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蜀文化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蜀道难》古诗赏析《蜀道难》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他在艰险的蜀道上的行进经历。
通过对自然环境和人生困境的形象描绘,诗人抒发了自己的心情和对人生的思考,展示了他对无畏困难的勇气和豪迈激情。
本文将对《蜀道难》进行赏析,探讨其背后的意义和艺术魅力。
一、《蜀道难》背景与意义《蜀道难》描绘了李白在蜀道上的艰辛旅行经历。
蜀道,又称川蜀大道,是连接中原和巴蜀地区的重要交通要道。
穿越高山峻岭、险峻陡峭的蜀道,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诗人以自己的旅行为背景,通过描绘诗中的自然景观和艰难路况,表达了人生的曲折与坎坷,以及对困难的勇往直前的态度。
《蜀道难》以写景为主线,通过描绘高山、险峻的路况以及荒芜的边境景象,展示了自然环境的险恶和艰苦。
同时,诗中的“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一句,形象地描绘了蜀道上蜿蜒盘旋、曲折难行的场景,表现出人在面对严峻环境时的坚持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二、《蜀道难》艺术特点1.形象生动的描写诗中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例如,“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一句,通过形容青泥蜿蜒盘旋的场景,让人感受到蜀道的艰险和险阻。
2.情感表达与哲理思考《蜀道难》以自然景观为背景,通过描绘蜀道的险恶环境,寄托了诗人对困难和挫折的思考。
诗中的“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表达了诗人面对困境依然坚持不懈的勇气和信念。
3.豪情激昂的叙述《蜀道难》的语言豪放而激情四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听觉冲击。
通过描绘险峻的路径、峭壁和波涛汹涌的江水,以及进退艰难的环境,诗人展示了自己的坚毅与豪情。
三、《蜀道难》的深层意义《蜀道难》不仅仅描绘了自然景观和旅行困境,更是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对人生态度的主张。
1.磨难与成长诗中“崩腾直下,回流九曲”,道出人生道路上的坎坷曲折。
蜀道的艰难行进经历,也可以看做是人生的磨难与成长。
诗人通过描绘艰险的蜀道,表达了要在困境中不畏艰难、勇往直前,不断突破自己的意志和能力。
李白荆楚游历与荆楚文化对其诗歌的影响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多元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中,中原文化与地域文化各具特色,彼此融合,形成灿烂多姿的中华文化。
李白是一位天才诗人,他五岁就开始学习计算年月日的历学,十岁便熟读诸子百家的著作。
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受中原文化影响的同时,也毫无疑问地受到了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齐鲁文化等地域文化的影响。
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对地域文化特别是荆楚文化的研究成果颇丰,象何光岳的《楚源流史》(湖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张正明的《楚文化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楚文化研究会的《楚文化研究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而将李白与地域文化结合起来研究的,当首推蒋志先生的《李白与地域文化》一书(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11年版)。
正如薛天纬先生在这本书的序言中所言,蒋志先生的这部著作用力甚勤,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和我的同事在编写《李白在安陆》一书时,即已将“李白与荆楚文化”的论题列入该书的内容。
时隔三十年,重新拾起这一命题,敷衍成篇,以算是弥补《李白在安陆》一书的缺憾。
一、荆楚与荆楚文化荆,是一种落叶灌木。
《说文》:“荆,楚木也。
”许慎《说文解字》曰:“楚,丛木,亦名荆也。
”唐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说:“荆、楚,一木二名。
”沈括《梦溪笔谈》云:“荆或为楚,楚亦荆木之别名也。
”据此可知:荆就是楚,一木两名,或称为荆,或称为楚。
在历史文献中,荆与楚合称,最早见于《诗经•商颂•殷武》篇:“维女荆楚,居国南乡。
”“荆”作为正式的地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篇:“荆及衡阳为荆州”。
相传禹分天下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当时的荆州指长江中游广大地区。
楚,既是民族概念,又是国家概念,也是地区概念。
周朝封楚国先君熊绎于丹阳,国号为荆。
