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布上的阳光》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7.00 KB
- 文档页数:3
九年级下美术教案画布上的阳光初中美术教案九年级下:第一课画布上的阳光一、教材分析《画布上的阳光》本课《画布上的阳光》是“欣赏·评述”的类型课,作为本套教材中学阶段三个独立的欣赏课教学单元之一,本课《画布上的阳光》试图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强化一种最为实用与常见的欣赏方法——比较的欣赏方法,帮助学生在对比或类比中获得对特定作品更加深入的艺术感知与内心体验,从而提高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二是初步掌握研究一个艺术流派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应该注意关注哪些相关的角度与层面,从而了解一些现代美术史学的研究角度与方法。
通过对绘画表现形式从不同角度的比较和经典作品从不同层面的分析,强化学生养成一种“比较欣赏”的良好习惯。
教材主体内容定位在印象派是东西方艺术平衡及与相关课目知识整合的选择。
教材介绍了19世纪末印象画派的艺术特点、代表画家以及印象派绘画与科学成就的联系。
本课首先明确了印象派绘画在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中的意义和地位。
帮助学生进入印象派绘画与古典绘画色彩特点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其为何“极大地丰富了色彩的表现能力”。
在讨论活动中,教师可以分别从色彩倾向、对光色构成的理解和表现以及笔触的运用和表现特点等方面积极引导并提出相应的思考题,为学习讨论提供基本路径,促进学生之间更有效地展开学习讨论,也为教学的深入进行做好必要的铺垫。
接下来教材重点帮助教学从色调倾向、对光色的理解和表现以及笔触的运用和表现特点几个方面对《日出·印象》进行重点分析,然后通过展现同时代其他印象派艺术家的作品,引导学生归纳出印象派绘画在题材、笔触和光色气氛表现等方面的典型特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印象派绘画的风格特点。
教材介绍印象画派部分画家和他们的作品,不但帮助学生从不同题材的绘画作品中归纳印象派绘画共同的艺术特点,也为学生搜集资料和短文写作的教学活动提供了线索。
“活动一”设置的目的主要是强化一种比较的欣赏方法,帮助学生在对比与类比中获得对特定作品更加深入的艺术感知与内心体验。
精选美术教案四篇美术教案篇1一、教材分析《画布上的阳光》本课《画布上的阳光》是“欣赏·评述”的类型课,作为本套教材中学阶段三个独立的欣赏课教学单元之一,本课《画布上的阳光》试图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强化一种最为实用与常见的欣赏方法——比较的欣赏方法,帮助学生在对比或类比中获得对特定作品更加深入的艺术感知与内心体验,从而提高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二是初步掌握研究一个艺术流派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应该注意关注哪些相关的角度与层面,从而了解一些现代美术史学的研究角度与方法。
通过对绘画表现形式从不同角度的比较和经典作品从不同层面的分析,强化学生养成一种“比较欣赏”的良好习惯。
教材主体内容定位在印象派是东西方艺术平衡及与相关课目知识整合的选择。
教材介绍了19世纪末印象画派的艺术特点、代表画家以及印象派绘画与科学成就的联系。
本课首先明确了印象派绘画在西方绘画艺术发展历程中的意义和地位。
帮助学生进入印象派绘画与古典绘画色彩特点的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其为何“极大地丰富了色彩的表现能力”。
在讨论活动中,教师可以分别从色彩倾向、对光色构成的理解和表现以及笔触的运用和表现特点等方面积极引导并提出相应的思考题,为学习讨论提供基本路径,促进学生之间更有效地展开学习讨论,也为教学的深入进行做好必要的铺垫。
接下来教材重点帮助教学从色调倾向、对光色的理解和表现以及笔触的运用和表现特点几个方面对《日出·印象》进行重点分析,然后通过展现同时代其他印象派艺术家的作品,引导学生归纳出印象派绘画在题材、笔触和光色气氛表现等方面的典型特征,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印象派绘画的风格特点。
二、教学目标__了解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点,提高运用比较欣赏方法欣赏作品的能力。
__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培养对美术作品进行综合审美评述的能力。
__增进对人类艺术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内在联系的体会和理解。
三、教学思路(第一课时)《日出·印象》可以作为教学的欣赏导入。
湘教版美术初中九年级下册《画布上的阳光》教学设计设计思路课题展示《画布上的阳光》--------引出“印象派”--------引出问题1它是什么,这个名字的意思与由来?2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3它产生了什么影响?4它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顺着一个清晰的认知思路把问题一步步解决。
