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重点课文课后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10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后练习题(附答案)【积累·感知】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确凿___油蛉___觅食___倜傥___菜qí___jiàn___赏蝉tuì___kuī___甲二.形似字注音组词躁()___博()___瞪()___燥()___搏()___澄()___澡()___膊()___蹬()___臊()___薄()___橙()___三.先解释加点字,再解释词语1.人迹罕至:2.人声鼎沸:3.高枕而卧:4.朝花夕拾:四.用下列句式造句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2.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1.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文中为什么要写美女蛇的故事?3.你怎样理解文中学生的提问和先生的态度?4.你会对文中的先生持什么态度?【体验·探究】六.课内语段阅读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看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
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这段文字描写景物,其中详写什么?略写什么?2.这段文字从多角度进行描写,分别按提示各找一个例句。
写视觉的:写听觉的:写味觉的:3.文段开头的两个“不必说”有什么表达作用?4.说说下面两句话中加点的字能否改为括号内的字,为什么?①肥胖的黄蜂伏(停)在菜花上。
2024秋新教材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后习题答案Word版第一单元1.春朱自清思考·探究·积累一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课文描绘了哪些春日图景。
你最喜欢哪一幅画面?说说你的理由。
参考答案:课文描绘了五幅春日图景。
1.春草图(草报春),2.春花图(花争春),3.春风图(风唱春),4.春雨图(雨润春),5.迎春图(人迎春)。
二课文读起来富有童趣,又带有诗的韵味,清新,活泼,优美。
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试找出一些段落细加品味,并与同学分享你的体会。
参考答案:参考“课文研读”的相关内容,可以欣赏课文中的一处描写,也可以欣赏一个段落。
鼓励学生自由地发表创见。
三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壮的青年”,你怎样理解这些比喻?你还能发挥想象,另写一些比喻句来描绘春天吗?参考答案:第一问参见“问题探究”3中的分析(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第二问,要鼓励学生大胆联想和想象,可以写一个比喻句,也可以写多个比喻句。
四朗读下列语句,注意重音和停连,并想象各句描绘的情景,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盼望着....。
...,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1.两个“盼望着”,语气应该是递进的,表达一种急切而欣喜的“盼望”心情。
“春天”本无脚步,是作者想象有的。
没说“来了”,只说“近了”,是从春天刚起步说起。
这是课文的开头,一上来就传达了一种欢快而热烈的心情和气氛。
2.小草偷偷地...。
...,绿绿的...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2.“偷偷地”和“钻”,表现小草的情态和动作,仿佛有灵性、有个性。
“嫩嫩的,绿绿的”是定语后置,本来应该放在“小草”前面。
后置之后,改变了正常的语序,造成语言的抑扬顿挫效果,而且句子变短了,也造成一种短而快的语流节奏。
3.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3.这一长串短句,有一种鲜明的语言节奏。
5.秋天的怀念一、说说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课文两次写到了秋天,一次在母亲即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我”和妹妹去北海公园看花。
题目为“秋天的怀念”(1)其主要寓意为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2)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体会了母亲的坚韧和顽强,懂得了母亲的期望,悟出了生命存在的意义,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二、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试结合上下文作具体分析。
1.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答:这句话运用了动作描写。
写出母亲面对“我”“暴怒无常”时的反应:“悄悄地躲出去”,可以看出母亲深深地理解..儿子的情绪需要发泄,她用宽厚的母爱容忍....儿子的暴怒;“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可以看出母亲担忧..着儿子,怕他有什么过激的行为伤害了自己。
“悄悄”和“偷偷”的无声动作背后,是母亲疼痛..,担心..。
..,疼爱..,宽容..不已的揪心..,体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理解2.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答:这句话运用了动作、语言描写。
面对儿子灰心绝望,自暴自弃,母亲十分痛心焦急....;母亲的“扑”和“抓”,是想扑灭儿子轻生的念头,阻止儿子自暴自弃;儿子的痛苦在母亲心中已经加倍,母亲却以强大的毅力“忍住哭声”,她是以强大的毅力.....忍住悲情,给儿子一份坚定的力量.....。
3.母亲进来了,挡在床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带你去看看吧。
”他憔悴的脸上显出央求般的神色。
答:这句话运用了动作、神态描写。
“我”独自坐在窗前,看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挡在窗前”,她唯恐..的折磨,有显示着儿子..飘落的树叶又引起我悲观的情绪;“憔悴”的面容,既显示绝症对母亲身体绝望的状态对母亲心理..的折磨;那“央求”的神色,表现出母亲屡遭儿子拒绝却从未改变的关怀和渴望.....。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课文按时间顺序,重点叙述了“我”和牧羊人三次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填写下表。
参考答案:二、参照示例,以“他是一个__________的人”的形式说说你对牧羊人的认识。
注意结合课文中描写的牧羊人的相关语句(包括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参考答案:他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
