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主板原理图
- 格式:pdf
- 大小:104.81 KB
- 文档页数:7
一、前言水体中的石油类物质的测定一直是一个困难而又重要的问题,长期以来油类物质对水体的污染也一直是全球关注的焦点,同时油类物质的测定方法又长期没能统一。
1986年底以来,国际标准化组织将它作为一个议题,并先后向各成员国发送了水体中石油类物质含量测定方法的讨论稿和后续的修改稿(ISO DP9377),该方法明确了油类物质测定时所用的萃取剂是四氯化碳,其后续检出方法为红外分光光度法及重量法;并首次定义了石油烃(Hydrocarbon oil),即指在方法测定的条件下,能被TTE萃取并能通过特定活性Florisil柱的物质;在红外吸收光谱中,不但考虑了亚甲基(CH2)基团中C-H键的伸缩振动(波数为2930cm-1),甲基(CH3)基团中C-H键的伸缩振动(波数为2960cm-1),也考虑了由芳香环中C-H键的伸缩振动(波数为3030cm-1)。
我们国家在“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类的测定红外光度法(GB/T16488-1996)”中有如下定义:石油类:在本标准规定的条件下,用四氯化碳萃取、不被硅酸镁吸附、并且在波数为2930cm-1、2960 cm-1、3030 cm-1全部或部分谱带处有特征吸收的物质。
动植物油:在本标准规定的条件下,用四氯化碳萃取、并且被硅酸镁吸附的物质。
当萃取物中含有非动植物油的极性物质时,应在测试报告中加以说明。
二、原理1、红外分光光度法用四氯化碳萃取水中的油类物质,测定总萃取物,然后将萃取液用硅酸镁吸附,经脱除动植物油等极性物质后,测定石油类。
总萃取物和石油的含量均由波数分别为2930 cm-1 (CH2基团C-H键的伸缩振动)、2960 cm-1 (CH3基团C-H键的伸缩振动)、3030 cm-1 (芳香基环中C-H键的伸缩振动)谱带处的吸光度A2930、A2960、A3030进行计算,动植物油的含量按总萃取物与石油类含量之差计算。
水样中总萃取物量C1:(mg/L)按式(1)计算:C1=[X.A1、2930+Y.A1、2960+Z.(A1、3030-A1、2930/F)].V0.D.l/V w.L (1)式中:X、Y、Z、F-校正系数;A1、2930、A1、2960、A1、3030-各对应波数下测得的萃取液的吸光度;V0-萃取溶剂定容体积,ml;V w-水样体积ml;D-萃取液稀释倍数;l-测定校正系数时所用比色皿的光程,cm;L-测定水样时所用比色皿的光程,cm。
二十种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动图
搜集了一部分仪器仪表的工作原理动图,直观理解,一看就懂,收藏一下涨知识!
1.探伤仪
2.氧浓度传感器
3.电容传感器
4.差压式液位计(负迁移)
5.差压式液位计(无迁移)
6.差压式液位计(正迁移)
7.料位计(称重式)
8.电位式传感器
9.电子吊称
10.电子皮带秤
11.布料张力控制原理
12.氧化铝湿敏电容
13.编码液位计
14.荷重传感器应用
15.汽车衡
16.陶瓷湿度传感器
17.压阻式传感器测量液位
18.应变式加速度传感器
19.直滑式电位器控制气缸活塞行程
20.超声波测量密度原理。
附录附录一:电路图附录二:PCB图附录三:主要程序#include "STC89.h"#include <intrins.h>#include <stdlib.h>//*******宏定义****************************#define uint unsigned int#define uchar unsigned charsbit Key_A = P1^0;sbit Key_B = P1^1;sbit Key_C = P1^2;sbit Key_M = P1^3;sbit Beep = P0^0;sbit SEG1 = P0^6;sbit SEG2 = P0^5;sbit SEG3 = P0^4;sbit SEG4 = P0^7;//*******变量定义************************************************ uchar code table[]={0x05,0xDD,0x46,0x54,0x9C,0x34,0x24,0x5D,0x04,0x14}; uchar