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湟水流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 格式:pdf
- 大小:319.47 KB
- 文档页数:3
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湟水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12.18•【字号】青政[2013]79号•【施行日期】2013.1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湟水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青政[2013]79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近年来,我省在湟水流域全力推行污染物“全测控、全收集、全处理”治理措施,先后投资近23亿元强力推进治污工作,2012年10月湟水干流控制断面水质达到国家控制标准,流域治污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由于受去冬今春严重干旱的气候影响,流域缺水性污染进一步凸显,加上西宁城区污水主干管网改造和少数重点企业治污设施运行不稳定等原因,致使湟水河水质反弹。
同时,受新建污水管网与老管网不匹配、原有管网老旧失修、雨污管网合流以及部分污水处理厂处理标准低、管理运营滞后的影响,流域水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
2012年省政府107次常务会议和《湟水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2011-2015)》要求2015年末流域水环境质量目标是:全面消除流域劣Ⅴ类水质,西宁段以上水质稳定达到国家Ⅲ类标准,西宁、海东段主要控制断面水质达到国家Ⅳ类标准,国控断面小峡桥达标率80%以上。
为认真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部署,尽快扭转湟水水质反弹趋势,按期实现流域水环境治理目标,结合《青海省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条例》,现就进一步深化湟水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加快推进污水管网建设。
在省有关部门指导下,西宁和海东市人民政府要按照《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认真研究制定城市排水专项规划,实施雨污分流改造,提高雨水排涝功能,统筹调配城市污水的收集和处理。
当前,要加快实施西宁市海湖桥至团结桥输水箱涵工程,抓紧实施西宁市第四、第五污水处理厂污水配套管网等在建工程,解决城区路段收集污水外溢问题。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做好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3.06.14•【字号】青政办[2013]142号•【施行日期】2013.06.14•【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水污染防治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进一步做好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青政办[2013]142号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关于进一步做好湟水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3年6月14日关于进一步做好湟水流域综合治理的实施意见(2013年6月)为认真贯彻《青海省人大常委会对〈关于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情况的报告〉的审议意见》(青人大常字〔2012〕52号)精神,加快推进湟水流域综合治理进程,推动我省生态文明先行区建设,现提出以下实施意见:一、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改善湟水流域水环境质量、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保障水环境安全的目标,着力在源头治理、生态修复和开发利用上下功夫,大力实施集污染治理、生态建设、防洪泄洪、景观休闲为一体的综合治理工程,努力恢复湟水河的生机和活力,促进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保护优先,预防为主。
以保护环境为前提,坚持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相统一,将流域环境承载能力作为开发建设活动的约束条件,严格环境准入,优化产业布局,促进流域经济的持续发展。
统筹规划,综合治理。
以水污染特征和水环境功能需求为依据,统一部署污染防治工作,建立长效机制,实施综合治理,优先保障饮水安全,持续推进污染负荷削减,不断加强环境风险防控,努力改善重点地区的水环境质量。
突出重点,分类实施。
以湟水西宁段污染治理为重点,结合流域内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污染的突出问题,因地制宜地制定治理方案,有效推进流域水污染防治进程。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工方案的通知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工方案的通知青政办〔2019〕17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工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执行。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19年2月19日青海省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工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统计局关于印发〈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2017年版)〉的通知》(发改环资〔2016〕2749号)和《中共青海省委青海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青海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行动方案〉的通知》(青发〔2013〕20号)要求,明确责任分工,强化任务落实,建立健全我省循环经济统计评价方法制度体系,为我省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撑,推动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建设,结合我省实际,现制定如下分工方案。
一、工作分工(一)主要资源产出率(由于目前我省主要资源产出率指标统计工作尚不成熟,暂时将“主要资源产出率”替换为“能源产出率”,视以后“主要资源产出率”指标统计情况,适时采用“主要资源产出率”)。
1.指标解释:国内生产总值与主要资源实物消费量的比值。
主要资源包括: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钢铁资源、有色金属资源(铜、铝、铅、锌、镍)、非金属资源(石灰石、磷、硫)、生物质资源(木材、谷物)。
2.计算方法:主要资源产出率(元/吨)=国内生产总值(亿元,不变价)÷主要资源实物消费量(亿吨)。
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作者:何淑琴来源:《农民致富之友(上半月)》 2020年第3期何淑琴湟水河处在我国青海省的东北位置,其两岸便是青海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流域内人口较为密集,所以必须要加大力度实施湟水河两岸的生态环境治理工作,确保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过程中,需要保护好珍贵的森林资源,对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实施战略性的调整,打造出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而树立起青海省的良好形象。
