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 1.1.1 认识区域教案 鲁教版
- 格式:doc
- 大小:43.00 KB
- 文档页数:3
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节认识区域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会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
3、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知识梳理]一、区域含义:1、概念:区域是指,是人们在的基础上按一定划分出来的;2、特点:(1)区域具有一定的、、,有明确的 .(2)其内部某些特征,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1)指标: 可采用指标,也可采用指标,可按自然要素特征划分,也可按人文要素特征划分。
(2)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类型:三、理解区域三大特征的含义: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和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各区域内部有性,各区域间普遍存在性。
3、开放性:区域并不是的,而与其他区域有着,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特点。
[即时训练]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
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关于区域的叙述,错误的是( )A.区域之间都有明确的界线B.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C.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地区2.下列关于区域类型划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A.区域都是按单一指标来划分的B.区域划分是在地理整体性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的C.区域是人为划分的,客观上并不存在D.由于人们的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不同,划分出的区域类型也不同3.下列区域属于功能区的是 ( )A.方言区 B.旱作农业区 C.城市经济区D.东亚文化区4.下列区域属于均质区的是 ( )A.城市经济区 B.浦东新区 C.京津唐工业基地 D.方言区5.西气东输体现了区域特征的 (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综合性田晓同学在他的《我的家乡》作文中写道:“四月的早晨,广阔低平的田野一望无尽,船儿在密如蛛网的河流中穿梭,微风徐来.田里绿油油的稻秧,迎风起舞。
高中地理 1.1《认识区域》教案鲁教版必修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了解区域的分类,并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3.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教学重点】: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教学难点】: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教学方法】:讲授【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引入)提出问题“什么是区域”,可以结合初中所学的世界和中国地理,列举出一些区域类型。
(新授)一:知识结构二:基础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指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2)有明确的区位(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3、划分指标单一指标自然要素综合指标人文要素4、划分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2、功能区3、区域的尺度与区域的特点(三)区域的特征1、整体性2、差异性3、开放性重点解释:1、所有的区域是否都有明确的边界?不一定。
有的区域边界是明确的(行政区);有的区域边界具有过渡性质(干湿区)。
2、如何全面认识一个区域? 我国东部季风区是不是一个区域?从类型、区位特征、共性、区间差异和边界形状五个方面分析判断。
东部季风区符合上述要求,是一个区域。
3、如何区分均质区与功能区?提示:均质区和功能区的区别在于,均质区内部某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
其划分的依据就是某一自然要素或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如干湿区中的湿润区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都在800毫米以上;而功能区内部则是在某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它是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如城市经济区就是指以城市为中心,并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第一节 认识区域 学习目标 了解区域的含义、类型及特征。
一、区域的含义1.区域概念中的两个“一定”⎩⎪⎨⎪⎧一定范围的①地理空间一定的划分②指标 2.区域划分的两个指标⎩⎪⎨⎪⎧ 单一指标与③综合指标自然要素特征与④人文要素特征3.区域特点的三个方面⎩⎪⎨⎪⎧具有一定的面积,⑤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⑥区位特征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 区域⑦有所区别二、区域的类型 三、区域的特征基础达标练知识点一 区域的含义读图,回答1~2题。
1.图甲能正确表达出的区域内涵是( )A.区域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B.区域内部的特性相对一致C.区域可划分为下一级区域D.区域的边界是明确的答案 B解析可逐项分析突破。
A项:图甲中三类干湿地区基本各自独立,水田、旱地、牧区之间以差异为主,没有内在联系;B项: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相对一致性;C项:图甲中三类干湿地区是并列关系,而非包含关系;D项:三个干湿地区的界线是一个过渡带,而并非是明确的界线。
2.2009年8月份,地处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上的淮安市设立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标志园项目,获得国家测绘局的批准,图乙为标志园内分界线标志物模型。
该标志物应位于图甲中的( )A.①处 B.②处 C.③处 D.④处答案 C解析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南北地理分界线,大致与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基本吻合。
知识点二区域的类型3.以下区域属于均质区的是( )①我国的北方方言区②我国北方的旱作农业区③京津唐工业基地④东北平原区⑤浦东新区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答案 B解析均质区是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可以按照某一自然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自然区域,如根据地形划分出高原区、平原区等;也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人文区域,如方言区、水田农业区、旱作农业区等,故①②④均为均质区。
而京津唐工业基地与浦东新区均属功能区,即都是由区域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的区域。