春秋初期,楚成王改荆为楚。
据《史记•孔子世家》: “且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
李白写四川的诗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李白的诗歌创作与四川的关系
2.李白在四川的诗歌创作主题
3.李白的四川诗歌的艺术特点
4.李白四川诗歌的影响与价值
正文
李白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与四川有着密切的关系。
四川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为李白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
首先,李白在四川的诗歌创作主题广泛。
既有对四川自然风光的赞美,如《峨眉山月歌》等;也有对四川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咏叹,如《将进酒》等;还有对四川风土人情的描绘,如《夜泊牛渚怀古》等。
这些诗歌作品,不仅展现了四川的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也展现了李白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其次,李白的四川诗歌在艺术特点上,具有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
他的诗歌语言豪放、奔放,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他的诗歌意象奇特、生动,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他的诗歌结构严谨、巧妙,充满了变化和转折。
这些艺术特点,使得李白的四川诗歌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独树一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最后,李白的四川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影响了四川地区的文学创作,也影响了整个中国文学的发展。
他的诗歌风格和艺术技巧,为后世诗人提供了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同时,他的诗歌作品,也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提升了人们的审美水平。
总的来说,李白的四川诗歌是我国古代诗歌的瑰宝,他的诗歌创作不仅展现了四川的自然美景和历史文化,也展现了他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李白在蜀中写的诗(原创版)目录1.李白在蜀中的诗歌创作背景2.李白的诗歌特点3.李白在蜀中的代表作品4.李白在蜀中的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正文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被尊称为“诗仙”。
他的诗歌具有豪放奔放、意境深远的特点,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李白在蜀中写的诗,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诗歌充满了蜀地的特色,展现了李白对蜀地风土人情的独特理解。
一、李白在蜀中的诗歌创作背景李白在蜀中的诗歌创作,与他的生活经历密切相关。
李白少年时期曾寓居蜀中,这里的山水风光、历史文化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蜀中地区的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为李白的诗歌创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二、李白的诗歌特点李白的诗歌具有以下特点:1.豪放奔放:李白的诗歌具有豪放奔放的气概,展现了他胸怀壮志、豪情万丈的个性。
2.意境深远:李白的诗歌意境深远,他善于运用奇特的想象力和丰富的意象,展现出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3.语言优美:李白的诗歌语言优美,他善于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三、李白在蜀中的代表作品李白在蜀中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其中代表作品有:1.《峨眉山月歌》:这是一首描绘峨眉山夜景的诗歌,通过对峨眉山月的描绘,展现了李白对蜀地风光的热爱。
2.《夜泊牛渚怀古》:这首诗歌通过对牛渚古战场的描绘,表达了李白对历史的感慨和对英雄的敬仰。
3.《蜀道难》:这是一首描绘蜀地道路的诗歌,通过对蜀道艰难险阻的描绘,展现了李白坚韧不拔的个性和对蜀地的热爱。
四、李白在蜀中的诗歌对后世的影响李白在蜀中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手法对后世诗人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同时,李白的诗歌也展现了蜀地的独特风貌,为后世了解蜀地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
