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体味文化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25.00 KB
- 文档页数:2
1.1.1 《体味文化》1.知识目标:(1)识记文化的内涵。
(2)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1)通过感知、分析文化现象,发现文化的内涵的过程,培养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2)通过观察、分析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等表现形式,培养收集、筛选社会信息的能力;(3)通过讨论文化的内涵、文化的作用,培养自主学习、选择、探索的能力3.情感目标: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文化是什么【学法指导】1.在课前预习的指引下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勾画课本并写上提示语、标注序号;熟记文化的内涵、力量。
2.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3.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4.限时25分钟,独立完成。
【知识梳理】(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
如: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网络文化、校园文化等等。
2.文化现象:、。
文化以不同的形式渗透在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时期。
3.文化特色: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生活”的文化是相对于和而言的,是指。
文化包括和两个部分。
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属于。
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属于。
2.文化是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人们的产物。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都不是天生的,而是。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 .(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具有丰富的表现形式(1)从静态的角度说,文化包括等。
(2)从动态的角度说,文化包括的过程。
2.文化的作用文化作为一种,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和的历史中。
1.判断并简要说明理由(1)文化活动是一种纯粹的精神性活动。
(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的。
2.根据对“文化是什么”的理解完成以下两个小题1.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是()①国家质检总局2011年12月24日公布,抽査发现蒙牛、长富纯牛奶两种产品黄曲霉毒素Ml项目不符合标准的规定②2012年3月5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在北京召开③各校开展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④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三明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提名资格”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2.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化越来越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如吃饭讲求“饮食文化”,穿衣讲求“服饰文化”,住房讲求“建筑文化”,出行讲求“旅游文化”。
1.1《体味文化》导学案【使用说明】1、课前,依据导学案,通读课本,搞好勾画,初步掌握重点内容,把握教材体系。
2、课堂上,积极合作,互相探讨交流,高效展示点评,分层达成目标。
一、学习目标1、明确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理解文化的社会作用。
2、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提高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3、积极参与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
二、学习重难点 1、文化的特点和作用。
2、文化的内涵。
三、自学引导知识点一文化的内涵与特点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部分。
2、文化内涵的理解“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概念,它既不是指广义的文化,也不是指狭义的文化。
(1)“大文化”(广义):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广义的文化与“文明”含义相近);(2)“中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精神文明”)。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指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其实质是指“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小文化”(狭义):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拓展延伸: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现象。
(非物质现象)(2)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非自然现象)(3)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1.1.1《体味文化》导学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知道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各自特有的色彩;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3.了解文化的多种形式,理解文化的社会作用。
【课前预习】一、文化“万花筒”1.从时间上看,文化现象____________;从空间上看,文化现象__________。
2.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__________。
文化生活,无不呈现出各自____________。
***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文化现象具有独特性,各有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1.文化是相对于______、______而言的人类全部______活动及其______。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__________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______________的部分。
2.文化是__________特有的现象。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__________的产物。
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__________的体验,特别是通过____________、接受______________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__________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__________文化。
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________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________载体。
***文化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精神的活动,而是一种依托物质载体的活动。
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但并非意味着人的文化素养是在社会中自然而然形成的。
***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文化是一种__________力量。
高一导学案学科:政治编号:3-1-1-1 编写人:李志兴审核人:刘朝春使用时间:第16周班级:姓名:小组序号:组长评价:教师评价:1.1 体味文化(第1课时)【学习目标】1、理解并熟记文化的内涵等相关知识,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自身文化素质,增强为综合国力而贡献力量的意识。
激情参与,享受学习的快乐。
【学习重点与难点】文化的内涵和作用。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带着预习案中问题导学中的问题自主设计预习提纲,通读教材4--9页内容,对原理、概念等进行梳理,作好必要的标注和笔记。
