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学学习要点
- 格式:docx
- 大小:145.80 KB
- 文档页数:4
1、周朝《列女传》首见“胎教”的记载。
2、内经记载了第一个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药方—四乌贼骨—虑茹丸。
3、五不女:螺、纹、鼓、角、脉。
是对妇女生理缺陷的论述。
4、亟斋居士著达生篇,论述了临产六字真言:睡、忍痛、慢临盆。
5、阴道:又称产道,意指胎儿分娩时所经之道路。
6、阴道的功能:阴道是防御外邪入侵的关口,是排出月经、分泌带下的通道、是阴阳交合的器官,又是娩出婴儿,排出恶露的通道,阴道可反映妇女脏腑、精气津液的盛衰。
7、胞宫:是女性特有的内生殖器官的概称,胞宫的功能涵盖内生殖器官的功能。
8、子宫:是女性特有的生殖器官,位于带脉以下,小腹正中,前邻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
9、青春期:从月经初潮至生殖器官逐渐发育成熟的时期称青春期。
10、绝经:妇女一生中最后一次行经后,停闭1年以上,称为绝经。
年龄一般为45~55岁。
11、特殊月经: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为激经,又叫盛胎或垢胎。
12、月经的产生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的月经机制。
1、肾气盛是起主导作用和决定性作用的2、天癸至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的重要物质3、任通冲盛任脉通,太冲脉盛,是月经产生机制的又一重要环节,也是中心环节4、血溢胞宫,月经来潮5、月经产生机制有关的因素:督脉调节,带脉约束;气血是化生月经的物质基础;脏腑为气血之源。
13、天癸:男女皆有,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天癸来源于先天,为先天之阴精,藏之于肾,受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而逐渐趋于成熟泌至,此后又随肾气的虚衰而竭止。
天癸的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它对冲任、胞宫的作用方面。
“天癸至”则“月事以时下,故有子”,“天癸竭,则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说明天癸是促成月经产生和孕育胎儿的重要物质,即在天癸“至”与“竭”的生命过程中,天癸始终存在,并对冲任、胞宫起作用。
中医妇科学学习要点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中医妇科学学习要点中医妇科在临床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在调经、保胎等方面有非常明显的特式,因而拥有大量的病人。
作为学生,今天学习《中医妇科学》,是为了认识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掌握诊疗规律,将来进入临床为保障妇女健康而服务。
中医妇科学在考试中也很重要。
我们都有体会,学习医学要记忆的东西特别多,很多内容是必须死记硬背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一、绪言部分绪言部分一方面是帮助我们了解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和范围,另一方面是帮助我们了解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概况。
在这一部分,主要是了解各个朝代时期有代表性的医家、医着及在妇科方面的学术特点。
例如:汉代张仲景着有金要略》一书,其中有“妇人妊娠”、“妇人产后”和“妇人杂病”三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代表方为“胶艾汤”“温经场”、“栓技校苔丸”等。
晋代王叔和着有《脉经》一书,提出了各种特殊的月经现,“居经”、“避年”、“激经”等,补充了妇科学的内容。
又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京在素病机气宜保命集。
妇人胎产论》中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末行之间,皆届少阴;天癸既行,皆照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屑太明经也。
”这是后世治少女着重肾经,中年妇女着重肝经,绝经妇女着重脾经论治的根据。
此外,还要记住那些在中医妇科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内容。
例:“四鸟坝骨一荫药丸”出自《内经》,是第一张妇科用方剂。
《金僵要略》中提出用“狼汤”和“蛇床子散”外治的方法治妇科病,开创了妇科冲洗和阴道纳药的先河。
