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形(一)
- 格式:doc
- 大小:306.50 KB
- 文档页数:8
第七章三角形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意义,认识三角形的边、内角、顶点,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角形.2.经历度量三角形边长的实践活动中,明白得三角形三边不等的关系.3.明白得判定三条线段可否构成一个三角形的方法,并能运用它解决有关的问题.4.关心学生树立几何知识源于客观实际,用客观实际的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 重点、难点 重点:1.对三角形有关概念的了解,能用符号语言表示三条形.2.能从图中识别三角形.3.通过度量三角形的边长的实践活动,从中明白得三角形三边间的不等关系. 难点:1.在具体的图形中不重复,且不遗漏地识别所有三角形.2.用三角形三边不等关系判定三条线段可否组成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1.投影:图形见章前P68-69图.教师叙述: 三角形是一种最常见的几何图形之一.(看条件许可, 能够把古埃及的金字塔、飞机、飞船、分子结构……的投影,给同学放映)从古埃及的金字塔到现代的飞机、上天的飞船,从宏大的建筑如P68-69的图,到微小的分子结构, 处处都有三角形的身影.结合以上的实际使学生了解到:我们所研究的“三角形”那个课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之中. 学生活动:(1)交流在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三角形. (2)选派代表说明三角形的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2.板书:在黑板上老师画出以下几个图形.(1)CBA(2)CBA(3)E DCBA(4)EDBA(5)DCBA(1)教师引导学生观看上图:区别三条线段是否存在首尾顺序相接所组成的.图(1)三条线段AC 、CB 、AB 是否首尾顺序相接.(是) (2)观看发觉,以上的图,哪些是三角形? (3)描述三角形的特点:板书:“不在一直线上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教师提问:上述对三角形的描述中你认为有几个部分要引起重视. 学生回答:a.不在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b.首尾顺次相接. 二、读一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1,第一部分至摸索,一段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 (1)什么叫三角形?(2)三角形有几条边?有几个内角?有几个顶点? (3)三角形ABC 用符号表示________.(4)三角形ABC 的边AB 、AC 和BC 可用小写字母分别表示为________.三角形有三条边,三个内角,三个顶点.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边;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三角形的内角; 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是三角形的顶点, 三角形ABC 用符号表示为△ABC,三角形ABC 的三边,AB 可用边AB 的所对的角C 的小写字母c 表示,AC 可用b 表示,BC 可用a 表示. 三、做一做画出一个△ABC,假设有一只小虫要从B 点动身,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它有几种路线能够选择各条路线的长一样吗?同学们在画图运算的过程中,展现议论,并指定回答以上问题: (1)小虫从B 动身沿三角形的边爬到C 有如下几条路线. a.从B→C b.从B→A→C(2)从B 沿边BC 到C 的路线长为BC 的长.从B 沿边BA 到A,从A 沿边C 到C 的路线长为BA+AC.通过测量能够说BA+AC>BC,能够说这两条路线的长是不一样的. 四、议一议1.在用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2.在同一个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差与第三边有什么关系?3.三角形三边有如何样的不等关系?通过动手实验同学们能够得到哪些结论?三角形的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五、想一想三角形按边分能够,分成几类?按角分呢? (1)三角形按边分类如下: 三角形 不等三角形 等腰三角形 底和腰不等的等腰三角形 等边三角形 (2)三角形按角分类如下: 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 斜三角形 锐角三角形 钝角三角形 六、练一练有三根木棒长分别为3cm 、6cm 和2cm,用这木棒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分析:(1)三条线段能否构成一个三角形, 关键在捡判定它们是否符合三角形三边的不等关系,符合即可的构成一个三角形,看不符合就不可能构成一个三角形.⎧⎨⎩⎧⎨⎩⎧⎨⎩⎧⎨⎩(2)要让学生明确两条木棒长为3cm 和6cm,要想用三根木棒合起来构成一个三角形,这第三根木棒的长度应介于3cm 和8cm 之间,由于它的第三根木棒长只有2cm,因此不可能用这三条木棒构成一个三角形. 错导:∵3cm+6cm>2cm∴用3cm 、6cm 、2cm 的木棒能够构成一个三角形.错因: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为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那个地点3+6>2,没错,可6-3不小于2,因此回答这类问题应先确定最大边,然后看小于最大量的两量之和是否大于最大值,大时就可构成,小时就无法构成. 7.1.2 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教学目标1.经历析纸,画图等实践过程认识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2.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 通过画图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及所在直线)交于一点,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条角平分线等都交于点. 