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表现手法专题讲解
- 格式:docx
- 大小:22.74 KB
- 文档页数:10
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表现手法讲解_学习方法网---------------------------------------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篇有关现代文阅读表现手法讲解的相关内容,以供大家阅读,更多信息请关注学习方法网!1、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升华主题;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2、直接抒情:直抒胸臆,淋漓尽致?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蕴藉。
表达方式入手分析句意:1、记叙文中的议论往往起画龙点睛、揭示记叙目的和意义的作用;2、议论文中的记叙往往起到例证的作用;3、说明文中描写、文艺性笔调起到点染作品使之更加生动形象的作用。
4、夹叙夹议,记叙与议论交叉运用的写法,使文章在轻松活泼之中,阐发议论,读来饶有兴味,深受教益,文章中的记叙是为议论服务的,而议论又以记叙为基础,叙为议提供了事实依据,使立论有根有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答题示例:(2004年高考题)本文切入点与其他写读书的文章有什么不同?作者又怎样把本文写得情趣盎然?——第一问,一般谈读书的文章,大多从书的内容切入,谈读书的心得、感受和方法等;而本文则以书的外形为切入点,谈有关书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第二问,丰富而飘逸的联想与想像;充满诗意的形象化描写;化用典故,使文章饱含深厚的文化底蕴;比喻的运用和形、声、色的生动描写。
?四、有关归纳内容要点的题型: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
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
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
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
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
知识导引:㈠作品的表达方式⑴描写。
从描写的对象上可分为①人物肖像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其作用一般为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表达情感(借景抒情),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环境、场面、景物描写,其作用一般为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渲染气氛,暗示非同一般的事件的发生,表达感情,更好地表现(或映衬)人物或思想。
从描写的方法上可分为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细描、白描,它们的作用都在于从正面或侧面衬托人物或景物的形象特点。
⑵叙述(铺陈)。
考查的形式一是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一般作用是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第二人称的作用是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直接抒情和感情交流。
第三人称的作用是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还可作为作者的代言人。
二是叙述方式。
常考的是倒叙和插叙:倒叙能造成悬念,引人入胜;插叙可以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⑶抒情。
它又分为①借景抒情(间接抒情),通过景物的描写,渲染氛围,塑造环境,烘托作者的情感,情景交融。
②直接抒情,其作用是直接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感、态度,易使读者产生共鸣,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⑷议论。
议论是文章的眼,是勾连全文的线,是文章的心;是作者的观点,甚或情感。
是蕴涵答案的区域。
㈡作品的写作手法⑴象征。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感情(被象征的本体)。
即所谓“托义于物”。
象征能够委婉、含蓄地表达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感情,而且化“抽象”为“具体”,极大地增强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如:梅花——坚贞不屈蜡烛——默默奉献……⑵衬托(对比)。
其作用是使要表达的对象特征更加突出、鲜明,帮助表达作者感情或文章主旨。
⑶先抑后扬。
其作用是造成读者心理反差,增强文章的趣味和可读性,更突出事物特征和某种感情。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必备答题公式——(8)理解表现手法及其作用表现手法是中考考查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等共同构成对文章“表现效果”的考查。
表现手法体系众多,数量庞大,因此本文只针对中考经常考查的表现手法进行说明。
常见题型1、作者写某某,显然不仅仅是在写某某,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试指出本文运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并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3、结合选文内容,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把某某描写的具体可感的。
