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翻译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8.45 KB
- 文档页数:4
岳飞古诗《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满江红·怒发冲冠》略早,写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全文如下:《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释】⑴黄鹤楼: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
《入蜀记》:“黄鹤楼旧传费玮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
“⑵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据洪迈《容斋三笔》说:“(万岁)山周十余里,最高一峰九十尺,亭堂楼阁不可殆记。
“⑶铁骑:指金国军队。
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⑷风尘:指战乱。
《赠别贺兰铦》:“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
“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⑸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峪石城为锋,齐岱为锷。
“这两句是说:兵士们在哪儿呢?他们(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意为被刀剑击中而死亡)。
⑹沟壑:溪谷。
杜甫《醉时歌》:“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这两句是说:老百姓在哪儿呢?他们已因饥寒交迫而死,被丢在溪谷中了。
⑺缨:绳子。
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汉书·终军传》记终军向汉武帝“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河洛:黄河、洛水。
这里泛指中原。
这句是说:哪一天能向皇帝请求,并得到他的命令率领精锐部队,挥鞭渡过长江,收复中原。
⑻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⑼此墨迹见近人徐用仪所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卷端。
原系照片;在本词下面,并有谢升孙、宋克、文征明等人的跋。
【翻译】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
古诗词《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鉴赏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
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
“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
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原文、注释、译文、赏析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译文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
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
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
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
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
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
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
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简析这是一首壮怀激烈的抒情感怀词。
作者运用对比的手法,描述当年京城繁花似锦,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转瞬间敌骑横行,将士喋血,民死路途的惨状。
最后则表达了作者请缨北伐,澄清中原,重游黄鹤楼的战斗决心和必胜信念。
全词悲壮凄凉,却又豪情万丈。
岳飞背后的“精忠报国”是错误的,岳飞写过两首《满江红》,可90%的人只会背其中一首,出身于农家,与武一点不沾边岳飞,河南汤阴人,宋代时,汤阴还叫相州。
家里世代务农,和武一点不沾边。
岳飞出生时,家里飞进来了一只大鸟,父母于是为他起名岳飞。
几个月后,家乡发生了水灾,母亲抱着岳飞坐在一个大瓮里,瓮就像大缸一样,是陶制的。
幸好,瓮被冲到岸边,母亲和岳飞都得救了。
当时的人,都惊掉了下巴。
一个小婴儿,在水灾中幸免,确是一件奇事。
小时候,岳飞是个高冷少年,不爱说话,喜欢看《左传》和《孙子兵法》。
天生力气大,不到20岁,就能拉开三百斤的弓,和项羽有点像,有“战神”的潜质。
满江红原文及赏析满江红原文及赏析(精选18篇)《满江红》蕴含的典故,清楚地表明其诞生地就在庐山东林寺。
多少年来,人们研究《满江红》,为寻找岳飞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费尽周折而不得。
下面小编带来满江红原文及赏析,希望能帮到您!满江红原文及赏析篇1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翻译黄鹤楼上远望中原,荒草烟波的地方,有着许多的城池。
遥想当年,城中花团锦簇遮住了视线,柳树成荫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
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尽是一派宫女成群、歌舞升平的热闹景象。
如今,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尘沙弥漫,战势凶险。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
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
悲叹大好河山一如往昔,但千家万户流离失所,田园荒芜。
自己何时才能请缨杀敌,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
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登临之兴。
注释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蓬壶殿:疑即北宋故宫内的蓬莱殿。
铁骑:指金国军队。
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风尘:指战乱。
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沟壑:溪谷。
缨:绳子。
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河洛:黄河、洛水交汇的洛阳地区。
这里泛指中原。
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赏析这是一首登高抒怀之词。
全词由词人登上黄鹤楼所见之景发端,追忆了昔日汴京城的繁华,再回到眼前讲述战乱频繁、生灵涂炭的情景,最后怀想来日得胜后的欢乐之情,抒发了词人对国破家亡的悲痛之情和光复中原的强烈愿望。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鉴赏试题答案及赏析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解析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