重点、难点 1.重点:(1)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的概念, 会用工具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2)了解三角形的三条高、三条中线与三条角平分线分别交于一点. 2.难点:(1)三角形平分线与角平分线的区别,三角形的高与垂线的区别. (2)钝角三角形高的画法.(3)不同的三角形三条高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看一看把下面图表投影出来:三角形的重要线段 意义 图形 表示法三角形的高线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D CBA1.AD 是△ABC 的BC 上的高线.2.AD ⊥BC 于D.3.∠ADB=∠ADC=90°.三角形的中线 三角形中,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的OD CBA线段D CBA1.AE 是△ABC 的BC 上的中线.2.BE=EC=12BC.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内角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那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21D CBA1.AM 是△ABC 的∠BAC 的平分线.2.∠1=∠2=12∠BAC.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71-72的课文.2.认真观看投影表中的内容,并回答下面问题.(1)什么叫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高与垂线有何区别和联系? 三角形的高是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而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这条垂线是直线.(2)什么叫三角形的中线?连结两点的线段与过两点的直线有何区别和联系?三角形的中线是连结一个顶点和它对边的中点的线段, 而过两点的直线有着本质的不同,一个代表的是线段,另一个却是直线.(3)什么叫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与角平分线有何区别和联系?三角形的角平分线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 那个角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而角平分线指的是一条射线.3.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是代表线段依旧代表射线或直线?三角形的高、中线和角平分线都代表线段, 这些线段的一个端点是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另一个端点在那个顶点的对边上. 二、做一做1.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三角形,并在那个三角形中画出它的三条高.( 假如他们所画的是锐角三角形,接着提出在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哪里?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那儿?)观看这三条高所在的直线的位置有何关系?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锐角三角形三条高交点在直角三角形内,直角三角形三条高线交点在直角三角形顶点,而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的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2.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三角形,并在那个三角形中画出它的三条中线.( 假如他们所画的是锐角三角形,接着让他们画出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看看这些三角形的中线在哪里)?观看这三条中线的位置有何关系?三角形的三条中线都在三角形内部,它们交于一点,那个交点在三角形内.3.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一个三角形,并在这三角形中画出它的三条角平分线,观看这三条角平分线的位置有何关系不管是锐角三角形依旧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 它们的三条角平分线都在三角形内,同时交于一点.7.1.3三角形的稳固性 教学目标:通过观看和实地操作得到三角形具有稳固性,四边形没有稳固性,稳固性与没有稳固性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重点:了解三角形稳固性在生产、生活是实际应用难点:准确使用三角形稳固性与生产生活之中 课前预备:小木条8个,小钉若干 教学过程:一、看一看,想一想课本P73投影出来二、做一做1、用三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三角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2、用四根木条用钉子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3、在四边形的木架上再钉一根木条,将它的一对顶点连接起来,然后扭动它,它的形状会改变吗?C BA三、议一议从上面实验过程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与同伴交流。