4、文章依次写了某某不同的精彩美丽,请赏析作者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
02公式呈现1、对比(衬托):突出________2、象征:生动形象________3、详略得当:突出中心________4、欲扬先抑:情节有波澜,为后文________铺垫。
5、伏笔:a突出________,使情节更精致严密;b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兴趣;c是行文不突兀。
6、照应、悬念、褒词贬用、卒章显志、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03公式解读:01总体解读:表现手法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写法,指写作方法。
表现手法与写法是不同范畴的两个概念,严格意义上讲属于被包含与包含的关系。
但是在初中语文的实践中,对二者并未严格区分。
公式呈现部分的内容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能够通过答题模式来解决中考对表现手法作用的考查;另一个则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没有相关模式可以借鉴但是在中考中又经常考查到的表现手法。
具体解读:(1)对比(衬托):突出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衬托是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
此两种手法是表现手法中考查概率最大的两种技巧。
对比,强调的是二者的比较;衬托强调的是突出主要事物。
在中考试题中无论是对比还是衬托,本质上都是一种艺术表达技巧。
既然是技巧,就一定是为中心内容服务的。
(2)象征生动形象。
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具体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由于象征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因此,就会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记叙文赏析句子题型专题讲解一、从修辞的角度入手。
1、修辞手法 + 内容 + 感情:答题模式:运用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1)比喻: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作用:将A比作B,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某某事物的……特征,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帮助人们理解。
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2)拟人:将……人格化,赋予……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或事物的……特征,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夸张:突出某某事物的……特征,加强了……感情。
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相关联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
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强调突出人或事物的……特点,更加突出要表达的感情。
增加感染力、说服力。
(5)反复:增强语气,加强节奏感,强调突出……的内容、感情。
(6)对偶:对仗工整,句式整齐,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7)设问:设悬念,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
(8)反问:加强语气,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加文章情感的表达。
3、例子:(1)我们知道,优美的文章不是高谈阔论,也不是无病呻吟,它是积极的修辞,是人性的闪光。
朱自清在《春》里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美妙的春之图画。
有人说,写景状物的过程就是修辞运用的过程,我很赞同这句话。
一篇优美的《春》,就是作者巧妙运用各种修辞方式所连缀而成的。
简要分析朱自清《春》里优美句子的表达效果:①(3分)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答案:通过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是新的,有旺盛生命力;是美的,活泼生动的;是健壮有力的三个特点,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
初中阅读理解技巧与题型解析方法阅读理解是初中语文考试中重要的一部分,掌握阅读理解技巧和题型解析方法对于提高阅读理解水平起着关键作用。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初中阅读理解题型以及解题技巧,帮助同学们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一、主旨大意题主旨大意题考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和理解。
解题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通读全文:首先,通读全文,迅速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对文章的主题有一个初步的把握。