因此,研究青海省海东市关于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措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工程1、林业产业化推进工程要做好湟水河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工作,就必须要始终秉持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观念,凭借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天然林保护以及中幼林抚育等一系列工程项目,实现林权的合理依法流转,同时促进森林旅游、特色种植、沙棘与核桃经济林等产业发展。
此外,还应当集中力量策划项目,开展招商引资,逐渐打造出一批示范性的企业,让其发挥出带头作用,开办更多林业产业园区。
在此基础上,促进林区产业发展速度的进一步加快,树立起极具当地特色的林产品品牌,让市场竞争力得到不断增强,为林农的发家致富提供良好机会。
2、森林保护体系建设工程维护生态环境首先需要坚决保护森林资源,在最大程度上规避森林火灾的发生,同时把全社会群众调动起来,宣传有关环境意识,构建起全民参与森林保护的氛围。
要逐步完善火险预警监督机制和处理预案,加强对森林火灾的扑救水平,全方位提升防火管控水准。
除此之外,还应当加强对于有害生物的预防和控制,优化检疫防灾、生物监测预警、支撑保障以及应急防控等体系。
在市、县、区中均建立起测报中心站等基础设施,以此构成多方面结合的监督预警网络,让疫情的防控能力得到进一步强化。
3、城乡绿化提质增效工程首先,应当做好城市绿化工作。
该项工作包含了五个方面内容,第一是开展公园绿地建设,确保市中心区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少于5平方米。
循环经济模式促进青海西部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摘要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紧张和环境问题的加剧,循环经济模式被视为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青海西部地区为例,探讨循环经济模式如何促进该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引言青海位于中国西部,是一个典型的资源型地区。
传统的经济模式主要依赖于资源开采和加工,但这种模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导致了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环境的破坏。
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青海西部地区需要转变发展模式,引入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实践。
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的经济模式。
其核心思想是将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压力降到最低,通过回收、再利用和再生产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模式不仅可以减少资源的消耗和废物的排放,还可以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和增加经济的附加值。
青海西部地区的资源禀赋青海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水力资源、太阳能资源、风能资源和矿产资源等。
这些资源为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1.水力资源:青海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包括河流水能和地下水资源。
这些水力资源可以通过建设水电站和利用水力发电技术来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
2.太阳能资源:青海西部地区日照充足,太阳能资源丰富。
利用太阳能发电技术可以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实现能源的清洁利用。
3.风能资源:青海西部地区地势较高,风能资源较为丰富。
建设风力发电场可以将风能转化为电能,满足当地的能源需求。
4.矿产资源:青海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包括钼、铜、铝等。
通过建设矿山回收设施和采用循环利用技术,可以实现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
循环经济模式在青海西部地区的应用在青海西部地区应用循环经济模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能源领域:青海西部地区可以充分利用水力、太阳能和风能资源,发展清洁能源产业。
通过建设水电站、光伏电站和风力发电场,实现能源的循环利用,并可以将多余的电力输送至其他地区,带动经济发展。
2.农业领域:青海西部地区可以推广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提高土壤质量和农产品质量。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21.12.07•【字号】青政办〔2021〕96号•【施行日期】2022.01.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循环经济发展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行动方案的通知青政办〔2021〕96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青海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已经省政府第9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21年12月7日青海省“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行动方案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途径。
根据省政府工作部署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发改环资〔2021〕969号)要求,为持续推动我省循环经济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青海循环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资源综合利用和产出效率明显提高,发展基础更加稳固。
2015年至2020年,水资源产出率由90元/立方米提高至123元/立方米,建设用地产出率由72.42万元/公顷提高至82.64万元/公顷,能源产出率由0.4875万元/吨标煤提高至0.6464万元/吨标煤,一般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由48.7%提高至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重复用水率由85.4%提高至93.1%,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由50.2%提高至60.1%,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由80%提高至86.9%,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由65%提高至81.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由77.64%提高至96.7%,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由57.3%提高至94.2%。