三角形易错点1: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中三种重要的线段——角平分线、中线、高.易错题1:如图,点A ,B ,C 分别是线段A 1B ,B 1C ,C 1A 的中点,若△ABC 的面积是1,那么△A 1B 1C 1的面积是______________.CBA1B 1A 1错解:4 正解:7赏析:错解的主要原因在对三角形中线的有关性质理解错误,以为外侧三个三角形与里面的△ABC 面积相等.三角形的一条中线把原三角形分成的两部分是两个等底同高的等积三角形,由此,连接B 1A ,C 1B ,A 1C ,图中的7个小三角形面积均相等,故答案为7.易错点2: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易错题2:现有3cm ,4cm ,7cm ,9cm 长的四根木棒,任取其中的三根组成一个三角形,那么可组成三角形的个数是……………………………………………………………(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错解:C 正解:B 赏析:本题对三角形三边的关系理解错误,可能以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对立面是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其实,其对立面还包括等于的情况.从四根木棒中任取三根,共有3cm ,4cm ,7cm ;3cm ,4cm ,9cm ;3cm ,7cm ,9cm ;4cm ,7cm ,9cm 四种情况,但3+4=7,3+4<9,所以这两种情况不能组成三角形,故选B .易错点3:三角形按边、按角的分类,三角形内、外角的性质,特别是外角的两条性质. 易错题3:如图,在△ABC 中,∠ABC =50°,∠ACB =60°,点E 在BC 的延长线上,∠ABC 的平分线BD 与∠ACE 的平分线CD 相交于点D ,连接AD ,下列结论:①∠BAC =70°;②∠DOC =90°;∠BDC =35°;∠DAC =55°.其中,不正确的有………………( )A .①③B .②④C .②D .④F M O NP DA B错解:B 正解:C赏析:本题对①,②,③可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及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就可判断对错,关键是对④的判断易产生错误本题错解就是这种情况.判断④对错的关键是能否判定AD 是△ABC 的外角∠F AC 的平分线,为此,过点D 分别作DM ⊥AF 于点M ,DN ⊥AC 于点N ,DP ⊥CE 于点P ,由BD ,CD 分别平分∠BAC ,∠ACE ,可得DM =DP ,DN =DP ,所以DM =DN ,由角平分线的判定可得AD 平分∠F AC ,从而可通过计算判断④正确.易错点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特别是两边一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易错题4:如图,已知AB =DC ,∠ACF =∠DBE ,则添加下列条件之一,能判定△ACF ≌△DBE 且是用“SAS ”判断全等的是……………………………………………………( )A .AF =DEB .∠A =∠DC .AF ∥DED .FC =EBF EDC AB错解:A 正解:D赏析: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方法通常有SAS 、ASA 、SSS 、AAS 四种,本题错解的原因是对SAS 的条件没有理解清楚.两边一角对应相等的情况有两种:一种是SAS ,其条件是两边及其夹角对应相等,另一种是两边及其一组等边的对角对应相等,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不全等.易错题5:如图,在△ABC 和△ABD 中,AC 与BD 相交于点E ,AD =BC ,∠DAB =∠CBA ,求证:AE =BE .EBCDA错解:∵∠DAB =∠CBA ,∴∠DAE =∠CBE ,在△ADE 和△BCE 中,∵AD =BC ,∠DAE =∠CBE ,∠DEA =∠CEB ,∴△ADE ≌△BCE (AAS ),∴AE =BE .正解:在△ADB 和△BCA 中,∵AD BC DAB CBA AB BA =⎧⎪∠=∠⎨⎪=⎩,∴△ADB ≌△BCA (SAS ),∴∠D =∠C . 在△ADE 和△BCE 中,∵AD BC DEA CEB D C =⎧⎪∠=∠⎨⎪∠=∠⎩,∴△ADE ≌△BCE (AAS ),∴AE =BE .又解:在△ADB 和△BCA 中,∵AD BC DAB CBA AB BA =⎧⎪∠=∠⎨⎪=⎩,∴△ADB ≌△BCA (SAS ),∴∠ABD =∠BAC ,即∠ABE =∠BAE ,∴AE =BE .赏析:本题错在第一步,由∠DAB =∠CBA ,不能得出∠DAE =∠CBE ,可能是把未知条件当做已知条件用了.应先根据“SAS ”证△ADB ≌△BCA ,注意,这里的理由是“SAS ”而不是“SSA ”,由“SSA ”不能判断三角形全等,接下来可用“AAS ”或“ASA ”证△ADE≌△BCE 而得出结论,也可根据等腰三角形的判定“等角对等边”得出结论.易错点5:等腰三角形(含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易错题6:已知△ABC 是等边三角形,BD 为中线,延长BC 至点E ,使CE =CD =a ,连接DE ,则DE =__________.EBCDA错解:2a 正解赏析:本题可能以为DE =AC 而得出错解,在△DCE 中,用三边的关系也可判断2a 不正确.应先由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得出BD 垂直平分AC ,∠CBD =30°,∠BCD =60°,又CE =CD ,∴∠E =∠CDE ,又∵∠BCD =∠E +∠CDE ,∴∠E =∠CBD =30°,∴BD =ED .再在Rt △BCD 中,由tan ∠BCD =BDCD得出BD =CD tan60,也可在Rt △BCD 中先得出BC =2CD ,再由勾股定理求得BD,∴DE.易错点6:运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计算或证明有关问题时注意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易错题7:在△ABC 中,AB =AC ,AB 的垂直平分线与AC 所在直线相交所得锐角为40°,则∠B 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错解:65°正解:65°或25°赏析:本题只考虑了△ABC 中顶角∠BAC 为锐角的情况.由于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可以是锐角,也可以是直角或钝角,∴本题应分三种情况讨论求解:①当∠BAC 为锐角时,如图1:40°图1E BCD A40°图2EBCDA图3EBCDADE 垂直平分AB ,∠ADE =40°,则∠A =50°,又∵AB =AC ,∴∠B =∠C ,∴∠B =180502︒-︒=65°;当∠BAC 为钝角时,如图2,DE 垂直平分AB ,∠ADE =40°,则∠DAB =50°,∴∠BAC =180°-50°=130°,又∵AB =AC ,∴∠B =∠C ,∴∠B =1801302︒-︒=25°(或:由∠DAB =∠B +∠C ,而∠B =∠C ,∴∠B =12∠DAB =12×50°=25°);当∠BAC 为直角时,如图3,DE ∥AC ,不合题意,此种情况舍去.