2. 关注首尾段:主旨经常出现在首尾段,特别是首段和尾段。
首段通常对文章的主题作简要的介绍,而尾段则是对全文进行总结和概括。
3. 标记关键词: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标记一些与主题相关的关键词或关键句,有助于找到文章的主旨和大意。
4. 分析选项:仔细分析选项,排除与文章主旨无关的选项。
可以通过对选项的关键词进行比较,找出最符合文章主旨的选项。
二、细节理解题细节理解题要求根据文章的细节信息进行推断和判断。
解题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定位信息:根据题目要求,在文章中准确地定位到相关的细节信息。
可以通过关键词或关键句在文章中进行寻找。
2. 多读多看:对于较难的细节理解题,可以多读几遍相关段落,仔细观察细节描写,理解作者的意图。
3. 推理判断:根据给定的细节信息,进行推理和判断。
可以通过对细节的分析和理解,推测出与之相关的答案。
4. 小题拆解:对于较长的细节题,可以将其拆解成多个小题,分别解答。
这样可以减少思维负担,提高解题效率。
三、推理判断题推理判断题要求通过对文章的推理和判断来选择正确的答案。
解题时,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 根据事实推理:根据文章中提供的事实信息进行推理。
可以通过对文章的细节和逻辑进行分析,推测出与之相关的答案。
2. 阅读隐含信息:注意文章中的隐含信息,理解作者的暗示和含义。
有时,正确的答案并没有明确地表述在文章中,需要通过推理和判断来获取。
3. 排除干扰信息:在进行推理判断时,要注意排除干扰信息和错误选项。
可以通过对选项的比较和分析,排除明显与文章不符的选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专题讲练:文章的表现手法知识精讲:一、要点梳理表现手法,也叫写作手法,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初中记叙文常考的表现手法有:对比、衬托(烘托)、象征、抑扬、照应、正侧面描写、伏笔和铺垫等。
除此之外,表现手法还包括:托物言志(托物喻人)、借景抒情、夸张讽刺、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小见大、联想和想象等。
(一)对比与衬托1.对比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更能突出主题。
(1)运用对比手法描写人物,刻画性格。
如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中,通过菲利浦夫妇对于勒态度前后不同的对比,揭示出他们自私、庸俗、贪婪、冷酷的性格特征。
(2)运用对比手法,描摩景物,抒发感情。
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前边描写了百草园景色,这是一片生机盎然的自由天地,少年“我”的欣喜之情跃然纸上,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充满枯燥乏味气息的“三味书屋”形成了鲜明对比,“我”对“三味书屋”的厌倦、烦恼之情也自然流露出来。
2.衬托衬托可分正衬与反衬。
正衬是利用相类事物作为陪衬以充分反映所写事物。
反衬是从反面衬托,利用同主体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烘托以表达主旨。
(1)用其他人物衬托主要人物。
如《藤野先生》中用日本“爱国青年”的无理挑衅来反衬藤野先生的正直热忱、毫无民族偏见。
(2)用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性格或事件意义。
如《故乡》开头描绘了荒凉萧索的村景,十分贴切地衬托了“我”的悲凉心情。
(二)象征与托物言志1.象征把抽象的思想感情用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使之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含蓄、深刻,即“托义于物”。
如冰心的《小桔灯》中的小桔灯象征了光明和胜利,象征着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
2.托物言志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寄托作者的某种情感。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中,通过对莲花根、茎、叶和花姿的描写,道出莲花高洁、质朴、正直、洁身自好的高尚品德,言明自己要像莲花一样做君子。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表现手法专题讲解一、常考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本讲讲义我们主要梳理散文中常考的表现手法。
(一)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例如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作者由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它们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联想到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有着相似点。
再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二)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
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用甲事物陪衬乙事物,就是衬托。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示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李白解读: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2.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