总之,李白在蜀中的诗歌创作是他诗歌生涯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个阶段的诗歌充满了蜀地的特色,展现了李白对蜀地风土人情的独特理解。
《巴蜀文化概览》阅读随笔目录一、巴蜀文化概述 (2)1.1 巴蜀地区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沿革 (3)1.2 巴蜀文化的定义与特点 (4)二、巴蜀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5)2.1 巴蜀文化的起源 (6)2.2 巴蜀文化的发展历程 (7)三、巴蜀文学与艺术 (9)3.1 巴蜀文学的主要形式与特色 (11)3.2 巴蜀艺术的种类与特点 (12)四、巴蜀宗教与信仰 (13)4.1 巴蜀的主要宗教信仰 (14)4.2 巴蜀宗教文化的特色 (16)五、巴蜀民俗与风情 (17)5.1 巴蜀的民俗活动与习俗 (18)5.2 巴蜀的风土人情 (19)六、巴蜀历史文化名人 (21)6.1 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的生平与贡献 (22)6.2 巴蜀历史文化名人的影响与意义 (23)七、巴蜀文化与现代社会 (25)7.1 巴蜀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影响 (26)7.2 如何传承与发扬巴蜀文化 (27)八、结语 (28)8.1 巴蜀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29)8.2 对巴蜀文化未来的展望 (31)一、巴蜀文化概述源远流长,独具魅力。
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巴蜀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从远古时期到现代,巴蜀文化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与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巴蜀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史前文明时期。
在这片土地上,先后孕育了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等古代文明,这些文明的遗迹为我们揭示了巴蜀文化的初始面貌。
随着历史的演进,巴蜀地区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政治、经济、社会结构,为巴蜀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巴蜀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深受地理环境、民族交融、历史变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地理环境方面,巴蜀地区地势复杂,气候宜人,这使得巴蜀文化在保持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吸收了周边文化的精华。
民族交融方面,巴蜀地区多民族聚居,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为巴蜀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历史变迁方面,巴蜀地区历经多次战乱与迁徙,这使得巴蜀文化在历经磨难的同时,也得以不断革新与发展。
蜀文化对初唐诗风的影响我们将四川这一特定地区的文化称之为巴蜀文化(“巴”和“蜀”分别是四川东部和西部的传统称谓)。
广义上讲,是指四川地区自古以来所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而为了说明文学活动的背景和支撑所引入的文化是相对狭义的,可以归纳三个方面:一是生态环境,指四川文人生存区域的社会风俗、生活模式、语汇特征。
二是教育状况,指四川文人所在区域的教育条件、氛围观念和具体教育方式。
三是文学传统,指四川文人所接受的四川历代典籍文学及民间口头文学。
这三方面的文化因素所集中反映出来的巴蜀式价值取向,即所谓的“巴蜀精神”。
而四川社会和巴蜀文化的存在基础,即四川的自然地理环境。
古老的巴蜀社会和巴蜀文化展示在我们面前的形象似乎相当复杂,充满了种种矛盾。
这显然是较中原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落后的内陆腹地,但却名人辈出,且多有大师级人物,引人注目;巴蜀社会的封闭和保守有目共睹,而巴蜀之人却常有叛逆越轨之举;川人一方面直爽热情,另一方面却又狡黠多变,一方面吃苦耐劳、倔强刚毅,另一方面却又欺软怕硬、外强中干。
就文学传统来看,陈子昂、李白有豪壮、奔放之声,花间词人有温婉艳丽之作,一方面“蜀中才子蜀外扬”,另一方面却又是“自古文人皆入蜀”。
蜀中才子蜀外扬,司马相如、杨雄、王褒、陈子昂、李白、三苏父子等文人都出蜀访学,扬名天下。
因其相对落后的盆地文明阻碍了四川文人的更大发展,他们只有冲出盆地的包围,才能直接受哺于中国先进的文明。
同时,崇山峻岭将封建时代的正统文化隔在了巴蜀盆地之外,这也有利于巴蜀人的个性向着自由不羁的一面发展,并为儒学之外的其他思想的发展提供条件。
从陈子昂、李白到苏轼、杨慎、巴蜀文人多放浪形骸、不拘礼法之人,当他们出蜀进入到一个广阔的天地,将有可能打破陈规、成为大胆开拓、勇于进取的先锋。
自古文人皆入蜀,四川文化对川人来说无疑是一份异常丰厚的天赐,但巴山蜀水却从来不是土著居民的私蓄。
