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笔下的阿Q形象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3
阿Q人物形象分析-资料类关键信息项:1、阿Q 的性格特点精神胜利法保守愚昧自欺欺人2、阿Q 的行为表现欺负弱小投机取巧盲目自大3、阿Q 的社会背景封建社会的压迫贫困的生活条件缺乏教育和文化4、作者对阿Q的态度批判与同情并存揭示社会问题5、读者对阿Q的理解和感受引发的思考产生的共鸣11 引言阿Q 作为鲁迅先生笔下的经典人物形象,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文学价值。
对阿Q 人物形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状况以及人性的复杂性。
111 阿Q 性格特点分析阿Q 最突出的性格特点是其精神胜利法。
无论遭受何种挫折和屈辱,他总能通过自我安慰和幻想来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例如,当他被别人打了,他会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将自己置于一个看似优越的地位。
这种精神胜利法反映了他内心的软弱和对现实的无力逃避。
同时,阿Q 还表现出保守愚昧的一面。
他对新事物充满排斥和恐惧,坚守着传统的观念和习惯,不愿意接受任何改变。
此外,自欺欺人也是他性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常常对自己的缺点和失败视而不见,却过分夸大自己的优点和成就。
112 阿Q 行为表现分析在行为方面,阿Q 经常欺负比他更弱小的人,如小D 和尼姑,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强大”。
这种欺负弱小的行为实际上是他内心自卑的一种扭曲表现。
他还善于投机取巧,试图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取利益。
比如在参与革命时,他并不是出于真正的理想和信念,而是想趁机捞一把。
而且,阿Q 盲目自大,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对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有着不切实际的估计。
12 阿Q 的社会背景阿Q 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末期,受到封建礼教和等级制度的严重压迫。
贫困的生活条件使得他为了生存而苦苦挣扎,缺乏基本的物质保障。
由于社会的封闭和落后,教育和文化资源极度匮乏,阿Q 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这也导致了他的愚昧和无知。
121 封建社会的影响封建社会的腐朽制度和观念束缚了阿Q 的思想和行为,使他无法摆脱命运的困境。
122 贫困的生活环境贫困使得阿Q 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而不得不采取一些不正当的手段,同时也限制了他的发展和进步。
阿Q人物形象评析虚伪与真实之间的心理角力在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中,有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形象——阿Q。
他是一个具有典型中国乡土性格的小人物,深受社会压迫和自卑情绪的困扰。
阿Q的形象给人一种虚假而真实的感觉,他在虚伪与真实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心理角力。
首先,阿Q的虚伪表现在他对自己的自尊和尊严的不断夸大和强化。
在鲁迅笔下,阿Q经常用一些自嘲和嘲讽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内心脆弱。
例如,当他被打得头破血流时,他会说:“我阿Q终于被打出‘流血’的局面来了。
”这种自我调侃和自我安慰的方式实际上是一种对自己困境的逃避,他用夸大和虚幻的方式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其次,在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中,阿Q会表现出一种自欺欺人的虚伪态度。