初步掌握重点内容,构建知识体系。
2、认真完成基础知识梳理,在“我的疑惑”处填上自己不懂的知识点,在“我的收获”处填写自己对本课自主学习的知识及方法收获。
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由科代表统一反馈给老师。
预习案一、问题导学1、下列现象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有:①中学生到社区宣传抗震救灾精神 ( )②市民观看奥运会开幕式 ( )③黄山自然风光 ( )④泰山石碑 ( )⑤人民币利率上调 ( )⑥南海争端 ( )⑦《致青春》、《窃听风云2》等电影作品 ( )2、我们想想,看电视可以抵御饥饿吗?不能。
但是,每看到一段感人的节目,阅读到一段奋进的文字,都会泪流满面或者热血澎湃。
这说明了什么呢?二、知识梳理(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二)文化是什么(内涵、特点、作用)1.文化的内涵与表现形式(区别文化现象)(1)文化的内涵(什么是文化?它包括哪两个方面?)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动态)活动: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活动。
1.1 《体味文化》学案
一、学习目标——明确学习内容和要求(新课开始前,仔细阅读本栏目,准确把握本节课需要掌握的知识以及掌握程度,做到学习的有的放矢)
1.基本要求:了解各具特色的文化现象;明确文化的内涵、特点和形式;
理解文化的力量。
2.发展要求:感悟文化的魅力和社会的作用。
3.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激情投入,勇于挑战,全力以赴。
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的内涵文化的力量难点:文化的内涵
1.1《体味文化》
探究活动一:
上述材料体现了文化的特点有:
①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实践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探究活动二:
(1)“泰山石敢当”、“泰山碑刻”是文化现象。
依据是:文化是人创造的,纯粹的“自然”现象不能称为文化。
(2)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1.1体味文化学案文档体味文化(一)(学案)知识网络(二)(学案)课程标准要求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要求学生能够观察不同区域、不同人群和不同阶层的文化生活,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体察广大人民的文化需求,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掌握文化的内涵及其特征,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深刻影响。
(三)(学案)学法指导1.(学案)学会观察体验的方法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我们时刻都能够感受到文化的影响。
我们对文化现象的感知正是通过不同地域、不同环境、不同的形式以及其自身的特色展现在我们面前而获得的。
所以,同学们应该学会通过观察和体验,了解文化现象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通过列举生活中所了解的文化现象、文化活动,尝试看按不同的标准来划分文化现象,感受它们各自特有的文化色彩。
可按地域划分,如欧洲文化和非洲文化,也可按性质划分,如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
当然,也可以按照文化现象所涉及的特定对象作为标准来划分,如茶文化、服饰文化、语言文化、影视文化、企业文化、网络文化等。
2.(学案)学会比较的方法了解和学习一门学科的关键一步,就应该了解这个学科的实际内涵。
因此,同学们就应该在体会文化特色的同时,关注文化到底是什么。
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自己列举一些现实生活中常见的政治、经济现象和行为,通过与经济、政治现象的对比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文化的内涵,这样也有助于加深对文化概念的记忆,有助于抓住文化的特点。
3.(学案)学会参与领悟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由于身处文化之中,所以对身边的文化现象司空见惯、视而不见,不去认真研究和探讨。
要领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作用,同学可以通过参与领悟的方法。
同学们可以经常有意识地参与学校和社区的各种文化活动,了解百姓的文化生活状态,感受文化的丰富多彩,在参与文化活动中体会人们是如何创造和发展着文化,同时又获得和享用着文化的。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第一框体味文化学习目标:1.了解文化现象的普遍存在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点,理解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3.提高对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学习重点: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点学习难点:理解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课前预习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在预习案的指引下通读教材,进行知识梳理;熟记基础知识。
2.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写在后面“我的疑问”处。
限定25分钟,独立完成。
课前预习(15分钟)一、文化“万花筒1.文化现象具有普遍性(1)从时间上看,文化现象(2)从空间上看,文化现象2.文化现象丰富多彩: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也有不同的文化生活也呈现出各自特有的二、文化是什么1.含义(1)从本质上看: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及其产品。
(2)从范围上看: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1)文化是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2)文化是一种素养。
①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接受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②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和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和文化。
(3)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
三、文化的力量1.文化形式和文化活动具有多样性(1)文化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2)文化活动:人们进行、、、、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的力量(1)本质:文化是一种。
(2)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且表现在中,而且表现在和的历史中。
①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②文化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则对社会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以任意修改,直接打印使用!)《体味文化》探究型导学案1【学习目标】1.深刻理解并熟记文化的内涵等相关知识,理解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通过自主学习,积极参与合作探究,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全面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重视自身文化素质的意识和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的意识。
激情参与,享受学习的快乐。
【使用说明】1.根据预习案提示,认真研读教材第一课的第一框,在课本上勾划出重点内容,并用红笔标注出不明白的问题,完成自学整理的相关题目。
2.在预习、熟记重点知识的基础上,完成探究案,做好总结巩固,提升理解能力,为课上小组展示做好准备。
3.在预习过程中熟记文化的内涵及作用等重点基础知识,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
【预习导学案】一、教材助读(在预习导学案的引导下阅读教材p4—p9,勾划并标注好课本重点问题) 1.文化万花筒文化现象:文化特色:2.什么是文化?它包括哪两个方面?3.文化的特点有哪些?4. 文化的形式有哪些?什么是文化活动?5. 文化的实质是什么?文化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重点记忆)二、回归课本自己动手列出本课知识框架【课堂探究案】一、合作探究、讨论质疑(在充分预习自学记忆的基础上,回顾预习收获,先独立思考作答,切忌照搬课本,以提高课堂合作探究的效益)(一)文化的内涵及特点[情景探究]2010年浙江高考作文《角色转换之间》:传说有的雏鸟长大后,会衔食喂养衰老的母鸟。
人们把此现象称为“反哺”。
人类社会也存在类似现象。
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文化影响被称之为“文化反哺”。