又如《经效产》一书为现存最早的产科专着。
零握月经的生理是重点这里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指月经的生理现象。
即何谓初期何谓绝经月经有正常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即们平时所说的“期、量、色、质”,它们都包括了哪些具体内容。
妇女的生理特点是经、孕、乳,而其中月经生理是最基础的内容第二方面是月经产生的机理。
《中医妇科学》习题马宝璋总论第一章绪言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与范围一、学习要点重点:熟悉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了解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
难点:必须在掌握中医学理论基础上学习中医妇科学。
二、知识点精析(一)中医妇科学的定义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中医学理论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气血津液学说、病因病机、四诊八纲、辨证施治等,中医妇科学就是要运用这些基本理论,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系统地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特有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诊断、治疗和预防。
(二)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总论中系统地阐述了女性的生殖脏器、生理特点、病理特点、妇科病的诊断要点、妇科病的治法概要、预防与保健。
各论中讲述的疾病有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临产病、产后病、妇科杂病、前阴病等。
(马宝璋)第二节中医妇科学的发展简史一、学习要点重点、难点:掌握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代表性著作的名称、作者;熟悉十大历史时期;了解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学发展概况,为学生树立学习中医妇科学的专业思想打下基础。
二、知识点精析(一)夏、商、周时代(公元前2197~公元前770年)我国远古时代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就已经发现了一些药物,积累了初步的医疗技术。
到了夏、商、周时代,中医妇产科学已有了萌芽,主要有关于难产、妇科药物、种子和胎教理论的记载。
关于难产的记载《史记·楚世家》说:“陆终(妻女嬇)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
”关于妇科药物和种子的记载约在公元前11世纪左右,《诗经》中载药50余种,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妇产科用药。
《山海经》中载药120余种,其中就有“种子”及“避孕”的药物。
关于胎教的认识《列女传》有妊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的记载。
(二)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这一时期妇产科理论进展主要是难产、优生学、胚胎学的相关理论。
《内经》的出现,提出了妇科相关理论。
中医妇科科知识点总结中医妇科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知识点:一、生理期1. 月经月经是妇女生理周期的一个重要标志,它是子宫内膜周期性脱落和出血。
月经周期正常为28天左右,但也存在个体差异。
月经的周期和量都可以反映与女性身体健康状况相关的信息。
2. 卵泡期卵泡期是指月经后,在下一个排卵之前的这段时间,此时卵巢内的卵泡开始发育。
3. 排卵期排卵期是指卵巢内的卵子成熟并释放,进入输卵管,准备受精。
4. 黄体期排卵后卵巢内的卵泡残迹形成黄体,分泌雌激素和孕激素,为受精卵提供生长所需的环境。
二、病理期1. 闭经闭经是指女性停经的现象,可能由各种生殖系统疾病或其他非妇科因素引起。
2. 崩漏崩漏是指月经过多或不断,常见于病后、久病、素体虚弱者或内分泌失调引起。
3. 痛经痛经是指在月经来潮时,出现下腹或腰骶部刺痛、绞痛等症状的情况。
4. 不孕症不孕症是指女性在正常性生活一年以上未能怀孕的现象,常见原因包括输卵管疾病、内分泌紊乱、子宫肌瘤等。
5. 妇科肿瘤妇科肿瘤包括卵巢肿瘤、子宫肌瘤、宫颈癌等,中医有自己的治疗方法。
三、常见疾病及治疗1. 子宫肌瘤子宫肌瘤是女性最常见的生殖器官肿瘤之一,主要表现为月经紊乱、腹痛腹块等症状。
中医治疗子宫肌瘤常采用活血化瘀、理气养血等方法。
2. 卵巢囊肿卵巢囊肿是卵巢内的囊性肿物,可能对月经产生影响,甚至影响生育。