Heart_Rate1[]={0,0,0};//甲的心率uchar Heart_Rate2[]={0,0,0};//乙的心率uchar Heart_Rate3[]={0,0,0};//丙的心率uchar Heart_Rate_Temp[] = {0,0,0,0,0};uchar Heart_Rate_Temp2[] = {0,0,0,0,0};uchar Heart_count = 0;uchar Heart_Current = 0;uchar Heart_Save = 0;uchar Heart_High;uchar Heart_Low;uint Ms_5count;uint Ms_5count_temp;uint Ms_5count_old;uchar Error_count = 0;uchar Error_count2 = 0;uchar Disp_wei_count;uchar Disp_Buf;uchar Status;uchar Status_temp;uchar Record;uchar Times_Count;bit Flag_Disp_en = 0;bit Flag_Count = 0;bit Flag_Save = 0;//*******函数声明************************************************ void init(void);void delay(uint z);void display(uchar disdata);void Key_Scan(void);void BEEP(void);void Auto_Save(void);uchar Isp_Read(uint addr);void Isp_Write(uint addr,uchar Data);void Isp_Erase(uint addr);void Isp_Idle();//*******主函数*************************************************** void main(){init();Flag_Disp_en = 1;Heart_High = Isp_Read(0x2600);Heart_Low = Isp_Read(0x2800);while(1){Key_Scan();//按键扫描//计算及处理采集回来的5次心率if(Flag_Count){uchar ii,jj;uint temp;Flag_Count = 0;//用冒泡排序法,将采集回来的5次数据从小到大排序for(ii = 0;ii<4;ii++){for(jj = 0;jj<4;jj++){if(Heart_Rate_Temp[jj]>Heart_Rate_Temp[jj+1]){temp = Heart_Rate_Temp[jj];Heart_Rate_Temp[jj] = Heart_Rate_Temp[jj+1];Heart_Rate_Temp[jj+1] = temp;}}}temp = 0;ii = 0;jj = 0;//去掉首尾两个数据,取中间三个数据的平均值for(ii = 1;ii<3;ii++){if(Heart_Rate_Temp[ii] > 0){temp = temp + Heart_Rate_Temp[ii];jj++;}}Heart_Current = temp/jj; //取平均值//判断是否超出了范围,如果超出了,打开蜂鸣器,否则关闭if(Heart_Current>Heart_High || Heart_Current<Heart_Low) {Error_count2++;if(Error_count2>3){Error_count2 = 0;Beep = 0;}}else{Error_count2 = 0;Beep = 1;}//自动记录数据Times_Count++;if(Times_Count>4)Times_Count = 0;Heart_Rate_Temp2[Times_Count] = Heart_Current;if(Times_Count == 4){uchar xx,yy;uint temp2;for(xx = 0;xx<4;xx++){for(yy = 0; yy<4; yy++){if(Heart_Rate_Temp2[yy]>Heart_Rate_Temp2[yy+1]){temp2 = Heart_Rate_Temp2[yy];Heart_Rate_Temp2[yy] = Heart_Rate_Temp2[yy+1];Heart_Rate_Temp2[yy+1] = temp2;}}}temp2 = 0;xx = 0;yy = 0;//去掉首尾两个数据,取中间三个数据的平均值for(xx = 1;xx<3;xx++){if(Heart_Rate_Temp2[xx] > 0){temp2 = temp2 + Heart_Rate_Temp2[xx];yy++;}}Heart_Save = temp2/yy;Flag_Save = 1;}}//保存时的处理if(Flag_Save){BEEP();Flag_Disp_en = 0;Auto_Save();delay(500);Flag_Disp_en = 1;BEEP();delay(600);Flag_Disp_en = 0;delay(600);Flag_Disp_en = 1;BEEP();delay(600);Flag_Disp_en = 0;delay(600);Flag_Disp_en = 1;BEEP();delay(600);Flag_Disp_en = 0;delay(600);Flag_Disp_en = 1;BEEP();delay(800);Record++;Heart_Current = 0;Status = 0;Flag_Save = 0;Ms_5count = 0;EX0 = 1;TR0 = 1;}//显示处理部分switch(Status){case 0: Disp_Buf = Heart_Current ; //显示当前的心率break;case 1: Disp_Buf = Heart_Rate1[Record]; //显示甲的心率break;case 2: Disp_Buf = Heart_Rate2[Record]; //显示乙的心率break;case 3: Disp_Buf = Heart_Rate3[Record]; //显示丙的心率break;case 4: Disp_Buf = Heart_High; //显示上限break;case 5: Disp_Buf = Heart_Low; //显示下限break;default:break;}}}。
TCD16/48温度巡检仪使用说明书武汉华工电气自动化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7月一. 名称与编号1.产品名称:16/48路数字温度巡检仪2.产品型号:IET-TCD16/483.软件版本号:TCDV2.0二. 用途与性能1.用途:数字温度巡检仪适用于电力、化工、石油、冶金及其它生产过程中,对传感器为热电阻的温度参数进行巡回检测、越限报警及参数显示。
2.性能:(1)(2)热电阻线制:①三线制②二线制,不配线路电阻(3) 故障显示:①热电阻空载显示----。
②热电阻正溢出(过量程)显示HHHH。
③热电阻负溢出显示LLLL。
(4) 测量精度:±0.5%(5)分辨率:热电阻0.1℃(6)报警方式:有测点越限时,点亮对应越限指示灯,同时吸合继电器,越下限或越上限1,接通越限报警继电器;越上限2,接通事故报警继电器。
保持,直到所有测点回复正常,,熄灭越限指示灯,继电器返回。
三.硬件原理框图和软件流程图图1 硬件原理图图2 软件流程图四.机箱外观视图1.机箱在屏柜上开孔尺寸为(mm):202×86(宽×高),机箱尺寸如下图:EtRt2. 背视图背视图说明:① 32~47路信号线插头(孔) ② 16~31路信号线插头(孔) ③ 0~15路信号线插头(孔) ④ 报警输出插头(孔) ⑤ 通讯接口插头(针) ⑥ 电源开关 ⑦ 电源插座3.正视图正视图说明:①点序位:用于显示测点序00~47,整机设定点序为P0。
②参数位:用于显示分度号,线制,线路电阻,上限1、上限2、下限报警值,温差等。
③L0~L47 :用于指示当前接有信号的通道。
④工作状态功能指示灯,从左至右依次为:·功能指示灯点序N:闪烁为点序,平光为接入信号为热电阻测量信号。
·功能指示灯分度S:闪烁为分度。
·功能指示灯线路电阻阻C:当分度号是热电阻时,闪烁时可按“ ”或“ ”将某点线路电阻在参数位上显示出来。