课文中说:“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
”在高原中独自一个人生活,他处在完全的孤寂中,语言对于他已经不是必需品。
“我”与他的几次见面,他话语都不多,基本是有问才有答,关于个人的一些信息,都是在“我”的“不断地询问”下才道出。
这也说明他是个不爱说话的人。
他是一个不图回报的人,无论对劳作,还是对生活。
从他并不在意土地是谁的,只是一心一意地把橡子种下去的细节可以看出,他种橡树的目的是改变恶劣的环境,而不是为了从政府或个人那里获得什么报酬;从“现在,他不再放羊。
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
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等描写中,可以看出他改变生活方式是为了保护环境,而不是想从别人那里得到回报。
三、课文首尾两段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前后呼应。
阅读这两段,参考下面的文字,谈谈你对课文主题的认识。
参考答案:这篇文章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原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精神,也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
四、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
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并写出你对评价和感受。
参考答案:刘盛兰是山东省招远市蚕庄镇柳杭村的一位“五保”老人。
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
为了让自己以后无力行动时身边能有一个照顾自己的人,他开始了助学。
这是老人的初衷。
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超出了自己的想象,也改变了自己的初衷。
初中初一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一课春课后练习题(可打印修改)第 1 课春夯基达标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朗润.(rùn)B.抖擞.(sǒu)稀疏.(shū)黄晕.(yùn)水涨.船高(zhàng)捉迷藏.(cáng)C.应和.(hé)蓑.衣(suō)戴着笠.(lì)D.撑.伞(zhǎng)酝酿.(niàng)欣.欣然(xīn)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互联网酝.酿.下一场革命,多个细分领域走向融合。
(2)为烘.托.节日气氛,众多商场举办猜灯谜活动。
3.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 )(2)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 )(3)“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 )4.根据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空。
全文围绕一个“”字,写了“”“”“”三部分内容,这三部分的顺序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
开头部分写的是春天在盼望中到来;中间部分描写了美好的春景画面;结尾部分以赞美作结,用三个比喻句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强调它的“”“”“”,深化了主旨。
课内品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5~6 题。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批注①: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象。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批注②:]…………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上的街市》课后练习题及答案一、基础积累1.辨字组词。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陈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闲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选词填空。
(1)1921年,五四运动高潮已过,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
此时诗人郭沫若所面对的是一个“冷酷如________!黑暗如________!腥秽如________”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黑暗现实。
A .漆 铁 血B .铁 漆 血C .血 铁 漆(2)面对黑暗的现实,诗人感到极大的________,他在五四高潮时期对祖国的________陡然归于________,诗人一度的兴奋陷入了苦闷伤感,但他并没有悲观失望,依然不倦地探索和追求。
A .愤慨 希望 破产B .愤怒 憧憬 破灭C .恼怒 向往 幻灭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郭沫若《天上的街市》,完成文后问题。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我想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4.本诗取材于我国古代关于 的神话传说,课文借助于丰富新奇的联想和 ,描绘了美丽的天街景象。
这首诗重在表现诗人 、 的思想感情。
5. 用“/”给下列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1)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___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1茏:笼:)(朗:郎:)(渺:缈:)(漂:缥:)((2)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12 《纪念白求恩》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默读课文,归纳各段内容要点,说说课文段落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第1段赞扬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第2段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第3段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第4段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课文整体上是“总—分—总”的结构。
先概括叙述白求恩的事迹,再分别阐述对他精神品格的理解,最后进行总结,号召大家学习他的精神品格。
二、课文第2、3段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白求恩同志的高贵品质。
默读这两段,勾画出相应文字,填写下表,并体会对比手法的表达效果。