其间着重运用对比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表达。
最后是课题的升华。
教案湘版美术九年级下册第1课课题《画布上的阳光》(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画布上的阳光》一个让人充满遐想的课题,我也禁不住想问一下大家“你对阳光有什么印象,或是在你的记忆力有什么关于阳光的美景?”鼓励学生大胆表述,进而提问“你曾经想过把它们表现表现出来吗?”预想:在一片遗憾的唏嘘里引入今天的主角“印象派”。
并引出学生对此想知道的问题,概括为:1 它是什么,这个名字的意思与由来?2 它有什么不同,为什么?3 它产生了什么影响?4 它对我们又有什么启发?二、作品《日出•印象》欣赏1 图片导入,学生谈直观感受,谈这幅画当时受到的舆论嘲弄,得出“印象派”的由来。
从当时的眼光看,这只是一副草图,甚至遭到展览单位的拒绝。
当时的批评家干脆以嘲笑的口吻称莫奈不过是凭印象作画,是印象主义。
没想到,印象派由此得名。
引出代表人物莫奈。
三、引出第二个问题“它有什么不同”?运用比较的方法进行图片对比欣赏。
认识画派的艺术特点,离不开比较的方法。
例如人们往往将印象派作品与它之前的作品进行比较,这是一种通过找到艺术作品并归纳其所属流派特点的艺术研究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描述各流派艺术的特点。
《霍松维勒女伯爵》法安格尔。
分析衣纹质感猜测它的材质,明确主人的身份,为分析题材变化埋下伏笔。
《青年像》法安格尔,《吹短笛的男孩》法马奈。
运用局部放大的方法将俩图进行对比进而体验笔触的差异。
《酒吧》与《在阳台上》法雷诺阿。
与古典绘画传统相比,印象派更注重画面色彩的丰富多变,印象派画家对于造型的精准似乎并不在意。
新湘版初中九年级下册美术《画布上的阳光》教案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理解什么是光影及其对于画作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通过灰度调配来表现物体的明暗关系;•通过学习西方现代艺术,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绘画技法与表现力。
教学重点•理解和应用光影原理;•掌握灰度调配技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难点•灰度调配的运用;•初步了解西方现代艺术;•怎样用光影表现物体的明暗关系。
教学内容1.课题:《画布上的阳光》2.内容及思路:本课时主要以油画的创作为例,着力探讨光影在画作中的表现方法,并通过教师讲解、大师作品解析以及实际绘画操作等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灰度调配技巧,从而达到以光影表现物体明暗关系的目的。
3.教学流程:第一步:导入通过《荷花》等油画作品与学生实地观察,引导学生从画面中去寻找光与影所形成的明暗关系。
第二步:概念解析教师通过讲解、展示反光板、太阳光等实物配合场景投射而呈现出来的光影效果,以及相关图文材料,让学生初步了解光影原理,并了解其在画作中表现方法。
第三步:大师作品解析课堂进行大师作品分析,从大师的画作中寻找光影信息,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的视野,寻找灵感与创作灵感。
第四步:教学实践•教师讲解和演示灰度调配的基本技法;•让学生利用灰度调配技巧完成自己的绘画作品;•分组评价、指导及修改;•展示作品并进行同学评价。
第五步:总结对本课经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光影原理,在绘画中采用灰度调配来表现物体的明暗关系。
并评价自己的作品,增强信心。
教学评价本课程主要以掌握灰度调配技巧为重点,因此该环节需要老师对学生的实际操作进行指导和纠正,确保学生掌握关键技术。
同时在评价环节中,学生不仅要评价自己的作品,还要评价自己的绘画技巧,对自己的优缺点进行全面评价和总结,达到有长进的目的。
九年级下美术教案画布上的阳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色彩的基本知识,包括色彩的三要素和冷暖知识。
2.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和运用能力,能够运用色彩知识创作出富有阳光气息的画作。
3. 引导学生关注自然,感受生活中的阳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点:1. 色彩的基本知识和冷暖概念。
2. 运用色彩知识创作阳光明媚的画作。
三、教学难点:1. 色彩冷暖的运用和把握。
2. 将阳光元素融入画作中的创意和表现。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色彩理论知识PPT。
2. 学生准备绘画用品,如画纸、画笔、水彩颜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展示一组阳光明媚的画作,引导学生关注阳光元素,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2. 基本知识讲解:教师通过PPT讲解色彩的基本知识和冷暖概念,让学生了解色彩的三大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3. 色彩练习: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色彩练习,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色彩知识。
