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精品教案
- 格式:docx
- 大小:15.93 KB
- 文档页数:4
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居秋暝》,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了解作者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内容:1. 诗词背景:《山居秋暝》是唐代著名诗人王维的作品,描绘了山居秋日的宁静与美好。
2. 诗词解析: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品味诗中的声韵美、意境美。
3. 诗词欣赏:通过朗读、背诵,使学生感受诗词的韵味,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词意境。
2. 难点:理解诗中意象的转换,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课件2. 学具:课本、练习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欣赏秋日的美景,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
2. 学习背景:介绍诗人王维及其创作背景。
3.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词,理解大意。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意境,品味声韵美、意境美。
5. 讲解解析: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讲解诗中的难点、重点。
6. 朗读背诵:全班同学一起朗读、背诵诗词,感受诗词的韵味。
7.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
板书设计:1. 板书诗文《山居秋暝》2. 板书诗人:王维3. 板书重点意象:明月、清泉、松间、石上4. 板书难点词语:寥、落、清、澄作业设计:1. 抄写《山居秋暝》,注意字迹工整。
2. 结合诗文,发挥想象,描绘诗中的画面。
3. 选择一首喜欢的古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课后反思:1. 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如何?2. 学生在朗读、背诵方面是否存在问题?3.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调整教学策略?4. 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1. 导入新课:在导入新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与秋日相关的图片,如金黄的落叶、丰硕的果实、美丽的山川等,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秋日的美景。
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
(3)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文的主题和意境。
(2)学会欣赏古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2)领略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内容《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山水田园诗。
诗文描绘了山居秋日的宁静美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背诵诗文。
(2)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
(3)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诗文中的生僻字词的理解。
(2)诗文意境的感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1)多媒体课件。
(2)诗文复印件。
2. 学具:(1)笔记本。
(2)文具盒。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山水田园风光视频,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2)提问:你们听说过哪些描绘山水田园的诗句?2. 学习诗文(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文,注意停顿、节奏的把握。
(2)学生自主学习,查找生僻字词的含义。
(3)教师讲解诗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诗文描绘的意境。
3. 分析诗文(1)学生合作探讨,分析诗文中的修辞手法。
4. 欣赏与感悟(1)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对诗文意境的感悟。
5. 作业布置(1)正确书写诗文。
(2)背诵诗文。
六、板书设计《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七、作业设计1. 正确书写诗文。
2. 背诵诗文。
3. 写一篇关于《山居秋暝》的感悟文章。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诗文内容,体会了诗文描绘的意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案第【1】篇〗设计意图《古诗词三首》是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讲读课文,教学内容是《山居秋暝》《枫桥夜泊》《长相思》三首古诗词。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的变化。
《山居秋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初秋薄暮、雨后初晴的山中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山间美好景色的喜爱以及归隐山林的心愿。
本课是学生第一次正式学习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范文。
五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古诗词知识储备,随着年级的增长,古诗词学习的难度也随之加大,本节课着眼于通过精读引领教学为学生创设语言构建的学习情境,重点进行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文化自信,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单元要素,教者制定了本课阅读教学主要策略:1.重视学习内容的一课一得。
初步感知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结合课外古诗,拓展能力。
2.构建系统性的学习梯度,渗透“抓关键词,借助画面,读写结合,读中想象”等学习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3.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通过指导学生观察说话、写话,初步掌握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实现“认知——实践——迁移”的整合教学。
学习目标1.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2.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并尝试背诵《山居秋暝》。