中医治疗卵巢囊肿常以温疏肝胆、祛痰软坚为主。
3.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子宫内膜组织异位引起的一种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下腹疼痛、月经不规律、不孕等症状。
中医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常以行气活血、调经止痛为主。
4. 宫颈炎宫颈炎是常见的妇科疾病,多由感染引起,主要表现为白带异常、盆腔疼痛、月经不调等症状。
中医治疗宫颈炎常以清热解毒、祛湿止痒为主。
5. 经前综合症经前综合症是指月经前一周以及月经期间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症状的疾病,如情绪低落、头痛、乳房胀痛等。
中医治疗经前综合症常以活血化瘀、调理气血为主。
要求熟记方剂:
1、两地汤方用干地,胶芍玄参地骨皮;月经先期因虚热,清经凉血复滋阴。
完带汤方重健脾,双术参淮草陈皮;柴芍车前黑荆芥,脾虚湿困带下宜。
2、解毒活血汤《医林改错》
解读活血连翘甘,升散退热柴胡根;红花归地桃仁芍,枳壳散结邪瘀分。
3、苍术导痰丸:苍术导痰丸茯苓,陈夏甘枳药南星;生姜苍术和香附,痰湿经少或闭经。
4、膈下逐淤行气滞,台乌香附延胡枳;甘草丹皮芎归芍,逐瘀桃红配灵脂。
10、少腹逐瘀小茴香,芎归桂花与干姜;延胡灵脂蒲黄没,祛寒化瘀效力强。
诸论1、春秋战国时代,扁鹊专门从事妇产科的医疗工作,称为“带下医”2、汉代“女医”(或“乳医”),师古称之为“视产乳之疾者”3、现存最早的产科专著《胎产书》4、张仲景《金匮要略方论》中的妇人3篇,提出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5、唐代妇产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出现了我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著,即昝殷的《产宝》6、宋代发展为独立专科,九科之中有产科7、清代傅山著《傅青主女科》,吴谦《医宗金鉴》内有“妇科心法要诀”女性的生理特点 一、 阴户,又名“四边”——女性阴蒂、大小阴唇、阴唇系带及阴道前庭的部位。
玉门,又名“龙门”“胞门”——外生殖器的阴道口及处女摸的部位。
生育胎儿 、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关口也是“合阴阳”的入口 防止外邪入侵的关口(第一道门户) 阴道,又名子肠。
是娩出胎儿、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通道,是合阴阳、禁闭子精、防御外邪的处所子门,又名子户。
——子宫颈口部位。
主持排出月经、分泌带液、娩出胎儿的关口胞宫,又称女子胞、子处、子宫、子脏、血室、胞室等,是女性的重要内生殖脏 器。
记载最早见于《内径》 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功能二、月经,称它为“月事”“月信”“月水”初潮:14岁左右,早至11周岁,迟至18周岁健康女子一般到49岁左右月经闭止,称为“绝经”“断经”,女子46~52岁绝经 一般为28日左右,但在21-35日也属正常,正常者为3-7日,多 数为4-5日,一般行经总量50-80ml经色:正常多为暗红色, 较淡 加深 淡红 经质:正常是不稀不稠,不凝结,无血块,无特殊气味。
(有部分女性经前和经期有轻微的腰酸、小腹发胀、情绪变化)“并月”2个月一至“居经”“季经”3个月一至“避年”一年一行“暗经”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月经周期 机制:“肾气—天癸—冲任—胞宫”“激经”“盛胎”“垢胎”受孕之初,按月行经而无损于胎儿的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多少:督脉的调节、带脉的束约月经的产生:“血海满盈、满而自溢”三、1、量:生理性带下量不多,润滑如膏,不致外渗带下2、色:无色透明的,有的略带白色3、质地:黏而不稠,滑润如膏,无异臭气味4、功能:肾精下润之液,具有濡润、补益的作用,充养和濡润前阴空四、产育(一)分娩:怀孕末期,即孕280日左右,胎儿及胎衣自母体产出1、计算方法按末次月经第一日算起,月份数加9(或减3),日数加7,月数算同上,日数加14(围产期:孕期28周到生后1周)2、分娩先兆胎位下降,小腹坠胀,有便意感,或“见红”等,“试胎”妊娠八九个月时,或腹中痛,痛定仍然如常者。
中医妇科总结知识点在中医妇科学中,有许多重要知识点需要我们了解和掌握,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和保护女性健康。
下面我将结合中医妇科学的专业知识,对一些重要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能够对广大医务工作者和妇女朋友们有所帮助。
一、妇女生殖生理1. 妇女月经周期:妇女正常的月经周期为28天左右,但也有个别妇女周期为26-30天,属于正常变异范围。
月经周期的长短和规律性是评价妇女生殖健康的重要标志,不规则的月经周期表明妇女的生殖功能可能出现问题。