自古以来,连续不断的移民纷纷入蜀,巴蜀区域的物质精神财富就是中国人共同的财富,在这些移民之中,也不乏才子名士,他们既是巴蜀文化的接受者,也是创造者。
论巴蜀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
李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创作风格多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崇尚自然豁达的情怀。
巴蜀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崇尚自然的大美与豁达。
李白的诗歌也表现出了这种情怀,他笔下的自然景色非常生动,在表现自然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对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2. 具有独立个性的审美观念。
巴蜀文化强调人的个性和独立思想,注重多元文化的交融,李白的诗歌也表现出了这种审美观念,他的诗歌充满了创新和个性,体现了作者独立思考的态度。
3. 深厚的历史和人文底蕴。
巴蜀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人文底蕴,李白的诗歌也体现了这种文化底蕴。
他的许多诗歌涉及到历史传说和神话传统,借用了巴蜀文化的人文元素,丰富了他的创作。
综上所述,巴蜀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风格的影响非常重要,使他的诗歌充满了禅意、豁达、独立思想、历史传说和神话传统等多个方面的元素,使他的诗歌成为了唐代最著名的诗歌之一。
蒋志:李白文化源流的中华因素——访四川李白研究会名誉会长蒋志教授钟永新摄2014年2月9日)【人物简介】蒋志, 1937年3月生于四川江油,1959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学院历史系。
1984年7月至今在绵阳师范学院工作,教授,曾任政史系主任、绵阳师院教学督导员,担任中国古代史、地方史、旅游学等教学工作和李白研究。
现任四川李白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李白研究会名誉会长、四川大禹学会理事等,先后兼任过国际汉诗协会理事、李白学会理事。
【阅读提示】:◆李白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切入全球化浪潮的重要文化资源。
◆李白精神是李白文化的核心部分,李白文化需要我们不断发掘、整理、研究,特别是要深入论证李白文化精神的现代价值。
◆敢于向权威传统的观点挑战,提出独创新观点,并为之坚持到底,川籍学者大都在学术上有股倔犟劲。
◆读书要与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学术研究应该“济世致用”“古为今用”。
治学力求严谨、博闻、独创钟永新:蒋志教授,您好,您在重庆求学时曾师从蜀中名宿吴宓、杜钢百、邓子琴等教授,请问老辈学者对您致力于史学研究有哪些学术启迪?蒋志:1955—1959年我在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历史系求学,当时系里由吴宓教授担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教我们“世界古代史”、“外国文学史”。
他是学贯中西的大师,学术十分严谨,讲课旁征博引,记忆力特强,历史事实、人物、时间、地点都记得很清楚,同时善于用简要示意图,表明时、地、事之间的联系,板书一丝不苟,坚持用繁体字书写,讲授提纲也用毛笔竖写繁体字,有外文则用毛笔写印刷体,我们的论文式作业,他用毛笔批改,看到有错别字,一笔也不会放过,批语后面照例要郑重盖上他的私章。
他还很喜欢同学向他提问,有问必详答。
他严谨的治学作风对我影响很深。
杜钢百教授讲“历史要籍介绍及选读”,他是著名经学大师廖平的嫡传弟子,也是四川马克思主义运动先驱者王右木在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的学生,又是吴宓做主任时清华国学研究院第一届的研究生。
1.(4.0分)在李白故居附近,有一条默默流淌的小溪从北向南流过天宝山,历来人们称为“磨针溪”。
中国妇孺皆知的______成语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B•A、三日打鱼,两日晒网•B、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C、南山有鸟,北山张罗•D、不探虎穴,安得虎子2.(4.0分)巴蜀文化对李白诗歌创作,尤其是其______诗风的形成,都具有非常深刻的影响。
B•A、现实主义•B、浪漫主义•C、唯心主义•D、理想主义3.(4.0分)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_______名人。
C•A、中国文化•B、中亚文化•C、世界文化•D、巴蜀文化4.(4.0分)早在汉魏之际,蜀地就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______的发源地和发祥地。
对李白的思想影响最大。
D•A、佛教•B、伊斯兰教•C、基督教•D、道教5.(4.0分)李白自称_______,是有意与四川故乡之名谐音,以表达思乡之情。
D•A、谪仙•B、诗人•C、彰明人•D、青莲居士6.(4.0分)因为李白祖籍在甘肃的陇西,所以他的故居就叫______。