表达效果:本文不仅是为了颂扬白求恩,而且是为了教育全党向白求恩学习,所以既评述白求恩,又批评党内的不良倾向。
通过对比,白求恩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更加难能可贵;通过对比,显出差距,更加有力地证明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
三、背诵课文第4段。
将这一段划分为两个层次,并说说两个层次之间是如何过渡的。
参考答案:第四段分两层:第一层:从开始到“我是很悲痛的”,表达遗憾和悲痛之情;第二层:从“现在大家纪念他”到结束,号召大家向白求恩同志学习。
先叙后议,先叙述自己和白求恩的交往,然后分析和强调学习白求恩的意义。
两层之间是通过过渡句“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来过渡的。
四、品味下列语句,体会其表达效果。
并尝试仿写句子,用上加点的词语。
1.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佩服,没有一个不动。
2.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纯粹的人,..高尚的人,一个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参考答案:1.此处连用两个双重否定句,极其有力地强调了无一例外,每个人都佩服,每个人都感动的事实,这比一般的陈述句显得更斩钉截铁、不可动摇。
仿写:[示例]了解中国历史的人说到毛泽东,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13.纪念白求恩预习✧默读全文,参考题注,并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白求恩其人其事。
✧这是一篇在中国产生过极大影响的文章,很长一段时间内曾家喻户晓。
问问你的祖辈、父辈,了解这篇文章对他们的影响。
课文原文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共产党员,五十多岁了,为了帮助中国的抗日战争,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不远万里。
白求恩同志是实践了这一条列宁主义路线的。
我们中国共产党员也要实践这一条路线。
我们要和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要和日本的、英国的、美国的、德国的、意大利的以及一切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打倒帝国主义,解放我们的民族和人民,解放世界的民族和人民。
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
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
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
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
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
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课后习题。
重点课文课后习题1.《散步》一、本文的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来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你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答:好,因为“散步”是文章的中心事件,是凝聚亲情的纽带,还是全文的线索,把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各种细节贯穿起来。
并且语言凝练,感情蕴含丰富,给人以温馨的感觉。
换一个角度标题可为:《背上世界》,因为会给人有无限的遐想,有读下去的欲望。
二、“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示例1:一个老人代表着过去的时代和世界,而一个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时代和未来的世界,所以一个老人加上一个孩子,那就是整个世界。
而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示例2:从字面上来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很小心,因为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这个形容很有象征意义:中年人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他们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段话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同时也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三、找出课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结合上下文仔细品味,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第一处: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作用:本文在对景物的轻描淡写之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新绿”“嫩芽”“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是对生命的高歌,是对生命的礼赞。
景物描写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第二处: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课后习题答案早晨不起误一天的事,幼时不学误一生的事。
珍惜时间认真做七年级语文课本练习吧,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编的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课后习题答案,感谢欣赏。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本课后习题答案(一)我的早年生活一、默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结构,感受“我”在叙事中流露出的情感和态度,然后依据示例,完成下面的表格。
二、作者幽默的语言中充满了睿智,发人深思。
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下面语句的理解。
1.每个人都是昆虫,但我确信,我是一个萤火虫。
分析:作者把自己比作萤火虫,说明自己像萤火虫一样虽然弱小却能在黑暗中顽强的发出光芒;萤火虫在西方还有冒险精神等类似的表意,表明他具有勇敢冒险的精神,也反映了他的自信。
2.刚满12岁,我就步入了“考试”这块冷漠的领地。
分析:因为主考官考的总是小丘吉尔最不喜欢的科目、不知道的内容、题目也总是难题、偏题(至少对于小丘吉尔来说)使得他“场场考试,场场失败”,所以说考试是“冷漠的领地”,非常幽默。
3. 我会首先让他们都学英语,然后再让聪明些的孩子们学习拉丁语作为一种荣耀,学习希腊语作为一种享受。