∴答案为65°或25°.易错点7:全等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的综合应用.易错题8:我们把由不平行于底边的直线截等腰三角形两腰所得的四边形称为“准等腰梯形”.如图1,四边形ABCD 即为“准等腰梯形”,其中∠B =∠C .在由不平行BC 的直线AD 截△PBC 所得的四边形ABCD 中,∠BAD 与∠ADC 的平分线交于点E ,若EB =EC ,请问当点E 在四边形ABCD 内部时(如图2所示),四边形ABCD 是不是“准等腰梯形”,为什么?若点E 不在四边形ABCD 内部时,情况又将如何?写出你的结论.(不必说明理由)图1BCP D A 图2EBCDA图3BCDA错解:是“准等腰梯形”,理由:∵EB =EC ,∴∠EBC =∠ECB ,∴∠ABC =∠DCB ,∴是“准等腰梯形”.当点E 不在四边形ABCD 内部时,如图3,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正解:如图4,过点E 分别作EF ⊥AB 于点F ,EG ⊥AD 于点G ,EH ⊥CD 于点H .∵AE 、DE 分别平分∠BAD 、∠ADC ,∴EF =EG =EH .又∵EB =EC ,∴Rt △BFE ≌Rt △CHE ,∴∠3=∠4,又∵EB =EC ,∴∠1=∠2,∴∠1+∠3=∠2+∠4,即∠ABC =∠DCB .又∵四边形ABCD 为AD 截某三角形所得,且AD 不平行BC ,∴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 当点E 不在四边形ABCD 内部时,有两种情况:当点E 在四边形ABCD 的边BC 上时,如图5,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当点E 在四边形ABCD 的外部时,如图6,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4321HGF图4EBCD A 图5BCDA 图6BDA赏析:本题中第一问的理由不正确,没有充分利用两条角平分线的条件,第二问没有理解不在四边形内部的含义,不在四边形内部应包括在四边形上和四边形外部两种情况.这两种情况的理由是:当点E 在四边形ABCD 的边BC 上时,如图7,同理可得Rt △BFE ≌Rt △CHE ,∴∠B =∠C ,∴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当点E 在四边形ABCD 的外部时,如图8,同理可得Rt △BFE ≌Rt △CHE ,∴∠EBF =∠ECH ,∵EB =EC ,∴∠EBC =∠ECB ,∴∠EBF -∠EBC =∠ECH -∠ECB ,即∠ABC =∠DCB .∴四边形ABCD 是“准等腰梯形”.HGF 图7BCD A H GF 图8BCD A易错练1.如图,将一块含有30°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叠放在矩形的两条边上,若∠1=25°,则∠2的度数为……………………………………………………………………………( ) A .53° B .55° C .57° D .60°2.如图,在△ABC 中,AB =AC ,点D 、E 在BC 上,连接AD 、AE .若只添加一个条件就能得到∠DAB =∠EAC ,则下列条件中不正确的是………………………………………( ) A .BE =CD B .AD =AE C .∠BAE =∠CAD D .∠DAE =∠DEA30°21第1题图第2题图BCDA3.已知等腰三角形ABC 中,AD ⊥BC 于点D ,AD =12BC ,则△ABC 的底角度数为_________. 4.在△ABC 中,AB =AC ,点E 、F 分别在AB 、AC 上,AE =AF ,BF 与CE 相交于点D .求证:DB =DC ,并直接写出图中其他相等的线段.FEBC DA5.已知等腰三角形ABC 中,∠ACB =90°,点E 在AC 边的延长线上,且∠DEC =45°,点M 、N 分别是DE 、AE 的中点,连接MN 交直线BE 于点F .当点D 在CB 边的延长线上时,如图1所示,易证MF +FN =12BE . (1)当点D 在CB 边上时,如图2所示,上述结论是否成立?若成立,请给予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你的猜想,并说明理由.(2)当点D 在BC 边的延长线上时,如图3所示,请证明你发现的结论. (3)你能用式子综合概括本题中MF 、FN 与BE 之间的关系吗?NMF EBC DA图1N MFEBCDA图2NMFE BC DA 图3参考答案3.75°或45°或15°解析:分三种情况:如图①,AD为腰上的高,且在△ABC内部,∵AB=BC,AD=12BC,∴AD=12AB,∴12ADAB=,又∵sin∠B=ADAB,∴sin∠B=12,∴∠B=30°,∴底角为180302︒-︒=75°;如图②,AD为底边上的高,∵AB=BC,AD⊥BC,∴BD=CD,又∵AD=12BC,∴BD=AD,∴△AB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底角为45°;如图③,AD为腰上的高,且在△ABC外部,∵AB=BC,AD=12BC,∴AD=12AB,∴12ADAB=,又∵sin∠DBA=ADAB,∴sin∠DBA=12,∴∠DBA=30°,又∵∠DBA=∠B +∠C,∠B=∠C,∴底角为30°÷2=15°.4.证明:在△ABF和△ACE中,∵AB ACBAF CAEAF AE=⎧⎪∠=∠⎨⎪=⎩,∴△ABF≌△ACE(SAS),∴∠ABF=∠ACE,∴BF=CE,∵AB=AC,AE=AF,∴BE=CF.∠ABF =∠ACE ,∵AB =AC ,∴∠ABC =∠ACB ,∴∠ABC -∠ABF =∠ACB -∠ACE ,即∠DBC =∠DCB ,∴DB =DC .图中其他相等的线段有DE =DF ,BE =CF ,BF =CE . 5.解:(1)不成立;猜想:FN -MF =12BE .理由如下:如图4,连接AD ,∵点M 、N 分别是DE 、AE 的中点,∴MN =12AD ,又∵AC =BC ,∠ACB =∠BCE =90°,∠DEC =45°,∴DC =EC ,∴△ACD ≌△BCE (SAS ),∴AD =BE .∵MN =FN -MF ,∴FN -MF =12BE .N MFEBCD A图4(2)发现的结论: MF -FN =12BE .证明:如图5,连接AD ,∵点M 、N 分别是DE 、AE 的中点,∴MN =12AD ,又∵AC =BC ,∠ACB =∠BCE =90°,∠DEC =45°,∴DC =EC ,∴△ACD ≌△BCE (SAS ),∴AD =BE .∵MN =MF -FN ,∴MF -FN =12BE .。
三角形判定定理(一)引言概述:三角形判定定理是数学中研究三角形性质的重要理论。
