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整概论第一章 前处理
- 格式:ppt
- 大小:1.19 MB
- 文档页数:73
前处理1. 前处理过程:原布准备、烧毛、退浆、煮练、漂白、丝光、热定形。
2. (棉织物)前处理过程:原布准备、烧毛、退浆、煮练、漂白、丝光。
表面活性剂1. 表面活性剂定义:少量使用即可显著降低溶剂(一般为水)的表面张力或两相间界面张力的一类物质。
2. 表面活性剂的突出特点:一是用量少,二是表面张力下降效果显著。
3. 表面活性剂的分子结构特征:表面活性剂分子都是由非极性的疏水基和极性的亲水基两部分组成。
因此,表面活性剂分子是一种两亲分子,它具有既亲油又亲水的两亲性质。
两亲分子、两亲结构是表面活性剂区别于其他物质的最主要特征。
4. 临界胶束浓度:指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开始形成大量胶束时的浓度,简称cmc 值。
5.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作用:润湿、渗透作用,乳化、分散、发泡、增溶作用,洗涤作用。
棉织物的前处理1.烧毛定义:将原布平幅迅速地通过火焰或擦过赤热的金属表面,烧掉布面上的绒毛而不损伤本身,达到既烧去绒毛而又不损伤织物的目的。
2.烧毛设备:气体、铜板、圆筒烧毛机。
3.烧毛方式:接触式烧毛和无接触式烧毛两种,气体烧毛属无接触式烧毛,而铜板和圆筒烧毛均属于接触式烧毛。
4.织物上浆目的:减少断经,提高经纱能力、耐磨性、光滑程度,以保证织布的顺利进行,上浆量一般为4~8%左右。
5.退浆目的:退去原布上的浆料,提高织物的渗透性能,以保证染整加工的顺利完成。
6.常用退浆方法:碱退浆、酶退浆、酸退浆、氧化剂退浆。
7.碱退浆原理:碱可使浆料溶胀,便于从纤维上清洗脱落碱退浆适用于所有的浆料,但其推将率并不高,一般大约为50%~70%8.碱退浆工艺流程:{堆置法:平幅轧碱——堆置——热水洗——冷水洗}{气蒸法:平幅轧碱——气蒸——热水洗——冷水洗} 碱退浆工艺处方:烧碱8~15g/l(堆置法浓度稍高)润湿剂1~2g/l碱退浆工艺条件:碱液温度70~80℃堆置时间6~12h气蒸温度100~102℃气蒸时间30~60min热水洗温度80℃以上9.酶退浆原理:催化淀粉大分子链发生水解,生成分子量较小、粘度较低、溶解度较高的一些低分子化合物,再由水洗除去水解产物,达到退浆目的。
前言染整(dyeing and finishing):对纺织材料(纤维、纱线和织物)进行以化学处理为主的工艺过程,通常也称为印染。
染整同纺纱、机织或针织生产一起,形成纺织物生产的全过程。
染整包括前处理、染色、印花和整理。
纺织品的染整加工是借助各种机械设备,通过化学的或物理化学的方法,对纺织品进行处理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前处理、染色、印花和整理。
通过染整加工,可以改善纺织品的外观和服用性能,或赋予纺织品特殊功能,提高纺织品的附加值,满足对纺织品性能的不同要求。
前处理(预处理亦称练漂):采用化学方法去除织物上的各种杂质,改善织物的服用性能,并为染色、印花和整理等后续加工提供合格的半制品。
使后续的染色、印花、整理加工得以顺利进行,获得预期的加工效果;染色:染料与纤维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结合,使纺织品获得鲜艳、均匀和坚牢的色泽;印花:用染料或颜料在纺织品上获得各色花纹图案;整理:根据纤维的特性,通过化学或物理化学的作用,改进纺织品的外观和形态稳定性,提高纺织品的服用性能或赋予纺织品阻燃、拒水拒油、抗静电等特殊功能。
第一章绪论一、中国古代印染工艺的发展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利用矿物、植物对纺织品进行染色,并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掌握了各类染料的提取,染色等工艺技术,生产出五彩缤纷的纺织品。
中国古代印染工艺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三个转变:古代染色的染料,从天然矿物到植物染料的转变(缘于获取难易程度和染色牢度);从染原色到套色的转变;从在织物上画花、缀花、绣花、提花到手工印花的转变(缬与凸版印花技术为代表)。
至1834年法国的佩罗印花机发明以前,我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手工印染技术。
中国古代经典印花技术——“三缬”夹缬:夹缬是一种镂空型双面防染印花技术。
它是用木板镂刻成两块相同纹样的镂空花版, 然后将麻、丝织物等对折,夹在两块花版中间,用绳捆紧,将染料注入花版空隙。
干后,拆开花版,织物上便印出对称的彩色图案。
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印花布称作“夹缬”。
染整概论复习资料前言染整:对纺织材料(纤维、纱线和织物)进行化学处理的过程,通常也称为印染。
染整与纺纱、织造或针织生产一起,构成了纺织品生产的全过程。
染整加工包括前处理、染色、印花和后整理。
纺织品的染整加工是借助各种机械设备,通过化学的或物理化学的方法,对纺织品进行处理的过程,主要内容包括前处理、染色、印花和整理。
通过染整加工,可以改善纺织品的外观和服用性能,或赋予纺织品特殊功能,提高纺织品的附加值,满足对纺织品性能的不同要求。
前处理(预处理,又称煮练和漂白):采用化学方法去除织物上的各种杂质,改善织物的服用性能,为染色、印花和整理等后续加工提供合格的半成品。
使后续的印染整理工序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的加工效果;染色:染料与纤维发生物理的或化学的结合,使纺织品获得鲜艳、均匀和坚牢的色泽;印花:用染料或颜料在纺织品上获得各种图案;整理:根据纤维的特性,通过化学或物理化学的作用,改进纺织品的外观和形态稳定性,提高纺织品的服用性能或赋予纺织品阻燃、拒水拒油、抗静电等特殊功能。
第一章为绪论一、中国古代印染工艺的发展在古代中国,劳动人民长期使用矿物和植物给纺织品染色。
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他们掌握了各种染料的提取和染色,生产出了彩色纺织品。
中国古代印染工艺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三个转变:古代染色的染料,从天然矿物到植物染料的转变(缘于获取难易程度和染色牢度);从染色原色到色度的变化;从在织物上画花、缀花、绣花、提花到手工印花的转变(缬与凸版印花技术为代表)。
至1834年法国的佩罗印花机发明以前,我国一直拥有世界上最发达的手工印染技术。
中国古代经典印花工艺——“三瓣”夹瓣:夹瓣是一种中空双面防染印花工艺。
它用木板雕刻出两个相同图案的镂空花盘,然后将亚麻和丝绸对折,夹在两个花盘之间,用绳子绑紧,并在花盘的缝隙中注入染料。
干燥后,取下花盘,在织物上打印对称的颜色图案。
用这种方法生产的印花布被称为“jiaval”。
缬草染色法最适用于棉和大麻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