地理:1.1 《认识区域》学案(鲁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掌握区域的含义与划分方法。
了解区域的类型及其空间尺度的划分。
掌握区域的特征,能够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课堂互动】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自主学习1.区域:是指在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__________的基础上按一定的_______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_______、形状、范围和______,有明确的________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具有相对的______性,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图表导读读图1—1—2,分析甘肃省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并解释原因。
读图1—1—3,甘肃省划分为哪几个干湿区?划分的指标是什么?合作探究区域有哪些划分的方法?知识点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是指那些要素具有______性或______性的区域。
2.功能区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______的区域。
图表导读读图1—1—4,本图把我国作为一个空间单元,我国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合作探究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知识点三、区域的特征自主学习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______________,构成一个统一的_________ 。
2.差异性: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_______,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_______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性。
3.开放性:区域作为地球表层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_____要素之间,以及______要素和________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图表导读读图1—1—6 ,回答下列问题:1.青藏高原的两大显著特征是什么?2.说明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第一节认识区域学习目标明目标、知重点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含义和区域划分的目的。
了解区域的分类,能举例说明不同类型的区域。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一、区域的含义1.含义: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具有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
2.特点: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划分:既可以是单一指标,也可以是综合指标;既可以按照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也可以按照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
4.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区域范围有大有小,如东部经济地带的范围大于京津唐工业基地;区域界线往往有过渡性特征,如干湿区的界线;有的界线明确,如行政区的界线。
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1)概念:是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2)类型:包括自然区域和人文区域。
2.功能区(1)概念: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联系的区域。
(2)组成:功能区由区域的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区分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方法凡是以区域物质内容(既可以是自然要素也可以是人文要素)的相似性为指标的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均质区范畴。
如根据地形划分出高原区、平原区等,按照人文要素的相似性划分出方言区、水田农业区等。
凡是以区域内在联系(功能上有联系)为依据进行分类所形成的区域均属功能区范畴。
如城市经济区指以城市为中心并且包括该城市集聚和辐射能力达到的地区。
3.区域的空间尺度(1)空间尺度: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包括大尺度的区域、中等尺度的区域和小尺度的区域。
(2)特点:一般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观;反之,尺度越小描述得就越具体,越详细。
三、区域的特征特征含义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差异性异性区域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开放性自然要素之间和社会经济要素之间的联系区域内部特征具有明显的相似性,但并不是说内部特征的完全一致性,即区域内部也存在差异。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全册教案第一章中国自然环境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内部运动;2.了解中国境内重要地貌类型和地理环境特点;3.了解中国大气、水、土的环境特点和影响。
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构造和内部运动2.中国的地形地貌及地理环境特点3.中国的大气、水、土和环境问题备课提纲知识讲解地球基本构造和内部运动1.讲解地球的三层结构和特点;2.讲解地球的内部运动:地幔对流、板块漂移;3.指导学生学习地球的内部结构图和板块运动图。
中国的地形地貌及地理环境特点1.讲解中国的地形地貌特点:高原、盆地、山地、平原等;2.讲解不同地貌类型的形成过程和周期;3.指导学生认识中国大地构造的形态和地理位置。
中国的大气、水、土和环境问题1.讲解中国大气环境特点和污染现状;2.讲解中国水资源的特点和问题;3.讲解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环境问题。
组织课堂活动1:讨论地球的内部结构和运动1.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地球的内部结构有哪些?内部运动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2.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结果。
活动2:制作地貌模型1.学生自行整理材料,制作所学地貌的模型;2.学生使用PPT展示自己的作品,介绍地貌的形成过程和地理位置。
活动3:课外实地考察1.学生自行课外调研一个本地区的环境问题;2.学生汇报结果并探讨可行的解决方案。
课堂作业1.阅读教科书第一章内容,完成课后习题;2.搜集本地区的空气、水质、土地污染情况及处理措施。
总结反思1.在地表与地下的结构与运动方面,学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2.学生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地貌类型和地理环境特点有了清晰的认识;3.学生了解了中国大气、水、土的环境特点和问题,对未来环保方向也有了一定的预期。
第一节 认识区域[学习目标] 1.结合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干湿区的划分图,分析说明区域的内涵。
2.知道区域的分类,并能举例说明不同的区域类型。