学习重点运用抓关键词,借助画面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情感。
学习难点初步体会诗中的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拓展阅读《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感受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在古诗中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一、紧扣主题,巧妙导入1.点明主题,复习古诗师:同学们,“四时景物皆成趣”,不同的景物都能构成了一首首美妙的诗,你们学过哪些写景的诗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21课古诗词三首的第一首王维的《山居秋暝》,请齐读课题。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优秀5篇)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
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编辑为大伙儿找到的5篇《山居秋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篇一一、教学目标1、从意象入手,认真品味诗歌(1)自然美、生活美、音乐美(2)形成热爱自然的生活情趣,培养高洁淡雅的生活情操2、品读同类诗歌,古为今用,在认真鉴赏的基础上,组合同类诗歌,进行古为今用的创新实践活动:为旅游公司做一个创意策划二、教学重点(1)分析意象,进入意境的想象(2)品读诗味,初步学会鉴赏近体诗三、教学过程1、导入苏轼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从这句话,我们可以了解到王维能诗善画的人,然而他的本领其实还不止这些,你们知道吗?(讲一典故:王维任太乐丞,音乐上有着非凡的天赋,有人藏有一幅“奏乐图”,在谁都不知道奏的是什么曲子的情况下,王维看了看画,仅仅凭画中演奏人物手的姿势,便断定弹的是《霓裳羽衣曲》,并且说出是此曲中第三叠中的第一拍。
一些好事之徒马上召来乐工奏之,结果奏到第三叠的第一拍的时候,那乐工的姿势和画中人物的姿势果然无一差错。
王维对音乐的功力精至于此,不能不让我们惊叹。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他的一首优美的山水诗。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瞑》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学生齐声朗诵。
想象、描述“诗中画”(参考:(一)天色已瞑,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
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二)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五年级统编版语文《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暝、浣”等4个生字,会写“孙、泊”等6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山居秋暝》这首诗。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歌所描绘的优美意境。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想象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内涵。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领略大自然的美,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感受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背诵《山居秋暝》。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和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朗读感悟法: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赏析理解法: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词句,理解其含义和意境。
想象体验法:让学生通过想象,丰富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背景介绍法:介绍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优美的自然风光视频或展示一些山水田园的图片,引出课题。
谈话导入:同学们,大自然是一幅美丽的画卷,古往今来,许多诗人用他们的笔触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一起领略诗人笔下的山水田园之美。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朗读诗歌,正音纠错。
教师范读诗歌,学生边听边画出节奏。
学生按照节奏再次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
3.精读诗歌,理解诗意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歌的意思。
小组讨论,交流对诗歌的理解,解决疑难问题。
全班交流,教师点拨重点词句。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4.赏析诗歌,体会意境引导学生赏析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如“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清新、宁静、优美的意境。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创意】通过两首诗学习,着眼于指导学生了解一些欣赏古诗的方法,为学生进入高中做过渡与衔接。
【教学内容与目标】1.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指导学生欣赏诗歌,并进行初步实践。
【课时与课型】1.一课时2.学法指导课【预习要求】1.朗读诗歌,读注释,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
2.找资料,看看别人是如何品味这两首诗的。
3.查找两位诗人的相关资料。
【教学板块】1自读自诵2.欣赏品诗方法3.学写诗联赏析【教学线索】1.用译写解说内容2.用描述表现诗境3.用吟诵传情达意4.用评说深入赏析【教学内容与过程】教学板块一自读自诵(一)知人论世读经典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资料2方法指导1)姓名字号2)朝代3)重要人生经历和思想4)重要成就5)代表作品6)写作背景3示例1)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
2)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
3)关怀现实政治,同情百姓疾苦,对社会状况有深刻的体验。
4)四个人生阶段: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杜甫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到了成都,后再度飘泊,病死在湘江上。
大历五年(770)冬,已半身偏枯的诗人贫病交困,漂零在长沙与岳阳之间湘江的一叶扁舟上,几天后,诗人便溘然长逝了,终年五十九岁。
