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习六
- 格式:doc
- 大小:95.00 KB
- 文档页数:4
5.(1)10月比9月节约用水百分之几?师:这个问题与刚才的问题一样吗?生:这两个问题属于同类问题,这个问题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百分之几”的问题,解决方法一样。
问题中单位“1”的量是9月份的用水量。
“节约用水百分之几”就是10月比9月少用的水量是单位“1”的百分之几?列式为(160-140)÷160=12.5%。
师:这种问题我们可以将它的解题方法总结出来,我们一起来看看。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求甲数比乙数增加百分之几的问题:(甲-乙)÷乙求甲数比乙数减少百分之几的问题:(乙-甲)÷乙5.(2)如果11月比10月节约用水5%,每吨水费为2元,11月应付水费多少元?师:让我们来看看第二小题属于哪种问题,怎样解决。
生:这个问题属于“求比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数学问题。
根据题意,要求11月应付水费多少元?需要先算出11月份的用水量,已知11月比10月节约用水5%,可以先计算节约了多少,再用10月的量减去节约的量就是11月的用水量。
140-140×5%=133(吨)因为每吨水费2元,所以用133×2=266(元)就是11月的水费。
还可以先算出11月用水量是10月用水量的1-5%,11月的用水量就是140×(1-5%),再乘2就是11月的水费。
列式为140×(1-5%)×2=266(元)。
师:下面让我们总结一下“求比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解决方法。
求比一个数增加(减少)百分之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单位“1”的量±单位“1”的量×百分率或单位“1”的量×(1±百分率)6.据资料统计,2009年底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约30平方米,比2005年增加了15%,2005年我国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有多少平方米?(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师:问题中单位“1”的量是哪个量?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借助什么方法来解决呢?生:单位“1”的量是2005年的住宅建筑面积。
2024年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六》教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能够识别加法和减法运算符号。
2. 使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规则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加法和减法的概念认知,以及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挂图、PPT、数字卡片、计算器。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一幅生活场景:小明和小红去公园玩,小明有3个气球,小红有2个气球,他们一共玩了多少个气球?通过这个情景,引导学生理解加法的概念。
2. 例题讲解讲解加法运算的规则,以小明和小红的气球为例,进行加法运算。
3. 随堂练习让学生自主完成练习本上的加减法题目,教师巡回指导。
4. 知识巩固利用数字卡片进行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加深对加减法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六》2. 内容:加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减法的概念和运算规则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运算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完成练习本上的加减法题目。
(2)应用题:结合生活实例,编写一道加减法应用题,并解答。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略。
(2)应用题答案:例如:妈妈买了5个苹果,爸爸又买了3个,他们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答案:8个。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了解他们对加减法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回家后,与家长一起寻找生活中的加减法实例,并进行计算。
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材章节和详细内容的准确把握。
2. 教学目标的设定:确保目标具有可操作性和实际意义。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数学《练习六》教案
新课引入:
首先,老师会进行一些简单的复,例如让学生回忆一些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例如1千米等于多少米,2千米等于多少米,50厘米等于多少分米,5千米等于多少米等等。
然后,老师会进行一些基础练,例如单位换算和教材中的练题。
其中,教材第28页练六第2题考查学生对日常交通工具的熟悉程度,扩大了对学生知识面的考查。
在组织全班进行集体订正时,老师会适当进行交通法规相关的知识的普及。
最后,老师会进行一些估算的练,例如估算从教室到校门口的距离。
研究目标:
本节课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进一步理解长
度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2、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类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研究长度单位千米和米之间的关系和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的过程中,学生将体验类推的思维方法。
同时,老师将引导学生正确合理地估算路程,培养他们的估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他们自主解决问题的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
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在于掌握千米与米之间的进率,熟练掌握换算方法。
难点在于正确合理地估算路程。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的教法主要采用讲授法,学法主要采用练法。
教具包括课件和教科书。
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六》教案人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练习六》,主要内容包括:第2章《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和第3章《认识物体和图形》。