全省循环产业体系初步构建,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锂电等循环经济产业链基本形成,农畜产品种养殖—精深加工—废物综合利用的现代农牧业体系基本建立,生态旅游、绿色物流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公布日期】2015.12.23•【字号】青政办〔2015〕229号•【施行日期】2015.12.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经济体制改革正文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青政办〔2015〕229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国办发〔2015〕59号)精神,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促进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集约化、有机化、品牌化方向,把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作为促进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以发展多种形式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建设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更加注重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更加注重提高竞争力,更加注重技术创新,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农业与牧业循环,规模经营与品牌效益兼得,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之路。
(二)主要目标。
力争到2020年,现代农牧业示范区初具规模,我省建设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试验区取得重大进展,多种形式的农牧业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
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物质技术装备条件显著改善,竞争力显著增强,农牧业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平明显提高。
农牧业效益和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产业强、环境优、可持续的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重点任务(一)调结构,抓特色,大力转变生产方式。
1.调整优化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
青海省湟水流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分析□刘晓平【摘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青海省湟水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文在介绍青海省湟水流域概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青海省湟水流域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提出促进青海省湟水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关键词】湟水流域;农业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基金项目】本文为青海省循环经济专题研究项目(编号:2010-QHXHY-006)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晓平(1974 ),女,青海大学财经学院教授,中国数量经济学会理事青海省湟水流域位于青海省东部,是全省耕地集中区、农畜产品主要产区和发展富硒农产品良好区域,高原特色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高原冷凉型气候资源,适宜发展高原特色作物和反季节作物生产,具有发展循环农业的良好基础条件。
一、青海省湟水流域概况青海省湟水流域地处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是青海省经济文化的发祥地和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流域总人口330万人,占全省人口的60%。
其中:乡村人口204万人,占流域总人口的61.8%;少数民族人口57万人,占流域总人口的17.3%。
是青海省的人口大区、农业大区、多民族聚居地区。
湟水流域土地总面积1947.36万亩,其中耕地339.9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7.22%;园地面积2.23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7.57%;牧草地面积709.6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6.44%;城镇村及工矿用地46.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40%;交通运输用地16.37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0.84%;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24.04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1.23%;其他用地76.81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3.94%。
全区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42.1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192.44万亩,总产47.95万吨;油料作物106.39万亩,总产13.38万吨;蔬菜32.81万亩,总产59.20万吨;果品10.5万亩,总产7,792吨。
大牲畜年末存栏36.3万头,肉类总产8.5468万吨,奶类总产4.3367万吨。
地区生产总值173.3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5.83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20.7%;第二产业增加值67.3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8.87%;第三产业增加值70.11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40.45%。
人均生产总值10,76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574元。
二、青海省湟水流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青海省围绕“四区两带一线”的区域发展格局,把以西宁为中心的东部地区努力建设成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基地;强调要高度重视黄河沿岸综合开发,不断提高湟水沿岸发展水平。
根据这一要求,湟水流域是优先发展的地区。
2010年10月青海省政府第68次常务会议决定,大力支持河湟地区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循环农业。
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未来五年将全力打造河湟流域特色农牧业百里长廊。
青海省政府对发展湟水流域农业循环经济进行了有针对性的投资。
总投资165.57亿元,其中工程建设费占95%,其他费用占5%。