2. 月经量和质量:正常月经周期内应出现3-7天的月经期,每次月经的出血量为20-80ml,颜色应鲜红,如出现血块、色淡或色紫黑等异常情况应及时就医。
3. 卵巢的生理功能:卵巢是妇女身体的重要生殖器官,主要功能是产生卵子和分泌女性激素。
正常情况下,卵巢应该定期排卵,分泌适量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维持妇女生殖系统的正常功能。
4. 子宫的生理特点:子宫是妇女的重要生殖器官,具有收缩和蠕动功能,负责胚胎的着床和胎儿的生长。
在月经周期内,子宫壁会有一定的变化,如厚度和内膜的脱落等。
二、妇女生殖健康1. 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发病原因: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发病原因包括内分泌失调、感染、情志不畅、饮食不当、气血不足等多种因素。
中医学认为,女性生殖系统的疾病主要与“气血阴阳”的失调有关。
2. 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的诊断:妇女生殖系统常见疾病包括月经不调、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肌瘤、卵巢囊肿、盆腔炎、月经前期综合征等。
这些疾病在临床上的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的临床表现、妇科检查和B超检查等。
3. 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包括调节生活作息,合理膳食,加强体育锻炼,保持精神愉悦等。
在治疗上,中医学主要通过调理气血、滋阴养血、和解气机等方法,通过中药治疗或针灸疗法来调理患者的身体状况。
三、中医妇科治疗技术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妇科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常用于调理妇女的气血阴阳,滋养生殖系统,调节月经周期等。
中医妇科学复习提纲●总论1.《素问·腹中论》中记载的治疗血库经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3.胞宫具有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作用。
4.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月月如潮,经常不变,故有“月信”、“月事”、“月水”之称,以示月经有“节律性”的周期性。
5.第一次来月经称为月经初潮,初潮的年龄多在13~14岁。
6.月经周期一般为21~35天,平均28天。
正常经期为3~7天。
7.正常每月月经量约为30~50ml,超过80ml为月经过少,低于20ml为月经过少。
8.并月:身体无病而月经定期两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并月。
9.居经:身体无病三个月来潮一次者称为“居经”,又称“季经”。
10.避年:身体无病一年一行者称为“避年”。
11.暗经:终生不潮但是能受孕的,称为暗经。
12.激经:受孕初期仍能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为“激经”,又称“盛胎”、“垢胎”。
13.天癸:是肾精肾气充盛到一定程度时体内出现的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一种精微物质。
14.月经产生的主要机理是:肾-天癸-冲任-胞宫轴。
●月经病1.月经病的治疗原则:一是重在治本以调经;二是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2.试述月经病的治疗原则答:①重在治本调经②临证中要分清先病和后病③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崩漏:是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发生严重失常的病症,是指经血非时爆下不止或淋漓不净,前者谓之崩中,后者谓之漏下。
塞流:即止血,用于崩漏之际,急当塞流止血防脱。
澄源:即正本清源,亦是求因治本,是治疗崩漏的重要阶段。
一般用于出血缓解后的辨证论治。
复旧:即固本善后,是巩固崩漏治疗的重要阶段,用于止血后恢复健康,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选择不同的治法,如补肾、扶脾、疏肝,三经同调一调整月经周期,或促排卵使身体恢复正常。
1.最有意义的检查:诊刮和病检。
●闭经1.闭经:女子年逾16岁,月经尚未来潮,或月经周期已建立后又中断6个月以上或月经停闭超过了3个月经周期者,称为闭经。
中医妇科学重点引言中医妇科学是一门古老而独具特色的医学分支,始终被视为中医学中的一颗明珠。
它关注女性生理和疾病,并在治疗妇科疾病方面具有独到的见解和疗效。
本文将对中医妇科学的重点进行详细介绍。