例如,在与其他人争斗时,即使明知自己处于弱势地位,阿Q也会通过一系列的“霸气”举动来装作理所当然的样子。
他会故意散布一些谣言,以此来营造一种自己无敌的形象。
然而,这种虚伪的姿态只是为了掩盖自己的软弱和无力感,当真正遭受挫折时,他又会迅速崩溃。
然而,阿Q的虚伪表象下也存在着一种真实的渴望和追求。
他虽然过于自以为是,却也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
阿Q在与乡亲们的斗争中,不仅仅是为了保全他的面子,更是为了争取一种尊严和价值。
他追求的不仅仅是胜利,更是一种在社会层面上的认同感。
他虚伪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对真实的渴望,他希望通过掩饰自己的软弱,获得真正的力量和地位。
在这种心理角力中,虚伪和真实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阿Q的虚伪行为既是一种逃避和保护,也是一种反抗和追求。
虚伪和真实之间的心理斗争,反映出了一个小人物在封建社会中求生存、求发展的无奈和挣扎。
鲁迅通过阿Q这个形象,揭示了封建社会底层人民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困境,同时也揭示了个体和社会之间的悲剧矛盾。
总之,阿Q人物形象在鲁迅的小说中展现出了虚伪与真实之间的心理角力。
他的虚伪行为既是一种自尊心的保护机制,也是一种对真实的追求。
虽然他的行为让人感到滑稽和荒谬,但却正是这种虚伪和真实之间的矛盾,使得阿Q成为了一个深具人性和社会性的复杂形象。
【标题】《阿Q正传》的阿Q形象和讽刺艺术【正文】《阿Q正传》是鲁迅的代表作,发表以后在赢得广大读者的同时又掀起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高潮。
小说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阿Q,通过阿Q的悲剧遭遇,揭示了民族劣根性中的软弱,愚昧与不彻底的小弄思想。
阿Q和一切不朽的文学典型一样是说不尽的。
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的角度,侧面去接近它,有着自己的发现和发挥,从而构成了一部阿Q的接受史,这个历史过程没有,也不会终结。
即便是在当下,被经济大朝冲斥下的市场经济时代对阿Q形象的研究,依然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对阿Q精神的分析和解读,依然可以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下面笔者就从民族劣根性的典型形象、精神分析、以及鲁迅对阿Q的态度对这部小说作新的解读和阐释。
一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高度典型化的人物形象,他是农民带决不仅仅是农民,而是民族劣根性的集中代表,然而阿Q身上的这种性格又远远超出了民族和国界,它是整个人类人性的某些弱点的集合,不同民族的人,都能从阿Q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鲁迅对阿Q不仅仅作为一个农民形象来描写,还写出了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
便之成为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代表。
阿Q是一个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雇农,他生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受着最深重的压迫和剥削。
他上无片瓦,只能寄住在土谷祠里;下无寸土,只能靠打短工度日。
他甚至连连姓也没有,因为未庄有赵太爷在,阿Q就不准姓赵,说了姓赵就要挨打受罚。
阿Q十分勤劳能干,他“割麦便割麦,撑船便撑船”。
然而他辛勤的劳动却连一个人的温饱都无法维持。
在赵太爷、钱太爷这些地主老财们的压迫之下,阿Q被逼得连破庙也住不成,短工也无处做,被剥削得只剩下身上穿的一条“惩一儆百”的对象枪杀了。
阿Q的一生是受压迫、受剥削、受凌辱、受残害的悲惨的一生。
阿Q受到这样深重的压迫,理应起来反抗和斗争,但是阿Q却没有觉悟。
