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寓言的艺术成就
- 格式:doc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0
韩非子寓言故事韩非子,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寓言故事以其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形象而闻名。
下面,我将为大家讲述几则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和思考。
故事一,《韩非子·五蠹》。
韩非子曾经讲述了一个关于五蠹的寓言故事。
他说,有一个人在家中放置了一块美味的干肉,结果吸引了五种蠹虫前来侵蚀。
其中,有一种蠹虫认为肉的味道不够鲜美,于是它选择了离开。
另一种蠹虫则认为肉太干燥,便也离开了。
第三种蠹虫认为肉太硬,也离开了。
第四种蠹虫认为肉太腥,同样离开了。
只有最后一种蠹虫认为肉刚刚好,于是它留了下来,最终将肉侵蚀一空。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人们的眼光和要求常常是不切实际的。
有些人总是对眼前的现实不满意,总是想要更好的东西,却不知道珍惜眼前的幸福。
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往往会失去更多。
故事二,《韩非子·言劝》。
韩非子还讲述了一个关于言劝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一个人向别人借东西,借东西的人劝他说,“你不要借这个东西,因为这个东西很珍贵,如果弄坏了,你就会赔不起。
”但是那个人并不听劝,还是借了东西,结果弄坏了,果真赔不起。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有些时候,别人的劝告是有道理的,我们应该听取别人的意见,而不是一意孤行。
有时候,别人的劝告可能会避免我们犯下错误,让我们少走一些弯路。
故事三,《韩非子·亡羊补牢》。
韩非子还讲述了一个关于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
故事中,有一个人的羊逃跑了,他没有及时去追赶,结果羊跑得很远。
后来他才去追赶,费了很大的力气才把羊追回来。
有人劝他说,“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但是他却不听,认为已经追回来了就行了。
结果,羊因为长时间逃跑,身体虚弱,最终还是死了。
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及时,不能等到事情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地步才去后悔。
有时候,一点点的疏忽可能会导致不可挽回的损失,所以我们要及时补救,不能掉以轻心。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讲述的几则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希望能够给大家一些启发和思考。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篇一:演讲寓言故事篇一:国旗下讲话寓言故事蚂蚁和屎壳郎的故事夏天,别的动物都在悠闲的生活,只有蚂蚁在田里跑来跑去,搜集小麦和大麦,给自己贮存冬季吃的食物,屎壳郎惊奇的问他为何这么勤劳。
蚂蚁当时什么也没有说。
冬天来了,大雨冲掉了牛粪。
饥饿的屎壳郎走到蚂蚁那里乞求食物,蚂蚁对他说:“喂,伙计,如果当时在我劳动时,你不是批评我,而是也去做工,现在就不会忍饥挨饿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尽管风云变化万千,但未雨绸缪的人都能避免灾难。
如果人的一生用四季来表示,那么现在同学们就是处于夏季,你就是那蚂蚁或者屎壳郎,那么究竟你想做蚂蚁还是屎壳郎,我希望各位同学能够自己清楚地思考一下。
我们常说,书到用时方恨少。
不要蹉跎了岁月,徒伤悲!篇二:播音主持专业朗读寓言故事技巧解析播音主持专业朗读寓言故事技巧解析朗读要有层次感寓言故事的特点就在于构思巧妙,层次感强。
层次感的体现是通过实践上的停顿和语气上的转换。
备稿时划分好层次,接着考虑怎样朗读才能把层次之间的关系和转换表现出来。
一般的逻辑关系有递进、转折,以及悬念等。
在不偏离整体基调的同时,考生须利用不同的语气和停顿时间的长短来进行展示。
感受处理要细腻无论是童话还是寓言,其实都来源于生活,和生活的真实状态是相通的,是用动物和神怪来表现人间的事,同时这还是人们的一种美好理想,是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朗读时怎么可以轻率了事呢。
一定要用你的思想、你的感受,去体会寓言故事中的角色和情节,像观察生活、思考生活一样对待虚构才是意义深远的寓言。
寓言要形象传神很多寓言故事中角色语言的分量很重,我们朗读时要特别注意处理好,不要给角色“贴标签”,有的考生受某些动画片配音的影响,下意识地模仿他们,这些都是没有必要的。
一些形象的确在人们头脑中有着相对固定的模式记忆,但在不同的故事中,不同的角色有着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语言行为。
表达角色的语言关键在于形象传神,体现角色的个性,个性和声音形式之间是有关系的。