5)成就:诗现存1500多首,生动的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广阔的社会现实,准确的展示了唐王朝由盛转衰急剧转变,被称为“史诗”。
6)背景:本诗写于767年,离川,漂泊峡中时。
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
(二)学生自读诗歌,旁批,读注释,背诵。
分三个层次:1、读出节奏,读清楚韵脚2、译读,边读边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古诗三首:山居秋暝》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山居秋暝》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第21课,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
全诗描绘了作者隐居山间时,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和赞美。
诗中以丰富的想象力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天山间的宁静与生机,表达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高远的志向。
这首诗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富有音乐性,是小学阶段的古诗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古诗的学习,对古诗的节奏、韵律有一定的感知。
但《山居秋暝》的意境深远,用词独特,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内容,感悟诗文的美。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了解王维及其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解读古诗的能力;通过对比学习,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山居秋暝》;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的意境。
2.教学难点: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诗文意境的感悟。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诗文的意境。
2.对比教学法:通过对比其他古诗,突出《山居秋暝》的特点。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分享,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与诗文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音乐等。
2.参考资料:关于王维的生平介绍、其他作品等。
3.课堂练习题:设计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秋天山间的美景图片,引导学生说出自己对秋天的印象。
然后引出今天要学习的《山居秋暝》。
2.呈现(5分钟)教师朗读《山居秋暝》,学生跟读。
让学生说出自己对诗文的理解,教师进行点评。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文内容。
教案:21古诗词三首《山居秋暝》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山居秋暝》,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并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体会诗人对山水田园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精神。
教学内容:1. 学习《山居秋暝》的诗意和诗境,理解诗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诗人情感。
2. 掌握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3. 通过朗读和背诵,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记忆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诗文内容,掌握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文。
2. 教学难点:体会诗文中所蕴含的深刻意境和诗人情感。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课本、练习册、文具盒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简介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读诗文,理解大意。
2. 学生通过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学习生字词。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文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诗人情感。
四、朗读与背诵(5分钟)1. 学生齐读诗文,体会诗的韵律美。
2. 学生个体背诵诗文,提高记忆力。
五、巩固拓展(5分钟)1. 学生进行填空练习,巩固生字词。
2. 学生进行诗文改写,发挥想象力,创造自己的山水诗。
板书设计:山居秋暝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山居秋暝》。
2. 写一篇关于自己喜欢的山水景色的短文。
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细节: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
在《山居秋暝》这首诗的教学中,板书设计应该注重突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以及生字词的重要性。
补充和说明:1. 板书内容的选择:板书设计应选择诗中的关键字词和意象,以及能够体现诗意境和情感的句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山居秋暝优秀教案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推敲诗意,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理解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风格特点。
3、培养学生探究、质疑、批判的文化精神。
教学重难点:1、要求学生掌握“抓诗眼,品意境”,“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
2、挖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探究“言外之意,味外之旨”。
(难点)教学安排:一学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作者简介由英文诗歌《红豆》引出诗人王维。
王维字摩诘,太原人。
其思想以四十岁为限分前后两个时期。
早年王维积极用世,是至情至*之人,用诗笔写爱情,如《红豆》,写亲情和友情,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四十岁后,则清心寡欲,流连山水,寄情田园,于是有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他在长安东南置下宋之问的辋川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从此,暮鼓晨钟,青灯黄卷,沉迷于佛法禅理当中。