阿Q 的不觉悟表现在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当他受到欺辱和凌辱的时候,他不是正视显示,相反的却用“精神上的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把失败当作“优胜”,从精神上进行自我安慰和陶醉。
阿q性格特点人物个性分析阿Q是鲁迅小说《阿Q正传》的主人公。
是比较有名的一个形象。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整理的阿q性格特点,希望能帮到大家!阿q的性格特点①我认为精神胜利发;也就是自我解嘲这一性格特征最为明显,其实阿Q的命运十分凄惨,但他却时时感到得意,自满;比如说,阿Q在生活中时常受人欺辱,可他却在精神上一次又一次的获得胜利,每当他与别人发生了口舌之争时,他便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气的多啦,你算个什么东西!"只类的话.我认为这就是善于自我解嘲的性格特点了.②阿Q的虚荣心特别强,在现实社会中,他四处碰壁,饱尝辛酸,可他却努力的装高尚;比如说他没有家,也没有固定的职业,穷得没有一个人会看上他;可是呢?他却夸口说:"我的儿子会阔的多啦!"试问一下,他连女人都没有,哪儿来的儿子啊??可见阿Q这个人十分的虚伪!③阿Q这个人还特别的惧强凌弱,为什么这么说?正如文章里第二章所写的;"阿Q因为虚荣心很强,所以听不得别人说他坏话!!所以他决定,要是口讷的人便骂,力气小的人便打,然而不知怎么一回事,只亏的总是他!④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也是阿Q性格特点之一,别的先不说,就拿别人嘲笑他打击他这件事来说,每次别人打击他,他从不往正面去想问题,不断的为自己解嘲,这怎么能行呢?所以鲁迅老先生有句话是说阿Q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现在想想还真有道理呢!⑤这是我个人认为的,我觉得阿Q还有点好色,怎么说呢?这点不是很突出,所以我也不便多说了,主要是讲阿Q是如何去调戏一个小尼姑的.阿q的文学评价《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5月第36卷第3期发表刘九生的《雄踞的斯芬克斯:论“我的阿Q”》。
此文对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语义学分析认为:《阿Q正传》是关于我们中国人自己一个斯芬克斯式的谜,是鲁迅“反省”文学的巅峰之作。
阿Q精神(精神胜利法)既非人类普遍弱点之一种,更非剥削阶级统治者腐朽没落的精神状态,而系以传统农民为主体的小生产者的整个不健全心理状态或习惯,根源就存在于历史悠久、传统强大的小生产汪洋大海之中。
阿q正传从中兴到末路的解析1. 阿Q的形象阿Q,大家都知道,是鲁迅笔下那个特立独行的角色。
他嘛,典型的中国农民形象,别看他一副穷酸样,其实脑袋瓜子转得快。
说到他,总能让人忍俊不禁。
他喜欢自我安慰,没事就给自己贴个标签,像“我最牛”,其实心里明白,自己不过是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小角色。
这种自我欺骗可真让人哭笑不得,阿Q身上那种“我就不信你能把我怎么样”的劲儿,简直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缩影。
1.1 他的自我安慰说到自我安慰,阿Q真是个天才。
他被打了,居然能把自己想成“我没输”,这思维方式也太绝了。
朋友们,试想一下,这种心态简直让人觉得哭笑不得。
你看他,明明身处劣势,却总是能找到理由让自己心里舒服点。
这种“小聪明”让人既气愤又无奈,真是一个“装傻充愣”的高手。
1.2 社会底层的悲剧但别以为阿Q就此能一帆风顺,他其实是社会底层的悲剧代表。
经济条件差、地位低,根本没有改变命运的可能。
像他这种人,拼命想向上爬,却总是被社会的冷漠打压下去。
哎,真是有些“得陇望蜀”,想得太多却得不到。
阿Q的悲剧在于,他的希望与现实总是背道而驰,让人心疼又无奈。
2. 阿Q与中兴的梦在那个中兴的年代,大家都对未来抱有美好的期盼,阿Q也不例外。
可惜,他的理想总是被现实撕得粉碎。
想想看,那个时候,国家正面临动荡,很多人都在寻找机会,而阿Q却一直在自我安慰,搞得自己好像是个“梦中人”。
他想当个英雄,结果却成了笑话。
谁让他没在风口浪尖上呢?2.1 中兴的幻想说到中兴,阿Q的幻想就特别搞笑。
他总觉得只要努力,就能“出人头地”。
可现实却告诉他,这条路简直比登天还难。
那些有权有势的人,根本不屑一顾。
而阿Q呢?在他们眼中,不过是个可以随意玩弄的草民。
这种悲剧感,真让人捧腹又心酸。
2.2 末路的来临随着时间的推移,阿Q的梦越来越远。