《韩非子》一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
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一、《韩非子》中寓言的深层意义《韩非子》全书共10余万言,这部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内有寓言故事三四百则。
其中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取材于社会现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民间故事的寓言。
这些都是韩非子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这些生动的故事,虽然出自特定的环境,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智慧和启迪。
他的寓言浅近而深刻,幽默而冷峻,他把庄子以寓言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多了一些切近现实的因素,而少了几分道家特有的玄奥,堪称先秦诸子文章中的瑰宝。
他的寓言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复杂纷纭、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大至时代更迭、国家兴亡,小至个人荣辱,历代王侯,愚夫愚妇,均纳于笔下,可谓跨越时空,巨细无疑。
其内容之广泛、事件之纷繁,形象之众多,均堪称先秦寓言之最。
二、韩非子的艺术成就1.《韩非子》的文学艺术特色《韩非子》的文学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取材的现实性,寓言故事的题材来源主要是引用和加工古代神话、民间故事;加工和改造历史故事;直接创作。
这三个来源几乎包括了先秦寓言来源地各种渠道,形成韩非子寓言集先秦寓言之大成的特点。
但是《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引用神话并不多,仅有五则,其中纯引神话的一则,继承神话传统、以动物为题材的四则。
表现在寓言文学上,便是少幻想;其次,受整个大时代的影响。
战国末年,长期的争鸣论辩,已经进入总结性的阶段;深刻的理性批判,已经战胜了传统的宗教蒙昧,神的迷信已不再占据人们内心主导,这样使得寓言不再到神话中去寻找寄托。
最后,海域韩非的个性、思想等主管因素有关。
韩非继承接受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一个务实精神的思想家。
改造加工历史故事:韩非子寓言的题材主要来源对历史故事的加工改造。
古代文学:1.略论中国古代神话的人文关怀2。
论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人文关怀3。
试论“黍离之悲”的美学价值4。
《诗经》中的叠字及其变式研究5。
试论《诗经》怨刺诗6。
《离骚》象征手法探微7。
《离骚》神话研究8。
孟子的论辩艺术浅析9.论《战国策》的纵横家形象10。
《战国策》细节描写之艺术成就11。
《孟子》与《庄子》寓言异同论12。
论《庄子》散文的结构艺术13.论屈原在抒情艺术上的开拓与创新14.屈原与庄子的浪漫主义精神之比较15。
浅谈《战国策》中策士的功利思想16。
论《左传》中的妇女形象17.浅析《左传》中关于“梦"的叙述18。
贾谊政论文的策士风范19。
从《史记》看司马迁的政治态度20。
《左传》与《史记》的战争描写艺术之比较21.汉赋审美情趣的演变22。
从《氓》到《孔雀东南飞》──论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发展23。
论《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命意识24.汉乐府与《诗经》中弃妇形象比较25.论曹植乐府诗歌的创新性26.曹植诗歌中的神话境界初探27.曹丕、曹植诗风比较论28.从蔡琰的《悲愤诗》看其忧患意识与生命意识29。
从曹丕“文人相轻"看中国古代批评家的批评态度30。
从陶渊明、孟浩然看隐逸文人的济世情怀31。
试论陶渊明作品中的菊(或酒、鸟等)意象32。
陶、谢山水田园诗审美特征比较研究33.浅议鲍照乐府诗的“俊逸”特色34.论庾信前、后期作品文风的转变35.潘岳《悼亡诗》与元稹《遣悲怀》比较研究36.浅析《世说新语》对中古文人心态的描写37。
论中国古代创世神话的浪漫主义精神38。
论《韩非子》的寓言艺术成就39。
论《诗经》中的弃妇形象40。
《离骚》的历史意识与现实忧患41。
从汉赋的特点看汉人的审美观42。
不以成败论英雄——司马迁对历史人物的评价43.从庾信前后期文风的转变看生活经历对创作的影响44.浅谈六朝志怪小说与神仙道教之关系45.论玄言诗在山水诗形成过程中的作用46。
论《史记·项羽本纪》中范增形象的地域文化性及成因47。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韩非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化名人,在他的众多著作中,寓言故事是其最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生动形象,深刻针砭,既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同时也具有很深的哲学思考。