分析:丘吉尔让孩子学英语是因为英语是他们点的母语,一个人必须热爱祖国,熟练掌握母语。
“聪明”的孩子学拉丁语,是相对于自己的“笨”而言的,有调侃的意味。
4. 但是我们制定了条约,不许他发展炮兵。
这非常重要!分析:“我”和弟弟制定条约,把游戏玩的如此郑重,这表现了丘吉尔的军事天赋。
5. 多年来,我一直以为父亲发现了我具有天才军事家的素质。
但是,后来我才知道,他当时只是断定我不具备当律师的聪慧。
分析:这句的意思是当初父亲支持他选择军事工作,其实是迫不得已的。
在这轻松地调侃中,体现了丘吉尔的谦逊精神。
三、初读文章,你可能会觉得丘吉尔太幸运了:拉丁文考试完全不会,却被哈罗公学的校长肯定;凭抽签猜中试题,也能成功通过第二天的征兵考试。
他的成功真的是靠幸运吗?试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丘吉尔以一种坦然乐观的心态来对待自己在哈罗公学的处境。
重点课文课后习题1.《散步》一、本文的题目《散步》是从文章主要事件的角度来确定的,你觉得这个标题好吗?请你换一个角度为本文你一个标题,并说说你的理由。
答:好,因为“散步”是文章的中心事件,是凝聚亲情的纽带,还是全文的线索,把祖孙三代互敬互爱的各种细节贯穿起来。
并且语言凝练,感情蕴含丰富,给人以温馨的感觉。
换一个角度标题可为:《背上世界》,因为会给人有无限的遐想,有读下去的欲望。
二、“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示例1:一个老人代表着过去的时代和世界,而一个孩子代表着刚刚开始的时代和未来的世界,所以一个老人加上一个孩子,那就是整个世界。
而背着这个世界的我和妻子——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大责任: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对生活有一种使命感。
示例2:从字面上来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很小心,因为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
这个形容很有象征意义:中年人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他们既要赡养老一代,又要抚养下一代,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这段话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思想,表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美德,同时也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三、找出课文中两处景物描写,结合上下文仔细品味,说说它们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第一处: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
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
作用:本文在对景物的轻描淡写之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新绿”“嫩芽”“水泡”,分明是春的气息的透露,显示了不可遏制的生机,是对生命的高歌,是对生命的礼赞。
景物描写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第二处: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
”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
”母亲对我说。
作用:对景物的轻描淡写之中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为常见的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
“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水波粼粼的鱼塘”,分明是春天在召唤,生命在呼唤,写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也衬托出母亲愉快的心情。
景物描写,看似简短,实则蕴含着美妙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
四、课文中多处运用对称式的句子,如例句所示。
请在画出两处这样的句子,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示例: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示例:(1)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
(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好处:对称句可使语言精炼优美,可形成一种整齐美。
文中间用对称句,长短相杂,整散并用,能凸显语言的跌宕回环之美。
2.《秋天的怀念》一、课文几次写到秋天?为什么文章的题目叫“秋天的怀念”?课文两次写到了秋天,一次在母亲即将去世前,一次在母亲去世后多年,“我”和妹妹去北海公园看花。
题目为“秋天的怀念”,其主要寓意为在秋天怀念同样是在秋天去世的母亲,也表明经过人生的“秋天”,母亲牵挂的儿女都已经长大,懂得了怎样面对生活的困境。
二、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母亲的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等的句子,表现了母爱的伟大。
试结合上下文作具体分析。
1. 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运用的是动作描写,面对“我”的“暴怒无常”,母亲逆来顺受,表现出极大的理解、忍耐和宽容。
“悄悄地”“偷偷地”等词语,形象地表现出母亲的慈爱。
2. 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运用的是动作和语言描写,面对厌世自弃的“我”,母亲尽其所能地劝抚、安慰“我”。
“扑”“抓”等词语,表现了母亲反应的强烈;“忍住哭声”说出的话语,字字沉重,句句贴心,读之令人怆然。
3. 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运用的是神情描写,“憔悴的脸”表明母亲积劳成疾,心力交瘁,“央求般的神色”见出母亲的耐心、慈祥。
即使是“暴怒无常”的“我”,也不由得为之感动了。
4. “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运用的是语言描写,仅仅因为“我”勉强同意出游,母亲就“喜出望外”,展开话题,提起“我”儿时的趣事,她有些“忘情”,忘乎所以,暂时忘记了眼前的烦恼,直到她突然意识到犯了“禁忌”,才从“梦”中惊醒。
5.她忽然不说了。
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
她比我还敏感。
母亲“忽然不说了”,她意识到她说多了,因为现在的“我”,完全丧失了“跑”和“踩”的能力,母亲怕又勾起“我”的烦恼。
“她比我还敏感”,说明她的内心比“我”还沉重。