B•A、碎叶城•B、陇西院•C、龙安府•D、匡山书院7.(4.0分)李白带着自己的作品远赴长安,求教于诗坛的老前辈_____,老诗人看到他的《蜀道难》第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马上就大为吃惊,老诗人连连拍案叫绝。
C•A、苏頲•B、张说•C、贺之章•D、李邕8.(4.0分)关于李白的出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四川故乡的人都知道李白是天上的______下凡。
B•A、长庚星•B、太白金星•C、峨眉月•D、启明星9.(4.0分)唐朝著名诗人______作了一首著名的诗《饮中八仙歌》,对唐朝八位嗜酒如命的名人作了生动的描述。
诗人写道:“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A•A、杜甫•B、李商隐•C、杜牧•D、白居易10.(4.0分)李白在诗歌中多次热情地歌颂古代的侠客精神,慷慨豪迈的气势令人热血沸腾。
巴蜀文化对李白诗歌艺术风格的浸润摘要: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王朝,诞生了一代文学巨擎——“诗仙”李白。
在唐朝文学大家中,李白的诗歌独树一帜,风格独特。
李白出生、成长的地方——四川绵阳江油青莲属古巴蜀地区。
巴蜀地区所孕育的巴蜀文化是中华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李白自小受到巴蜀文化的浸润,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不可避免地受到巴蜀文化的影响。
本文试以地域文化为切人点,探讨巴蜀文化与李白诗歌艺术风格之间的关系。
人们常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时事铸就英雄”。
可见,“诗仙”李白也是这样的人。
英雄本身的因素固不可少,但其外在的时代背景也是无比重要的,李白是中国文学史上少有的传奇诗人,也是少有的天才诗人。
他的心灵犹如一注汩汩涛涛,流淌不尽的诗的源泉。
无论是山川风物,还是人事交往,无论是所见所闻,还是所思所想。
在他的笔底,统统可以谱成震撼人心的乐章。
而且,永远是那样地雄浑而清新,具有高山大河般的力量,初日芙蓉般纯粹的美感。
李白所生活的时代,从他公元701年出生四川绵阳江油青莲到公元762年他卒于安徽当涂,正是唐王朝由兴盛走向衰亡的过程。
李白一生活了61岁,从出生到25岁,李白在四川绵阳江油青莲度过,几乎占了他人生一半的时间。
李白25岁东出夔门出川以后,便再也没有回到过四川。
在此后长达36年的倥偬岁月里,无论他走到哪里,无论他在什么时候,李白对四川的感情都是毫不掩饰的,他赞美四川的山川风物、乡风民俗,倾慕四川的先贤名宿、道德文章,追忆自己在四川度过的难忘的时光。
李白曾有诗《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对于故乡的文化传统,李白也是念念不忘,津津乐道的,李白在《宣城见杜鹃花》中写道:“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这首诗歌明确告诉了人们,李白的故乡,就在古蜀王杜宇变成子规鸟催促人民春耕,一直到杜宇啼血而亡化为杜鹃花的蜀地,他的故乡,就在蜀地的“三巴”。
巴蜀文化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影响“巴蜀文化对李白浪漫主义诗风形成的影响1”作为古今巴蜀地区的文化总和,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华文化中内含丰富、特色鲜明的重要地域文化之一。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李白的诗歌除了其丰富的思想性与高超的艺术性,还在于他又开创了积极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
李白创作了大量的诗歌,尽管“当时著述,十丧其九”,但现今仍留存900多首,如要从李白留存的诗歌中去把握其浪漫主义诗风,显然是不够的。
因此,我们只有将李白放在盛唐巴蜀地区这一大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来分析其浪漫主义诗风的形成,无疑会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李白的诗歌。
一众所周知,长安元年(701年),李白出生在四川绵州昌隆(今四川绵阳江油青莲镇)。
李白出生地四川绵阳江油青莲镇位于川西北中北部的四山环抱的中坝平原,历史上为连接我国西北和西南的南北民族迁徙大走廊,族群、部落众多,同时又是汉、藏、羌、彝等文化东西交汇之地,文化交流融合频繁,文化多样性保存良好,形成了重农喜商、尚文循礼、崇仙好娱的民俗文化传统。
这些历史上形成的民俗文化传统,直至今天仍然在当地群众的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蜀中是一块文化沃土,这里道教、佛教烟火繁盛,墨客儒人层出不穷,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风尚和氛围,给年幼的李白以最新的文化启蒙。
李白天才俊逸,又非常勤奋好学,他说:“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上安州裴长史书》)。
也许自小受父亲诵读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的影响,李白“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
