒⽬标
1、掌握从肖像、语⾔、动作的描写中分析⼈物性格特征并由此推知⽂章主题的鉴赏⽅法。
2、理解⼩说运⽤对⽐来刻画⼈物性格,突出主题的写法。
3、能多⾓度的理解主题
德育⽬标
1、认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制度的⿊暗是造成农村和乡镇经济衰败、农民破产、⼈民⽣活艰⾟的根源,⽽封建等级观念酿就的⼈与⼈之间感情上的隔膜,更加重了这种痛苦和悲哀。
2、理解鲁迅对劳动⼈民的同情和决⼼变⾰旧世界、创造新⽣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学习本⽂刻画⼈物的⽅法和对⽐⼿法的运⽤。
教学难点:认识造成农村经济衰败和⼈与⼈之间隔膜的根源。
教学⽅法:讲析、讨论、朗读
教学⽤具:课件、投影仪、计算机
教学过程:
第⼀课时
教学要点:诵读,整体感知课⽂。理清⽂章情节结构,谈谈对⼩说⼈物的印象。
第⼆课时
⼀、 导语设计:
好的⽂章总是有很强的感染⼒的,它会让你或欢喜或悲哀,或豪情万丈,或悒郁满怀。《故乡》是⼀篇很好的⼩说,曾被翻译成多种⽂字,被多个国家收⼊教科书中。上⼀节课,我们读了⼀节课的课⽂,那么你能不能告诉⽼师你读了这篇课⽂后有怎样的⼼情?
⼆、研读,分析⼈物
1、在课⽂结尾这样写到:故乡的⼭⽔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常的⽓闷……⼜使我⾮常的悲哀。(悲哀)亲不亲,故乡⼈;美不美,家乡⽔。为什么⼆⼗年后的⼀次故乡之⾏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情?请⼤家看课⽂,找⼀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
语文
九年级上册《故乡》
初中语文九年级《故乡》教案
一、 教材解析
《故乡》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小说,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本单元均是名家名作,艺术技巧精湛,思想内容深刻。
《故乡》是鲁迅的小说名篇。通过阅读本文,感受作者所描绘的人生经历和体会,可以加深我们对成长的感悟和理解,加深我们对社会的理解。本文以“我”作为叙述主体,以返乡的“我”的视角,展现出故乡人事的一幅幅画面,萧条、破败的景象随处可见,“闰土”这一人物的勾连,另“我”少年的回忆与眼见的显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强烈的对比寄予了作者对就中国及其人民命运的无线关怀和深切思索。
二、 教学目标
1.联系所学,理清线索,把握文章主要情节,体会本文所使用叙事方法及其效果。(重点)
2.揣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体会不同人物特点的多重性和复杂性。(重点)
3.结合议论抒情等文字,理解体会小说主旨。
4.通过阅读小说,了解旧时代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感悟作者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教学重点:
1.联系所学,理清线索,把握文章主要情节,体会本文所使用叙事方法及其效果。
2.揣摩语言,分析人物形象,体会其作用及描写方法。体会不同人物特点的多重性和复杂性。
教学难点:
结合议论抒情等文字,理解体会小说主旨。
三、 教学策略
1.教学时间: 3课时。
2.这是一算思想和艺术都很厚重的作品,教学中要注意做“减法",注意明确教学重心,有机组织教学环节。比如,可以抓住“现在"与“过去”之间的对比,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比较体会。
3.小说对旧中国社会的批判意味,学生比较容易把握,重点是要引导他们结合自己对旧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第 1 页 人教版课文鲁迅《故乡》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材分析】
这篇小说,深刻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生活,所以学习这篇文章要从历史和 社会演变方面入手,进而加强对主题的理解。
【学生分析】
学生对时代背景不了解,应该对学生加强对背景的讲解,理解主题思想。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整体感知小说故事情节,理清小说中的人物及关系。
2、能力目标:
品味文中景物描写及作用。
3、思想目标:
感悟闰土人物形象。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运用对比及多种描写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难点】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媒体手段】
挂图、投影、录音。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
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后,广大的中国农村受苦受难的农民没有翻身、解放,中国农村的贫困农民的不幸是由什么造成的,鲁迅先生以他的思想敏锐的感觉进行认真分析,写下了《故乡》这篇小说。
二、课前预习
1、给字注音。
三、合作探究
四、整体感知
小说以“我”回故乡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着重描写了杨二嫂及闺土的巨大变化,从而反映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象,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苦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五、合作交流
1、交流1:
这篇小说行文线索、主要人物及故事情节是什么?