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练地道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珠翠绕”、“笙歌作”,极力写作了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珠翠”,妇女佩带的首饰,这里指代宫女。
“珠翠绕”当然也是夸张说法。
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与上段歌舞升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效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很多时候需要适量地做些阅读题,就有可能接触到阅读答案,通过对照阅读答案可以发现自己的知识盲区。
那么一般好的阅读答案都具备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的阅读答案及全词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试题】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参考答案】⑴想当年,到而今。
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二(1)这首壮词在写法上是散文化的,可分为四个层次,层次清晰。
请概括出四个层次的层意。
答: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层。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第二层由“到而今”三字起笔,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说身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第三层“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直写作者心中宿愿——领军率队,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
最后三句为第四层,写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
(2)这首词上片描绘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下片写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赏析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朝代:宋代作者:岳飞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岳飞简介:岳飞(1103—1142),字鹏举,宋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今河南安阳市汤阴县程岗村)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兴四将之首。
岳飞是南宋最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造了“连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夹击金军,以收复失地。
岳飞的文学才华也是将帅中少有的,他的不朽词作《满江红》,是千古传诵的爱国名篇。
葬于西湖畔栖岭。
作品赏:《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创作时代较《满江红·怒发冲冠》略早,写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岳飞出兵收复阳六州驻节州(今湖北武昌)时。
作品通过不同的画面,形成今昔鲜明的对比,又利用短句,问语等形式,表现出强烈的感情,有极强的感染力。
同时,刻画了一位以国事为己任,决心“北逾沙漠,喋血虏廷,尽屠夷种。
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土上版图的爱国形象。
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满江红·怒发冲冠》略早,写于南宋绍兴四年作者出兵收复阳六州驻节州(今湖北武昌)时。
绍兴三年十月,金朝傀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阳、唐、邓、随、诸州府和信阳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朝廷对湖南、湖北的统治安全。
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阳六州。
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阳军(湖北汉阳)、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
由于军纪严明、士气高昂,部署运筹得当,岳家军在三个月内,迅速收复了、邓六州,有力地保卫了长江中游的安全,打开了川陕与朝廷交通道路。
正在这大好时机,朝廷却以“三省、枢密院同奉圣旨”的.名义要求岳飞收复六州,然后班师回朝。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试题资料、作文大全、语文资料、公文资料、素材资料、古诗文、教案大全、近义词、反义词、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tore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test questions,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Chinese materials, official documents, material materia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plan encyclopedia, synonyms, antonyms, and other materials. If you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原文、翻译及赏析1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朝代:宋代作者:岳飞原文: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阅读题答案在诗词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里,你有什么样的感悟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阅读题目及答案以供大家阅读。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阅读原文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②前珠翠绕,蓬壶殿③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④。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①黄鹤楼:故址在今武汉长江大桥桥头,因相传仙人乘黄鹤过此而得名。
②万岁山:北宋京城汴梁内皇帝营造的精美宏伟的假山。
③蓬壶殿:汴梁内宫殿名。
④膏锋锷:血肉浸透刀剑。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阅读题目(1)从本词语言及内容看,属_____词(词派)。
该词派宋代最杰出的代表是_____、_____。
(2分)(2)本词上片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一种作具体赏析。