他的末路仿佛就在眼前。
随着社会的变迁,他的自我安慰显得格外可笑。
原本想要追求的那些美好,似乎都成了笑谈。
他的存在,成了一种讽刺,讽刺着那些仍在幻想美好未来的人。
阿q形象的特征及典型意义阿Q是鲁迅先生笔下的一个形象,他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人物之一。
阿Q的形象具有一系列的特征,这些特征也为他赋予了典型意义。
阿Q具有自嘲的特点。
他自称为“阿Q”,这个称号暗示着他是一个平凡普通的人,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他没有自信,总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失败者。
然而,正是这种自嘲的态度,使得阿Q在社会中不断受挫之后,仍能保持一种乐观的心态。
阿Q具有顽强的毅力。
尽管他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自己。
无论是在斗殴中被打败,还是在生活中遭受欺凌,阿Q总是能够重新振作起来,寻找到一种自我安慰的方式。
这种顽强的毅力,使得阿Q成为了一个不屈不挠的人物形象。
第三,阿Q具有一种对抗命运的意义。
他生活在一个充满不公平和压迫的社会中,但他从不向命运屈服。
无论是在斗争中还是在生活中,阿Q总是能够找到一种办法来对抗命运的安排。
他用自己的方式,坚持着自己的信念,不愿意成为社会的牺牲品。
第四,阿Q具有自我安慰的特点。
他喜欢通过自欺欺人的方式来安慰自己。
无论是在失败后还是在挫折中,阿Q总是能够找到一种理由来安慰自己,使自己感到更好一些。
这种自我安慰的特点,使得阿Q成为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阿Q具有一种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意义。
他是一个贫穷的农民,生活在一个充满不公平和不平等的社会中。
阿Q的形象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他的遭遇和命运,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
通过阿Q这个形象,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阿Q是一个富有特色的人物形象,他的形象具有自嘲、顽强、对抗命运和自我安慰的特点。
这些特点使得阿Q成为了一个充满意义和价值的形象,他的故事也引发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反思。
阿Q的形象在中国现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对后来的作家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简析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的阿Q形象鲁迅先生以惊人的艺术力量塑造了阿Q这个不朽的典型。
我读后,阿Q给我留下很深刻的印象。
阿Q以其别具异彩、与众不同的典型艺术形象屹立在中外著名的艺术画廊之中,放射着令人瞩目的灿烂花朵。
阿Q艺术形象是集众多艺术形象思想性格特点于一体的矛盾的组合体,他既朴实又油滑,既狂妄又自卑,既保守又追新,既专横又懦弱。
因此,阿Q艺术形象是一个多角度、多层面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复杂立体形象。
在这个多角度、多层面的复杂立体形象中,精神胜利法是其内核。
我认为阿Q是辛亥革命时代落后而不觉悟的贫苦农民的典型,大致从以下五方面来分析。
一﹑一个贫困的一无所有的人阿Q没有家,住在末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有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
”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工就走了。
阿Q是一个贫穷困苦的农民形象,也是一个遭受剥削和压迫的可怜的流氓无产者形象,他没有房子更没有土地,也没有名子和姓氏。
他曾经有个姓,因为和赵太爷同姓而被剥夺了。
他向吴妈求爱,被视为“调戏”妇女,“犯上作乱”,有损姓赵的尊严,最后被罚赔罪。
出现在我们面前的阿Q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受到严重伤害的贫苦农民。
