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版)中考阅读表现手法(技巧)赏析

(教师版)中考阅读表现手法(技巧)赏析

知识导引:

㈠作品的表达方式

⑴描写。从描写的对象上可分为

①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其作用一般为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表达情感(借景抒情),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环境、场面、景物描写,其作用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气氛,暗示非同一般的事件的发生,表达感情,更好地表现(或映衬)人物或思想。从描写的方法上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描、白描,它们的作用都在于从正面或侧面衬托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特点。

⑵叙述(铺陈)。

考查的形式一是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一般作用是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直接抒情和感情交流。第三人称的作用是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还可作为作者的代言人。

二是叙述方式。常考的是倒叙和插叙:倒叙能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可以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⑶抒情。它又分为

①借景抒情(间接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渲染氛围,塑造环境,烘托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

②直接抒情,其作用是直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态度,易使读者产生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⑷议论。议论是文章的眼,是勾连全文的线,是文章的心;是作者的观点,甚或情感。是蕴涵答案的区域。

㈡作品的写作手法

⑴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即所谓“托义于物”。象征能够委婉、含蓄地表达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而且化“抽象”为“具体”,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如:

梅花——坚贞不屈蜡烛——默默奉献……

⑵衬托(对比)。其作用是使要表达的对象特征更加突出、鲜明,帮助表达作者感情或文章主旨。

⑶先抑后扬。其作用是造成读者心理反差,增强文章的趣味和可读性,更突出事物特征和某种感情。

⑷托物言志。其作用是将作者的情感和理念巧妙融入到事物中,使文章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还有托物寓理、托物寓情等手法)

⑸引用。或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和神秘色彩;或引用诗歌或历史人文,丰富文章内容和事物(地方)的文化内涵(注:不是丰富文章的文化的内涵,因为引用的诗歌或历史人文有一定的针对性,针对什么引用的,就是丰富什么的文化内涵),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或引用名言,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引经据典,增添意蕴,表情委婉。

⑹实写和虚写(联想与想象)。其作用是虚实相比,表达一种强烈地情感或态度。

⑺叠词。其作用是使语言有节奏,增加音韵美,描述人与物的形象特点,表达情感,等。

⑻长短句。句子有长有短,短的像匕首,长的如长枪。匕首长枪,各有优势,关键在于使用得当,个尽其妙。

短句的优点是简洁明快,活泼有力,叙述事情比较干脆,讲解道理容易听懂。尤其适合表达紧张、兴奋、激动的情绪。一般用于日常交谈、常说、讨论、戏剧台词、广播稿和小说中的人物对话。

一、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标题的作用:1.概括内容主题;2.表明写作对象;3.关联主要情节;

4.贯穿全文主线;

5.透露情感主旨。

二、构思技巧

1.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a.伏笔的界定:文学创作中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这种手法有助于全文收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b.铺垫:引出下文议论抒情,为下文张本;烘托下文出现的主要人或事,使之更突出,深化主题。

c.呼应:呼应题目、前后呼应、首尾呼应。呼应的好处是使全文结构严谨、浑然一体、紧凑、逻辑严密。突出主题,深化主题。

d.抑扬: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作用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2.小说常以时间推移、空间转换、情景变化、思维逻辑顺序等来安排层次。散文构思的线索,一般常见的有以情为线索,以理为线索、以物为线索、以空间位置为线索等,作用是能使文章结构紧凑,浑然一体。

五、表现手法

1.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务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寓理于物”。

2.衬托:以一些次要事物为陪衬来突出某一主要事物,常与对比一起使用。

3.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4. 夸张:一种故意“言过其实”的形象化手法,可以突出人物,强化感情。

5. 欲扬先抑:“扬”,是褒扬、抬高;“抑”,是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或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是按下,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起伏,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

6.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这个“物”便具有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

7.借景抒情:对某种景物或某种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

8.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更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更集中地揭示题旨。

9.动静相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10.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11.联想、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12.设置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它可以是一个场面、一段情节,可以是贯穿全文的一个具体事物、人物某一时刻的神态描写等。悬念的主要作用是抓住读者的心,引起读者对事情的发展。变化、结果,对人物或事物的处境、结局产生关切的心理,使文章情节发展更具有吸引读者关切、引入入胜的魅力。

选择

1海啸来得毫无征兆,它们瞬间漫过了马塔尔监狱高高的围墙,刺耳的警报和狱警以及犯人们的厉声尖叫被巨大的海浪撕得粉碎。

2监狱长海尔墨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显得惊慌失措,因为他比谁都清楚马塔尔监狱总共关押了410名囚犯,其中还有85名死囚,而用不了多久整个监狱就将葬身海底。海尔墨用颤抖的手抓起电话,他想向上级请示一下,可是电话线路早已被海啸冲毁。留给海尔墨的时间已经不多了,他沮丧地瘫坐在椅子上,此刻马塔尔监狱的狱警们已经把监狱长的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对死神的恐惧。

3“我们已经没有时间转移犯人,如果再拖延的话连我们自己都将丧生,在撤离前我不得不做出选择!”海尔墨举起监狱囚室的钥匙下达了最后的命令。“斯各特一号囚室,纽曼二号囚室,鲁米斯三号囚室。打开囚室大门让犯人们暂时逃生去吧!最后请大家迅速撤离,愿上帝保佑我们都能平安!”海尔墨话音刚落,狱警们四散逃离,斯各特和纽曼飞奔向囚室去执行监狱长的命令,唯独鲁米斯这个头发花白的老狱警还呆呆地站在监狱长办公室。监狱长有些愤怒了:“疯了吗?还不走,难道要等海水淹没了你的脑袋才清醒吗?”“可是,可是还有四号囚室的门……”鲁米斯哆嗦着呼喊,声音很快被巨大的海浪冲击声淹没。海尔墨变得声嘶力竭:“四号囚室关押的都是死囚,对他们来说死是早晚的事情,难道你想把他们放出去继续杀人越货吗?我是监狱长,我可承担不起这样的责任!”说完,海尔墨激动地往门外跑。鲁米斯向前一步紧紧拽住他的衣服,狠狠地盯着他:“现在他们将必死无疑,难道死囚就不是生命吗?”海尔墨完全被这个平日里沉默文雅的老头给震惊了,他无奈地指指自己的办公桌:“如果你不怕接受被审判的命运,四号囚室的钥匙就在我办公桌的抽屉里!”

4巨大的马塔尔监狱到处是夺路狂奔的犯人,四号囚室的大门已经快被海水淹没,愤怒的死囚们的吼声让人毛骨悚然。鲁米斯深深吸了一口气潜入水底,“哐当”一声,囚室的大门终于打开了,马塔尔监狱所有的死囚带着对生的渴望,呼啸着从那个头发花白的老狱警身旁游过。

5可怕的海啸在冲毁了不计其数的房屋、道路和农庄,在夺走了大约一千五百多入的性命后终于退去,一切又重归宁静,马塔尔监狱也迎来了新的曙光。

6一拨拨当初被放走的犯人都回来自首了,他们被登记后重新关押在一至三号囚室里,可怕的是四号囚室却空空如也。搜捕死囚的行动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可怜的鲁米斯戴上沉重的镣铐被芳押进熟悉的四号囚室。“没有一个死囚会选择回来。你就等着接受审判吧!”监狱长海尔墨“哐当”一声锁上了囚室的大门。

7鲁米斯私自放走85名死因.将在监狱广场执行绞刑的消息,被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劫后余生的小城到处在谈论着鲁米斯的遭遇,人们纷纷为他抱不平,可是谁也阻拦不了死刑的到来。

8 行刑那天,监狱广场上阴霾密布,刑场下人头攒动,群情激愤。可怜的鲁米斯被套在绞刑架上,苍老的脸盘,花白的头发,显得那么凄楚。执行绞刑的时间到了,只要一声令下砍断绳索。鲁米斯就将结束他的生命。危急时刻·突然有人走向刑场.一个、两个、三个……“我们是来自首的死囚,请把鲁米斯放下来吧,放下这个高尚的人!”荷枪实弹的军警迅速包围了刑场,那些原本在人们眼中凶神恶煞的死囚,此刻显得那么平静,他们没有反抗,干脆利落地报出了代表死因身份的号码。

9 刑场下的人们开始欢呼起来,可是监狱长海尔墨登记死囚号码后,却发现少了两名犯人.如果85名死囚不能悉数自首.那等待鲁米斯的将还是死亡,很快监狱查清楚了两名犯人的资料.刑场上的死囚和刑场下的人们齐声高喊:“勇敢地站出来吧!为了洗清罪恶!”可是5分钟过去了,l0分钟过去了。两位死囚依然没有出现。人们开始绝望,看来可怜的鲁米斯最终还是要为他的义举付出代价。

10 就在人群躁动不安,局面难以控制的时候,一辆警车呼啸而来。警长证实两名死囚已经在海啸中遇难,他们的尸体刚刚在一处僻静的海滩上找到,已经证实了他们的身份。目光坚毅的鲁米斯终于被从绞刑架上放下来,人群里响起雷鸣般的掌声,83名死囚在军警的押解下,义无反顾地走向四号囚室,尽管等待他们的还是死亡的命运。

11善良的鲁米斯给了死囚一次选择,他坚信信任是相互的。选择就此逃逸的人,打开的是地狱之门,他们将永远背负着无法洗去的罪恶;选择回来也许就是打开了天堂之门。他们向人们证实,信任唤醒了他们那还未完全泯灭的良知……

1.通读全文,试理解本文题目“选择”的含义,并说说其中揭示的道理。(3分)

2.请根据语境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2分)

此刻马塔尔监狱的狱警们已经把监狱长的办公室围得水泄不通。

3.请认真揣摩、品味文章第一段文字,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分析其描写的作用。(2分)

4.本文在刻画老狱警鲁米斯这一主要人物形象的同时,还写了监狱长和众狱警。你认为文章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试作简要分析。(3分)

5.本篇文章主要写了“海啸的来临”、“海啸造成的损失”、“海啸消退以后”等方面的情节,这些情节写得有详有略,其中略写了海啸造成的损失(1分) ,详写了海啸的来临(1分) 、

6.记叙文中,运用叙议结合的写作形式一般有三种情况:先叙后议、先议后叙、夹叙夹议。请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本文属于哪一种叙议结合的形式?联系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的好处。(3分)

悠长的铃声毕淑敏

雨天,是城市的忌日。

花花绿绿的伞,填满每条街道,到处堵车。我大清早出门,赶到读书的学院,还差一分钟就要上课了。

“今天你晚了。”看大门兼打铃的老师傅说。他瘦而黑,像一根铁钉。别的同学都住校,唯我走读。开学才几天,他这是第一次同我讲话。

“不晚。”我撒腿就跑。从大门口到教室的路很长,就是有本·约翰速度再加了兴奋剂,也来不及。课堂纪律严格,我只是想将损失减少到最小。

上课的铃声在我背后响起来了,像一条鞭子,抽我的双腿。有一瞬,几乎想席地坐下,喉咙里发咸,

仿佛要吐出红色来。迟到就迟到吧!纪律虽严,健康还是最重要的!