一、经络理论中医妇科学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经络理论。
根据中医经络理论,人体内有经络系统,流动着气血。
妇科疾病往往与经络的不畅有关。
通过调理经络,可以恢复气血的平衡,从而达到治疗妇科疾病的效果。
二、气血调理中医妇科学注重气血的调理。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被视为人体的重要物质,对保持女性生殖系统的健康至关重要。
通过调理气血,可以改善经期不调、月经痛等妇科疾病,并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
三、草药应用中医妇科学重点研究草药的应用。
许多妇科疾病可以通过草药治疗来获得缓解和恢复。
中草药具有独特的药效,可以调理身体的功能和气血的运行。
在中医妇科学中,常用的草药包括当归、川芎、白芍等。
四、针灸疗法中医妇科学也重视针灸疗法的应用。
针灸是一种通过刺激人体特定穴位来调理气血、恢复机体平衡的方法。
在中医妇科学中,针灸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妇科疾病,如不孕症、子宫肌瘤等。
五、食疗调理中医妇科学强调食疗的重要性。
饮食是人体生理活动的基础,也是调理身体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医妇科学将不同的食材和烹饪方法应用于妇科疾病的治疗,如月经不调、子宫脱垂等。
六、情志调理情志调理也是中医妇科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情志与妇科疾病有密切关系。
强烈的情绪波动和长期的精神压力可能导致妇科疾病的发生和加重。
通过调理情志,可以帮助患者摆脱情绪困扰,促进疾病康复。
七、预防措施中医妇科学注重预防工作。
中医强调“治未病”,即在疾病发生之前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中医妇科学鼓励女性坚持适量的锻炼,保持健康的作息和饮食习惯,从而预防妇科疾病的发生。
结论中医妇科学是一门关注女性生理和疾病的重要医学分支。
它通过经络理论、气血调理、草药应用、针灸疗法、食疗调理、情志调理和预防措施等多种手段,为女性的健康问题提供了独特的解决方案。
《中医妇科学》知识要点!临产调护:睡、忍痛、慢临盆。
影响分娩因素:产力、产道、胎儿和产妇精神因素产褥期及哺乳期的生理特点:产褥期—分娩结束后的6 周。
新产后—分娩后的第一周。
新产后生理特点:产后1-2 日内微热、自汗;子宫缩复,小腹阵痛;泌乳;产后 2-3周内排出血性恶露。
恶露:分娩后从子宫排出的余血浊液,称为恶露。
特点:血性-浆性-白色哺乳生理:乳汁为气血化生。
顺产后30分钟可在产床开始哺乳,7天内分泌初乳,质较浓稠,营养丰富,适合新生儿所需。
产后哺乳有助于子宫缩复。
哺乳期可停经,或月经量少,周期不规则。
哺乳期8月为宜,乳母应保持精神舒畅,营养充足,乳房清洁,按需哺乳。
病因病机病因:淫邪因素、情志因素、生活因素、环境因素、病理产物、体质因素。
寒—阴邪,收引、凝滞,易伤阳气和阻滞气血。
热—阳邪,性炎上,伤津、耗气、动血。
外热:火热、湿热入侵血室;热毒结聚冲任胞中;过食辛热温补。
内热:阴虚生内热;七情因素湿—阴邪,性重浊趋下,黏腻,阻遏气机。
病机:冲任损伤是最重要的病机。
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子宫、胞脉、胞络受损。
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及损伤胞宫,都必须损伤了冲任督带功能导致妇科疾病发生。
肾的病机:肾精亏虚—肾精不足,天癸不能按期而至,精亏血少肾气虚—肾气不足、封藏失职、摄纳无权肾阴虚—精亏血少、冲任不充、虚热内生、阴虚阳亢肾阳虚—命门火衰,机能减退、气化失常肾阴阳俱虚—冲任虚惫,多脏受累肝的病机肝气郁结—血为气滞,冲任失畅,疏泄失常或肝郁脾虚,肝郁犯胃。
肝火上炎—热伏冲任,血海不宁,肝火挟冲气上逆。
肝郁脾虚,湿郁化热,湿热下注;湿热郁结,阻滞冲任。
肝阴不足—血海不盈,胞脉失养,或血虚生风。
肝阳上亢—肝阴不足,阴不制阳,甚则肝风内动。
脾的病机脾气虚弱—气血生化不足;统摄失职,冲任不固;中气下陷。
脾阳不振—水湿内生、湿聚成痰诊断概要月经经量多、色淡、质稀——多气虚;经量少,色淡黯、质稀——多肾阳虚;经量少,色淡红、质稀——多血虚;经量多,色深红、质稠——多血热;经量少,色鲜红、质稠——多阴虚血热;经量时多时少,色紫黯有块——多血瘀、气郁。
第一章绪言1、中医妇科学定义: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诊断辨证规律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2、中医妇科学的研究范围:经、带、胎、产、杂3、夏商周萌芽时期:主要有关于不孕不育、难产和胎教理论的记载;《列女传》最早提出胎教理论;4、夏春秋战国里程碑时期:《黄帝内经》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女子胞和与之相关的子门、胞脉、胞络。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同时记载了治疗血枯经闭的第一药方:四乌贼骨芦茹丸;《神农本草经》最早提出子宫这个脏器的名称。