通过判定三个已知边长的数值是否能够构成一个三角形,并进一步确定该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
本文将介绍三角形判定定理中的第一部分内容,包括三个判定条件及其应用。
正文:1. 第一判定条件: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 两边之和等于第三边,无法构成三角形。
- 两边之和小于第三边,无法构成三角形。
- 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以构成三角形。
- 应用:通过已知的三边长,使用第一判定条件可以判断是否能够构成一个三角形。
2. 第二判定条件: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 两边的差等于第三边,无法构成三角形。
- 两边的差大于第三边,无法构成三角形。
- 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可以构成三角形。
- 应用:对于已知的三边长,在使用第一判定条件通过后,使用第二判定条件可以进一步确认三角形是否可行。
3. 第三判定条件:任意两边之比大于第三边之比。
- 两边之比等于第三边之比,无法构成三角形。
- 两边之比小于第三边之比,无法构成三角形。
- 两边之比大于第三边之比,可以构成三角形。
- 应用:通过已知的三边长比例关系,使用第三判定条件可以判断是否能够构成一个三角形。
4. 特殊情况的考虑:- 等边三角形:三边长度相等。
- 等腰三角形:两边长度相等。
- 直角三角形:一条边为直角边(与直角相对)。
- 钝角三角形:三个角中至少有一个角大于90度。
- 锐角三角形:三个角均小于90度。
- 应用:根据特殊情况的考虑,可以进一步确定三角形的性质和分类。
5. 示例和练习:- 提供一些具体的示例,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三角形判定定理的应用。
- 给出一些判定是否为三角形的练习题,帮助读者巩固所学知识。
总结:三角形判定定理(一)由三个判定条件组成,分别是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以及任意两边之比大于第三边之比。
通过应用这些条件,我们可以判断已知边长能否构成三角形,并进一步了解三角形的性质和特点。
三角形(1)1、填空题:(1)由____________三条线段______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组成三角形的线段叫做______;相邻两边的公共端点叫做______,相邻两边所组成的角叫做______,简称______.(2)如图所示,顶点是A、B、C的三角形,记作______,读作______.其中,顶点A所对的边______还可用______表示;顶点B所对的边______还可用______表示;顶点C所对的边______还可用______表示.(3)由“连接两点的线中,线段最短”这一性质可以得到三角形的三边有这样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由它还可推出:三角形两边的差____________.(4)对于△ABC,若a≥b,则a+b______c同时a-b______c;又可写成______<c<______.(5)若一个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4cm和5cm,则第三边x的长度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___,其中x可以取的整数值为____________.2.已知:如图,试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有______个三角形,它们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以线段AD为公共边的三角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线段CE所在的三角形是______,CE边所对的角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ABC、△ACD、△ADE这三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_____∶_____∶_____.3.选择题:(1)下列各组线段能组成一个三角形的是( ).(A)3cm,3cm,6cm (B)2cm,3cm,6cm (C)5cm,8cm,12cm (D)4cm,7cm,11cm(2)有两根长分别为50cm,35cm的木条,如果要钉一个三角形木架,那么下列四根木条中应选取( ).(A)0.85m长的木条(B)0.15m长的木条(C)1m长的木条(D)0.5m长的木条(3)从长度分别为10cm、20cm、30cm、40cm的四根木条中,任取三根可组成三角形的个数是( ).(A)1个(B)2个(C)3个(D)4个(4)若三角形的两边长分别为3和5,则其周长l的取值范围是( ).(A)6<l<15 (B)6<l<16 (C)11<l<13 (D)10<l<164. (1)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8,若腰长的3倍比底边的2倍多6,求各边长.(2)已知等腰三角形的一边等于8cm,一边等于6cm,求它的周长.(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30cm ,一边长为6cm ,求其它两边的长.(4)有两边相等的三角形的周长为12cm ,一边与另一边的差是3cm ,求三边的长.5.(1)若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是7,10,x ,求x 的范围.(2)若三边分别为2,x -1,3,求x 的范围.(3)若三角形两边长为7和10,求最长边x 的范围.(4)等腰三角形腰长为2,求周长l 的范围.(5)等腰三角形的腰长是整数,周长是10,求它的各边长.6.已知:如图,△ABC 中,AB =AC ,D 是AB 边上一点.(1)通过度量AB 、CD 、DB 的长度,确定AB 与)(21DB CD 的大小关系. (2)试用你所学的知识来说明这个不等关系是成立的.7.已知:如图,P 是△ABC 内一点.请想一个办法说明AB +AC >PB +PC .8.如图,D 、E 是△ABC 内的两点,求证:AB +AC >BD +DE +EC .1.填空题:(1)从三角形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画______,以______和______为端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这边上的高.如右图,若CD 是△ABC 中AB 边上的高,则∠ADC ______∠BDC =______,C 点到对边AB 的距离是______的长.