一步一步教你找手机刷机用的RX与TX点首先说一下为什么在这里我要祥解找手机刷机用的RX与TX点.在这里大家先看看图中刷机平台上的MTK处有一项就是连机,读写字库,解锁都要用到的开机键也就是开机点(PWQKEY).再看一看仪器连接手机的线吧,在这里我讲到的就是我自己用PL-2303IC(USB转COM)做的仪器,图中大家看到了一个连接电脑的USB插头,一个微型主机,两个夹子两跟线头,就是这么多东西了.其中一个黑色的夹子就是接手机的地线(GND),一个红色夹子就是接到手机的供电线(VBAT),而两跟线头中的白色线就是手机发送(TX)数据到电脑的.绿色线就是手机接收(RX)电脑传输过来数据的.所以大家都知道刷机用到的就是五个点:开机点(PWRKEY),供电点(VBAT),接地点(GND),发送数据点(T X),接收数据点(RX).开机点很容易找,开机按键处就是开机点了.供电和接地也很容易找,直接是电池供电触点处的触点就是了.最后难找的就是TX与RT点了.在这里我就教三种方法给大家找手机刷机用的RX与TX点.第一种就是直接在主板上找到,在下面一楼有祥解.第二种方法就是上网查找,在下面二楼有祥解.第三种方法就是在手机数据接口处找,在下面三楼四楼有祥描述:刷机平台里要求按开机键图片:描述:我做的仪器仪图片:描述:仪器仪总体线路图图片:描述:主机里面的线路图片:第一种就是直接在主板上找到描述:杂牌3198图片:描述:飞利普390 图片:描述:金立V5600 图片:描述:三菱M600 图片:描述:高防N95 8G 图片:第一种就是直接在主板上找到,在图是大家都见到有很多主板上面都会有:VBAT(电源),GND(接地),PWRKE Y(开机点),TX(发送数据),RX(接收数据)这五点有,全都会标有英文的,极少有点没标明的.这种就比较容易找.大家参考图中的点吧..描述:防N95 8G图片:第二种方法就是上网查找描述:先是论坛然后找到搜索点击进去图片:描述:先输入手机型号,再选择到适合的系列图片:描述:提交后就可以看到资料列表,其中很多都会有定义的图片:描述:选择有定义的资料进去,里面的图就会有RX与TD的脚位点图片:描述:左边数起第9脚是接地图片:第二种方法就是上网找,先上论坛然后找到搜索点击进去, 输入手机型号,再选择到适合手机的系列资料提交,提交之后会有资料的列表,再选到有定义的资料进去.最后就可以找到有定义的图片或者文字了.但有的人像图中知道了是10脚和12脚是RXTX,但不知那一边数起,你再看看图中的GND(接地)是1,9,11脚,那你再测一下那一边数起1.9.11脚是接地的,那就知道那一边数起了.接着测一下两脚对地阻值,对地电压,这样就知那一个是TX脚,那一RX脚了.有人小细心看到,为什么网上那一张图10脚是RX,12脚是TX,而我测到的10脚高电压是TX,12脚低电压是RX.事情这样的,网上那一张图显示的10脚是RX,12脚是TX,这是对仪器来说是对的,但对手机来说是刚才相反10脚高电压是TX,12脚低电压是RX,明白了吧..描述:左边数起第11脚是接地图片:描述:左边数起第12脚对地阻值11K 图片:描述:第10脚开机后有2.8V,是TX点图片:描述:第12脚开机后有2.4V,是RX点图片:第三种方法就是在手机数据接口处找描述:给手机夹上电源不用开机图片:描述:未开机时4号脚有3.6V的电压是供电脚图片:描述:未开机时其它脚都没电压图片:描述:开机后1号脚有2.7V电压是TX 图片:描述:开机后7号脚有2.3V电压是RX 图片:第三种方法就是在手机数据接口处找,在手机数据接口中的RX与TX就难找点了,因为数据接口里包括了:U 盘数据传输,耳机声音传输,刷机用的RX与TX.而每种传输都有四要根线左右.而RX,TX两根线与其它线不同点的是不开机时是没电压的,也就是说CPU不工作这两点是没电压的,当开机时或者CPU工作时TX上会有2.8V左右的电压,RX上会有2.4V左右的电压,接口上其它点是没这特点的,而且这两点对地的阻值是差不多的,大约是10K左右..那为什么TX电压比RX电压高点呢,因为对手机来说,TX是发送数据,RX是接收数据,理所当然TX比RX电压高了.最后说到就是怎样容易找到RX与TX.第一步先给手机夹上电.然后数据接口上每个点都测量一次,如果只有1V以下的电压和没电压的都不用理会,如有3.6V的电压那就可能是电源供电点了.如有2V左右的电压,那很大可能就是开机点,再按住开机键,看看电压有没有完全掉下来,如果完全掉下来,那就确实是开机点了,.测完之后记录下来那些点有电压,然后就是开机测量电压了,开不了机的就是要长按开机键,再每个点测一次,再排除了刚才有电压的点,剩下来有电压的两点就是TX与RX点了.再提一提就是TX电压比RX电压高一点,TX是2.8V左右,RX是2.4V左右,两个点对地的阻值差不多.,这样就找到手机的TX与RX点了.上面就实找一次中天ZT9298的RX与TX点.