本文将从韩非子寓言故事的特点、主题和价值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韩非子寓言故事的特点1、表现形式简单,象征意义深刻韩非子寓言故事通常采用“动物寓言”的表现形式,将各种动物作为故事中的主人公,通过这些主人公的经历和所表达的行为,在背后蕴含深刻的哲学思考和社会价值。
寓言故事不但简单易懂,而且广为传播,能够让更多人了解其象征意义。
2、批判现实,启发思考韩非子寓言故事多是对当时社会的某些问题进行反映和批判,通过深刻的寓意点明弊病,指明道理,激发人们思考,进而引导社会风气向善。
3、伦理道德价值语旨显著韩非子寓言故事中,往往涉及到自然和社会的规律,突显出伦理道德的价值和精神,宣扬正义、公正、勇气、谦虚等美德,反映出人类精神文化的高度。
二、韩非子寓言故事的主题1、批判现实,启示人心韩非子寓言故事最明显的主题就是批判现实。
在当时的社会中,存在着诸多弊端,各种非法行为和不道德行为层出不穷。
韩非子通过寓言故事,以生动形象的方式表达对这些行为的不满和批判,通过真实的故事反思当时的现实,启示人心,改正错误。
2、阐述伦理道德价值韩非子寓言故事还强调了伦理道德的价值。
他通过故事中的情节,表现了自然和社会的规律,坏人受到报应,好人得到奖赏,让人们认识到道义中的正义与公正,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发扬美德。
3、探讨政治理念韩非子寓言故事亦涉及到了政治理念。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强大不仅仅需要依靠武器和技术,还需要有稳定的政治制度和合适的法律策略。
通过他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韩非子所强调的重要的政治理念,从中受到启示,在自己的生活中关注公共事务,为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韩非子寓言故事的价值1、传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韩非子寓言故事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传承了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文化特征,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风俗、历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韩非子》的写作手法作者:付奎树来源:《作文周刊(高中·人教版)》2010年第15期韩非子的文章有其独有的特色,那就是犀利恣肆。
后人对韩非子文章中所使用的文字技巧多予以肯定。
如袁了凡说他“胸中如万斛泉涌,滚滚不竭,而纵横变化,无中生有,愈出愈奇”(《韩非子迂评》)。
郭沫若在《韩非子的批判》一文中也有如下表述:“他(韩非子)能够以普通的常识为根据而道出人之所不能道,不敢道,不屑道。
所以他的文章,你拿到手里,只感觉他的犀利,真是锋不可当,大有无可如何,只有投降之势了。
”这种高度的赞美,固然揭示了韩非子文章的特点,更是对韩非子高超的写作手法的肯定。
笔者现以选修课本上韩非子的文章为例,概括归纳其文章的写作手法,使大家对韩非子的创作有更深入的认知和理解。
一、博引史料,借古讽今韩非子以历史故事为题材的寓言约占其全部寓言的百分之八十。
文章的题材主要取材于史实和现实生活,很少有拟人化的动物故事和神话传说故事,也没有超越现实的虚幻境界和人物。
这些题材被韩非子引入其寓言中,经过加工、改编和再创造,成为宣传其政治主张的有力武器;让历史人物说话,改变历史人物的本来面目,使之反映自己的思想观点,从而收到借古讽今的效果。
如《韩非子·内储说上》一文中主张释赏行罚的孔子,是冷峻的法家形象。
而取材于现实社会和民间故事的寓言,更是韩非子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来的,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如“郑人买履”讽刺了那些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教条主义者。
二、巧用排比,针砭时弊排比可分为句内排比、句与句的排比、段与段的排比。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来说理,能使文章层次清楚,形象生动,气势磅礴,可以收到条理分明的表达效果。
如针对儒家所主张的“法先王”的观点,韩非子运用句内排比(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和句与句的排比(上古之世……有圣人作……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有圣人作……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对儒家观点给予尖刻的讽刺和批判,极具现实主义意味。
《韩非子》寓言中孔子形象探析_文学艺术论文论文导读::在《韩非子》中。
寓言成为其阐述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论据。
故使孔子形象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构建起了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
在《韩非子》中,寓言成为其阐述政治、哲学思想的重要论据。