(2)连结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和它______的______叫做三角形这边上的中线.如右图,若BE 是△ABC 中AC 边上的中线,则AE ______.______21 EC (3)三角形一个角的______与这个角的对边相交,以这个角的______和______为端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一个角的平分线与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右图,如果AD 是△ABC 的角平分线,那么∠BAD ______∠CAD=21______或∠BAC =2______=2______.2.已知:△GEF ,分别画出此三角形的高GH ,中线EM ,角平分线FN .3.(1)分别画出△ABC 的三条高AD 、BE 、CF .(∠A 为锐角) (∠A 为直角) (∠A 为钝角)(2)这三条高AD 、BE 、CF 所在的直线有怎样的位置关系?4.(1)分别画出△ABC的三条中线AD、BE、CF.(2)这三条中线AD、BE、CF有怎样的位置关系?(3)设中线AD与BE相交于M点,分别量一量线段BM和ME、线段AM和MD的长,从中你能发现什么结论?5.(1)分别画出△ABC的三条角平分线AD、BE、CF.(2)这三条角平分线AD、BE、CF有怎样的位置关系?(3)设△ABC的角平分线BE、CF交于N点,请量一量点N到△ABC三边的距离,从中你能发现什么结论?6.已知:△ABC中,AB=AC,BD是AC边上的中线,如果D点把三角形ABC的周长分为12cm和15cm两部分,求此三角形各边的长.7.(1)如果将一个三角形的三边的长确定,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不会改变了,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四边形是否具有这种性质?8.将一个三角形剖分成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小三角形,称为该三角形的等积三角形的剖分(以下两问要求各画三个示意图)(1)已知一个任意三角形,并其剖分成3个等积的三角形.(2)已知一个任意三角形,将其剖分成4个等积的三角形.9.不等边△ABC的两条高长度分别为4和12,若第三条高的长也是整数,试求它的长.1.填空:(1)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三角形的内角和性质是利用平行线的______与______的定义,通过推理得到的.它的推理过程如下:已知:△ABC,求证:∠BAC+∠ABC+∠ACB=______.证明:过A点作______∥______,则∠EAB=______,∠F A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EAF是平角,∴∠EAB+______+______=180°.( )∴∠ABC+∠BAC+∠ACB=∠EAB+∠______+∠______.( )即∠ABC+∠BAC+∠ACB=______.2.填空:(1)三角形的一边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做三角形的外角.因此,三角形的任意一个外角与和它相邻的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互为______.(2)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性质,可以得到三角形的外角性质?如图:∵∠ACD是△ABC的外角,∴∠ACD与∠ACB互为______,即∠ACD=180°-∠ACB.①又∵∠A+∠B+∠ACB=______,∴∠A+∠B=______.②由①、②,得∠ACD=______+______.∴∠ACD>∠A,∠ACD>∠B由上述(2)的说理,可以得到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如下: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角形的一个外角大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已知:如图,∠1、∠2、∠3分别是△ABC的外角,求:∠1+∠2+∠3.(2)结论:三角形的外角和等于______.4.已知:如图,BE与CF相交于A点,试确定∠B+∠C与∠E+∠F之间的大小关系,并说明你的理由.5.已知:如图,CE⊥AB于E,AD⊥BC于D,∠A=30°,求∠C的度数.6.依据题设,写出结论,想一想,为什么?已知:如图,△ABC中,∠ACB=90°,则:(1)∠A+∠B=______.即∠A与∠B互为______;(2)若作CD⊥AB于点D,可得∠BCD=∠______,∠ACD=∠______.7.填空:(1)△ABC中,若∠A+∠C=2∠B,则∠B=______.(2)△ABC中,若∠A:∠B:∠C=2:3:5,则∠A=______,∠B=______,∠C=______.(3)△ABC中,若∠A:∠B:∠C=1:2:3,则它们的相应邻补角的比为______.(4)如右图,直线a∥b,则∠A=______度.(5)已知:如图,DE⊥AB,∠A=25°,∠D=45°,则∠ACB=______.(6)已知:如右图,∠DAC=∠B,∠ADC=115°,则∠BAC=______.(7)已知:如图,△ABC中,∠ABC=∠C=∠BDC,∠A=∠ABD,则∠A=______(8)在△ABC中,若∠B-∠A=15°,∠C-∠B=60°,则∠A=______,∠B=______,∠C=______.8.已知:如右图,一轮船在海上往东行驶,在A处测得灯塔C位于北偏东60°,在B 处测得灯塔C位于北偏东25°,求∠ACB.9.已知:如图,在△ABC中,AD、AE分别是△ABC的高和角平分线.(1)若∠B=30°,∠C=50°,求∠DAE的度数.(2)试问∠DAE与∠C-∠B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说明理由.10.已知:如图,O是△ABC内一点,且OB、OC分别平分∠ABC、∠ACB.(1)若∠A=46°,求∠BOC;(2)若∠A=n°,求∠BOC;(3)若∠BOC=148°,利用第(2)题的结论求∠A.11.已知:如图,O是△ABC的内角∠ABC和外角∠ACE的平分线的交点.(1)若∠A=46°,求∠BOC;(2)若∠A=n°,用n的代数式表示∠BOC的度数.12.类比第10、11题,若O是△ABC外一点,OB、OC分别平分△ABC的外角∠CBE、∠BCF,若∠A=n°,画出图形并用n的代数表示∠BOC.13.如图,点M是△ABC两个内角平分线的交点,点N是△ABC两个外角平分线的交点,如果∠CMB;∠CNB=3:2,求∠CAB的度数.14.如图,已知线段AD、BC相交于点Q,DM平分∠ADC,BM平分∠ABC,且∠A=27°,∠M=33°,求∠C的度数.。