5、秦汉时期:《金匮要略》开创了我国医学史上最早使用阴道清洗和阴道纳药治疗妇科疾病的先河并奠定做衣服科治疗学的基础。
6、魏晋唐时期:晋·王叔和《脉经》首见月经之名,且论述最为详尽;首次提出各种特殊的月经现象,如:“居经”“避年”“激经”隋·巢元芳《诸病源候论》标志中医妇科学的初步形成。
咎殷·《经效产宝》为第一部妇产科专著。
7、宋代: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
8、明清民国时期:清· 斋居士《达生篇》临产六字箴言“睡忍痛,慢临盆”第二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中医妇科学》学习指南【目的要求】1、掌握中医妇科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特点;2、熟悉下列病种的诊治:月经不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病、胎漏、胎动不安、妊娠恶阻、异位妊娠、产后恶露不绝、癥瘕、不孕症。
3、掌握妇科常见急症、妇科出血病症的鉴别诊断与处理原则;4、掌握妇科检查的基本技能;5、了解计划生育知识;6、熟悉妇科病历的采集与书写。
根据中医四诊,综合病史、体检及辅助检查,进行疾病诊断和中医辨证,写出完整的病历。
【学习内容】一、病种中医妇科常见病证:月经不调(月经先期、后期、先后无定期、过多、过少、经期延长)、痛经、闭经、崩漏、带下病、胎漏、胎动不安、妊娠恶阻、异位妊娠、癥瘕、不孕症。
重点掌握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胎动不安、异位妊娠、癥瘕、不孕症。
二、临床诊断能力1、掌握望、闻、问、切四诊方法妇科病证进行病史资料收集;2、掌握妇科专科检查的方法、内容及运用;3、掌握常用妇科实验室检查项目的临床意义:尿HCG定性和定量,血β-HCG测定、内分泌检查;4、了解妇科B超检查的临床应用。
三、辨证论治能力中医辨证论治:辨证:掌握脏腑、气血津液辨证在妇科常见病证的运用。
治疗:掌握月经不调、痛经、崩漏、胎动不安、异位妊娠、癥瘕、不孕症的治疗原则、代表方药,熟悉其他治疗方法;熟悉闭经、带下病、妊娠恶阻、妇人腹痛的治疗方法;了解中医药有关防治进展。
西医基本治疗方法:1、掌握异位妊娠的治疗原则和方法,了解异位妊娠常用保守治疗方法;2、掌握人工周期的雌孕激素序贯疗法;3、掌握先兆流产的常用西医治疗方法;4、了解子宫肌瘤、卵巢肿瘤的手术指征和常用手术方法。
四、病历书写能力病历书写:要求书写完整的住院病历,书写及时规范,正确运用中医术语。
五、基本操作1、掌握体格检查操作;2、熟练掌握望、闻、切诊等技术操作;3、掌握洗手法、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手术野皮肤消毒法、铺手术巾法、伤口换药与拆线;4、掌握外阴检查、阴道窥器检查、双合诊、外阴冲洗、白带常规取材、宫颈刮片,基础体温测定;了解常用中期妊娠引产术、异位妊娠手术、卵巢肿瘤切除术。
(1)(2)(3)(4)崩漏(1)血瘀:虚热:滋阴养血、清热调经。
湿热:清热祛湿、化瘀止血。
气虚:补气健脾、止血调经。
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1)(2)(3)(4)(5)痛经(1)(2)(3)(4)(5)(6)肝肾不足气血虚弱阴虚血燥气滞血瘀痰湿阻滞气滞血瘀:寒湿凝滞:阳虚内寒:湿热瘀阻: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清热调血汤。
成药:痛经丸气血虚弱:益气补血止痛。
圣愈汤。
成药:八珍丸肝肾虚损:益肾养肝、缓急止痛。
调肝汤/益肾调经汤。
成药:乌鸡白凤丸妇科月经先期、月经过多(1)气虚:益气同冲、摄血调经。
(先期)补屮益气汤/(月经过多)举元煎。
成药:补屮益气丸、归脾丸(2)血热:①阳盛血热:清热凉血、止血调经。
(先期)清经散/(过多)保阴煎。
成药:崩漏丸%1肝郁血热:疏肝解郁、清热调经。
丹梔逍遥散。
成药:逍遥丸%1阴虚内热(先期):滋阴清热、养血调经。
两地汤。
成药: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3)血瘀证(月经过多):活血化瘀、止血调经。
失笑散。
成药:益母草膏、调经活血片月经后期、月经过少(1)血寒(后期):①虚寒:扶阳祛寒调经。
温经汤②实寒:温经散寒调经。
温经汤。
成药:右归丸、艾附暖宫丸(2)血虚:养血益气调经。
(月经后期)大补元煎/(月经过少)滋血汤。
成跖:八珍丸、当归丸(3)肾虚:补肾填精、温肾助阳、养血调经。
(月经过少)归肾丸/(月经后期)温胞饮(4)气滞:理气行滞调经。
乌药汤。
成药:逍遥丸(5)血瘀(月经过少):活血化瘀、养血调经。
桃仁四物汤。
成药:调经活血片(6)痰湿: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二陈加苇归汤。
月经先后无定期(1)肝郁: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逍遥散。