4. 创作指导:教师讲解如何将阳光元素融入画作中,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创作出富有阳光气息的画作。
5. 学生创作: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色彩知识进行创作。
6. 作品展示与评价: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教师对作品进行评价,引导学生相互欣赏、学习。
8.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创作一幅阳光明媚的画作。
10. 学生课后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绘画技能。
六、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写生,让学生直接面对自然光源,进一步感受阳光的变化和色彩的运用。
2. 邀请专业画家进行讲座,让学生了解更多的色彩运用技巧和阳光主题的创作方法。
七、课堂小结:在本节课中,学生了解了色彩的基本知识和冷暖概念,学会了如何将阳光元素融入画作中,提高了自己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通过实践,学生掌握了色彩的运用技巧,创作出了富有阳光气息的画作。
八、课后作业:1. 完成一幅以阳光为主题的画作,要求运用所学的色彩知识,表现阳光的明媚和温暖。
第1课画布上的阳光第1 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多作品的直观比较,找到不同流派作品的基本艺术特点。
2、通过欣赏、观察比较,对不同风格作品的异同进行简要的表述。
3、能够尝试从题材、色彩、用笔等方面入手,对作品差异进行归纳总结。
重点难点掌握印象派的艺术特点与其它绘画流派之间的内在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世纪盛行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就是这种绘画风格最为极致的一种追求与表现。
极其崇尚素描的安格尔,在笔下塑造的形象已经极为逼真。
19世纪后半叶活跃起来的印象派,就是在古典绘画风格达到极致高度背景下产生的。
它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色彩的表现力,给西方油画带来了绚丽的光与色。
二、欣赏与比较1、学生欣赏印象派的作品与印象派前的作品。
印象派前的作品《牧羊女》米勒法国《奥尔南的少女》库尔贝法国《森林风》雷斯达尔荷兰印象派的作品《农家女》毕沙罗法国《阿戎堆的桥》莫奈《布吉瓦尔的塞纳河》西斯莱法国2、观察比较印象派的作品与印象派前的作品印象派前的作品:棕褐色调明暗突出无笔触感画面厚重印象派的作品:色彩绚丽阳光感强笔触明显画面轻松与古典绘画传统相比,而是更注重画面色彩的丰富多变,印象派画家对于造型的精准似乎并不在意。
不难发现,印象派画面上笔触开始明显起来,除了明暗的变化,色彩的更多变化越来越凸显在画面中。
三、探究与学习印象派的艺术特点⑴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彻底打破了传统固有色和棕色调的造型观念。
⑵用明确的笔触画出交织融会的色点和色束,强调客观再现个人的瞬间视觉印象。
⑶关注色彩、线条给视觉造成的印象和刺激,而不在乎其内容或画什么,重复地对同一题材和同一对象进行描绘。
四、学习活动比较米勒的《牧羊女》和毕沙罗的《农家女》,从题材、构图、色彩等方面说一说它们分别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第1课画布上的阳光第2 课时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多作品的直观比较,找到不同流派作品的基本艺术特点。
2、能够尝试从题材、色彩、用笔等方面入手,对作品差异进行归纳总结。
第一课画布上的阳光-湘美版九年级美术下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绘画中的光影和主次感的运用。
2.掌握用画笔和颜料表现光影的方法。
3.学会运用颜色的搭配表现不同的光影效果。
4.了解绘画作品构图原则,掌握画布的划分和安排。
5.培养感受自然光影变化,善于观察的能力。
6.发挥创造性,设计出自己的光影艺术作品。
二、教学重点难点1.掌握运用不同的画笔和颜色表现不同的光影效果。
2.了解画布划分和安排,掌握构图原则。
3.培养观察和感受自然光影变化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光影的表现和画布的构图。
2.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讲授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首先,老师通过讲解艺术作品中的主次感和光影的表现方法,让学生了解光影的重要性和表现方法。
然后,老师指导学生在画布上练习用不同的画笔和颜色表现光影效果,并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画布的构图原则和划分方法。
最后,老师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创造力,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光影艺术作品。