详细内容为:复习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巩固对物体和图形的认识,通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对物体和图形的认识。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特别是进位和退位的概念。
教学重点: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认识物体和图形。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挂图、计数器、模型等。
学具:练习本、铅笔、计数器、画图工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故事等形式,引入实践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复习(10分钟)(1)讲解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引导学生复习相关知识。
(2)通过例题讲解,巩固学生的加减法运算能力。
3. 讲解(15分钟)(2)讲解物体和图形的分类方法,提高学生的认识。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小组讨论(5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运算2. 认识物体和图形3. 例题及解答过程4. 练习题及答案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练习六的110题。
(2)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和图形,记录下来并分类。
2. 答案:(1)见教材练习六答案。
(2)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记录和分类。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开展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高数学能力。
(2)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针对性2. 教学目标的明确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具与学具的选择与应用5.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6.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与清晰度7.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8.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内容应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设计。
练习六1、为了区分重载多态中同名的不同方法,要求( )。
A) 采用不同的参数列表B) 返回值类型不同C) 调用时用类名或对象名做前缀D) 参数名不同2、定义主类的类头时可以使用的访问控制符是( )。
A) private B) protected C) public D) private protected3、下列整型的最终属性i 的定义中,正确的是( )。
A) static final int i=100;B) final int i;C) static int i; D) final float i=1.2f;4、设x,y 均为已定义的类名,下列声明对象x1的语句中正确的是( )。
A) public x x1= new y( ); B) x x1=x( );C) x x1=new x( );D) int x x1;5、下列方法定义中,正确的是( )。
A) int x( int a,b ) B) double x( int a,int b){ return (a-b); } { int w; w=a-b; }C) double x( a,b ) D) int x( int a,int b){ return b; } { return a-b; }6、为了使包sos在当前程序中可见,可以使用的语句是( )。
A)import sos.*; B)package sos.*;C)sos import; D)sos package;7、设i、j、k 为类x 中定义的int 型变量名,下列类x 的构造函数中正确的是( )。
A) x( int m){ ... } B) void x( int m){ ... }C) x( int m, int n){ ... } D) x( int h,int m,int n){ ... }8、下列类头定义中,正确的是( )。
A) class x B) public x extends y{ .... }{ .... }C) public class x extends y D) class x extends y implements y1{ .... } { .... }9、下面是有关子类继承父类构造函数的描述,其中正确的是( )。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6.4《练习六》苏教版教学目标
1.能够应用加减法口算,解决有关长度的问题。
2.能够能够识别并概括文本中的主要信息。
3.能够应用学习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学会应用加减法口算解决有关长度的问题。
2.学会识别文本中的主要信息。
教学难点
1.能够应用学习内容,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1.练习册。
2.计算器。
3.钢尺。
教学过程
1.预习温故
通过复习学过的内容,引导学生在脑海中形成“计算长度”的概念,培养学生的思维感知能力。
2.自我探究
2.1 讲解教材内容
通过检查学生所掌握的加减法口算,介绍有关长度的计算方法,引导学生运用此方法解决有关长度的问题。
2.2 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
引导学生根据练习六的题目,运用加减法口算解决长度的问题,同时,培养学生读懂文本的主要信息的能力。
3.合作共享
1.建议学生相互交流所学习的计算长度的方法。
2.引导学生将解决问题的过程分享给合作伙伴,培养团队精神。
4.教学评价
1.通过和学生的个人讨论和小组互动了解学生掌握程度,检查学生掌握所学内容的情况。
2.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情景来考核学生掌握程度。
教学反思
1.通过题目的讲解,学生能够理解计算长度的方法,但是在使用时还需要更多的练习。
2.学生表现出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互相交流和分享,培养了他们的互助意识。
3.后续教学需要加强实际场景的应用,使学生学习更加贴近生活,更为自然。
多年练六字诀者体会和六字诀的经验以及治病经历最初练习六字诀的体会之想和做⾃打下了决定开始练习六字诀以来,在⽹上找了⼀些视频和⽂字资料,加上⾃⼰本来就有瑜伽和太极的⼀点底⼦,⾃信应该是很容易的事。
可在家练了⼀两次,感觉却不太好,顾得了站姿,就顾不上脚底引⽓,顾得上吐字发⾳,⼜顾不了收腹提肛,结果是哪⼀块⼉都没做到位,神和⽓散得很,没办法做到协调⼀致,⼀点感觉也找不着,那原本⾃负的⼼,⼀下⼦就沮丧了起来。