它的接口中有一个点是有3.6V是电源电压的描述:1号脚对地是7K阻值图片:描述:7号脚对地是也是7K阻值图片:描述:高电压的1号脚接白色TX线低电压的7号脚接绿色RX线图片:描述:连机正常OK图片:第三种方法在数据接口再实找TX RX描述:给手机供电示用开机图片:描述:9号脚有2V的电压可能是开机点图片:描述:3按住开机按键9号脚没电压了,确实9号脚是开机点图片:描述:其它都没电压图片:描述:开机后14号脚有2.7V电压是TX点图片:这次实找是用菲利普S800手机,他的数据接口里包括了开机线..描述:开机后15号脚有2.4V最压是RX点图片:描述:14号脚对地10K阻值图片:描述:15号脚对地也是10K阻值图片:描述:白线接14号TX线,绿线接15号RX线图片:描述:连机正常OK图片:总结完成本一大贴花了我5小时才完成,终于写到8楼完成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我就是这样自己下载一个MTK破解平台,再用PL-2303IC做个微型主机,再买点通用的手机插头,这样刷了不少机,解了不少锁.在这里再次多谢/read-htm-tid-86639.html这贴的原创主人,是他这一贴启发了我,帮助了我.大家有时间去看看吧!。
2 保存 (4)3 准备驱动轴套 (4)4执行器的安装 (10)5接线 (12)6执行控制面板和显示窗口介绍 (13)6.1执行器控制面板介绍 (13)6.2执行器显示窗口介绍 (13)7 红外设定器功能介绍 (15)8 执行器的控制方法 (16)8.1就地旋钮控制 (16)8.2就地设定器控制 (16)8.3远程开关量控制 (17)8.4模拟量调节控制(选配)(如图8-13) (21)8.5手动操作 (22)9信号反馈 (22)9.1开关量反馈 (22)9.2模拟量反馈(选配) (22)10.故障报警 (23)11.菜单功能 (24)(11.1)“密码”菜单 (24)(11.2)“语言”菜单 (25)(11.3)“调试”菜单 (25)(11.3.1)“基本设定”菜单 (25)(11.3.1.1)“阀门设定” (25)(11.3.1.2)“力矩设定”菜单 (26)(11.3.1.3)限位设定 (28)(11.3.2)高级设定 (28)(11.3.2.1)备选附件 (28)(11.3.2.2)指示触点 (28)(11.3.2.3)控制模式 (31)(11.3.2.4)阀位变送(选配) (36)(11.3.2.6)间断计时器(选配) (40)(11.3.2.7)自动巡检 (41)(11.3.2.8)日期设定 (42)(11.3.2.9)指示灯设定 (42)(11.3.2.10)默认设置 (43)(11.4)诊断 (43)(11.4.1)远程信号 (43)(11.4.3)指示触点 (46)(11.4.4)总线信息(保留) (46)(11.4.5)阀位传感器 (46)(11.4.6)电池信息 (47)(11.4.7)系统信息 (47)(11.5.1)版本编号 (48)附录 (50)菜单默认参数 (52)执行器使用手册请阅读和理解本手册AUTORK设定器可按现场要求对执行器的控制、指示、保护功能进行设定。
HTDR-H 电容电桥测试仪HTDR-H 全自动电容电桥测试仪面板结构及连线方法面板结构9875432图1.1 面板结构图1.触摸屏2.仪器接地端3.2A 保险管座4.电源插座5.电源开关B 通信接口7.电容(红线)接口8.输出(黑线)接口9.钳形电流传感器接口注:电源插座内含保险管座,内含5A 保险管2只。
1.7 工作原理本仪器采用新一代高速混合微处理器,高度集成化,芯片内置双路高速16位AD 转换器,同步采集被试品的电压信号和电流信号,自动识别量程,程控放大器增益,放大能力1千倍以上,选用精密电阻器,温度系数小,将转换数据经微处理器运算后,得到测试结果,送液晶屏显示全部测量参数,整个测量过程仪 HTDR-H电容电桥测试仪器自动完成。
RC内部串、并等效电路图如图1.2所示,Cx为实际电容量,Rs为引线电阻,Lo 为引线电感,Rp为极间绝缘电阻,Co 为极间分布电容。
实际电容、电阻并非理想的容抗或电阻元件,而是以串联或并联形式呈现为一个复阻抗元件,本仪器根据串联或并联等效电路来计算所需值,不同等效电路将得到不同的结果,其不同性取决于不同的元件。
一般对于高值电容用串联等效电路,反之,对于低值电容使用并联等效电路。
图1.2 RC内部串、并等效电路第二章仪器接线方法电力电容器组内部连线方式一般采用星形连接(Y)或三角形连接(△)。
实际运行经验表明,三角形连接电容器组其损坏率远高于星形连接电容器组,目前高压并联电容器组多数采用星形连接。
该仪器可测试的电力高压并联电容器组内部连接方式有:三相Y形、三相△形、三相Yn形、三相Ⅲ形。