”(《赠张相镐》)因此,在私塾期间,李白继续阅读了大量书籍,进一步开拓了自己的视野。
他从甲乙丙盯子丑寅卯的汉字开始,认真研读了《论语》、《孟子》、《老子》、《庄子》等诸子百家的书籍。
而这些作品都不在经书范围之列,对丰富与发展李白的想象力和精神世界功不可没。
一次李白随父亲到文风楼赴晚宴,客人们听说他年少学厚,善于吟诗作赋,想考考他,要他以文风楼为题写一首诗,李白稍作思考吟出了四句:“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李白仙、侠精神的成因盛唐造就了李白,李白也将盛唐的气象描绘绝唱。
游历山川、写尽千秋,李白的这份仙风侠骨,成为后人叹为观止的天人之姿。
但这份仙、侠的精神,却并非李白天生所有,而是当时的环境与李白的人生经历所造就。
这主要源自于以下三个方面:(一)受巴蜀地域与家庭因素影响1.少年游川,深受熏陶李白所塑造的侠客情怀,与他少年时期游历川中的经历密切相关。
唐神龙初年,李白偷跑到蜀地,一呆就是二十年。
这二十年,蜀中的巴蜀文化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甚至间接成就了他诗歌中的侠气。
巴蜀地区地处中国西南地区,大致范围包括川、渝及其附近地区,自先秦以来,居住于此的人们就直爽豪气、仗义敢言,透露出一种原始而又朴素的行侠仗义的江湖意识。
秦汉以后,中原秦赵燕地豪侠文化盛行,群侠皆起,巴蜀地区在此大环境影响下,以地方豪强为核心也迅速聚拢起居有巴蜀特征的豪侠文化。
这种文化久盛不衰,成为一种深固于不同社会阶层的烙印。
受这种文化影响下的李白,在行事风格、文学创作中,无不显露出这种侠的豪气。
公元725年,在蜀地已有二十年的李白离开了这片土地,他带着满腔的抱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寻找新的归宿。
来到江陵,李白首先拜见了受三代皇帝崇敬的道士司马承祯,司马承祯初见李白,对其评价极高,赞其“仙风道骨,非世所常人之貌”。
后李白继续游历河山,先后踏遍吴、越,洞庭湘江,曾在安陆有过小住。
借游历之名,李白四川结交社会名流,希望得到引荐,实现政治理想抱负。
然而,十年游历,李白却所获了了。
他却不甘心,再度启程北上长安、山西,东至齐鲁,在济宁小住。
这一段时间的李白,其诗作已经传遍大江南北,李白也已成为天下尽知的诗仙。
2.受父亲的行为影响另一个方面,李白诗中所表现出来“侠”,很有可能是受到家庭影响。
据历史资料考证,李白的父亲来到巴西郡青莲乡隐姓埋名,很有可能因任侠杀人,逃避责任。
出于这种角度考虑,也就很好理解,为什么李白会在其作品中大肆讴歌和赞扬这种侠客的行为了。
巴蜀文化与唐代诗歌巴蜀文化,作为一个深厚且富有历史底蕴的文化体系,在唐代诗歌的繁荣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这种地域性的文化特色为唐诗注入了一种独特的韵味,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达,也进一步推动了巴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巴蜀文化以其独特的地理和历史背景,呈现出一种兼收并蓄的多元性。
这片土地上,汇聚了黄河、长江两大流域的文化精髓,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气质。
这种多元性和包容性,使得巴蜀文化在唐代诗歌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
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魅力不仅在于诗人对生活、情感的深入描绘,更在于其艺术手法的丰富多彩。
巴蜀文化的融入,为唐诗提供了新的题材和视角。
从李白的《蜀道难》到杜甫的《春夜喜雨》,从白居易的《琵琶行》到高适的《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这些脍炙人口的唐诗无不体现出巴蜀文化的深深烙印。
李白以浪漫主义的笔触描绘了蜀地山水之美和人文之韵,其诗歌中充满了对巴蜀风土人情的热爱与赞美。
杜甫则以细腻的情感,生动地描绘了巴蜀人民的生活和历史,将这片土地上的风土人情展示得淋漓尽致。
白居易的诗歌则充满了对巴蜀音乐的热爱和欣赏,他在《琵琶行》中以深情的笔触描绘了琵琶音乐的魅力和情感力量。
巴蜀文化对唐代诗歌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题材和视角上,更深入到了诗歌的内涵和精神层面。
巴蜀人民的坚韧、热情、纯朴与乐观,以及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都在唐诗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
这种地域性的文化精神,为唐诗注入了独特的生命力,使得这些诗歌在跨越千年的时间里,仍然熠熠生辉。
总的来说,巴蜀文化与唐代诗歌的交融,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
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巴蜀人民的历史、文化和精神风貌,也展现了唐诗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在未来的研究和探索中,我们将进一步理解这种文化交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更加深入地感受巴蜀文化和唐诗带给我们的独特魅力。
本文将探讨唐代隐逸风尚及其对诗歌的影响。