作为农民,土地是生存基础,而阿Q没有土地,生活无着落,他算不上地道的农民。
他不像闰土、老通宝那样还拥有一些微薄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他一无所有,甚至连姓氏籍贯都无可考稽,除了“卖不出钱”的夹袄和“万不可脱”的裤子外,就只剩下廉价的劳动力供人榨取。
他一无所有,只好寄居在村外的土谷祠里。
他无家无亲戚,光棍汉一个,在未庄,他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笑料,在人们眼里他根本不是一个正常的、完整的人。
作为一个倍受剥削和压迫,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赤贫者,靠给人打工为生,填饱肚皮,穿暖衣服已是奢望,而娶老婆、生孩子更是阿Q的痴心梦想。
而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人最低的、最根本的需要啊!但在那个社会,这只能是阿Q的美梦而已。
【精品】鲁迅笔下阿Q的性格分析鲁迅笔下的阿Q是一个颇有特色的人物。
笔者认为,阿Q的性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阿Q的自卑感。
阿Q对自己的出身、长相和地位都感到不满意,觉得自己是一个“小人物”,没有什么价值和意义。
这种自卑感反映在阿Q的做事上,他总是愿意做一些轻松、自由的工作,不愿意承担任何重责大任。
这也是当时许多农民的思想和情感状态的写照。
其次是阿Q的虚荣心。
尽管阿Q的外貌和地位都很低下,但他自认为是一名“英雄”,自诩为“大人物”。
他喜欢在众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大方霸气”,希望得到别人的赞扬和尊重。
这种虚荣心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比较可笑,但其实也反映了阿Q内心对自身价值的认同和渴望。
再次是阿Q的自我安慰。
无论是受到过去的屈辱还是面对目前的挫败,阿Q总是采取一种自我安慰的方法来缓解自己的内心痛苦。
他会把自己塑造成一个“中国人”的形象,从而觉得自己不仅有了一种身份和价值,也获得了一定的荣誉和自豪感。
这种自我安慰虽然不能解决阿Q的实际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走出了长期的自闭和消极。
最后是阿Q的懦弱和自私。
当阿Q面对强权和恶势力时,他总是选择逃避和投降,不愿意为自己的信仰和正义付出太大代价。
他唯一的目标就是自己的生存和利益,不管别人的死活和苦难。
这种懦弱和自私也成为阿Q身上的缺陷,限制了他的成长和发展。
总的来说,阿Q是一个充满矛盾和问题的人物,他的性格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民阶层的特点和心理状态。
阿Q不单单是一个虚构的小说人物,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和历史遗产。
朝花夕拾人物形象赏析
"朝花夕拾"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鲁迅的一部散文集,收录了他的28篇散文。
这部作品主要描绘了作者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通过对各种人物的细致刻画,展现了作者深厚的人文关怀和敏锐的社会洞察力。
1. 阿Q: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位典型人物,他在"阿Q 正传"中首次出现。
阿Q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他有着盲目的乐观主义精神,总是用"精神胜利法"来自我安慰。
他的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的一些弊端和人性的弱点。
2. 孔乙己:孔乙己是一位穷困潦倒的书生,他在"孔乙己"这篇散文中出现。
孔乙己的形象代表了那些固守传统,不愿接受新事物的人。
他的悲剧性命运反映了社会的冷漠和无情。
3. 父亲:鲁迅在"父亲的病"中描绘了自己的父亲。
这位父亲形象严肃,但内心充满慈爱,他对儿子的关爱和期望深深地影响了鲁迅的人生观。
4. 母亲:鲁迅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中国传统女性,她在"母亲的教诲"中出现。