我的脚步迟缓下来;仿佛微风将息的风车。然而铃声还在宁静而悠远地响着,全然没有即将沉寂的

细弱。只要铃声响着,我就不该停止奔跑,我对自己说:终于,到了。老师和同学们都在耐心地倾听着,

等待铃声的完结。

放学时,我走过大门,很想向老人表示感谢。可是,说什么好呢?说谢谢您把铃绳拽得时间那么长

吗?我想在学府里,最好的谢意莫过于知识者对普通人的尊敬,便很郑重地问:“老师傅,您贵姓?”“免贵”,然后,他告诉我姓氏。

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不过这难不住我,我创造了

联想方式。比如,听了看门师傅的姓氏,我脑海中就幻化出花果山水帘洞的景象。这法子秘不传人,却

是百试百灵的。

上学三年,我认真称呼他的机会并不多。唯有恰恰赶在上课铃响之时,我经过校门,才会恭恭敬敬

地称他一声:“侯师傅好!”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有时围着做饭、植花的其他师傅,我

便格外响亮地招呼他,表示我对他的尊重。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其后,便会

有悠长的铃声响起,像盘旋的鸽群,陪伴我走进教室。

当我伸直双腿安稳地坐在课桌前,铃声才像薄雾一般散去。“看门的老头拽着铃绳睡着了。”同桌说。

只有我知道这秘密,但我永远不会说。说出来,便破坏了这一份温情。这一番默契。

终于,我以优异的成绩良好的品行,从学院毕业。我拎着沉重的书包走出校门,最后一次对铁钉样的老人说:“师傅好!”他瞅瞅四周无人,靠近我:“你就要走了。我想同你说一件事。”

“你不要放在心上……”他又踌躇了,“我只是想告诉你……唉,不说了……不说了……”他苍老

的头颅在秋风中像芦花一般摆动着,脸色因为窘迫,像生了红锈。

“到底是什么事呢?”我的好奇心发作了。

“他们说你是成心的,我说不是……”老人舔了一下嘴唇,好像那里粘着一粒砂糖,慈善地看着我。

“您快说嘛!侯师傅!”听这口气,与我有关,忙不迭地追问。

“你千万别介意……我不是姓侯,我姓孙……”

1.联系全文内容,谈谈你对本文标题“悠长的铃声”的理解。(4分)

2.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进行回答。(4分)

(1)这篇小说的结尾有怎样的特点?请作简要评析。

(2)这篇小说讲究运用伏笔的手法。文章最后交代“我”喊错老师傅姓氏的事情,这其实在前文就埋下了伏笔,请从文中找出来。我选________题。

【例2】(2010·河北) 最美的善举

从第一次踏进这间病房时起,我便有些讨厌3号床那个陪床的男人。

男人姓苏,四十出头的样子,穿一件皱皱巴巴的短衫,浓眉凹目,络腮胡子,看上去挺吓人的。“络腮胡子”大大咧咧的,说话时声带像是安了喇叭,从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他非常爱吃肉,羊排、猪杂儿、红烧牛肉是他食谱上的主角。尤其是到了中午,他总是喜欢买回五六个酱紫色的猪蹄儿,啃得啧啧作响,弄得那张原本就腻乎乎的脸像是刚从油锅里浸过一般。

每天中午只要一吃完饭,“络腮胡子”便毫不客气地把挨着窗台的那个空床据为己有,人往上面一躺,两分钟不到便鼾声大作,给人的感觉这儿不是病房倒像是他的家。

同“络腮胡子”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号床的那对母子,他们总是安安静静的。

1号床的女人患乳腺癌,刚刚做了手术。她有两个孩子,女儿读高三,儿子上小学。她的男人只靠种地养些鸡鸭挣生活。正值夏播季节,男人极少来探望,更多的时候只有那个十二三岁的男孩守候着母亲。男孩很懂事,主动包揽了整个病房里的热水供应,每次有人帮他扶着母亲去做检查,男孩总忘不了说声“谢谢”。

1号床的桌上基本没什么水果,偶尔有个苹果或一两块西瓜,母子俩也是推来让去的。有时男人会从街上买点儿卤肉来,女人就埋怨他乱花钱,然后把大部分肉夹到孩子的碗里。

一天,男人来探视时竟带了一小袋炸蝉蛹来,黄灿灿、香脆脆的。男人给我和“络腮胡子”各抓了一把,一屋子人都嚼出了满嘴的香。尤其是“络腮胡子”,像发现了新大陆似的,一再恳求1号床的男人帮自己弄点儿来。说在饭店里吃过这东西,25块钱一盘,却没这个新鲜。只要能帮着弄些来,愿意按一元一个买他的。

1号床的男人笑了笑,没说什么。

几天后,1号床的男人果然又弄了些来。“络腮胡子”如获至宝,点过数,非要给对方27块钱不可。1号床的男人不肯收,“络腮胡子”便硬是把钱塞给了男孩,并且说就喜欢吃这口儿,只要是活的,有多少要多少。

1号床的男人并没在意,男孩却把这话放在了心上。一到傍晚便跑到医院后面的树林里去找,最多时一晚上竟能找到二三十个,“络腮胡子”总是照数全收。有了这项收入,1号床的餐桌上渐渐丰盛起来。中午时,男孩会为母亲买上一个肉菜;晚上,再加一袋鲜奶。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半个月。一天,男孩悄悄地告诉我,“络腮胡子”吃蝉蛹上了瘾,现在有两个小朋友在帮着找,他按2毛钱一个从小朋友手里收来再卖给“络腮胡子”。

我惊讶于男孩的精明,也为他能找到这样一个赚钱的途径而高兴。

婆婆出院时,我把亲友送的水果、奶粉和罐头之类的东西都留给了1号床。起初1号床的女人不肯收,我谎称车小,再跑一趟还不够油钱,那女人才讪讪地接受了。

后来的一天,我去医院办理医保退款手续,从停车场出来,刚走了几步,远远看到“络腮胡子”手里拎着一个塑料袋儿,径直走进路旁的灌木丛中。

等到走近,我才发现,他从塑料袋里倒出的,竟是一堆儿蝉蛹!

“苏大哥,这……”

他抬头,见是我,尴尬地笑了笑:“买得太多了……”

“那你还买它干嘛?”我疑惑地瞅着他。

“嘿嘿,”他挠了挠头,露出一脸和他的性格极不相称的腼腆,“看那一家怪不容易的,大忙咱也帮不上,添个菜钱还是有的。”

我恍然大悟,原来苏大哥一直在用这样的方式帮助1号床的病友。

那一刻,我的心头忽然涌起一股别样的温暖……

3.选文用第一人称来写有什么好处?(2分)

4.选文主要运用了欲扬先抑和对比的写法,请就其中的一种写法结合选文作简要分析。(3分)

陈云其

有人问我为什么喜欢宁波?我总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那是因为这座城市的河流。在地理影像中,余姚江、奉化江和甬江这三条大河,支撑起宁波的整个水系,而近百条曲折的小河及日月二湖,把宁波变成一个水汽淋漓的城市。

“窈窕淑女”“在水之湄”,这样的诗似乎是特意为宁波写的。一个城市的丽影,在潺潺的歌吟之中凸现着,成为我们追求诗意生活中挡不住的诱惑。

旭日初升,阳光如花朵一般在河面盛开。(a)

夏夜来临,一河的星群总在窃窃私语。

我还喜欢河上的雾霭,他们把眼前的景物变得朦胧,那隔岸的行人似乎都在梦里面走着;而当雾霭散尽,河两岸的楼房和树木便清晰地倒映在水里——这样的景致是一定要坐在三江口看的,因为你变成了风景的一部分。

宁波正是以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为我们的城市演绎了审美的自然和诗意的空间。

河流在带给一座城市毓秀的同时,也带来风物,带来历史和未来的走向。

我们沿奉化江上溯,就可以一直走进四明山的深处,那飘落在水面的一朵桃花或一枚枫叶,会让我们敏感地觉察季节的演变和这一生难以承受的轻柔。如果逆行姚江,那七千年河姆渡的水稻就会在眼前灿烂地展现,而双鸟日的图腾那么深刻地影响着一座城市生生不息的追望。我知道我生命中的血液必然和这条河有着密切且神秘的关联。浪遏飞舟,鼓吹风帆。沿甬江而下,那是让宁波跻身于世界海运物流强烈城市的北仑港,是我们眺望着的太平洋和蔚蓝色中放飞的梦!(b)这河海相通的城市,让我凝望流水时,胸襟便豁然开阔。

河流无处不在,犹如爱意无处不在。

是的,水在让城市充满灵性的同时,也带来心灵滋润的光泽。“上善若水”“柔情似水”,在宁波总有感人且具体的解读与注释,我常觉得那位捐了百万元却只留“顺其自然”化名的女性;而当无数宁波人为身患绝症的罗南英、梁国华等异乡人募捐、操心时,爱的河流便涌动了全城。(c)他们说:这是一座充满爱心的城市!