千百年来,在以父辈对子辈施教为主流的正统传承方式下,文化反哺犹如潜流隐而不现,但在迅疾变化的当今社会,年轻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
他们在科学知识、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各个方面,越来越明显地影响着年长一代,施教者与受教者之间,角色常常发生转换。
辨正误,说道理:【探究1】有人认为,文化就是科学知识,不应包括材料中提到的各个方面,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探究2】文化是动物和人共有的,所以说文化素养是天生的。
一、学习目标——明确方向,有的放矢1.知识方面识记文化的内涵,知道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理解文化的内涵及其特点,理解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2.能力目标培养辩证思维能力、对不同性质的文化现象进行比较鉴别的能力。
二、重点难点——抓住关键,突破重点文化的内涵与特点,文化的社会作用。
三、认知探究——夯实基础,探究提高【基础认知】1、文化的内涵文化是相对于。
既包括,又包括。
2、文化的特点文化是特有的现象。
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文化是人们的产物。
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特别是通过参与、接受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
3、广义的文化是指,这种广义的文化概念与的含义相近。
狭义的文化是指。
我们所讲的“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的“文化”概念。
4、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是一种力量,能够在人们的过程中转化为,对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而且表现在。
【知识拓展】全面理解文化的内涵(1)文化是人类的全部精神活动,而不是指人们从事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
(2)文化包括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精神产品,如文字作品、音乐、舞蹈、美术作品等。
(3)文化有意识形态与非意识形态之分。
意识形态文化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而非意识形态文化则没有阶级性。
(4)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狭义的“文化”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或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如“学文化”“文化课”等。
文化生活中讲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的文化,它包括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概念。
四、知识结构——构建体系,把握联系五、达标检测——勤学苦练,游刃有余1.我们的祖先学会了种庄稼、盖房舍,这是我们的物质财富。
在种庄稼、盖房舍的过程中,产生了天文历法、建筑艺术等,在思想精神领域有很多书籍和音乐、绘画等,这更是我们的财富。
第一课第一框题体味文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文化现象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知道不同区域的文化呈现各自特有发色彩。
2、理解文化的内涵及特点。
3、了解文化的多种形式,理解文化的社会作用。
【要点晨背】
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自然环境。
也有不同的文化环境。
2、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3、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4、人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5、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合作探究】
探究一文化万花筒
1、文化现象
(1)从时间上看,文化现象。
(2)从空间上看,文化现象。
2、文化环境
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都呈现出各自的色彩。
探究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相对于、而言的人类全部及其。
2、两方面内容
意识形态部分、人生观、价值观等
非意识形态部分自然科学和、语言和等
3、文化的特点
(1)文化是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的产物。
(2)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参与、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出来的。
(3)人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精神产品离不开。
探究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具有丰富的形式
(1)静态:思想、理论、信念、信仰、、教育、、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2)动态:人们进行文化、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的社会作用
(1)本质:是一种。
(2)作用途径: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表现:不仅表现在中,而且表现在中。
【基础自测】
1、文化作为人类特有的现象,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
属于文化现象是()
①2015年春节联欢晚会②三清山自然风光③万里长城④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多⑤淮安市人大代表的选举⑥阅读名著《红楼梦》
①②⑤ B、②⑤⑥ C、①③⑥ D、③④⑤
2.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的有()
①工人从事生产活动②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壁画③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换届选举④克隆技术⑤参加文学社、书画协会、读书俱乐部
⑥浏览网站,领略世界各地风土人情⑦宗教活动、宗教教义和宗教建筑
A.①③⑤⑦B.②④⑤⑥⑦ C.②④⑤⑦D.①②④⑥⑦
3、文化可以穿越历史的天空,从“人猿相揖别”时的原始图腾,到今天“九天揽月”时的太空放歌;文化可以跨越广袤的地域,从各民族的传统习俗,到风靡世界的流行音乐。
人类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充分说明()
A、文化经历了从纯自然到人文的发展历程
B、文化作为精神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活动、物质载体
C、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D、文化现象无所不有、包容万象4、我们阅读书籍,欣赏艺术品,参观历史文物,都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这说明()
A、文化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
B、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C、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不需通过社会实践活动
D、文化离不开政治和经济
5、下列关于文化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B 、人类社会产生前,文化就存在于自然界中
C 、文化是人天生就具有的
D 、文化可以脱离人类社会而独立存在
6.在文化生活中,我们要讲的“文化”是()
A.广义上的“文化”,与“文明”的含义相近
B.指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专指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是狭义上的“文化”
D.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的“文化”,既不同于广义的文化,也不同于狭义文化7.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以艺术形式形象展现了庐山的自然美。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艺术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B.文化是人所创造的、为人所特有的一种现象
C.庐山的自然美也是一种文化
D.《庐山图》的创作属于文化活动
8、“石头上刻着名人名言,石头是物质的,但表现的是精神的内容。
”对这句话的理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B、文化就是人类创造的产品
C、文化就是刻在石头上的名人名言
D、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是分开的,两者互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