成药:逍遥丸、七制香附丸(2)肾虚: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固阴煎。
成药:乌鸡口风丸经期延长桃红四物汤+失笑散。
成药:益母草膏、调经活血两地汤+二至丸。
归脾汤。
成药:知柏地黄丸归脾汤。
成药:归脾丸血热:①实热:清热养阴、凉血止血。
清热固经汤。
成药:固经丸②虚热:养阴清热、止血调经。
中医妇科学全套教学及学习资料(珍藏版)目录中医妇科学知识点第一单绪论妇产科学是专门研究妇女特有的生理和病理的一门学科,包括产科学与妇科学两大部分。
⏹产科学:是研究妇女从妊娠、分娩、产褥全过程,并对该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生理、心理、病理改变进行诊断处理的医学科学。
⏹妇科学:是研究妇女在非妊娠期生殖系统的一切生理和病理改变,对其进行诊断、处理的医学科学。
⏹在我国,妇产科学还包括计划生育。
第二章女性生殖系统解剖与生理第一节外生殖器亦称外阴,为女性生殖器外露部分,位于两股之间,前方以耻骨联合,后方以会阴为界。
包括阴阜、大阴唇、小阴唇、阴蒂、阴道前庭(前庭球、前庭大腺、尿道口、阴道口、处女膜及会阴等)。
外生殖器:⏹阴阜:位于耻骨联合前方,为一隆起的脂肪垫。
⏹大阴唇:外阴两侧的一对皮肤皱壁,前接阴阜,后端于会阴处互相融合。
⏹小阴唇:大阴唇内侧,一对薄的扁平皮肤皱襞。
⏹阴蒂:外阴的前方,两侧小阴唇顶端的联合出,与男性的阴茎海绵体相似,分为三部分:前端为阴蒂头,中为体,后为脚。
⏹阴道前庭:两侧小阴唇之间,处女膜之外的菱形间隙,前为阴蒂,后止于阴唇系带。
1.阴道前庭包括:(1)前庭球:前庭两侧,并与阴蒂相接,后与前庭大腺相邻。
(2)前庭大腺:又称巴氏腺,两侧大阴唇后部内方,是阴道口两侧的腺体,开口于小阴唇与处女膜之间中下1/3交界的沟内。
(3)尿道口:为一不甚规则的卵圆形小孔,位于阴道前庭的前部,阴蒂头的后方,较为隐蔽。
女性尿道短而直,长约2.5~4CM,易发生感染。
(4)阴道口及处女膜:阴道口位于前庭后半部,周围有一环形薄膜,为处女膜。
(5)会阴为阴唇后联合至肛门之间的软组织,由皮肤、肌肉及筋膜形成,构成骨盆底的一部分。
分娩时会阴承受压力最大,很易撕伤,故接生时应适当保护会阴。
第二节内生殖器包括:阴道、子宫、输卵管及卵巢,后两者合称为子宫附件.一、阴道⏹系性交器官、经血排出及胎儿娩出的通道。
⏹解剖特点:其上端呈顶棚环绕宫颈,称为穹隆。
1.《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医学经典著作,该书最早描述了妇女特有的生殖脏器并记载闭第一首妇科方剂是四乌贼骨—芦茹丸。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
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
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
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
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达生篇》中提出的临产六字真言是睡,忍痛,慢临盆。
4.《金匮要略》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
5.宋代:妇产科开始独立分科;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为历史上第一部妇科与产科合论的妇产科专著“妇人血为根本”。
第一章女性解剖生理特点1、子宫,又名女子胞、胞宫、胞脏、子脏、子处、胞室、血室。
2、子宫的功能是:排出月经,孕育胎儿(分泌带液,排出恶露),特点是亦藏亦泻,藏泻定时。
3、阴道是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也是胎儿娩出的通道,故又称产道、子肠。
4、阴户:又称四边、产户,指女性外阴,包括阴道前庭及其两侧的大小阴唇,前面的阴蒂和后面的阴唇系带,会阴。
5、《诸病源候论》“已产属胞门,未产属龙门;未嫁属玉门。
”6、月经,是子宫定期出血的生理现象;月经来潮标志女性发育成熟;月经周期一般28~30天;每次月经持续的时间称经期,正常为3~7天。
定期两月一至者为“并月”;三月一至者为“居经”或“季经”;一年一至者为“避年”;终身不行经而能受孕者为“暗经”;妊娠早期,个别妇女仍按月经周期有少量出血而无损胎儿者称为“激经”。
7、月经产生机理:月经的产生是肾—天葵—冲任—子宫相互调节,并在全身脏腑、经络、气血的协调作用下,子宫定期藏泻的结果。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七七人脉虚,太冲脉衰少,天葵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中医妇科学学习要点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中医妇科学学习要点