在进行电力电容器测试前,首先将红色钳与红色线连接,黑色钳与黑色线连接,后续接线分两部分:仪器面板接线和测量接线,仪器面板接线指测试线与仪器面板的连接方式,测量接线指测试线与被测试品之间的连接方式。
2.1 三相Y形连接电容器测量三相Y形连接,仪器面板A、B、C三相接线方式相同,具体如下所述:1.黑色线接“输出(黑线)”2.红色线接“电容(红线)” HTDR-H 电容电桥测试仪3.钳形电流传感器接“电流输入”Y 形连接被试电容A 相测量接线如图2.1所示,具体接线如下所述: 1.红色夹子夹母线排A 相 2.黑色夹子夹母线排B 相3.钳形电流传感器套在高压电容器组A 相引线上电压注入点(红)电压注入点(黑)A 相B 相C 相图2.1 Y 形连接被试电容A 相测量接线Y 形连接被试电容B 相测量接线如图2.2所示,具体接线如下所述: 1.红色夹子夹母线排B 相 2.黑色夹子夹母线排C 相3.钳形电流传感器套在高压电容器组B 相引线上电压注入点(红)电压注入点(黑)A 相B 相C 相图2.2 Y 形连接被试电容B 相测量接线Y 形连接被试电容C 相测量接线如图2.3所示,具体接线如下所述: 1.红色夹子夹母线排C 相 2.黑色夹子夹母线排A 相3.钳形电流传感器套在高压电容组C 相引线上 HTDR-H 电容电桥测试仪电压注入点(红)电压注入点(黑)A 相B 相C 相图2.3 Y 形连接被试电容C 相测量接线2.2 三相△形连接电容器测量三相△形连接,仪器面板A 、B 、C 三相接线方式相同,具体如下所述: 1.黑色线接“输出(黑线)” 2.红色线接“电容(红线)” 3.钳形电流传感器接“电流输入”△形连接被试电容A 相测量接线如图2.4所示,具体接线如下所述: 1.红色夹子夹母线排A 相2.黑色夹子夹母线排B 相3.短接B 、C 相4.钳形电流传感器套在高压电容组A 相引线上电压注入点(红)电压注入点(黑)A 相B 相C 相图2.4 △形连接被试电容A 相测量接线△形连接被试电容B 相测量接线如图2.5所示,具体接线如下所述: 1.红色夹子夹母线排B 相 HTDR-H 电容电桥测试仪2.黑色夹子夹母线排C 相3.短接A 、C 相4.钳形电流传感器套在高压电容组B 相引线上电压注入点(红)电压注入点(黑)A 相B 相C 相图2.5 △形连接被试电容B 相测量接线△形连接被试电容C 相测量接线如图2.6所示,具体接线如下所述: 1.红色夹子夹母线排C 相 2.黑色夹子夹母线排A 相3.短接A 、B 相4.钳形电流传感器套在高压电容组C 相引线上电压注入点(红)电压注入点(黑)A 相B 相C 相图2.6 △形连接被试电容C 相测量接线2.3 三相Yn 形连接电容器测量三相Yn 形连接,仪器面板A 、B 、C 三相接线方式相同,具体如下所述: 1.黑色线接“输出(黑线)” 2.红色线接“电容(红线)” 3.钳形电流传感器接“电流输入”Yn 形连接被试电容A 相测量接线如图2.7所示,具体接线如下所述: 1.红色夹子夹母线排A 相 HTDR-H 电容电桥测试仪2.黑色夹子夹N 相3.钳形电流传感器套在高压电容组A 相引线上电压注入点(黑)电压注入点(红)A 相B 相C 相N图2.7 Yn 形连接被试电容A 相测量接线Yn 形连接被试电容B 相测量接线如图2.8所示,具体接线如下所述: 1.红色夹子夹母线排B 相 2.黑色夹子夹N 相3.钳形电流传感器套在高压电容组B 相引线上电压注入点(黑)电压注入点(红)A 相B 相C 相N图2.8 Yn 形连接被试电容B 相测量接线Yn 形连接被试电容C 相测量接线如图2.9所示,具体接线如下所述: 1.红色夹子夹母线排C 相 2.黑色夹子夹N 相3.钳形电流传感器套在高压电容组C 相引线上 HTDR-H 电容电桥测试仪电压注入点(黑)电压注入点(红)A 相B 相C 相N图2.9 Yn 形连接被试电容C 相测量接线2.4 三相Ⅲ形连接电容器测量三相Ⅲ型连接,仪器面板A 、B 、C 三相接线方式相同,具体如下所述: 1.黑色线接“输出(黑线)” 2.红色线接“电容(红线)” 3.钳形电流传感器接“电流输入”Ⅲ型连接被试电容A 相测量接线如图2.10所示,具体接线如下所述: 1.红色夹子夹母线排A 相 2.黑色夹子夹A ’线上3.钳形电流传感器套在高压电容组A 相引线上电压注入点(黑)电压注入点(红)图2.10 Ⅲ型连接被试电容A 相测量接线A 相测量完成后转下一相接线,B 、C 相依次移动接线方式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