分工程投资,设施农业总投资20.23亿元,占总投资的12.22%;特色种植工程总投资21.57亿元,占总投资的13.03%;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工程总投资22.65亿元,占总投资的13.68%;产业化技术示范工程总投资2.37亿元,占总投资的1.43%;农畜产品加工工程总投资11.83亿元,占总投资的7.14%;农村能源工程总投资3.2亿元,占总投资的1.93%;科技培训工程总投资1,800万元,占总投资的0.11%;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总投资4.49亿元,占总投资的2.71%;服务体系建设总投资6,021万元,占总投资的0.36%;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总投资3.69亿元,占总投资的2.22%;农田水利工程总投资59.15亿元,占总投资的35.73%(见表1)。
表1湟水流域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点工程项目投资表项目名称资金来源合计(万元)比例(%)中央及地方财政投资(万元)比例(%)自筹资金(万元)比例(%)合计1655697.510063745138.51018246.561.5一、设施农业工程20225012.2252200.2 3.15150049.89.06二、特色种植工程21573413.03133500.8120238412.22三、标准化规模养殖工程22650013.6821120 1.2820538012.4四、产业化技术示范工程23650 1.438800.0522770 1.38五、农畜产品加工工程1182587.1411825.80.71106432.2 6.43六、农村能源工程32002.5 1.9325002 1.517000.50.42七、科技培训工程18000.1118000.1118000.11·43·续表八、科技示范园区建设1562469.4420000 1.211362468.23九、良种繁育体系建设44888 2.714488.80.2740399.2 2.44十、服务体系建设60210.3624920.1535290.21十一、农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36812 2.22110430.6725769 1.56十二、农田水利工程399765.2835.73269765.2828.58118286.87.14三、青海省湟水流域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农业循环经济是按循环经济理念和生态学原理,将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和农业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链有机耦合,保证物质的循环再生和能量的梯级利用,以最少的能物投入、最少的废弃物排放和最优的产品输出,形成持续、稳定、高产、多元、高效的生态农业系统。
图1显示的是一个完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体系,但在青海省湟水流域实际生产过程中,农业循环经济的模式可能只涉及其中的某些产业链条,或者是某一个产业链条内部的循环。
(一)种、养、加、沼气循环模式产业链。
在湟水流域农民家庭农业循环经济产业链中,农民以承包土地、山林、草地、鱼塘等资源,发展循环农业,其产业链的主要产业单元有:特色种植业、配套的养殖业、饲料加工业、沼气池发酵及沼气利用产业,形成一个土地、淡水、农作物资源、养殖业废弃物循环利用、重复利用的循环农业产业体系。
这个体系与节能日光温室、防虫网室或塑料大棚遮荫棚等设施相配套,形成一个集约化经营的循环农业体系。
从图2中可知:通过植物光合作用生产的饲草、饲料、粮、油、菜、果、茶等产品,经加工后成为各种食品或食材,上市销售或家用;各种副食品经饲料青贮、微贮、配制、加工后,供给奶牛、肉牛、猪、肉羊等的养殖,释放的氧气供给温棚中的畜圈调节空气,改善棚内气体环境,保持清新;养殖业所产生的肉、蛋、奶等畜产品经加工后,成为食品或生活用品进入销售市场转换为货币;畜血、骨、皮、羽毛、内脏等进入饲料加工环节,经过无害化处理和加工,提取各种高附加值的生物制品,在大幅提升养殖业效益的同时,把副产品转化为蛋白质饲料;农户日常生活产生的生活垃圾、粪尿以及树叶、杂草等全部投入沼气池,进行集约化、无害化处理,把不能作饲料的农业废弃物和农户日常产生的生活垃圾(烂菜叶、枯草、锯末等)都可投入沼气池进行集约化、无害化处理和转化,生产清洁能源———沼气。
沼气可为农户提供清洁的生产、生活用能,用于蒸煮煎炸、烧开水、淋浴和冬季取暖,可以节省薪柴、煤炭、秸秆等一次性能源,减少对林草植被的砍挖,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沼液是优质液体复合肥,并具有防治作物、果蔬病虫害的功效。
沼液追肥还可以促进土壤微生物菌群中有益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改善土壤微生物菌群结构,优化作物的根系生长环境,提高土壤的通透性和肥力。
沼渣可做蚯蚓、双孢菇的培育,生产人类需要的健康食材和食品。
蚯蚓粪是优质有机复合肥,用于温棚蔬菜、花卉、瓜果的追肥。
双孢菇渣是优质有机肥,用于作物的追肥和基肥。
养殖动物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有利于提高温棚的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利于温棚作物的生长,提高其光合效率。
该产业链实现了清洁生产和零排放,实现了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要求。
(二)以观赏农业主导的城郊型循环农业产业链。
湟水流域充分利用地处兰州、西宁两大省会城市之间的城郊型区位优势,以回归自然、休闲度假、体验农味和观光旅游为特色,大力发展集生态、观光、休闲、科普、体验、生产于一体的观光休闲产业。
以挖掘土地增值潜力,延展农业功能,提高就业容量,增加农民收入,重点布局建设了以平安县农耕体验园和互助县土族故土园为依托的山地休闲、餐饮、娱乐、采摘及农耕体验为一体的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区,以湟中、湟源县为主体的风情观光垂钓休闲区,以大通县为主题的森林公园度假区,以西宁、民和、乐都为主的“农家乐”餐饮及特色果蔬采集休闲度假区,以互助北山为主的生态旅游区。
如图3所示,城郊型循环农业产业链是以设施农业为主导和支柱的循环农业产业链,由设施种植业、养殖小区集约化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业和农业废弃物集中处理产业等基础产业单元构成,并且与观赏农业相结合,形成高效循环设施农业体系。
设施农业单位(肉、蛋、奶、鱼、禽、菜、果等)直接经加工、烹调成美食和特色食品、旅游产品提供给游客享用和观赏,可以获得更高的效益。
各种废弃物可以进沼气站统一处理,为村、镇集中供气、供热、发电或为洗浴、游泳池供热水,主要采取集中处理废弃物生产沼气(或有机复合肥、食用菌培养料、生物农药等)产品,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和高效利用。
奶牛场、肥育猪场、养禽场、肉牛养殖小区是建设沼气、有机复合肥、饲料蛋白质加工装置的重点地区。
(三)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
湟水流域着力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大中型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建立跨区域大型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促进特·53·色现代农业向优势产业集中。
把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扶持重点,加大扶持力度,加快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和科技创新,提高农畜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建立农畜产品加工产业链。
它是由原料种植(或养殖)、产品加工、副产品无害化处理和转化及产品营销等产业单元所组成的循环农业产销体系和废品回收、利用体系。
特色种植、加工综合利用产业,特色养殖、加工、综合利用和营销产业,无公害农业等都属于这一类循环农业。
他们可以相互链接起来,形成特色循环农业体系或网络,由于信息管理系统、物流配送系统、商贸销售系统、金融系统和技术服务系统的服务功能有机连接起来,实现物质的高效循环和能量的快速流通。
湟水流域以特色农畜产品为重点,建设8条加工产业链。
一是马铃薯精深加工产业链,二是油菜籽精深加工生产链,三是无公害蔬菜运加销产业链,五是薄皮核桃精深加工产业链,六是线辣椒产加销加工链,七是饲草料产加销产业链,八是牛羊肉精深加工生产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