先秦散文特别是诸子散文中,保存下来为数不少的寓言故事,其中又以《韩非子》一书为最多。
《韩非子》的寓言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在先秦寓言中很具代表性的。
不同于《庄子》寓言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庄子天下》〕,《韩非子》的寓言多具有现实主义色彩,多把改造后的历史故事和谐地纳入他的思想体系之中,为其所用。
《韩非子》寓言中出现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圣者有尧、舜、禹、汤、文王、武王,贤臣有伊尹、周公、管仲、子产,士那么有孔子、墨子、商鞅、吴起,霸主有齐桓、晋文,奸邪有费仲、竖刁、易牙,等等。
他们都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人物,经过韩非不同程度的改造,成为了寄寓韩非主体意志的变形人物。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历史人物中,韩非对儒家的批判最为剧烈,尽管如此,孔子在《韩非子》中出现的频率还是相当高,有四十五处之多。
其中涉及孔子的寓言集中保存在《说林》、《储说》、《难》中。
韩非出于阐述政治、哲学思想的需要对关于孔子的史实和言论进行了不成程度的改造或虚构,故使孔子形象具有多面性和复杂性。
一、《韩非子》寓言中的孔子形象《韩非子》五十五篇中,含有寓言故事的篇目有十八篇文学艺术论文,而其中包含有关涉孔子的寓言的有十二篇之多。
因为孔子与韩非的政治主张不同,孔子总是被作为批驳的对象,但因为孔子在战国时期有极大的影响力,因而韩非在寓言中还要借助他来说理或者阐述某些观点,所以在寓言篇章中,对于涉及孔子的历史事件和相关言论,韩非重其义而轻其事[1](P20),对它们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加工和虚构使孔子的形象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从而使孔子形象具有了多面性和复杂性。
总的说来,《韩非子》寓言中的孔子形象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一〕站在法家对立面,受法家批驳的孔子这类形象是《韩非子》中最简单的孔子形象。
《韩非子》寓言故事的传播学阐释王婷,谢清果(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福建厦门361005)2 3 0丰W 一組侍別雁孝I乞七冷番摘要:作为先秦诸子殿军人物的韩非擅于用寓言来论证和写作政治思想论著,他笔下的寓言故事卷帙浩繁、构思巧妙、联想丰富,一方面容易被受众接受,产生极强的说服效果;另外一方面寓言的叙述者在讲述故事时是往往能够根据传播的目的有选择性地加以叙述。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今天我们如果以传播学的叙事者视角来讲述韩非子寓言故事,颇能够从中解读出许多的富有传播学寓意的理论片段。
在这些寓言故事中许多现代西方经典传播学理论似乎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也许这并不完全是寓言的创作者一开始所想要表达的,然而我们又的确从中感觉到某种传播的偏向和魅力。
关键词:韩非寓言传播学阐释大概跟君主政治的政统有关,我国古代的知识分子,都很重视"譬喻”的运用,对于譬喻的最高形式——寓言亦是多有创作,由于作者的构思巧妙、联想丰富,使得寓言故事一方面容易被受众接受,产生极强的说服作用;另外一方面寓言的叙述者在讲述故事时是往往能够根据传播的目的选择性加以叙述。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今天我们如果以传播学的叙事者视角来讲述韩非子寓言故事,颇能够从中解读出许多的富有传播学寓意的寓言故事,而这些传播学寓意也许并不完全是寓言的创作者一开始所想要表达的,从中我们能够感觉到某种传播的偏向和魅力。
一、“文公伐宋”和“越伐吴”——战时宣传智慧韩非深谙舆论的重要性,特别是在两国对战前夕的对内对外宣传。
孟子说的“《春秋》无义战”,到了战国更甚,曾经数百个小国家如今都在不断地兼并战争后化为只有七个实力最强的"战国七雄”,可见当时的战争频率和吞并速度。
在《韩非子》中韩非总是不遗余力地向君主进言献策,包括告诫君王在发动战争之前都应保持"正义之师”的形象,这对战争里参与将士的士气很重要,也是关乎战后的舆论导向:有没有可能会被人们唾骂而非认为是一场"为民诛之”的正义之战。
先秦文学上古传说文学神话基本特性:1.神话都是想象的或幻想的。
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和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
3.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解释自然并征服自然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
我国神话系统(一)创世神话《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二)自然灾害神话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三)战争神话皇帝大战蚩尤神话主要特征:1.无论是战胜自然力为主的神话, 还是战胜人间罪恶为主的神话, 都紧紧围绕着人都生存这个主题。