她的形象代表了传统女性的忍辱负重和无私付出。
5. 长妈妈:长妈妈是鲁迅的乳母,她在"长妈妈和她的狗"中出现。
长妈妈形象慈爱而坚韧,她对鲁迅的照顾和教
育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以上就是"朝花夕拾"中一些主要人物的赏析,每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和社会象征意义,通过他们的生活经历和内心世界,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思想和情感。
鲁迅先生塑造的这一农民形象无疑是成功的,这一形象所表现出的性格弱点具有广泛的普遍性,他不仅代表了农民,也是多重性格特点的结合体。
在辛亥革命的潮流中,鲁迅先生认识到了这种革命的主导力量以及现阶段这种主导力量的缺失,所以作此文章来唤醒像阿Q 一样的革命的未来主导者,我想,这篇文章在当时应该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也达到了鲁迅先生以及革命者的期望吧,这点从这篇文章在现代小说中的地位不难看出。
但,我们离辛亥革命有点遥远,对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及社会形态没有真切而准确的认识,对于鲁迅先生的这部杰作也就少了必备的品味条件。
我是先阅读的著作,后观看的视频。
初读的时候,感觉不到阿Q有什么特别,世界中的人们各有特点,阿Q只是典型中的一个,现实中一定还存在着类似的人。
后来了解了这部著作的创作背景、观看了视频,才对这个形象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更好的理解。
但,我始终会有很多不解,没有答案。
或许,只因自己的文学造诣太过低下吧。
对于阿Q的形象塑造,鲁迅先生的成功无可否认。
不过,对于阿Q的世俗性历史性的评价,我觉得不够公正和完美。
大家都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可悲的,只能显示出他的无能和愚昧,只能证明他是妄自尊大而又自轻自贱的;大家也说他的生活方式是错误的,他狭隘保守而又不觉悟,导致的结果只能是人们欢送的“革命烈士”,只能是社会淘汰的对象。
但,我依然觉得,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在阿Q生存的环境中,他的这种“阿Q精神”也是可贵的。
一开始,阿Q就是一个一无所有的农民,他没有土地,没有家,没有亲人,没有固定的职业,他唯一有的、属于他自己的就是“自己”,他是自由的,是个存活在社会中的活体。
为了生存,他付出了劳动,靠给有钱人家打短工、做帮工来维持生计。
他也是正常的高级动物,他有思想,有七情六欲,但“生活”不允许他过正常人的生活,他想娶老婆,有着正常男人的思维却没有“正常男人”的待遇,赵太爷有老婆,赵太爷的儿子也有老婆,可他阿Q,注定是娶不到老婆的,所以,他为了“情”,制造了“恋爱悲剧”,以至于连唯一的一条棉被,最后一件布衫、一顶破毡帽也被赵太爷和低保敲诈走了。
典型的偷鸡不成蚀把米。
人是求生欲很强的动物,阿Q也不例外,虽然未庄不再有他的容身之处,但他还想活着,所以,在外面的世界另辟天地成就梦想成为阿Q的最终选择。
事实证明,阿Q活着回来了,并且是衣锦还乡:穿的好了,走路也昂首挺胸了,最重要的是,未庄的人们对他的态度不一样了,就连赵太爷也对他笑面相迎。
这种感觉是阿Q没有过的,是舒服又享受的一种快感,他自然地喝酒助兴。
当然,阿Q这样的“衣锦还乡”背后是无以启齿的不义之举,不久,他又回到了原点,并加以“贼”的称呼。
可阿Q不断挣扎以求生存的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他生活的社会是不一般的社会,他生存的处境是不一般的处境,他的所作所为是生活逼的,他,不过是凡人一个。
他是有尊严的,他像所有的正常人一样,希望自己得到尊重,他不希望别人践踏他的尊严,即使是被打,他也认了。
他大概也认识到自己的处境吧,不是健儿,又没有家人的庇护和支持,孤身一人,无法与打他的任何人抗衡,唯一能做的就是挨打后快速地恢复到正常状态,或许只有精神胜利法才会让他觉得过得轻松一点。
他不偷不抢,
不杀人不放火,只靠自己的劳力来获取生存的必需,这并不可耻。
他,为了“爱”,抑或不应该称之为爱吧,勇敢追求,七尺男儿双膝跪地,这,也需要勇气。
被逼无奈,离开未庄,他,充其量是一个孤独的流浪者,但他却还有着生的渴望。
对于革命,他比任何人都积极,虽然这种只为自身考虑、为摆脱现有生活的革命热情和革命态度是不够端正的,但他始终是愿意趟革命的洪水,这种追求美好的心态应该是好的吧。