今天我们选学一个反映他后期生活的篇章《山居秋暝》。
(出示课题)二、教师范背或指名学生背诵默写。
三、诵读指导。
(节奏停顿,语气语调)四、学生谈初读感受,自由评析,教师点评。
五、鉴赏全诗。
(引导学生探究、质疑、批判。
)要点:1、新雨——清空山——幽秋意清明首联交代节令天气,秋雨过后,群山如洗,空明清幽。
“空”为全诗之眼,言山空实则为心空,诗人晚年已经参悟世间万相,看透人事纷争,心境归于宁静。
2、颔联起笔写景,先高处着笔,神圣静穆,展现画面的高度。
再低处收束,流动延伸,拓开环境的深度。
这是一幅清泉映月图:朗月如镜,纤尘不染,照彻诗人灵魂,清泉自流,逝者如斯,当为人生倥偬。
一静一动,一*一声,*安适。
“松、泉”两象言归隐之情趣,古人归隐,均言埋迹林泉,遁形*湖。
3、前四联写自然万象,此联起,写人物活动。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因要符合诗律,故用倒文,实为“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此山中之趣,除天籁,尚有人籁。
故诗人并不孤寂。
“竹、莲”均为高洁之物,浣女渔舟则写出乡居安适之氛围。
《山居秋暝》教案
1、教学设计
诗歌有音乐的韵律美,教学生在平平仄仄的朗读中品味;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导学生从有限的字词中品味无尽的诗境、诗人的志趣追求,从而洗涤自己的心灵。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掌握常用的表达技巧。
2、初步掌握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3、背诵并默写诗歌。
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通过想像联想重建画面,感受诗的意境美;通过意象品味诗歌意境,体悟诗人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王维其人,感悟诗人宁境恬淡的心境和归隐情怀;丰富自己的感情世界,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
3、学情分析
诗歌鉴赏是高中生学习的难点,学生心里甚至害怕,我以为让他们愿意去接触去读是重点,故而本节课重在引领学生通过读通过想像领悟诗境之美,加之我所教授的班级是文科班,在表达上有一定的优势,所以鼓励他们充分利用诗歌作为素材。
4、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想像联想重建画面,感受诗的意境美;通过意象品味诗歌意境。
难点:
体悟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学生熟悉的山水田园诗导入新课。
二、《山居秋暝》鉴赏
(一)品读诗之音韵美
提示:注意诗歌的节拍、停顿,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韵律美。
(二)品诗歌之境
1、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意象——空山、新雨、明月、松林、清泉、岩石、竹林、浣女、青莲、渔舟;
意境:清幽淡雅、静谧美好、明净自然
2、请展开联想,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明确:山雨初霁,空明清幽,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特别清新,天气格外地凉爽。
雨后碧空无尘,明月悬空,银色的月光铺洒在松林上,清泉流经山石,水石相激,淙淙有声,悦耳动听;
竹林处传来一阵嬉闹的笑语声,原来是洗衣女披着月光盈盈地结伴归去;
莲叶摇动,水波荡漾,原来是渔夫摇着渔船顺流而下穿过荷花丛归来。
小结:王维诗的特点——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
(三)悟诗歌之意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明确:表达了诗人宁静恬淡的心境和高洁的情怀,以及对理想中归隐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2、为什么诗人有这样的情怀和追求?
引出诗歌鉴赏的方法——知人论世
(四)析诗歌之法
1、诗人是怎样表达情感的?
明确:前三联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尾联则直抒胸臆。
2、再读中间两联,诗人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的?
提示:俯仰、远近、高低、色彩、动静、虚实、视听
明确:俯仰结合,视听相兼,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人有景,幽静而不失生气,寥寥几笔,将山间雨后的情景描绘得如水墨画般清新淡雅,画意盎然,且洋溢着诗人愉悦闲适之情。
诗情画意融为一体。
三、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及鉴赏方法
(一)鉴赏方法
1、意象分析:通过意象品味意境,体悟诗人的情感(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2、抓住情点——直接表明诗人情感的字眼/诗句。
3、知人论世,结合诗人的生平、志趣及诗风分析。
注:诗人不同,诗风各异;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诗人一生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写于不
同时期的不同地点的作品,也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和旨趣。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二)特点
1、意境——清新(幽)自然、恬静淡雅、静谧美好、优美明丽
2、情感——或表达对山水田园风光的喜爱,或表达悠闲、闲适、恬淡、愉悦的心情;或表达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或表达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或表达淡泊、宁静、与世无争的心境;
3、技巧——抒情方式:借景抒情、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描写角度:远与近、高与低、俯与仰、动与静、虚与实、明与暗、视听结合等
四、迁移训练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雨后池上刘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晓至湖上 (清)厉鹗(福建卷)
出郭晓色微,临水人意静。
水上寒雾生,弥漫与天永。
折苇动有声,遥山淡无影。
稍见初日开,三两列舴艋。
安得学野凫,泛泛逐清景。
五、写作迁移
此诗切题、层次清晰、描写生动,可给我们写作技巧上的借鉴;同时,诗人及其诗歌的立意、选材亦可成为我们作文的立意、素材。
适用作文题:诗意地生活、打扫心灵、为生命着色
六、作业布置
1、背默整首诗。
2、完成课内练习。
3、结合阅读材料积累素材,请以你熟悉的诗人及诗作为素材,以“为生命着色”为题写一段议论文段,300字左右。
学习小提示: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同学们,没有目标就没有方向,每一个学习阶段都要给自己定一个目标。
每一位同学都应该相信“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
老师坚信你们一定会给自己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加油吧!孩子们。
向着目标前进,努力,努力,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