四、教学步骤和时间分配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几件充满光影感的艺术作品,让学生领略光影在艺术中的表现方式。
2.讲解光影的表现(10分钟)通过讲解和示范,让学生了解如何使用画笔和颜料表现不同的光影效果,并理解光影在画面中表现主次感的重要性。
3.画布构图练习(20分钟)老师指导学生在画布上进行画面划分和安排,通过实践让学生掌握画布的构图原则和划分方法。
4.光影表现实践(40分钟)老师指导学生使用不同的画笔和颜色,练习在画布上表现自然光影的效果。
5.创作演练(25分钟)老师鼓励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技能,在自己的画布上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光影艺术作品,并进行创作演练。
6.总结(5分钟)通过总结课堂内容,让学生回顾和思考课程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五、教学资源1.相关教学PPT。
2.几件充满光影感的艺术作品。
3.画布、画笔、颜料等绘画工具。
六、课后作业1.自由创作一幅充满光影感的艺术作品。
2.设计几个画布构图,并画出光影效果。
《画布上的阳光》教学设计一、课程导入:老师这节课要为大家介绍一位晒妻狂魔,这是一位浪漫的画家,他曾为他爱的人画下过很多美好的形象。
他就是——莫奈。
自恋的莫奈一生很少为别人画肖像,但他爱上卡米尔后,常以她为模特儿画肖像。
其实在他的眼中,她早就成了最美的风景,最美的印象。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画布上的阳光》。
二、解读学习目标:了解印象派代表画家莫奈,学会运用比较分析法解析印象派作品的特点,感受光和色的魅力。
这么说,莫奈一定很牛了!但到底什么成就了他呢?让我们一块看一下。
三、幻灯片欣赏:什么成就了莫奈?四、小组讨论:对比分析:新古典主义、印象派的绘画作品:要求:全体起立,以小组为单位迅速到相应的区域观看画作,看完后围绕以下两个探究问题进行讨论。
探究问题:1.印象派为什么火了?它与新古典主义作品风格的区别是什么?2.为什么有连作的出现?仔细观察《干草堆》,它的色彩有什么微妙的变化?五、学生展示。
学生自由展示,自由分析,畅所欲言。
六、教师点拨:以比较好玩的语气把学生带入这节课,让学生了解原来大师也这么有意思。
解读目标分析本课的重点就是学会比较欣赏法分析作品。
分为6个小组,大家一起围着看老师彩印的图片,看的同时进行分析和讨论,提醒学生一定紧密联系这两个问题。
老师及时指导,确保讨论能顺利进行。
一定调动学生积极展示,说出自己的内心想法。
1.印象派为什么火了?它与新古典主义作品风格的区别是什么?①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绘制方式,对形体塑造转为对自然光色的表达。
印象派,就是在古典绘画风格达到极致高度的背景下产生的。
它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色彩的表现力,给西方油画带来了绚丽的光与色。
19世纪盛行的新古典主义,追求极致。
塑造的形象极为逼真。
②改变观画习惯,观赏者需要远观或虚眼观赏作品,才能看出作品中流光溢彩的光色,透过鲜明的笔触与色块,体现阳光影响物体的瞬间色彩。
2.为什么有连作的出现?仔细观察《干草堆》,它的色彩有什么微妙的变化?连作的出现说明印象派关注的不是好看,而是注重不同季节,不同时间段,不同光线情况下阳光在同一物体上发生的变化,印象派是追光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九级下册《画布上的阳光》第二课时教案新湘版
九年级下册《画布上的阳光》第二课时教案新湘版
课题
第1课画布上的阳光
共 2 课时第2 课时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通过多作品的直观比较,找到不同流派作品的基本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观察比较,对不同风格作品的异同进行简要的表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尝试从题材、色彩、用笔等方面入手,对作品差异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重难点
掌握印象派的艺术特点与其它绘画流派之间的内在区别。
作品欣赏学习活动中运用的方法。
教法
学法
观察欣赏、比较分析、讨论探究、总结归纳
教师教学活动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一、收集材料,回顾复习
1、检查课前同学们收集和整理得有关画派的资料准备情况。
专注下一代成长,为了孩子。
九年级下美术教案画布上的阳光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绘画中的光影效果,学会运用色彩来表现阳光。
2. 通过观察和实践,培养学生对光影、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3. 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好,用画笔记录下来,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内容:1. 光影效果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
2. 色彩与阳光的关系,如何运用色彩来表现阳光。