示例: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解读: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三)对比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例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就有很强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作者把外貌丑陋、内心善良的加西莫多与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险恶的克洛德形成对比,更好的突出了卡西莫多的善良,克洛德的丑陋。
初中语⽂阅读理解技巧辅导之表现⼿法及作⽤
——语⽂阅读是语⽂学习的⼀⼤板块。
⽆论在考试还是在平⽇的积累中都⾮常重要,在升学考试中也占据着相当⼤的⽐例。
为快速提⾼同学们的阅读能⼒,店铺给⼤家整理了,希望对同学们的语⽂学习有帮助。
初中语⽂阅读理解技巧辅导之表现⼿法
表现⼿法
常见的表现⼿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初中语⽂阅读理解技巧辅导之表达⽅式的作⽤
表达⽅式的作⽤
(1)描写的作⽤
散⽂中的描写主要包括景物、⼈物描写等。
景物描写,主要考意境描写的作⽤,答题时,重点是景物描写对表达作者或⼈物思想感情的作⽤,要严格区分⼩说景物描写与散⽂景物描写的不同(⼩说景物描写是渲染⽓氛或交代时令(季节),衬托⼈物;散⽂景物描写是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或主题的);⼈物描写主要是考外貌、神态、动作、⼼理,有关细节描写的地⽅值得注意。
⼈物描写主要是突出⼈物的思想性格。
(2)议论的作⽤
散⽂中的议论,往往是揭⽰⽂章的主题或和抒情结合在⼀起,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此考点⼀般不单独出题。
(3)抒情的作⽤
要注意作者的思想情感倾向,⼀般不单独出题,往往和词语表达考点结合起来考。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之表现手法的含义及作用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表现手法,也叫写作方法,是指在文学创作中塑造形象、反映生活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和技巧。
(一)常见的表现手法1、对比:把两种相反的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对立的两个方面作比较。
突出事物特点更好的表现人物主题。
2、衬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3、前后照应(首尾呼应):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4、欲扬先抑:先否定或贬低事物形象,再深入挖掘事物特点及你在意义,最后再对事物进行肯定与大力颂扬,使文章有起伏,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5、象征: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的感情,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6、悬念:可以引起读者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7、伏笔: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所作的提示或暗示。
8、以小见大:采用小的事物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手法。
9、托物言志: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作者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二)写作手法应用举例1、对比手法例如《海燕》文中写海鸥“呻吟”、“飞蹿”、“恐惧”,海鸭“呻吟”、“吓坏”,企鹅“胆怯”、“躲藏”的惊恐万状的丑态,正是为了与海燕“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
《范进中举》对比手法的作用:把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进行对比,提示了他视钱如命、嫌贫爱富、庸俗自私的市侩性格。
《愚公移山》对比手法的作用:把愚公的大智大勇与智叟的鼠目寸光进行对比,把京城氏之遗男“跳往助之”与智叟“笑而止之”进行对比,突出愚公移山精神的伟大。
此外,还有《周亚夫军细柳》中细柳军和霸上、棘门军进行对比;《送东阳马生序》中“我”与同舍生之间的对比。
答题格式:通过对比,突出,更好的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立志当早,存高远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技巧辅导之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泛指写作上的方法,它必须是一段文字或一篇文章写作的方法。
表现手法
常见的表现手法有:
①写景类——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移情于景
②咏物类——托物言志
③怀古类——借景抒情、即事抒情
④咏史类——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⑤送别类——即事抒情、即景抒情
⑥边塞类——真抒胸臆、借景抒情等等
如:《水浒传》中的108将个个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人人都有一个特征鲜明的外号。