宁波的三百万外来人口,是近三十年汇聚起来的,他们和我们一起为这座城市的繁荣开拓打拼着,并感受着河流宽容的情感。他们历经流离颠沛之后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家——这个家的名字叫“宁波”。他们说,他是沿着河流走来的,他还将沿着河流走下去。

而另一番河流的景象,是这座城市充满了时代的气息。那是十里中山路摩肩接踵的人流,是世纪大道奔驰不息的车流,是即将从高桥开出的轻轨列车的急流;而天上的飞流就在那个叫栎社的地方,连久违的台湾一下子都变得那么近。这是一个团级流动的世界,这是让每个人都渴望的精彩的宁波。

河流向东,他们迎太阳而去,只有一个方向。

河流总让我对未来的宁波产生想象,如果把三江的水系和东钱湖连接起来,那是何等波光旖旎的城市图画。因为有流遍全城的水,绿色满怀,花香盈袖,生活到处是盎然笑意。在这样的图画里,让我们从容地说出一个诗人的愿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啊!宁波,现在我要带河流回家。

5.倒数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写作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6.通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带条河回家”。(3分)

二、构思技巧

【典型题例】a.文章开头或结尾这样写(安排)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散文的构思多由“实”到“虚”,而开头常见的几种模式是:一是欲扬先抑;二是先言他事他物,由此引入;三是对比、映衬开端。这几种开头都是巧妙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有时还具有增添情趣、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

答题基本可分三步进行:首先说明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然后指出这种表现手法的一般作用,最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其具体作用。当然也有不少文章开头就亮出观点,统摄全篇;也有的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散文的结尾,有的照应文题,有的呼应开头,有的点明主旨而深化中心,即所谓的“卒章显志”。除了注意开头与结尾的方式方法外,在行文段落上,还要审视承上启下(或启下)的过渡句、段的作用,特别要注意文章关节处所具有的引发议论、揭示主旨的作用。

【典型题例】b.分析文章的过渡。

【解题思路】第一,分析过渡方法,了解过渡规律。常见的过渡方法:①词语过渡;②句子过渡;③语段过渡。第二,了解过渡的作用。过渡的作用总的来说是承上启下。

具体说它的作用是:①连接不同事件或不同场景。②记叙、议论、抒情间的转换。③转换不同的记叙方式顺序。

④交代、说明有关的记叙要素时也需过渡。

五、表现手法

【典型题例】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以及运用这种表现手法有什么好处等等。

【解题思路】1.确认所用表现手法。2.明确常见表现手法的作用并结合文章具体内容作答。如:这篇文章采用(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巧设悬念、以小见大、开宗明义、卒章显志、托物言志即象征、寓事于理、情景交融、

夹叙夹议……)的手法,作者通过“……(文章相关内容)”使文章写得“……”

一、(2005年济宁)(三) 春从心出刘心武

愿乘火车,喜欢那窗外舒卷的田园画面;愿乘轮船,喜欢那船头劈开的浪花飞溅;愿乘飞机,喜欢那舷窗外的云海无边……旅行之乐,在起点,在终点,更在那前往中的沿途浏览。

愿有机会,被准允一个人进入没有演出的剧场,随便选一个适中的座位,静静地坐在那里,凝望那垂闭的大幕,在万籁俱寂中,以回忆,以想象,以对自己钟爱的编剧、导演和演员的深深感激,以对艺术的敬畏与对审美的忠贞,从心灵里,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活剧,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神秘莫测,难以言喻……啊啊,那是怎样的一种超级享受!

当近照堆积如山时,我们厌倦了摄影,甚至消退了清理回味的兴致。可是,我们对旧照片的窥视欲久盛不衰,难道,非得当那岁月梳篦过的残照,零星如梳齿上的断发时,我们才能懂得珍惜,生发出琴弦般颤动的情愫么?

以往,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总觉得那陈列出的新书,有许许多多都应该抓紧购买,而自己囊中羞涩,欲壑难填——甚至仅仅是站在书店的橱窗前,便有一种受到特殊强刺激的感觉,怦然心动,_难以自持;常常是,进去时拼命告诫自己不得癫狂,而出来时却囊空如洗,抱着一大包书,踽踽独行在长街之上,因为连乘公共汽车的钱也没留下,步行抱书回家真乃苦难的历程……及至回到家中,洗手沏茶,仰坐观书,那一份悠哉游哉的劲头,噫,亚赛小神仙!如今呢,害怕走进书店,是因为那些花花绿绿的出版物,虽然呈现着满坑满谷之势,不像以往那样隔着柜台,大半还得有劳售货员取拿,可以随意自选,浏览听便,可是,竟往往很难遇上一两本想买下的书,甚至带去打算购书的费用,竟有花不出去的苦闷;终于淘出购得数种,打“的”回到家中,照例洗手沏茶,倚在沙发上展读,那纸张没得说是雪白挺括的,装帧得也颇称“雅皮”,但仅是头一章,便几乎每页都有别字蹦出,如沙石硌牙,好不扫兴!

书中毕竟有人生,人生毕竟一部书;书林杂芜,仍要耐心从中淘出善本精品,人生诡谲,仍要坚韧地追求活着的真谛。

冬去春来,朋友打来电话,兴奋地报告,他那窗外的晴空中,出现了多年不见的南来雁群,一会儿呈一字,一会儿呈人字,跃然翩飞,引出他心中酽酽的诗意,多年不曾写诗的他,一时竟挥就了五首新作!放下电话,我也久久不能平静。我们的生命中最辉煌的时刻也只有那么一段。这都很像北国的春天,会飘然而至,绣出万紫千红,却又匆匆而去,甚至伴随着阵阵沙风,在你不经意时,已然落红满地。现代人里,谁还会像林黛玉那样哀伤地葬花?一时间你会觉得有许多俗众熙熙攘攘,无情地在你跟前践着落花去追名逐利,于是惆怅,你喟叹……但是,我鼓励自己,也劝告别人,像我那朋友一样,诗意地看待生命,看待青春,看待成败得失,看待生关死劫;需知,有一种春天是永存的,那便是从心灵滋生出来的,大雁跋涉般的豪情……

17.读完全文,请用一句话概括这篇文章的线索。(2分)

21.结合本文和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题目“春从心出”的理解。(3分)

二、(2011·湖北荆州)散文阅读。阅兵之后熊刚

①儿子,你以前是个多听话、多懂事的孩子。可自从看了阅兵式之后,你就变了。就拿那天下午来说吧,咱爷俩上街,你掏出“国旗红”贴在老爸脸上。在步行街,平时,总是老爸瞅美女,那个下午,全是美女瞅俺,她们那个眼神呀,比女民兵方队的向右看还齐刷刷。

②阅兵之后,你就不好好走路了。你一改过去的小兔子步,走起正步来了。在你一连踢破两双球鞋以后,就成天嚷着要老爸给你买高跟鞋:“人家三军仪仗队的叔叔们都穿着高跟鞋,多威风啊!”俺差点跌掉眼镜:“嗨!那哪是高跟鞋呀?那是高帮鞋,军用品,上哪儿去给你买去啊!”你说老爸数落你孤陋寡闻的表情,比灰太狼还难看。

③阅兵之后,你就不好好说话了。平时你说话,总是轻言细语,童声悦耳。那天你做完作业,老爸跟往常一样摸着你的脑袋说:“儿子,辛苦了!”谁知你蹭地从凳子上立起来,啪地敬了个军礼,炸雷般地吼道:“为人民服务!”惊得老爸差点扑倒在地。说实话,过了这么多天,俺还在回味那会儿当首长的感觉。还有,那天去外婆家的车上,你嘴里轰隆隆个不停,自言自语“99式”坦克好厉害。我问你为啥这样喜欢“99式”,你忙里偷闲的回答让一车人哗然:“你忘了,我是99年出生的嘛!”

④阅兵之后,你就不好好睡觉了。或是换句话说,阅兵之后,老爸就没有好好睡过觉了。每晚,俺总是被你的梦话吵醒。你不是嘟哝着群众游行的口号,就是哼着“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的歌曲;你不是粉拳像巡航导弹无比精确地击中我的眼睛,就是大腿像战略导弹排山倒海地压在我的身上;你不是像驱逐舰在床上劈波斩浪地踢掉被子,就是像核潜艇钻进被窝蒙头大睡。早上醒来,看到你的个头越来越高,镜子里,老爸的眼袋越来越大。

⑤阅兵之后,你就不好好玩耍了。你把兵器玩具统统翻出来,摆满了一地,俨然天安门广场。害得老爸老妈在自己家里走路都得小心地雷。那天吃完午饭,你把油不拉几的碟子架在俺的头上,对你妈说这是“空中预警机”。你甚至连你妈也不放过,那天晚上,你先是要俺背着七十多斤的你在客厅转悠,又让你妈跑在咱们前头,一家人气喘吁吁地演习“空中加油”。你这一闹腾,老爸的颈椎病就提前光顾了。这还不算啥,在外婆家的院子里,你拽着那杆红缨枪,追赶那只无辜的老母鸡,惊得整个村子里的鸡都互相打鸣。我前去制止的时候,你还振振有词地说:“我是雪豹突击队,追击恐怖分子!”嗨!人家雪豹“突击”是你这个“偷鸡”吗?多丢人现眼呀!

⑥儿子,老爸不仅担心你的现在,而且更担心俺的将来。想一想,要是再过十年,二十年,咱们国家更加强大了,阅兵的规模更加盛大了,你老爸背部不太宽阔的甲板,哪能容纳你几十架舰载机呼啸地起降呢?

1.本文采用第几人称?试体会其妙处。

2.指出第③段画线句子采用了哪两种描写方式,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读第④段画线句子,从修辞的角度品析语言的妙处。

4.读第⑥段,在两个“担心”背后,隐藏着“老爸”怎样真实的内心情感?