2、神话中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 神异的能力和英雄气概。
3.不论是哪一类神话都熔铸着浓烈的情感, 塑造了鲜明的形象, 表现出丰富的想象力。
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1.神话的艺术规则为为后世文学的发展提示了方向。
2、丰富多彩的神话作品, 成为后世文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源泉。
《诗经》《诗经》的社会人生内涵:1.婚恋诗2.抒发多种人生感慨的诗3.政治讽喻诗4.史诗及其他《诗经》的文学成就:1.抒情与写实的统一2.赋比兴的表现手法3.四言诗的典范4、章法结构(重章复沓)和语言特色(质朴畅达, 词汇丰富, 双声叠韵连绵词和叠字的大量运用)先秦散文我国古代第一部历史文集是《尚书》, 它以记言为主。
《左传》的叙事艺术:它是春秋时期最具文学色彩的历史散文, 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富有文学表现力的剪裁功夫2.采用全知叙事视角《左传》的写人艺术:叙写历史时注重刻画人物, 许多人物形象都性格鲜明。
1、以言语, 行为表现人物性格特征2.把人物置于矛盾冲突的环境中营造《左传》的辞令艺术“《国语》, 我国第一部国别史。
约前1000年到前440年《战国策》铺排纵姿的文学特色:1.铺张辩丽, 夸饰恣肆的风格2.把握对方心理, 循循善诱, 以情理服人3.引譬设喻, 善用寓言《孟子》的雄辩色彩:1、把握对方心里, 循循善诱, 是对方心悦诚服;气势丰沛, 是非鲜明, 步步紧逼, 不给对方辩驳的机会2.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说理《庄子》深邃思想和美妙艺术表现的融合以下几点最具文学色彩:1.异彩纷呈的故事2.奇幻谲诡的想象3.空灵飘忽的文风4.谐趣和讽刺横生5.精湛传神的文笔《荀子》1.长于比喻, 但少用寓言。
韩非子的寓言 53 个故事:智慧和幽默的典范韩非子是中国古代哲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著作《韩非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经典之一。
这本书包含了大量的寓言故事,这些故事表达了韩非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观点。
本文将介绍韩非子的 53 个寓言故事,并分析这些故事的内涵和价值。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大多数是以智慧和幽默为主题的。
这些故事都是通过比喻、象征和讽刺等手法来表达韩非子的思想和观点。
例如,韩非子有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人喜欢吃鱼,但他害怕鱼刺,于是他开始研究鱼刺,最终发明了鱼刺卡喉咙的治疗方法。
这个故事表达了韩非子对知识和技术的重视,以及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历史背景。
例如,韩非子在故事中描述了古代国家的君主如何滥用权力,鱼肉百姓。
这些故事不仅表达了韩非子的思想和观点,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真实情况。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不仅仅是智慧和幽默的典范,也是中国古代哲学和历史的重要遗产。
这些故事不仅可以启发人们的智慧和思考,也可以教育人们如何对待权力和财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挑战。
【考点梳理】——先秦诸子散文【考点1】【次要考点】【名词解释】语录体—《论语》。
【考点2】【次要考点】【填空】战国末,《荀子》、《韩非子》中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考点3】【重要考点】【简答】《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考点4】【重要考点】【论述题】《庄子》哲学思想的诗意表现【考点5】【重要考点】【填空】“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
【考点6】【次要考点】【名词解释】《韩非子》【考点7】【重要考点】【简答】寓言故事最具文学意味,数量居先秦散文之首。
【考点8】【次要考点】【简答】先秦说理散文的历史回响1、试述先秦诸子文章的发展阶段和主要特色。
(2013年南京大学)2、试述先秦诸子散文的文献情况及体裁变迁。
(2007年南京大学)3、《战国策》的文学成就表现在那些方面?(2008年上海师范大学)4、《孟子》散文的艺术特征(2011年首都师范大学)5、简述《老子》的语言特色。
(2014年湖南师范大学)6、简述《论语》的语言特色。
(2016年湖南师范大学)7、简述荀子的文学成就。
(2007年湖南师范大学)8、简述《庄子》寓言的文学价值(2012年湖南师范大学)9、庄子寓言的艺术特征(2012年山东大学)10、《韩非子·外储说》中宋人酤酒的梗概和意义。
(2013年山东大学)11、举例说明《韩非子》寓言的特点。
(2012年北京师范大学)12、《战国策》的寓言特色(2010年北京师范大学)《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辑录,共有二十篇492章,其较为通行的注本有宋代朱熹的《__论语集注_》。