可阿Q的力量太过渺小,他不懂得人是无法改变社会的,要生存就只能学着适应社会,即使这种社会、这种社会中的生活不是你想要的。
他不懂,所以他败了。
他,愚昧吗?是的,但当时的社会中没有几个真正清醒的人,抑或天生他就是有点弱智;他,无能吗?是的,但把我们放在他的位置,我们也是一样的无能;他,妄自尊大吗?是的,但他充其量就是现在社会中特喜欢显摆的一个人而已;他,自轻自贱吗?是的,但精神胜利法有时候也会让人有活下去的勇气;他,不觉悟吗?是的,但他只是迷路了的孩子,革命的路灯还没有照耀在他身上……一切的一切,不是他能左右的。
鲁迅先生的笔锋很是犀利,从《阿Q正传》的主要人物来看,他笔下的社会中的人们都是可悲的。
阿Q,无疑是,未庄的人也是,他们恃强凌弱,麻木不仁,但每个社会都是由个体的人组成的,阿Q和未庄的人只是社会的一小部分代表而已。
现在的社会,也一样。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是高度文明、和谐温暖的社会,也有人说,现在的社会是物欲横流、勾心斗角的社会,其实,大家说的都对,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是不断进步的阶段,人们的文明程度提高了,和谐水准提升了,可物欲也高涨了,勾心斗角的本领也进步了,这只是历史社会发展的规律而已,没有完全理想的美好社会,也不会出现彻底绝望的地狱社会。
我想,鲁迅先生对自己当时生活的社会看得一定很透彻,要不然也不会有如此伟大的不朽之作问世了,可惜的是,阿Q的命运掌握在鲁迅先生手中,而,我们的命运,掌握在真正的社会手中。
阿Q平时和别人赌钱几乎是“每赌必输”但他至少是赢过一回。
这就是在未庄赛神的那个晚上,“阿Q赢了再赢,铜钱变成了角洋,角洋变成了大洋,大洋变成了叠。
”可是经过一切莫名的打斗,阿Q的一堆洋钱却不翼而飞了。
此时此刻,换了任何人我想都会追查到底,而最后可以想象无非是浪费了人力、才力、物力,结果还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或者来个悲痛欲决,再者来个“一哭,二闹,三上吊”。
对于这样的事,我们有必要先弄清钱和人的关系。
到底是人支配钱,还是钱支配人。
很多人可能会反对我的说法,但如果象他们那样种种的话难道不就是“钱支配人”了吗?掉了钱就寻死寻活?和阿Q比那是一定的差距的,虽阿Q的所作所为不够好看,但他毕竟“想开了”这里充分体现了精神胜利法的“乐观主义”内涵。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乐观能使我们永远快乐的存在。
又如,阿Q常说的一句话,“我们先前----比你阔多啦。
你算什么东西。
”尽管他自己也不知道其祖是干什么的,但他始终相信先前要比现在好的多。
可见他也认识到现在的落后,表现出了对现实的不满情绪。
鲁迅先生说阿Q完全“不正视现实”,从这里看来是不够准确的,也许正因为有着“先前阔”的情感支撑,他才能“忍受悲苦”“笑看人生”“走完短暂的生命”。
有人说:“人生的目的就是尽力的快乐。
”从这个意义上讲,阿Q短暂的一生是完整的快乐的,至少他自己这样认为。
他善于求自己的快乐,他宁愿把现实看的朦胧一点,把现实看得对自己有利一点,这样做也就自得其乐了,所以我可以说阿Q为自己活了一回。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权利,只要他认为是值得的是无怨无悔的,别人无权干涉。
阿Q乐观潇洒的一生,直到最后的“大团圆”也不曾后悔过,又有什么遗憾呢?我们这些人总喜欢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在别人身上,却很少考虑其中有多少合理性成分。
这是不人道的。
正是阿Q的精神法帮助了自己,让他能够度过一段至少他自己认为快乐的生命。
否则,只能是心力交瘁,郁郁而终。
阿Q生存方式多少也会给我们一定的生活启示:我们现代人是否需要一个可供自己“疗伤”的心理港湾和精神家园呢?不必怀疑自己是否有“阿Q 嫌疑”那没有错。
在如今激烈的竞争中我们时时都在阿Q,只是有的人不敢面对罢了。
回想你的生活,回想你的言行,你是否常用精神胜利法来疗以自慰?当你遇到挫折时,你总会对自己说明天会更好。
当你面对无法排解的问题时,你总会说阳光总在风雨后。
当你技不如人的时候,你总会说总有一天我会比你更厉害。
当你求职受挫时,你总会说不要我是你的损失。
当你遇到太多这样的情况的时候你还要否定你不是精神胜利法的忠实拥护者吗?至少我不会否认,相反我会大声的说我需要“精神胜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