(1)请用一句话写出《水浒传》中(除课文外)你熟悉的故事。
(2)请写出《水浒传》中你喜欢的一位好汉的外号,并说出外号表现的特征。
此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作品中人物的认识。
不仅要了解人物的个性,而且要根据外号写出人物的姓名。
有时答案均具有开放性,可自行选取,有时会。
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各种表现手法知识语文阅读理解中的各种表现手法知识表现手法:烘托(衬托)、对比、对照、借景(物)抒情、托物言志、欲扬先抑。
(联想、想象)寓情于景、融情入景、讽刺、象征、联想、想象、以小见大、类比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某种概念、思想和感情的艺术手法。
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例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什么是象征手法?它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象征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形象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特点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的艺术手法。
只用于表示有关人类品质或人类组织的性质,一般适用于抒情作品。
比喻可以用于表示任何事物的性质,一般的比喻,其喻体分散在全篇文章中什么是以小见大的方法?就是采用小的事情来表现大的主题的写作方法,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比方说,要你写一个以生命为话题的文章,如果你总是谈什么生命的意义之类的,这就很难去写好.而采用以小见大的方法却可以绕过这些说教,给人以更生动可感的形象,如写与病魔作斗争的中学生,如写时时刻刻给予你关心的父母,如写下岗工人的努力等等,你可以借助具体的形象来给生命着色,象语文课文《敬畏生命》,就是以柳絮这样细小的生物;《白蝴喋之恋》就是以一只小小的蝴蝶来对生命进行探讨。
采用这种以小见大的办法,这样在你的笔下,就会有五彩的生命了.再比方写爱国,你可以写一个小学生对红旗的爱护,看到别人对红旗不尊重就要加以指正等等.那一般在什么情况下采用这种方法呢?一般是些很抽象的概念的话题时就可以采用(就是当你感觉到你要写的观点和你政治书上的观点相同),如"人生观""价值"等等啊.采用这种办法应注意的是:一是要注意你所选择的小的材料和你的大的观点有相似性,能统一起来.二是要注意运用小的材料的过程中注意不要动不动就跑出来发议论.三是要注意运用的材料具有典型性。
初中语文阅读题表达技巧与表现手法解答方法有了学习计划和学习原则,我们应该了解如何快速提升语文成绩的学习步骤。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初中语文阅读题表达技巧与表现手法解答方法,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初中语文阅读题表达技巧与表现手法解答方法目标:1、了解记叙文阅读中常见的表现手法2、掌握辨别表现手法及赏析其作用的方法一、什么是表现手法吗?它有哪几种类型?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
常见的表现手法包括对比、衬托,铺垫、伏笔、照应、象征、抑扬、悬念等。
二、了解常见的表现手法的种类及概念一、伏笔(一)概念“伏笔”是文学创作中叙事的一种手法,就是上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或者物,对下文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某种提示或暗示,或者说是前文为后文情节埋伏的线索。
(二)特点1、有伏必应,如果你在开头提到了枪,那么在第二或第三段就要提到开枪,不伏不应是败笔,只伏不应同样也是败笔。
2、伏笔要伏得巧妙,切忌刻意、显露。
伏笔一般做到别人无法轻易觉察到,要做到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3、伏与应不宜前后紧贴。
如果伏笔前后贴得过近,反而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读起来反而显得枯燥。
(三)作用1、交代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让读者看到下文时,不至于产生突兀、疑惑之感。
2、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一)概念铺垫是在一个人物出场前或者一个事件发生前,预先布置局势,安排一些情节场景作为征兆,制造气氛。
指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期准备工作。
(二)作用1、对行将来临的事物进行衬托。
2、通过铺垫,可以渲染气氛,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三、对比(一)概念对比手法,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表现手法专题讲解一、常考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
本讲讲义我们主要梳理散文中常考的表现手法。
(一)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或感情,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一特点(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增强文章的表现力,象征手法的“托义于物”也就是“借此言彼”,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例如高尔基的散文《海燕》中,作者由海燕在暴风雨来临之前,它们在大海上飞翔的雄姿,表现了乐观的激情和胜利的信心,由此作者联想到与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勇无畏”有着相似点。
