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理论】论印象主义摄影

  • 格式:docx
  • 大小:18.09 KB
  • 文档页数:4

下载文档原格式

  / 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摄影理论】论印象主义摄影

印象主义摄影是摄影史上重要的流派,它是在印象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印象主义摄影以焦点视觉理论为基础,模仿印象派绘画的表现形式,运用树胶重铬酸盐工艺进行创作,强调瞬间印象的描绘,力求画面的蒙胧效果,表现一种柔美的境界,整体作品和谐、宁静,营造了浪漫氛围,以此来抒发感受,唤起人们美的想像与共鸣。印象主义摄影诞生于1889年,后逐渐发展,在欧洲摄影界兴盛了十余年,现仍为一些摄影家所重视,对摄影艺术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

一、印象主义摄影的成因

印象主义摄影形成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二是自然主义的观点延续与发展的影响。摄影流派的发展与各种艺术门类的相互影响分不开。摄影术产生、兴盛之后,以其迅速、真实的捕捉影像的特点使得当时画家们深受影响,以至于法国画家德拉罗什首次见到照片时便说:“从现在起绘画已经死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绘画开始寻求变革。19世纪60年代,法国出现了印象派绘画,印象派画家们注重表现自然界的光与色的瞬间变化,注重表现对自然的直接感受。可以说摄影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了绘画的变革,而这种变革的新形式又反作用于摄影领域。

1889年法国印象派画展在英国首展,展览对英国艺术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也影响了高艺术摄影的代表人物鲁滨迅,他在肯定印象主义绘画的同时认为“软调摄影比尖锐摄影更优美”,在这样的美学观念的指导下,鲁滨迅注重将“柔美”的审美意识融入到摄影艺术创作中,开始推崇这种蒙胧效果的软调摄影。

鲁滨迅在当时摄影界极具影响力,在他的倡导下,摄影界开始尝试不同手法制成印象的效果。1890年,在鲁滨迅的组织下举办了印象

主义摄影展。虽然自然主义与高艺术主义摄影在创作理念方面完全相左,但两流派的代表人物对印象摄影的态度却相近,自然主义摄影代表者爱默生在强调自然主义时就提出“视觉有限清晰论”,而这又成为印象主义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且在创作中将有限清晰发展为整体模糊,以表达特有的艺术情感。

二、印象主义摄影名家名作

印象主义摄影的代表人物是戴维森、德马奇、约翰斯顿。乔治·戴维森(George Davison,1856—1930),英国摄影家,伦敦柯达公司经理,代表作是《葱田》等。他将摄影拍摄的清晰区分开来,认为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要强调清晰,主张艺术上的表现是第一位的,认为柔和的影调才能很好的表现出艺术效果。《葱田》创作于1889年,在首次印象主义摄影展中展出并成为整个印象摄影的典型代表。《葱田》以针孔成像的方法展现出浓郁的乡村气息,葱田、小屋、山林浑然一体,蒙胧中体现着宁静与和谐。戴维森拍摄的多为自然风光,其作品柔和、典雅,具有耐人寻味的效果。

罗伯特·德马奇(Robert Demachy,1859—1936),法国摄影家,巴黎摄影俱乐部的创始人之一,代表作有《在草坪上》、《后台》、《芭蕾舞女》等。他擅用树胶重铬酸盐工艺创作,其作品题材广泛,重视画意的营造,力求印象绘画效果,以表现蒙胧之美。他不仅在实践中推崇印象摄影,且在理论上亦建树颇多,著有《树胶重铬酸盐工艺》、《摄影艺术表现方法》等文,于技术、艺术两方面较为系统的论述了印象主义摄影。

约翰·杜德利·约翰斯顿(John Dudley Johnston,1868—1955),英国摄影家,以拍摄城市风光作品而著称,代表作有《利物蒲印象》等,《利物蒲印象》拍摄于1906年,画面影调柔和,表现出雨中利物蒲那梦境般美的印象。约翰斯顿注重影像的柔化,其城市风光作品中显现出特有的高雅、和谐、唯美的韵味。

三、印象主义摄影的特点与局限

印象主义摄影的特点是蒙胧、唯美、模糊、典雅。整体作品构图自然,画面影纹粗糙,不求立体与质感,不求细节的展现。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印象派的摄影家们想尽方法抹去画面的清晰,在拍摄器材选择上使用针孔镜头、特殊的柔焦镜等;在印相时使用漫射滤光镜或有意地修整负片;直接使用画笔在照片上描绘等,刻意地弱化轮廓的清晰,以舍弃实在的形来追寻单纯和谐的美感,体现如诗如梦般境界。

印象主义的局限是对摄影的真实表现认识不足,在影像创作中以绘画的审美要求对影像表层进行了简单的修改,并想以这种机械的仿画般的改动来使得摄影更为艺术化。从这个角度而言,印象主义摄影仍未能触及摄影的本质研究,还是停留在模仿绘画的阶段,只不过将早期高艺术主义的导演摆布转向面对生活层面,印象摄影作品使人远观如绘画一般,有些作品甚至近观影纹亦似印象笔触,且印象主义作品中不注重画面的空间感与立体感,结构平面化的倾向使得作品过于单薄,消弱了影像真实的特质。若长期刻意的在照片形式上“创作”,会使摄影家忽视摄影的本体语汇的探究,不利于摄影的发展。正是因为这些不足之处,使得印象主义摄影未能成为主流发展方向,在流行一段时间之后就不再是摄影创作领域的主导方向。

四、印象主义摄影的后续发展

虽然印象主义摄影不再作为主流创作道路发展,但印象主义的创作观念、拍摄手法、制作方法一直延续至今,且随社会状况的发展、审美观念的变化、摄影器材的改进不断发展,创作出印象式的摄影作品仍受大众的欢迎,在国外的一些广告、时装摄影中运用较多;在国内摄影界印象式的摄影运用较为广泛,尤其是在商业人像与风光摄影两方面更为突出。

商业人像摄影中,蒙胧、简洁与纯净的美感与大众审美心理趋于

一致,这种印象的唯美往往符合大众审美消费的需要,为迎合并引领大众审美需求,摄影家力求画面达到印象的效果,在婚纱摄影、个人写真中,摄影家创造出蒙胧的效果以修饰个人形象上的不足,着意制造梦幻般的视觉感受,使消费者在赏析被修改过的自我“真实”的影像时陶醉其中。

风光摄影中,尤其是表现小桥流水、湖光山色的作品,常带有印象的效果。这种效果与中国传统艺术思想是相符合的。在此类形象创作中,摄影家力求在柔和的光影中体现浪漫的艺术效果,在蒙胧中显现出诗情画意般的美感,使人们在风光作品中得到审美与情感上的享受。

印象主义摄影的产生是摄影艺术发展的一种必然,它是在摄影发展过程中对摄影艺术表现形式的一种探索,拓展了摄影创作的方法,在摄影史上具有一定的影响,在兴盛了一段时期后又因其仍不是摄影本质创作中的变革与发展而使一些印象派摄影家重新探索摄影的本体语汇,在不断探究中促进摄影艺术的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