【重要考点】《论语·____阳货____》中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是我国最早的文学批评,对《诗经》价值的认识和诗歌创作的指导都具有重要意义。
【重要考点】统治了我国两千多年的标准书面语,在《_孟子___》那里已经成熟了。
《庄子》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二个部分,一般认为_内篇_______是庄子所作。
《庄子》和《韩非子》寓言的不同特色孙艳秋内容提要在先秦说理散文中,《庄子》和《韩非子》这两部杰作,其寓言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各具特色。
从思想内容看,《庄子》寓言体现了道家学派的主张,《韩非子》寓言表现了法家学派的观点。
从题材来源看,《庄子》寓言题材比较广泛,来自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应有尽有;《韩非子》寓言题材比较单一,多来自历史故事。
从组织形式看,《庄子》寓言夹杂文中,没有独立地位;《韩非子》首创结构宏大而又相对独立的寓言群落体制。
从形象塑造看,《庄子》寓言既有人物,又有动物、植物乃至无生物,而《韩非子》寓言绝大多数是人物。
就人物形象说,《庄子》寓言多为下层民众,《韩非子》寓言多为上层人士。
关键词庄子;韩非子;寓言;特色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一书。
《庄子·寓言》中说:“寓言十九,借外论之。
”但古今中外的有关人士对寓言及寓言文学的理解却不够一致。
寓言真可谓人类文学中最不可思议的一种体裁,它故事中皆寄托着寓意。
激情中多富有理性色彩,智慧中又不乏诙谐情趣。
中国寓言源远流长,并在很早以前就传播到朝鲜、日本等国,形成了东亚寓言体系,与印度南亚体系和希腊欧洲体系鼎足而立。
作为世界三大寓言发祥地之一的中国,“大概夏商之交已有口头寓言产生”,“现存最早见于书面记载的寓言,应算《国语》和《左传》中的某些故事”。
战国时期是“寓言创作的第一个黄金时代”。
在这一时期中,随着社会经济和意识形态的发展,人们的眼界逐渐开阔,思想也日益活跃,抽象的哲学与空洞的说教已不足以表达丰富的思想,不易被更多的人们所接受,于是寓言这种文学形式便应运而生并得以迅速发展。
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士,广泛运用寓言故事论辩是非,陈述政见,不仅出现了纵横策士在游说时运用的一些十分优秀的寓言作品,而且还出现了以墨翟、孟子、庄周、韩非等为代表的一批比较成熟的寓言作家。
据统计,战国时代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中的寓言数量近千则,其中《韩非子》就有300则以上,《吕氏春秋》和《庄子》均有200则左右,《列子》和《战国策》也有近100则。
著名思想家韩非子简介韩非子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下面就带大家一起来详细了解下吧。
韩非子人物简介韩非(约公元前280--前233年),汉族、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尊称韩非子或韩子。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韩非子人物生平《史料》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韩非将自己的学说,追本溯源于道家黄老之术,他对孔子、《道德经》有相当大的研究,《韩非子》中,著有《解老》、《喻老》等篇,集中表述了韩非的哲学观点。
韩非是战国末期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哲学家,是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便退而著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
韩非的学问比李斯大得多,因说话口吃,不善辩说,但善于著述。
韩非回到韩国以后,看到韩国太弱,多次上书献策,但都未能被采纳。
于是,韩非发愤著书,先后写出《孤愤》、《五蠹》、《说难》等.......他的书传到秦国,秦王非常赞赏韩非的才华。
不久,因秦国攻韩,韩王不得不起用韩非,并派他出使秦国。
韩非子被韩王派遣出使秦国,秦王很喜欢韩非,但还没有决定是否留用。
但是文采斐然的韩非为秦王嬴政所赏识而倍受重用。
由于李斯提出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通天大计,而首要目标就是韩国,但作为韩国公子的韩非与李斯政见相左(韩非主张存韩灭赵),妨碍秦国统一大计,于是李斯就向秦王讲韩非的坏话。
《韩非子》寓言的特点【摘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韩非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也比较突出,他首先提出了矛盾学说,用矛和盾的寓言故事,说明“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道理。
书中记载了大量脍炙人口的寓言故事,最著名的有“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等等。