中医妇科在临床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在调经、保胎等方面有非常明显的特式,因而拥有大量的病人。
作为学生,今天学习《中医妇科学》,是为了认识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掌握诊疗规律,将来进入临床为保障妇女健康而服务。
中医妇科学在考试中也很重要。
我们都有体会,学习医学要记忆的东西特别多,很多内容是必须死记硬背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
下面,我从几个方面来谈一谈:
一、绪言部分
绪言部分一方面是帮助我们了解中医妇科学的定义和范围,另一方面是帮助我们了解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概况。
在这一部分,主要是了解各个朝代时期有代表性的医家、医着及在妇科方面的学术特点。
例如:汉代张仲景着有金要略》一书,其中有“妇人妊娠”、“妇人产后”和“妇人杂病”三篇,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代表方为“胶艾汤”“温经场”、“栓技校苔丸”等。
晋代王叔和着有《脉经》一书,提出了各种特殊的月经现,“居经”、“避年”、“激经”等,补充了妇科学的内容。
又如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刘完京在素病机气宜保命集。
妇人胎产论》中提出:“妇人童幼天癸末行之间,皆届少阴;天癸既行,皆照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屑太明经也。
”这是后世治少女着重肾经,中年妇女着重肝经,绝经妇女着重脾经论治的根据。
此外,还要记住那些在中医妇科发展史上具有开创意义的内容。
例:“四鸟坝骨一荫药丸”出自《内经》,是第一张妇科用方剂。
《金僵要略》中提出用“狼汤”和“蛇床子散”外治的方法治妇科病,开创了妇科冲洗和阴道纳药的先河。
又如《经效产》一书为现存最早的产科专着。
零握月经的生理是重点这里包括二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指月经的生理现象。
即何谓初期何谓绝经月经有正常的周期、经期、经量、经色和经质,即们平时所说的“期、量、色、质”,它们都包括了哪些具体内容。
妇女的生理特点是经、孕、乳,而其中月经生理是最基础的内容
第二方面是月经产生的机理。
要了解月经产生的机,就必须了解天癸、脏腑、血气、经络、子宫与月经的关系。
其中首先耍弄明白天癸与月经的关。
何谓天癸天癸的来源、成熟直至竭止是怎么一回事天癸的功能是什么它对女性的生理有一些什么重要作用其次是要掌握脏腑与月经的关系,尤以肾、肝、脾为主。
这部分内容可与中医基础里学过的肾、肝、脾的功能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最后要了解子宫的功能是行月经与孕育儿,属奇恒之府,为何称为“奇恒之腑”呢
二、各论部分
中医妇科学是后朗临床课,所以学习主要内容还是在各论中所讲述的具体疾病。
这部分内容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掌握病名义。
例如何谓月经先期何谓胎漏、胎动不安何谓不孕症等等。
每一个病名的含义都要记住,要搞f昆了。
(二)病因病机部分先要记住本病临床常见证型有几种,哪些属实证,哪些属虚证。
体的病因病机变化可以结合中医基础和中医内科的内容来帮助理解和记忆。
但要注意必须紧密系女性的生殖解剖特点和生理特点。
(三)主要证候。
可将主要证候分为二部分来学习。
前一部为妇科的专业内容,例如气虚型的月经先期为“月经周期提前,经量增多,色淡,质稀,”这证候必须死记硬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而另一部分为气虚型的表现证候,如“小臆空坠,纳少使馆,……”等,可以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加以理解记亿即可。
(四)关于方剂。
在妇科教学中,同学们反应最多的就方剂记不住。
在中医妇科学中,讲到的方剂可分为二大类。
第一类方剂是在以往的“方剂学”中医内科或其他临床课中出现过的;而另一类则是在中医妇科学中第一次出现的方剂。
对第一方剂,因为是一些经方名方,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接触到,在妇科学中再次出现,应视作复习遍。
而对第二类方剂,是妇科的专科用方,是妇科临床上的代表方,具有比较肯定N5陷床疗。
这些方剂,同学们只能花时间,花功夫去背诵,无其他捷径可走。
这类方剂主要出自于妇科名专着,如《傅青主女科》中的“清经散”、“两地汤”、“完苇
场”、“生化汤”、“固本止汤”、“调肝汤”、“通乳丹”等等。
此外,象《医林改错》中的“血府逐癌汤”、“少胶逐汤”、“服下逐癌汤”,等也是妇科的常用方剂。
另外还有一些亦是妇科常用方剂如“止带”“寿胎丸”、“城朋珠”、“胎元饮”、“保阴煎”等等。
上述所讲,是本人从事妇科教学多的一些体会,写出来供同学们参考,希望能对学习《中医妇科学》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