在唐代,隐逸风尚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并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巴蜀文化对诗仙李白的浸润作业单选题(共17题,每题4分)1、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的_______名人。
○ A.中国文化○ B.中亚文化● C.世界文化○ D.巴蜀文化2、李白出生_______的观点已为海内外大多数学人所接受。
● A.四川绵阳江油○B.中亚碎叶○C.湖北安陆○D.甘肃天水3.据《江油县志》记载,建造了中国诗歌莽莽昆仑的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诞生于_______农历正月十六日。
○A.公元702年○B.公元703年●C.公元701年○D.公元762年4.因为李白祖籍在甘肃的陇西,所以他的故居就叫_____○A.碎叶城●B.陇西院○C.龙安府○D.匡山书院5.关于李白的出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四川故乡的人都知道李白是天上_____下凡。
○A.长庚星●B.太白金星○C.峨眉月○D.启明星6.在李白故居附近,有一条默默流淌的小溪从北向南流过天宝山,历来人们称为“磨针溪”。
中国妇孺皆知的______成语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A.三日打鱼,两日晒网●B.只要功夫深,铁杆磨成针○C.南山有鸟,北山张罗○D.不探虎穴,安得虎子7.李白自称___,是有意与四川故乡之名谐音,以表达思乡之情。
○A.谪仙.○B.诗人○C.彰明人●D.青莲居士8.李白10岁时,一次他随父亲到绵州赴晚宴,客人们听说李白年少学厚,善于吟诗作赋,想考考他,要他以_____为题写一首诗,李白稍作思考吟出了《上楼诗》。
○A.黄鹤楼○B.岳阳楼●C.越王楼○D.腾王阁9.李白带着自己的作品远赴长安,求教于诗坛的老前辈____,老诗人看到他的《蜀道难》第一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马上就大为吃惊,老诗人连连拍案叫绝。
○A.苏纈○B.张说●C.贺之章○D.李邕10.李白少时曾游_____,留下著名的绝句:“ 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
”○A.紫山.○B.太华山●C.窦園山.○D.戴天山11.早在汉魏之际,蜀地就是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_____的发源地和发祥地。
龙源期刊网
巴蜀文化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作者:刘恒言
来源:《学习与科普》2019年第01期
摘要:李白是唐朝著名的文学巨匠,他的诗歌风格独特、独树一帜,李白的诗歌风格与
自身的主观因素有关,也与巴蜀文化之间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分析了巴蜀文化的特点、发展,并从几个方面阐述了巴蜀文化对李白诗歌的影响。
关键词:巴蜀文化;李白;诗歌;影响
李白是古代文学史上少有的传奇诗人,他的诗歌风格与其个性有着密切的关联,与其生活的时代背景也息息相关,李白出生在公元701年的四川绵阳,到公元762元去世,生活在唐朝从兴盛到衰亡的过程。
在25岁前,李白都是在四川绵阳渡过,在25岁东出夔门后,便再未回过四川。
在此后的36年中,无论李白到了什么地方,对于故乡都是心存眷戀,李白的诗歌忽而雄壮、忽而悲凉,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让李白的诗歌成为中华民族的璀璨明珠,纵观李白的创作史,与巴蜀文化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
一、巴蜀文化的特点
巴蜀大地从古到今,都是中华文化孕育的重要土壤,四川处于东亚大陆亚热带地区,河流纵横、风光旖旎、气候湿润、物产丰富,有着“天府之国”的美誉。
在古代,四川的交通非常闭塞,除了盆地,四周都是高山,周边分别有巴山、秦岭、青藏高原,所以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论述,也正是由于这样较为特殊的地理环境才孕育出了独一无二的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经历了长达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孕育过程,其不断地发展创新给人们留下了神秘的文化、心灵、自然世界,至今依然在对四川人民有着深刻的影响。
纵观巴蜀文化的发展历程,表现出了几个特征:
开放性特征:
在历史的发展下,巴蜀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相互融合,与楚文化、秦陇文化、滇黔文化融会贯通,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区域,如同聚宝盆一般,成为了南北文化交汇的多元化复合体。
整体性特征:
巴蜀文化的独立历程较短,与汉文化之间一直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说明巴蜀人对于母体文化有着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在文化的渗透发展下,形成了锲而不舍、融会贯通的积极力量。
特色性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