三角形怎么分类(一)引言概述:三角形是几何学中最基本的图形之一,根据三角形的边长和角度关系,可以将其分类为不同类型。
本文将详细讨论三角形的分类方法,并分析每一类别的特征和性质。
通过了解三角形的分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几何学中的相关概念和定理。
正文:1. 根据边长分类1.1 等边三角形1.2 等腰三角形1.3 不等边三角形1.4 直角三角形1.5 钝角三角形1.6 锐角三角形1.7 等腰锐角三角形1.8 等腰钝角三角形1.9 ...(根据需要进行补充)2. 根据角度分类2.1 锐角三角形2.2 直角三角形2.3 钝角三角形2.5 余弦三角形2.6 绝对余弦三角形2.7 ...(根据需要进行补充)3. 根据边长和角度关系分类3.1 等腰直角三角形3.2 等腰钝角三角形3.3 锐角等边三角形3.4 直角等腰三角形3.5 ...(根据需要进行补充)4. 根据内角和外角之和分类4.1 内角和为180°的三角形4.2 外角和为360°的三角形4.3 内角和小于180°的三角形4.4 内角和大于180°的三角形4.5 ...(根据需要进行补充)5. 根据特殊性质分类5.1 等角三角形5.2 相似三角形5.3 相等三角形5.5 ...(根据需要进行补充)总结:通过对三角形的分类方法进行细致的探讨,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不同类型三角形的特征和性质。
从边长、角度、边长和角度关系、内外角之和以及特殊性质的角度考虑,我们能够更好地应用几何学中的定理和概念,并解决与三角形相关的问题。
熟练掌握三角形的分类方法不仅扩展了我们对几何学的认识,也为我们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更多便利和创新的思路。
因此,通过学习本文所介绍的三个大点分类方法,并结合具体例子进行练习和应用,有助于进一步巩固和拓展我们对三角形分类的认识。
课时23.线段、角及平行线、相交线【课前热身】1. 如图,延长线段AB 到C ,使4BC =,若8AB =,则线段AC 是BC 的 倍.2. (2011浙江)如图,有一块含有45°角的直角三角板的两个顶点放在直尺的对边上.如果∠1=20°,那么∠2的度数是( )A .30° B.25° C.20° D.15°3.如图,直线l 1∥l 2, ∠1=40°,∠2=75°,则∠3等于(A )55°(B ) 60° (C )65° (D ) 70° 4.如图,已知直线AB CD ∥,125C ∠=°,45A ∠=°,那么E ∠的大小为()(A )70°(B )80° (C )90° (D )100°5. 已知三条不同的直线a ,b ,c 在同一平面内,下列四个命题:①如果a ∥b ,a ⊥c ,那么b ⊥c ; ②如果b ∥a ,c ∥a ,那么b ∥c ; ③如果b ⊥a ,c ⊥a ,那么b ⊥c ; ④如果b ⊥a ,c ⊥a ,那么b ∥c . 其中真命题的是 .(填写所有真命题的序号)6. .如图,已知CD 平分∠ACD ,DE ∥AC ,∠1=30°,则∠2= 度.【考点链接】1. 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_______________叫两点间距离.2. 1周角=__________平角=_____________直角=____________.3. 如果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就说这两个角互余,同角或等角的余角相等;如果_____________________互为补角,__________________的补角相等.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对顶角,对顶角___________.5. 过直线外一点___________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6. 平行线的性质:两直线平行,_________相等,________相等,________互补.7. 平行线的判定:________相等,或______相等,或______互补,两直线平行.8. 平面内,过一点有且只有_____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第1题) A B Cl 1l 2123第2题 第3题 第4题典例精析】例1. 如图所示,∠AOB 的两边OA 、OB 均为平面反光镜,∠AOB =35°,在O B 上有一点E ,从E 点射出一束光线经OA 上的点D 反射后,反射光线DC 恰好与OB 平行,求∠DEB 的度数。
例2 如图,l ∥m ,等腰直角三角形ABC 的直角顶点C 在直线m 上,若∠1=200,则∠2的度数为( )A.250B.300C.200D.350【强化训练】1. 如图,直线a ∥b , AC ⊥AB ,AC 交直线b 于点C ,∠1=65°,则∠2的度数是( )A. 65°B. 50°C. 35°D. 25°2. 如图,CD ∥AB ,∠1=120°,∠2=80°,则∠E 的度数是A.40°B.60°C.80°D.120°3. 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OT ⊥AB 于O ,CE ∥AB 交CD 于点C ,若∠ECO=30°,则∠DOT=( )A.30°B.45°C. 60°D. 120°OBA CD12 mABCl 21E D C BA第1题图 第2题图 第3题图课时24.三角形的有关概念【课前热身】1. 小华在电话中问小明:“已知一个三角形三边长分别是4,9,12,如何求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小明提示说:“可通过作最长边上的高来求解.”小华根据小明的提示作出的图形正确的是( )2. 如图,⊿ABC 中,∠A = 40°,∠B = 72°,CE 平分∠ACB ,CD ⊥AB 于D ,DF ⊥CE ,则∠CDF = 度. . (2011湖南怀化,2,3分)如图1所示,∠A 、∠1、∠2的大小关系是A. ∠A>∠1>∠2B. ∠2>∠1>∠AC. ∠A>∠2>∠1D. ∠2>∠A>∠13. 王师傅用4根木条钉成一个四边形木架,如图,要使这个木架不变形,他至少要再钉上几根木条? A .0根 B.1根 C.2根 D.3根4. 一副三角板,如图所示叠放在一起,则图中∠ 的度数是( ) A .75B .60C .65D .55【考点链接】一、三角形的分类:1.三角形按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角形按边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角形的性质:1.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____第三边,两边之差_____第三边2.