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演示教学
- 格式:pdf
- 大小:12.39 KB
- 文档页数:7
一、课程简介本课程作为学院平台课,面向新闻传播学院所有专业开设,课程设置在大一上学期。
本门课程的开设旨在让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00后“互联网原住民”不再简单是网络的使用者,而能够从理论层面认知、深化对网络与新媒体环境的认知与了解。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网络与新媒体理论知识、理解网络与新媒体传播规律,了解网络与新媒体传播实践活动,学会运用理论知识分析网络与新媒体传播现象,树立起相对完整的体系化的互联网意识和理念,从而为以后学习其他的专业课程奠定一定的理论和常识基础。
主要内容包含互联网环境下的媒介环境,例如媒介融合;身处当前媒介环境中的各个主体,例如受众的变化、媒介扮演角色的变化;互联网环境下一些重要的新闻现象及新闻概念,例如后真相时代、新闻舆论、意见领袖、依法制网、新型主流媒体等。
以小见大,从互联网对新闻媒介的影响为切入口,讨论网络与新媒体给政治、社会、文化、经济以及新闻业带来的变化、冲击、挑战以及应对措施。
二、课程挖掘的思政资源分析《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做为概论课程,涵盖内容较为广泛,课程中内容的思政元素也较为丰富,在不同章节均围绕主要内容渗透不同的思政元素,例如:1.在绪论部分需要涉及什么是新闻以及新闻的真实性和客观性。
在讨论中需要引导学生意识到,新闻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所以新闻的客观从认识论上讲是不可能的,客观和事实是新闻的道路,但不是最终目的。
对于民主社会来讲,需要事实但更需要信任、对话、共识和公民的积极参与。
没有事实、没有立场、没有信任、没有语境为事实附于意义,则无非是海量的碎片,一地鸡毛。
正如亚历克斯·琼斯所说,“新闻真正的危机,不是倾向性,而是下降的品质,失去了道德感召、价值和使命感。
”同时,也需要要学生意识到,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出发,真实报道是一个过程,在海量信息和碎片化信息的互联网时代更是如此,学生需要培养连续关注事件发展、逐渐接近和了解事件真相的意识和习惯。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演示教学网络与新媒体概论名词解释,4个*5分简答,4个*5分论述2个*15分分析应用,材料做题,2个*15分第一章1.新传播革命的本质(p2)答:第四次传播革命将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通过“自我赋权”落到实处。
互联网赋予公民以传播权力,实现传播的权利向传播权力的转移,这是新传播革命的本质内涵。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2.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p4)答:“去中心化——再中心化”,是第四次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
“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①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②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③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3.新传播革命带来的挑战(p7)答:①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由报纸、广播、电视引领百年的传媒业态正在经历重大转型。
②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就传播媒介构建的舆论场来看,中国正从曾经的传统媒体一元空间、固定渠道的单向传播,走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重话语空间并存、复杂多向的传播格局。
③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多元思潮的泛滥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造成当前“噪声四起”的局面,也使得政府的执政环境复杂化。
④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新传播革命带来执政环境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政府处在了全民全时空的“全景化围观”中。
第二章1.新媒体的概念和基本特征(p17)答:概念: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
基本特征:①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②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③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2.新技术的发展趋势(p27)答:①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是互联网的关键支撑技术,也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