5.此文会让我们想到泰戈尔《金色花》中的一句话:“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请你说说产生这种联想的缘由。

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题目。姥姥的端午

①十余年前的五月,姥姥忙碌完生命里最后一个端午,便匆匆离去。

②此后每自清明夜始,随着金银花的细碎步声,临近粽香五月,便有姥姥的絮语叮咛,踱着疲惫的小脚,轻轻推门,轻轻走近,拾起床边垂落的被角,为我一掩再掩。

③物质极度贫瘠的岁月,端午,在童年的期盼中,总是姗姗来迟。等待中长大的日子,不知何时,青苇已隔夜盈尺。端午,似一株凌虚而至的瓦楞草,无声无息落在老家的瓦房上,就在某个清晨,姥姥推醒了还在熟睡中的我们,她说,粽子熟了。烧了一夜的灶火已渐燃渐熄,大锅里还咕嘟嘟冒着些微的水泡,粽香漫过那口大锅的四周,弥漫在农家小院上空,萦绕在孩子渴望的小嘴边,飘荡在蹦跳的童歌里。

④端午粽香,萦绕岁岁年年童谣,我们在姥姥精心赶制的一个又一个端午之后长高。姥姥一双操劳的枯手,渐渐托不住昔日蹒跚的娃儿们,当小弟也站在她身后,声渐雄浑之时,姥姥缓身回望,却已一笑白头。

⑤姥姥的端午,从老家搬到城里,仍旧初始味道。而安逸清闲的市民生活,狭窄的蜗居,使姥姥呆呆地坐在门前,想念乡间,想念宽敞的农家小院,鸡鸣犬吠,想念清晨趟着两腿露珠,一双巧手侍弄过的黄瓜架、葡萄秧,想念老槐树阴下,几位老邻絮絮陈年旧话,农谚桑麻。姥姥似乎在那一年忽然苍老。

⑥最后的端午,姥姥依旧忙碌,她似乎始终是这个节日大会的主持人,任何人都可以忽略和忘记这个日子,唯她不能。我们从各自的家里奔来吃粽子的时候,还丝毫没有感觉到姥姥的端午,将在这里停留。只记得姥姥唠叨了许多,关于谁该谈朋友了,谁该快点结婚了,别让姥姥这么等着。大家听着,都没有在意。

⑦端午后几日,姥姥在一个深夜忽然丢下大堆未了的心事,匆匆撒手而去,我守在她床边仅仅一步之遥,却空着两手没留下老人家只言片语。

⑧次年端午,凝重在无限哀思里,大家小心翼翼躲闪着,似乎稍不留意会不慎碰落太多的哀伤。谈话间,说到童年,那苇塘、蛙鸣、老家的土炕、邻家小孩憨态可掬的猫头小布鞋……小弟忽然一句“一到端午,就想起姥姥来。”大家顿住了,都不说话,大弟站到阳台,低头点起一支烟,妈妈肩头抽动,不知谁的眼泪叮咚掉在米盆里,落在一只只秀气的青粽上……姥姥赐我农家巧手,包粽的“工艺”代代相传,粽香飘进以后的日子。

⑨端午,翠绿与寂静,蒹葭苍苍的古韵,带着一春濡湿的水气,简淡、玄远。芦丛摇曳、薄雾轻裳,青衣姗姗,不禁想起眉清目秀,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初见有股矜持的冷,一身素衣隔岸浅笑低吟,柔骨而就、甜而不腻,那种感觉在常久的凝睇里埋藏,永远都蛰伏在心灵深处不会消失。

⑩娴静的汨罗江,从远古走来,走近几千年光阴。姥姥的端午永远是其中一尺鲜洁的水,涤荡着我生命的五月,走过多少年,芬芳多少年。

6.第②段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了哪些作用?请作出具体分析。

7.第④段和第⑤段画线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姥姥什么样的感情?

8.文章的第⑨段用了整整一段的篇幅写“淡妆行走在阡陌上的秀丽村姑”,这对刻画姥姥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9.这篇散文回忆姥姥,姥姥应该有很多事情可写,但只选取了过端午、包粽子一件事来写,请探究作者这样选材的好处。

老师,请您记住我

①静静的夜里,一位姑娘在自己的小屋里忙碌着。

②灯光下的她是那么专注,一手拿着一条雪白的手绢,一手拿着绣花针,认真地绣着,额头上渗出了密集的汗珠。她绣着绣着,想起了白天劳技课上老师布置的作业:每人回家绣一条手绢。明早带来。希望每个人所绣的手绢都能烙在老师的脑子里。“哎哟。好疼呀!”原来她想着想着走了神,手指给针扎了。她吹了吹手指。又绣了起来。

③“铛,铛,铛……”桌上的老座钟敲了十一下。“梅,时间不早了,快睡吧!”从里屋传来了声音。“知道了,妈。”她嘴里虽这么应着.可手还没有停下。她又想,如果我的手绢被评为最佳作品,如果老师能够表扬我,如果……那该多好啊!

④想着,绣着……也不知过了多久,终于绣好了。她看了看这条手绢,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多么美丽的图案啊:梅花——几枝粉红色的梅花,含苞欲放的花骨朵错落有致,形态各异;道劲的枝干疏密相间,生机勃勃。这图案,在雪白的手绢上,好似一束绽放着青春火焰的生命图腾,它在静静地期盼着阳光的沐浴和雨露的滋润。手绢的右下角还工工整整地绣上了“冬梅”两个字。欣喜过后,她把手绢折好,小心翼翼地放进书包。她躺在床上,带着甜甜的笑容进入梦乡……

⑤冬梅,一个中学生,成绩一般,长相也一般。她很文静,不爱说话,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女孩。因此,没人注意她,这位老师也没有关心过她,甚至至今还不知道她的名字呢。她的心愿就是得到老师的关注,使自己也能够时时被老师提起。这次作业对她来说,无疑是一个绝好机会。

⑥第二天早上,她怀着愉快的心情来到了教室,急切地等待着劳技课的到来。可是时间老人似乎在刁难她,每一节课都过得那么慢。她终于熬到了劳技课。大家都把手绢放在桌上,老师踱着步子,走来走去观看大家的作品。她激动极了,在心里默念:“老师,快来看看我的手绢吧!”时间似流水,眼看就要下课了,可老师始终没有“光临”她的座位。她失望了,彻底地失望了……

⑦突然,老师的身体一点一点地向她移来,近了,近了……她的心中又燃起了希望,心蹦到了嗓子眼上。可是,老师停住了脚步,停在了冬梅的前一桌。就在此时,下课的铃声响了。她的心凉了,凉遍了全身。她呆呆地坐着,她的心在流泪。在她的心灵深处,她的心声在回荡:老师,您为什么不来看看我的手绢?这手绢是我花了不知多少心血才绣成的,您知道吗?我也需要您的关心呀,哪怕是一句鼓励的话语!老师,请您记住我,好吗?

⑧傍晚,她意外地收到了老师托人带来的纸条。“冬梅同学:下课后回到办公室,我从大家的手绢中发现了你的作品,它设计精美,色调相宜,做工精细,当时我多么地激动。这是我的欣慰,更是你的骄傲……能将这条手绢留给我做纪念吗?”

⑨当天晚上,冬梅做了一个很美的梦。

10.填空:文段运用第_____人称的口吻,按照_________的顺序,以_________为线索,记叙了__ ____这件事。

11.文段中对冬梅的描写细腻生动,其中运用最突出的是哪一种人物描写方法?

12.本文的行文较曲折,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段⑦中的画线句分析。

13.段④中女孩为什么还要在手绢的右下角工工整整地绣上了“冬梅”两个字?请结合文段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鲁米斯为死囚选择逃离海啸的生路;死囚选择自首回报鲁米斯的义举。(1分,大意正确即可得分)揭示了信任的力量,表现了人性的光辉。(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解析]小说写了三种人的选择:监狱长海尔墨选择释放非死囚犯,老狱警鲁米斯选择释放死囚犯,死囚犯选择自首。小说显然强调的是后两者。鲁米斯因释放死囚而获绞刑,又因死囚的自首而获释,这就揭示了信任的力量,表现了人性的光辉。

水泄不通:[答案]形容包围得非常严密。(大意正确即可)

【解析】“水泄不通”本义是“好像连水也流不出去”,常用来形容拥挤或包围得非常严密。这里是说狱警们将监狱长的办公室包围得非常严密。

[答案] 交代了海啸的可怕,渲染了恐怖的气氛,给人们造成了强烈的心理压力,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分,大意正确即可得相应的分)

[解析]抓住第一段文字中描写海啸的词语和狱警、犯人的反应,同时联系下文,即可得出答案。一般说来,第一段的作用就是烘托气氛,为下文作铺垫等。

[答案]通过对比,衬托出老狱警鲁米撕面对灾难时镇定、忠于职守、尊重并善待生命的高尚品质。

[解析]次要人物往往对主要人物起对比、衬托作用。如监狱长惊惶失措,狱警厉声尖叫,而鲁米斯则呆呆地站着;监狱长坚持不放死囚犯,而鲁米斯一口气潜入水底,打开死囚室的大门。通过对比、衬托,表现了主要人物的高尚品质。本题分析概括文章中次要人物的作用,具有一定的阅读指导性。难度适中。

海啸消退以后(1分) 等情节。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简述文章这样安排详略的目的是:使文章详略得当,突出了在鲁米斯义举的感召下,死囚们义无反顾地返回监狱,做出了正确选择,有力地表现了文章的主题。(2分) (5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详略安排问题,只需在原文中找到这方面的对应区间,略作比较分析即可。详略得当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主要人物,表现主题。故事情节详略的安排问题,在写作中非常重要,在阅读中也常常遇到。在这方面设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答案]本文属于先叙后议的形式。(1分)叙述了鲁米斯在海啸来临过程中的义举及海啸后死囚的真诚回报,揭示了相互信任的可贵的意义,深化了文章的主题。(2分)

[解析]文章大部分都在描写海啸来临的过程和叙述故事的主要情节,只有末段才是明显的议论,所以是先叙后议。议论的作用往往是画龙点睛,揭示事物的本质,深化文章的主题。叙述和议论是文章主要的表达方式,考生应当理解和掌握。本题第一问难度不大,第二问难度大些。