3. 生活中的光影现象,如何观察和捕捉光影。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光影效果的表现方法和色彩的应用。
难点:如何把握生活中的光影现象,将其转化为绘画作品。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展示一系列表现阳光的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光影、色彩在绘画中的应用。
2. 新课导入:介绍光影效果的基本概念和表现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优秀绘画作品中的光影效果,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和分析。
4.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进行绘画练习,运用所学知识表现光影效果。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光影、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表现能力。
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激发学生对绘画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光影效果的表现方法。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优秀作品,掌握光影表现的技巧。
3. 实践教学法,鼓励学生动手实践,提高绘画能力。
4. 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绘画材料,如画纸、画笔、颜料等。
2. 收集一系列表现阳光的绘画作品,用于教学演示和分析。
3. 准备光影效果的PPT,展示相关理论知识。
4. 安排合适的实践环节时间,确保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绘画练习。
八、教学评价:1. 学生绘画作品的质量,包括光影效果的把握、色彩的应用等。
2. 学生在实践环节的参与度,观察学生对光影、色彩的感知和表现能力。
3. 学生对光影、色彩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第一课《画布上的阳光》说课稿说教材本课《画布上的阳光》是“欣赏·评述”的类型课,作为本套教材中学阶段三个独立的欣赏课教学单元之一,本课《画布上的阳光》试图解决两个主要问题:一是强化一种最为实用与常见的欣赏方法——比较的欣赏方法,帮助学生在对比或类比中获得对特定作品更加深入的艺术感知与内心体验,从而提高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二是初步掌握研究一个艺术流派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应该注意关注哪些相关的角度与层面,从而了解一些现代美术史学的研究角度与方法。
通过对绘画表现形式从不同角度的比较和经典作品从不同层面的分析,强化学生养成一种“比较欣赏”的良好习惯。
说学情:1:学生对欧洲艺术比较陌生,对印象派艺术作品比较陌生。
2:学生的认知能力有了进一步提高,美术欣赏的角度有所拓宽。
说教学目标:*了解印象派绘画的艺术特点,提高运用比较欣赏方法欣赏作品的能力。
*搜集和处理相关信息,培养对美术作品进行综合审美评述的能力。
*增进对人类艺术活动与社会历史发展之间内在联系的体会和理解。
说教学重点:掌握印象派的艺术特点,比较与其他流派之间的内在区别说教学难点运用比较的欣赏方法,帮助学生在对比或类比中获得对特定作品更加深入的艺术感知与内心体验,从而提高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日出·印象》可以作为教学的欣赏导入。
旭日初升,雾气迷蒙,画家描绘的是勒阿弗尔港口一个多雾的早晨。
水面流光溢彩,显得生机勃勃。
透过淡紫色的晨雾,港口的船只若隐若现,具有含蓄的气息。
画家运用神奇的画笔将这瞬间的印象永驻在画布上,使它成为永恒。
提倡课堂教学运用教材中提示的作品局部放大法,强化学生对艺术作品的视觉记忆,同时为作品笔触、造型等具体的形式分析提供更多的信息支持。
一、印象派艺术的基本特点1.以光和色彩作为认识世界的中心,彻底打破了传统固有色和棕色调的造型观念。
印象派前的作品《石桥》《父亲的肖像》《卖水的人》以棕色调为主,重点欣赏《卖水的人》,分析画家对写生色彩的认识,即固有色的明暗变化。
九年级下册《画布上的阳光》第一课时教案新湘版九年级下册《画布上的阳光》第一课时教案新湘版课题第1课画布上的阳光共2课时第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够通过多作品的直观比较,找到不同流派作品的基本艺术特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欣赏、观察比较,对不同风格作品的异同进行简要的表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尝试从题材、色彩、用笔等方面入手,对作品差异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重难点掌握印象派的艺术特点与其它绘画流派之间的内在区别。
作品欣赏学习活动中运用的方法。
教法学法欣赏、比较分析、探究归纳教师教学活动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一、导入新课19世纪前半叶,欧洲绘画出现了许多新的流派与风格。