再如蜡烛,光明磊落,焚烧自己照亮别人的具体形象,可以使我们联想到舍己为人的崇高精神。
因此蜡烛是舍己为人的象征。
(二)衬托为了突出主要事物,用类似的事物或反面的、有差别的事物作陪衬,这种“烘云托月”的手法叫衬托。
牡丹虽好,也要绿叶扶持。
用甲事物陪衬乙事物,就是衬托。
衬托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1.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高的”衬托“更高的”,用“好的”衬托“更好的”。
示例: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唐李白解读:以桃花潭的水深衬托出跟汪伦的友情更深。
2.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如用「矮的」衬托「高的」。
示例:海鸥在大海上飞窜,轰隆隆的雷声把海鸭吓坏了,企鹅胆怯地把肥胖的身躯躲藏在悬崖底下……只有那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自由自在地在泛起白沫的大海上飞翔。
《海燕》高尔基解读:以海鸭及企鹅的懦弱衬托出海燕的勇敢。
(三)对比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
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例如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中就有很强的对比手法的运用。
作者把外貌丑陋、内心善良的加西莫多与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险恶的克洛德形成对比,更好的突出了卡西莫多的善良,克洛德的丑陋。
(四)先抑后扬先抑后扬指为肯定某人、事、景、物,先用曲解或嘲讽的态度尽力去贬低或否定它的一种构思方法,感情铺垫,引发好奇。
例如:茅盾《白杨礼赞》,要写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开篇先写它的生长环境——黄土高原的“单调”,使人恹恹欲睡,这是抑,突然看到挺拔的白杨,使人精神为之一振,这是扬;杨朔《荔枝蜜》先写自己不喜爱蜜蜂到后来赞美蜜蜂,也属于欲扬先抑;小思《蝉》先写蝉鸣烦人以及蝉的弱小,后写蝉的生命虽短暂非常有意义,使作者敬佩;鲁迅的《阿长与山海经》中先写阿长的“多事”、“规矩多”,后扬,通过去帮作者买来山海经来突出阿长对孩子的爱。
小说中写人也可以先贬后褒,同属于此。
(五)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指通过描写客观事物,寄托、传达作者的某种感情、抱负和志趣。
例如于谦的《石灰吟》,诗人借物咏怀,通过开采石头烧成石灰的过程及结果,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难困苦的坚贞情操和清正磊落的高洁思想。
又如《白杨礼赞》《松树的风格》《病梅馆记》等都是出色运用托物言志手法的例子。
(六)借景抒情借景抒情是指借助于描绘景物而抒发感情,感情寓于写景之中。
如鲁迅《故乡》开头一段,“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蓬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作者并没有直接抒发“我”的悲凉心情,而是通过生动的景物描写来表达“我”当时的心境:压抑、窒闷、悲凉。
(七)正侧面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有很多,正侧面描写相结合也是常用的手法。
例如《老驼的喘息》一文中作者先描写野骆驼昂首屹立的姿态和高傲眼神,又通过陪行者和驼队小伙子的介绍,交待了骆驼即使认识回家的路,也不会主动回到抛弃自己的主人身边,年老了也要随驼队活动,否则便会感到受了侮辱。
作者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骆驼的自尊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其他表现手法(一)虚实结合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例如鲁迅《一件小事》中,我这时突然感到一种异样的感觉,觉得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愈走愈大,须仰视才见。
而且他对于我,渐渐的又几乎变成一种威压,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
这段话就是虚实结合的写法。
它有五个小句子,第一句引渡,交代下文外貌描写产生的原因;第二句写实,写车夫的“后影”,写后影的特点“满身灰尘”;后三个小句则是虚写,写车夫“高大”的程度。
一般情况下,人越走越远,形象应该越小,而他却“愈走愈大”,大到“仰视才见”,宛如一座灯塔,一个巨人,超乎寻常,不同凡响,使人深受感染,把“我”放在陪衬的位置,突出了车夫形象的高大和品格的高尚。
再如《背影》中对父亲的“背影”的描写就运用了这种技巧。
文章先实写,在车站上亲眼看见父亲“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写得很具体。
然后在结尾虚写:“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
”这里只有一句话,通过读信,激发情感,联想外貌,再现形象,既表达了作者急切盼望再见父亲一面的思念之情,又强调了父亲外貌的个性特征,突出了人物形象。
(二)动静相衬动衬静,静衬动,生动的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静态的景要描绘出景物的外形、内在、色彩的神韵,动态的描写要达到景物传神、生动、鲜活的效果。
如“巍峨的长城”,长城是静的,而游人是动的。
常见写景的散文及诗歌中。
王维的名篇《山居秋暝》中就有这样的例子:“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前一句写山上一尘不染的松树,皎洁的月光,以及月光穿过树叶的缝隙在林间留下斑驳的影子,都给人以明净清幽的感受——这是通过静态描写来突出山中的静谧。