[答案]打铃老师傅为不让“我”迟到而长时间打铃。“悠长的铃声”传递的是一份善意(温情),串起的是一生的记忆。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联系文章的内容看,它有两个要点:一是字面上的含义——老师傅为了不让“我”迟到而有意将铃声打得“悠长”;二是思想感情方面——体现了老师傅的善良,让我留下美好的记忆。防止见小不见大,即忽视思想感情而只看到“悠长”在句中的含义。

[答案](1)①最后揭示真相,出人意料,给人震撼性的效果;②揭示真相后便戛然而止,留给读者很大的想象空间;③彰显了作品的主题;④结局即高潮,如此巧合又合情合理。(答出任意两点皆可)(2)①若是他一个人,会冲着我宽厚地笑笑;②周围的人看着他嬉笑,他就不好意思地低下头。③我的脑幕上管记忆一般人姓氏的区域,似乎被虫蛀过,总是容易搞错。(答出任意两点皆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表达方式的理解品析能力。第(1)问,对文章的结尾往往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分析:①结构,②情节,③思想感情,④与文章主旨的关系,⑤写法上的艺术魅力等等。本题涉及②④⑤三个方面。第(2)问,从前文中可以找到对“我”常记不住别人姓氏的交代及孙师傅被误称为“侯师傅”时的神态细节。防止要点缺失。答第(1)问常常因分析不全面而答漏要点,如③④两个要点。答第(2)问往往只注意到“我”记不住别人的姓氏这一含因果关系的要点而忽视孙师傅的表情(不自然的表情是因为被称错了姓氏)。

[答案]给人以真实可信之感。

[解析]选文所叙述的事件、描写的人物,都是“我”亲眼目睹的,“我”在文中起了一个线索人物的作用。[点评]本题考查第一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的好处是让文章的情境显得更为真实、可信,缩小了作品与读者的距离,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让人读起来更加有兴趣。

[答案]示例一:选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法,先写“络腮胡子”的粗俗,后写他的善举。这样写使文章内容更有波澜,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示例二: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法,如“络腮胡子”的粗俗与他的细心善良对比(“我”的施舍与“络腮胡子”的善举对比;“络腮胡子”的大大咧咧与1号床母子的安安静静对比;等等)。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人物形象和文章主题。[解析]本文对“络腮胡子”的描述采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第三自然段写他让人讨厌,结尾点明了他的“善举”,让读者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对这一人物形象留下了深刻印象。对比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运用,通过对比,能更好地表现文章主题,刻画人物形象。

[点评]本题考查欲扬先抑和对比手法的作用。欲扬先抑,是一种人物描写技巧。欲扬先抑的“扬”,是指褒扬、抬高;“抑”,指按下、贬低。作者想褒扬某个人物,却不从褒扬处落笔,而先从相反的贬抑处落笔,用这种方法,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容易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在作品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来描写人物,能让真、善、美与假、恶、丑形成鲜明的对照,使作品收到既突出事物的本质,又表达出鲜明爱憎情感的艺术效果。[答案]运用联想的手法,由河流想到人流、车流、轻轨列车的急流、天上的飞流,丰富了河流的内涵,深化了文章的主题。(3分。答出写作手法1分,分析内容或作用2分)

[解析] 设题精准,只是答题宽泛,写作手法涵盖面广,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但在整段的运用中常见表现手法,分析时宜结合内容介绍,侧重描述对象的特征和情感主旨方面的升华强调。对应各式手法,本段重在运用联想手法,在《雪》一文中曾有出现过。本题看似崎岖实为巧,只要找对路线就找到答案。

[答案]因为这是家乡的河流,所以带着河流回家就是带着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回家;河流蕴含着古老的文化,所以带着河流回家就是带着文化回家,传承宁波文化;河流滋润着心灵,所以带着河流回家就是带着爱心回家;河流充满时代气息,所以带着河流回家就是带着希望回家。

[解析]设题角度新颖,是对标题内涵、行文思路的并集考查。须对全文做整体认识,重在把握“河”的丰富内涵、“家”的概念,凭借第一题的据点,组织语言站在思想情感的高度及深度,描述“带条河回家”的深刻含义,融入作者情感。带河流回家即带上河流孕有的诗意的美、文化、爱心、时代背后的未来回家,肢解题干个个击破,再重组为一体回答,答案就在不远处,这类思考不失为逆向思维策略的新向标。

技法点拨

17.答案:本文以追寻和思考人生的真谛为线索。

21.参考答案:我们要理智地面对青春,面对生活,珍惜青春,珍惜生活,让每一天都生活的有意义,让青春在心灵中永驻。[答案]第二人称;便于作者直抒胸臆,表达真情实感。

[答案]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写儿子对军人动作和语言的模仿,表现儿子天真、活泼的性格和对军人的崇拜与向往。

[答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看阅兵之后活泼调皮的睡姿,喻体生动、形象、贴切。(或:巧妙地把儿子的睡姿与阅兵式上的武器装备联系起来,显得形象、贴切、风趣)

[答案]表面上写“担心”,实际上是为儿子的健康成长而高兴,为祖国的繁荣强大而自豪。

[答案]都表现了对孩子的怜爱之情,都采用了正话反说(褒义贬用)的表达方式。

[答案]以粽香为触发点,引发下文对姥姥一生种种深情美好的回忆;写姥姥的絮语,轻轻的动作,高度凝练、传神地概括了姥姥对儿孙辈呵护有加的高贵品质。

[答案](1)第④段画线内容中的“一笑白头”,表现了姥姥的慈爱、善良;对自己耗费毕生心血呵护儿孙辈健康成长的满足。(2)第⑤段画线内容中的“呆坐”,表现了姥姥对安闲、挤压的城市生活的不习惯;对乡间农家朴素、清静生活的怀念。

[答案]①用美好的想象,再现姥姥年轻时的美丽形象。②从外形上衬托了姥姥的美丽,使姥姥的形象更加完整丰满。③形象地表明了姥姥的美好品质代代相传。

[答案]①使文章笔墨更为集中,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生动细致地刻画出姥姥的可敬形象。②使文章的线索更为明晰,通过不同时期过端午、包粽子的事情,形象地展示了姥姥勤劳的一生。③使姥姥这个人物更具有鲜明的个性,姥姥的勤劳、善良、智慧、慈爱,全都融合在端午这个特殊的节日氛围里,化为清清的粽香,萦绕在儿孙的记忆里。④使作品更具有中华民族传统的人文气息。⑤明确传达出“端午”作为中国一个重要的传统节日,在普通民众心目中根深蒂固的影响。(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答案]三;时间;手绢;冬梅精心绣制出漂亮的手绢,终于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

[答案]心理描写

[答案]使文章跌宕多姿,狽波澜起伏,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如画线句中的“近了,近了”最终又“停住了脚步”的曲折描写,不仅激起者对情节发展的期待心理,而且使之对冬梅精美的手绣吾否能被老师发现,产生了更强烈的关注之情。

[答案]因为冬梅是一个成绩长相均一般,性格内向而又极普通的女孩,她非常想进步,想得到他人的认可,尤其是迫切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和表扬。因此,她熬夜绣制了一条精美的手绢,工整地绣上自己的名字,希望引起老师的注意,给老师留下更深更好的印象。

广东中考现代文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点:表现手法(含答案)

点拨内容 考点解说 表现手法是指作者在行文过程中所选用的情感或思想的表现形式,它针对 的常常是全篇,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等等。 常见考题 1.文章多处为母亲修复母子关系埋下了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2.第③段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3.文章多次设置悬念,举一例说明。 4.小说开头部分写老胡对“我”“袖手旁观”,嫌“我”“太女孩子气”等,这种写法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欲扬先抑) 突破方法 1.了解表现手法及作用 2.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如象征、衬托、铺垫、对比、伏笔照应、设置悬 念、先抑后扬、托物言志等,并指出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优点。 近几年表现手法考得最多的是:铺垫、伏笔、对比,下面我们将进行专门的 讲解。 答题格式:找出相关内容进行举例+依照举例内容分析此表现手法的表达效 果。 常考表现手法的特点及其作用 伏笔 作用: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先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 特点:伏笔是“隐性”的,埋下的伏笔,通常比较隐蔽,在没有看到“应笔”之 前,貌似“闲笔”。伏笔通常只是一两笔,点到为止。 铺垫 作用:为下文某情节作铺垫,引起下文。 特点:铺垫是“显性”的,铺垫对起陪衬作用的部分往往大肆渲染,所以铺垫 所使用的笔墨也往往较多,可谓浓墨重彩。 悬念 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象征 具有暗示作用,能引起读者联想,加深读者对文章感情和哲理的理解。 对比 有力显示事物差异,突出事物特点。 衬托 突出强调主体对象的特点,使之更鲜明。 欲扬先抑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更突出所写对象的特 点。 托物言志 能深入浅出地表明抽象道理,使之生动具体。 借景抒情 借助对眼前景物的或褒或贬,来表达心中或喜或悲的心情。 讽刺手法 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语言辛辣幽默。 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点:表现手法 突破方法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题复习:鉴赏表达技巧 答题模板

记叙文阅读(含小说、散文)考点九鉴赏表达技巧 9-1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模板 9-2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①直接抒情:就是作者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倾吐自己的感情。 ②间接抒情:即作者通过叙述描写议论来抒情。作者往往把情感依托于叙事、绘景、状物、说理,在叙事、绘景、状物和说理中抒发感情,也就是寄情于事、寄情于景、寄情于物、寄情于理。在叙事描写议论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情景交融、情事结合的内容,从这些内容中去接受美的感染与熏陶。 9-3表现手法及其作用

