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大纲解读黄国兴
- 格式:ppt
- 大小:567.01 KB
- 文档页数:41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标准《计算机应用基础》已成为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和非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公共课程。
旨在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着重使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在信息社会中的作用,初步掌握计算机的基本使用方法,具备在计算机的单机和网络操作环境中使用应用程序的能力,并对计算机安全维护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一、课程性质⑴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⑵适用专业:中等职业学校各专业二、面向对象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三、课程说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能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熟练掌握Windows 7、Word2010、Excel 2010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技巧,以及初步了解PowerPoint2010、多媒体信息处理、因特网应用基本知识,具备初步计算机操作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它计算机课程打下良好基础。
四、课程目标1、知道《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的性质、地位和独立价值。
知道这门学科的研究范围、学科进展和未来方向。
2、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史,应用领域,计算机中数的表示方法;计算机的工作原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示以及计算机系统的安全防护。
3、全面掌握Windows 7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和操作、熟练掌握一种汉字输入方法,学会文件和文件夹的建立、复制、移动、删除等一系列操作,学会对磁盘的格式化等基本操作,学会使用回收站、剪贴板和控制面板,学会安装Windows 7操作系统4、全面掌握Word 2010 的各项功能,菜单工具栏、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的使用。
掌握文档的录入、编辑、排版操作,表格的制作和图文混排,样式和模板的使用以及邮件合并。
5、全面掌握Excel 2010的各项功能,菜单工具栏、常用工具栏和格式工具栏的使用。
掌握数据的运算与输入,常用的工作表函数,公式的输入和公式中坐标的引用。
学会制作图表,数据排序、筛选、分类汇总等操作,学会Excel在管理中的应用。
6、了解PowerPoint2010的各项功能,演示文稿的制作、超链接技术和放映;了解对多媒体的基本处理技术。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作者:闾小燕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2019年第11期【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9)11-174-02教学设计概述:【授课对象】内职班(新疆)给水排水专业一年级学生【授课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 Windows7+Office2010版)(总主编:黄国兴、周南岳;主编:陈建军高等教育出版社)【授课内容】授课教材第六章《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应用》第三节分类汇总学习任务:使用分类汇总对数据清单进行统计。
【授课时间】2课时 80分钟【授课地点】计算机实训室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 Windows7+Office2010版)教材,共有八章节。
其中《分类汇总》是第六章第三节。
该章节内容可作为学生日后工作的办公必备技能之一,即可以用它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二)教学内容分析本课教学内容可作为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到Excel二维数据表格的处理工具,例如可以根据一个销售数据表,汇总各地区销售业绩等相似案例的数据分析。
学习本章节安排了2个课时(80分钟)的时间,该内容是本章节学习难点,主要需要学生对上一知识点运用,即与“排序”知识点衔接,学生学会将“排序和分类汇总”功能的搭配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以小组合作和个人完成学习环节,让学生们理解分类汇总概念、学会在使用分类汇总功能同时搭配使用排序功能,最终有效分析统计数据,为将来从事有关数据统计工作打下基础。
(三)学情分析本课程的授课对象是内职班(新疆学生)一年级给水排水专业学生。
该班级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两个学期教学。
本次课程属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第二学期教学内容,学生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但学生语言基础存在差异,导致对学习内容理解接受程度不一样,因此,他们计算机基础水平也存在差异。
本次课程将通過由浅入深的阶梯任务设计,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石家庄通达铁路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01课程中文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英文名称:Fundamentals of Computer Application总学时:128总学分: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开设学期及周学时分配:适用专业及层次:机电专业、内燃专业、运输专业、轻轨专业的初中班三年制的学生。
学期:第一、二学期开设(注:个别专业需要上到第三学期)周学时:2学时/周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第2版)主编:黄国兴周南岳高等教育出版社推荐参考书:《计算机应用基础参考用书》(第2版)主编:黄国兴周南岳高等教育出版社一、课程性质与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工作与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应用计算机学习的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学生了解并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信息道德及信息安全准则,培养学生成为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
二、课程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提高学生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能,使学生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
2. 使学生能够根据职业需求运用计算机,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3. 使学生树立知识产权意识,了解并能够遵守社会公共道德规范和相关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依法进行信息技术活动。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职业模块两个部分构成。