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韩非子》文风峭刻、犀利,其中最具文学色彩的是他的寓言,这些寓言是为了阐述和宣传他的法治思想而精心编撰的,是典型的政治、哲理寓言。
本文对《韩非子》中《储说》、《说林》的寓言故事进行初步探讨,从寓言的取材、语言文字特点、内容情节、寓言群三方面入手,分析其独特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韩非子寓言特点韩非是韩战国晚期韩国人,韩王室诸公子之一,法家的创立者。
《史记》记载,韩非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因为口吃而不擅言语,但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
他的著作很多,主要收集在《韩非子》一书中。
韩非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
韩非认为这是“廉直不容于邪枉之臣。
”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
韩非的书流传到秦国,为秦王嬴政所赏识,秦王以派兵攻打韩国相威胁,迫使韩王让韩非到秦国为其效力。
韩非在秦国倍受重用,引起了秦朝李斯的妒忌,李斯、姚贾在秦王面前诬陷韩非,终因他是韩国宗室,未得信任,将其投入监狱,最后逼其自杀。
韩非虽死,但他的思想却在秦始皇和李斯手上得到了实施。
韩非著作吸收了儒、墨、道诸家的一些观点,以法治思想为中心。
他总结了前期法家的经验,形成了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相结合的政治思想体系,被称为法家之集大成者。
《韩非子》全书共10余万言,这部先秦法家的代表著作内有寓言故事三四百则。
其中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取材于社会现实,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民间故事的寓言。
这些都是韩非子对社会现象深入仔细观察后提炼出的,这些生动的故事,虽然出自特定的环境,但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以智慧和启迪。
他的寓言浅近而深刻,幽默而冷峻,他把庄子以寓言说理的方法进一步发展,多了一些切近现实的因素,而少了几分道家特有的玄奥,堪称先秦诸子文章中的瑰宝。
他的寓言形象而生动地反映了复杂纷纭、变化万千的现实生活,大至时代更迭、国家兴亡,小至个人荣辱,历代王侯,愚夫愚妇,均纳于笔下,可谓跨越时空,巨细无疑。
其内容之广泛、事件之纷繁,形象之众多,均堪称先秦寓言之最。
《韩非子》的文学艺术特色在其寓言中有极其鲜明的体现,大致具有以下几点:一、取材的特点:《韩非子》寓言故事的题材来源主要有三个:引用和加工古代神话、民间故事;加工和改造历史故事;直接创作。
这三个来源几乎包括了先秦寓言来源地各种渠道,形成韩非子寓言集先秦寓言之大成的特点。
(一)引述和转化神话故事很多寓言无论在内容上、写作艺术上合神话传说是分不开的。
公木先生也说“神话是寓言的摇篮”,然而韩非取材于此的寓言故事并不多,仅有五则,其中纯引神话的一则,继承神话传统、一动物为题材的四则。
韩非取材于神话的寓言数量极少,并非是一个偶然的现象,而是有着极其深刻的原因的。
首先,从客观地理位置上来看,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宗主制国家,相对西方国家来说,更早的脱离了畜牧业,从事农业种植,这促使中国人民形成了平实的性格和早熟理性的心理,表现在寓言文学上,便是少幻想;而韩非生活在理性精神弥漫的北方国家——韩国,因而在他的寓言中,属于继承转化神话和民间故事的寓言就愈发少了。
其次,受整个大时代的影响。
战国末年,长期的争鸣论辩,已经进入总结性的阶段;深刻的的理性批判,已经战胜了传统的宗教蒙昧,神的迷信已不再占据人们内心主导,这样使得寓言不再到神话中去寻找寄托。
最后,海域韩非的个性、思想等主管因素有关。
韩非继承接受了荀子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是一个务实精神的思想家。
他自己也曾明确地表述过无神论思想:“用时日,事鬼神,信卜筮而好祭祀者,可亡也”。
毫无疑问他的无神论必然会影响他在寓言创作上的取材。
(二)改造加工历史故事:比较庄子寓言和《韩非子》寓言,可以发现庄子寓言主要取材于富于幻想的神话,而韩非子寓言的题材主要来源对历史故事的加工改造。
例如对缘于《左传》的“子罕不受玉”宋之鄙人得璞玉而献于子罕,子罕不受。
鄙人曰:“此宝也,宜为君子器,不宜为细人用。
”子罕曰:“尔以玉为宝,我以不受子玉为宝。
”是鄙人欲玉,而子罕不欲玉。
故曰:“欲不欲,而不贵难得之货。
”相对于原文进行了压缩改写,叙述、描写不如《左转》细腻。
其中原因大概在于韩非是利用此故事打比方,使说理更通俗易懂,所以只需讲明故事的大概。
韩非子寓言主要取材于神会历史,直接干预生活,是有着深刻原因的。
首先,韩非子生活在战国最后期,由于经济基础和社会矛盾的加剧,整个社会结构以及阶级关系都引起了激烈的变动和分化。
时代召唤同意集权封建帝国的建立。
这样的局面要求人们直面人生,正是社会矛盾。
那些神怪荒诞的神话无法满足人们需求。
其次,战国最后期,史学已经相当发达。
在韩非之前,编年史有春秋、左转;政点与国别史有尚书。
国语、战国策;此外,还有一部集合百家的具著《吕氏春秋》、这些史书的出现,为《韩非子》寓言取材于历史故事提供了客观条件。