模板示例 训练重点:把握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遇见青春遇见你 ①读初三那年,班主任是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头。我们知道,盼星星,盼月亮,希望能盼来年轻的美女老师,或者来个帅哥也好的这种愿望,在初中阶段算是完全破灭了。 ②我们带着已经习惯了两年的失望,在历经开学初的几天折磨后,慢慢地就平复了心情,继续投入波澜不惊的生活中去,和我们背地里叫他“范老头”的班主任为了生活而生活。 ③记得那是初三的第一次班会课上,范老头突然向我们征求意见:以后所有同学之间,不许直呼其名,得把姓去掉。什么意思呢?打个比方,假如某人叫陈展源,就直接称呼其为展源;某女生叫张诗雨,就叫她诗雨。如果遇到姓名本来就两个字的怎么办?直接把姓后面的那个字改为叠字,例如,陈童就成了童童,林月就被叫作月月。总之,不许带姓叫。 ④自打那次之后,我们都有这么一种感觉,和范老头之间的距离仿佛近了一些。这在以前,我们和班主任、老师之间,是从来没有过的。当然,这种亲昵的称呼,我们是没人敢用在范老头的身上管他叫德旺的-他的全名,叫范德旺。那段岁月里,当我们彼此叫着对方的昵称时,在新鲜的同时,居然话音里还隐藏着一丝激动。 ⑤令我们万万没想到的是,惊喜还不止如此。 ⑥不到一个月,范老头问我们,在班级里有没有欣赏的异性?如果有,不妨把他或她的名字写在纸上交给他。起初,我们是不敢这么做的。我们觉得,这简直是找死,谁会傻到将自己欣赏的名单主动供给他呢? ⑦但是后来,范老头两招就让我们低头了。一、范老头用了激将法,说我们居然懦弱到不敢将自己欣赏的人的名字说出来。二、范老头用他那细小的老鼠眼,充满深情地扫向我们,嘴里还说,相信我,没事的!我们被他那眼神给融化了,就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答应了他。 ⑧范老头把一张张纸郑重地堆放好,小心翼翼地揣在怀里,居然调皮地向我们一笑,然后便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地走了。他那一笑不打紧,除了几个胆大的说,为了爱,谁都不惧。其他人,都被吓得自认为是上了范老头的当,以后有苦日子过了。 ⑨然而,我们再一次误会了范老头。 ⑩我们慢慢发现,在以后的调整座位时,很多人的位置都悄然发生了变化。有相当一部分人彼此的同桌,竟然就是上次写的互相倾慕的人。而更绝的是,范老头下了一道死命令:每门学科,每节课后,每个课余的时间段,彼此间都互相检查对方一天的学业。 ?然而,直到我们快要初三毕业了,范老头都没对我们提过什么“回报”。我们唯一给他的回报也是主动自发的,亦是潜滋暗长的——我们像是吃了灵丹妙药,范老头在教育教学管理上和其他班的班主任一样,甚至比他们还轻松。但令他们羡慕嫉妒恨的是,我们班的成绩却远远胜过别的班级。 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写我们遇到班主任是个老头的失望,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点拨】通读全文可知,我们对班主任“范老头”是非常喜欢和崇拜的。文章开始写我们失望,是为了突出后来的惊喜,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分析表达作用,要指出与下文情节的联系,突出了人物怎样的情感。 【答案】欲扬先抑。为下文赞扬“范老头”做铺垫,突出了我们遇到“范老头”的惊喜之情。补充例题 靠窗的位置

(教师版)中考阅读表现手法(技巧)赏析

知识导引: ㈠作品的表达方式 ⑴描写。从描写的对象上可分为 ①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其作用一般为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表达情感(借景抒情),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环境、场面、景物描写,其作用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气氛,暗示非同一般的事件的发生,表达感情,更好地表现(或映衬)人物或思想。从描写的方法上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描、白描,它们的作用都在于从正面或侧面衬托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特点。 ⑵叙述(铺陈)。 考查的形式一是叙述人称。第一人称一般作用是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直接抒情和感情交流。第三人称的作用是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还可作为作者的代言人。 二是叙述方式。常考的是倒叙和插叙:倒叙能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可以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⑶抒情。它又分为 ①借景抒情(间接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渲染氛围,塑造环境,烘托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 ②直接抒情,其作用是直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态度,易使读者产生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⑷议论。议论是文章的眼,是勾连全文的线,是文章的心;是作者的观点,甚或情感。是蕴涵答案的区域。 ㈡作品的写作手法 ⑴象征。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即所谓“托义于物”。象征能够委婉、含蓄地表达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而且化“抽象”为“具体”,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如: 梅花——坚贞不屈蜡烛——默默奉献…… ⑵衬托(对比)。其作用是使要表达的对象特征更加突出、鲜明,帮助表达作者感情或文章主旨。 ⑶先抑后扬。其作用是造成读者心理反差,增强文章的趣味和可读性,更突出事物特征和某种感情。 ⑷托物言志。其作用是将作者的情感和理念巧妙融入到事物中,使文章含蓄、富有哲理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还有托物寓理、托物寓情等手法) ⑸引用。或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和神秘色彩;或引用诗歌或历史人文,丰富文章内容和事物(地方)的文化内涵(注:不是丰富文章的文化的内涵,因为引用的诗歌或历史人文有一定的针对性,针对什么引用的,就是丰富什么的文化内涵),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或引用名言,使文章具有说服力;引经据典,增添意蕴,表情委婉。 ⑹实写和虚写(联想与想象)。其作用是虚实相比,表达一种强烈地情感或态度。 ⑺叠词。其作用是使语言有节奏,增加音韵美,描述人与物的形象特点,表达情感,等。 ⑻长短句。句子有长有短,短的像匕首,长的如长枪。匕首长枪,各有优势,关键在于使用得当,个尽其妙。 短句的优点是简洁明快,活泼有力,叙述事情比较干脆,讲解道理容易听懂。尤其适合表达紧张、兴奋、激动的情绪。一般用于日常交谈、常说、讨论、戏剧台词、广播稿和小说中的人物对话。 一、文章标题 标题是文章内容、思想情感的高度概括。标题的作用:1.概括内容主题;2.表明写作对象;3.关联主要情节; 4.贯穿全文主线; 5.透露情感主旨。 二、构思技巧 1.布局谋篇的技巧: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结构严密,完整匀称;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材料和中心的关系的处理:主次详略是否得当;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有力。 a.伏笔的界定:文学创作中描写、叙述的一种手法,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作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这种手法有助于全文收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b.铺垫:引出下文议论抒情,为下文张本;烘托下文出现的主要人或事,使之更突出,深化主题。

中考记叙文阅读考点十一—— 分析表现手法(练习+答案)

记叙文阅读 考点十一分析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可称为表现方法(或:写作方法、艺术手法),凡是能使文章整体或部分产生鲜明强烈的印象,达到感染读者的艺术效果的手段或方法,都可视为表现手法。记叙文阅读中对表现手法的考查,主要是分析文章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达到了什么艺术效果等 ▲命题形式 本文(某部分)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写作方法、艺术手法)?作用是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解题思路 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首先要掌握各类表现手法的概念和作用。常见的表现手法及其作用如下:1.铺垫:为主要情节做准备或酝酿高潮到来之前的一系列非主要情节。可以显示情节发展的必然性,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和说服力;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 2.象征: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和感情。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使文章更含蓄;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耐人寻味。 3.对比(对照):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情形做对照,互相比较。突显对象的特点,使形象更加鲜明。 4.衬托(烘托):指的是以乙托甲,使甲的特点或特质更加突出。有正衬和反衬两种。突出所要表现事物的特点,营造氛围 5.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然后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内在意义,再对事物予以肯定、褒扬。通过前后对比,形成起伏之势,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作品的艺术效果。 7.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含蓄地寄托作者的主张、哲理。能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间。 8.融情于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营造意境,含蓄蕴藉。 9.以小见大:抓住看似平凡细小却包含典型意义和生活哲理的小事件来叙写,体现大主题。感人且具有社会意义。 10.设置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使人产生关心事物发展或人物命运的心理活动,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人入胜 11.伏笔: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在不大引人注意的地方预先做出暗示或提示,到适合的时机给予呼应。前后连贯、结构严谨。 解答表现手法类题目,首先要根据以上讲解,确定表现手法类型,然后结合文章主旨和具体语境分析使用该表现手法所取得的表达效果。 ▲答题格式

中考散文阅读的表现手法及答题技巧

中考散文阅读的表现手法及答题技巧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的表现手法及答题技巧,帮助同学们更好地迎接中考。 中考语文散文阅读的表现手法及答题技巧 一、散文的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象征、托物言志、对比烘托、欲扬先抑、寓情于景、借物喻人、联想想象、设置悬念、借景抒情、渲染、修辞等。 (1)象征 散文往往运用象征的写法,象征就是托物喻义,即通过一定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一种深远的意义。这里的“具体形象”——“物”就是本体,与之相对应的事物就是象征体,“深远的意义”就是象征意义。 (2)托物言志 就是借物喻人,是散文中写景状物的重要方法。也就是把所写的景物或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人的思想情感和志向, (3)对比烘托 在散文中,为了突出作者所写的对象,作者往往运用对比烘托的写法。 (4)欲扬先抑 文似看山不喜平,散文更讲究波澜,要赞美某种事物,先表达对它没有好感;想歌颂某个人物,先说他的不足等等,然后根据情节的发展,达到歌颂与赞美的目的,而且使这种歌颂与赞美得到强调。

8.散文的思想内容 散文中深刻的意蕴是依附于含有一定象征意味的具体事物。写人的散文,可以分析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结合作者对人物的态度、感情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叙事散文,可以分析人物在事件中的表现、场面细节把握作品内容;写景状物抒情,要分析行文线索、写法、象征意义,从而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 二、关于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一)散文阅读的一般方法 (1)要理出作品选择了哪些材料,中心思想是什么。(2)看“形”和“神”的“结合点”是什么,也就是要抓住散文的线索。(3)看作者组织材料的顺序,选择了怎样的角度。(4)品味散文的语言。 (二)散文阅读应注重的几个方面及考点 1.把握*内容,概括*主题 散文选材广泛,行文自由,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多彩,所以准确把握*的主题也是散文的考点之一,把握散文主题方法是:(1)找到文中的中心句和暗示主题的提示语、关键词语,从中概括*主题。(2)从所选的材料中概括,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我们可以看*所选的材料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观点、态度、感情,从中找到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题形式:直接概括全文或某一段落的主题或作者的思想感情。 答题要点:(1)能利用原文词语,尽可能使用。(2)没有原文词语可利用时,要注意语言文字表达的准确性和层次性,要做到言简意赅又不漏掉答题点。 2.理清*脉络,把握顺序 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会精心组织,选取材料;在表达上更是精益求精,特别注意词语在表达上的顺序,层次和分寸感。散文中的顺序,一般包括:

2020中考语文专题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答题方法与技巧 (附练习与答案)

2020中考语文复习——古诗文阅读、鉴赏答题方法与技巧 一、古诗文(包括诗、词、歌)鉴赏答题方法与技巧: 一)、古诗文鉴赏常用答题关键词: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衬托、对比、用典等。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表现手法: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等。 思想情感:惆怅、寂寞、伤感、孤独、烦闷;恬淡、闲适、欢乐;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词句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二)、古诗文鉴赏常用答题思路与要点: 1:把握中心内容 【方法指导】 (1)看题材。题材往往决定诗词的主要内容和主题。如:送别诗、咏怀诗多写如何叮咛对方、歌颂对方;咏史诗、怀古诗多写对古代人或事的凭吊,或缅怀先贤,或倾诉自己生不逢时的感慨,或感叹昔盛今衰;边塞诗或描写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等。 (2)抓题目。诗词的题目往往是诗词内容的高度概括。 (3)析词义。因为诗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所以须调动文言文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积累,必逐步揣摩关键词语的含义,扫清诗词中的阅读障碍,断不能一知半解,否则无从把握内容,更谈不上分析技巧和情感了。 (4)联背景。有些诗词,仅仅从字面意义去理解还难以真正把握其内容,这时,便要借助对背景的分析。 2:句子理解与欣赏 【方法指导】 (1)描述画面。描述画面的时候要正确理解诗词,抓住诗词中的主要景物;借助联想和想象,在忠实于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以丰富画面的境界。 (2)体会意境。结合诗句的意象,领悟诗人所绘之景与所抒之情融合后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概括诗词意境的常见词有:清新明丽、萧瑟凄冷、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 (3)把握情感。体会诗句中诗人所抒发的情感,表明的观点或志向等。 (4)领悟哲理。品味诗句,悟出诗中所蕴含的人生哲理。 (5)把握语言风格。①清新自然,晓畅易懂。代表人物:山水田园诗人。②平实质朴: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叙述,不加修饰。代表人物:陶渊明。③绚丽飘逸:富丽的词藻,绚烂的色彩,奇幻的想象。代表人物:李白、李贺。④形象生动:既是诗又是画,有声有色。代表人物:王维。⑤含蓄隽永:意在言外,曲折倾诉。代表人物:李商隐、晏殊。⑥粗犷豪迈:意境恢弘阔远,积极向上。代表人物:苏轼、辛弃疾。⑦慷慨悲壮:多指边塞诗。代表人物:高适、岑参。⑧沉郁顿挫:内容博大精深,题材严肃,感情深沉。代表人物:杜甫。 3:遣词用字、词意推敲 【方法指导】 (1)注意诗句中的动词。答题时不能把该字(词)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词)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这个字(词)是什么意思,或指出该字(词)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②该字(词)反映的事物情状(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述);③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2)对修辞手法表达效果的赏析方法。首先看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然后具体分析表达了什么情感或创造了什么意境。尤其要注意比喻、对比、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在诗词中所起的作用。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表现手法专题讲解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表现手法专题讲解一、常考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本讲讲义我们主要梳理散文中常考的表现手法。 (一)象征 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例如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作者由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它们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联想到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有着相似点。再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二)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用甲事物陪衬乙事物,就是衬托。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示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唐李白 解读: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2.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示例: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海燕》高尔基 解读: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三)对比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例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就有很强的对比手法的运用。作者把外貌丑陋、内心善良的加西莫多与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险恶的克洛德形成对比,更好的突出了卡西莫多的善良,克洛德的丑陋。 (四)先抑后扬 先抑后扬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08 赏析描写方法-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解析版)

2024年中考语文阅读点拨及进阶训练之记叙文阅读 08 赏析描写方法 【阅读点拨】 一、考题形式 ①小说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试分析下列几段文字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九上《范进中举》) ②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 ③从描写手法、句式和人称等角度赏析文本一画线句,写一段批注。要求:至少两个角度。 二、答题方法。 1.分类: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肖像(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2.作用:①反映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②交代人物身份地位;③揭示主题。 三、答题举例。 《范进中举》善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试分析下列几段文字中的细节描写,体会其表达效果。 1.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 2.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3.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参考答案:1.生动地描写了范进中举发疯时的语言、动作,写他丑态百出,可悲可叹,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对读书人的迫害。 2.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以漫画式的写法,讽刺了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的丑态。 3.这里主要通过描写胡屠户语言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胡屠户视钱如命的本性。

备战中考语文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点专练)

备战中考语文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考点专练) 一、诗歌鉴赏(共 90 分)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 咸阳城东楼 【唐】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乙】 登幽州台歌 【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咸阳城东楼》和《登幽州台歌》都是登高望远之作,但在情感表达方式和内容上又有所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咸阳城东楼》情景交融,景中寓情,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衰败的无限感慨。《登幽州台歌》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和孤独感。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表达方式和作者情感的理解能力。理解诗歌的内容,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从手法、炼字、内容、风格等方面来判断。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包括: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表现手法。体会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要从诗词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找出全篇诗词所用的写作方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诗歌景物描写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动静结合、虚实相间、以乐写哀、烘托渲染、对比映衬等。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会。本题答案示例:《咸阳城东楼》情景交融,景中寓情,用云、日、风、雨层层推进,又以绿芜、黄叶来渲染,勾勒出一个萧条凄凉的意境,借秦苑、汉宫的荒废,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对国家衰败的无限感慨。《登幽州台歌》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不能实现远大政治理想的悲凉、压抑和孤独感。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咏素蝶诗 【南朝】刘孝绰①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①刘孝绰: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这首诗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深意? 【答案】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华。 【详解】

现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赏析方法越中览古赏析表现手法

现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赏析方法:越中览古赏析 表现手法 现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赏析方法近年来,中考阅读题中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倍受中考命题专家的青睐。其考查方式主要有: (1)品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指出运用这些表现手法的优点。 (2)体会结构特色,如烘托铺垫、前呼后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指出这些表达技巧的作用。 (3)对文章的详略与结构的评析能力,如文章的线索安排、详写与略写、开头与结尾、过渡和照应等。 (4)对人物表现手法的分析^p ,如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等。 主要表现手法有: 一、象征

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象征能够委婉、含蓄地表达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化“抽象”为“具体”,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象征的手法往往着眼于全文的构思,一般体现在一篇或一段之中。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二、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的物来表情达意,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因而,这个“物”就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托物言志”之“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是作者的情感积淀,把这种情感寄寓某个具有象征意义的物上并见诸于文字,这种笔法便是“托物言志”。 三、铺垫 铺垫是一种为了突出表现主要人物或情节而用另外的人物或情节作衬垫的手法。作为一种笔法技巧,铺垫为主要情节的发生、发展、转折、突变提供提件和因素,铺垫必须在主要情节中得到照应。正如契诃夫所言:“如果在第一幕里你在墙上

语文阅读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同名53)

语文阅读表现手法及其作用-答题技巧(同名53) LT

使对象更鲜明、突出的是侧面描写。 作用:直接和间接描写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被描写的人物或景物的特点更加 鲜明、突出。 7、伏笔和铺垫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 8、照应:指诗中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 作用:内容前后照应,情节严丝合缝。记叙文:使文章浑然一体,整体感强, 突出主题。议论文:强化××论点。散文:反复地抒发××情感,增加情感的 深度。 9、联想:由一事物联系到与之有关的另一事物,或把事物中类似的特点联系起来造成一个典型。 作用:是丰富文章内容,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性格更鲜明突出,情节更生动感人。 10、想象:人们在已有材料和观念基础上,经过联想、推断、分析、综合,创造出新的观念的思维过程。 作用:是为塑造形象、表现主题服务。使读者接受美的陶冶。 不同的文体不同的表现手法: 抒情散文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抑扬结合、象征等手法; 记叙文的写作手法:如首尾照应、画龙点睛、巧用修辞、详略得当、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等; 议论文写作手法:如引经据典、巧譬善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类比推理等 在鉴赏现代文阅读中表现手法: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抑扬、用典等。 诗歌的表现手法很多,传统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用现代的观点来说,主要的有三种:比拟、夸张、借代等 (二)描写手法:从描写的对象可分为:人物描写、环境描写和场面描写。 1、人物描写可分为语言、动作、心理、外貌四个方面; 语言描写作用:1、刻画人物性格;2、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3、揭示人物的身分与社会地位;4、预示并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反映作品的主题与时代特点。 心理描写作用:1、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2、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3、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思想感情;4、深化作品主题。 外貌(肖像)描写作用:1、刻画人物性格;2、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3、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 动作描写作用:1、显示人物内心世界。例如:蹑手蹑脚的走 2、环境描写包括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作用: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4、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3、场面描写可分为动景、静景描写。从描写的详略看,可分为细描和白描。从描写的方法看,可分为实写和虚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作用:使读者身临其境的感觉,文章生动 A、虚实结合:是指现实的景、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一起表达同一样的情感。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散文阅读之表现手法》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名师整理)最新语文中考《散文阅读之表 现手法》专题精讲精练(含答案解析) 表现手法在散文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作者在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用的特殊语句组织方式。在散文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表现手法,接下来我们将梳理一些常见的表现手法。 首先,象征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它利用具体的事物来表达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通过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特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例如,在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作者通过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从而联想到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 其次,衬托也是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做衬托。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例如,唐代 诗人___的《赠汪伦》中,他用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___的友情更深。