1. 基础模块(不含*号部分)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号部分是为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对象的教学要求而设立的内容,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选择。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案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我院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常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计算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教案大纲适合计算机相关专业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案。
二.课程基本教案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当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并掌握文字编辑、电子表格、电子演示文稿、多媒体等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信息安全的知识。
本课程内容的教案要求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实践环节是本课程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其中的“掌握”是指能够熟练运用和操作;“理解”表示能够进行操作但不够熟练;“了解”表示看过演示或体验过功能性的操作过程。
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的入门课程,教案内容以基础性、系统性、先进性和实用性为原则,要求达到计算机教案三个层次。
三.教案方法和教案形式建议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求教师运用多媒体教案手段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案,对软件的使用进行现场操作讲解,以便使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的内容。
第二部分多种媒体教材一体化总体设计方案一.学时分配本课程总学时为学时,其中面授学时,实验学时。
教案内容安排和建议的学时分配如下表,任课教师可根据教案需要和实际情况对面授和上机实验的顺序作适当安排。
教学内容总课时面授学时实验学时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第二章操作系统第三章文字处理及字处理软件第四章电子表格软件第五章文稿演示软件第六章的基本操作合计二.配套教材主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胡衍庆主编赖秀珍参编实验教材:《计算机应用基础上机实验》赖秀珍、高林国、李瑜等自编三.课程考核本课程考核包括笔试和上机两部分。
笔试由我院统一命题,上机考核由教师自主组织,上机考核合格者方可参加笔试。
第三部分教案内容和教案要求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教案内容:.计算机的诞生和发展;.计算机的分类和应用领域;.计算机的工作原理;.计算机中信息的表示与存储;.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组成;.微型计算机的硬件配置;.计算机软件系统;.软件的分类;.计算机病毒与防范。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学时学分】60学时;4学分【开课模式】必修【实验学时】【上机学时】41学时【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开课单位】一、课程的教学性质和目的(一)课程性质:“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职中部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内容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强调常用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使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应用搞计算机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型计算机基本使用方法、文字信息处理方法,数据信息处理技术以及一些微机工具基本软件使用方法,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和解决与计算机相关的实际问题提供基本知识。
二、课程的性质、特点及基本要求(一)性质:本课程是中职中专各专业的一门基础必修课,安排在第一学年进行。
(二)特点:本课程突出实践教学,大量安排上机实践,教学方法主要采用多媒体以及案例教学。
(三)基本要求:逐步培养学生亲自动手实践的能力,举一反三。
要求达到计算机的信息管理基本层次的要求。
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说明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4学时)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习者了解计算机的分类、特点;掌握进制间的转换;计算所及系统的硬件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了解软件的组成;微机系统的基本硬件配置;还要求了解有关病毒的知识及预防方法。
本章的教学重点是进制间的转换及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教学难点为进制间的转换。
1.1计算机的发展和分类1.2计算机的主要应用领域1.3计算机系统的组成1.4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1.5数制与编码1.6计算机的安全第二章中文 Windows7 的基本操作(4学时—包括上机学时)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Win dows7的安装与启动;Win dows7的基本操作、如桌面、窗口、对话框、任务栏、菜单、快捷方式和剪贴板的使用;Win dows7 的资源管理、文件管理和程序管理,如文件夹的概念,文件与文件夹管理,磁盘管理,启动与退出程序等;控制面板的使用,如桌面设置、添加/删除程序、打印机设置、日期/时间等设置。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要求《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能力。
本课程的任务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计算机相关基本知识;掌握Windows98操作系统的功能、特点及使用方法;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2000和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2000的功能、特点和使用方法;掌握网页编写与发布、演示文稿制作的具体方法。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及工作原理,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数字媒体及信息系统的有关知识。
2.了解中文Windows98的功能和特点,掌握磁盘、文件(夹)、快捷方式、Windows98自定义及网页浏览器、网页编辑器等的基本操作。
3.掌握Word2000的操作方法,能熟练地运用Word2000进行文档的建立、编辑、排版和打印操作。
4.掌握Excel2000的操作方法,能熟练地运用Excel2000进行表格的建立、编辑、格式、管理以及对表格数据的管理等操作。
二、课时分配本课程教学总时数为30学时,具体分配可参照下表:三、课程内容(一)计算机基本知识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各组成部件的作用及工作原理;信息技术概述及数字技术基础;计算机软件概况;计算机网络与因特网;数字媒体及应用;信息系统与数据库的基础知识。
重点:计算机软硬件的识;图像,声音,视频基本概念,网络原理,通信技术入门。
(二)中文Windows98操作系统中文Windows98概述;Windows98界面与基本操作;汉字输入;文件与资源管理器;自定义Windows98;Windows98应用程序;Windows98与网络;Windows98与Internet。
重点:Windows98界面与基本操作;汉字输入;文件与资源管理器;自定义Windows98;Windows98与网络;Windows98与Internet。
(三)处理软件WordWord概述;一般文档的制作;设置文本格式;表格的制作;其它类型对象的插入;文档的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