3.结合海南岛的案例和材料,分析说明区域的基本特征。
一、区域的含义1.概念: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划分出来的。
2.特点⎩⎪⎨⎪⎧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或界线有明确的区位特征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3.划分(1)指标⎩⎪⎨⎪⎧单一指标或综合指标自然要素特征或人文要素特征(2)目的: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思考 区域之间的界线都是明确的吗?试举例说明。
答案 不一定。
区域之间的界线往往是进行区域划分、确定具体区域的基本依据,但其位置不一定是明确的。
诸如国家、行政区等人为划定的管理区域之间的界线是十分明确的,但诸如气候区、植被区等区域的界线是模糊的,具有过渡性的特点。
归纳提升 区域的内涵剖析(1)弄清划分类型:即看该区域是按什么标准划分的什么类型,这是认识区域的第一步,起到定向的作用。
(2)区位特征:也就是看该区域的位置,与周围的区域有什么联系。
(3)区内共同性:分析区域内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4)区域间差异性:即比较该区域与其他区域在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不同。
(5)边界形状:记忆该区域的轮廓特征,以便迅速准确地识别和确认,如省区轮廓、湖泊轮廓等。
读“我国干湿地区的划分示意图”,回答(1)~(2)题。
(1)该图所表达的区域特征是( )A.图中各区域的划分依据不同B.区域内部的特定性质相对一致C.降水量是划分干湿地区的唯一指标D.区域的范围、边界和面积都是明确的(2)半干旱地区多是草原牧区,湿润半湿润地区多是农耕区,这反映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A.发展水平B.生活特点C.发展方向D.发展条件答案(1)B (2)C解析(1)干湿地区的划分是根据多年平均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来划分的。
地理ⅲ鲁教版1.1认识区域教案第一节认识区域【一】教材分析本节共三部分,一是区域的含义,二是区域的类型,三是区域的特征。
“区域的含义”一目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区域的概念;二是区域的划分,包括划分指标、几何特征和内部特征等;三是划分区域的目的。
在“区域的类型”一目中,重点是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两个概念。
在“区域的特征”一目中,重点是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材最后的“活动”是以海南岛为例,进一步复习加深对区域概念和区域特征的理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探讨区域自然要素及区位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该“活动”具有很强的探究性,针对“活动”中提出的几个问题,通过让学生独立地搜集材料,自由结合成学习小组,充分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出答案。
本节课内容前后对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教学时,要先领会教材的总体构思,把握教材的主线与总体结构,然后分别进行讲述。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举例说明区域的含义、特点,能够表达出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图”的分析,得出区域划分的不同类型,提高读图分析的能力,通过对“海南岛的交通和旅游图”的分析、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分析、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区域的划分及区域之间的差异的学习,形成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因地制宜对本区域进行开发利用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难点1、辨析均质区和功能区的概念2、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四】学情分析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实验水平大差距。
有些学生基础较差,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比较分析,自主学习、协作探究。
充分利用教科书搭建的平台,引导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对问题有更深的认识。
六、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导学案,初步把握区域的概念和特征。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2课时八、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江苏省新沂市第二中学2014-2015学年高一地理 1.1.1 认识区域教案鲁教版教学目标重点区域的含义难点区域两种类型的概念及区分教法及教具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个案调整教师主导活动学生主体活动导入新课:必修一和必修二我们分别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必修三我们开始学习区域地理。
我们的生活与区域密切相关。
例如,我们介绍自己家乡在某省某市,去过某风景区旅游等。
我们经常听到省(直辖市、自治区)、流域、经济区、自然保护区等名词和反映区域的术语。
那么,到底什么是区域吗?让我们共同揭开它那神秘的面纱。
板书课题:第一节认识区域讲授新课:一、区域的含义投影展示:“甘肃省年降水量分布”图和“甘肃省干湿区的划分”图提问:甘肃省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特点?甘肃省自东南向西北可分为哪四个干湿区?干湿区划分的指标是什么?学生: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甘肃省自东南向西北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干湿区划分的指标主要是降水量多少及其与蒸发量的大小关系学生讨论归纳“区域”的定义教师小结并强调:⑴区域必须占据一定的地理空间。
⑵区域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性。
⑶区域具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和界线,但界线多是模糊不清的,有明确界线的如——行政区域的界线。
阅读知识窗:“区域的划分”二、区域划分的指标1、单一指标教师讲述:根据≥10℃积温,把我国从北向南依次划分为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五个温度带(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是秦岭——淮河)知识拓展:中国重要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①秦岭—淮河是我国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秦岭—淮河是我国暖温带与亚热带的分界线③秦岭—淮河是我国半湿润地区与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④秦岭—淮河是我国旱田与水田的分界线⑤秦岭—淮河是我国小麦主产区与水稻主产区的分界线2、综合指标教师讲述: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世界划分为东亚文化区、欧美文化区等小结: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既可以是单一指标,又可以是综合指标;区域既可以按照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又可按人文要素来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