第三,对比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它通过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对比能够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例如,在___的《巴黎圣母院》中,作者通过对比外貌丑陋、内心善良的加___与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险恶的___,更好的突出了___的善良和___的丑陋。 最后,先抑后扬是一种常用的表现手法。它指的是为了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感情铺垫,引发好奇。这种手法能够更好的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注意。 ___与想象,是一种通过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来深化作品意义和情感表达的手法。作家通过对细节的描写,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产生共鸣。 例如,___的小说《狂人日记》中,狂人对于社会的批判和自我意识的觉醒,通过他对于一只鸟的想象和___得到了深化。狂人看到鸟笼里的鸟,想象自己也像鸟一样被困在社会的

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现代文阅读方法和技巧——赏析词语句子

记叙文、散文、小说阅读方法和技巧 中考必考题型之一:赏析词语句子 现代文阅读中,句子赏析题又是常考题型,可以说是最难的题,也是最简单的题。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说赏析题难是因为提问方式比较“抽象”,不太容易抓住答题要点。说它简单是因为此类型的答题有一定的固定模式。可以按照四步走:找到需要赏析的方法,概括文本内容,体会蕴含的情感,指明人物特点。因此掌握赏析句子的万能答题模式,十分重要。 常见题型 1.请任选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2.品析下列加点词语和划线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3.请从修辞的角度品析划线句子等等 4.谈一谈相关语句的表达效果、表达妙处、表达好处、表达作用等 5.对相关语句进行批注、点评、个性化鉴赏等 赏析题口诀: 手法分析加句意特点情感和心理如若分值比较大结构作用查一查 口诀解析: 手法:先判断用了什么手法分析:分析手法 句意:这句话写出了什么内容 特点:突出了事物或者人物怎样的特点。 情感心理:表达了作者或者某人什么情感或心理。 结构:如果分值大需考虑结构上的作用 做题步骤: 第一步:定角度,判手法 第二步:析手法,概内容 第三步:析效果,找特征 第四步:悟情感,品结构 赏析句子可从以下角度来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从描写角度赏析、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这三个角度较为常用,根据具体句子类型来判断用哪一种赏析角度。 一、从修辞角度赏析 首先要掌握各种修辞方法的特点及辨别技巧。然后,了解各种修辞的一般作用,结合具体的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修辞角度万能公式:(修辞)手法+表达作用+具体内容+表达情感 答题模板: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 的情感(性格)。 (1)如果是比喻的修辞手法答题模板: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 的情感(性格)。 (2)如果是拟人的修辞手法答题模板:赋予XX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生动形象地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的情感(性格)。 练兵场 〔例1〕赏析下列句子。 “春天,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朱自清的《春》 [答案]本句运用了修辞手法,赋予,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富有情趣,体现了。 二、从描写角度赏析 方法指津:描写角度主要有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角度万能公式:描写方式+生动形象(具体传神)+具体内容+表达情感 答题模板: 运用了描写方法,生动形象(具体传神)写出了…… 的特点(或情景),表现了……情感(性格或形象) 练兵场 [例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第8段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3分)福州中考题《火车上的故事》那女人二话不说,从自己的皮包里取出一个喷雾器,要老编辑张开嘴,帮她喷,接着,又为她搓药油,从自己的热水瓶里倒出热水,喂她喝。忙了老半天,终于把她安顿好,再妥妥帖帖地替她盖好被子,才返回自己的床铺。 三、从词语运用角度赏析 方法指津:抓住一些动词、形容词、副词、叠词、成语等词语,来赏析语言的含义和作用 词语运用角度答题公式:选择词语+解释词义+具体内容+表达情感 答题模板: 选定词语+解释加点词语的原意+加点词语在这儿的意思+(这个词语描写(绘)出了的情景(或画面)+抒发了(表现了/表达了)的情感(性格)。 练兵场 〔例3〕结合语境,从用词的角度赏析“腾”“飘落”

语文中考阅读理解专题复习《景物描写的赏析》答题技巧指导(讲义)

初三语文中考阅读理解专题复习 景物描写的赏析答题技巧指导(讲义) 当学生拿到一个题目:请你自选角度,赏析以上景色描写片段,或写一篇赏析的文章时,学生的反应,往往是一脸茫然,无从下笔。 赏析的能力,考的,其实就是文学素养。但很多学生,文学素养不够,没有精彩的词句,没有阅读积累,那该怎么办呢? 今天,我们说一点技巧性的东西,让每一个考试的学生,都有一个思维的方向,并且都能鉴赏一二。 赏析一段景色描写,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分析: 一、内容(作者描绘了一幅……的图景) 二、语言或格式 (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简洁、幽默、豪放飘逸、散中见整、自然流畅、富有诗意等 句式:句式整齐、节奏之美、音韵之美等)

三、感官角度(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Ps:多种感官角度时,容易涉及到“通感”这种修辞) 四、视角(仰视、平视、俯视) 五、修辞(比喻、拟人、通感、排比等) 六、炼字艺术 七、写作手法 八、情感 那么,具体如何赏析呢?我们以朱自清的《春》这篇中,写春花图的片段为例。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赏析: 1、内容:作者描绘了一幅花开繁盛、蜂飞蝶舞的春花图。 2、语言或格式:诗意的语言,散中见整,清新自然。 3、感官角度:作者运用多感官角度,从视觉角度描写花的繁盛,蜂飞蝶舞的热闹,运用了通感的修辞(嗅觉——味觉)。 4、视角:从平视,到俯视,由上到下。“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说明,花在上,蜜蜂和蝴蝶在下。作者首先写了高树,然后中间是蝴蝶和蜜蜂,最后写地下的野花。层次分明。 5、修辞:同时,作者运用多种修辞。 (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拟人的手法,表现出,花开得繁盛,灿烂。 (2)、“红的像火,粉得像霞,白得像雪”排比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花的绚烂,颜色娇美。 (3)、“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作者把花儿比喻成眼睛,大家知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因为有了眼睛,而有了展示心灵美的地方。草地,因为有了花儿,而变得更加美丽。像星星,实际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句子赏析技巧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句子赏析技巧方法 a、由常规字词入手 语文姓语,当然离不开字词。首先从字词开始。如文中一些精僻的动词、形容词等,对这些词玩味咀嚼,将感受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 例: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老舍《济南的冬天》 赏析:能换别的近义词吗?如“堆”,不能,因为是小雪,用“堆”不贴切,“顶”写出了小雪后小树特有的意蕴,轻巧灵动,一如后面的比喻,“像日本看护妇”。 b、对一些特殊的句子进行赏析,这些句子往往与文章主题联系在一起,暗藏深意 修辞句:修辞能够更好的写景状物,传情达意。 如:在清水田里,时有一只两只站着钓鱼,整个的田便成了一幅嵌在琉璃框里的画。(《白鹭》) 赏析:用拟人和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写出白鹭与水田的配合适宜、和谐,给人以美感; 描写句:那些刻画人物,表现环境的语句往往对表现人物性格起烘托渲染作用。 例:夏天,风儿在俯临这座无名者之墓的树木之间飒飒响着,和暖的阳光在坟头嬉戏;冬天,白雪温柔地覆盖这片幽暗的土地。”(《世间最美的坟墓》)赏析:与这优美恬适的风景为伴的是埋葬于此的大作家托尔斯泰,可看出与大自然相伴的托尔斯泰,与大自然一样永存,从而反衬出其伟大人格。 矛盾句:看似矛盾,却蕴含了作者的深意。 例:“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鲁迅《孔乙己》)

赏析:“大约”与“的确”貌似矛盾,其实却是作者的匠心独运,揭示了孔乙己悲剧命运的必然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也隐现了那个残酷阴冷的社会以及众人的麻木不仁。 点睛句:画龙少不了眼睛。这些句子就是文章的眼睛。 例:“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邹韬奋《我的母亲》) 赏析:从这种复杂心态里栩栩如生的再现了一位希望儿子上进但又十分疼爱儿子的伟大母亲的形象,有这样的句子文章的主题也力透纸背。 尾句:对上文的概括或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启发读者的思考余味无穷 例:“我做过一个好梦,我们种的水稻,像高梁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那么大。几个朋友就坐在稻穗下面乘凉。”(曲志红朱冬菊李斌《袁隆平的“寻梦园”》) 赏析:用袁隆平美好的梦结尾,不仅能使文章篇末点题;也进一步突出袁隆平一生在不断追寻着自己“梦”(理想),并不断追求更高目标、更远大的理想的精神。 另外文中一些警句,议论抒情句也是值得关注的。 注意点:赏析要建立在整体感知阅读的基础上,不是摘字择句,断章取意,脱离文本,而是要充分联系文章的中心思想,联系人物形象,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结合上下文来品评。 从整体来看 a、文章的构思剪裁:有些文章通过巧妙的构思将主题显现出来了。如《窗》中由一扇虚拟的窗来凸现主题,构思很独特。 b、独特新奇的立意:由泥土你会联想到什么?大概很少有人会将之与母爱

专题10 古诗词阅读之表现手法-2023年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中考语文知识梳理与分类训练(全国通用)解析版 专题10 古诗词阅读之表现手法 ★[考点概述] 古代诗歌十分讲究艺术技巧,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是诗歌赏析的重要内容。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运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课标》对古诗词的学习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一项就是了解古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并分析其作用。考生在答题时存在表达技巧辨识不准、脱离诗句架空分析、技巧与作用张冠李戴等问题。 鉴赏表达技巧命题方式通常有: 1、请分析颔联的艺术特色。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尾联。 3、首联在全诗中起到什么作用? 4、本诗的题为《咏牡丹》,却从松菊写起,有何妙处? …… ★[考点梳理] 中考常考的表现手法 0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全诗以慷慨悲凉的基调,通过等幽州台直接表达了诗人功业难就、空怀壮志的悲愤和失意苦闷的情怀。 0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写作者的感情。 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杜牧《泊秦淮》)诗歌的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所写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0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把要抒发的感情、阐发的思想借助于对某种事物或物品的描墓议论表达出来。 如:垂矮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虞世南《咏蝉》)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的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的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自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吹嘘。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的。 0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了作者的主管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的境界。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诗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0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如: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一动一静,相辅相成。 0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静态。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07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如:青雀鹄舫,四角龙子幡,婀娜随风转。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镂鞍。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