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为线索、主要人物有“我”、闰土、杨二嫂。
情节: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
2、交流2:
1~5节写“我”渐近故乡时,见到的故乡的景象如何?这时“我”的心情怎样,这样写的作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鲁迅《故乡》鲁迅原文选编教案
一. 教材分析
《故乡》是鲁迅先生于1918年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后被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该文以作者回乡省亲的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与故乡、故人重逢的过程中所引起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变迁的哀伤和对童年记忆的怀念。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鲁迅先生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文前,已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但本文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乡土情感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五. 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 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六. 教学准备 1. 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教学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教学视频,用于导入和拓展环节。
3. 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跟读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课件展示作者鲁迅的图片,简介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 呈现(10分钟)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进行讲解和分析。
3. 操练(15分钟)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巩固(10分钟)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故乡,谈谈对故乡的感悟和怀念。
5. 拓展(10分钟)
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乡土文学和鲁迅的其他作品。然后进行课堂小练笔,让学生尝试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6. 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7. 家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故乡,写一篇类似的回忆性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乡土情怀。
8. 板书(课后)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板书,突出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总计60分钟。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鲁迅《故乡》
一. 教材分析
《故乡》是鲁迅先生于1918年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后被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该文以作者回乡省亲的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与故乡、故人重逢的过程中所引起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变迁的哀伤和对童年记忆的怀念。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鲁迅先生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文前,已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但本文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乡土情感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五. 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 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六. 教学准备
1. 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教学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教学视频,用于导入和拓展环节。
3. 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跟读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课件展示作者鲁迅的图片,简介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 呈现(10分钟)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进行讲解和分析。
3. 操练(15分钟)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巩固(10分钟)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故乡,谈谈对故乡的感悟和怀念。
5. 拓展(10分钟)
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乡土文学和鲁迅的其他作品。然后进行课堂小练笔,让学生尝试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6. 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7. 家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故乡,写一篇类似的回忆性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乡土情怀。
8. 板书(课后)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板书,突出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总计60分钟。
教案:九年级上册语文《故乡》
一. 教材分析
《故乡》是鲁迅先生于1918年发表的一篇短篇小说,后被收录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中。该文以作者回乡省亲的经历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与故乡、故人重逢的过程中所引起的思考和感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变迁的哀伤和对童年记忆的怀念。文章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鲁迅先生乡土文学的代表作之一。
二.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文前,已有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但本文所反映的社会背景、乡土情感以及作者的写作手法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并学会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
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的热爱和怀念,培养学生的乡土情怀和人文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手法和情感表达。
2. 难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点,体会作者对社会变迁的思考。
五. 教学方法
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 讨论法: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合作探究能力。
4. 案例分析法:分析课文中的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作者的写作手法。 六. 教学准备
1. 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作者简介、相关图片等。
2. 教学视频:准备与课文相关的教学视频,用于导入和拓展环节。
3. 课文音频:准备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跟读和欣赏。
七. 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利用课件展示作者鲁迅的图片,简介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然后播放课文朗读音频,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和情感。
2. 呈现(10分钟)
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进行讲解和分析。
3. 操练(15分钟)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 巩固(10分钟)
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总结,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故乡,谈谈对故乡的感悟和怀念。
5. 拓展(10分钟)
展示与课文相关的教学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乡土文学和鲁迅的其他作品。然后进行课堂小练笔,让学生尝试仿写课文中的精彩句子。
6. 小结(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强调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7. 家庭作业(5分钟)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故乡,写一篇类似的回忆性文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乡土情怀。
8. 板书(课后)
根据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板书,突出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每个环节所用时间:导入5分钟,呈现10分钟,操练15分钟,巩固10分钟,拓展10分钟,小结5分钟,家庭作业5分钟。总计60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