(4分)(3)简要归纳本词的思想感情。
(2分)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阅读答案(1)(2分)豪放词苏轼辛弃疾(答对两空给1分,答对三空给2分)(2)(4分)参考答案一:运用了对比的写法。
作者以“荒烟”中的城郭、布满郊畿的“铁骑”写出了现实中的荒芜残破,以“花遮柳护”“珠翠绕”“笙歌作”等写出了昔日歌舞不断、富庶升平的景象,今昔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国土沦陷的痛惜之情。
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赏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怒民冲冠”略早,写于绍兴四年(1134)作者出兵收复襄陽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绍兴三年(1133)十月,金朝傀儡刘豫军队攻占南宋的襄陽、唐、邓、随、郢诸州府和信陽军,切断了南宋朝廷通向川陕的交通要道,也直接威胁到朝廷对湖南、湖北的统治安全岳飞接连上书奏请收复襄陽六州。
次年五月朝廷正式任命岳飞兼黄、复二州、汉陽军(湖北汉陽)、德安府(湖北安陆)制置使,统军出征。
古诗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翻译赏析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作者为宋朝文学家岳飞。
其全文如下: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
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
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
民安在?填沟壑。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
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
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前言】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这首词创作时代较《满江红·怒发冲冠》略早,写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作者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今湖北武昌)时。
【注释】
⑴黄鹤楼:旧址在黄鹤山(武昌之西)西北的黄鹤矶上。
陆游《入蜀记》:“黄鹤楼旧传费玮飞升于此,后忽乘黄鹤来归,故以名楼。
“
⑵万岁山:即万岁山艮岳,宋徽宗政和年间所造,消耗了大量民力民财。
据洪迈《容斋三笔》说:“(万岁)山周十余里,最高一峰九十尺,亭堂楼阁不可殆记。
“
⑶铁骑:指金国军队。
郊畿:指汴京所在处的千里地面。
⑷风尘:指战乱。
杜甫《赠别贺兰铦》:“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
“风尘恶,是说敌人占领中原,战乱频仍,形势十分险恶。
⑸膏:滋润,这里做被动词。
锋:兵器的尖端。
锷:剑刃。
《庄子·说剑》:“天子之剑,以燕峪oRg石城为锋,齐岱为锷。
“这两句
是说:兵士们在哪儿呢?他们(的血)滋润了兵器的尖端(意为被刀剑击中而死亡)。
⑹沟壑:溪谷。
杜甫《醉时歌》:“但觉高歌有鬼神,焉知饿死填沟壑。
“这两句是说:老百姓在哪儿呢?他们已因饥寒交迫而死,被丢在溪谷中了。
⑺缨:绳子。
请缨,请求杀敌立功的机会。
《汉书·终军传》记终军向汉武帝“自请愿受长缨,必羁南越王而致之阙下。
“河洛:黄河、洛水。
这里泛指中原。
这句是说:哪一天能向皇帝请求,并得到他的命令率领精锐部队,挥鞭渡过长江,收复中原。
⑻汉阳:今湖北武汉市(在武昌西北)。
⑼此墨迹见近人徐用仪所编《五千年来中华民族爱国魂》卷端。
原系照片;在本词下面,并有谢升孙、宋克、文征明等人的跋。
【翻译】
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
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
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
而现在,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
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
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
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
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
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鉴赏】
这首壮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可分四段,层次分明。
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
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
“想当年”三字点目。
“花遮柳护”四句极其简洁地写出北宋汴京宫苑之风月繁荣。
万岁山亦名艮岳。
据《宋史·地理志·京城》记载,徽宗政和七年始筑,积土为假山,山周十余里,堂馆池亭极多,建制精巧(蓬壶是其中一堂名),四方花竹奇石,悉聚于此,专供皇室游玩。
“珠翠绕”、“笙歌作”,极写歌舞升平的壮观景象。
第二段以“到而今”三字提起(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
写北方遍布铁蹄的占领区,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的惨痛情景。
与上段歌舞升平的景象强烈对比。
“铁蹄满郊畿,风尘恶”二句,花柳楼阁、珠歌翠舞一扫而空,惊心动魄。
过片处是两组自成问答的短句:“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
战士浴血奋战,却伤于锋刃,百姓饥寒交迫,无辜被戮,却死无葬身之地。
作者恨不得立即统兵北上解民于水火之中。
“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这远非“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的新亭悲泣,而言下正有王导“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之猛志。
所以紧接二句就写到作者心中宿愿——率领劲旅,直渡黄河,肃清金人,复我河山。
这两句引用《汉书》终军请缨典故,浑成无迹。
“何日”云云,正见出一种迫不及待的心情。
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
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
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
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
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
在南北宋之交,词起了一次风格化的变化,明快豪放取代了婉约深曲,这种艺术上的转变根源却在于内容,在于爱国主义成为词的时代性主题。
当时写作豪放词的作家,多是主战派人士,包括若干抗金将领,其中也有岳飞,这种现象有其必然性的。
这首《满江红》即以文法入词,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严格遵循时间顺序,结构层次分明,语言洗练明快,已具豪放词的一般特点。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