三角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外角与内角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 三、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三角形的中位线.2.中位线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三条高线、三条角平分线都分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个点分别叫做三角形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例精析】例1 如图,在△ABC 中,D 是BC 边上一点,∠1=∠2,∠3=∠4,∠BAC=63°. 求∠DAC 的度数.C4321D CBA例2 如图,已知D 、E 分别是△ABC 的边BC 和边AC 的中点,连接DE 、AD ,若S ABC △=24cm 2,求△DEC 的面积.例3 探究1:如图1,在△ABC 中,O 是∠AB C 与∠ACB 的平分线BO 和CO 的交点,则∠BOC 与∠A 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探究2:如图2中,O 是∠ABC 与外角∠ACD 的平分线BO 和CO 的交点,试分析∠BOC 与∠A 有怎样的关系?请说明理由.探究3:如图3中,O 是外角∠DBC 与外角∠ECB 的平分线BO 和CO 的交点,则∠BOC 与∠A 有怎样的关系?(只写结论,不需证明)【强化训练】1. 如图,在△ABC 中,AB = 5cm ,AC = 3cm ,BC 的垂直平分线分别交AB 、BC 于D 、E ,则△ACD 的周长为______________cm .2. 如图,在梯形ABCD 中,AB ∥CD ,对角线AC 、BD 交于点O ,则S △AOD S △BOC .(填“>”、“= ”或 “<”)3. (2011湖北)如图,△ABC 的外角∠ACD 的平分线CP 与内角∠ABC 平分线BP 交与点P ,若∠BPC =40°,则∠CAP =4.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长是方程x 2 -5x +6 =0的两个根,则该三角形的周长L 的取值范围是 A. 1<L<5 B. 2<L<6 C. 5<L<9 D. 6<L<10ADCBEABCDE(第1题) (第2题) (第3题)图1 图2 图3图11-2D O C BA图11-1B C OA图11-3EOD ABC课时25.等腰三角形与直角三角形【课前热身】1.边长为6cm 的等边三角形中,其一边上高的长度为________.2.把命题“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 、b ,斜边长为c ,那么222a b c +=”的逆命题改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 。
3.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为40°,那么它的一个底角为______.4.在等腰Rt △ABC 中,∠C =90°,AC =1,过点C 作直线l ∥AB ,F 是l 上的一点,且AB =AF ,则点F 到直线BC 的距离为 .5.在△ABC 中,AB =AC ,D 为AC 边上一点,且BD =BC =AD .•则∠A 等于( )A .30°B .36°C .45°D .72°6. 将一副直角三角板如图所示放置,使含300角的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和含450角的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重合,则∠1的度数为( )A .450B .600C .750D .8507.如图,△ABC 中,∠C =90°,AC =3,∠B =30°,点P 是BC 边上的动点,则AP 长不可能是 (A )3.5 (B )4.2 (C )5.8 (D )78.如图,在Rt △ABC 中,∠C =90°,BC =6cm ,AC =8cm ,按图中所示方法将△BCD 沿BD 折叠,使点C 落在AB 边的C ′点,那么△ADC ′的面积是 .【考点链接】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 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__________;2.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______,底边上的________,顶角的_______,三线合一;3. 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_________. 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1. 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等于_______,同样具有“三线合一”的性质;2. 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________,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_______,一个角等于60°的_______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三.直角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1. 直角三角形两锐角________.2. 直角三角形中30°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________.第8题图3. 直角三角形中,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______.;4. 勾股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勾股定理的逆定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典例精析】例1 已知:如图,锐角△ABC 的两条高BD 、CE 相交于点O ,且OB=OC , (1)求证:△ABC 是等腰三角形;(2)判断点O 是否在∠BAC 的角平分线上,并说明理由。
【强化训练】1. 如图,在直角△ABC 中,∠C=90,∠CAB 的平分线AD 交BC 于D ,若DE 垂直平分AB ,则∠B 的度数是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