三、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详写各种颜色的菊花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这句话,有什么深意?参考答案:课文最后一段详写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的菊花,象征了母亲菊花一样的精神品格,也表明“我”和妹妹实现了母亲生前的遗愿,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结尾重复母亲“好好活儿”的话,表明成熟的“我们”现在已经懂得生命的意义和生活的真谛,不会再徒叹命运的无情,会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磨难。
3.《我的老师》一、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所写的七件小事,然后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
1.蔡老师假装发怒2.蔡老师教我们跳舞3.蔡老师让我们观察蜜蜂4.蔡老师教我们读诗5.“我们”喜欢、亲近蔡老师6.蔡老师排除“我”和伙伴之间的小纠纷7.“我”睡梦里寻蔡老师二、本文的感情不是荡漾在字面上,而是蕴含在平实的字里行间,像一股涓涓细流,绵长深远。
结合括号中的提示,揣摩下边的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
1.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老师真的要打“我”吗?大家为什么都笑了?)运用了动作与神情描写,这句话中,“好像”和“轻轻”两个词语,把蔡老师假装发怒的情形形象地写出来,而“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是“处罚”结果更是把老师的慈爱、儿童的机灵、师生间的亲密友善充分表现出来。
2.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
(这里为什么用“狡猾”一词呢?)“狡猾”原意是诡计多端,不可信任,这里贬词褒用,“调皮”“淘气”的意思,形象地写出了“我”天真调皮的神态,反映了“我”与蔡老师非常亲近的心理状态以及发现老师真实心理的得意。
3.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
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不由得”“默默”“急于模仿”表现了“我们”怎样的感情?)学生对老师的爱首先体现在学习、模仿上。
“不由得”“默默”“急于模仿”表现了学生对蔡老师的喜爱、依恋之情。
4.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本文全篇用第三人称指代蔡老师,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使用第二人称更便于直接抒情。
行文至此,文章改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蔡老师,可见,记忆唤醒了“我”对蔡老师的强烈的思念,一个“你”字,把作者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4.《再塑生命的人》一、通读全文,感受作者的情怀,并简要了解海伦·凯勒的生平经历,讨论:为什么海伦称莎莉文老师为“再塑生命的人”?“再塑生命”从字面意思看,是“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的意思。
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本来,“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爱护和教育下,“我”的灵魂被唤醒,拥有“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总之,正如作者自己所言:“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也是“再塑生命的人”,莎莉文小姐以她无私的爱,重塑了海伦·凯勒的生命。
用中国通俗的话说,就是“再生父母”。
“再塑生命”一词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无比敬爱和感激之情。
二、仔细阅读第1—5段,看看作者在安妮·莎莉文老师出场前铺垫了哪些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铺垫的内容:先总写“我”的感受,强调莎莉文老师到来的那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接着写家里人的活动、“我”的期待,春天的阳光和花朵等;再用设问、比喻进行烘托,用呼告表达自己的渴望。
在这样层层铺垫下,莎莉文老师出场了。
好处:(1)用层层铺垫烘托出莎莉文老师对于“我”的重要性,也加重了开头所说的“最重要的一天”的分量;(2)给读者留有阅读期待,让我们急于了解莎莉文老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三、文中有不少描写“我”学有收获后动作行为或心理活动的语句,画出这些语句,体味“我”学习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
文中这样的语句很多,例如:“当我最后能正确地拼写这个词时,我自豪极了,高兴得脸都涨红了,立即跑下楼去,找到母亲,拼写给她看。
”这一句有心理活动,有动作行为,把“我”获得新知的喜悦、激动以及急于与人分享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其他语句如: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股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
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
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这几段文字将自己在获得了对“水”的感性认识后的激动、欣喜与幸福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
5.《春》一、在作者笔下,春天就像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说一说课文描绘了哪些春天的图画,你最喜欢那幅图画,喜欢的理由是什么?答:课文描绘了五幅春天的图画。
它们分别是: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争春)、春风图(风唱春)、春雨图(雨润春)、迎春图(人迎春)。
喜欢的理由:示例:(1)春草图(草报春)(第3段),写小草的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①用“偷偷”“钻”写春草的情态;②用“嫩嫩的”写春草的质地;③用“绿绿的”写春草的色泽;④用“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春草的长势。
“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中一个“钻”字,表现出春草的勇气和力量;“偷偷地”是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春草破土是那么自然而然,是那么不引人注意。
可正是这不起眼的春草,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精神。
“嫩嫩的”写质地,告诉读者这是新的生命;“绿绿的”写颜色,给人以清新、祥和的感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是从数量上写,宣告了春天已经到来。
接着通过孩子的嬉戏从侧面写春草给人们带来的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