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2流体输送机械
- 格式:ppt
- 大小:9.26 MB
- 文档页数:54
第二章流体输送机械流体输送机械:向流体作功以提高流体机械能的装置。
•输送液体的机械通称为泵;例如:离心泵、往复泵、旋转泵和漩涡泵。
•输送气体的机械按不同的工况分别称为:通风机、鼓风机、压缩机和真空泵。
本章的目的:结合化工生产的特点,讨论各种流体输送机械的操作原理、基本构造与性能,合理地选择其类型、决定规格、计算功率消耗、正确安排在管路系统中的位置等。
第一节离心泵2-1-1 离心泵的操作原理和主要部件 2-1-11、操作原理•由若干个弯曲的叶片组成的叶轮置于具有蜗壳通道的泵壳之内。
• 叶轮紧固于泵轴上泵轴与电机相连,可由电机带动旋转。
• 吸入口位于泵壳中央与吸入管路相连,并在吸入管底部装一止逆阀。
•泵壳的侧边为排出口,与排出管路相连,装有调节阀。
离心泵的工作过程:•开泵前,先在泵内灌满要输送的液体。
•开泵后,泵轴带动叶轮一起高速旋转产生离心力。
液体在此作用下,从叶轮中心被抛向叶轮外周,压力增高,并以很高的速度(15-25 m/s)流入泵壳。
•在蜗形泵壳中由于流道的不断扩大,液体的流速减慢,使大部分动能转化为压力能。
最后液体以较高的静压强从排出口流入排出管道。
•泵内的液体被抛出后,叶轮的中心形成了真空,在液面压强(大气压)与泵内压力(负压)的压差作用下,液体便经吸入管路进入泵内,填补了被排除液体的位置。
离心泵之所以能输送液体,主要是依靠高速旋转叶轮所产生的离心力,因此称为离心泵。
2)泵壳A.泵壳的作用•汇集液体,作导出液体的通道;•使液体的能量发生转换,一部分动能转变为静压能。
B.导叶轮为了减少液体直接进入蜗壳时的碰撞,在叶轮与泵壳之 为了减少液体直接进入蜗壳时的碰撞,在叶轮与泵壳之间有时还装有一个固定不动的带有叶片的圆盘,称为导叶轮。
导叶轮上的叶片的弯曲方向与叶轮上叶片的弯曲方向相反,其弯曲角度正好与液体从叶轮流出的方向相适应,引导液体在泵壳的通道内平缓的改变方向,使能量损失减小,使动能向静压能的转换更为有效。
第二章:液体输送机械在化工生产中,为了满足工艺条件的要求,常需把流体从一处送到另一处,有时还需提高流体的压强或将设备造成真空,这就需采用为流体提供能量的输送设备。
为液体提供能量的输送设备称为泵为气体提供能量的输送设备称为风机及压缩机。
它们都是化工厂最常用的通用设备,因此又称为通用机械。
为气体提供能量的输送设备称为风机及压缩机。
它们都是化工厂最常用的通用设备,因此又称为通用机械。
化工生产中被输送的流体是多种多样的,且在操作条件、输送量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差别,所用的输送设备必须能满足生产上不同的要求。
化工生产又多为连续过程,如果过程骤然中断,可能会导致严重事故,因此要求输送设备在操作上安全可靠。
输送设备运行时要消耗动力,动力费用直接影响产品的成本,故要求各种输送设备能在较高的效率下运转,以减少动力消耗。
为此,必须了解流体输送设备的操作原理、主要结构与性能,以便合理地选择和使用这些通用机械。
第一节液体输送设备液体输送设备的种类很多,按照工作原理的不同,分为离心泵、往复泵、旋转泵与旋涡泵等几种。
其中,以离心泵在生产上应用最为广泛。
2-1-1离心泵一、离心泵的工作原理和主要部件(一) 离心泵的工作原理上图为一台离心泵。
它的基本部件是旋转的叶轮和固定的泵壳。
具有若干弯曲叶片的叶轮安装在泵壳内,并紧固于泵轴上,泵轴可有电动机带动旋转.泵壳中央的吸入口与吸入管路相连接,而在吸入管路底部装有底阀.侧旁的排出口与排出管路相连接,其上装有调节阀.离心泵在启动前需向壳内灌满被输送的液体,启动后泵轴带动叶轮一起旋转,迫使叶片内的液体旋转,液体在离心力的作用下从叶轮中心被抛向外缘并获得了能量,使叶轮外缘的液体静压强提高,流速增大,一般可达15~25m/s。
液体离开叶轮进入泵壳后,由于泵壳中流道逐渐加宽而使液体的流速逐渐降低,部分动能转变为静压能.于是, 具有较高的压强的液体从泵的排出口进入排出管路,输送至所需的场所。
当泵内液体从叶轮中心被抛向外缘时,在中心处形成了低压区.由于贮槽液面上方的压强大于泵吸入口处的压强,致使液体被吸进叶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