⽼话说的好:看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可我从来就不认这个理⼉,这也没什么⼤不了,那也没什么了不起,总是⽼⼦天下第⼀,可是实际情况⼜怎样呢?如果不是想只是做⾯⼉⽂章,只图个看起来像那么回事⼉的话,还是收起⾃⼰浮躁的⼼,⽼⽼实实地⼀步步来吧!对于现在这样⼀个状态,⾸先就是不要着急,不要总想着⼀步登天,要懂得⾯对现实。
不就是有些乱嘛,既然不能⼀下⼦全部做到位,那么就先区分开来,先把主要的部分练习扎实,然后再看看能不能全部合到⼀起来。
那么,主要部分是什么呢?看马⽼演⽰的视频,全⾝⼏乎站⽴不动,只有⼿臂和极个别膝部的⼀些动作,但我认为,虽然⼿臂的动作相对来说⽐较多,但这并不是主要的。
我们来看⼀下功法的名字:六字诀。
这就已经点了题,“六字”才是最主要的。
所以,⾸先就是要正确掌握这六个字的发⾳以及唇⾆齿喉的形状,另外再配合腹式呼吸和提肛缩肾,我称之为:第⼀阶段1+1内练习。
在这⼀阶段⾥,腹式呼吸是不太难的。
⽽提肛是不太习惯的动作,可能会经常忘记,缩肾呢也需要细细体会,我也曾想过是不是可以忽略不做,太⿇烦。
不过想起了⼩的时候,家⾥有位练⽓功的长辈,曾经嘱咐过我:⼩解时咬前门⽛,⼤解时咬后板⽛。
当时年纪⼩不理解,现在想来是有道理的,因为⼤⼩解都是⼀种泄,⽽咬⽛等于是把“后门⼉”给关上了,不令过多的通泄,有养⽓的功⽤。
⽽六字诀中的收腹提肛缩肾,正是刚好相反的情况,同⼀道理。
锻炼嘛,应该是把⾝体给越炼越好,可不能把⽓给越炼越虚哟!所以,做好这⼀部分的动作还是⾮常有必要的。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练习六》教学设计四观察图中的信息,根据信息找出等量关系.“带黄帽的人数-戴红帽的人数=5”,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在书上完成第五.六题)。
3.便利店进了4箱梨后,又进了3箱苹果和一箱梨。
(1).进1箱梨和苹果各需多少元?(2).如果便利店用了250元进了5箱苹果后,用剩下的钱最多进几箱梨。
(在书上完成第七题)4.学生说一说估计两人在何地相遇,大概会在偏向奇思一点儿的位置。
完成第一题后再根据等量关系解决第二题。
(在书上完成第八题)5.阅读题目信息,寻找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完成9,10题)三、拓展练习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问题中的某些信息来提出新的问题。
淘气家到笑笑家的路程是840m,两人同时从家里出发,淘气每分步行70m,笑笑每分步行50m。
出发后多长时间两人相遇? (1)说一说,奇思改变了那些信息?(2)你能尝试提出一个新问题吗?四、今天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练习六数量关系式:第七单元《练习六》导学案学习内容《练习六》P73-74学习目标1.鼓励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先读懂题意,根据信息找出等量关系,再根据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解。
2.侧重运用解方程的方法直接计算。
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方程的方法。
3.鼓励学生在新的情境中,综合自己对于题意、等量关系的理解来解决问题。
4.在练习过程中,通过观察、阅读、讨论等活动理解题意,能综合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反思意识。
学习过程一、游戏活动(完成第1题)二、基本练习:情景探究1、从上面的信息中,我找到的数量有2、两个相关联的数量间存在的相等关系,叫做等量关系。
你能找出情景中的这些数量有着什么样的相等关系呢?(1)文字表述你找到的等量关系。
(2)图示表示你找到的等量关系。
(3)用式子表示你找到的等量关系。
3、借助等量关系,将未知量设为字母,列方程表达情景中的等量关系。
4、小组合作,学会这种方程的解法,并解决在下面的空白处。
练习六
1.
2.列竖式计算。
783÷6 720÷3 584÷5 204×3 824÷4 238+647 920÷8 412-298
3.计算。
576÷3÷4 81×7÷9 201+232-365 399÷7+294 (601-246)÷5 672÷(2×3)
4.一家风筝生产厂3天制作了306个风筝。
照这样计算,7天可以制作多少个风筝?
5.一箱雪糕有30根,杨叔叔4天卖了8箱雪糕。
(1)杨叔叔平均每天卖多少根雪糕?
(2)每根雪糕卖3元,杨叔叔4天卖了多少元钱?
6.用7颗纽扣可以缝制一朵纽扣花。
刘阿姨要缝制68朵这样的纽扣花。
估计一下买300颗一包的纽扣够不够。
买500颗一包的呢?
7.把一根长360米的绳子剪成两段,第一段的长度是第二段的2倍。
求这两段绳子的长度分别是多少。
8.下面是某小家电商铺三种台灯摊进货的记录单。
估一估,算一算:哪种台灯最便宜?
9*.计算。
10.*(1)要使商的中间有0,里可以填几?(2)要使商末尾有0,两个里可以分别填几?。
《练习六》教学反思《练习六》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练习六》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练习六》教学反思1今天学习《练习六》,本单元一共有5课时。
第一课时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础特征,第二课时认识周长,第三课时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第四课时就是今天所学的内容,是一节复习课。
最后一课时是一节活动课,周长是多少。
今天这节课我分三个层次来教学。
第一层次基础知识梳理,完成1、2两题,让学生重新梳理一下长方形、正方形的名称、特点、周长。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
如第一题引导学生把“先”“再”这两个字圈起来,提醒自己有两个工作要完成。
第二层次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变式学生提炼了两道周长方面的数学关系式,在变式中渗透数学的'数量关系式,锻炼了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5题要从方法上引导学生量周长,“围”“拉”“量”。
第三层次是动手操作,逐步优化,逐步渗透相应的数学思想。
第6题拼图形,通过摆一摆,画一画,标一标,算一算。
孩子们都在轻松快乐的学习氛围中学习,他们的空间思维得到发展。
第七题让学生初步学会用列表格的方法。
最后一题是思考题,此题渗透了平移的思想,把不规则图形转化为规则图形,平移在空间图形中占有重要地位,对今后学习几何图形有帮助。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对我和学生都有很大的收获,掌握了画图,列表,平移的数学策略《练习六》教学反思2课前布置孩子回家预习,将第一题涂好颜色,构思故事,课堂上讲故事。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观察插图,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图画描述的什么季节,小蚂蚁在干什么?指生说说,口头奖励表述好的同学。
关于笔顺规则部分,我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笔画,书空。
然后通过师生问答等方式来完成,以复习巩固为主。
说一说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有哪些?还有哪些节日是书上没有的,讨论、读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