第二句写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这是动态描写,以动衬静,更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三)以小见大以小见大,由平凡细微的事情反映重大的主题,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
典型的例子就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一件小事》,该小说讲述的是在虚伪的时代,车夫撞到人但是在并没有其他人看见,而且冒着被人讹诈的情况下还去帮助老人的故事。
车夫的负责任和我的自私产生了强烈的对比,增加了我的渺小感,凸显出车夫的伟大。
(四)联想与想象所谓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所谓想象,就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联想想象经常在一起使用,可以使文章内容更为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增添文章的艺术表现力。
想象,例如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形象,是通过想象。
再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由眼前的街灯写到天上的“街灯”星星,进而写到天上的“街市”,并且对天上的“街市”——由眼前的街市到天上的“街市”属于联想,而对天上的“街市”情景的描写就属于“想象”。
联想,比如朱自清的《春》里面的“春花图”,在描写春花的时候,由眼前的带着“甜味”的春花联想到秋天的甘甜的果实,就是联想。
(五)引用写文章时,有意引用成语、诗句、格言、典故等,以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手法叫引用。
A、引用传说故事:增强文章的传奇性、物的神秘性,丰富文章的内容;B、引用诗歌:丰富文章内容,结合描写的景物,可增强文章的诗情画意,使文章具有意境美;C、引用名言: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
例如朱自清的《春》中,在写春风时,引用了南宋诗人释志南《绝句》中的诗句,“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轻轻吹拂人面的带着杨柳清新气息的暖风令人心旷神怡,生动地写出了春风的柔和。
(六)渲染与烘托渲染是指对环境、景物等做多方面的正面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营造意境。
例如赵师秀《约客》诗云:“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其中以“家家雨”“处处蛙”渲染一种气氛,衬托夜的深和夜的静。
烘托是烘托指从侧面着意描写,作为陪衬,不直接地对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进行描写,而是对其背景,与之相关的人或事物加以描绘,使其形象突出。
不同点:渲染在于对某种事物有意重彩泼墨式的描写;烘托却是通过与之有关的其他事物的描写,对该事物起到映衬作用。
二者也有相交叉的地方,那就是作者有时用渲染的方法意在起到烘托的作用;对用来衬托的其他事物也可以用渲染的手法来描写。
考点:结合句段分析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重难点:重点掌握象征、托物言志、对比、衬托等几种表现手法。
易错点:运用对比、衬托等表现手法来分析文章的句段等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题模一:对比例1.1.1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题目。
黄山绝壁松冯骥才①山以石奇云奇松奇名天下。
然而登上黄山,给我以震动的是黄山松。
②黄山之松布满黄山。
由深深的山谷至大大小小的山顶,无处无松。
可是我说的松只是山上的松。
③山上有名气的松树颇多。
如迎客松、望客松、黑虎松、连理松等等,都是游客们争相拍照的对象。
但我说的不是这些名松,而是那些生在极顶和绝壁上不知名的野松。
④黄山全是石峰。
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没有土壤,尤其那些极高的地方,天寒风疾,草木不生,苍鹰也不去那里。
一棵棵松树却破石而出,伸展着优美而碧绿的长臂,显示其独具的气质。
世人赞叹它们独绝的姿容,很少去想在终年的烈日下或寒风中,它们是怎样存活和生长的?⑤一位本地人告诉我,这些生长在石缝里的松树,根部能够分泌一种酸性的物质,腐蚀石头的表面,使其化为养分被自己吸收。
为了从石头里寻觅生机,也为了牢牢抓住绝壁,以抵抗不期而至的狂风的撕扯与摧折,它们的根日日夜夜与石头搏斗着,最终不可思议地穿入坚如钢铁的石体。
细心便能看到,这些松根在生长和壮大时常常把石头从中挣裂!还有什么树木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⑥我在迎客松后边的山崖上仰望一处绝壁,看到一条长长的石缝里生着一株幼小的松树。
它高不及一米,却旺盛而又有活力。
显然曾有一颗松籽飞落到这里,在这冰冷的石缝间,什么养料也没有,它却奇迹般生根发芽,生长起来。
如此幼小的树也能这般顽强?这力量是来自物种本身,还是在一代代松树坎坷的命运中磨砺出来的?我想,一定是后者。
我发现,山上之松与山下之松决不一样。
那些密密实实拥挤在温暖的山谷中的松树,干直枝肥,针叶鲜碧,慵懒而富态;而这些山顶上的绝壁松却是枝干瘦硬,树叶黑绿,矫健又强悍。
这绝壁之松是被恶劣凶险的环境强化出来的。
它虬劲和富于弹性的树干,是长期与风雨搏斗的结果;它远远地伸出的枝叶是为了更多地吸取阳光……这一代代艰辛的生存记忆,已经化为一种个性的基因,潜入绝壁松的骨头里。
为此,它们才有着如此非凡的性格与精神。
⑦它们站立在所有人迹罕至的地方。
那些荒峰野岭的极顶,那些凶险莫测的绝境,常常可以看到三两棵甚至只有一棵孤松,十分夺目地立在那里。
它们彼此姿态各异,也神情各异,或英武,或肃穆,或孤傲,或寂寞。
远远望着它们,会心生敬意;但它们——只有站在这些高不可攀的地方,才能真正看到天地的浩荡与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