这些流派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进行色彩探索表现的同时,普遍更为注重画面造型的表现,体现出一种尊崇古典主义的绘画传统。
二、比较与欣赏19世纪盛行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就是这种绘画风格最为极致的一种追求与表现。
极其崇尚素描的安格尔,在笔下塑造的形象已经极为逼真。
19世纪后半叶活跃起来的印象派,就是在古典绘画风格达到极致高度背景下产生的。
她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色彩的表现力,给西方油画带来了绚丽的光与色。
三、探究与学习一美术比较的学习方法认识画派的艺术特点,离不开比较的方法。
例如人们往往将印象派作品与它之前的作品进行比较,这是一种通过找到艺术作品并归纳其所属流派特点的艺术研究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描述各流派艺术的特点。
从作品局部看彼此的差异。
四、探究与学习二美术比较的学习方法与古典绘画传统相比,而是更注重画面色彩的丰富多变,印象派画家对于造型的精准似乎并不在意。
不难发现,印象派画面上笔触开始明显起来,除了明暗的变化,色彩的更多变化越来越凸显在画面中。
五、作品分析拓展类比品味德加笔下的舞女们的特点。
学生欣赏作品《牧羊女》米勒法《霍松维勒女伯爵》安格尔法。
学生欣赏课件图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归纳特点。
《青年像》法安格尔《吹短笛的男孩》法马奈学生欣赏局部放大的图像,进一步比较探究。
画布上的阳光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比较印象派与印象派之前的艺术特点。
2、通过欣赏、观察比较,对不同风格作品的异同进行简要的表述。
3、能够在题材、色彩、用笔等方面对作品有初步的理解。
二、教学重难点
掌握印象派的艺术特点与其它绘画流派之间的内在区别。
三、教学方法
欣赏、比较分析、探究归纳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19世纪前半叶,欧洲绘画出现了许多新的流派与风格。
这些流派存在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进行色彩探索表现的同时,普遍更为注重画面造型的表现,体现出一种尊崇古典主义的绘画传统。
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
2、“印象派”的来源
因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受到一位记者嘲讽而得名。
这幅画面描绘的是塞纳河的清晨,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
由于画家要在很短的瞬间,将早晨的美景在光线还没有变化前,就要完成作品,因此画面不可能描绘的很仔细。
当学院派的画家们看到这幅作品时,认为很粗糙,过于随便,就用讥讽的语言嘲笑“巴比松”的画家,意思是说:那是一群根本就不懂绘画的画家,《日出·印象》完全
就是凭印象胡乱画出来的,其他人也附和着说,这些画家统统都是“印象主义”,没想到,这些挖苦的话,反而成全了这批画家,“印象派”随之诞生,“巴比松派”反而慢慢被人淡忘。
巴比松派也就是印象派的前身。
3、比较与欣赏
19世纪盛行的新古典主义风格,就是这种绘画风格最为极致的一种追求与表现。
极其崇尚素描的安格尔,在笔下塑造的形象已经极为逼真。
19世纪后半叶活跃起来的印象派,就是在古典绘画风格达到极致高度背景下产生的。
她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色彩的表现力,给西方油画带来了绚丽的光与色。
4、课件
莫奈《印象·日出》
马奈《吹笛少年》
塞尚《静物苹果篮子》
5、小结:印象派既不是粗糙,也不是前卫,更不是抽象,他是将科学的色彩学理论运用于绘画,中国高考艺术专业的色彩考试,也是以这种色彩规律作为标准。
五、探究与学习一
美术比较的学习方法:认识画派的艺术特点,离不开比较的方法。
例如人们往往将印象派作品与它之前的作品进行比较,这是一种通过找到艺术作品并归纳其所属流派特点的艺术研究方法,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描述各流派艺术的特点。
从作品局部看彼此的差异。
六、探究与学习二
美术比较的学习方法:与古典绘画传统相比,而是更注重画面色彩的丰富多变,印象派画家对于造型的精准似乎并不在意。
不难发现,印象派画面上笔触开始明
显起来,除了明暗的变化,色彩的更多变化越来越凸显在画面中。
七、作品分析拓展
类比品味德加笔下的舞女们的特点。
1、学生欣赏作品
《牧羊女》米勒法《霍松维勒女伯爵》安格尔法。
2、学生欣赏课件图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归纳特点。
《青年像》法安格尔《吹短笛的男孩》法马奈
3、学生欣赏局部放大的图像,进一步比较探究。
欣赏作品《酒吧》法马奈《农家女》法毕沙罗《练功房》法德加
八、教学反思
他们必须疾飞画笔把颜色直接涂在画布上,他们只能多考虑画的总体效果,较少的顾及枝节细部。
印象主义的以粗放的笔法做画,作品缺乏修饰,是一种对笔法较草率的画法。
印象主义采取在户外阳光下直接描绘景物,追求以思维来揣摩光与色的变化,并将瞬间的光感依据自己脑海中的处理附之于画布之上,这种对光线和色彩的揣摩也是达到了色彩和光感美的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