最后,韩非子的贵族身份为他能饱览史籍,韩非子本人学识渊博,思想敏锐,这又为韩非子将大量的历史故事改编为寓言故事提供了主观条件。
更何况,韩非著书的目地是为了说服有政治抱负的国君接受法家的思想主张。
取材于历史,既切近实际,具有说服力,又易于为君主接受。
(三)直接创造寓言韩非出了继承转化神话故事,加工改造历史故事之外,还自己虚构创造寓言。
他常常将富有的哲理谚语、格言,赋予具体的形象,加以故事化,形成自己的寓言。
如“扁鹊见蔡桓公”,“皮美为罪”等。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思想繁荣兴盛的时代,诸子兵器,百家争鸣。
为了提高语言的生动性,加强思想的说服力,他们往往编造故事,为其争鸣或游说;这样,借助语言来说理成为战国的一种时尚。
二、语言的艺术特色(一)文锋犀利《韩非子》寓言中很有特色:逻辑严密,论述细致,条理清晰;他的思想尖锐,又很自信,所以文风峻峭,锋利无比,语气坚决而专断。
犀利峭刻,是《韩非子》总体的文学特色,这在他的寓言中体现得极其鲜明。
①他借助寓言,赤裸裸地宣传某些观点,毫无假借,一语中的,明确揭示事物本质,语言简洁明快,冷峻严厉。
如《董阏于行石邑》董阏于为赵上地守,行石邑山中,涧深,峭如墙,深百仞,因问其旁乡左右曰:‘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
’曰:‘婴儿痴聋狂悖之人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
’‘牛马犬彘尝有入此者乎?’对曰:‘无有。
’董阏于喟然太息曰:‘吾能治矣。
使吾法之无赦,犹入涧之必死也,则人莫之敢犯也,何为不治?(《内储说上》)这则寓言的目的在于论证必行严刑峻法、以刑去刑,文字简洁峭刻。
“峭如墙,深如仞”六字写“涧深”,言其陡峭和深险。
三个“无有”,排除一切可能,“吾能治矣”的推论因反问而获得强化。
韩非子笔下的君主被按法家的原则所改造。
如《说难》论述对人君谏说之难,顺之以招祸,逆之而致祸,稍不留神便命丧身亡,列举谏说的种种困难,提出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种种不同的方法,对社会和人君心理进行条分缕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体现其冷峻的文风。
(二)平实机智韩非寓言,大多选自历史故事或世俗生活,在平实中见生动,寓言主人公,善于用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现象作比喻,借此说服对方,比如《侏儒梦灶》卫灵公之时,弥子瑕有宠,专于卫国。
侏儒有见公者曰:“臣之梦践矣。
“公曰:“何梦?“对曰:“梦见灶,为见公也。
“公怒曰:“吾闻见人主者梦见日,奚为见寡人而梦见灶?“对曰:“夫日兼烛天下,一物不能当也;人君兼烛一国,一人不能拥也。
故将见人主者梦见日。
夫灶,一人炀焉,则后人无从见矣。
今或者一人有炀君者乎?则臣虽梦见灶,不亦可乎!”(《内储说上》)如果直接指斥弥子瑕蒙蔽君主,只能招来杀身之祸,更何况侏儒仅是供君主消闲取乐的玩物,岂敢批评国家大事,聪明的侏儒便借说梦而言之,他利用灵公的心态,装出心满意足的样子,声称梦灶而见君,引发对方的愤怒,吸引对方的注意,再认认真真地讲一通梦日和梦灶的道理,名义上是论证梦灶见君的必然性,骨子里指责君主受小人蒙蔽,娓娓动听,言之成理,让灵公哭笑不得。
文章从常见的生活现象来推演重大的道理,可谓深刻明切。
韩非寓言中的许多人物,善于采取因小及大,生动活泼的方式进言,把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融入简单明了的比喻,使说辞具有了极强的说服力。
韩非集先秦法家思想之大成,构建了完整的法家思想体系。
韩非寓言和谐地组合在他的思想体系之中,是形成韩文深刻峭拔、犀利机智的文学特色的重要因素。
三、内容上的艺术特色(一)形象众多、旨意明确探求救世的政治方案,是百家争鸣的中心问题。
如何才能使人们接受自己的政治主张,也是诸子百家特别关注的事。
寓言,作为阐述其政治、哲学的重要论据,势必大量选用历史故事加以改造为其所用。
正是如此,韩非寓言中便有了大量的历史人物:圣者有尧、舜、禹、汤、文王、武王,霸主有齐桓、晋文等人,贤臣有伊尹、周公、管仲、子胥之类,暴君则有桀、纣,奸邪则有竖刁、易牙之流,士则有孔子、墨子、惠施、商鞅、吴起等等。
称韩非寓言为历史人物画廊亦不为过。
不仅如此,他还将视野扩到民间,旁及女性,乃至改造神话,从而创造出大量的人物形象。
正如陈深在《韩非子评述》中所说的那样:“今读其书,上下数千,古今事变,奸臣世主隐微伏匿,下到委巷穷闾妇女婴儿人情曲折,不啻隔垣而洞五脏。
”这种纵横古今,人物形象众多的现象,在中国寓言史上是极其罕见的。
当然,韩非寓言中的数以百计的人物形象,毕竟从属于他的政治、哲理论文,并非纯粹的文学创作,故大多采取概括性的粗线条式的记述手法,具体细致的描写相对较少,许多人物形象显得比较单薄①。
不过,其中也有许多人物形象化写得生动鲜明,请看《务光投河》:汤以伐桀,而恐天下言己为贪也,因乃让天下于务光。
而恐务光之受之也,乃使人说务光曰:“汤杀君而欲传恶声于子,故让天下于子。
”务光因自投于河。
(《说林上》)汤,是儒家推崇备致的圣君,在韩非笔下一变而为阴险狡诈、沽名钓誉的篡位者。
前一“恐”字,写汤视权位如生命,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唯恐弄假成真的阴暗心理,派人对务光所说之言,凸现了汤老谋深算、善于揣摩他人心理的奸诈,这样,汤不光有了让贤之名,同时又不动声色地铲除了潜在的政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